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心理问题困住的,多是善良人

学心理学两年,在心理咨询师督导课、心理咨询案例里,经常会听到过一句话:被心理障碍困扰的人,大都是善良的人。

被称为“善良”的人,他(她)的模式,大都是把“我”看得很小, “我”是可以随时牺牲,只要“我”能成全“他人”。

我所认识的,被称作是善良的人,不论年纪长幼,大都是外在的情绪平静之下,裸露出焦虑的底座,那是一种内心常年累月的自我攻击的痕迹。

牺牲,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成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回应。

图片来自网络

跟一位临时到访的中年女士聊过天,她见过好几个心理咨询师,也去过医院的精神科,她自述被抑郁折磨、半年从未出过家门的经历时,谈到跟父母的关系,她也说过同样的一句话:“善良的人,容易伤自己,如果生活能重来,我宁愿自己没有那么懂事……”

“善良”人的童年,似乎都被为看成一个“懂事”的孩子,很少哭闹,也不提要求,顺从家庭权威的安排,规规矩矩,不去闯祸。

小的时候,都给大人省事,成年之后,走出家庭的领地,却在跟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屡屡受挫。

表面看是不提要求、先人后己的美德少年,心里却是冉冉升起着想要拥有喜爱之物的愿望,却因为天性被压制的状态,没勇气主动开口去要,更谈不上为此付出的行动力。

如果把生命看成一棵树,被称作“善良”的人,他们的生命之树好像都缺乏养分。

在心理学中有“房树人绘画疗法”,是让绘画者用铅笔画出想象的画面,进行潜意识投射了解心灵状态的方式。

在案例中,那些把树画的瘦弱、矮小、 纤细的来访者中,很多人曾经有在童年,天性被父母、家庭压制的经历,即便是长大成人、工作结婚之后,也会带着童年时期“懂事”的生活模式,成为一个表面看起来“温和”、“善意”“无所求”,而内在大多数时刻,都在进行着自我攻击的成年人。

小时候的自己,我是这样的人,被大人带到零食商店,指着花花绿绿的零食问我,“给你买个这个吧,给你买个那个吧”,总是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要。

可当大人真的听从了孩子的话,什么也没给买,孩子心里却是深深的失落,会有一种信念慢慢形成 :我不值得拥有喜欢的东西,我没有资格。

图片来自网络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里,人有两个“本能”,“生”本能,“死”本能。“生”本能,是生存、创造,死本能是,毁灭、占有。

善良人,恰恰压抑了自己对资源占用的欲望,也堵塞了情绪发泄的通道,对外的攻击性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

所以,生命之树的伸展空间,因为自己的压抑变得窄小,没有接通来自外界的滋养,生命的张力也无从谈起。

而令人遗憾的是,善良人自己很可能不自知,只是困于表面的复杂情绪之中,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继续进行着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变得什么也不敢要,还强装着什么都不在乎。

直到一次偶发的生活事件,将导火索引燃,被严重伤害到之后,才被逼着寻找外界的帮助。

把每个人看作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在没有下载更多APP之前,向外的欲求就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和自带功能。

在心理咨询师案例中,被称为善良的那一部分人,在生命的成长期,源自天性的欲求,也堵塞了攻击和发泄的通道。他们活的,像一个大人一样理性和克制。

图片来自网络

回想自己在没有学心理学之前,也是那个过的并不快乐的“善良”人,是一个内心特别需要,嘴上却强撑着不说的人,在外在欲求降低的同时,内在自我价值感也在降低。

最后会泛化到,在工作中,即便有晋升的机会,也会怀疑自己对未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退缩不前。

学心理学两年之后,我已经能学着打破一些限制,看到自己深层次的需求,有了力量感,也在慢慢找回“我值得拥有”的生命活力。

现在写心理学文字、做心理学分享课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先用自己和亲人的例子,既是一种对自己的真实剖析,也不乏对父母与自己关系的重新审视、客观评价。当我的母亲半开玩笑、半生气地问我:“看你把我跟你爸批评完了,以后还有啥说的”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些年潜藏在冰山底下的生命本能,在慢慢地浮出水面……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造欲,和毁灭欲
心理学:喜欢做这3件事的人,很可能“心机很重”
【心理学科】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
自卑者的座右铭:谁都看不惯,干啥啥不行,我就是看不惯
思考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416:妻子为50元跳入枯井丈夫救妻丧命均是本能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