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是怎么培养出状元孩子”的/“我是一个会催眠的爸爸”

“妈妈/爸爸,你看我好厉害!”

“厉害什么鬼!叫你不要动那个!”

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对话,应该让很多人倍感熟悉。

当孩子面带傲娇表情说出“我好厉害时”,家长会作何反应?特别说明一下,此时他正在做一项可能超出他能力范围,但又感觉特别良好的事。

这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却隐藏着非常不简单的命运玄机。

虽然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粗暴的把孩子“怼”回去,但是下边这些话,你一定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说过:

孩子4岁时,你说:还是让我来吧!

孩子8岁时,你说:你看,多亏你听妈妈/爸爸的!

孩子12岁时,你说:从小到大你都在说,也没见你做到过!

孩子14岁时,你说:只要不玩手机,你想做什么妈妈/爸爸都高兴!

孩子16岁时,你说:真的好久没听到你这么说了,妈妈/爸爸好激动!

岁月的流逝,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和孩子不同的变化身影:

孩子,从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挑战欲,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演变为长大后,没有自信面对真实挑战,选择躲在虚拟世界里找感觉。

家长,从小时候取代、制止、否定孩子的挑战行为,打击孩子“骄傲自负”、“自不量力”表现,演变为长大后,极度渴望孩子找回自信、积极作为。

“我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多年的青少年咨询工作中,不止一次听到家长提到这个问题。

针对这类焦虑和困惑,我们曾开展过一次讲座。讲座分享上,一位高考文科状元妈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她说:“这样的焦虑,每个家长或多或少都有。其实,恰恰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始作俑者。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催眠’。”

她说的”催眠“,是一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顶尖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说:你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你与他们意识、身体连接的方式,是催眠的一种类型。成为父母的你,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催眠师”。

01

不合格催眠师的显性错误:念错导语

不幸的是,父母们多是未经学习就持证上岗的催眠师,虽然心怀好意,却用错心法,对孩子实施了负向催眠,不知中逆转了孩子的命运。

回到熟悉的对话里,让我们看看不合格催眠师,究竟是怎样把孩子带沟里的:

1

“还是让我来吧”、“我告诉你,这样做会更好”、“多亏你听爸爸妈妈的”

引导初衷:希望帮助孩子,让孩子感到“我爱你”“我会保护你”;

催眠结果:孩子感到“我不厉害,你厉害”,所以你有价值,我没有价值。

2

“虚心点,多向比你做得好的孩子学习”

引导初衷: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变得虚怀若谷;

催眠结果:孩子感到“你不喜欢我,你喜欢别人”,所以我是一个不好的人,或者不够好的人。

3

“从小到大你都在说,也没见你做到过”

引导初衷:这些话家长是希望孩子能够自省,知不足然后知进取;

催眠结果: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你不信任我,我没用”,所以我是一个做什么都不行的人。

 负向催眠 

让教育的初心和结果变得南辕北辙,孩子在与父母意识的交流回馈中,写下了“我没有价值”、“我不好”、“我不行”的人生脚本,命运也由此逆转。

02

不合格催眠师的隐性错误:实话实说

“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在教育中恪守理性的家长,一定会感到很委屈和迷茫。

难道孩子错了,我也不说吗?孩子做不好,我也不提醒吗?孩子身上有缺点,我也不让他明白吗?不实事求是的教育,难道要骗他吗?

科学、客观,实事求是,是大工业时代留给我们强力改造现实世界的通用法则,但在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上,并不完全适用。

孩子,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按照ISO质量认证体系出产,出品一个好孩子的方法,跟出品一个好产品的方法,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谎言”就证明了这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奇迹的发生,来自于罗森塔尔利用科学实验的谎言,对校长、老师和家长进行了心理暗示,在他们坚信自己孩子是最有前途者时,他们就通过日常的各种接触,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传递给孩子一种正向的催眠,让被选中的孩子确信自己是“最有前途者”,并且产生了与此评价相符的积极表现。

而实话实说的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中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扛旗人船长梁晓玲女士,在湖南长沙、广西柳州的近万名家长家长营中,也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家长们或孩子自己写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发现小学低年龄段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几乎全部的正面、积极评价,而随着学龄段的升高,孩子对自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而到了成人阶段,对自我的负面评价完全占据了上风。

那些喜欢用负面语言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孩子或者成人,往往在学业、人际、职场等方面呈现出“人生处处漏水”的境况

 正向催眠 

“我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我真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也许孩子有很多缺点,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孩子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积极面,哪怕其中带有“善意谎言”,这种正向催眠将保护孩子永不堕黑暗,逐渐变成大家期待中的样子。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不会对自己撒谎,不肯欺骗自己是好的,那就是抑郁症患者。

03

合格催眠师的心法修炼:你好我也好

无论是斯蒂芬·吉利根说的“正向催眠”,还是罗森塔尔的“善意谎言”,还是船长梁晓玲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都指向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也许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可能跟现实不同,但是这个看法将影响这个人日后的行为、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自我概念的形成来自于自我评估、他人反馈和社会比较

在长沙、柳州进行的上万名家长参与的心理学训练营中,从四种不同自我状态的训练者中,我们清晰看到了教育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状态一

我不好,你好

这样的人内心缺乏自信,行为被动,认为自己很不好,很不行,而别人都很好,都很行。这是成长过程中长期遭受否定与批判所造成。

状态二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样的人内心悲观绝望,行为消极,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但别人也一样,也是不好的。这是早期成长中,父母照顾经验不良所致。

状态三

我好,你不好

这样的人内心敌意怨愤,行为对抗,认为只有自己是好的,其他人都不好,对他人缺乏基本尊重。这个是幼时受到父母暴力对待,所发展出来的生命信念。

状态四

我好,你也好

这样的人内心积极正面,行为主动,相信人大体都是好的,因此喜欢与人交往,有足够安全感。这个是在教育中得到家长回馈“你是好的、还有价值的”发展出来的生命信念。

作为孩子催眠师的家长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心法把孩子带入怎样的状态里呢?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

纪伯伦的《致孩子》里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撒谎就是坏孩子
越是训斥,孩子就会变的越胆小,这是我们想要的孩子的样子吗?
《毁掉孩子第三招:贴标签》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
送孩子学钢琴?慢!先扪心自问10个问题!
关于零食的家长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