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4讲《伤寒悬解一太阳总提纲》20120901讲



大家关于上节课讲的,有什么疑问没有,可以提一提。回去又看了吗?看了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同学: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前讲脉法的时候,讲那个“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我记得你讲,现在人得外感之后很少有人能脉浮数的,然后我就想起今年春天我感冒的时候,我的脉就是浮数了,我感觉是不是由于我吃了很多中药,身体没有那么多阻滞了,是这个意思吗?

行者:脉浮数,是中风脉象。所谓的伤寒、中风两种,一个是脉浮紧;一个是脉浮数。脉浮紧一般是由于木火不足,伤及营分了,木火之力本来就偏弱一些,所以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在天时感应了阴邪,所以木火之力升达不出来,变成阴寒之象了,这就是伤寒来的这个机理。为什么北方人容易得呢,北方人地气重,本来阴精就足,容易作寒;南方天气盛,平常肝木之气就旺一些,只是舒达不出来而已,木火之力还不弱,恰好又是春天,春天乙木一束遏了,更多化的是风火之象多一些,所以脉浮数。外感六淫,它不一定说就是伤寒,就是中风,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或多或少是有差别的。有人木火很弱,直接得了伤寒全都是阴症,没有阳症,就是怕冷、没劲、乏力,好像想打个嚏喷,好像想发烧,又打不出来,发不起来,有这种人吧?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发于阴者,它就往下陷,木火升发不出来了;发于阳者,平常上焦阳气就不容易潜降。象职场的那些人,每天都拼搏,心浮气躁,他上面六经之中金水之气收敛就不足。他并不是说营陷、卫陷,而是说偏于木火不得升达,或者偏于金水不得敛降,从阴从阳,两种化现。

现在外感吧,浮数的人其实很多。一般所谓的亚健康,平常身体还行的那种人,一般在外头奔波的,一感冒,大部分都是浮数脉。浮是什么浮?阳浮,“阳浮而阴弱”。什么叫阴弱?左手关尺部脉就升发无力,相反,右寸关就降不下来。(搭脉)一看左手,这不像伤寒啊,脉沉,还有点沉弱无力;右手呢,脉切下去是浮数的。很多人都是这个脉象,然后吃点牛黄清心什么的,把右路一降,感冒症状就消失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平常金水之气就不敛,一有外感,乙木稍微一郁遏,甲木肺胃不收,把肺胃之气收下来以后,症状就消失了,消失了以后,由于肺胃一收,木火之力就足一些了,就能升达了。再一个,这些人平常感冒的时候,都是气血烦张的时候,劳碌的时候,这时候气虚,不能固外,内在心里有点着急,阳明之气、少阳之气容易上逆,吃饭也没规律。其实还是一个中风的病。

纯正伤寒的,是外来劳累,受到外来寒气比较重,木火之气真的不足了,这个时候一感冒一发烧,很多人阳气就有点下陷,陷于营分了。这个时候要治的话,就得要从左路升达,当归四逆理中之类的,荣升肝木,把阳气振奋起来。真要是从营分陷下去了,你就要考虑养阴了。所以现在人一得病,外有三阳之热,内有三阴之寒,这是肯定的,都是连带的。只有平常熬夜太多,身体亏损太厉害的,阴分亏乏,营气就要内陷,这是营气内陷。你看网上很多人,像三七生他们,治疗感冒组方都加点熟地,就是这个道理的来源,他们有时候加点阴药,熟地、枸杞这些。

同学:“阳衰则入太阴而为寒,阴衰则入阳明而为热”,这个我没太听懂是啥意思。为什么阳衰就要入太阴呢?

行者:阳衰说明木火升达无力,阴不得出阳,升不出去,那就陷于阴中了,就入太阴了。一入太阴,阳病于阴则发热;阴病于阳则汗出。这个需要大家反复地读一读,自己反复想一想,弄熟了就好了,其实简单。

同学:那“直中少阴”是个什么情况?

行者:“直中少阴”只是个说法,本来木火无力就不从阳化,直接从三阴化现了;三阴化现,阳气一回了以后,精气自复,这个时候就看它精气的力量了;如果精气不能自复,那就六天也好不了。“直中少阴”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应该叫太少两感。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平常就是少阴证,突然又太阳感感了,这个时候少阴那点火气想化也化不出来了,全部被阴寒闭藏住了。

同学:那个白血病应该是这种情况吗?就是感冒用寒凉的药给它压制了,就会引起白血病。

行者:对。所以你知道了,治疗这个白血病,还得用养阴的药。它从营分陷下去了,最后进入营血、骨髓之中了;你把它从阴寒升发出来,从脏腑升发到六经之中,那个时候就可以用温阳,纯温阳就可以了,因为它是从三阴出来了。看它(从阴还是从阳)化现了,因为营气只要一陷了,就意味着那边三阳也不降了。营气陷意味着什么?

同学:木火之气发不出来了。

行者:嗯,还有呢?

同学:还有就是外现一片热证。

行者:为什么现热证?

同学:因为三阳不降了。

行者:为什么三阳不降了?

同学:因为三阴不升,肯定三阳就张在外面。

行者:三阴不升不一定三阳不降,很多三阴证的人没有化热。三阴证不可怕,这是六经证,怕的是内陷脏腑。内陷五脏以后,内脏精气就不得守了,那个时候精不得守则气不能归,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烦热,就比较难治,就属于危重症了。你还得收藏精气,看情况还得适当地升发。你看温病学派,卫气营血治到最后,全都是养阴寒凉药,为什么不升发呢,它一升发更收不住,这是大量的实践和思索中得来的。但是不升又不行,不升你光收收不住,它陷下去了,它就永无止境地会往外耗散。就跟胡慎柔的师傅查了吾说的那句话,“阳陷入阴中,则一身精血皆化为无穷之火”,就是这句话,他这个阴不是指三阴,是内陷脏腑了。平常病人内在精气比较足的话,阴寒证比较明显的多,这个不是问题,有化阳就行了,怕的是内在的精气耗竭了,这个病人就不好治了,从阴从阳化都无所谓。所以看一个病的愈后转机,就看他的体质,平常的精血多少的问题。

同学:之前看到一个情况,一个女孩儿二十多岁,大学生村官,她就是给人一种很虚弱的感觉,工作非常努力踏实,也挺累的。她经常感冒就自己天天吃药,吃着吃着就坏事儿了,有次感冒就觉得不对,一检查就得了癌,要做手术什么的。

行者:本来禀赋就差,就是内经里说的“阴阳俱不足者”,应该是这种。你光是体质弱,看着不精神,阴分足着呢,它陷不下去,这种临床上也不少见。这种体质特别弱的,从小就体质弱,阴阳俱不足,体现就是平常就体弱多病,随便用上两三克细辛、或者五六克川附子,马上就口麻、头晕、心慌,症状很明显,他精气收不住,挡不住。像这些人呢,他阴分就不支持,外面的寒凉药一用过了,马上就陷下去了。六经的精气就衰少。

同学:是五脏的精气衰少吧,既然陷于内脏了。

行者:外在的精气就不足啊,内在也衰少,无以为继。你像咱们国家的足球队为啥踢不过外国人?不是说外国人身体素质好,人家没事儿平常自由自在,自我生活得都比较规范,白天该玩玩,晚上该睡睡,一到大赛之前都自己管自己。不像咱们国家都是统一管理的,个人意念自觉性都不是很高,每天晚上跑出去嗨,白天再回来锻炼,外在的体能、六经之气都还可以,(但)内在的脏腑之精亏乏了;真正一比赛的时候,那时候就紧张啊,平常跑步时候不紧张,一紧张肾上腺激素分泌多,精气大量地就调动了,那时候耗费的是平常的好几倍,尤其是遇见那种所谓的考验心理素质的时候,内在精气不足,马上腿软了。

同学:西医体检的时候有时候说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这个要在中医上对应就是五脏精气不足?

行者:这个不一定,不好说。木火升达无力这是肯定的,但是具体精亏乏到哪个地步,没做过观察。他可能是发不出来,阴寒之象,有的温温阳就好了。要真的精气亏乏还没办法,阴阳俱不足者,不可以作汤,针灸药石都没有用,要调以甘味药,甘味药吃了,就五谷充养就行了。这时候就是真正的养精之法,由中焦脾胃化生水谷之精,然后流行于周身,藏于五脏六腑,再归于肾,再归于奇经八脉,这是精气含藏的一个道路。一般临床上给点生地,给点猪骨髓,大补阴丸,那补得了阴吗?还得在精气上做文章,六气上做文章,在六气上把三阳浮越在上的燥热收敛下来,你看虎潜丸等很多方子都得有黄柏呢,是吧?现在很多病人呢,其实不是这种内在精气损耗的状况,所以,火神派直接姜桂附用完了效果好;如果真正内在精气损耗了,那还用不了呢,一用了以后,病人虚火烦张,更加不舒服。所谓“热之者不热,无火也”,是无真火,真火怎么养?需要养阴才可以养。以前有些人可能有经验,姜桂附这些温热药用多了,到最后病人越用越寒,用了还不暖,还怕风,这就是精气亏耗了。当然了,阳气能陷于阴中,再往脏腑陷,这就证明这个人以前禀赋体质就弱,平常胡思乱想,精气就不守。要是身体很弱的人平常很清静,那么精气过一两年就自复了,自己就恢复了。所以精气虚损的病人就要平常放松点,该咋咋地,傻一点,心胸豁达点,这才能行。像那种思虑特别多,担心紧张,六脉都是弦浮,这种是最不好治的,治得了他的身,治不了他的心。如果有外在的劳累劳作,工作、家庭这些外因主导的相对好治一些,因为汤是药石之力,对抗外因的话效果还是比较好,内因的话不管用,一点用都不管;外因的话可能吃下去就管用,过两天又没用,但是再吃又管用了。

今天来看“太阳病总提纲”。

“太阳为六经之纲领,其经行身之背,其气主一身之皮毛,故病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关于提纲,大家都要非常熟悉才行,这不是背不背的问题。

“太阳居一身之表,故脉浮,太阳行身之背,故头项强痛而恶寒。”

你看,像很多发烧的病人,他脚都凉,为什么脚凉呢?谁来讲一下?

同学:太阳病伤寒,整个左路寒伤营,右路呢卫气就……

行者:是这样的。关于六经的部次呢,你要是谈论内在的升降和疾病的进退呢,你从升降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其实五行的这种论法呢就偏于五脏精气的生化。而你纯论六经伤寒病的时候,那就要从六经的角度出发,从一经一经的出发。

烧越高脚越寒,脚不寒了,脚一暖了,这烧就容易退,汗就容易出了。首先呢,太阳居人身之表,最表一层,它的路线是什么?由头走足。既然是由头走足,他脚凉了为什么?

同学:它下不去。

行者:它弱了。太阳精气在这个地方表现不足了,所以走不下去;如果能走下去,脚不会太凉,这个烧也不太高。走不下去了。能回到脚上,证明这个阳气还足着呢,阳气上足,这可能就是个中风,或其他的问题。脚一凉了,临床上我们摸脉也知道,左尺部沉紧,这是典型的伤寒,寸关都不论,尺部一摸了,寒,你就知道,这还得发烧,白天虽然没烧;证明郁得不厉害,到晚上寒气郁得越重,太阳经气全郁遏在那儿了,晚上烧得厉害。所以这时候要振奋一下太阳经的经气,也会发汗,然后汗出热退。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内在的木火之力不足,精化气的力量就不够,不从阳化,这个时候,有很多外感病人你光用发汗药不管用,里面附子得用上,把里面的精气再调动一下。这调动一下虽然快,但是也不能老调动,只能解一时之困,可以这么用。人一感冒就这么用,时间长了以后,内在精气也会亏。

所以在我们临床用药中,用药还是以中和平正为主。就像我同学说的:主以堂堂之阵,辅佐以奇兵。那些姜桂附、大黄什么的,那些都是奇兵,不是堂堂之阵。你老用这些药的话,除非这病人本身就是长期以来秉性乖戾,跟这些药有相应之处,才老用这些药。温病学派寒凉药用多了以后,木火不容易升达,血气就弱,肝木升达无力,整个民族的活力就受到压制;但是你过用温阳药呢,内在精气损耗了这就更不行了,这就留于肤浅了。精是什么呢,精主志,仁义礼智信。你精不足了,考虑问题就没有深度,思想就不灵活、就不空灵。“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头项强痛而恶寒。”

恶寒指的是木火不能温煦肌表,阳气不能温煦肌表,所以呢,伤寒容易酿成重症;中风呢,相对传变慢一些,重症几率小一些。所以你看,在伤寒论中,还有古人的一些评判中,伤寒好像显得比中风要危险得多,这是因为它郁遏了阳气,容易内陷。中风是风气损耗,陷于卫导致的,卫分内陷,那还是看外在的阳气多寡了。

像过去古人呢,每日曝日劳作,六经之气盛,饮食比较清苦,五脏之精亏。记得我小时候一去农村,每家都是炼上一罐猪油,往往炒菜的时候才放一点,这些对他们都是比较珍贵的东西。就是精不足啊,猪肉补精是最好的,其他羊油什么的都不行。猪肤汤,少阴病猪肤汤,就是营分要内陷了(用),这个时候呢,外感伤寒的时候容易内陷,营分容易内陷。精亏啊,木火之力是靠精气来收敛生发的。而现今之人呢,每天睡得晚,劳作思虑多,他卫分容易陷;卫气内陷呢,阳气就不振奋,我们要治怎么治呢,要振奋阳气。振奋阳气吃什药呢?除了姜桂附,你看当归、黄芪,只要能够温升的、能够现于心肺的、开散的,这都是一样。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类病的时候,不能有木火而无金水。木火,姜桂附上去了;金水,当归黄芪你得用。这都是在阳分用药,这是六经之气周流开。参芪用了以后,上焦精气就足了;精气一足自然就收敛,阴分就有来源了。

同学:老师,您以前讲过个问题,现在人身体多胖,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吧,本身就已经中土寒湿了,还在吃那些生冷油腻的东西,其实它会加重湿气。我在想,在吃的问题上真正的区别在于三阳不降,相火消烁这块。古代人一消耗就直接消耗真气,现代人要消耗吧,他吃得饱,还吃肉。

行者:古代人啊,他的三阳没有上逆。

同学:每个人都有三阳上逆的时候啊,不可能你一辈子都没有三阳上逆。

行者:是(笑)。就是说他们的精气是内敛的。那天不是说,到山里见一老农,坐那儿放羊,隔了很长时间回来看,他还是那个姿势坐在那儿。心态很静(笑),是不是,没啥可想的。

同学:现代人其实也精气不足,晚上不睡觉,又一天到晚每天思虑太多;古代人是吃的少。在精气不足这方面我觉得差别不大。还有现在人有中土寒湿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在精虚方面跟古代人区别不大,区别大的就是相火消烁的问题。还有古代人呢阳气在外消耗,又没得吃,连饭都吃不饱呢;现代人呢,就是非肉不饱,但是能食善饥,他消耗的是壅滞的食物,而古代人消耗的就是精气。是这个意思吗?

行者:外在的劳作,是耗动六经之气,耗动的是脾,木火的;内在呢,内伤七情。现代人都是内伤七情,昼夜颠倒,所以脏精不藏。过去人呢虽然藏精不足,但是尚能藏,就是由于六经之气足而脏腑之精弱,饮食没有来源。这是有层次的。现代人呢,六经之气弱而脏腑之阴精偏足。

同学:他怎么能足呢?一天到晚都在思虑,又不睡觉,怎么能足呢?

行者:它是这样的。五脏之精,你要归于肾再内敛,才能真正敛成精华藏起来;现代人呢,五脏之精,都是不断在收藏的,精气有来源。

同学:他思虑万千怎么能收藏啊?而且晚上不睡觉。

行者:思虑万千,但他吃得好啊,后天精气……

同学:吃得越好,中土寒湿的人越麻烦,他不能化精,化湿了。

行者:中土寒湿,它耗散的力量还偏弱。就怕是他木火整个都烦张,这才会是个消证。你看他消什么,早上起来他消吗,中午也(没消),就晚上消一会儿,对吧?晚上突然饿了,白天有时候胃口还不好。

同学:古时候的人身体应该比我们现代人好吧?

行者:这个是谈阴阳的问题。过去古人吃得再好,那都是草木之品多一些,补养阴精的血肉有情的这种东西,阴分的,他不多,所以他吃完那些东西就助长六经之气,然后呢补五脏之精往内走。就像我们用药一样,老给病人用那些草木之类的药,你用一用那些养阴的药,养精血的药,病人就会感觉到很充实。一种是感觉很充实但不是感觉有力气,能体会到吗?就是内在五脏安定。你光用温阳药,哎呀,感觉挺有劲儿的,但是里边亏,外强中干。

同学:那这么说,现代人天天吃肉,那还是五脏精气足啊?

行者:五脏精气相对足,相对。

同学:中土寒湿的人他天天吃这些反而更难受,他怎么会那啥……?

行者:这个精也分几个层次。首先,六经之气足了以后往内敛,然后变成五脏脏腑之精;再内敛,归于肾,归于更深层次的。现代人是最深层次(的精)不足,有后天充养的这个阴精足,而先天的这个元精亏损。你要在脑子里想这个过程,而不是一下子把精都一概而论。

同学:老师,那现在食品有食品添加剂、激素什么的,有什么影响吗?

行者:那是另外的说法。没事,吃不死。养生嘛,首在内心,第二才是药石。上品是心性,下品才是药石,药石都属于最末流了。就是饮食,五谷充养,这才是中正之道。

现在人呢,阴精足,主要体现在形质上,形质上的阴精就有储备。过去古人也说嘛,胖人经得起病折腾,太瘦的人稍微得重点的病就扛不住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得病之中除去元精之气耗损,六经之气也在耗损。六经之气,气是附于形的,形气相和。如果形不足以载气的话,气机就会耗散得更快一些。

同学:那好多人比较虚胖的,是属于这个情况吗?形不足以载气。

行者:我们说的是外感病。他要是内伤病的话,那种病人就是外强中干,外在阴气盛,内在阴精亏。

同学:那种人也挺多的,像那种人也是胖的比瘦人能折腾吗?我觉得也不见得。

行者:那要看怎么折腾了。

同学:因为他内在精气很亏啊。现在很多人一看都200斤,这就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从外面看着都很虚。

行者:没事。这种人得病以后,睡两个月也好了,他的精气等于是外散了。你看很多人,结完婚,生完孩子以后,男的女的都容易胖,就是因为精气不守了,外充于四肢肌肤、胸腹,整个都控制不住,就胖了。你看过去中国古代练武的,练武练得好的都是瘦子,小瘦猴,很精瘦的。就是因为他们平常练得比较苦,外在经气消耗,可能吃得也不算太好,但是内心又非常安定、凝定。这是他们瘦的一个原因。当然,练武的动作本身就是刚强好勇,这就是争斗之心,木火之力非常旺。除非是练一些内家功夫的,就看着滋润些。

同学:以前有句话,就是“有钱难买老来瘦”,长寿的人就以瘦为主。

行者:这只是说一部分情况。到老了以后,年纪大了以后,他体现的是金水之象,收藏之象,木火之力反而不足了;老来瘦说明他到老了以后木火之力还足,还能瘦得下来。这也是反映他的一个体质。很多人体质好的,到后来老了都瘦,到老了以后金水收藏;收藏不住了以后,三阳就逆上,所以你看老人话多,金气收不住了,就反复地絮叨,白天瞌睡,晚上睡不着,营卫之气也不足了。这时候呢,精气就外溢,木火之力再不足,胖啊、虚损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古人这个“有钱难买老来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阐释。

“缘邪在本经,但病其经脉所行之部分,而不及于他经也。在经失解,自此而内传二阳,里入三阴。腑热作则脉浮大,脏寒作则脉沉细。寒热郁发,诸病丛生,太阳之脉症,然后变耳。”

这就看体质了。外在六经之病结淤,内而脏腑之结,外感内伤两相结合,六经就不传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吧,六经传变的病例少,不是没有。因为很多病人,我们看见的这些病人,平常都内有宿疾。内无宿疾的比较健康,平常医院很少见到,门诊上偶尔飘一下就走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这个,只能从身边的人,或者从自己的身体来感受一下。

“若其初感,腑热未作,脏寒未动之时,太阳之病情未改,症状犹存,则只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而已。即合病于别经,别经并病见,而太阳未罢,亦必见太阳之脉症也。据太阳之脉症,而分太阳之风寒,何至淆乱于别经,亡羊于歧路也。仲景提太阳之纲只此一语,而太阳之情状了了,所谓握片言而居要也。”

内不关及脏腑,而外现于六经,一经有一经之证。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把这一点分清楚,只有严格分清楚后,才能对外感致病、急性传染病等等这些病有一个很明细的思维走向,判断它的走向。

“太阳在表故脉浮,其经行身之背,起于睛明。自头下行而走足,病则经气上郁,壅塞不通,故强痛也。”

你看啊,以后治疗太阳病就知道了,这脖子疼不算什么,脖子疼只是经气不开,走不下去。不要一脖子疼首先想到葛根,葛根用再多也不管用。

“风寒闭其营卫,气郁不能透泄,则外见恶寒。寒者太阳之令气也。”

你看它这是从这个角度讲。太阳不开,见于本气,本气是寒,本气郁阻住了。如果太阳经气不足的话就无力作寒,但不足也显示有余,就像哪儿路况不好,虽然车少,它也得堵上。为什么呢?它虽然车少,其他经的经气还要在它这儿开化,不断转化,时间稍微长点儿,“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讲的这个,开始是恶寒,闭塞住了,时间久了就该化热了。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

关于六、七呢,古人讲,是水火之成数,这个是按照河洛之数来讲的。但是在我们现在来看,发于阴者、发于阳者,它本身就差一天。发于阳者是郁在阳位,发于阴者是郁在阴(位),阴气不能开化,所以七日来复的时候,阳气再度由阴出阳升达的时候,处在阴经部位的会提前一步缓解,这是按阳气形成的部次来说。七日是阳气,阳气又复了。病是怎样病的呢?第一,伤及太阳经,太阳经是怎么?我们一身经气循行的次第是由阴出阳,然后再逐渐升发,内在脏腑的一个次第。在表一层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由阴出阳,这是个升发的过程。六经受病的这个次第,跟我们内在脏腑精气生化的这个次第,它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少阳为枢。我们人外感之际,这时候由一阳少阳枢转,然后呢外一层阳明,再外一层太阳,这三阳它们是不是有次序呢?它们没有明显的次序,但它们有表里的位置。所以说,在得病的时候,在用药的时候,它们就有根据你用药或者是病人的情况,或从表或从里就有化现。在伤寒论中讲的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这个在内经里几处也提到过。它是讲的一个我们本身的阳气,受到外在之气的干扰以后,然后逐渐产生的一个反应。病邪产生的一个影响,也不是固定不移的,而我们正气每日生化的层次,也不是固定不移的,所以它俩者就产生一个相互交错的影响。

首先伤及太阳之经,伤及一身之表,这个是相对固定的。它要传变的话,内在脏腑有亏,或者是有实,腑有郁滞,而脏的精气不足,腑气不畅,这是它两点,然后内归于脏腑。这点叫什么?这点其实都是一种坏病,不是纯的六经病。单纯六经病是这样,就是由于人体正气传导的一个次第,然后显现出来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经气一日郁遏在太阳,但是我们正气还在生化,第一日,太阳不能开,第二日,阳明不能合,第三日,就是少阳。大象上它是这个次第,然后呢,第四日、第五日,它就逐渐波及,等到第六日以后,厥阴合,阴合阳开,这是由阴出阳的一个过程。

如果病人平常木火阳气弱的话,这个过程就会比较慢,比较痛苦;如果病人平常金水收敛不足的话,前三日就会比较难受。所以你看有些病人是,他先嗓子难受,现在很多人一感冒以后,先嗓子难受、干、鼻子冒火,上堂不舒服,但还没感冒。什么时候感冒?三天以后,三天以后开始发烧啦,因为三天以后这个作用就影响到三阴了,三阴就更不得疏达。这时候一发烧呢,阳陷于阴中,火热外现了,吃清火药不能起到作用。前三天有人感觉嗓子一难受,牛黄清热吃几粒,把传经这个影响给消除了。什么叫传经?没有东西可以传,只是它跟波浪一样,波及到阳明经,阳明经暂时阻滞了一下,所以化燥热上火。它一下把这个少阳阳明按住了,它就不能从阴往阳波及了。前三日用清火药,等到后三日真正发起烧来,用清火药效果就不好,因为那个时候是上火下寒了,所以说一用药、一打针,打好几天,一两个星期不好。可不吗,没打对时候,等到打完三四天了以后,阳气再复经了,这时候才经尽自解,有很多人。在医院的时候,就看很多老年人,一感冒了,必须得吊水七天,没有七天好不了。其实从他第一天来的时候,然后到我这儿看,肯定是咳嗽小青龙,平时这种麻黄理中、桂枝理中这条套路,就吃上一剂,他就会感觉症状基本消除,但还有一些不舒服,再吃两天慢慢就消失了。前两天把木火之气一升达,三阳的逆气就回来了。

看底下黄元御先生解释的:

“此中风、伤寒之总纲也。卫气为阳,风伤卫气,是发于阳也,卫伤则遏闭营血而生内热;营血为阴,寒伤营血,是发于阴也,寒伤则束闭卫气而生外寒,故中风之初,先见发热,伤寒之初,先见恶寒。”

这没有那么绝对,中风的病人也不见得发热,当然恶风是肯定的。

同学:他发热感觉有点燥热。

行者:是。风气嘛,本身就是,风为阳邪,心烦躁扰。当然这可能是古人说的发热吧,感觉身上烦热,量体温不太高,一看37度5以下,现在都是以体温计来衡量。临床上有很多小孩,都烧到39度了,该玩玩儿,然后问热不热,不感觉到热,这是他自觉症状感觉烦热不明显,三阳上逆的症状不明显,只是阳气束遏住营气以后,整个六经之气较盛,但是没有明显的逆上。只要一逆上了,就心烦躁扰,吃不下去饭,整个都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往往是顺症,顺症就需要再助它木火之力升达就行了,开发出去。

“中风内热,而营血不宣,亦外见恶寒;伤寒外寒,而卫气不达,乃续见发热。中风非无外寒,究竟内热多而外寒少,伤寒非无内热,究竟内热少而外寒多。”

讲到这点,伤寒吧,以恶寒为主,以发热为后续的表现,古人就表现发热为主证,因为六经之气盛,相对现在好一点;现在有很多身体比较弱的,小孩体质比较差,木火不足呢,无以作热,或者是发热很低,等等一系列病,像鼻炎,小孩老得鼻炎、腺样体等等这些病,能得这些病的小孩,平常情绪都不好,木火不能疏达,少阳相火上逆,结于咽喉,才得这种病。咱们小时候,像我小时候,一有病就青霉素啊,哪有什么腺样体肥大,是不是?要打点青霉素,或者不打针,然后过两天自己会好,喝点水、捂点汗。那时候小孩和傻一点儿,营分不容易内陷,营气开达还比较畅。现在想法思虑多一些。为什么想法思虑多呢?从身体角度来说,左路木火升达,木火不能升达,则郁怒而不能化喜乐,所以一看小孩心情就不高兴,平常表情就不放松,这一看就知道,这左边木火肯定郁着呢,较劲着呢。

同学:这个和现在生活习惯有关,咱们城市的孩子天天住在幼儿园里……

行者:不跟生活习惯有关系,跟外在的环境有关系。

同学:就是外在环境吧,现在的孩子天天在幼儿园里,难得出去一趟,一天,特别是夏天吧,从早到晚,从早上八点……

行者:出去也无所谓啊。

同学:屋里和外面不一样。

行者:谁说的?小时候我妈直接把我锁家里,每天都是。(众笑)

同学:孩子气的,没法儿出去,一天到晚呆在空调房里。

行者:他是这么回事。大人每天就是心情郁怒,这一回来(孩子)就知道,哦,感应这现象;要是大人一回来,一看都是舒舒坦坦的,他一看,这都是榜样。小孩感应能力很强,他的本气弱,然后还比较空灵一些。

同学:那我觉得这个习惯也有关系,因为孩子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着玩,他那个气当然能发出去了。

行者:跑着玩儿更收不住,他老想跑,晚上该睡觉了,你还在跑。(众笑)

同学:一般孩子白天跑跑,晚上睡得香。白天不活动,晚上就当然不行,我觉得这有一定的关系吧。

行者:你不知道,我那儿很多小孩儿,动不动家长就这星期去哪个国,下星期去哪个国。

同学:他那个不一样,他那个是不断进入新鲜环境,老调动孩子的精气,这跟到一个熟悉的环境自由自在地玩儿不是一个概念。像很多孩子,今天去这儿,明天去那儿。

行者:你知道什么情况下会有自由自在吗?越傻越自由自在。你想法多了,这个世界都容不下你,对不对?欲望无穷啊。

同学:您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大人情绪不放松,所以孩子也不放松?

行者:是因为你告诉他的东西太多了。你像小时候,随便一个泥巴也玩了,现在屋里面满屋的玩具不够。他想得太多了。关键在于内心。像古人说的,上古之人,上古那些民众们,都比较朴实,这才是安乐的来源。讲左路不升就是这样,过去古人有句老话就是:“怒从心头起”,第二句,“恶向胆边生”,为什么很多人有那么多不自觉的想法呢,就是说坏主意、坏想法,或者是人我斤斤计较?这是因为胆胃之气不降,镇不住自己。小孩也一样,小孩要求多,计较多,胆胃之气不降,乙木不升,甲木不降,“恶向胆边生”。为什么会这样?这胆胃之气,右路只要一降的话都很顺;左路不升达,不升达就不升达嘛,生会儿气,不会想那么多。但是这心眼儿多了,现在家长们都鼓励小孩心眼儿多,出去不吃亏,岂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之中会吃大亏,烦恼无穷。没事看人的时候,两个眼神东瞅西望,滴溜溜乱转,那肯定是甲木不降嘛,这木气就定不住。这种人吧,血也不好,脾气不得收藏。

该怎样教育?家长平常没事教育他,没得解释,没那么多费话,就这么办,哪怕有时候暴力点,这个小孩的情况也好一点;你越给他讲道理,他想得越多。所以现在教育有问题——不要跟他讲道理,没道理可讲。所谓讲道理,就是晓以大义,说你该干啥,这是你的责任,必须应该干的,你看大家都干,这社会就需要这个。首先父母要做出这种表率,他一看(就知道)。还有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东西其实就是没有道理的。像父母都特别尊敬老人,他一看(就知道),他不尊重就觉得好像见不得人,不能表达出来,这是不充许的。这个不需要讲的,要讲就讲为什么要孝顺,为什么,问一大堆问题为什么。你不要说还讲不清楚。你不是对人文、人伦了解特别透彻的,想得特别清楚的,有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了,他对你这个话还失去信任了。

首先呢,教育孩子就跟教育自己一样,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需要道理的,就是规矩。自己其实像一个小孩一样,哄着骗着,然后到达目的就行了;就得这么做,然后完成目标,实现理想。小孩你需要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培养他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品性,你也是一样,哄着骗着,然后,诶,他形成了,感觉挺好。你开始给他讲道理,他永远听进不去。

这都是题外话。讲这个呢又谈到修身上。木火之气、肝气时常要畅达,不能说这个想不开了那个也想不开,想不开了,佛家为什么叫布施呢?为什么想不开?是因为我们抓得太紧,我们对很多事物抓得太紧,放不下来;要把这个贪念、欲求之念放开一下。放开这是我们内心的布施,并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不是这样。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句话,弥勒佛说的:“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句话我当时一看,唉,这太纠结。它这句话是这样,不了你怎么了之呢?不了是了了。我们遇见很多事情,决择不下,处理不了,属于两难尴尬的境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被这件事情把整个木火升达的道路全堵上了。我们需要退一步,暂时解决不了,我们暂时先放着。这样就是不了了之。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具有更好的能力去解决它了。你放不下来,你绝对不能全盘地来透彻地去看待它,去感受它,全被搅到里面啦,木火之气全都被封藏住,灵知跟感受能力全被滞涩住了,怎么有能力去处理这个事情?这是一种修行。放下并不说是逃避,而是放下还是放在心里头,只是你的心量很大了,它虽然还放在你心里,但不足以影响你内心的空静、自在,这个时候你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看待它。要不然僵持着,一点用都没有,只会有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不但这样,而且连带着周围的人也都感受到其中。这时候还烦恼不烦恼呢?还烦恼。还心痛难受吗?还难受。只是这个难受在这里了,(心)还难受,在这儿呢;但是我不难受了。这个叫,第一个,摆脱色身的感受,这些物质的束缚。还有思想上的,你把这些东西全能够不那么深深地染住、执着,这叫解脱。解脱才会有更好的能力来处理。

下面这段讲的跟刚才讲的类似。

“营司于肝木,木升则火化,木火同情,故肝血常温,卫司于肺金,金降则水生,金水同性,故肺气常凉。肝藏营血,而脾为生血之本,中风营病,脏阴衰者,多传阳明而为热。”

营血不足了,脏阴衰了,多传为阳明,为中风为热。他这点讲还是有些问题。伤寒卫病分两种,有余、不足。但是呢,在真正的临床上,讲的恰恰是因为不足而有余,表面现象就是卫气有余,是因为卫气不足才显示的有余之象。“中风营病”,你看他这点分析的,就是中风的时候,咱们知道是卫病,但是营分也受到了干扰。为什么?由于卫气不降导致的营气也不开,这个都是附带的,本身营气就郁遏,甲木上逆,就是这个病。这个病用的是桂枝汤,既需要舒营,还要敛甲木,这就证明这个病是什么?是乙木不升,甲木上逆导致的,用的是这个方子。而中土的土气不足,左路就升达无力,整个是木虽然生于水,不能长于土的一个症状。他讲的“脏阴衰”,“脏阴衰”那是什么情况?脏阴衰,六经之气就会充盛。你看很多小孩,精亏的小孩,每天睡得很少,白天就不断地折腾,晚上又不睡觉,有时候吃得也挺多,感觉有无穷无尽的精力;但是折腾稍微多点还容易累,体力差点,就是神足点。这个就是神不内敛。这种呢,看着好象六经之气盛,其实是气不能归精,三阳之气收敛可能有问题。这时候“多传阳明而为热”,三阳郁作而热。

“肺藏卫气,而胃乃化气之源,伤寒卫病,腑阳弱者,多传太阴而为寒。”

这个就没什么讲的。脏腑互为表里,腑阳要是弱了,证明脏阴木火升达之力就不足,就开发不出去,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要不腑阳怎么弱?相反地,脏精不足了,可不见得是六腑之气不能够通降导致的,不是六经之气不能够(通降),它还有个禀赋问题。禀赋素弱,但有些人你看着禀赋很弱,但心也挺静的,只是他可以慢慢恢复而已。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这种病人精气就恢复不了。失养有几种呢?一种是饮食,一种是七情。

“风伤卫者,营郁内热,如果经中阴旺,则营气不至内蒸,故七日经尽而自愈”。

同学:内蒸指的是内陷吗?

行者:是。蒸动,阳陷于阴则发热,这个热是脏精不足的这种虚热,应该是三阴之热,“故七日经尽而自愈”。

“寒伤营者,卫郁表寒,若经中阳旺,则卫气不至内陷,故六日经尽而自愈。”

同学:卫气内陷有什么症状?刚才说营气内陷可能得什么少阴证、太阴证。

行者:你想想。

同学:发热?

行者:营卫气内陷,角度都是一样的,只是来路不一样,都是精不能化气,内陷于脏。因为外在是六经的经气,内在是五脏六腑之精,一个是因为不能升而内陷,一个是因为不能降而内陷。所以两者在得病的症状上是不一样的,一个营陷发热多,虚热多;卫陷往往汗出多,表气不能守。所以说这两个既然是营卫,它就有从阴、从阳的不同,症状上也不一样。营陷呢是精神就很差,卫陷呢,有时候看着就虚浮狂躁一些。一个从阴陷下去了,往往是痹症多一点;卫气虚陷,肯定是脱症为主了。所以从这里讲,营陷卫陷其实是病机不一,但是它最终的现象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既然它陷的途径不一样,最后我们升发的机理还是类似的,都是要鼓动精气首先要外达。精不能化气了,不管它是不能出,还是不能入,总归这个时候要治的话,还是以温阳开达为主。你这个时候再想着升,想着降,没用;你看很多危急重症到最后为什么只要温阳药一上就管用,这个里边是一元真气盈缩出问题了,不能盈,陷在内了。首先,营气内陷以后,卫气呢,卫气不足了吧?卫气内陷以后呢,营气无以发了,而整个的病理现象呢是精不化气。如果营气内陷,卫气不陷的话,卫气慢慢有余,营气就有来源了,这何以谈内陷呢?这个就叫气竭而精未绝,内在脏腑没有问题。

同学:现在很多人摸脉就是肺胃比较虚浮,然后左边升达得还可以,特别是比较年轻的时候,这就是您说的这种情况吧?

行者:这种病都是危重症,你可能很少遇见。

接下来讲。

“此风寒之顺证,在经而不入于脏腑也。若中风阳盛而入于腑,伤寒阴盛而入于脏,则营卫方忧其内陷,非补泻以求其偏,不能应期而愈也”。

下面来看《风寒总纲二》。“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阴盛则内寒外热,内寒,故欲近衣。阳盛则内热而外寒,内热,故不欲近衣。以其欲不欲,而内外之寒热见焉,经所谓临病人问所便也。上章发热恶寒、无热恶寒者,言其外也,风伤卫者多内热,寒伤营者多外寒,恐人略内而详外,故发此章。”

无论伤寒,无论中风,所谓外寒内热,这个都不是绝对的。我们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讨论,还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性。伤寒很多人净是高热,木气不得升达,寒气郁迫,不能开张以后,它就是寒气太盛,欲往陷于阴中,就会出现这种惊厥。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呢,有惊厥是动风象了,木气郁遏太盛,这时候还需要疏木,柔肝木,荣升肝木。在临床之中,根据病人的脉象,来体会他这个木气舒达的状态。有外感伤寒,高热的很多;相反,中风的病人呢,中风病人发热的就低一些。

大家从很多小孩病来看来说。当然,小孩以伤寒为主。小孩是木火欲升达,他本来就是木气,在长,所以,因为他在长,所以他以不足为体现;他只要能够长上去就足了,所以木火偏于不足,容易木火生长受到扼制。中年人、老年人,往往金水容易失于收藏,所以中风多一些,就是受风多一些,动不动,诶,又受风了,受风多一些。但这里讲的内热呢,伤寒是外寒,中风往往内热,本来木火之气,内在的木火之气就因为金水无力,就收藏不住,一外感了以后,营气束遏,风气鼓荡,木火愈不得疏达,金力愈不得敛藏。木火不得疏达,木火旺了,不能上行它就内扰啊,所以出现很多变证。阳往下陷于阴会出现发热、恶寒等等,内在出现汗出,这是什么?营气不升,内在扰动卫气不能闭合。我在临床上看,身体弱的人吧,禀赋虚弱的人,就是内在精气不足的,往往中风的多一些。当然再加一条,身体弱,心气儿强,这个是阴精不足,老敛不住木火。

“风寒总纲二。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这个在以前的脉法中也讲过,“身大热,反欲近衣被”。“身大热”是摸着肌肤比较烫,“反欲近衣被”是病人觉得自己很冷。病人觉得自己冷,是什么?你们也说点专业术语。

同学:是摸着病人热,他自己感觉在打哆嗦。

行者:你讲讲为什么打哆嗦呢?

同学:要往外发,发不出来嘛。

行者:为什么?他木火之力不足嘛,你就说点术语嘛。绕半天。(笑)思维条理化,这样就简单了。

脑子里不要有想法,就是一升一降,现在不是说嘛,“圣人治学无它,升降而已”。咱们不论圣人治学是什么,先达到“升降而已”。就象过去古代那个船子和尚一样,只见到两条船,一条是名来,一条是利往,这是他达到这个心境了,万物打他这儿来就是一来一往,日月穿梭,寒暑交替。这叫感应,只有内心澄澈了以后,逐渐感应天地万物的变化,到最后就归结为一来一往。当然我给你们说一下,这个一来一往是一个真实的境界,不是说领会到这个概念上了。等你打坐内心澄澈达到一个很虚静的地步,你就会知道这世间万事万物就是一来一往。是什么一来一往呢?是我们的念头一来一往,我们的念头如果不来往的话,就是一派静象。我们的念头一个走了一个回来了,走的呢,是想啊,回来的呢,是反馈回来的感受在心里印下的;发出去的呢,是我们内心的潜在的一些业求,业力啊、欲求啊这些东西。这个需要通过长期的内观的训练,然后内心逐渐澄澈,你就发现就是电光火石。过去古人为什么能够形容出电光火石?这是内观到最后的一个境界体现,脑子里一个念头一闪,就象电光火石一样,闪过去了,然后出去了,然后再回来;你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内心,我们内心是有很多想法的,自己都控制不了,感受不到,但是我们外在现象只是感受到了电光火石一般的,就是极快的速度,这念头就过去了。

你讲一下,木火无力,这木火无力为什么会有外热呢?

同学:三阳不能敛降了。

行者:三阳不藏了。所以我们要分清楚。这是什么?就是说木火无力,伤寒了;三阳不足,就生外热,很简单,这肯定是左路寒伤营了,营分奔发无力啊。你怎么治?还得从左路走,还得从少阴走,从少阴出太阳这样走。

同学:麻黄附子细辛汤。

行者:四逆汤、白通(汤)都行。因为他既然说是外有大热,说明他六经之气还逆在外,还不能收,是因为木火不得升达导致的内在阴精寒凝,不能开化,所以阳气不得回,是这样的一个现象。

下一个,“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身大寒是什么?皮肤不温啊。皮肤不温,内在木火不能开达,但是不能表明木火无力。木火欲升不得升,没有疏在肌表,但是它内陷了,阳陷在阴分了,所以内热。阳陷在阴分了,证明阴分还是不足的。那这个用什么?这个是不是可以用当归四逆了?你看当归四逆这个方子是不是这个,本身就是荣升肝木的,归、芍、大枣;但是呢,又是因为乙木厥阴之气不得开达,所以还有细辛、生姜、桂枝这些药。但这些药又偏过于燥。没有用干姜吧?干姜其实是守中,它比较燥热。干姜辣还是生姜辣?

同学:生姜辣。

行者:生姜辛散为主的,但是,干姜也挺辣的。没听说过老话,”姜还是老的辣”。(众笑)

同学:干姜热,比较急。

行者:对,那天不遇见谁还说呢,啊呀,那姜可好吃了,甜的。(笑)

所以在用药之中,平常我们可以从用药来反证一下这段条文的内在含义。下面第一段肯定是,由于木火无力,阴气寒沍在下,所以呢,我们用的是四逆。四逆呢,像过去,你可以加猪胆汁什么的,但是那个都是浮阳亢在外的,出现了烦躁,可以说是下有阴寒之象,上面还有点从阳化现,就是说下面是少阴肾的症状,上面是少阴心的症状。由于少阴肾经的无力,不足以开达了,所以少阴心经自现了,火热之象。在临床上我们也碰见很多病人,六部脉一摸,沉弱,久按愈大,时间长了强劲。这种现象呢,就看他从阴化、从阳化。从阴化,当归四逆汤;从阳化,他不是解释了吗,四逆散。但是四逆散的加减法里头,还得加附子,而且加附子还是一个主要的变化。

同学:那这两个,他一个是身大热,一个是身大寒。这两个哪一个算是从阴化,哪个算是从阳化呢?

行者:这就是交给你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河洛大衍之数的问题,我们大家就是不必要强套,先拣我们知道的想。我们知道的是什么?是脏腑、经络、表里、内外,然后呢,与日月相呼应的经气一日一夜的传递。非得跟那个河洛之数,搞得六六七七的,我们现在还感觉不到呢。你感觉不到的东西,你弄得挺玄秘,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障碍,我们可以先把它放下。无论任何一项学问,还是讲学习方法,我们学的是什么,怎么学,是跟谁学呢?跟自己学。那自己是什么呢?我们不是跟伤寒论学,我们是跟自己学。我们不是跟河图洛书学,易经学,我们是跟自己学;这样的话学出来的是自己的东西,不是河洛的东西。而有朝一日你用自己的东西也可以把整个河洛给贯穿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赋予了真正古人、古书赋予它的真正涵义和活力了,要不然都是死东西。“为往圣继绝学”,这就叫为往圣继绝学。

跟自己学,我们是靠怎么认识人的?我们就是靠感受。内心澄澈了以后,一来一往,外在的阴阳出入,一升一降,就是这个感受,合之于五行,揣之以阴阳,这病就行了。除过这还能有什么呢?无外乎外在的寒暑往来,我们外在的日月变化,这是大象的影响;北高南低这个地理的影响,如此而已,关键在于怎么样体会。你遇见一个你一点不通的领域,一点不通的这个学问,你怎么体会?你不要因为不懂就乱了方寸,就不知道怎么分析它了,还是按照阴阳高下去看它。不懂是不懂,这个东西不懂,但是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整个我们的心性还是通彻的,只是要抽丝剥茧,逐渐把它化开。不能说一看,哎呀,这河图洛书不懂,一学头晕,这怎么回事,把自己的东西全给忘掉了,然后呢先去记忆。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初步你会晕好一阵儿,这叫没有悟性;等你对他特别熟了以后,才想起来,哦,我应该体会体会它,这时候你再按照升降来体会它,这时候就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这种习惯。任何一个事物一接触,你就去体会,任何一个人、一个事。时间长了,我们的悟性就提高了。要不然的话,这辈子老是悟性很低,需要感受很长时间才能感受一点蛛丝马迹,还搞不清楚。

这是学问的一个根本。我们从讲课到现在,已经把这种根本给大家初步灌输了,然后感受了一下。大家要仔细把它用,多用,要不然的话,一思维还是回到自己老路,没有意义。那等于没有任何变化。学完伤寒论了,伤寒论是伤寒论,我是我。肯定的,我学的都是伤寒论,没有我,没有我固有的想法学,这俩根本没有来往。我们中医几千年来主流就是这样,很多人都是就伤寒论学伤寒论,学出来的还是伤寒论,路越走越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交流交流。

同学:就是阴盛格阳,从升降这个角度怎么来理解?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行者:也是有层次的,这两个都是有层次的。不论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既然谈到格,我们就知道,我们一身,外而六经,内而脏腑,外而气,内而精,你就要立在这个角度来考虑,你不能单纯立在六经传变的角度来考虑。六经传变的角度,你看他在讲,无关乎脏腑,五脏,你再从六经的角度来考虑。而这个时候我们考虑的话,就用五行来考虑。阴盛格阳,我们知道,我们一身之气,木火要升达,金水要敛藏,这是常象。只要一病,肯定是木火郁遏住了,所以呢,不论阴盛格阳还是阳盛格阴,肯定都是精化气、木火升达受到了遏制,只是这两种遏制不一样,一种是因虚而遏制,一种是因实。阴盛格阳,木火升达全都化阴了,阳气不得潜降,是以阴盛为主;阳盛格阴,是木火因为外在各种条件,升达不了,它自己还能升,但升达不了阳气了,它陷于阴中,扰动阴精不藏了。所以在这两者之中,木火是一虚一实。在治疗过程中呢,一个是要清泻木火,一个需要温助木火,即使清泻,还要有生发之意。

同学:桂枝汤就是治格阳的?

行者:桂枝汤还没到那地步,只是在六经的升降上引起了一些影响。

同学:那承气汤呢?

行者:承气汤是内在腑气不降了,他也是腑气不得收藏。

同学:我不明白的就是,左路木火不能升达,陷于阴分,既然是左路不得升达,那肯定是有右路不降的;那陷于阴分,既然感觉到内热,那这个外寒是怎么来的呢?

行者:这不简单吗?你这个木火升达不了了,(卫气)就不能温煦肌表了。就跟很多人一样,我身大热,我浑身热得要命,但是我还感觉到凉,皮肤也凉。是什么?毛孔全张着呢,这木火根本就输不过来。木火之力只要一到肌表,肯定热,肯定暖。但是呢,三阳的浊阳到肌肤呢,他就会感觉热,燥热。所以夏天你看很多人就是既冷又热,啊呀,只要稍微热一点,空气闷一点就不行,就开空调;稍微空调凉一点吧,又感觉到有点冷。这就是木火既无力,金水也不藏。

同学:那这样的话,所谓的这个阳盛格阴,体表应该是感觉到怕风,不应该是感觉到怕凉。

行者:风和寒是一样的,他怕风也是为了怕寒。就跟我们一屋子一样,门窗老打开着,当然怕风了,怕风结果是怕寒,风气一吹,里面没暖气了,内在木火这个温度低了。但是你要叫暑天,外面温度三十七八度,他怎么吹风,比较胖(的人),拿个电风扇整天怎么吹也无所谓。外在温度稍微低一低,风气一通泻,他就会感觉到凉。当然这个凉呢,你看他上半身不会凉,脚凉。咱们不是看见好几个(病人),到夏天得要穿个厚袜子,穿棉鞋的,那是因为脚从阴化,上面还偏于从阳化,他底下汗毛孔也是打开的,精气不收。

总之黄元御建立的这套体系,就是外而六经,内而脏腑,六经之气传变,脏腑是五行之气升降,它们是相互沟通、相互呼应的。你有啥问题没有?

同学:这里很多都解释了。上周想的是,黄元御讲的营郁和卫郁的问题,倒是今天基本上都解释了。上周讲的是“阳虚者欲发而不能”,这个阳虚我理解的是木火升达不足,应该首先是营郁在这儿,结果接着跳到卫气这儿……

行者:阳虚,就是你考虑是在阳分的气不足了,是这样的。阳是怎么来的呢?必然是木火升达起来才变成了阳。木火升达无力了,那边阳也不足,这木火郁遏了。所以呢,他讲阳气郁遏是什么?三阳不得下潜了。

同学:他这个角度是阳虚以后会是“卫郁欲发而不能”,完了接下来是这个“战栗战摇而后汗出”,都是木火升达不足,完了就想升达的这种象。

行者:他有时侯讲的阳,是讲的部位;有时候讲的阳,是讲的升达之机,木火。这木火是个势;六经呢讲的是一个部位。三阳气该收敛了,在上了,木火已经展现了,所以一旦谈到三阳的时候,你就想到木火展现上去了,升达不下来,那肯定还是木火无力,没有过多地给它把精气上奉。脑子里不要有比较,阴跟阳应该对等,上下左右。我们人是左升右降,这是一个从内而外升达之机,这是一个定势,在这个定势的基础上,再考虑其他的。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讲的,这阴阳要平衡。

同学:刚才讲到,有个小孩高烧到三十九度,他还是不太觉得热,这个是指小孩子不觉得身体烦热吗?

同学:我觉得他这个虽然烧到三十九度,但有时候他并不感到特别热,他皮肤并不热。

行者:一个是木火之力尚足,因为木火之力欲开达不得开达产生的热,六经之气本来就盛,他要冲破这种阻遏。阻遏哪来的呢?他得长个儿啊,格局太小了,他得在扩大一点,所以就发发热。

同学:那种量体温三十七度五,他量体温并不高,可是他自己就觉得热,他那种是卫气不降导致的吗?

行者:热有几种啊?你说,第一种,太阳,太阳热,太阳之经发热,必恶寒;有的小孩不恶寒,你就知道从这个层次考虑,就不主要是这个。第二种,阳明热,阳明之热呢,消谷善饥,身大热,容易有汗出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少阳热,少阳热,热气上逆,然后会有,因为乙木一郁遏,他就会克犯脾,一犯脾他就不太想吃饭,这是一种少阳之气郁遏的现象。你从这几经的表现,来看看它到底属于哪经。过去古人不是生长热,生长热是不用管的,管也是助一下木火之力就行了,来点桂枝汤,你不来桂枝汤,直接来天魂汤,天魂汤是正法,其实。当然,在这个生长热的过程之中,由于木火不得疏达,三阳也会上逆,他会郁迫,这时候,你可以根据三阳上逆的情况,适当用点药,用点柴胡桂枝汤,一般这个少阳上逆的多一些。

同学:我前段时间比较多,我把前十二讲的文字稿,就是正式讲脉法之前的,打印下来重新看了一遍,看得很投入,有很多体会和问题,怕忘了,大概整理了一下,跟大家分享,同时向老师汇报和请教。第一个心得是跟同学们分享。我们能有这样一个机缘来学习,非常难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机缘就有到头的一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跟老师好好学习。

行者:不是跟我学习,是跟你们自己学习,你们跟我学习,那我跟谁学习啊?

同学:下面就是老师教的方法,最终就是培养一种感受力,对疾病的感受力。这首先需要身心虚静,否则都被自己的事占满了,别的事都进不来了。

行者:身心怎么虚静呢?

同学:你等我讲完嘛。讲脉法之前的文字,如果大家好好领会的话,有老师多年自己身心修养领会出来的东西,大家如果有心的话,好好领会领会,这是心法。我们每天打坐观心吧,这是积累力量,后面讲的伤寒论,就是具体招数了。我的感觉,打坐观心还是相对容易的,最难的就是领会这个心法,难在哪里呢?难在每时每刻你都要在身心之中去体会,经常就会忘了这件事,或者体会不深入,没有很强的毅力和决心的话,你没法时时刻刻去体会。此外,如果没有这个心法指导的话,打坐观心的进展也会非常有限。如果真正领会这个心法的话,别说学佛了,学中医了,学什么都会很快。实际上就是一种悟性。老师以前也讲过,各行各业做到最高处就是一种悟性。以前我曾经在一位高级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他对我说“你看很多人官做得很大,但都是业务干部不是领导干部,我们领导干部,跟人稍一接触,随便看看他的说话做事,就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能做什么”。这是他对我说的原话。这个就是悟性。我们中医也讲过,上工望而知之谓之神,各行各业都是一样。

我看了文字稿,感觉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是很高的,比如以前布置作业啊,要求大家交心得笔记啊,这些我们都没做好,甚至根本没做。老师也不好批评我们,否则大家紧张,思维滞涩也不好。

行者:不是要求你们做什么,其实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你们也是跟自己学,不是跟我学。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对医学、对文化有这份责任,然后再来学习,否则感受不多我们何必来学呢?人家催一下你学一下,没学还感觉对不起谁了,没必要。

同学:关于写学习心得这件事,我感觉还是很有必要,一来促进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脑袋里装了一堆零零碎碎不成体系的知识,真正遇到事,遇到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都没用,拿不起来,还是得多思考。以上是第一点,培养对疾病的感受力。第二点是观心的体会,从去年12月在时照老师那里学习之后开始练习,自己的体会是每天正念强大牢牢看住念头的时候很少,经常是正念不强大,若有若无;多数时间是没了,不知道干嘛了。

行者:什么叫正念?

同学:正念就是你很清楚你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你很清楚。

行者:这叫正念啊?行,XX,你来讲一下什么叫正念。

同学:我感觉就是说,以前很多抗拒的东西,慢慢一点点都可以接受了,对事情的走向吧,不要太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这个里面去,就是说一定结果要什么样,能够冷静地看这个事,自己心里不陷于什么样的感受中,能够如实去体会它,不去助长它,我感觉就是保持这种状态。

行者:对,有这个意思。什么叫正念?大千世界,咱们各种思想,各种念头,那个是正?那个是邪?

同学:老师刚才我可能表达不正确,就是说不管你什么念头,你看得都很清楚。

行者:不要忙着辩解,这是内心不安的表现,着急。什么叫正念?佛法中说,无念谓之正念。什么叫无念,无者无妄念。什么叫无妄念?就是右边胆胃之气不上逆,心能放在肚子里,能够沉定下来,自己就不会妄念丛生,即使有妄念自己能压得住。就像以前一个禅师说,什么叫正法?不生不灭,恶法不生,正法不灭,这叫不生不灭。你对外界的感受感知,不要把它灭掉。相对应的,你是靠木火之力去感受它的,你感通了以后才能感应,感应以后你才接受,你接受就接受吧,而不是感受进来以后再产生喜好排斥。这就叫不生不灭。在这种心态和状态下,我们就自然有一种正气。你看古人说端正点,要有正气,正气干嘛的?不是说非得做啥事,而是正襟危坐,把自己的想法都压住,端庄点,我们不邪自然就正了。不邪也不一定真正木火舒达了,心态对外界还得要畅达,有什么,该发什么就得发什么,该感知该表现还得表现。这叫正。但是正的前提是什么?五戒,五戒完了是十善,先有不该做的,再有该做的。

在我们平常体会中,就跟医学一样,我们平常修身养性,跟打坐一样,打坐就是一个形式,就是坐那里不动而已,但是心态能否保持安和泰定,是不是保持心里不跟着妄念走,虽然妄念丛生,能不能镇得住,只要能镇得住就证明你心还是正的。它动归它动,时间久了你跟着它动也行,但是你还知道。这个力量就大了,这个就不是妄动,而是应。你象过去《论语》讲,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就得行有所止。过去古人说我行我素,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评价,就说这个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只是稍微狂狷一些。狂狷,虽然不是圣贤,但也标榜,不是一般人。再谈到一个,平时日常生活中,什么叫正念,把心放下来,放到肚子里,少想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思维这个脑子要少用点,思维是干嘛的?是各种想法,是意,脾土不得安守,想法多。肝是魂,上升为心神,心神是喜乐感情,你对外界有感受,而脑子又不胡思乱想,你会因为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反应,这就是很正常的道,你没有强加给它你另外赋予它的东西,不因为我们内在的烦恼妄想而使它产生偏差。这样是非常自在的,这种状态才是所谓的清静自在庄严。所以你看,过去古代道家说的气沉丹田,“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这讲的是修行,一谈到修证、修炼,有时候就有比较高的要求。我们知道这个心法,来处事养生就行了,不必要求太高。开口神气散,自己有想法了,不断表达,就要开口说,这其实是一种逆气,气不能归根。意动火工寒,神意一分散,这个时候精不能安藏,古人讲情动乎中,精摇乎内,精气就不能闭藏了。你说这是无情无物之象吗?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我们内心还是活泼的,能感受到外物的变化,只是喜的时候那就高兴,不多一分,不狂,悲的时候不沉溺下去,于时谐行,于外在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这个心境是需要逐渐磨练出来的,最后达到一种所谓的自在,所谓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就是没有可为的,需要干嘛就干嘛,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我这里已经做好了做一切事的准备,需要干嘛就干嘛,但我没任何想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个距啊,心内方寸之距,不是外在的哪个法律条文去卡一卡,肯定很多做法都有问题。还有多少问题?找一个最主要最困惑的谈谈。

同学:关于中医方面挺多的,有几个人的状态没想通。我前一段在饭桌上碰到一人,地方官员,五十岁左右,大腹便便,专爱吃虾蟹之类,看起来外向,精神好,挺爽快的样子。这个人皮肤气色特别好,细嫩有光泽,还白里透红。他这个年龄和表现,一般面色黄黑发暗的居多些,这个没想通。

行者:你这又黄黑发暗又红润的,没搞清楚怎么回事。

同学:应该是黄黑发暗,实际上是细嫩有光泽,白里透红。

行者:这证明人家心态好,木火生发畅达。

同学:这个人大腹便便,而且专吃虾蟹之类。

行者:人家吃得好,长得胖也无所谓啊,心宽体胖啊。

同学:那么这个人是属于特别心宽体胖那种吗?

行者:不见得特别心宽体胖,起码少去了很多烦恼纠结,可能知足,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有保身,有自己的策略和观念。在官场上能呆得比较舒适也不容易。

同学:我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尤其是当官的。

行者:那你就给他搭搭脉,体会一下他的心态。

同学:我搭脉也搭不出什么心态,就是同桌吃饭,看到这么一人挺特别的。

行者:那你就望诊就行了。你不说培养感受能力吗?

同学:我就是没感受啊,没想好。

行者:那你再仔细感受,你不是说学而不思则罔吗,好好想想,好好感受感受,然后不思善,不思恶,不思好,不思坏,放松下来,静下心来,把那天的场景再调到心里头,好好体会一下,这叫思维,叫如理思维,正思维。如果不然的话,自己浮想联翩,肯定是那什么东西跟它对应,哎对应上了,那肯定也不对。

同学:另外是我对小孩的体会。幼儿园其实下午4点已经吃过晚饭了,很多孩子回去之后再吃一顿。我见过几个这种放学以后肉奶水果供应充足的孩子,一种表现就是“昼不精夜不寐”,没精神,看起来瘦弱,面色黄,舌苔发红,没白苔,这种是不是偏于脾胃不足?另一种是瘦,看起来精力旺盛,疯跑起来有一种收不住的感觉,面色发暗一些,这种应该是偏于精气虚,木气外张。想问问老师这种感觉是否准确。我女儿有一个同学,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况,女孩,4岁半,不胖不瘦,挺乖的,气色精神都挺好,舌苔白厚,她奶奶说孩子几乎每天从幼儿园回去都要吃一小碗肉,喝一瓶牛奶,还有水果什么的,从来不闹肚子。我的理解是这孩子还能发出白苔,说明底子好,尚能维持这种吃法。老师觉得是不是啊?

行者:身体底子还可以,那底子代表什么底子啊?精足吗?还是气足?是木火旺吗?还是金水能藏吗?你既然发现有问题了,舌苔厚,中土有湿气,喜欢吃凉的,胃中还有郁热,不用问,肯定金水收藏不足啊。你这结论都给了,最后又给一模糊结论。

同学:我是说我总结了两种情况,这孩子不符合这两种。

行者:你干嘛要总结啊,不要总结。你用条条框框先把自己约束一下。首先是感受,你得先感受这孩子。你心中先要知道什么是木火,什么叫开,什么叫合,你对这两项非常敏感,你再去感受。你自己内心中都舒达不畅,都敛藏不足的话,你对外在这两项就缺乏敏锐的感知。所以,一切从内观,从自己心中来。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有敏锐的感受,别人稍微露出蛛丝马迹,就会引起自己的共鸣。你内心中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所经历。比如你生气了,堵住了,这木火郁遏住了什么感受,我好好感受感受,这机会难得。晚上一熬夜,迷迷瞪瞪,这金水之气不降了,这三阳那一阳上去了,怎么回事。要经常这样体会,体会完了以后,你再看病人,你哪怕不去看他,你眼睛一瞟你就感知到了。这种感觉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你这样理论思维,想的越多,问题越多,到最后弄成一大问题,没办法了。

行,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总归,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要有所益,有所损。益是什么,我们个人内在的这些念头、情绪、想法。益是让我们的心量日益打开,更加能够感知到自己内在、外在的各种情况。不要因为内观,因为察觉内心的变化,就把自己封闭住了,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吧,只是我们不去东张西望,我们不去封闭内心,我们自然就很敞亮。过去讲直心为道场,直心、直念、直言,时间久了以后,你慢慢发现自己的感知能力慢慢就增强了。有所隐曲,这是二阳之病,肝木舒达不了了,二阳之病发,心虚。总归,要抓住这个要点,我们这个人要靠木火生长的,长生嘛,养生嘛,你木火一郁遏,生机就郁遏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病,肯定生机受到郁遏,只是怎么个郁遏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者讲《伤寒脉法二03-0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02
归真讲伤寒第一讲:伤寒总论(一)
中医辩证:伤寒论六经辩证优于五脏辩证吗?
六经证治简要(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