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楷书毁于宋


      后周衰微之际(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宋朝,结束了中原长达半个世纪的动乱局面。此后在赵宋王朝统治下,书法艺术在继承着唐人的余脉向前发展。北宋有宋四家“苏、黄、米、蔡”名垂青史,且均以行草、行楷见长:苏丰腴跌宕;黄纵横拗崛;米俊迈豪放;蔡浑厚端庄。至南宋已无一人可为称道,这个时期,士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早就超过了对书法的热情,因此便无人致力于书法艺术了。

      在宋代,“苏黄米蔡” 的推陈革新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宋代尚意书风,不比唐代尚法书风那样法度森严,这一时代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诗帖》、《诸上座帖》、《苕溪诗》 等或参差变化,或上重下轻,或左密右疏,处处流露出天真烂漫、挥酒自如、出人意料的绝妙的天机。这个时代的书法都试图张扬着个性,用情感去驾驭着自己的书法创作行为,但是这种性情与意味的流露,也仅仅停留在行草书上,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三百多年间却无-个楷书大家,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楷书走向了衰弱的道路。

      清《评书帖》曰:“宋人思脱唐习, 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宋代帖学大兴,在行草书上的成就不言而喻,可观其历代楷书发展,魏晋有钟繇、王右军,奇态姿貌,风格迥异;隋唐楷书发展达到高峰,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初唐有四家虞欧储薛,盛唐有颜筋柳骨,恢弘大气;元时当以赵松雪为巨擘;明代有文祝,王宠等人皆善小楷;清有四家“翁刘梁王”,晚清更是掀起复古浪潮。唯独宋朝三百多年间,无楷书大家。蔡君谟楷书学颜,但规矩有余而创新不足;提起楷书能让人有所提及的也只是宋徽宗的“瘦金体”,但是否存在艺术价值,能否对书法发展产生贡献尚存在争议。

宋代楷书衰微,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成分很大。首先,宋代书法在起点上就面临着缺陷与不足,经过五代的动乱浩劫,名迹佳作大多已散失,在这一点上, 宋代无法与唐代同日而语。在楷书鼎盛发展的唐朝,帝王们对书法的喜好达到一种空前的局面,“初唐四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都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包括之后的钟绍京、徐浩,还有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也是倍受朝野推崇。有了帝王将相的拥戴,因此在唐朝掀起一股“尚法”的楷书热潮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宋朝也有才情横溢的皇帝,比如宋太宗、宋徽宗,他们对宋代贴学的兴起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宋太宗注重文化复兴,下令降臣王著编著摹刻《淳化阁贴》,后来宋徽宗又下令重新摹刻前代遗迹,这就是传世的《大观贴》。可是这二者推崇“二王”却极少收录唐楷,楷书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传承,这一举措在客观上推动了书法的传播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北宋的“尚意”书风埋下了伏笔,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楷书的发展形成了抑制。

    其次,上有所好,下必为之。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甚好书法,这种风气影响着整个社会,在这个时期,以书取士成为选官的一个重要标准。唐武后时颜元孙撰《干禄字书》,是现存最早的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供时人习学,更促成一种特有的科举习气。宋人赵彦术:“唐人书皆有楷法, 今得唐碑,虽无书人姓氏,往往可观。说者以为唐以书判试选人,故人竞学书,理或然也。”

      在唐代,楷书对仕途的影响极为深刻,国子监下设有“七学”图,其中“书学”便是书法,从“书学”毕业之后去政府的各个地方负责文书誊写,而这种誊写书体都要求是楷书,因此社会形成了这样楷书风尚;至于宋代,“院体书法” 和科举制度都严重阻碍了楷书的发展。宋代科举中采取的糊名制和誊录制也在客观上使得学子不重楷书。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的思想浪潮,是由北宋初期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首倡,中期周敦颐、程颐等加以发展,到了南宋的朱熹可谓集大成者。新儒学融合了佛家、道家的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同时这种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书学的艺术创作中,直接推动了“尚意”思想的形成发展。它强调发挥书法主体精神,反对唐楷规范的结构将字形固定,“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所推崇的尚意思想正式受到新儒学思想的渗透,渴望推陈出新。苏轼在“尚意”浪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它“尚意”的书法理论体现在“蔑视成法,提倡入神;鼓吹创新,张扬个性;崇尚自然,抒写襟怀;重视文学,意随文生。”,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唐楷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决定了楷书在宋代是无法继续发展的。

      从书法史的宏观角度来看,汉字五种字体在唐代前已经基本发展完整。然而任何一种书体, 总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楷书的发展在唐代已达到鼎盛,书体成熟,书家辈出: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挺劲峭拔,棱角森然;

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正平俊朗,风姿绰约;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实腴;

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雄强浑厚,朴茂端庄;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刚劲峻拔,端庄严谨。

     受创新的空间所限,决定着在唐以后的楷书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因此楷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宋代楷书衰弱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原因。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叹:“书之盛莫胜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笔者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闪光点和落后点,都有它时代鲜明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甲骨金文率意朴厚,秦汉篆隶雄浑稚拙,魏碑广博雄强,晋人潇酒飘逸,唐代楷书严谨、狂草豪放,宋人意趣横生,明书体态多姿,清末碑字复兴,然而推陈出新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宋代楷书的衰微与行草的张扬是一组辩证的矛盾,正是楷法的摒弃与破坏才使得行草放纵情怀,而行草的过度张扬必将使得楷法衰微以致沦丧。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继承传统与创新求变相结合,走到书法创作的自由王国中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
从北魏《元顼墓志》试探颜楷之源
北魏《霍扬碑》
王梦迪:刍议民国“隶楷相参”现象
周鸿图《学真书之意义》
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