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之轩《当今诗歌的大繁荣与大失落》

摘要:当今写诗者群体人数庞大,诗歌的整体水平不如人意,诗坛芜杂喧嚣,引起不少忧虑,本文试图从当代诗歌的数量、质量、写诗者的发诗渠道等方面解读这一现象,并与唐代诗歌作为对比,认为当今诗歌在大繁荣的同时,诗歌与诗作者的地位大幅跌落,普通诗作者的成名之路艰难而心酸。

正文:

要说当今的诗歌是大繁荣时期,肯定有许多人会哑然失笑,笑得喷饭,也有人会大翻白眼,认为我是故意说反话。因为当今的诗坛太乱了,太嘈杂了,引来嘘声一片,吐槽不断。但我还是认为当今乃是诗歌难得的大繁荣时期,嘘声骂声都属正常。

我国的读书人,多少都有些厚古薄今的文化基因,这是儒家的影响,无可厚非。毕竟过去的东西已经积淀下来,成就与高度看得一清二楚。而当今的东西尚在喧嚣沉浮中,珍珠与泥沙混溶为一体,并且泥沙远远多于珍珠的数量,那么,引来嘘声骂声也就不许为怪了。

其实,我们今天极为推崇的唐诗,在唐代也曾经嘘声一片。唐初诗坛的代表人物王杨卢骆,现在看来是十分高大上的宗师巨匠,可唐朝人照样骂他们嘲笑他们,有杜甫的诗可以为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在今天看来,杜甫是诗坛中最亮的明星之一,一代诗圣、高山仰止,但唐人殷璠编辑诗歌选本,竟将他的诗全部排除在外,不录一首,以重风骨自称的殷璠显然是认为杜甫的诗歌缺少风骨。

李白在唐诗的世界里算是最威猛的牛人了,可照样有人嘘有人骂,不然韩愈就不会写“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的诗了。

我啰啰嗦嗦说这些,是想说嘘声骂声与诗歌是否繁荣无关,这是个理性的事,必须有理性的判断。我的粗略想法是:当今诗歌是否繁荣,最主要的应从诗歌产生的数量、质量两个方面来评判。

一.当今诗歌的产量

说起当今诗歌的数量,我自己先苦笑不已。这个数量实在是难以统计,太多了,多得让人咂舌,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我做过一个不很严谨的调查。我所在的区县,经常写诗也常参加文人集会的约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这些人约有三分之一是专门写诗的,很少或基本不写其他文体;另三分之一则是小说散文也写,诗歌也写。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以书法篆刻,或者画画,或者历史研究国学研究为主业,兼写诗歌。这些写诗者是显性的,在文化圈子里一打听就能知道姓名。

还有一些隐性的写诗者,他们不混圈子,不参与交流,只是自己写着玩,写了放在自己的空间或其他地方,仅供自己和三、五知己欣赏。这类人无法确知数量,但推测他们的人数不会少,不会低于显性写诗者的数量。

我通过朋友对其他四、五个区县的情况也做过了解,写诗者的数量与我所在区县基本不相上下,这让我非常吃惊。

一个区县别说一百五十人了,即便按最保守的一百人算,全国写诗者的人数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因为区县数竟有二千八百多个,算下来写诗者人数就是二十八万。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隐形写诗的那类人群。

这些人平均一年只写一首诗,就是二十八万首,远超全唐诗。很显然,每人只写一首是不可能的,有些诗歌狂人甚至一天可以出手数首。我与好些诗圈的人商议过,他们觉得每人每年平均写十首诗是比较公允的,若真这样的话,那我们每年的诗歌产量就是二百八十万首。

《全唐诗》只收录了四万八千多首唐诗,加上人们搜补的逸诗,今天所能看到的唐诗也就是五万首的样子,可唐朝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

当然,唐诗的实际数量肯定多于五万首,很多诗篇因各种原因没能流传下来,这很正常。但是将现存唐诗的数字再翻上十倍,也比不过当今诗歌一年的产量呀。

在数量上,唐诗与当今根本就无法比,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个观点几乎不需要论证,当今的人口远超唐代,识字人数远超唐代,传播途径展示的方式远超唐代,诗歌数量远超唐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当今诗歌的质量

数量对比很容易做,数字往哪儿一摆就清楚了。但质量就比较难说了,两种不同种类的东西,其质量的好坏更难比较。

宋词和唐诗,那个更好?这没办法比较,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虽然都属于诗歌这个大范畴,但各有特点,各有美学追求,谁高谁低还真的不好说。

当今诗坛虽然有不少人写古体诗,但仍以现代诗为主流,现代诗的质量高低怎么算,没有标准,也很难和唐诗、宋词做对比,只能凭自己的阅读体验。

我的阅读体验是:当今的现代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残次品,至少是我不喜欢,读时感觉不到美,味如嚼蜡,甚至难以卒读。只有百分之一的诗歌算是尚可,有诗味有情调,读时有享受的感觉。

我不怎么写现代诗,在情感上对古诗更偏爱一些,但我不否认现代诗中的确也有写的不错的,虽然数量不多。

但我的很多写现代诗的朋友与我的看法不一样,认为我太苛刻。他们觉得现代诗至少有百分之二十可以算做尚可。

为了求得真相,我还询问过我的同学、同事、朋友等,他们的回答莫衷一是,有的是看不懂,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有的则全盘否定,说都是垃圾。

我在昏头晕脑之际,苦思了一段,再次询问了不少人,终于弄明白了。

原来说不明觉厉的人与全盘否定的人一样,他们基本不看现代诗。而经常看现代诗的人,就是哪些写诗的人,无怪乎他们比较宽容。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评价的资格问题:是读者才有评价资格呢,还是不读诗的人也有评价资格?

我倾向于认同前者,即只有读者才有评判资格,偶尔读的可有半个资格,根本不读的人没有评判资格。就像陕西的肉夹馍,从来不吃这东西的人,无论说好吃还是难吃,都是不可信的,他们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这么来说的话,对现代诗就很有利了,因为读诗的人,基本都是写诗的人,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似乎有点纵容现代诗,有意抬高现代诗的得分,但让根本不读诗的人来评判诗的好坏,在大道理上也的确讲不过去。

平心而论,现代诗中的确有相当不错的篇章,诗味浓郁、境界疏阔,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我觉得这些诗就是精品,足以立足现代与遥远的唐诗宋词抗衡。它们在浩如烟海的现代诗中所占比例极少,但其绝对数量不会少。

遗憾的是我不能举例说明。我眼中的玫瑰花,在别人眼中很可能就是豆腐渣,毕竟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东西,很难取得大家的共识。各人审美情调不一样,审美角度不同。杜甫诗不入殷璠的选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直不受唐人的重视也是这个道理。

诗需要时间的洗染,时间的长流有一种神奇的功能,能让今日的浅白平凡变成明日的特色印记。古诗中的地名、官职名、俗语等,今日读来古意盎然,与诗完全融为一体,当时给人的感觉很可能就是俗不可耐。同样的道理,今日诗中某地方、某主任一类的诗,我们看起来觉得大倒胃口,但对千年之后的读者来说,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感受。

再退一步讲,即便今日的现代诗,在一万首中只有一首算是好的,那么好诗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至少比现存唐诗的数量要多。

其实,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流传下来的唐诗也并非每首都是精品,张打油的诗怎么也不能算精品吧,应该可与今日顺口溜差相仿佛。李白杜甫集中的平庸之作也不少。

啰嗦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当今现代诗虽不受待见,但还是有精品的,基于现代诗的庞大数量,精品所占的比例虽然极小,但绝对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

试想一千多年之后,后世的读者面对流传下来的几十万首当今诗作,欢喜赞叹之余,想到还有天文数量的诗歌遗落在时间的河流中,他们能不震惊,又岂敢否定今日诗歌大繁荣的说法。

三、 当今诗歌的悲哀

今天的诗歌虽呈繁荣景象,但悲哀就藏在繁荣之中,为什么?一是诗的功利性消失殆尽,基本与功名利禄脱钩。二是因为残次品或平庸之作太多,让诗歌、诗人坏了名声。二是因为供过于求,诗歌的产量太大,多得让人看不过来,读诗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品味欣赏,匆匆看一眼就扔到一边,倒显得诗歌成了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弄得档次一落千丈。

在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诗的好坏直接与能否做官挂钩,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若无相当的诗名,要考上是千难万难的。享有偌大诗名的人,就大占便宜了,很可能考试还没进行,就被内定为状元。那会儿诗的含金量极高,几乎就等同于功名富贵。那时真的是诗及诗人的黄金时代,今天的诗、诗人无法与其相颉颃。

另外,今天的普罗大众也不是不读诗歌,但读过精选的唐诗宋词,人们对诗歌的胃口早养得刁了,再看那些平庸的现代诗作,眉头不由就皱了起来,甚至会问:“这就是诗,这东西也敢称诗?”

在诗歌的圈子之外,当今诗的名声的确不怎么样,写诗的人也因此而受牵连。之所以有很多隐性写诗者,就是因为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爱好诗歌。在许多单位,写诗竟成了一种忌讳,说起某人闲暇时爱好写诗,其他人会露出暧昧的微笑——“那个家伙不正常,竟然有这个怪异爱好。”

一些写诗者也清楚外界对当代诗歌的看法,心怯之下,不敢称自己写的东西为诗,自称“分行”,以和诗划清界限。很多写诗者,在圈子聚会时非常活跃,眉飞色舞的论诗诵诗,但与其他朋友聚会时,则讳莫如深,绝不开口提及与诗歌有关的事,以免引起大家的鄙视和嘲笑。

曾经的诗歌多么神圣,曾经的诗人也是大家仰视的对象,可谁能想到,在诗歌大繁荣的今天,诗歌与诗人竟混成了这等状况。说诗人是过街老鼠显然太过了,但诗人不受普罗大众待见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人们的印象里,诗人至少是清高脱俗的。到了现在,即便写诗的人也不敢自认清高了,有些诗人就直言自己俗不可耐。当然,已经出了名的寥寥者除外。

因为供大于求,报纸的边角有限,许多诗歌爱好者想在纸媒露一下面也不容易。稍有功力名声者,其作品也主要发表在地方小报行业类报纸上。更多的作者,其作品只能贴在博客上,发到微信的公众号上,或者诗歌网站,或者诗歌爱好者的群里。

熙熙攘攘的诗歌群里,相互交流诗歌创作经验的很少,多是某人诗歌发在了某个地方的消息,一般都是自己给自己发消息,这是写诗者推销自己产品的常用办法,但真正发在显赫大刊上的很少,因为专业性的诗歌刊物容量太小了。大家的诗歌交流无奈下主要集中在各种群里,QQ群或微信群等。

不过,在交流性的群里,真正的交流却不多,多得是自娱自乐的展示。一首诗发了进来,不论好坏,都激不起什么涟漪,众人只看不说,或者看也不看直接叫好,当然也有看了之后点赞叫好的,这种情况多存在于熟识的人之间,但指出缺点进而相互交流探讨的,我至今尚未看到。

不过,在群里若是某人侥幸有诗作发在有名的刊物上,比如 “诗刊”“星星”等,那就是爆炸性的新闻了,常联络的好友会纷纷祝贺,其他人也是羡慕不已。多数情况下,发了诗的人会请客庆贺,诗中好友也会大肆宣扬此事,奔走相告。

这是底层写诗者群落最常见的情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就该这样,只有如此才能在群落里渐露头角,闯出点名头。

或许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在唐代,诗人们为了出名,也是无所不用其极,陈子昂摔琴邀名,更多的人拜见高官大佬邀名,种种丑态不一而足。不同的是,在唐代因诗而出了名,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可今日的诗名与待遇毫不相关,诗人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游离于主流之外。

不可思议的是,写诗者却没有减少的迹象。爱好者心中的诗情汹涌澎湃,丝毫不受待遇高低的影响。心中的诗情需要宣泄,这可以理解,可惜的是,诗歌落寞寂寥,地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似乎再多的诗情宣泄也无法让诗重现往日的辉煌。

石之轩,本名骆经济,文化学者、作家。已出版著作有:《黄花赋》《假如光绪不死》《悬崖上的龙椅——袁世凯1916》《耍聪明的中国人》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坛有几个不成文的说法......
谢冕:诗歌就该是高贵的
我是怎样看待伪诗人的
商震:我为什么写诗?因为我疼,疼是因为有爱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唐诗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