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致力于终生写作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
userphoto

2023.03.14 福建

关注

对于致力于终生写作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
最可怕的莫过于怀疑写作本身。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艺子

现实中,很多人都很幸运。

在写作初始,便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比如蒋方舟、刘慈欣。蒋方舟小小年纪就备受追捧,刘慈欣最开始是写短篇而小有名气,后来就有了《三体》这部长篇科幻小说。

也有一些是偶然被发掘的,网络上不是时不时的就会出现“爆红网络”的“爆款”。

比如大冰、张嘉佳。一个是歌手,另一个则在“微博”更新“睡前故事”,也就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还有一些是大器晚成,比如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写作。

不论是哪一种,我们不能说纯粹是靠运气,本身他们的实力也无可厚非。不论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还是对文字的热情,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也确实,他们挺幸运的,写出来的作品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而这一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难能可贵。

我们都说,现在网络发展的快,快就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变。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注意力就转移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标题党”盛行,因为不这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就可能被淹没。

而以上我提到的这些人,他们能够被记住,他们的作品能够被流行传唱,这是很珍贵的。

也有一些人,他们的注意力可能并不在于写作,写作只是为了营销,或是顺势而为。

比如一些公众号文章爆红之后,该公众号作者就顺势出书了。

于是,市场上多出了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有些是干货,有些是情感,有些是服装搭配等等。

似乎,“10w+”成了一个“标准”,只要写出了多篇“10w+”,那就可以顺势出书了。

什么时候,出书变得如此简单呢?这样的书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告诉我们,我们曾经追过的“爆款”;是告诉我们,我们在某一时刻的“心动”;还是告诉我们,这些年我们走过这样一段“迷途”。

一、

试问一下,有多少书是在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回想起来?

我读过,我思考过,这些书曾陪伴我度过艰难的岁月。让我重拾信心,让我鼓起勇气,给予我感动,这些书曾让我热泪盈眶,这些书懂我。

这样的书,很多。比如时不时我们就能看到“感动千万人”这样的字眼。

可能只要爱读书的人,都能有幸遇到,遇到然后喜欢上读书,毕竟现在的书真的很多,写书的人很多。

原本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写书的人越多,作品越多,可供我们选择的就越多。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

甚至,如果我们不是想着去写作,多半也可以很幸福且很幸运的拥有诸多可供阅读的书籍。

就现在所出版的书籍,可能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也不见得能够读得完,值不值得读是另一回事,但在数量上绝对是可以供我们读很长很长时间的。

我就曾追过一些网络小说,追了三四年依旧还在连载。

还有一些书,我反复的读,做笔记,也写心得,每多读一次又多一次收获。

但畅销书,我基本上读了一遍就不会再读第二遍了。这是“快消”产品的特性,谈不上沉淀,也确实能够让我感觉到阅读的愉悦。它的作用仅此而已。

甚至过了一个年纪,这种转变就更明显了。

现在的我,倒是时常会去翻阅一些古籍来看,诗词、哲学等等。哲学是我关注最多的,也是最需要思考的,一句话可能需要想很久,一本书更是需要读很久。

我不敢说挑书是否比读书更重要,但如果一味的追求速度的话,我既做不到,也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去阅读。

对于终生写作的人来说,如果想着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多半我是不建议这么去做,甚至我会劝你放弃。因为这确实很难做到。

如果一个人急于求成、想要立竿见影地学习做好某个工作,那他可能会面对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在极端的时间内一蹴而就。

二、

我小时候,以为天下的书都是永恒的。

我也以为图书馆是永恒的。

现在不同了,现在的书等于杂志,过了一个月就没有市场了。

奇怪的是从前是“写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多”,现在,反过来是“写书的人多,肯看书的人太少”。

何况,连图书馆也在丢旧书,好腾出架子来放新书。

至此,我们的选择似乎只能是被选择,被市场所主导,被写书的人所主导,而不是我们去挑书,而是书挑我们。

要是有幸能够遇到恰巧很多人都喜欢,自己也喜爱的书籍,自然是好的。

但读书是个极其私密的事情,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读而读,为了追求经典而读经典,并不见得所有人都是喜爱读书的。这就势必导致,想读书的人却面临可供挑选的书不多。

这时,怎么办呢?

自己写书吗?

确实有人是这么做的,等连载更新太慢,不喜欢某个故事的结局,自己动手去写。而且,还有人就这样成功了。

可见,并不是能够让我们愉悦的书籍,同时也能够愉悦大家。

话说回来,写书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写,并能够写好的。

有些人将某些人的成功归类为天赋,我不知道这是对天赋的贬低,还是对天赋的夸奖。

就像某些人常说的:“失之我命,得之我运”。

若真如此,那运气可真是了不起啊,而命运真的很惨。若真如此,大概也不用努力了,抱怨吧,抱怨命运,抱怨运气。

就像,如果我命中注定一生穷困潦倒,那这就是我的命。

不是这样的,就像我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说的: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像上帝许愿,希望自己能中一百万。

最后,这个人到死也没有中一百万,临终前他便抱怨上帝。

上帝回他一句,你从来不去买彩票,怎么可能中呢?

这和写作何其相似,你从来不动手去写,就算你再有天赋又如何?

最起码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天赋,证明自己的天赋不是吗?

三、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这句话是被说“烂”的一句话。

与此同时,还有一句话: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生活中,遇到不少敏感的年轻人,很难说服他们相信自己“本可以”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写作障碍之一:他们被宣判根本不适合写作。

对于有些人,写作的强烈愿望克服了他们不得不经历的羞辱感;但是有些人就退缩到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创作的出路,闷闷不乐、挫败沮丧、心神不宁。

然而,你以为有天赋的人就不会为此感到困扰吗?一样的。

最明显的就是具有天赋的人才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他们越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受到的危险就越大。

不妨试想一下,你前三十年,都是靠运气混得顺风顺水,你不会担心哪一天运气不在了?这时候你怎么办?

天赋也是如此,如果说你写作靠的是天赋,你能保证这种天赋会伴随你一生吗?

有天赋的人尚且如此,没天赋的人还有什么好担心呢?

你的每一份收获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专属于你的能力。

你只有努力让自己的实力配得上自己的天赋,这样等天赋不存在了,你依旧可以靠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写出好的作品,不是吗?

就像你靠运气或靠关系获得一份工作,要避免失去这份工作,最主要的不是更多的运气,而是通过这个机会,让自己变强,变得配得上这份工作,这样不论去到哪里,你才会有底气。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看,而是不论有没有天赋,你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知道,当你选择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对读者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要在写作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掌握写作技巧,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达到目标。

这才是对读者负责,对写作负责,对自己负责。

四、

对于致力于终生写作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

最可怕的就是写作本身的困难,即要不要写作。

如果一个人必须首先确保自己内心丰富、才思泉涌才会为人所知的话,那他根本就不会开始写作。

如果他不能轻而易举地写作,那他就是选错了行业。

这种结论完全是胡说八道。

若你一开始便具有这些条件,自然是好的,但没有的话就不能写作,我实在不敢苟同。

这就像在说,有些人语迟,就不能学会说话。

再说个通俗点的例子,多少人一开始就能够识字呢?还不是从幼儿园,从小学,从最简单的一个字一个字去背,去记,去运用。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人可能就是想着一举成名、一鸣惊人,顾虑太多而导致信心不足,最终才没写,或不去写。

要不要写作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年轻和自卑。

正是因为害羞才阻碍了“才思”的涌动。正是因为年轻,我们懂得不多,所经历的不多,阅历不深。但也正因为年轻,如果我们早早的接触写作,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可以尝试很多,我们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开始。这是一样的。

无论是故事结构,或情节安排之类的困难,这些都是写作之后才需要面临的困境,你不去写自然没这方面的顾虑,但你去写了,你发现这些问题,是可以去解决的。可以请教别人,可以向别人学习,也可以自己琢磨,最重要的是你愿意去写。

写作常听到的一个词是灵感,这就像天赋,像运气,可遇不可求。

说白了,即使灵感真的来了,在你缺少一些基本素养的时候它来了,你抓得住吗?

若写作真的是靠灵感,那世间写作的人大部分都该放弃它了。

若写作真的是靠天赋,市场上也不应该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可遇不可求,机遇稍纵即逝,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去寻找,去创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别等机遇真正到来的时候,才想着去抓住它;别等失去了,才来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别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踏实点,认真点,别给自己留下那么多的遗憾。

五、

其实,很多写作的困难都不是技巧方面的困难。

有句话说:“唯手熟尔”。

写作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技术。就像作家,它也可以是一个职业。

既然任何职业都有技术,很多技术也都可以学习,写作也是一样的。

你说自己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把故事写好;或者自己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又或是太害羞,不能够全面充分、满怀激情地面对现实人生。

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光脑袋里想一想,看看别人怎么做,就能够解决的,你只有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一个环节还不够,哪一个环节是自己擅长的。那些在领域里的大师们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他们也并非天生如此。

即使村上春树,职业小说家对吧,他最初写《且听风吟》的时候,也曾颇感失望、沮丧。

他说:“该怎么说呢?大抵有了小说的模样,可是读来觉得无趣,读完后也没有打动人心的东西。连写的人读了都有如此感受,只怕读者更如此想了。”

他甚至想,“我这个人还是没有写小说的才能啊。”

一般人,到这里应该会黯然放手,毕竟试过了。

但是,村上春树没有放弃,否则我们也看不到后来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了。

六、

他是怎么想的呢?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部自传性作品中,他是这么回应这个事情的:

转念一想,就算写不好小说也是理所当然。自打出生以来,就没写过什么小说,不可能一提笔就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杰作。也许就是因为一心想写出高明的小说、像模像样的小说,反而行不通。“反正也写不出好小说来,干脆别管什么小说该这样、文学该那样的规则,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写出胸中所感、脑中所想,不就可以了吗?”

对,这就是他当初的想法,和多少想写作的人何其相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且听风吟》,如果拿这部作品和《挪威的森林》对比,你可能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同一个人写的。

但事实就是这样,村上春树在写《且听风吟》的时候,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

《且听风吟》不足二百页稿纸,那时的村上春树对于小说该怎么写根本一窍不通,他也不曾系统地认真阅读日本现代小说(即所谓的“纯文学”),甚至他都不知道如何用日语写小说。

想想看,村上春树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从小就一直使用日语。但是,当他想把心里的情感和情景转换为文章时,内容就开始忙乱的来来回回。

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外语去写文章。你若觉得他外语多么厉害,那就错了。

他的英语写作能力几乎不足挂齿,只能使用有限的单词,凭借有限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当然也是短句。不管脑袋里塞满多么复杂的念头,也无法原模原样地表达出来。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渐渐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章节奏般的东西。

然后,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之后,他再次将英语写成的整整一章文字“翻译”成日语。

说起来简单,但是,光是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去写作本身就很难。这翻译用他的话来说,虽然并非死板的直译,不如说更接近自由地“移植”。

甚至有人评价说:“你的文字满是翻译腔”。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日语的侮辱。

而他自己也承认,这与所谓的“才华”风马牛不相及。

七、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写作呢?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曾提到过这一点:

那么,该怎样分辨有没有这资格呢?答案只有一个:直截了当地扔到水里,看它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个说法虽然粗暴,不过人生好像原本就是这样。何况不去写什么小说(或者说本来就没写小说),反倒能聪明高效地度过人生。尽管如此,还是想写小说、觉得非写不可,那就去写小说吧,并且一直坚持写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身为一个作家,会敞开胸襟欢迎他。

写出一部上乘的小说,对某些人来说也并非多大的难事。虽不说手到擒来,也并非难以企及。

不过,要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却难之又难,绝非人人皆能。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特别的资格,它与“才华”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你是否想写,觉得非写不可。

如果是这样,那就去写吧,并且一直坚持写下去。

尤其是对于致力于终生写作的人来说,怀疑写作本身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去写,并一直坚持下去。

最后,借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欢迎跳上擂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村上春树是怎么炼成的
《且听风吟》读后感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11个开解人心经典句子,道尽人生哲理
村上先生,小说为谁写作 | 单读
村上春树:不羁的灵魂,隐喻的追寻
枫叶乘风丨胡诌白扯第54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