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购车时别光看多少气囊 A柱也能决定死活

3月27日,厦门发生一对情侣被50吨沙子“吞没”的车祸。原因是驾驶马自达3昂科塞拉的男子在左拐时没看到斜侧面而来的挂车,而挂车司机发现这小车快怼上自己了,就猛然打方向盘避让。不料这运载着50吨沙子的大车经不住这突然的动作,因而侧翻了,沙子全部倾泻而下把小车压扁,这对情侣就双双身亡了。网上很多人责怪小车司机驾车不够灵光,在拐弯前没看清四周路况。但微博上也有些大V说,这与马自达3昂科塞拉的A柱盲区大有关。那么,本文就来聊聊汽车发展史上厂商们为A柱安全性都做了哪些工作吧。

◆A柱是什么?

如果你了解这个知识,就可以跳过这部分了。汽车的“柱”,主要是给车顶承重的,没法忽略。它就像房屋的承重柱,支撑着顶部,属于跟安全直接关联的部件。

通常来说,人们习惯性从车头至车尾一侧的方向来给“柱”编号,前挡风玻璃两侧斜柱叫“A柱”,前后门的立柱叫“B柱”,后挡风玻璃两侧斜柱叫“C柱”,有些车身较长的车子还有“D柱”。只要有这些立柱,就会存在一定的视觉盲区。

绝大部分车辆都有A、B、C柱,一些车身极短的车就只有A、B柱(如下图的英国的Peel P50),有一些长点的车就有A、B、C、D四对柱(如别克GL8、丰田汉兰达等大尺寸车)。

◆前风挡一直是汽车商头疼的安全问题

在汽车发明时,A柱并不是主要安全问题,因为那时的车连前风挡都没有,人们还是沿用马车那一套,带个眼罩来开车。

直到1904年,才有配备正规前风挡玻璃的车出现。当时的前风挡由两块玻璃组成,下半部分是挡风的,上半部分是能折叠平放的,以防有时被泥土溅脏了来不及擦。

但这种设计本身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先不说A柱和中间的横条遮挡了部分视野,更关键的是,这种玻璃强度不高,容易破碎,当碰撞时玻璃碴子会飞洒出来伤人。

后来车企就优先研究如何解决玻璃破碎问题,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普及PVC有机玻璃。但A柱盲区仍不是车企关注的重点,因为当时的前风挡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太板直了,基本呈垂直状,当晚上开车遇到对面有来车,玻璃上会映射周边事物的影子,从让驾驶员产生错觉导致失控。

大概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汽车发展了将近半个世纪,前风挡的设计才逐渐成熟,玻璃强度够硬了,倾角也够合理了,剩下要解决的就是A柱死角问题了。

◆“三角窗”优化方案

上世纪中期,有些美国车的A柱的倾角(相对水平线)大于90度,比如50年代的凯迪拉克Eldorado、雪佛兰克尔维特等。虽然这种设计一定程度解决了左拐的盲区,但碰撞安全性并不高,尤其是正面碰撞,A柱无法形成一个三角区来承受车顶的下压力。因此,这种样式不为广大汽车厂商所接受。

为了最大化解决盲区问题,有些概念车采用类似太空舱的设计,车门就是整个大舱盖,这样就无需A柱,如通用在1964年推出的ROUNDABOUT概念车(下图)。但是幻想终归是幻想,这种样子货也经不起碰撞测试,而且打开车门并不算方便。

后来,有些车企认为前风挡近似垂直(非90度)的时候,既能做到视野宽阔也没不会来车倒影,现在不少车也这么设计的,比如牧马人、路虎、奔驰G级这种越野车,还有丰田埃尔法这类保姆车。

但如果是小尺寸的车,就很难做到近似垂直的前风挡,因为前门很难打开。而且这种板直的车窗不利于降低风阻,因此大部分车企将前风挡角度的倾角设为40度-80度。但这样一来,A柱就会拉长,厂商同时要加粗它才能做到较高的强度,但这样一来,A柱盲区更大了。所以,就有了“三角窗”的设计。

◆外后视镜问题

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A柱所用的钢材强度越来越高,就逐渐能做到A柱足够细、倾角足够大但又无需“三角窗”的设计,相当于省略掉一根立柱,在优化了空气动力学的同时,又做到减少盲区的优势。可惜这个时候,外后视镜的麻烦来了。

外后视镜是汽车造型设计中的难点之一,因为它是风阻系数最高的部分。进入到90年代后,尽管很多车的外后视镜能做到很漂亮和很流畅,但它们的柄是连接在A柱上的,意味着多了一小块盲区。

因此有些车采用独立于A柱的外后视镜连接柄设计,但效果不一定明显,所以并非所有厂商都会采用。在空气动力学和盲区问题两者矛盾之间,更多厂商偏向于前者,因为降低空气系数有助于降低风噪和省油,对消费者有更直接利益。

2000年后,信息化电子科技迅速发展,而且越来越廉价,其中包括数码摄像头技术。还200年9月,夏普联合日本移动运营商J-PHONE发布了首款内置了11万像素CCD摄像头的夏普J-SH04手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配备摄像头的手机,后来越来越多手机、笔记本电脑配备了可摄像功能。还记得我们曾买单独的摄像头用于语音聊天么?

因此,越来越多的概念车采用摄像头后视镜镜以降低风阻和减少盲区,因为外后视镜能设计得非常小,仅需伸出一个柄。但我们注意到,除了概念车好这口,似乎没有哪款量产车采用这种前卫的设计。

其实最主要不是成本问题,而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不易改变。因为传统镜面成像给人一种真实、直接的感觉,而靠摄像头获取的影像,难以做到100%达到镜面反射的成像还原度。

而且,传统外后视镜更符合人们的操作行为习惯,想看左后方情况就看左后视镜,想看右后方就看右侧后视镜。如果采用摄像头,驾驶员就仅需看中控台的一个显示屏了,玩赛车游戏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开车却不同。但现在许多厂商也在慢慢尝试改变用户,逐渐出现了量产车普及影像后视镜,但仍需要一个过程。

◆“透明A柱”的尝试

早在2001年,沃尔沃就推出一款SCC概念车,该车创新性地采用“镂空A柱”,相当于在一侧A柱凿开了6个三角窗,大大降低了视觉盲区。这是一个“透明A柱”的雏形,概念虽然很好,但并未被各大汽车厂商采纳。即便是沃尔沃本身也没应用到量产车上,也许强度还不够,经不起NCAP碰撞吧。

时隔13年后,捷豹路虎推出了真正的“透明A柱”,它既保持了传统A柱的牢固性,又能让驾驶员清晰地穿透它看路况。因为它采用了现实增强技术(VR),原理就是A柱内部为显示屏,而外部则安放了摄像头,通过将摄像头画面传输到A柱内部,最终实现了A柱部分的“透明”化。

该技术还能通过车联网将附近的公共设施信息投影到风挡玻璃。例如附近的剩余停车位、加油站的油价、信号灯的状态等。这是目前最有效减少A柱盲区的做法,而且很快普及到量产车上。

但笔者还是更倾向于沃尔沃的“镂空A柱”,总觉得摄像头不那么可靠,万一出故障了呢?万一图像信息传输延迟了呢?所以,笔者只能寄希望于更高强度材料的应用,使“镂空A柱”的概念普及到量产车吧。

小结:由此可见,小小的A柱也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我们购车常纠结于有多少个安全气囊、是否有ESP+ABS等安全设备,却忽略了A柱盲区。虽然汽车发展了一百多年,车企也在不断为减少盲区而努力,现在也取得一些进展,但还做不到0盲区。所以笔者建议消费者在买车前,要各个品牌对比试驾一下,看哪款车的视野更好,而不单纯看安全配置的堆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车竟然把仪表盘后视镜都数字化了?|后视镜|仪表盘|摄像头
小圆镜抠掉吧! 国产“倒车保镖”问世, 全车一目了然, 才一碗面钱
瞻前顾后!浅述驾驶盲区的一些事情
关于汽车A柱的那些知识,你真的懂吗?
全球唯一的布加迪,只能坐一个人,一个轮胎16万,轮胎仅有2套
明年的CES,FF要发布一款电动车:摄像头取代后视镜、可伸缩激光雷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