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口气看完战国的历史:从诸侯混战,到秦国统一六国,经历了什么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以后又一个群雄割据、诸侯混战的时期。

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齐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起点,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不过,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75年,也就是周元王元年;第二种说法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三家分晋。

目前,史学界一般把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定为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不过,为了能够将战国时期的历史完整的呈现给读者,本文章将要从公元前546年的第二次弭兵之会一直讲述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战国时期的历史吧!

一.酝酿阶段:第二次弭兵之会、三家分晋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战国时代的酝酿阶段,也就是从公元前546年的第二次弭兵之会到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之间的历史事件,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战国时代的来临。

春秋中后期,经过连年的争霸战争,各个诸侯国不仅元气大伤,消耗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财力,而且,从公元前7世纪末期到公元前6世纪初期开始,各个诸侯国的内部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比如,奴隶不断起义和反抗、以井田制为主要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崩溃、卿大夫的权力日益增强、分封制逐渐崩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来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停战”逐渐成为了诸侯国之间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546年,天下诸侯在宋国大夫向戌的调停下,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举行了关于停战的谈判。为了把这次停战谈判与公元前579年的第一次弭兵之会区分开来,历史上把这次停战谈判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之会”。

这次会盟中,晋国、楚国、秦国、齐国等14个诸侯国派出代表参加了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楚国的盟国都要向晋国进贡,晋国的盟国都要向楚国进贡;齐国作为晋国的盟国,只需要向晋国进贡,不需要向楚国进贡;秦国作为楚国的盟国,只需要向楚国进贡,不需要向晋国进贡。

第二次弭兵之会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逐渐减少了,开始进入到长达100多年的相对和平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个诸侯国的生产力和国力得到了恢复,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弭兵之会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战国时代的来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至此,从公元前546年的第二次弭兵之会开始到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我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开始由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

春秋后期,东周王室的威望和统治地位更加衰落。在此之前,天下诸侯还可能会给周天子一些“面子”,然而,在此之后,诸侯国更加无视周天子。至此,周天子的最后一丝“尊严”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的公室也日益衰落,权力逐渐被国内的卿大夫控制。至此,中原诸侯国的公室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曾经雄霸天下的晋国公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权力逐渐被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赵氏、魏氏这六个卿大夫控制。这六个卿大夫控制了晋国的几乎所有权力、土地、人口,成为了六个有实无名的诸侯国,具备了诸侯国的“雏形”。

其实,晋国公室衰落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这一切都要追溯到晋献公时代。

晋献公晚年的时候,十分宠爱一个名叫骊姬的女人。于是,他决定立骊姬所生的小儿子公子奚齐为太子,并逼迫太子申生自杀。

随后,晋献公为了巩固奚齐的太子之位,诛杀了晋国公室的大批成员,并逼走了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至此,晋国公室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乱。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时,晋国公室已经爆发了连年的内乱,公室成员几乎被诛杀殆尽。因此,晋文公深感公室内部无人可用,不得不重用晋国的大臣,把权力都交给晋国大臣。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正式设置六卿,来掌控晋国的军政大权,这是晋国卿大夫掌控大权的“萌芽”和“火花”,也是晋国卿大夫崛起的起点。

从此,晋国大臣的权力开始急剧膨胀,逐渐成为了一个个权倾朝野的卿大夫家族,这就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晋襄公时期,赵盾长期担任晋国的元帅和执政大夫,掌控晋国军政大权长达20多年。并且,公元前607年,赵盾联合他的堂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

赵盾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臣。由于赵盾的权倾朝野,晋国国君的大权和地位第一次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严重冲击了晋国国君的君权和地位。至此,晋国已经出现了要被卿大夫架空君权的征兆。

从赵盾开始,晋国的君权开始旁落,逐渐被卿大夫控制。此后,晋国卿大夫的权力开始急剧膨胀,逐渐控制了晋国的朝政、土地和人口。

晋平公后期,晋平公大兴土木,不问朝政,导致晋国君权彻底崩溃,国君的地位一落千丈。至此,从晋平公开始,晋国的国君形同虚设,大权彻底被卿大夫控制。从此以后,晋国进入到了君权崩溃、卿大夫掌权的局面。

公元前497年,范氏和中行氏组成联军,一起攻打赵氏,赵氏首领赵简子被迫逃到了晋阳(今山西太原)。接着,晋定公派智氏、韩氏、魏氏一起救援赵氏。此后,晋国发生了长达7年的内乱。

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宣告灭亡,从此以后,晋国只剩下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这四个卿大夫。其中,智氏的势力最强。

后来,智氏首领智伯瑶向魏氏首领魏桓子、赵氏首领赵襄子、韩氏首领韩康子提出: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分别向晋国国君交出一份土地。事实上,这些土地名义上是交给晋国国君,实际上是交给智伯瑶的。

韩康子、魏桓子由于害怕智氏的势力,不得不各自交出了一份土地。但是,赵襄子却拒绝交出土地。

于是,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联合魏桓子、韩康子一起攻打赵襄子,并包围了赵氏的重要封地晋阳。至此,历史上著名的、长达两年的晋阳之战全面爆发了。

晋阳之战中,面对智氏、韩氏、魏氏的攻打,赵襄子阻止兵力坚守晋阳,不断打退联军的进攻。智伯瑶看到很难占领晋阳,就下令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城内的军民仍然死战不降,就这样,晋阳之战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派张孟谈策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反攻智氏。不久,智伯瑶兵败被杀。随后,赵氏、韩氏、魏氏一起瓜分了智氏的所有土地。至此,智氏灭亡。从此以后,晋国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三个卿大夫。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于是,赵氏、魏氏、韩氏趁机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几乎所有土地,只给晋国国君留下了绛(今山西绛县)、曲沃(今山西曲沃)两座城池。至此,晋国名存实亡。“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公元前403年,魏氏首领魏斯、赵氏首领赵籍、韩氏首领韩虔分别派使者前往洛邑(今河南洛阳)去朝拜周威烈王,请求周威烈王册封他们为诸侯。于是,周威烈王决定做一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至此,赵国、魏国、韩国正式建立了。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之为“三家分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晋国仍然没有彻底灭亡。公元前376年,魏武侯、赵敬侯、韩哀侯一起废除了晋静公的君位,把他迁到了端氏(今山西沁水),并瓜分了晋国剩下的所有土地。至此,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是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从春秋后期开始,诸侯国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战争形态、格局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诸侯国的政治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沿用的周朝的旧制度,加上部分零微的新政。从春秋后期开始,诸侯国纷纷开始进行变法,通过建立新制度来增强国力,并涌现了李悝、商鞅、申不害等著名改革家。至此,“变法”逐渐成为了诸侯国的政治意识,也标志着周朝的政治体系彻底崩溃。

第二,诸侯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仍然使用周朝留下来的以奴隶制、以井田制为主要标志的土地私有制、青铜器组成的经济体系。从春秋后期开始,诸侯国开始使用以封建地主制度、土地私有制、铁器组成的经济体系。

第三,诸侯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社会。但是,从春秋后期开始,我国古代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至此,存世1500多年的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也标志着存世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逐渐来临。

第四,诸侯国的战争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目的是争霸它的战争意识是点到为止,战争规模比较小,投入人数也比较少。但是,在此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目的开始转变为兼并,它的战争意识是消灭敌人得有生力量,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投入人数也越来越多。

第五,诸侯国的格局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它们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并出现了秦国、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这七个大国。

以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为分水岭,春秋时代宣告结束。至此,我国古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战国时代。

二.第一阶段:时代剧变(魏国独霸)

这一部分我们将要讲述战国时代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魏国独霸,它的主题是时代剧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法”。

虽说战国时代的开始时间是从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但是,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以后,“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魏国、赵国、韩国已经具备了诸侯国的“雏形”。因此,如果要讲述战国时代,就一定要从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开始讲起。

公元前446年,魏桓子去世,他的孙子魏斯即位,并自称诸侯,这就是魏文侯。

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更是一代雄主,他的才略丝毫不亚于后来的秦孝公。魏文侯时期,魏国迅速走上了崛起和强盛的道路,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至此,魏国成为了战国时代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国。

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开始在魏国实行变法。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的措施。历史上把这场变法称之为“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实行“尽地力”的重农政策。国家要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产面积的产量,调动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并且,李悝还把一些国家掌控的土地交给老百姓开垦。至此,魏国的经济和生产力迅速提高。

(二)实行“平籴法”。国家要在粮食收成好的时候,以平价收购老百姓的粮食,作为储备粮食,使得粮食价格不会暴跌。等到荒年的时候,国家再以平价对老百姓出售,保障粮食的价格不会暴涨。至此,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稳定了魏国的社会秩序。

(三)建立封建官僚体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贵族的特权。根据论功行赏的原则,国家把爵位、官位、土地赏赐给有功劳的人,大力选拔人才。

(四)实行法治。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颁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封建主义性质的法律——《法经》。

(五)改革军事制度,完善军事体系,建立了“武卒”制度。至此,魏国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迅速提高。

李悝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场具有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通过李悝变法,魏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头号强国,奠定了魏国长达大半个世纪的霸权地位。至此,魏国成为了战国时代第一个崛起的大国。

同时,李悝变法揭开了战国时代诸侯变法的序幕,掀起了战国时代“时代剧变”的狂潮。此后,战国时代进入到了一个“时代剧变”的变法时代。李悝变法比商鞅变法要早了整整66年的时间。

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魏文侯还不断发动对外扩张和争霸的战争。公元前419年,第一次河西之战爆发,魏国打败了秦国,占领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公元前407年,魏文侯灭亡了中山国;并且,魏国还不断的打败了楚国、齐国等诸侯大国,占领了大片土地。至此,魏国的疆域大大增加,也进一步确立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魏文侯也在不断加强与赵国、韩国的关系,建立了“三晋同盟”。三晋同盟也成为了魏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他的儿子魏击即位,这就是魏武侯。

魏武侯即位后,根据魏文侯时代留下的国力基础,又任用名将吴起为大将,开始四处扩张,使得魏国的疆域大大增强。

公元前391年,魏国打败了楚国,深入楚国腹地,占领了包括大梁(今河南开封)在内的大片土地,使得楚国遭到了重大打击;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爆发,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在阴晋(今陕西华阴附近)一举击溃了50万秦军,横扫河西,从此,秦国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70年,魏国不断联合赵国、韩国等诸侯国,攻打齐国,占领了齐国大片土地,使得齐国的国力遭到了重创。

公元前364年,为了保障魏国在东方的霸权,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下令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至此,魏国的霸权达到了巅峰。

至此,魏国建立了以李悝变法、魏文侯和魏武侯扩张、三晋同盟为主要标志的霸权体系,称霸战国时代长达了大半个世纪。

然而,就在魏国通过不断增强实力和影响力来构建霸权体系的时候,东方的齐国公室却是危机重重。这一切都有追溯到公元前672年。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到了齐国,并改姓为田。田完成为了齐国田氏的始祖,也是齐国田氏第一位宗主。

田完到达齐国以后,受到了齐桓公的优待。至此,以田完为首的田氏家族逐渐成为了齐国贵族。此后,田氏家族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齐国十分显赫的家族。

田完的五世孙田恒(田常)的时候,田氏联合鲍氏灭亡了掌控齐国大权的栾氏和高氏。至此,田氏家族已经彻底掌控了齐国的大权,齐国国君形同虚设。

公元前391年,田氏家族的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并把齐康公流放到了海岛,延续吕氏齐国的国祚。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这就是齐太公,从法令上确定了田和的统治地位。至此,田氏齐国正式建立了。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田和的儿子齐废公田剡下令废除了吕氏齐国的国祚。至此,吕氏齐国宣告灭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吕氏齐国宣告的灭亡,也标志着田氏齐国正式建立了。同时,田氏代齐也推动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成为了继三家分晋以后、战国时代全面来临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公元前375年,齐废公和他的儿子田喜被他的弟弟田午杀死,田午即位,这就是齐桓公(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是两个人)。

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不仅没有走上强盛的道路,而且危机重重。齐国经历了齐废公和齐桓公两个时代,不断被中原诸侯国击败,尤其是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70年,韩国、赵国、魏国多次组成联军,不断打败齐国。至此,齐国日益衰落。

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田因齐即位,这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即位以后,任用贤能,采纳臣下的建议,重用邹忌为齐相,孙膑为军师,发展齐国的国力,使得齐国国力日益强盛。至此,齐国国力日益增强,奠定了齐国强盛和霸权的基础。

此后,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田辟彊和孙子齐湣王田地继续励精图治,使得齐国成为了一度领先于秦国的“超级大国”。

就在田氏代齐发生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在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力。

公元前387年,吴起遭到了魏相公叔痤的排挤和陷害,受到了魏武侯的猜忌。于是,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前往楚国。

第二次弭兵之会以后,楚国与晋国的称霸战争基本上结束了。但是,楚国却在与吴国的争霸战争中遭遇惨败。而且在柏举之战中,楚国还差点被吴国灭国。楚昭王复国以后,楚国开始了恢复国力和继续扩张的道路。至此,楚国日益强大起来了。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杀,他的儿子熊疑即位,这就是楚悼王。

楚悼王即位时,楚国已经经历连年的扩张战争,成为了一个诸侯大国。但是,在对外扩张的时候,楚国的历代国君却忽略了内政的治理,导致楚国内部危机重重。至此,楚国成为了一个“大而不强”的诸侯国。因此,楚悼王打算通过变法来改变内部的弊政。

公元前386年,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开始在楚国实行变法。历史上把这场变法称之为“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的内容有:(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楚国贵族的特权;(二)建立法治;(三)整顿吏治,罢免了一批无能的官吏,提高官吏的办事效率;(四)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和军事体系,训练军队,扩充军队。

吴起变法严重冲击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于是,楚国贵族发动了内乱,杀死了吴起,并把楚悼王的尸体射成了“刺猬”。

不久,楚悼王的儿子熊臧即位,这就是楚肃王。楚肃王即位后,对发动内乱的楚国贵族进行了清算,诛杀了大批的楚国贵族。

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件,推动了楚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楚国强盛和霸权的基础。从此,楚国国力日益增强,一度成为比肩秦国、齐国的大国。但是,由于吴起在变法中途去世,导致楚国的变法没有完成。因此,吴起变法实际上让楚国成为了一个“半成品”强国。

就在齐国通过邹忌变法来增强国力的同时,中原地区的韩国也在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力。

韩国自从三家分晋以后,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尤其是公元前375年,韩国灭亡了郑国,使得韩国的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韩国的国力并不是很强,而且朝政很乱。并且,魏国崛起让同为三晋的韩国十分眼红,为了能够让韩国不落后于魏国,韩国开始了变法图强的步伐。

公元前355年,韩国的国君任用法家代表申不害为相,开始实行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一)整顿吏治,实行“术”治,建立任用、监督、考核官吏的方法和体系,提高官吏的办事效率;(二)完善韩国的官僚体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训练和扩张军队,提高军事战斗力。

申不害变法是韩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使得韩国国力日益强盛,奠定了韩国强盛的基础。至此,以灭亡郑国、申不害变法为主要标志的韩国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不过,申不害变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国君的能力和意志,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就是《大秦帝国之裂变》所说的:“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而亡”。因此,韩昭侯去世后,韩国开始由盛转衰。至此,韩国由于申不害变法的弊端、地理位置等原因,始终是一个弱国。

就在韩国通过申不害变法来富国强兵的同时,西方的秦国也在通过商鞅变法来增强国力。

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对内,秦国一直沿用春秋以来的旧制度。比如,井田制、世卿世禄制等等;而且,秦国贵族内乱不断,从秦灵公开始,秦国陷入了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的“四代乱政”,使得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削弱。对外,秦国与中原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却屡战屡败。尤其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秦国50万大军被魏国的5万魏武卒轻易打败。至此,秦国的地位一落千丈,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鄙视。

不过,阴晋之战也打醒了秦国。从阴晋之战开始,秦国人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秦国崛起、如何才能让秦国不再落后挨打的问题。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嬴师隰即位,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比如,编制户籍,推行县制,废除人殉等等。至此,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初步改变了秦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为后来的秦孝公改革扫除了障碍。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嬴渠梁即位,这就是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根据秦献公打下的基础,开始着手变法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商鞅在秦国一共进行了两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了第一次变法,它的主要变法内容有:(一)重农抑商,奖励农耕;(二)实行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三)实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实行了第二次变法,它的主要变法内容有:(一)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二)推行县制,把全国设置为31个县;(三)统一度量衡;(四)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商鞅变法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秦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秦国崛起的起点,对秦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迅速增强,迅速超过了山东六国,一跃成为了当时的头号强国,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它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加快了我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进程。

此时,楚国、齐国、韩国、秦国都通过变法来实现崛起,魏国的霸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魏惠王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手段来稳固魏国的霸权。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任命庞涓为统帅,联合卫国、宋国一起攻打赵国,逼近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敌魏国,只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赵国。但是,齐军并没有前往邯郸,而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只好率军救援大梁。结果,魏军在桂陵(遭到了齐国的截击,损失了10万人以上。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桂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不敌魏国,只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41年,齐威王派田忌、庞涓救援韩国。但是,齐军并没有前往韩国,而是攻打大梁,庞涓只好率军救援魏国。结果,魏国在马陵遭到了齐军的截击。这场战役中,魏军统帅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虏,魏军损失了10万人以上。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魏国的国力和霸权全面衰落,直接从霸主地位跌到了二流诸侯国的地位,魏国称霸的时代宣告结束了。从此,魏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并且,马陵之战也是战国格局的分水岭。从此,魏国独霸的战国格局宣告结束了,战国格局进入到了秦国、齐国、楚国“三足鼎立”的新局面。至此,战国格局进入到了一个“群雄并立”的新阶段。

三.第二阶段:群雄纷争

这一阶段主要讲述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历史阶段,这一部分的标志是群雄纷争。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元气大伤,霸权彻底崩溃。但是,西方的秦国却不断扩张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嬴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即位后,为了平息秦国贵族的愤怒和怨气,下令车裂了商鞅。不过,秦惠文王却把商鞅变法的成果保留下来了。

秦国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山东六国的恐慌。为了阻挡秦国东出的步伐,山东六国不得不实行“合纵”的外交政策,采取联盟抗秦的措施来应对秦国的东出。

不过,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手段,实行“连横”的外交政策,拆散了“合纵”,避免了秦国被山东六国群殴的局面。公元前318年的函谷关之战爆发,秦国打败了楚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组成的联军,导致五国罚秦的破产;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爆发秦国打败了楚国,导致了楚齐联盟的破产。

接着,秦惠文王继续扩张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增强秦国的国力。公元前330年,雕阴之战爆发,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大败魏国,并在公元前329年和公元前328年继续对魏国用兵,占领了蒲阳、曲沃、上郡等大片地区,至此,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被秦国占领;公元前317年,修鱼之战爆发,秦国大将嬴疾大败韩国、赵国、魏国组成的联军,消灭了8万人,重创了三晋;公元前315年,秦惠文王打败了义渠,占领了义渠的25座城池;同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攻打蜀国,至此,蜀国灭亡;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爆发,秦国大败楚国,占领了汉中,从此,楚国元气大伤。

不过,直到此时,山东六国采取“合纵”的措施,缓解了秦国东出的步伐。因此,秦国并没有开始真正的东出。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嬴荡派甘茂率军占领了韩国的宜阳,并消灭6万韩军。至此,秦国的东出之路开始了。这一年,距离商鞅变法仅仅49年。

就在秦国开始着手东出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新兴的诸侯大国。

公元前326年,赵肃王去世,他的儿子赵雍即位,这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的国力并不是十分强大。而且,赵国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争霸战争中,不断被打败,导致赵国日益衰落。尤其是公元前317年的修鱼之战,赵国参加了韩国、赵国、魏国组成的联军,结果,三国联军却被秦国大将嬴疾打败,从此,赵国元气大伤。

为了改变赵国落后和挨打的状况,以及继续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赵武灵王决定通过胡服骑射来增强国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有:(一)抛弃长袍宽袖,改穿胡人服装;(二)淘汰战车,改由骑马射箭的骑兵来取代车兵,建立了以骑兵为主要兵种的赵国军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赵国由衰转盛的转折点。通过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建立了汉族历史上第一支以骑兵为主要兵种的军队。从此,赵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迅速赶超了楚国、魏国等诸侯国,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大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奠定了赵国霸权的基础,从此,赵国逐渐成为了与秦国、齐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继李悝变法、商鞅变法以后,又一场对我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对我国古代的军事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顺应了我国古代骑兵兴起、车兵衰落的趋势。从此,车兵逐渐退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舞台,以灵活机动为主要特点的骑兵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重要兵种。

不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视了赵国对农业生产上的变革,使得赵国的农业和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使得赵国成为了一个军事力量强大、农业却十分落后的“瘸子”,这也是赵国在后来的长平之战战败、甚至赵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也开始对外扩张的步伐。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派兵攻打中山国,一直打到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从此,中山国元气大伤;接着,赵武灵王派兵占领了榆中,对秦国形成了压迫的趋势;此后,赵武灵王不断不断派兵攻打林胡、楼烦等部落,占领了大片土地;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再一次攻打中山国,中山王尚投降,至此,中山国灭亡。

与此同时,一场改变战国格局的战役正在到来。

原来,吴起变法以后,历代楚王继续对外扩张,使得楚国日益强盛。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熊商即位,这就是楚威王。楚威王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把楚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长江下游和江淮地区。到了楚威王的儿子楚怀王的时期,楚国灭亡了越国,把势力扩张到了东海沿海。至此,楚国进入到了鼎盛阶段。

公元前301年,秦国、齐国、韩国、魏国组成联军,在垂沙打败了楚国。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继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以后、又一场重创楚国霸权的战争。通过这场战役,楚国元气大伤,逐渐退出了“超级大国”的行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垂沙之战成为了战国格局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从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开始的秦国、齐国、楚国“三足鼎立”的战国格局宣告结束,从此,战国时期进入到了由秦国、齐国、赵国“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就在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又一个霸主、楚国丧失霸主地位的时候,东方的齐国也遭到了重创,并差点被灭国。这一切的根源都要追溯到燕王哙时代。

公元前320年,燕易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哙即位,这就是燕王哙。燕王哙即位的时候,并不打算把王位传给太子姬平,而是打算通过“禅让制”把王位传给燕相子之。燕王哙的行为遭到了姬平的不满。于是,他联合将军市攻打子之。至此,燕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历史上把这场内乱称之为“子之之乱”。

结果,燕国内乱给了齐国可乘之机。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发兵攻打燕国,并攻破了燕国,燕王哙、姬平、子之被杀。至此,燕国差点灭亡。

公元前311年,燕王哙的另一个儿子、在韩国为人质的姬职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下,回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深感燕国差点亡国的痛苦,于是,他打算出兵报复齐国,来洗刷燕国的耻辱。但是,齐国当时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是与秦国、赵国并立的“超级大国”,甚至,齐国的国力要强于秦国。因此,燕昭王决定通过励精图治来增强国力。

燕昭王即位后不久,就拜郭隗为师,来吸引人才。不久,乐毅、剧辛、邹衍、屈庸、苏代等名将和名臣都来到了燕国。至此,燕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状况。

此后,燕昭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扩充军队,使得燕国的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但是,燕国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强国了,但是,它与当时的头号大国齐国相比,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历史很快就给燕国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原来,战国中期,为了防止大国吞灭其他诸侯国来增强国力,各个诸侯国都在严格限制大国吞灭诸侯国的步伐。这就是《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经典台词:“一国灭,他国危,列国定群起而攻之”。

为了让齐国四面树敌,燕昭王派苏秦挑唆齐湣王灭亡宋国。公元前286年,齐泯王联合楚国、魏国一起灭亡了宋国。至此,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事件成为了五国罚齐之战的导火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与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组成联军,并拜乐毅为上将军负责统领联军,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罚齐之战”。

联军攻入齐国的时候,齐军措手不及,仓惶应战,加上齐湣王的决策失误,很快齐国就被联军打得大败。尤其是济西之战,齐国在济西(今山东聊城)被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彻底崩溃。不久,燕军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泯王被迫出逃,最后,齐湣王在莒地(今山东莒县)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至此,齐国几乎灭亡。

五国罚齐之战是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齐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这个一度领先于秦国的超级大国齐国的霸权全面衰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齐国的称霸时代宣告结束。

并且,五国罚齐之战也是燕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燕国的全面崛起,进入到了鼎盛时代。从此,燕国逐渐取代齐国,成为了新的东方大国。而燕国也通过五国罚齐之战的胜利,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同时,五国罚齐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重要的战役,深刻的影响了战国时代的格局。从此,由秦国、齐国、赵国“三足鼎立”的局面宣告结束,战国格局开始进入到由秦国、赵国“两极格局”的新时代。

乐毅出兵齐国以后,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至此,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

公元前279年,一代雄主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与乐毅曾经有过过节。于是,他罢免了乐毅的统帅地位,派骑劫为燕军统帅,继续攻打齐国。

骑劫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将军,他破坏了乐毅留下了军规制度,导致燕军在与齐军的战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同时,田单成为了齐军统帅,并通过整顿军备使得齐军逐渐强盛起来了。至此,齐军逐渐在与燕军的战争中处于上风。

不久,田单使用火牛阵大败燕军,燕军统帅骑劫被杀,燕军一败涂地。随后,齐军乘胜进军,一举收复了被燕国占领的70多座城池。从此,燕国元气大伤,再一次沦为弱国。

就在齐国、燕国正在争夺东方霸权的同时,西方的秦国却已经开始了全面东出的步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东周王幾被鼎开瓢,他的弟弟、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即位,这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后,根据历代秦王打下的基础,开始了全面东出的道路。

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国、魏国、东周的联军,消灭了联军24万人。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是韩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战争,是韩国继公元前342年韩魏之战和公元前307年宜阳之战以后,又一场对韩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战役。从此,韩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水淹了楚国别都鄢城,使得楚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随后,秦军占领了鄢城和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被迫将都城迁到陈都。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鄢郢之战”。

鄢郢之战是楚国历史上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也是楚国继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和公元前301年垂沙之战以后,又一场重创楚国的战役,从此,楚国国力全面衰落,一蹶不振,霸权彻底崩溃。

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设置了端午节。

公元前273年,赵国和魏国组成联军,攻打韩国的重要城池华阳,韩国不敌联军,被迫向秦国求救。于是,秦昭襄王派秦相魏冉和大将白起救援韩国。不久,白起使用长途奔袭的办法,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一举打败了联军,消灭了13万魏军和2万赵军。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是魏国历史上一场十分重要的战役,是魏国继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又一场让魏国崩溃的战役。从此,魏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随着天下诸侯的纷纷崩溃,此时,天下的诸侯大国只剩下秦国、赵国两个嬴姓诸侯国了。于是,它们之间的争霸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王龁率军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于是,韩桓惠王打算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来请求秦国撤兵。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而是通过把上党郡献给赵国,换取赵国出兵,来逼迫秦国退兵。

不久,冯亭派使者去见赵孝成王,商量把上党郡并入赵国的事情。于是,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接管上党郡。

公元前260年,王龁率军包围了上党郡。于是,赵孝成王派廉颇率领20万大军救援上党郡。但是,廉颇到达长平的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上党郡。于是,廉颇打算驻守长平,抵抗秦军。王龁得知赵军屯兵长平的消息以后,立即进军长平,与廉颇对峙起来了。至此,一场深刻改变赵国格局的战争即将爆发了。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长平之战”。

王龁向廉颇发起了猛攻,把廉颇打得节节败退。于是,廉颇只能驻守营垒,不敢出战。在廉颇的坚守下,王龁被一次次打退。于是,秦相范雎派人去邯郸散播谣言:廉颇迟早会被秦军打败,秦军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子赵括。

于是,赵孝成王听信了谣言,任命赵括为赵军统帅。不久,赵括率领25万大军前往长平接管廉颇。此时,长平战场的赵军已经达到了45万人。而秦昭襄王秘密任命白起为秦军统帅,代替王龁,指挥长平战场上的秦军。

赵括担任统帅后,下令废除了廉颇所有的军令,全力出击秦军。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打算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

于是,白起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引诱赵括出战。等到赵军即将打到秦军营垒的时候,白起立即派2.5万人切断了赵军后路。接着,白起又派5千人将白起分割为两部分。与此同时,白起还派人切断了赵军的粮草。随后,秦军被赵军围困了40多天。最后,赵括亲自率军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杀。赵括死后,40多万赵军不得不向秦军投降。白起放走了200多个年幼的赵国士兵,把剩下的赵军全部坑杀。至此,长平之战以秦国胜利、赵国惨败而宣告结束。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让赵国霸权崩溃的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中,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同时,这场战役也标志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来的赵国称霸时代彻底结束。

同时,长平之战也是战国时代一场重要的战役,加快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更是我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它深刻改变了存在几十年之久的战国格局。从此,从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开始的“群雄并立”的战国格局宣告结束,也标志着公元前284年五国罚齐之战而开始的秦国、赵国共同成为霸主的战国格局宣告结束。从此,由秦国“一家独大”的战国格局全面来临。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四.第三阶段:秦国统一

这一阶段主要讲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历史阶段,这一部分的主要标志是秦国统一六国。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成为了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于是,秦国开始了灭亡六国的步伐。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凭借着长平之战的胜利,以赵孝成王违背约定、没有向秦国割让六座城池为理由,派王陵率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至此,历史上著名的、长达两年的邯郸之战全面爆发。

邯郸之战中,整个赵国同仇敌忾,誓要与秦军血战到底。结果,刚刚在长平之战中遭遇惨败的赵国竟然成功阻挡住了秦军的进攻。随后,秦昭襄王不得不派王龁率军支援邯郸战场的秦军。赵国渐渐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了,不得不派人向其他诸侯求救。

随后,魏安僖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支援邯郸,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支援邯郸。不久,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杀了晋鄙,夺取了兵权,率领8万大军支援赵国。

赵国、魏国、楚国组成联军以后,一举打败了秦军,秦国将军郑安平率领2万军队向赵国投降,秦军损失了20万人以上。至此,邯郸之战以秦国惨败而宣告结束。

邯郸之战是战国后期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也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遭遇到的最大惨败。同时,这场战役影响了战国时代的进程,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也使得山东六国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嬴柱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不久,秦孝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嬴子楚即位,这就是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嬴政即位,这就是秦王政,也就是一代雄主秦始皇了。

从邯郸之战到秦王政即位这一时期,秦国由于损失惨重、王位更替频繁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发动一场大战,客观上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不过,秦国在这一时间里也没有闲着。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亡了东周王朝的西周国。至此,存世514年的东周王朝宣告灭亡,也标志着存世790年的周朝也宣告灭亡了。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吕不韦灭掉了东周王朝的东周国。至此,东周王朝的残余势力被灭亡。

秦王政即位时,年仅13岁,因此,秦国的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手里。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采取了铁腕行动,迅速平定了赵太后情人嫪毐的叛乱。接着,他又杀掉了嫪毐以及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私生子。随后,他罢免和放逐丞相吕不韦,正式亲政,独揽大权。至此,秦王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其实,熟知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秦王政亲政的时间是公元前238年,但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原因就是,此时的赵国的国力仍然很强,成为东方六国唯一能够阻挡秦国的诸侯国。因此,秦王政不得不彻底打废赵国,并以灭亡赵国作为统一六国的突破口。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派桓齮率军攻打赵国,结果,秦国在平阳打败了赵国,赵国大将扈辄阵亡,10万赵军被消灭;公元前233年,秦王政派兵攻打赵国,结果,秦军被赵国大将李牧打败,秦国大将桓齮逃回了秦国,樊於期流亡燕国;同年,秦王政再次派兵攻打赵国,在平阳打败了赵军;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攻打赵国邺城、太原等地,结果,秦国再一次被李牧打败。

至此,秦国在连年的秦赵战争中,与赵国互有胜负,打成平手。因此,秦王政决定以灭亡弱小的韩国作为统一六国的突破口。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不久,秦军占领了韩国都城新郑,韩王安向秦国投降。至此,存世173年的韩国宣告灭亡。随后,秦王政在韩国设置了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杨端和率军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井陉。结果,秦军遭到了李牧和司马尚的顽强抵抗,陷入了困境。

于是,秦王政派人收买了赵幽缪王的宠臣郭开,让他诬告李牧和司马尚反叛赵国。结果,赵幽缪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杀死了李牧,罢免了司马尚,并任命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王翦攻打赵国,赵军一败涂地,赵葱被杀,颜聚逃走。随后,秦军占领了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随后,秦王政把赵幽缪王流放到房陵。

不过,赵国并没有彻底灭亡。不久,赵幽缪王的兄长赵嘉逃到了代地,并被赵国贵族拥立为王,这就是赵王嘉。至此,赵王嘉为赵国续命了六年。

灭亡赵国以后,秦王政开始把矛头对准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占领了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假向秦军投降。至此,存世178年的魏国灭亡。

灭亡魏国以后,秦王政开始把矛头对准了南方的楚国。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李信、蒙恬率领20万大军、兵分两路攻打楚国,并打算在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会师。结果,楚军趁着秦军疲惫的时候趁机偷袭。最后,这场战役以楚国胜利、秦国惨败而告终。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城父之战”。

城父之战是战国时代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标志着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混战基本结束。城父之战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继邯郸之战以后的又一场惨败和挫折,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秦国后来统一天下。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一败涂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公元前223年,王翦彻底打败了项燕,项燕兵败自杀。不久,秦军攻占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至此,楚国灭亡。

不过,楚国仍然拥有大量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彻底灭亡。秦军占领寿春不久,楚国贵族在淮南拥立昌平君熊启为楚王,继续对抗秦军。不过,公元前222年,秦军占领淮南,熊启兵败被杀。至此,楚国的残余势力彻底灭亡。

灭亡楚国以后,秦王政把矛头对准了赵国和燕国。公元前222年,秦军占领了代地,赵王嘉被秦军俘虏。至此,赵国彻底灭亡。同年,秦军占领了辽东。至此,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进攻齐国,齐王建向秦军投降。至此,齐国灭亡。随着齐国的灭亡,标志着山东六国全都被秦国灭亡。

不过,秦国虽然灭亡了山东六国,但是,它并没有统一全国。因为,此时的诸侯国还剩下卫国。不过,此时的卫国已经成为了秦国的附庸,并没有影响到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正式建立了秦朝,这就是秦始皇,秦朝成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

随着秦朝的建立,标志着战国时代结束了。至此,我国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秦王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550年的春秋战国,分12个时期,不同时期各诸侯国实力排名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否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春秋战国年表及战国七雄年表
中国古代的40个典故
战国七雄地图古今对照大图|战国地图古今对照(春秋战国地图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