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惊人地发现,《道德经》里最著名的这句话一直都被理解错了!

#好内容我来评#

我是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平时爱读一些国学易经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太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值得去研究学习,指导人生。

老子的《道德经》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典籍,现代也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句里面的内容。而最有名的"天之道…人之道…"那句,几乎每个人可以顺口念出来。

原文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历来人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认为上天是无私的,抑强扶弱,帮助弱小;而人则不然,是自私贪婪、扶强凌弱的,解释后并且对当时封建社会进行一顿批判讨罚。

老子是位大思想家,《道德经》也是在告诉人们一些道理,但后世的一些解释把这段话变成了批判家的论断,总觉得不太对劲,心里也堵的慌:难道老子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自私的家伙!在批判?

仔细读这些文字突然有自己的一点想法,觉得那些解释是错的。《道德经》是在告诉人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把错的展示给我们。

我认为文中所说的天之道,就是告诉治理社会时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贫富分化不那么严重,其实现在的税收机制、养老金机制都是在遵循这个"天道"。

再说说人之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很显然在说人之道和天之道是不同的,人们应该克服缺点不足,来发扬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自己成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最明白不过了,什么人能有多余的能量奉献社会,推动进步?只有那些优秀的人啊也就是"道″者。所以社会治理方法是"损有余补不足"做到平衡和平安宁,人之道是"损不足奉有余″,努力发挥特长取得成功。

解释通了,突然间觉得心里就豁然开朗。原来经典在告诉我们"成道"之理,也就是怎么做是正确的。经典是大智慧,只是人之解释太寓妄自私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赵妙果连载:圣人之道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
老子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4句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读完境界提升一个层次
德经 40、奉献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