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匠心物道 | 煮泉笔记,让热烈沸腾在水上

喜欢就点关注,累积更多阅读....

图丨松风舍

一、引动清风生火来

汲泉煮茗,至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火与水本相生,却又相克。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相克,水克火,原本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因为煮水的介入,便可共生调和。

共生相容便是生命律动的美学修习,这是一种风生水起,火到味生。

如何修习,火候便是至关重要的。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为茶降;过于武,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以中和。”

煮茶烧水,首先要用炉。提起炉自然联想到功夫茶,给人的感觉很高级的样子。真正的功夫茶不是奇巧淫技,而是从心而发的自然流露,表达在茶汤里的香醇甘美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图丨芥子工房

二、乌银见火生绿雾

木炭曾有“乌银”之称,宋代杨万里有诗“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炷”。木炭通体黝黑,对于事茶者来说却是永远的煮水良伴。从碳到炉所引起的水火阴阳之调和,便是泡出茶之元神的关键所在。

图丨芥子工房

三、火花激香——动手烹煮的殊乐

林语堂写《茶和交友》时说:“有茶癖的中国文人都主张烹茶须自己动手。如嫌不便,可用两个小童为助。烹茶须用小炉,烹煮的地点须远离厨房,而近在饮处。”“真正鉴赏家常以亲自烹茶为一种殊乐。“茶炉大都置在窗前,用硬炭生火。主人很郑重地扇着炉火,注视着水中的热气。他用一个茶盘,很整齐地装着一个泥茶壶和四个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再将贮茶叶的锡罐安放在茶盘的旁边,随口和来客谈着天,但并不忘了手中所应做的事。他时时顾看着炉火,等到水壶中渐发沸声后,他就立在炉前不再离开,更加用力的扇火,还不时要揭开盖子望一望。”

图丨石瓢_清韻·大明

林语堂描述的场景于我而言就像生活中的常态,真实而莫名地动人。自己事茶十余年,亲自烹煮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恒常和享乐。每每自己独饮或友朋来访,总是手脑并用,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照顾着眼前的炉火,听着水的渐沸,看着火势的大小,或以炭筷添炭,或以小扇扇动于风门处使炉膛有风流动,一起一落,正是用心的所在。

图丨石瓢_清韻·大明

四、品茶最是清事,有幽趣,有逸韵

吴昌硕六十四岁时作《煮茗图》:梅仅一枝,寒花几簇,疏密自然,旁有高脚炭炉一只,略有夸张之态,上坐小壶一把。旁有蒲扇作助焰之用,画作透出孤傲之气。近代阮浩耕在《品茶录》中也记录了吴昌硕的《煮茗图》:“右半边设泥炉砂壶,炭火正炽;左半置一本梅枝,花萼灿然;泥炉下立一柄大芭蕉扇,半倚泥炉半靠梅,似是扇旺了炉火,也催开了梅花。”这样的气味芳烈虽隔着画作也能扑面而来,一如细嚼梅花的清艳。

图丨頑玩石不全

五、水为茶之母

分辨水的好坏,古人用日晒,用尝,用秤,用纸或棉测试,即使在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看来,很多都十分可取。

煮茶之水以软水为佳,茶汤明亮,香气鲜爽。反之若水质过硬,则茶汤发暗,滋味苦涩。古人辨水的经验是品茗时的好话题,佳茗必备好水相生。每次茶道课时我都会向同学们推荐明末戏曲家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记》,因为里面有作者那颗经由爱茶的心而身体力行走遍山川的经历:“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图丨石瓢_清韻·大明

张氏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用过度的精神和意象进行投射,他是相对客观公正地将茶的滋味并不完全委身于茶本身。这样的客观正是能泡好一壶茶的原点。

生活的实质最后都是化繁为简,经过萃取提炼的精华便是圆满,所谓圆满不是没有苦乐,而是苦乐随缘,悲喜随缘。

丨文:李少云丨

丨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分享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喝春茶这件事上,中国人有多讲究?
茶课|想喝好茶 你得看火的“脸色”
岁月的炉火,烹煮云水生涯
一瓢 • 品鉴
器材控,唐代“茶神”教你如何有腔调吃茶!
《茶经》选读 | 第四章:古代的茶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