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旅行十年,一间茶室。一泡茶,几本书,足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几年,爱旅行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一个词——民宿

如今,民宿兴起来了,到处都搞民宿,可是现在很多民宿和我们早年住过的相比,总感觉不是那个味。

民宿,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就是当地人提供给游客的临时住宿而已,只不过以前它不叫这个字,它们通常叫客栈,甚至没什么名字,早期的旅行者几乎都住过。

那些年,住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民宿,每一家都深深刻着主人的烙印,你总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主人趣味、爱好、特长……

拉萨五色风马客栈,在拉萨城区外西北的一处别墅小区,男主人安哥是一名画家,女主人燕子姐会弹古筝、喜欢在西藏各地、尼泊尔淘些特色的小玩意。

客栈里的装饰画,大多是安哥的作品或者夫妻俩拍的照片、淘的宝贝。

安哥的作品

安哥的作品

我不懂绘画艺术,但当年看过安哥的油画,至今依旧觉得动人。

当年,沿着川藏线走,去到拉萨反而没做攻略了。他们推荐的3个景点,极好。只是,有两个大概已经不是他们推荐时的样子了。

老光明甜茶馆,拆了;喜德林寺的废墟,据说重建了;大概只有帕崩岗还是安哥油画中的样子。不知道五色风马客栈还在不在。

鼎鼎大名的“老光明”, 在拉萨一个多礼拜, 有小一半的下午都会到这里喝喝茶。

当年在喜德林寺的废墟上, 看旁边的新商厦, 也猜到拉萨也要有大变化。

安哥的作品

远望帕崩岗,创造藏文的地方。

呈坎老虎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人王先生是一位收藏家,太太是呈坎当地人。

房子本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厅堂六张明式圈椅相对,尽头是一张明式的条案、两张官帽椅、一张方桌;两侧墙壁的拓片是岳飞的草书《出师表》……

正是阴差阳错地住进这座房子,才引起我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个中的心灵震撼,在之前的文章有分享过。

屋子里,桌面、角落、甚至地上随意放置的东西,都让人感觉不俗。那天晚上,睡的床也不得了,是清代的金漆跋步床。迄今为止,我都还没睡过比这更高级的床。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民宿都像复制粘贴,什么和风、ins风、北欧风,总的来说就是“网红风”,什么红,整什么。民宿的灵魂——主人的趣味,看不见

去年自己的工作室兼茶室装修前,尤其是购置家具布置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在网上找人家茶室的图片,去广州网红店集中的地方,看看人家的店是怎么布置。

最后想想我住过的好民宿、我采访过觉得好的民宿,还是按自己舒服的来吧,关键不是看上去是什么风,而是把自己经历、兴趣融进去

大的家具上,取最简约的明式。在我看来,明式家具和宋代瓷器,是最容易融入现代生活的,千百年过去了,它们还没过时!这也是我的探索方向——中国过去那些美好的事物,我们怎么将他们融入现在的日常生活?

去年,师父第1次来指导的时候说,这么高的桌子喝茶很不自在。太有同感了,于是就把家里用的茶几扛过来。所以,总体来说,这茶室可以是混搭风、居家风。

经过一年的沉淀,工作室的东西也慢慢丰富起来。

这里有家族传承的东西。祖辈的锡罐,爷爷30年前精挑细选的竹躺椅,姑姑学校几年前潮汕台风发大水淹坏的樟树的树桩……

这个锡罐的制作者, 听父亲说也是亲戚。

去年在乡下老宅发现爷爷尘封的竹椅, 立马带回广州。

这段树桩是姑姑惜物才留得下来。

有两位师父送的东西。就像师父上次和师公聊天说我学茶其实有两位师父那样,除了我师父,我经常提到的小曼姐其实也是我的师父。

这些东西包括市面上很难买到、具有代表性、说服力的茶;一些有用、好看的物件,像存茶的陶缸,泡茶的瓷壶等等;

还有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说凤凰单丛最专业的著作之一《中国凤凰茶》,小曼姐送了一本作者的签名版给我……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无私教予我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写这本书的黄柏梓先生已经80多岁了, 这本书市面上也不容易买到。

更多的是自己四处搜集的物件。

有些是纯粹觉得好看,比如说这个竹筛,从寒舍魏兄那里淘来,据说可以上溯到民国的老物件,纯粹是觉得底部几何构成太赞了。(《广州|一家除了自己不卖,其他都卖的旧物店》)

还有墙角这根梅花树的枝干,是在流溪河水库旁的梅花林捡回来的。

今年一月去的时候,梅花基本都谢了,反而注意力会集中到它们的枝干上。我以为梅花在中华文化的象征意义,至少一半来自这枝干。遒劲如唐代的龙纹,确实有铮铮傲骨的感觉。

更多的物件是有一定代表性、能说明问题或者是拿来做实验的。

比如这个潮州工夫茶“茶船”,书上说创烧于上世纪60年代。做茶具的朋友说这款也是最后一个了。

如今大量贴花的同类产品冲击下,手绘的销量太低。而且人家成本也许只要它的十分之一,价格可能也是卖那么多钱,实在是搞不赢,原来合作的老师傅干脆收山不做了。

后来,看网友@DEMONVAN-pmm的微博,才知道这种器具的圆形,可能是明清时期女性梳妆用的刨花缸演变而来的

有一个从魏兄那里淘来的老石湾陶杯子,那是真的拙朴啊,跟现在很多强行拙朴的茶器那做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还有师父这个入门紫砂子冶石瓢,可以让人看看入门紫泥、半手工壶的工艺以及比较标准的子冶石瓢器形的样子。况且它还很上镜,是拍产品照片的主要道具。一举四得。

前段时间看书,书里面说普宁的贵政山陶罐,因为盖子的结构、上釉的方法特殊,以及烧制温度够高几近瓷器,存茶一流。于是,赶紧淘来一个试试效果。(《一个书呆子的买买买逻辑》)

还有陈皮实验,一月看微博大V“老林最后”说过去香港的世家喝陈皮普洱,根本不是现在这种喝法,而是“煀普洱”,把最好的陈皮和生普放在一个容器里,“煀”一段时间,喝的时候,只拿茶叶出来泡,陈皮是不动的。

我也做做实验。(很多新认识的朋友,对我理科的出身颇为意外。)

另外还有的就是书了,茶的陈列架上,有4、5格是拿来放书。这些书,有茶专业相关的,有旅行的,有中国古建筑和园林的,有写作的……

在这里特别推荐几本写作的的书:王鼎钧先生的《作文四书》,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的《文心》

如果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那最合适不过了,这些先生说的不仅是写作方法,更是观察、体会生活的方法。我是大学毕业后看的,看完觉得义务教育的作文学的都是什么鬼,学的都是应试的术,不是道。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想标题叫什么,“像博物馆那样打造自己的工作室”?不对,之前看过一句话说“博物馆其实是华丽的文化坟墓,是看文化尸体的地方。

想想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供奉在博物馆的文物、国宝,大都已经和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无关了

我的理念是,物品不光是拿来摆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会用、常用,这样的物品才是“活的”

就像很多传统手工艺品,你光是将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长远来说也是没法传承的,得想办法让它们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制作这些物品的工艺才有机会传承。

包括最近一年观察,很多茶文化、茶艺课程都挺好,但总感觉不应该止于此,总觉得只有像潮汕、闽南那样,喝茶是融入生活的,这种茶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我的工作室其实是想致力于“传播中国茶与器之美好,探索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

潮州古城最后一家手工竹器店。 郑伯的店在潮州市湘桥区, 南春路下九龙宫巷旁。

一般同学、朋友第一次来坐,通常都会问为什么叫青藤。其实,这两个字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意思或意义。

它更多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是绍兴青藤书屋给人感觉与氛围。

几年前,看王澍先生的《造房子》,书的最后,他提到绍兴的青藤书屋“那一天,我突然想再去绍兴看看青藤书屋。印象里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房子,一处小院,围起一团宁静气息。

2017年,因为这句话,特意去感受了一下。

书屋占地不足两亩,庭院占了大半。随意摆放的石椅、石桌,几丛芭蕉,一道月门,一方小池…

简单至极,但营造出的氛围,甚至比许多著名园林,更让人内心平静这也是我心目中,茶给人的感觉。

茶室里,“青藤”二字是袁老师题的。袁老师是经济学家,原在中山大学教经济学。近十几年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加上家学渊博,自幼就练习书法,之前就听师父介绍他的字胜过社会上那些什么协会的书法家不知多少倍。

去年10月,增城雁塔寺筹备一个法会,师父出茶、袁老师出字,合作纪念茶饼,有幸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中国书法。

写到最后,裁好的宣纸还剩几张,我就厚着脸皮请袁老师题写两张。

“青藤”二字,用我喜欢的行书。“茶”字用篆书。

袁老师说篆书,古时候是拿来祭祀用的,是沟通天地的。

用在“茶”字刚好。

茶,人在草木间。

一泡茶,几本书,足与天地精神往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实拍到拉萨仓姑寺喝甜茶,尼姑们边工作边念经,茶室就在小庙里
【民宿.细节】这样的茶室你想要吗??74款创意茶室集赏!
关于旅行·第二季(4):日光之城
之前将茶室命名为“青藤”,是因为参观过绍...
匀茶温酒看雪山,享受一时宁静民宿下恬静好时光!
88年的她一毕业跑去拉萨,3个月爆改一座荒废小楼,竟然还登上了西藏“春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