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54讲《伤寒脉法八32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四讲《伤寒脉法八32-36》20130608讲


脉法上篇已经讲完了。脉的浮沉迟弱大小缓急,如果按照《内经》的论脉就是脉法分六种,大小缓急滑涩,然后还有浮沉。浮沉,古人不是专论的,因为就像事物来有表有里,有缓有急,这个时候有大有小,他不单纯从表里论,这是《内经》的表述。因为古人看问题都是纯粹质朴,跟我们现在研究医学,看问题方法是两种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种。你说说是哪两种?

同学:我觉得古人还是比较抓根本,现在的人是寻枝摘叶,所以说没有体系。

行者:古人是非常主观的,就一气,立刻感受到这一气。这一气是什么?就是呼吸出入这一气,就是我们这一盈一缩,这一团阳气。感应病人也是这样,病人的阳气出入,就这一气大小往来,就能感受十分亲切。我们现在人呢,慢慢感受力弱了,只能旁敲侧击客观来看待,诶,表、里,是快还是慢,非得弄个标准来衡量它。这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这也就是衡量一个医学之中,就是说虽然入门了,怎么样得道。得道就是得到这股来去往来,病是从何来从何而去,与这一气合于它这一道,然后呢,以至于掌握其全神。

同学:我觉得如果把古人和现代人对医学的一些体会,当成两个人来看的话,现代这个人可能有点心血不足了,脑子有点不太够用,所以想问题的时候,每次不能统观全局,就是整体浮现不出来,只能站到一个片面去看。

行者:是心力不足,脑力太有余了。一看到问题这脑子哗哗哗哗哗,表里内外,想到就是纷繁复杂,前前后后,患得患失,都出来了,脑子控制不住。跟我们打七一样,先把一猴给拴住,把脑子这猴给拴住止住,拴到呼吸上,或者栓到哪,拴到话头上,然后外面的猴慢慢不动了,里面的猴它自己就不想动了。这个时候我们一看,哎呀,两个猴是一个猴,那个猴就是静下来就非常静,动起来就非常有力量。

上篇主要讲了各种脉形。我刚才说到一点,古人不用浮沉,浮沉是客观来定的,古人就是缓急大小,气势低昂,有时候低有时候昂。但这一气,他是不从浮沉来论的,浮沉是以外在定格的,是定象,然后物在其中。而不论浮沉呢,他以一气自在,自在这一气之中。一气之中就像我们行走一样,快慢,气息高下,急促,然后是敛凝,是这样的。然后呢,如果从外在观客来看呢,哎呀,这个浮,这个能静下来,这样的;然后主观看,它的一种气势,是敛凝的还是收束的,这样来看的;而不会看,这个浮这个沉。这是两种观察事物的角度,你要是光从浮沉表里上下来看,就是不能得其根本,你不知道到底哪个才算最对的呢,这个常脉到底如何,你得不到,你得出来一个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缓不急,总之,不偏不倚。(笑)但是这个是什么呢?把这些都铲除了,然后这就是一个中了。所谓中就是一个中,根本就谈不了那些。所谓中者,中也,就跟射靶子一样,打到靶心了,中了。

同学:内经六脉,那六种,我觉得都是能反映出病人的大象的,但浮沉这个反映不出来。

行者:浮沉也是,阴阳也是从客观来看的,你可以用。就是说你具备掌握,随这一气上下盈缩,能合于一了,然后能如一了,这个时候你再看问题,你也可以用浮沉,但用浮沉你就不会滞于浮沉;浮起来还是一气,有头有尾有根,这一气上下,他就算再浮上来,底下也有吧,全在呢。什么叫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底下的少上面的多,是吧,不是说它都跑到表了。有的人气血上涌,浮上来了,是吧,然后呢,气归丹田,又沉下来了。总之,浮呢,右路不降,沉呢,沉就可能是左路不升,就是说病象。

“脉法下篇。脉理精微,发于上篇,而其名义之纷责,形象之迁化,诊候之机缄,望切之窍妙,所未详悉者,设为问答,发于此篇。澄心渺虑,传兹奥旨,诚崆峒访道之仙梯,赤水求珠之秘渡也。后世医家无传,半缘脉法不解。仲景脉法,家藏而户收,白首不解,则终身不灵,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应也,岂仲景传脉之心哉!”

这个“胼拇支指之呼吸不应也”,这什么?搭脉心里不明,就没有感通。

“营卫之消息,是不一端,脏腑之乘除,是不一致,支派分别,不可纪极,而溯本穷源,不过阴阳二者而已。诊阴阳之异同,判死生之悬殊。生之与死,孰美孰恶,阴之与阳,孰贵孰贱。解此章之义,则以下诸章决生断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于此。”

得于一者,可以不论阴阳,不得于一者……。我们有时候感象,一望诊,大象就出来了,浮散,抟聚,然后气息凝敛,是清是寒,然后这个盈缩状态,就能感受到。对于脉法呢,我们对一个脉,一看,诶,这脉这么怪,有弦有瘀,然后又硬,这到底什么呢,得琢磨半天。微妙在脉,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你要搞不明白了,你再从阴阳把它理一下,理一下再归到一元,归到一元就能破除阴阳二象,就得出一个整体实象。

脉法三十二。“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底下就开始讲了,什么叫阳,什么叫阴。阳呢,阳者卫外,就代表一气在外之象;阴者敛凝,就是一象盈缩在内之象。在论阴阳之中呢,有论脉形,有论脉势,形式不一。就像我们论涩脉,有的人的脉形疙里疙瘩,但他势头呢,隐带滑象,这你就知道了,它的肝木之气有欲发之象,已经有内在滑象,欲动之象,但是他外在实质上还是有隔阻,还是有瘀滞。有的人呢,脉象挺大的,脉形挺华丽的,但是脉势呢,有点走走歇歇,走不动的样子,这是脉势涩,就代表血盛而气弱,气根本推不动这些血,这需要大温阳。第一种势滑而形涩的,就需要把瘀滞破开,就需要破瘀活血。在论脉上,我们主要论的是脉势,因为药气是调可以流动的,可以变化的,我们要从流动变化的角度来把他整个六气之象,太过不及这种象随证治之,进行调整,这个时候肯定是调“可以流动的”。至于说“不可以流动的”呢,形上的,是从可以流动的去慢慢变迁它。这个变化就属于,脉势属阳,脉气属阳,阳可以迅速改变,而阴质的部分需要变迁,需要慢慢地化开。大家这段就是需要背下来的。

“凡脉大、浮、数、动、滑”,这几种脉都一个调,或奔或扬或急或动,这就叫阳,阳摆了五种姿势,五种状况。在心中感受不到阳,阳到底是什么,这五种就是阳,然后你再回到阳,然后阳分支再变成五种形式。“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五种叫阴。阴是什么,就是收到底下,闭藏着呢,是吧?被打压,受压抑的,都是阴,但是有的呢,有的阴气还反抗反抗,有的阴气不反抗,慢慢地消沉。

所以在阴脉之中,有的脉是阴中有阳的,有的脉是阴中之阴的。阳脉也一样,有的脉是阳中之阳,有的脉是阳中之阴,但是呢,阳脉要论阳中之阴的话,有时候还需要看兼夹脉,并不是一部脉。比如说大,阳中之阴,怎么算阳中之阴呢,大而气强,这是纯阳脉,大而缓弱呢,如果再加点涩,他就该收了。缓脉,缓脉就起个中枢调节作用,阴脉带缓脉,那就叫阴中之阳,阳脉带缓脉那叫阳中之阴,阳气该收了,没那么亢了。所以以前刚开始看脉的时候,咦,这里有滑有涩,那个什么,有急有弦,没缓啊,缓找不到。不是对应的,就是缓居其中,它就是阴阳,五阳五阴,它这五种状态,并不是说这五种状态还一一对应,表里对应。有相似对应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非得搞出来个一一对应五种脉,那是搞统计呢,那叫看耍猴看热闹,咦,这都挺好的,一个个都对得挺严实的。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何谓生死啊?在久病重病之中,是论的这个,不是急性病。急性病阳脉见阴脉者生呢:亢阳无悔,这时候突然见到甘霖洒布,那就是好现象啊,久旱逢甘露,你还死?

我们人体吧,经过了久病,生机啊阳气都在消磨之中,自信心啊什么都在消磨,这是一个大象,整体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之中呢,病人搭脉还能看到阴中有阳,还能有生机勃发的现象,这叫“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呢,三阳气浮张在外,久病三阳气浮张在外,虚象啊,对不对,虚而不收,但是虚中又带缓怠,虚中又带本元阳气的亏乏,这不叫死,这只能叫这种疾病还处在元气逐渐消散。它这个阳病见阴脉,阳病可能指的是三阳不降,见阴脉呢,指的是整个元阳无力,整个元气都出现这种虚损的状况。所以大家把这点要看好。

而且这个问题是从动态中看的,就是说,看待疾病的生死是在动态之中的。“阳病见阴脉”,大家知道很多的阳病都是阴脉,更年期什么的,上面都是三阳在上,浮越躁动,底下呢都是沉弦啊沉紧啊,都是寒象;那你说这阳病见阴脉,这只能说一象,阳气都浮在外了,里面阳气不足,对不对,就跟汉武帝一样,穷兵黩武,外表很强,里面海内空虚,里面肯定有问题,阴寒内聚。这个时候呢,只是代表一象。“阳病见阴脉”,就是再往下走的时候,他的这个阴病的势头逐渐在增长,就是脉底下虽然是沉弦的,但是弦的力量逐渐在减弱,逐渐的滑象也在减退,变成涩象,这个时候,升阳就不足了,这叫“阳病见阴脉”,这个时候病是往不好的方向在发展,这叫“阳病见阴脉者死”。我们人就是生死两条路,往一条路呢生机勃发,另一条路生机渐渐消磨,这两条路。不是说一下就不行了,一下就活了,这是缓慢的一个过程。在预期这个病在往哪个地方走,生,你在好转,死,这个病逐渐在加重。

黄元御先生讲的,“阳贵阴贱,训垂先圣”。古人就是一样的。我们人是以生生不已之气立本的,做事情要阳光,心态要诚直,这样的话身体也会好。如果往阴面走呢,压抑郁闷,然后就会得很多病。我们是活着的啊,秉的就是动,生生不已的动,这种象,我们要维持它,慢慢地,不要叫它这股火烧得过快,早夭;不是早夭,短寿;也不至于把它打压下去,叫它早夭,这就是养生。像火神派,火神派就是叫它着得太旺,着得太旺寿命就短。所以这里提到“阳贵阴贱”。我们用药,不管你用阴药还是阳药,它都起不到对本元,生命这一团元气的助长。用药是什么?以和为期,以和为期了以后,这个元阳才能逐渐慢慢生长起来。你要说,哎呀,元阳不足,那你就钟乳石、阳起石,你这炼丹呢,就是皇帝那一吃药,马上精神百倍,只能说徒为耗散。真正的阳气,是它阳和之气;就像一公司一样,哎呀,这公司发展太不好了,要开发项目,引进什么东西啊,搞了半天,他内在整个人员的素质,整个领导的素质,整个的气象,他就那么大,你要想把他培养起来,那需要很长时间的。表面上一两下把它搞兴盛了,他自己罩不住的话,跌下来会很惨的。这就是说所谓阴药阳药之用,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不得已呢?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他有这一逆,我们才用这一助,它如果没有这一逆,我们何必用药呢,对吧?当然了,有时候跟整个大的环境,大的时代,或者是大的地理环境,居住,社会风气,整个家庭工作有关系,导致了他一气经常会受到消磨,所以有时候长期用一类药去助长,根据他的体质,这也有的,但大部分用药就跟过去打仗一样,诸兵者,国之重器,不可不慎;再下一句是兵者不祥也,不祥之气,老用兵干嘛?

同学:老师,为什么道家百日筑基之后可以用一些阳药?这个是不是也说明了,他只要是内心凝定的话,可以借助药物。

行者:是啊,他们的药物非常特殊的,不是咱们这些药物。像炼丹,铅、汞、钟乳石那些东西,他们要炼得非常纯非常精,一点杂质都没有。如果有一点杂质,火气就要泄漏,吃完马上五内俱焚,要烧死。那叫大毒之药。炼得精纯的话,那股阳气进去,就缓慢把身体的阴质、杂质全部炼化掉。

同学:那是不是只要他自己的中土之气足够充足的话,这些外在的药物,经过体内的运输循环,也可以起到一个后天补先天的作用。

行者:后天补先天是百日筑基,指这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到今,靠药想健康的没几个正儿八经健康的,都有问题,好的也是亢奋。很多人觉得靠药一直吃,那是有的人先天禀赋本来就好,反复的可以调动,可以调动几十年,但他最后的结果是,按他的禀赋六七十岁应该还能折腾,用药后六七十岁就折腾不动了。

同学:如果有的人肝血不足,用药的话是否可以把肝血恢复起来?

行者:这是有一逆才有一用。为什么肝血不足呢?木火的相火老是扰动它,肝木不藏,白天处于动象,晚上也处于动象,阴分慢慢就耗动了,耗散了;这个时候用阴药含藏一下,中土气血慢慢疏达,从这个角度来滋养它,这样人体阳气慢慢和升了。当然,我们现代人是有通病的,这个城市笼罩的气氛就是浮躁,浮躁之中三阳不收,压抑,不是特别开心,不是特别无忧无虑。乙木畅达就是要特别无忧无虑,特别傻呼呼的都可以呆着那种。这不行,烦躁,发泄,很多人就比较忙碌急躁一些,这都属于乙木不畅。所以根据大象,有通用方子存在,因为每天就接触这些逆。比如说你给他一些药,就调这些逆的,让他这些逆象不至于为害。如果老生活在农村什么的,这些药也不必吃了。工作很简单,很舒适,还吃这些药干嘛,每天也不熬夜也不打电脑,那就不需要回元了,静养就行了。

黄元御先生也是贵阳贱阴。当时处于温病学派大肆盛行,虽然对于解除疠疫温病这种疾病,他们对当时是很有裨益的,挽救了整个国家民族的状况,但是他们在养生及杂病治疗方面,有很大的流弊,导致了我们国家几百年来积弱,跟他们有关系。当然这是个大象。从明朝,整个国家、人性被束缚压抑,人出来都是放松不了,得端着,到清朝更加桎梏压抑,整个民族智慧就爆发不出来,知识分子、文人都纠结、压抑、烦恼,相火内滞,就得吃凉药,吃完凉药还舒服一点,不烦恼不折腾了。但是老吃凉药呢,自己的阳气、自信心、智慧就越来越受到消伐,以至于在悲观失望中慢慢消沉。民族气也一样,就懦弱了,外强过来就特别弱势。

黄元御先生贵阳贱阴就是矫枉过正,但是这么一讲,就又把阳药抬起来了,火神派又起来了,又专门以为可以通过阳气真能补元阳。只是它可以纠偏,只是因为有这个阴,还有这偏,我才用这药的,在危急重症之时,这一线元阳没有办法抵挡身体的群阴,这一线元阳被压抑,马上活不过来了,那可以雷霆手段,急救回阳。但是长久治疗方面,像窦材出来,养生附子第三,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那就太躁动了,不讲心法,每天还吃丹药,吃完丹药典型汞中毒,铅中毒。他的阳气都是泄漏的。人体阳气如果泄漏的话,铅汞这些东西吃进去以后,它就发挥不了作用。它本来是要破散阴形的,该敛凝的敛凝,该破散的破散,它达不到这个作用,阳气全都浮散开了。阳气浮散开了就证明他的真阳没有力量,本来这些力量用进去是消灭不良势力的,结果进去了以后反而更加助涨了自己其他的歪风邪气,其他的不良势力。本来给你发点兵,是叫你干正事儿的,结果你搞自己的派系斗争。所以这些温阳药在病人三阳不能敛降,中土脾意不能安藏,肾水不能闭护的情况下,这时候用就有很大问题。

所以过去古人说:天元丹法,清静无为之道,地元丹法,服食之道,人元丹法双修。要服食地元丹法,以至于下面人元丹法,我看以前有本书里说,那就得达到登高不慄,要心态非常安定,站到华山北峰上往下看,一点不心慌,沿着悬崖边走一走没事。三阳气得彻底敛降下来,心如磐石,要是气有一点点浮散在上面,在上面就感觉摇动,那是相火之气。为什么?你一站在上面,乙木就不畅达,就受到压制,然后相火就顶上去,就动摇。登高不慄,入水不濡,那就是整个人体的阴质已经初步炼化成了,跳到水里湿不了,从火上走过去身体不会烧伤。这是一步一步的身体炼化的过程。我们现代人还是不要吃那些药,那都是毒药,吃完了一个个都亢奋。

之所以讲这么多,就是说不论是温病学派的阴贵阳贱,还是火神派的阳贵阴贱,都是治病依期之法,治乱,调逆,非养生之道。养生之道的用药,象慎斋先生,又有养生之道的用法,有王道用法。有时候不用药,有时候用药,有时候用的药非常淡,就是阴阳俱不足者,以甘味药调之。慎斋还是深得其要的。

仲景就是,你看伤寒论,必伺其阴阳自和乃解,必伺其津液自和乃解。阴阳自和是什么?升阳慢慢起来了;津液自和是什么?阴气慢慢敛降下来了。这就是看本元之气虚了以后,需要有个周期,借助天时,借助疾病发展的起伏,借助这个势头。这是古圣人已经彻底观察到疾病往来之势了,我等着你,过两天自己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外在的去干扰;本来就挺平和的,歇一下就缓过来了,还是那么纯粹。外在药气用进去了就干扰。如果是自己内心中阴阳自和渡过的话,阳气会更加纯粹,更加壮大。外在药物辅助的话,就会驳杂一些,虽然表面上好。阳气有时候就是这样,阳气象小树苗一样萌发,你给它过多施肥、阳光,揠苗助长一下,有时候表面可能也兴盛一下,但药劲一过,感觉又回落了,因为一开始积蓄没到那个地方,水到渠成,水刚来了一点,就把渠都挖好了,使劲引,引了半天也是效果有限。必须把水积蓄足了,它自热而然就好了。在古人这些都是自然之道。

我讲的都是理论,这些理论要贯彻到每一个病的观察和体会之中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圆融了。要不然只停留在理论没有意义。为什么?没有用啊,有时候你就忘了,有时候状态好了,出来了,状态不好又全压抑住了,关键时候一紧张,彻底就没有了。

脉法三十三。“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不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

首先讲阳结“期十七日当剧”,阴结“十四日当剧”。这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要看,底下讲的天地生成之数,如果按照大衍之数,天地生成之数这样的变化,我们理解起来大家会不会感觉总有点隔阂?你说,这就是文字游戏,数字游戏嘛,跳来算去的,怎么来的?一定要知道怎么来的。疾病的发展变化,有减有加,有时候病重了,有时候病慢慢减轻了,什么影响的?六气自身就有变化,疾病自有起伏,今日在三阳,时刻都有往阴的方面走。三阳直接入阴叫入于脏腑,不叫往三阴经走。往三阴经走呢,气慢慢会收敛,敛聚,阴象会出来,但是不会固定不移。直接从三阳往三阴走的时候,第一日太阳,第二日就太阴,那肯定是脏病,也可以是腑病,入阳明腑,入阳明腑就固定不移了。

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外在的六气受到天行六气的影响,天的阳气是最旺的,所以我们无形运行的气是与它们时时刻刻在共鸣的,它们的盛衰消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它们是以六天一个周期在变化,不断消长,然后是以六十天这一小周期往下不断传递的。这里面还结合了五运,五脏是怎么变化的呢?有阳必有阴,阴质的变化是受到天行六气地布五行的影响,地气慢慢盈缩,也受到它的影响,也是每日有盈缩变化。阴阳是有属性的,结于阴的就会受地气共鸣的影响,影响大;阳气流动快的,受到偏于阳开散的力量的影响。这里讲的阳结阴结,这种病就是内在有有形的部分结滞,这个时候就牵扯到你是用五行盛衰的规律去看它,还是从六气波动的角度看待它的向愈。

咱们看条文吧。

“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脉浮而数,浮的话,阳在外,数的话,数急之脉象代表阳明少阳俱不能潜降,左边乙木可能还有点不达。阳明少阳在外,产生的应该是第一阳明,阳明燥热之气应该消谷善饥,少阳火气在上也应该消谷,也应该有饥。至于说小柴胡汤是默默不欲饮食,为什么默默不欲饮食?少阳之气不降,乙木、脾胃之气全部抑制住了,不得升发,上焦之气不能回,所以导致了脾阳不达,然后就是不想吃,默默不欲饮食,这个主要是脾精的清阳不得升达导致的。默默不欲饮食,能吃吗?能吃,吃完也不会胀,不会有胀啊,顶这些,太阳阳明证都不会有。所以小柴胡汤默默不欲饮食,不想吃,有时候吐啊什么的,但是还能消,有这股火在。这里面看,不能食是什么?吃下去就堵着,病在阳明。“不大便者,此为实”,肺胃这一条道路有阻碍。“名曰阳结也”,阳气结聚在里面了,病在腑。

所以我们这样看呢,疾病病在阴,看它的向愈和加重,从五行的角度来考虑。五行的角度是什么?五行在天而成十干,别看这是天的干支,是地气上升了生出的这十干,天气下降形成的是地支。在论述的时候,既然以五为周期来讨论天时的变化,五运六气,以五天为周期,又以五分为阴阳。古人论日子是这样的,首先有阳日有阴日,不管是从六气论还是从五行论,都是一样的,这样出来了所谓的天干地支。第一天甲木生长,第二天乙木成形,然后再往上,木火,火是第一天有气,第二天成形,就是逐渐这个过程。往上木气成长了以后,火生土,土生金,五行是这样逐渐地消长的。

同学:那是不是可以把第一天当做甲子,然后再数第十七天,看它那一天天干地支是什么,然后再来判定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

行者: 怎么开始呢?这里面就论述到看疾病的加重从哪一天开始算,哪天开始算,算到哪天算它加重,这是一个问题。

首先,阳结,阳结是什么?阳明燥热之气郁结在内,这里可能包含着什么少阳相火啊都在内,但是呢是以阳明腑病为主的。外面会不会还有点怕冷啊怕寒啊,也许会有,六经之气就不用管了,是瘀在腑,而且瘀在阳明之腑,不是胆腑;胆腑有胆腑的问题。这是什么?脾胃属土,证明是燥土比较盛,燥土之气旺盛,这个时候,这一气瘀滞不能化。什么时候得愈呢,得愈就是这一气要敛藏下来,有制约它的了,金水之气能够肃敛了,这叫向愈。逆呢,那就是木克土啊,少阳之气整个逆上去了,风火之力导致它更加加重。所以说,在看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这种角度,欲要克它的时候你看怎么克,你首先得看它是阳气结了,还是阴气结了,都结在阳明。阳气结了,本来是阳盛为患,必然是在阳盛的日子它加重;阴气盛了,肯定是阳气弱,阳气受到克伐的时候它加重。

同学:按这样推的话,如果阳结的话,假设它是靠天时得的,假设天干是戊,然后再过十七天的话,好像天干是甲,阳明少阳合病,所以加剧。

行者:不能这么推。咱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讲的。十七日,十七日什么日子?阳明气,首先,在这一天阳气受到了闭阻,中焦阳气不得运化,以这天为始,在这天,整个中央土气不能运化,燥金之气不能敛降。按照古人的解法呢,如果是明清后期的,是按照天时时间来推的。比如说,阳病为患,然后遇到阳气盛的天时,比如说,甲木盛的天时,木火旺的,它就会加重;受到水气含藏的,金水敛降的,能敛降下来的,是阴日呢,它就会缓解,是按照这个周期来的。但这个,我觉得这个外在天气的影响它加重,而这个疾病他讲的是“十七日当剧”,它开始是没有固定刻度的,直接是从得病当天开始算的,然后呢,算到十七天,是论这一病,从病形病象产生的那一天开始,然后算十七天,也就是自身发展的规律,给了十七天。十七天的话,古人给十七天,五行五脏之气要周流一圈,风家,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也是阳气周流一周。十七日呢,阳结阴结,阳结成形之日,就像甲木刚开始出生的第一天,阳结刚开始产生,产生了以后,经过十天干一个周期,到第十七天,十七天是阳金的日子,庚金,正好是阳金之气旺而不能降,这样产生它的加重,我是这么理解的。你觉得这么理解可以吗?

同学:没想过这个问题。

行者:讨论讨论吧。因为我想的是这样:既然它是从阴质方向来讨论它的变化的,阳化气阴成形,化气从乎六气之变,成形呢,就是五行内在盛衰之变。要是外在六经,它肯定用的是七日这些,七日盛衰的变化,七日来复。他这里用的是十天干,就代表它这阴结成形了,结聚住了。我理解,从结聚之气第一天开始结,从阳结开始,第一天应该算它刚开始,阳气升达,刚结住,然后它受地气的影响,它也存在一个木气升发,第一天它结住了,首先呢,他阳气欲升不升,然后呢,它自己的周期,从阳气欲升不升到后来阳气欲敛降不能敛降这个过程。但为什么选十七日呢?按咱们来说,七日已经当剧了,他本身病在阳气不降,一二日木气如果不能升达的话,它本身也会加重;阳气不收的时候,它会显示更明显,正好是相应于本气,阳明燥金。咱们再往下看吧。

“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沉而迟呢,阳气不能升,脏精不能外济,就病在脏,不能食,不想吃。上面如果讲的是邪实,底下讲的是正虚。那个是不能食,是阳气阻住了,卫气通降有问题,不能食。身体重,阴浊之象,大便硬,相火瘀滞在下而不能布散,阳明燥金在下面还是有从火化的迹象。如果纯粹寒湿的话,七八日不大便无所苦,有的小孩十几天不大便,最后突然大便出来了,还不干,还挺稀的,这是太阴寒湿,元火不足。

“名曰阴结”,阴气欲行不得行,瘀结在内。“期十四日当剧”。十四日是什么?十四日按理来说是火象,是丁火。按照我的理解,阴质如果成形,第一天是本体盛衰,他要感应地气,应该是它脏腑的内在结聚,从它的兴盛然后是衰亡,它是有周期的,它也会受到这个周期的影响。

同学:它这个病也有可能是说起初也是赶到某一天天干地支导致它的?

行者:某一天的天干地支是外在的,是定象。咱们不是学五运六气吗?有主气有客气,客气是不变的,外在的天行六气,大环境就是这样的,每一年它就这个周期;主气是加临的,根据外在的不一样,每一年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每一年都是有变化的。每一年的司天在泉都是不一样的。

同学:主客二气是不是都是外在加临的?

行者:外在的客气是客观的一个变化,就是六气盈缩它是有规律的。它就是讲厥阴,一阴,二阴,三阴,然后一阳,二阳,三阳,老是这个次序。主气司天,就是每一年有个为主的,每一年受到运气影响,每年有个太过,有不及,就会影响出来变化。而这个形质、阴质一旦产生出来,它也会受到主客的变化,客就是外在的固定的变化,赋予它的。它内在呢也是,虽然算阳结,从它产生那一刻开始,它也存在一个周期的变化。因为气也是这样,一旦结住了,一旦成形了,它这个气也存在它的盈缩,自己的盈缩变化。

同学:老师,我理解这个十七日,是不是先是六气转了一圈,到第七天没有好,然后又是十天干转了一圈?

行者:这个就不能搞这些数字游戏。你看黄元御先生讲的也是有点数字游戏。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还加在一块儿,加在一块儿就让人搞不懂了。加在一块儿,地二生火,天一生水,这个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让人感觉到有一个阶段,生长发育它是个延续的,它这个气息消长是有周期的,就跟股票一样,不断地盈缩,不断地盈缩往大,盈缩往小,就跟心脏一样,不断地在动,天地如橐龠一样天气盈缩这个规律。把这两个加起来,本身就离开了物体本在的实相。

按照这个病来说吧,阳结阴结不解,肯定是会愈来愈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它在盛衰之中,往往有个点有一天它会非常重,然后从这个非常重了以后,它就越来越加剧。他这个日子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时间点,而且在这个时间点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危证。因为外而六经,内而脏腑,它都是川流不息的,出现危证就是出现逆气,精气盈缩受到遏阻,会产生阴阳离绝,这就是它当剧。如果是本来身体素质好的,可能能度过这关。有的状态不好的,在这一关会出现危证。

同学:应该是他的推测,因为在《内经》上有好几处推算生死,内在肯定有它一个疾病向愈或者加重的一个时间规则。

行者:这个内在肯定有的,我刚才给大家讲的也是取类比象。不管是阳结阴结,它都是一个结聚,阳结阴结这个结聚、阴质它先产生了,产生出来以后,外在的六经六气就会受到它的阻碍。它自成一个小体系,它与外在的阴阳之气也会有感应。这时候呢,我们身体外在的六经气血的变化反而成为它的客了,对于它来说,它是主了。这个时候,它是属于阳结的话,遇阳就会盛一些,遇阴呢它就会消减。它也有它发展的周期。

同学:为什么不用地支来推呢?

行者:咱们不是讲了吗,地支按照我们的考虑来说,阳气阴气是有次第的。古人说:五五为纪,六六之节,这是我们古人讲的阴阳之道传变的数字和次序。我们暂时通过初步理解以后,用它来推算。但是对数这方面,我也是尝试着初步来推算它。你必须要理解古人所说的意思,理解了以后,你才能彻底深刻地把这个条文把握住。

同学:我现在感觉就是阳结的话,因为病在阳嘛……

行者:不管用天干地支都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关键是,我的理解,一个事物一个东西一个现象,既然一成形,它就有变化周期,就这本具的事物就有变化周期。就跟我们一旦泡上一杯茶,它这个现象就存在了,从它成形那一刻起就产生它自有的变化。自有的变化是什么?生长化收藏。它自有它小的周期,大的周期,它要慢慢地气息要开散,慢慢消弱,存在一个从生到化到藏到转变这样一个周期过程。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事物是这样,一动,无论是阴还是阳,它一动,变化就会出现。阴结呢,结为形,它也是一动,结聚在那儿,它也会受到生长、收藏、消弱的变化。就跟这桌子一样,木头一成形,成形开始了以后,就存在它的寿命,使用多少年限;然后本具的寿命受到外在内在的克伐。古人不是推算吗,这个桌子能用多少年,然后呢,根据外在内在简单的现象一类比,类比出来大象,哪一天它可能受到克伐严重。就是说,这个事物有生长本具的象,外在呢来消伐它,有的一看长久,有的一看,就可能中间会出现消伐,有不测之变,各种。

这是象,我们古人就讲的象的变化。肠胃阴阳结聚也算现象,既然是象,有成形有成象的一天,就有它要反剧的一天,就有它这个象真正壮大、真正郁结的这一天。而且就是说,根据这个象产生了,然后引起我们……。为什么当剧呢?当剧肯定不是这一象怎么怎么样了,而是它造成我们这个身体在那一天可能会有更大的阻碍,更大的逆象,跟它这一象盈缩有关系。

从刚才的论述呢,“期十四日当剧”,十四日,甲乙丙丁是吧,是木火已经升发出去了,木火升达,然后呢火气要结实,要成长起来,在这一天加剧。阴结是怎么加剧的?他这一象要加剧吧,黄元御先生讲的是水气胜,我觉得不是水气胜,他木火之气不能升达,不能升达郁于下,如果是虚损的症状的话,那他就正虚呗,他不存在着加剧。他因为阴结结实以后阻挡了元气的舒达,乙木木火之气不能升达,一部分郁遏在阳明燥金之气了,足(手)阳明燥金呢,上面一个你看可能是在胃,底下这个在肠,足(手)阳明燥金之气升达不上去,受到乙木的郁遏,从寒湿之化,从寒湿之化呢,把有限的阳气郁遏住了以后化火了,燥,燥结,大便硬,燥结硬到一定程度肯定是乙木这个火郁陷了,产生的是火克金,这个应该是它当剧的一个现象,火日克金的一个现象。

上边是一个金气本盛,乙木生长不上去,经过一个周期,然后呢第二个周期的时候,郁势就会比较强,为什么第二个周期郁势比较强,咱也不知道,这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古人都这么讲的,但是临床上也有三逆四逆的存在。他就这么一说。咱们解释呢,就是木火之气升达不上去,在第二个周期呢乙木不能升达,然后呢,化火了以后,火气不能奔发,火气郁在内,克伐了阳明金气。为什么叫丁火呢?手太阳小肠经其气升,手少阴呢,其气降,所以呢,成阴,其气欲降在内,这个时候呢,把本来的郁结在下的相火更加郁遏住了,欲降不降。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会出现便血,所谓的肠道的溃疡这些,或者是痔疮加重。很多得痔疮的人,都是中焦一派寒湿,寒湿在下,春天就犯,夏天有时候还重。夏天水果冷饮吃多了,然后这两天天气再一下转暖,这就突然重了。我是这么解释的,因为我实在看不懂黄元御先生解释的。

同学:感觉解释得不太顺。

行者:什么解释不太顺?

同学:你说的那个。

行者:我说的这个是我的理解。不用顺,我这个理解就是一象一成形了以后,这个象一敛聚,敛聚一成形开始,它就开始升达、扩散、消亡。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刚生下来就这一象啊,这一象禀赋的,自己带着业力的这一象,一下成形了。这个业力起作用了,就开始生长壮大。有的人是阳结,为什么?一生下来就活崩乱跳的,然后交际特好。有的人是阴结,一生下来就蔫儿啊,就是阴结。但是都不妨碍他自己的生长发育的周期。不管古人怎么解释,我们必须从阴阳生长的道路去真实的印证它,心里去感应它。

脉法三十四。“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为病脉。”

这个好解释。“脉来缓”,缓怠,这里的缓主要指的是病象,缓而无力。就是这人性子慢,干啥事情慢条斯理,就是不急,有一搭没一搭的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对?

“时一止复来”,干着干着还停顿一下。感觉这个肯定心力就不足,是吧,这叫结。结脉呢,一般主阴脉,起码阳气就不是太旺盛,左路肝木升发就受到了阻遏。往往指左路,这个脉相结代往往指左路,左路木火升达一路。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伤寒论》里有脉促的,就是“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这是什么问题?肯定是右路,对吧?如果是左路奔发的话你还跳那么快,那么急进的,有力量都郁结着想往上升,你还桂枝去芍药吗?他是因为左路不升,导致右路阳气逆上,右路阴浊之气逆上,阳气在下边,就是阳气奔腾之象,其实是阳盛,然后呢,阳虽然盛,但是受到阴气的上逆而导致的盛。阴气上逆怎么来的?是乙木郁在下面,阴气乘阳,镇不住阳气了,所以这里用的桂枝,平冲降逆,冲逆之气。冲逆之气怎么来的?这一点乙木压在最底下了,就不能抬头,这个时候你去看左关脉,左关脉肯定是没有急促之象,虽然脉搏脉率都是一样的,这个象虽然他走得快,可是绝对走得不急。所以说古人看脉象是不数数的,有人70的脉率跟有人70的脉率完全两个感觉,因为这个70是结果。就像有人着急着慌的,一分钟打了多少字,有人非常悠游自在的,打的字跟他一样,但这两个脉象感觉不一样。这个数字只是结果。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阳盛指的是阳为病,并没有反映他的阴气是否盛;阴盛只是他病在阴,病不在阳,是这样解的。

有啥问题?

同学:没有。

行者:看你恍有所思。

同学:脉促是阳气收到挫伤以后他还有升发的力气。

行者:对。

同学:伤寒论有二个脉促,都是下之后,一个桂枝去芍药汤,一个是葛根黄连黄芩汤。

行者:脉促呢,都是虚证。不管你是结是促,时一止复来,已经元气不得周流了。就跟一个人似的,虽然高歌猛进,但是干干就停一下,感觉是后力不续,接续不上。这时候马上得缓下来,不缓下来就是强弩之末了。

同学:我还是体会不太好下后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按你讲的是偏右路三阳不降,然后左路乙木气不足了,才会脉促胸满。

行者:桂枝是纯阳药,有时候为什么不用桂枝舒呢,是因为他升阳之力本具了,他乙木左手脉就急数,他已经欲发了。就跟一个人一样,我想跟别人交流的冲动欲望非常足够了,只是外在有很多压力啊什么的。这个时候呢,你就看他是不是太浮躁啊,方法不正确啊,慢慢来,缓一下,这就不至于马上桂枝继续上,继续温阳,有时候可能越急就越出问题。下后脉促胸满呢,就是他整个压在底下,压抑,然后底下躁,烦躁,奔腾在上,有气舒达不开,憋屈得慌,根本不知道他从哪边把这个气舒展开呢,找不到自己的外在的兴趣点,都没有。这时候我们帮他舒达舒达,阳气由阳出阴,他见不到光明,你帮他找找光。

同学:关脉还没有什么弦急之象吗?

行者:左关不但没有弦滑之象,而且呢,很可能沉、弱。

同学:右寸关脉可能是浮大有力?

行者:总归呢,这一脉的脉象,大象是阴象,是吧?别看他促,阴象。脉促胸满也是阴象,虽然跳得很快,但是感觉这没劲,就是有点虚张声势,感觉躁动不安,挺憋屈,挺可怜的。

咱们学六部脉阴阳高下的时候往往打成六块,这是最要不得的。不能把这六部脉统一归成大象阴阳,再合为一体,这就容易出问题。这叫肢解,肢解了以后只能治轻病杂病,重症急病,难治的病都治不了。

脉法三十五。“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脉瞥瞥如羮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古人这词用得太好了。前几个都好懂,“脉蔼蔼如车盖”,上鱼了,这个现象。脉上鱼两寸脉都大,或者是脉都浮在上,感觉什么?脉蔼蔼如车盖者,阳气有点张。

同学:是阴乘阳吗?

行者:对呀,是阴乘阳,但是看他左路右路。“脉蔼蔼如车盖”,这种病人有时候不好治,他阳气虚劳虚张在外,阳气在外有结滞,而且呢,“脉蔼蔼如车盖”,外边还有点硬,还有点不通。我看有的人治法可以借鉴,就是说一方面保元汤,益气回元,一方面呢,刺络,他时间久了以后小的络脉都是外张着,很多血液也流通不畅,他既然张在外呢,他就老想张着老收不回来,回收不过来的话,回元也回不过来呀,他虽然气回来了,他血滞在那里,他就用小梅花针点刺,把这个阳精、瘀血全都散开,散开了以后,他一下子烦恼啊,妄想啊,心绪不宁啊很快就会减轻,这时候用保元往回一收,就能收得回来了。这是一法,刺络,要不然他的虚阳都滞在经络之中,血也滞在经络之中,就怕时间长了,就是这样。这时间长了,按叶天士说的,久病入络,你得把络脉的血你得冲开,对不对?络脉的血你不通开,阳气回啥呢,光在那鼓噪点气,血老动弹不了,而且呢,你用多了反而难受,黄芪你用多了,气张在外头该回来回不来,他就有问题。所以我有时候就想,你大法掌握了,这细微的也需要掌握。如果他脾胃有痰湿滞在周身,你用黄芪,很多病人他可能一下就肿啊,湿疹啊,特别重;如果是血滞的话,用多了他还有点烦躁。所以这都得考虑到,有时候用法的时候,有痰滞的,是否该化化湿啊,利利痰湿啊这些。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这种病人太多了。现在左关脉郁结的都叫阳结,但是累累如长竿,既然有长竿,证明他里面肝经的阳气还有点往外张的架势,这是说他脉形。“累累”,里面带棱带角,这一摸肯定前尘往事有很多结在里面,消化不了。这过去叫衔恨,每天老咬着,这个一般指的是左脉。

“脉瞥瞥如羮上肥者”,六脉都可以有,右脉为主。羮上肥者,你看,肥的飘着,那感觉就是很弱很滑,弱中还带点滑,古人这用词非常好,证明就是有点虚阳飘,鼓荡在上边,是不是?你说他很弱吧,他还烦躁得不得了,发起火来,暂时还挺带劲的。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太弱了,以至于内在脏腑的阴精想灌输都没那个力量,首先弦、细、弱,主要体现在弱上。脉绵绵絮絮,“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这是什么感觉?就像,啪一盆漆泼上去,泼的时候挺有力,这脉腾起来了。

同学:来疾去迟。

行者:来疾去迟是什么?来疾去迟下一句呢?

同学:内虚外实。

行者:内虚,为什么内虚呢?内在阴分已经不足,不能吸了,是不是?三阳要降,金水要含它,要收它,形已经控制不住了。这种病人临床上就很少见,现代人往往阴分都足。阳,啪,跳上来了,哗,下来了,就凭那一点重力,自己丝毫都没有力量,就是感觉如强弩之末,就是掉下来的。

同学:往外出的力气还有。

行者:木火之力有啊。这个就是说,长期的阴分亏伤,阴分亏伤了以后不能养肝,肝就燥,燥了以后阳气还不足,蹦上去了,然后就整个含藏不住。这都属于比较重的。我记得这个“如泻漆之绝”,过去的死脉中也有这么一条,脉去如泻漆之绝。分清楚阴阳就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你不要说脉如泻漆之绝讲脉来脉去都夹在一块,脉来的不像。

同学:脉法这三条这个“结”的含义实际上还是不太一样的?。

行者:对,各有各的病形。总归,这个结呢,结在阴,结在阳,可以结在气,还可以结在脏腑,可以结在六经,各有不同。

脉法三十六。“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阴阳相抟名曰动”,什么叫阴阳相抟呢?我们一身之气,阳出阴入,各得其所,中州得以枢转,中州得权了,阴阳气不会打架。既然打架了,抟结不开了,这证明中气不能使。是不是中气不足?也不一定,外在有过强的势力导致压抑着它左路升不上去,右路降不下来,导致这两股力量已经超出中气斡旋的能力了,它两者就会打架。左路想升呢,把右路弄得降不下来,因为它升不上去,越升不上去越想升;右路想降呢,越降不下来它越想降,前面降不下去,后面就越堆,它就积压着越想降,所以它蓄积起来了,它整个在降是把左路给压住了。这叫“阴阳搏”,谓之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阳动怎么汗出?首先阳肯定是被压制住了。什么叫阳?欲出那叫阳,对不对?这是指的本气。还有一种情况是,动于阳,动于阴,欲出欲入都是阳气,欲入阳气收。动于阳,阳分受损了,谁动于阳呢?阴乘动于阳,阳肯定是阴分来扰动它了,该降不能降则汗出。阴动呢,这股阳气瘀在底下,阳气发散不出来,郁于下,三阳不能归,上烦下躁,浑身热,温度不一定高,身热无阳,或者身热烦躁等等。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如果这些都没有呢,也不发热,光是怕冷,然后是外面怕冷,然后恶寒,“此三焦伤也”。三焦伤,本元阳气弱,这是对应下一条的。你要动的话,你得有劲动啊。你像有人身体就弱,一受凉感冒了没事,三天以后才发作,肯定就弱了。你看现在很多病人来了,都叙述,我这一受凉了,先嗓子疼,疼完以后我知道,两三天以后肯定得发烧,嗓子一疼,我就知道,我马上牛黄上清牛黄泻火,我哗哗一吃,我过三天没事了,过三天没事了,过几年该长东西了,该得慢性病了。身体好的就是,这一受凉马上有点发烧,然后吃面条出一身汗,好了,没事了,解决就快。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此名动”,数就是急,这个古人说的是数急之象,就有噌噌欲发之象。欲发之象是什么?这力量感觉是从里面挤出来的,迸发出来的这种感觉。

行,这一条比较简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这一条如果要是只有形冷恶寒的话,这说明他真阳弱了,真阳弱了话也不会出现前面那个前提“阴阳相抟名曰动”,既然是阴阳相抟,那就说明真元还有劲。

行者:他底下给你下了个伏笔,是不是?有人动是从阳,动完了以后他有阴阳相搏,搏完了以后有时候有发热有汗出有欲解;有人不欲解,左边中土就控制不住,左边欲出右边欲入,他这股力量就不停在里面折腾,想发热也发不出来,想出汗也汗不了,这叫无力作。这个时候,底下加一条形冷恶寒,如果有这种形冷恶寒,证明三焦伤,证明他元阳不足,元真阳气不足,这个时候在治病时候你就要考虑到鼓动元阳的药要用。他是为这个条文设了一个,既然前面论述,也有可能动慢了以后,他的症状经过,诶,一看,这发热这汗出,哐哐哐,寒凉泻下一用,这病人形冷恶寒了,对吧?但是虽然形冷恶寒了,还有点发热汗出这个症状,这时候就知道了,三焦伤。

同学:书里面讲的这个,能不能说如果阳动而汗出的话偏于右关,如果阴动则发热地话偏于左关?

行者:你觉得呢?

同学:我是这么想的。

行者:差不多就是这样。但临床之中,有时候因为一牵扯到这个外感啊、发热等急性病,有时候这个脉象不全是这样,还有大象。就是他一热起来,他六脉可能都浮了,都浮数了,你还能在左脉找到它沉滞的痕迹;但他如果整个都烧起来了,你可能就看不见了。你只能等到这拨烧过去了以后,水落石出又看明白了。所以脉象呢,有时候就要知道它来去的规律,你像三阳气一盛,瘀阻住了,那三阴气也跟着盛,那一发烧,全身在表的气都已经……,但是呢,你在三阴脉中虽然浮数,会不会在沉取的时候找到沉紧的感觉呢?还是有的。它在底下藏着,它还是有那个痕迹的,但是有时候就不明显了。像这种,他是会有的。真要是有人太阳病,哗哗一高烧上来,太阳寒水之气就开了,发汗一烧,烧透了,就没了。太阳就是寒水之气往下收它,内在阳气一振奋,把它打开了,打开了就彻底合了。

行,其他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都听明白了。看来大家都听明白了,都听明白了,那我问一个问题。咱就看这个问题吧。“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大家都知道,亡血是什么?血气要奔发,亡血了以后左路肯定无力,那这条讲的是金水是含藏不足了,对不对,它是不能收,为什么它这点的“亡其血者”会导致“泻漆之绝”呢?它跟有的亡血家,有的阴血内伤以后往往脉是急数,还有那个精血内亡的革脉,它有什么差别?

同学:这个地方的泻漆之绝,它给我的感觉不是说泻漆的那个奔发出来的象,而在于泻漆之绝之后的滞涩的象。因为亡血的过程首先是亡阴分,阴分亡失之后血中的阳气也会受伤,就是阴阳俱损,它流动起来就会非常滞涩,形象上就好像是泻漆之绝,气流得非常滞涩,就是没有生气的感觉。

行者:不论亡血是亡阴亡阳,咱们在治疗之中都是以阳为主。因为我们只能首先调六经之气,肝木燥急了,你缓缓肝柔柔肝,叫它和升上去;肝木不升的,我们就温阳助肝。总归是将营血调和上去。泻漆之绝呢,讲的是一个去势,主要讲的是这个病的去势,没有讲它的来势。来势肯定不会弱,你泻漆嘛,你得泼出去,对不对?

同学:这个地方不是讲的泼出去的感觉,而是淌的那种感觉。

行者:是啊。开始那个过程肯定很短促,也不容易被看见,很短促,就往往不是很有力,但是很快,脉来很快,应指很快。然后呢,靠着漆的粘稠重坠的力量缓怠就下来了,完全是右路的本象,缓怠的本象。

同学:有点左路亏。

行者:是右路阳气亏损,气不能敛降,然后呢,金水之象已经受到了耗散,土气在克水。这时候呢,中焦土气是降不下来的,非常虚弱,无力降下来,呈现出来的是它的本象。这个病呢,必须从中土来调治。

同学:如果这么说的话,泻漆之绝描述的是六脉的一个象。

行者:对。不是泻漆之势,是脉去势,主要描写的是脉的去势。脉来呢,则应木火应左路,去是应右路。

同学:我觉得这个强调的是泻漆之绝的象,滞涩、没有生机的象。

行者:滞涩,没有生机不用泻漆啊,它根本就泻不出来。

同学:流着流着好像要停了的那种感觉,没有什么生意,这个时候失血之后病机是非常……。

行者:你说那个病机你知道是什么?那个叫迟弱,缓弱,涩弱,不会用泻漆之绝来形容的。你说的意思是左路的阳气就升达不起来,对吧?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那种病人,那种上来大出血,大出血以后,脉都是缓弱、涩弱,那就桂苓阿胶汤啊,加附子,加鹿角霜吃上点,马上就收住了,得补虚温阳才能收住,而且得息肝风;她肝风虽然弱吧,还带点木气的躁动,就是温阳疏达,它既然掉下来,就把它升上去。但这个不是,泻漆之绝,你就感觉,你把它理解成泻漆之绝是往前走的,泻漆之绝是往下掉的。

同学:不是泻漆,是泻漆之绝,是那个漆掉得差不多,快掉没了,最后那一点掉不下来那一点,就滴滴答答最后这一丁点。

行者:对啊,你这怎么领会?脉分来去,这你觉得它是形容来向还是形容去向的。

同学:去向的。

行者:肯定是阳气欲敛不得敛,收敛不下来,那种缓滞,那种缓怠。当然你说漆一开始那是奔流之象,“绵绵如泻漆之绝”,最后走不动了,还在那往下。这是中土之气亏,你得温降中土,敛右路肺胃之气,然后再加上金水相生的药。用药呢,阳药,得温阳。泻漆之绝,它已经阳气都没有劲了,对吧,左路应该是很轻挑地跳起来了,然后想下下不来。要按你说的,整个脉都这样,往下走,一直往下走,他能走到哪儿去?脉分来去,一定要,就像周学海讲的,上下来去至止。一个脉分成六个部位,上、下、来、去。古人只分两来去,还有顶呢,还有止呢,他在上面呆多长时间,有人在上面呆的时间长,脉蔼蔼如车盖者,阳结;有的脉,砰,跳完了,在下面呆的时间挺久,然后再一来。有的脉动暴露,有的脉动隐晦。上下来去至止,就是说,跳的时候是一个时间,停的时候是一个段。明白了吗?那为什么要叫亡其血呢?大家想一想,泻漆之绝,这中气就缓滞,下不来了。

同学:从亡其血的角度来说,……

行者:我觉得,长期失血就是缓弱;他这个可能还是短期大量失血。

同学:短期大量失血可能就像咱们前面讲的那个脉一样脉浮大而芤,不会有这种泻漆之绝。

行者:根据个人体质不一样,芤革之脉,弦浮而弱,弦浮而硬,有外在的因素,就是说,外有寒。芤脉也一样,浮阳在上,浮阳在表;革脉外有寒。但他没有浮阳。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亡血的时候产生的病症也不一样。一次性大量失血,中土之气尚足,那就是弦缓沉弱,这人还行,别看出那么多血。他一旦出血到达泻漆之绝的时候,代表他脾阳彻底下陷了,阳气要陷了,这时候只能用先天之气来温养扶助后天。亡血的病人是什么?他亡的是元气,因为这木火之气推导着它。有的人一失血了之后,如果阳气本来弱的人,他一失血的时候,马上表现出来的全是阳虚,四肢冰冷啊这些。因为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就按西医来说,肝脾它储藏着很多血液的,你光伤这点血的话,阴分的话不至于马上出问题。往往伤的是血中之阳,伤的是肝脾的阳气,阳气伤了以后,脾胃脉收藏不下来了,脾胃不降了,它自盛了,自现了,然后压制着肾水之力不能收藏,所以显示得比较明显。但是他也没有说是像脾胃脉,脾胃脉如果不能收藏,显示的是缓弱缓怠浮浮躁躁的,浮缓,没有,它显示的还是阴象,水性,你看像水,缓慢地滴下来。这个时候呢,我感觉有点像缓临水宫的感觉。水本来要闭藏,坚石闭藏,这是肾水,可是土气的柔缓它就闭藏不了,是一种水气涣散这种感觉,中土土不治水。“脉绵绵如泻漆之绝”,他用的绵绵,代表这个脉是无力的,缓弱的,形质上也不硬,没有说带边,没有说芤革带边,代表阳气没有张在外,而是气收敛回去了,是一种阳气衰的现象。所以他这个亡血呢,主要是偏于亡阳气衰弱。

同学:前面讲的,半产漏下,脉浮大而芤,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在亡血之前,木火之力尚足,而且亡血之后,中气没有下陷。他的中气弱了,所以他右路会出现……。

行者:他六经之气,阳气平常就是开张的,阳气尚旺。阳气本来就弱的,本来就蔫的,这咵一泻血,马上就,不说晕厥吧,昏头之人。他一泻这点血,他整个阳气就支撑不住了。

我刚才把那个十七日、十四日简单地理了一下,那个感觉听得怎么样?

同学:我感觉听了,十七日它是阳结,一个腑实证。首先第一日也是伤寒,一日伤寒,二日阳明,传阳明的时候就入腑了,所以说,已经二日了,二日了之后再演变十五日,十五日入腑了之后是按照五的天数来算,三五十五加二。然后呢,十四日那个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然后太阴……。

行者:古人都告诉咱们了,天时的计算是应该按照阴阳一对一对来计算的。用十天干的角度,然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来算的,你看古人都是这么推算的。他这个日子也是,今日阴日,明日阳日,阴阳成对出现的,所以得按十天来算。你这是单纯地……,它就是循着环往前,不是一路纯一的。纯一的生化它还表现一天,还有日月,日夜,这样。

行,没什么问题今天就到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02
《灵枢经·根结第五》说解
行者医论
中国古代房中术之欲有所避
【金匮要略】第一章第10条
中医里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不懂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