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道德经》(六):人养玉,玉养人,是什么含义

“道家文化”就是商品质量法,各行各业,每个人都要遵守道义,坚守职责,这就是“道”!

春秋战国之前没有小农家庭经济,当时是“井田庄园制”,就是大农场经济,当时诸侯贵族都有封地,这些封地就是“贵族农场”。

贵族要雇佣人为他服务,有文化的负责上层管理,就是干部阶层。没文化的干体力活,这叫“庶民”。

贵族和庶民都是依靠拿工资生活,因此必须遵守道义,敬业爱岗,这才能够有生活来源,如果不好好工作,没有人雇佣你,你就会饿死。

那些有文化的人各有技术特长,他们受雇于贵族,从事各项工作,这些被称为“士人”,从事文字工作叫“文士”,负责出谋划策叫“谋士”,如扁鹊等人专门给人治病叫“医士”,等等很多。

 

当时社会战乱不断,盗匪横行,大贵族自然要雇人保护家族安全,于是有人组成集团,组织训练打仗,各种兵法,为人提供安全保护,这些人叫“武士”,就是古代职业军人。

“武士”平时拿了雇主工资,一旦有敌人进犯,必须竭力保护,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后退,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信誉,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如果雇主给你发工资,养着你,可敌人来了,你却胆小惧怕,撒腿逃跑了,这就是服务质量差,不讲“道义”,这会教你信誉扫地,再也没人雇佣你,你就会失业饿死。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家里常年豢养着大批门客,吃饭穿衣都有主君供养,这些门客就是“士人”,有文士,武士,谋士,方士……,他们也是贵族集团。

其中“武士”英勇作战,为主君效命。为主效力战死疆场,是士人最壮烈的气概,他们有风骨有气节,负责任有担当,除暴安良,扶危济困,后来的侠客精神就是道家精神的传承。

“墨家门派”就是一支雇佣军,他们掌握各种军事技能,善于制造军事器械,为大贵族提供武装保护为职业。

我们都学过《公输》一文,公输班就是鲁班,他是木匠祖师爷,制造了先进的云梯等器械,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家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帮助宋国积极应战。

由此可以看出,墨家是一个军事武装组织,成员众多,各怀绝技,都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属于军官级别,率领宋国军队打仗,如果只是三百个普通小兵,根本没有作用。

而且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生活,还要进行训练,学习军事知识,制造各种军事器械,自然需要大笔金钱才能维持组织运转,所以墨家必须是个商业性营利团体,宋国肯定是花费金钱雇用了他们,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

正是因为有商业收入,才让墨子有财力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对物理学光学声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都有涉猎。

墨家和古代欧洲骑士团性质相同,就是中国武士团。尽管如此,墨子还是尽力避免战争爆发,以免让百姓陷入战火,因此才有了墨子和公输班的兵棋推演,他在棋盘上战胜了公输班,把战争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墨家门派首领称为“矩子”,后世矩子孟胜率领手下弟子,受雇于阳城君守护城池,由于阳城君参与杀害吴起,误射楚悼王尸体,楚肃王下令要杀光“射吴起并中王尸者”,共有70多个家族被牵连。

阳城君也在其中,他闻知消息后逃跑。楚肃王要收回阳城君的封地,当然并没有阳城君的“符令”。

孟胜认为受阳城君所托,现在无法守护其属地,必须宁可战死,也要坚守信义。其弟子徐弱劝告孟胜,认为事已如此,死亦对阳城君无任何益处,且此举将令墨家损失惨重,更有可能“绝墨者于世”。

孟胜却认为他与阳城君的关系匪浅,若不死,将来恐怕没人会信任墨者;并认为他会将矩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不怕墨者绝世。徐弱听了孟胜的话,先去赴死。

孟胜派三个弟子赶往宋国,把墨家掌门之位于田襄子。三人转告田襄子继任矩子后,又要折返楚国与孟胜共同赴死。

田襄子以刚接任的矩子地位命令三人留下,被三人拒绝,毅然返回阳城,跟随孟胜及众弟子死战楚军,共计约有180人全部慷慨战死。

这种“武士精神”也是“道义精神”的最高体现,因为其他行业严格执行道义精神,只是财物受些损失,比如一家商店按照道义精神,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商品。

如果发现商品变质腐烂,为了维护信誉,必须当做废品处理,然后给顾客更换新货,这样自己肯定会受到经济损失,但这也只是受到经济损失而已。

但武士都是古代的职业军人,享受国家俸禄或者主君雇佣,当然要尽力保护社会安全,当敌人入侵,面对生死存亡,作为武士战士必须严格遵守契约,奉行职业精神。

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勇敢战斗,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职业荣誉,所以无论东方西方都把武士精神,骑士精神看作最高道义精神,被世人所崇拜!

“武士精神”就是军人精神,日本人称为“武士道”,这也是源自于中国的道家文化。

不仅只有武士精神,当时文人士人都具有强烈的道义责任感,齐国权臣崔杼杀害了齐庄公,这是以臣弑君,违背为臣道义。

史官当即在史书中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怒而杀之,这史官的弟弟接替兄长职务,仍然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他杀害。

太史的三弟接任职务,崔杼告诉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说:“你前面几个哥哥都因为说实话而死,你难道不怕死吗?不想死就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把庄公的死因,写成暴毙而亡吧。”

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再杀。太史的小弟还是这样记录。”崔杼也无心再追究了,便放走了他。

齐国另一史官听说太史一家都快被杀光了,担心历史遭到篡改,出于史官的职业担当,就拿着竹简匆匆赶来作候补。路上碰到太史小弟,得知已将史实记载,遂回。

于是,后世之人感叹:“齐有直史,崔杼之罪所以闻。”因为有了齐国的这些正直感言的史官,我们才知道了崔杼的事情。

古代贵族士人都要佩玉,“玉”指白玉,白玉洁白如雪,形状一成不变,很容易打碎,贵族们以“白玉”来象征高贵精神,宁死也不能改变我的道义责任,所以有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还有句话:人养玉,玉养人。现代人不理解这话的含义,以为玉石可以养人,于是就弄块玉,挂在项链上,整天贴着身体挂着,用身体来养玉,认为玉也能养人,令人笑掉大牙!

人养玉,玉养人。根本不是这意思!这个“玉”代表人高尚的职业精神,证明你这人言而有信,遵守道义,不贪昧心钱财。

“人养玉”,意思是: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职业精神;“玉养人”,意思是:如果你依靠自身努力,培养出了高尚职业精神,大家都知道你遵守道义,人们也愿意雇佣你,或者买你的东西,你自然生活富足,因此这种高贵精神反过来又养活了你。

比如,一家工厂生产优质商品,诚实待客,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你的商品质量好,名声在外,这叫“人养玉”!

你工厂品牌好,信誉高,人们都相信你,这就是“玉”,大家相信你,都来买你的商品,让你发财致富,这就是“玉养人”。

总而言之,“道”、“玉”都是指人的职业精神,每个行业都要秉承“职业精神”,这是“有道”,你不讲职业精神,坑骗大众,这是“无道”。

社会有道,生活才美好,社会无道,害人害己,人人都遭殃。

~~~~~~~~~~~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崔杼弑君
一顶“绿帽子”引发的血案
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立的墨家,为何会走向衰亡?
崔杼弑其君: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
晋灵公怎么死的?晋灵公之死揭秘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