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天真论》1、养生原则与调养(74)王洪图
  现在看第一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素问》的第一篇文章,把它摆在第一篇,那说明对养生问题的重视。在医学角度考虑,养生健康长寿的问题,我刚才谈到是医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在《素问》八十一篇文章当中,第一篇就是写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当然这一篇文章,和王冰在整理《素问》的时候,和王冰的学术思想有关系。王冰是道家,我们在讲概论的时候讲过,他就重视他那套的养生思想,所以他把《素问》原来的文章,八十一篇的次序他有过一些编排,重新编排,除了注释之外,他有过重新编排。看来这一篇是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在这一篇里头,反映出来有道家的养生思想问题。《上古天真论》的篇名,“上古”也就是远古,远古时代。在《内经》上头,把古代分成远古、中古和近古,把古代又分成这样三个阶段。远古,是很古远的时代。上古,就是远古时代。“天真”就是先天之真气,在本篇主要是讲的肾气。“真”我们过去讲过,“真”就是真脏之气,五脏之真气。在前面我们讲过,说是“春天,藏真散于肝;夏季,藏真通于心;长夏,藏真濡于脾;秋,藏真高于肺;冬,藏真藏于肾”。那不都讲过“藏真”吗?这个“真”也是那个“真”。所以“真”本身是讲五脏之真气。而“天真”虽然也包括五脏之真气,但是具体来讲,本篇更主要是讲的肾气,肾脏之真气。所以这一篇,它是从上古养生的理论作为引子,引出来关于养生学的思想问题,因此,篇名就叫《上古天真论》。这个思想还是从目前看来,强调的养生这个思想还是很先进的,别看是很古老的,其实还是很先进的。我们国家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就是预防为主,养生作为疾病来说可不也是预防为主?身体健康了,防止疾病了,所以防重于治的思想,从现在看来,它还是先进的,不是落后的,不是陈旧的。
  《上古天真论》,教材上把它分为这样三段,现在看第一段,也就是261页那段原文,一共分了三个自然段。这一大段是讲养生的原则,我读一遍这一段:“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逎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一段,第一个自然段不一定要背。我看从“上古圣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到这一段应该把它背下来。这是我们中医最常说的话,一谈养生这是必须要有的话,不单是要很好的理解,我看也应当很好的记熟这段话。说这样的几句话我们也说不明白,那你中医还谈什么养生?你还叫什么高明的中医师?所以必须理解得很深,也得记忆得很好,记忆得很好才便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不矛盾。近年有一些年轻学生,有些东西不愿意背,说是我们理解,不象你们那样背死书,最后可好了,背也不会背了,理解也不深了,这更糟了。我也没主张死背,我主张你要记熟了,同时也要很好的理解,这不矛盾。熟才能生巧,你根本就不熟,怎么生得巧?说我想用《内经》的理论,《内经》理论是什么来着?就是想不起来,你还巧得起来吗?这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认为这不矛盾。
  “昔在黄帝”。“昔”就是以往,很久以前,生活着的黄帝。这“在”是生活着的意思,其实不一定直译这么清楚,就是在很久以前的黄帝就是了。我们曾经谈过,在开头讲概论的时候就谈过,黄帝本来是一个黄帝族,是古代的一个氏族,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从黄帝那个时期开始的。但是在历史上,把黄帝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这就这么看的,说黄帝是贤明的君主。“生而神灵”。生下来就超常,智力就超常,所以“生而神灵”,生下来的时候智力就超常,那就不是一般的人。“弱而能言”。很弱小的时候就会说话,或者说不当会说话的年龄他就会说话,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能言”说是能言善辩的那个“能言”,语言辩解能力都很好,善于言辞,所以是“弱”。年龄很幼小,就很善于言辞,两种解释都可以。因为他“生而神灵”,所以年龄很幼小就善于言辞,那有什么不可以?所以两种解释都可以。一个就是说年龄很幼小,不当会说话的时候他就会说话了,这也是神灵。年龄虽然很幼小,但是辞令很好,已经善于言辞了。“幼而徇齐”。在幼年的时候,考虑问题、办事就很周到。“徇齐”是周到、全面的意思。“徇”是全面,“齐”是周到,又周到又全面。那就是不单是能言,同时分析问题、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非常周到的。“长而敦敏”。长成或者长大,长大的时候就非常“敦敏”。“敦”就是敦厚,“敏”就是聪敏、敏捷,又敦厚又敏捷,这也是非常可贵的品质。敦厚不敏捷也不太好,敏捷很敏捷就是不敦厚,这人也不大受欢迎,所以黄帝长大了,长大就又敦厚又敏捷。“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这一句话,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句话有的医家曾经提出过质疑,这好象并不是《黄帝内经》里的原话。因为《黄帝内经》这部书通篇基本上,都是以黄帝和臣子们对答的形式写成的,黄帝既然以对答的形式写成,那好象等于是语录这类的组织,黄帝不能说自己写自己,说我是什么什么,这等于是后人补录的。所以对这几句话,注家们提出过想法、建议或者说分析,说这几句话不象是《内经》的原话,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或者是谁在整理的时候加上去的,想介绍一下黄帝,然后再说《黄帝内经》,有这种可能。因为这几句话和《史记》,司马迁《史记.黄帝本纪》一开头那几句话是一致的。《史记》当中不是分本纪、分世家等等的吗?《黄帝本纪》开头那几句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几句话和本篇是一致的,所以这几句话是后人加入《内经》当中的,这个提法还是有可能,或者说有根据,总之在这里又介绍一下黄帝。
  “逎问于天师曰”。这个“逎”字和这个“乃”字,是意思相同,这是另外一种写法。“天师”,这里是指的歧伯,黄帝的老师。有人说“天师”是当时的一种官职,也可以。因为除“天师”之外,《内经》上还有“少师”,说是一种官职。比如假设说那是首府的话,那是副首相,“少”,作这样一种理解,也可以。但是我们知道“问于天师”,在《内经》里头所说“天师”是指的歧伯,黄帝的老师。问歧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他说,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春秋”就是说的年龄,有超过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是身体不衰老。这身体不衰老,精神其实也不衰老,就是说超过百岁身体还很健康。“今时之人”。听说古时候是那样,可是现在的人做不到了,“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半百”就是五十岁,动作就衰了,动作衰了说明形体衰了,整个人体就衰弱了。古时候过百岁都不衰,现在五十岁就开始衰弱了呢?是“时世异耶”。这是时代不同了?时间的关系变化了?“人将失之耶”。还是人自己的过失呢?就如同我们讲《本神》那篇讲的,“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等于问这样一个问题。是时代的问题呢?还是人自己的过失呢?“人将失之耶”。“人将失之耶”这句话注家们也提出过,从语言上提出过问题,就是“人将失之耶”,看来应当是作“将人失之耶”。这个“将”是“抑或”的意思,是因为时代的问题呢?还抑或是人自己的过失呢?这从语言上看来“将”在前头是可以的,因为本篇还有这样的语言,“将”字就在前面了,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然他这是用一个时间来作个对比,真正地要理解成说古时候人就超过一百岁不衰,到黄帝那时代就半百而衰,那到现在岂不是更加衰得早了?这只是一种比法。是作一种对比的比法来说明某些问题,当然崇古思想,在《内经》通篇里倒是都有。
  下面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歧伯对曰”,说歧伯回答说:“上古之人”,不是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吗?所以歧伯就回答这个问题,说为什么这样啊?那等于说其实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人们养生的问题,所以才有长寿、才有早衰这样的区别。下边是回答这个问题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知”就是懂得,“道”说养生之道。上古时候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那也提得清楚,上古时候也有不懂养生之道的,没说,懂得养生之道的才能这样,讲得很清楚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取法于阴阳,就是说人体自己的养生,和自然阴阳是相一致的。比如春夏秋冬、昼夜晨昏,都有阴阳的变化,人也要取法于自然界的这种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体内的阴阳,根据那样的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所以叫“法于阴阳”。当然,阴阳所赅者广,不但是日夜晨昏的问题,还有各个方面的问题,“阴阳者,天地之道”。“和于术数”。“术数”是说养生的方法与技术。古时候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于阴阳,同时又符合养生的技术和方法。“和”就是符合,符合养生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他正常地、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法于阴阳”,又“和于术数”。“食饮有节”。饮食有节制。至于饮食怎么节制,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了,又不能过饱,又不能过饥,五味要调和,那不都有吗?酸苦甘辛咸五味要调和,“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要“饮食有节”,同时还“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有常规。古时候的常规,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现在不见得是,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总是要有常规。说古时候人能够起居有常,有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再有“不妄作劳”。不是不作劳,不是不劳动,而是“不妄作”,没有必要的过分的去劳伤,所以“不妄”。“妄”就是妄为、狂热、乱作,所以说“不妄作劳”,那么就是劳作当中也不是狂妄的,也是有规定的,也是有节制的。
  “故能形与神俱”。所以古时的人形体很健壮,精神也很饱满,形神兼备,所以“形与神俱”,这可是中医养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养生的方法上,要注意到形神兼养。“形”是讲形体要锻炼,要肌肉发达,我们所说的要形体强健,因为形体强健和内脏有关系。“五脏者,身之强也”,“五脏者,中之守也”,还是“身之强也”。而“神”是精神活动问题,智力、精神、情志都在这“神”上。因此人的健康不单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得要健康,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内经》时候,已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真正的所谓的健康的评价,健康评价标准,我看最主要还是这样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形体健康。说古时候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所以他能够做到形体强健、精神饱满,“而尽终其天年”。所以他们能够达到天赋的寿命,自然的寿命。“天年”,天赋的寿命,也就是自然的寿命,自然所赋予的寿命。人类自然的寿命是多长呢?在古代的人认为是120岁。《内经》的注家们也提到,正常的寿命人应该活到120岁,当然现在的研究不一样,大体上还差不多,古时候认为人正常的寿命应当是120岁,那就叫天年,对于一般人来说都应该是这样的。“度百岁乃去”。虽然是120岁,也叫百岁,当然还是以百为阶段的,所以叫“百岁”。当然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就把那叫“百岁”。活到70岁去逝了,也叫百年之后,甚至活到60岁去逝了,以前寿命短的时候,那也叫百年之后。反正总是它基本数字,是在百岁这个范围前后,说“度百岁乃去”,那就是正常的寿命度过了,这是说“上古之人”是这样。
  “今时之人不然也”。因为黄帝问的时候说:“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他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为什么呢?“今时之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呢?“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呢?就指出了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很多不符合养生之道。说“以酒为浆”,“浆”就是水浆、饮料,把这酒就当水那么喝。或者叫汤,浆也是汤,我们所喝的汤、喝的水,甚至喝的粥,都可以叫做浆。“以酒为浆”,把这就当水那么喝,就当粥那么喝,这是不行的,这就肯定说饮食不节。上面古时候不是“食饮有节”吗?这是饮酒。是的,其实到如今,饮酒过量所导致的身体不适,乃至疾病,仍然不在少数。特别一些自恃身体好,饮起酒来就更多,当然也有人说是工作需要,工作需要反正对身体不需要,对健康还是不需要,工作需要我们没办法,当然作为医生来说,健康你可不需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前面是讲的起居有常。好啦,有些人他没有常规。他的常规是什么呢?他的常规就是乱。“妄”就是乱嘛,失去了正常的规律,这是他的日常现象,他不是起居有常,他是以妄为常了,经常的是没有规律的。再有,还有“醉以入房”,饮醉了酒之后入房,两性生活而耗肾精、而伤脾胃。醉以入房伤肾精,伤脾胃之气。“以欲竭其精”。以他的情欲来耗竭真精,特别是肾精,“以耗散其真”。“耗”,这个“耗”通爱好之“好”,意思能爱好之“好”,以他自己的爱好来夺散其真气,使真气耗伤了。那就是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控制不住自己的爱好,以自己的爱好来使身体的真气受到损伤,“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知道人体应该是非常的尊贵,应该非常珍视自己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就好象拿着盛满了水的器皿一样,满满的水,人体的精气在里边很充足。但是因为拿起来非常注意,不要乱晃荡,乱晃荡精气就散失了,所以比喻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好象拿着盛满了水的器皿一样,不要乱晃,免得气血散失掉。所以他说“不知持满”,不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就好象装满了水的器皿一样,要小心谨慎的不要洒掉。“不时御神”。教材有注释,这个“时”作“善”解,不善于统御自己的精神,统摄、驾驭,不善于统摄自己的精神,也就是精神的随便乱用,思想不知道清静一些,所以“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脑子总是要动,但是该动的动,不该动的地方不能去动,乱动的话会伤人的,精神不能乱,所以说“不时御神”,就不知道统摄自己的精神。“务快其心”。以其心快乐为务。他的任务是什么?他的任务就是要求自己快乐,没有别的了。但是要知道,这种快乐是“逆于生乐”。对生命的快乐,生命对于长寿来说,那可是相违逆的。心里头看着是高兴了,那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吃点这个东西摇摇头,吃了那个东西捂一捂,看来他高兴了,他就为了这高兴,其实留下很多的后患。我们现在临床上,也个别看到一些年轻人,所谓年轻人,也是三十多岁,后悔了,当初我如何如何,现在这点病可是很难根除掉这点不适。“逆于生乐”,从生命的健康来说、生命的快乐来说,那是相违背的。“起居无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没有节制,我说有些人工作需要,是需要夜里三两点睡觉。没有工作需要,一定要折腾到夜里三两点睡觉,我看没必要。尽管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该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起居无节”,再加上前面那一些,心神、体力、情欲、饮食,各个方面都不注意,所以“故半百而衰也”。因此人到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这是说对比。不是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吗?说为什么呢?歧伯就作这样一个概括的回答。这个概括的回答,可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的去研究、认真的去分析,乃至于在实践当中来加以实行的事。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上古时代,“圣人”,就是深通养生之道的人。“之教下也”,对于一般的民众进行教导。“下”是一般的民众,进行教导的时候,“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都是这样说,告诉他们要注意,对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皆谓之”,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所谓的“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还是男女老幼,“上古圣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是这样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如何,那就不分你是高低贵贱、尊卑长幼,都得告诉你,应当如何如何养生。我们也应该是这样,我们现在作为医生,也应该是不分尊卑长幼的,我们应该宣传、应该讲解,这些养生的道理,当然,自己得首先实行。再有呢?《太素》上的话,这两句话文字上有点不同,《黄帝内经.太素》是“上古圣人之教也”,这“下”字在下边了,“下皆为之”,“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是这样记载的。因此杨上善在注的时候,说“上古圣人”教导别人去实行的话,自己先实行,以身作则,教人行之,自己先行之.所谓“无言之教,胜有言之教”,就是圣人自己以身作则,自己先这样注意养生,所谓“无言之教”,不用说,这“无言之教,胜有言之教”,让他们“下皆为之”,上古圣人这么做了,下边的人也都“为之”,也都照他这个方法去做了.“为之”是做了,也可以,《太素》这文字跟那个意思并不相左。“之教下也,皆谓之”什么呢?“虚邪贼风”,是泛指外邪而言。对于外在的致病因素,泛指一切外在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六淫邪气,这个“虚邪贼风”是泛指外界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六淫邪气。对于那些致病因素应该怎么样呢?要“避之有时”,应该按时加以回避,不要去冒触,冒触风寒、冒触疫疬之气,所以说要“避之有时”。虽然我们过去讲过,说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正气存内了,邪气一般来说不容易侵入,但是还有一方面,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那种容易引起致病的因素,你要躲避开,不要去冒触它、不要去触犯它,尽量不要去触犯它。尽管有时候避免不了,要到环境里去,你要适当的防护,必要的防护,不能说我正气存内了,我不在乎了,那不行。所以事情是两个方面的,这里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致病的因素,你要适当的躲避它。
  再有,要“恬惔虚无”。“恬惔虚无”可就是精神心理的修养了。“恬惔”是安静的意思,“虚无”就是思想上、精神上,要没有杂念,不能妄想。所谓“恬惔虚无”就是安安静静的,情绪上非常平静,没有其他的私心杂念这些东西,这是养心神、养精神一个必要的\很重要的方法。这样的话,外边可以避免邪气,内里可以调节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精神调和了,气血就调和了,精神对气血的影响非常大。外边不受外邪侵袭,自己内边气血调和。“真气从之”。这样的话,人体的正气,这个“真气”到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正气。我刚才讲了,“真气”,脏腑之真气,“真气从之”,气血都调和了,“从”就是调和,正气调和,正气从顺。“精神内守”。精神守于内,因为你“恬惔虚无”了,当然精神守于内了,没什么私心杂念,七想八想的,很安静。所以精神可以守于内,而不耗散于外,没有“以耗散其真”的意思。“以耗”就可以散其真,“以欲”就可以竭其精。他“恬惔虚无”了,当然精神就不耗散于外。精神守于内,“病安从来”。能够做到这些,疾病能从哪里来呢?病从何处可以生呢?
  下面又谈到“是以”,所以说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志”是说的情志,还是思想,心志。“闲”,要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志。“闲”是控制,所谓“门中有木”。好象那个门拴一样,把自己的情志、把自己的思想,像门拴一样的给它管住,“门中有木”,门拴,又可以引申为“栅栏”,给它管住了。也就是说,自己要管得住自己的情志,管得住自己的思想,这是自己锻炼的问题,养生问。,栅栏不也是拦起的吗?不要让牛羊乱跑。要必须自己管住自己的情志,说我七想八想,我就愿意这么想,那你非得病不可,终究是要出现毛病。所以“志闲”,同时还要“少欲”欲望要少。人的欲望是没止境的,你没止境的欲望、没止境的去想,从养生角度来说,不对、不利,所以要“少欲”,要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没有限度的去追求。然后要“心安而不惧”,心里非常安静。因为你做到“志闲少欲”了,所以心里很安静、很平静,就不为外物所惧、不被外物所惧,不被外界的那些事物所干扰。因为“志闲而少欲”了,心里很安静,所以对外边的事物(这“物”是事物),就不能干扰你。如果相反的,你志也不能管得住,欲望也很多,外边有点什么事情来,全部受干扰。“惧”是惊惧,情绪上的变化,“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形劳而不倦”的理解,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说,形体劳累但是不要让他太疲倦,那就要劳逸有度。一种解释,说因为前面已经做到“心安而不惧”了,所以尽管形体劳累,他也不疲倦。说是神怡何倦之有,我的心情很安静、很平淡,因此,尽管是劳累,尽管是劳动,他并不疲倦,这倒也对。说人脑子七想八想的,事情很多,真的要干点活,不用干多久就觉得很疲倦。说思想很专一,没有更多的七想八想那些事情的干扰,尽管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或者体力劳动也比较大,但是没感到很疲倦,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所以“形劳而不倦”,两种解释都可通。
  “气从以顺”。这样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就从顺了。“各从所欲”。人人都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从”就顺从、满足。为什么都能满足欲望?因为有个前提,前面“志闲而少欲”,欲望少了,当然就很容易满足。在那个前提之下,所以人们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古人,上古之人,能够做到这样一点。所以尽管上古之人是那样一个条件,但是人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够得到,叫“皆得所愿”。你看,下边就是“从其欲,得所愿”。举例来说,比如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上古之人他是做到这样一点了,也是在前面“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这样一个前提下,才能够有这些。“美其食”是以其食为美,粗精皆所甘也,粗食、精食都觉得很甜美,叫“美其食”。可不要说专门吃美食,美食家的那个美食和这个意思不一样,就以其食为美,所谓“粗精皆所甘也”。“任其服”,“服”就是服装、衣服。“任”,随便。穿的衣服,不管是好是赖,但是自己觉得很随便,不是要追求什么时髦的衣服,追求什么特殊样式,他就觉得平常的衣服我穿起来我就很随便,就行了。“乐其俗”,“俗”就是世俗之间,对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也感到满意。其实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但是从养生这个角度,不能看到什么都不高兴,回来一肚子气,这是不利的。因此叫“乐其俗”,看到那个世俗世间就这样,自己觉得也挺快乐,也能适应。当然后来《内经》上还有讲,有些时候,你不要学习那些不好的东西就是了,看就看见了,听就听见了,但是你就跟没看见、没听见是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一样的,但是你不要自己去给自己找气生,所以要“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没要互相羡慕,我看到他官大,我老羡慕他,甚至我还老嫉妒他;那个地位高的如看你多自在,八点你才来上班,我夜里都没睡觉,假设这么说,叫“高下不相慕”,各人完成各人的事,自守本位,各守其位,说不相倾慕。“其民故曰朴”。所以古代人能够做到这样一点,因此说是很质朴的、是很敦厚的,很质朴、很敦厚,那样几点,上面所说这些话,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话,我们作为医生,作为学中医的,应该力求按这个精神上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安排自己的养生。
  下面又讲到具体的一些情况,所以能够做到上面那样了,“其民故曰朴”。因此说“嗜欲不能劳其目”。社会上嗜好,那些欲望,那些不正当的东西,不能劳其目,他连看都不想看,看了之后他也不往心里去,不效仿那些东西,所以“不能劳其目”,他也不去看,看到他也不想它去,更不要说让他去做,“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那些淫乱的、不正当的东西,不能迷惑他的心志,不能勾引他去做去,说“淫邪不能惑其心”,他的心志很坚定,不会受到那些不正当的东西去迷惑,也去效仿,也去学去,甚至于也去做去。“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愚”是笨的、不聪明的。“智”是智慧高的。“贤”是很贤德、很高尚。“不肖”是比较差,这水平比较低,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各类人等。他因为他前面那些“圣人之教下也”,那些他都照着去做,尽管人有聪明的,有笨一点的,有的能力强的,有的能力弱的。但是“不肖”就是能力差,就不如别人。“不肖”,“肖”是“如”的意思、像的意思。不如别人,不像别人那么强,有时候我们说话“不肖子孙”,那不像他爹,不像他祖先那么好,那坏蛋,有时就这意思。不如,像的意思,“不肖”就这意思,在这里说就是能力差。都可以做到“不惧于物”。“惧”就是惊动,不受外物所惊动,外边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自己能够做到恬惔、做到精神内守。“故合于道”。所以说他们符合养生之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嘛,“以其德全不危也”。“德”是道德、是养生,养生之道,他们深通养生之道,对养生之道深有所得,谓之“德”,有所得就谓之“德”。“不危也”,因为他得全了养生之道,所以没有危害、没有危险。对生命没有危害,因此才可以做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串讲就到这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 第七十四讲 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
王洪图讲黄帝内经中的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上古天真论 第一篇 第二段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箴言,祖先不惜道破天机,我们却视如敝履
内经临床精要 (养生)9.1.1.(内养正气,外避邪风)养生原则和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