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浏河咏歌

浏河,史称刘家港,今位于江苏太仓境内。它上接娄江、下达长江,连接东海。浏河港既是我国江海运输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海沿岸的海鲜集散地。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浏河港启航出发,这段历史已被载入史册,代代传颂……       浏河镇以河立镇,依河而建,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地处河汊众多的江南平原,既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江南的千年古镇。       世代浏河人的骄傲似乎都与浏河水和浏河港有关。静静的浏河一直踏着历史的脚步低调、轻声地咏唱着悠远的历史歌谣……

一、古鎮水乡 人杰地灵1、六国码头鱼虾美、郑和远洋振国威        郑和统领大明船队,先后七次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使西洋。浏河港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各国商船往来熙攘,带动了浏河的经济繁荣。因为浏河离上海比较近,因此也素有上海后花园的美誉。            当年郑和出海祭神的天妃宫是元代“四大妈祖庙”之一。浏河天妃宫因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庙。        我们每次都从著名的沪太公路回浏河,沪太公路是一九二零年浏河籍在沪的民族资本家集资修建,它也是全国第一条省际民营公路。现在的沪太公路修建得更加宽敞、平坦。

2、吴侬软语乡音暖 珍馐美馔唇齿香       我七、八岁左右时随母亲在浏河治病、疗养,有幸在浏河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了八个多月。颇有语言天赋的我很快就能听懂浏河的乡音,至今不忘,并能说一些日常用语。浏河方言与沪语接近,属于吴语,语音软糯,语调柔美、富有韵律,听起来格外温暖、亲切。        浏河方言称祖父为亲公,祖母为亲婆,我和哥哥至今都这样称呼祖父、母。亲公杨惠农不仅是个红色民族资本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老好人、家里的模范丈夫,我住浏河时全家一日三餐都是亲公主理。        亲公烧的菜可以PK餐馆里的美味佳肴,以至于我认为亲公是厨师出身,后来才知道当初亲公家就有六位厨师。每每想起亲公的菜,我都直咽口水。比如酒酿带鱼、酱菜炒毛豆、(酱菜是用豆瓣酱腌制的茄子)酒香草头、油焖春笋还有腌笃鲜等,都是在东北吃不到的美味,特别是走油肉,香而不腻,汁美味正,完胜红烧肉!更有那浏河独有的鲚鱼饼,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亲公烧菜绝不马虎,每餐都是四至六个菜,餐餐有鱼、有肉。        临走时我苦苦央求妈妈留下,不愿再回东北。

3、名流、豪俊故乡里 绝代风流美名扬        有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正是浏河的真实写照。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就是浏河人。我在浏河那年,正赶上吴博士和丈夫袁家骝博士(袁世凯之孙)首次回乡访问,在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下,他们对浏河进行了访问与游览。        记得那天我正在老街玩耍,巧遇吴博士一行参观老街,人们热情地夹道鼓掌,欢迎远方归来的浏河女儿。我也虔诚鼓掌,欢迎著名的“中国居里夫人”。        吴博士后来先后为母校明德中学捐献了几百万元,使母校建了颇具规模的实验大楼等。吴博士夫妇去世后先后都葬在了校园内为博士修建的墓园里。        前年我陪父母回乡扫墓,还顺便参观了明德中学,那里也是哥哥的母校。        著名的梅花草堂也坐落在今浏河公园内,是当代极负盛名的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习画的画室,草堂建成后,名流云集,齐白石、潘天寿等十多位艺术家先后为“梅花草堂”赋诗作画。爸爸的同学朱伯伯还是朱屺瞻的本家亲戚呢。

4、橹声催悬美月明 渔舟唱晚醉风帆      浏河的古朴之美,韵味无穷。桥与河、屋与阁,街与廊,人与自然,浑然天成,毫無违和感。亲公、亲婆家就住在明清老街--中心街上。        院子里有几间老屋和一间阁楼。我住浏河的時候那里颇为原生态,还没有自來水。院子里有一口井,井水很涼,虽是淡水,卻不适合饮用。亲婆說浏河水是甜的,涨潮的時候,去街对面的河里打水,水倒进水缸后,加些白矾,搅动水,待水靜止一段時間后就可以烧水饮用了。浏河水就是这样世代哺育浏河儿女的。        中心街古時是浏河镇的商业中心。路面是石板路,街道两面都是两层楼房,一楼都是商铺。临河一面的楼阁最有特色,一律都是吊脚楼,吊脚楼用四根方石条支撑,十分牢固。吊脚楼一般都是厨房,地板上大多有一个40厘米见方的口子,从这里可以用吊桶在河里取水。有的人家在临河的吊脚楼下修了埠头,就是船儿靠岸的小码头,也是浣洗衣物的临水区。我喜欢站在桥上,看河两岸,河水清清地映着那些吊脚楼、那些浣洗衣物的身影,尤其是那些路过的渔家小船,哗哗的橹声伴着船儿悠悠地驶过吊脚楼、驶过埠头、驶出夕阳的余晖、驶进柔美的月光……

5、历史重镇斑驳泪 河畔枪声遗歌伴      浏河的地理位置使它一直成为历史各个时期兵家争夺的重镇和江防要地。滔滔浏河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遗恨与斑斑伤痛……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有这样的描写:......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长堤,长堤外是浩阔的长江,往东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阅兵台,是戚继光留下的遗迹;往西不远,是郑和下西洋的码头所在。江风阵阵,涛声隐隐,而我们居住着的村落,从明末以来一直是海盗的据点。当年让航船者们闻风丧胆的“七十二家村”就在这里,这个如此破败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部分......        这个著名的阅兵台就在浏河河口南侧江堤边。民间关于阅兵台的传説有不同版本,一説是南宋韩世忠和梁红玉抗金阅兵所建;一説是大明戚继光抗倭阅兵之所。据说明朝时倭寇经常从这里登陆侵扰,当地军民与倭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军阀盘踞时期,烧杀抢掳,民不聊生,浏河民居曾大半受毁。1932年,著名的淞沪事变爆发,日军受到蔡廷锴将军的十九路军的英勇抗击,后日军从浏河口登录数以千人,从后面包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腹背受敌,遂使上海陷落。  交战之惨烈,勇士之英勇,史书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读这段历史之时,心潮起伏,潸然泪下……        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先行解放了浏河等地,继而沿沪太公路南进,造成对国民党驻守的上海市实现陆上包围的态势。       在缅怀浏河的历史之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我的祖辈、先人,那些令我崇拜,敬仰的家族长辈们……

二、 红色家族 惊天义举  1、白帆点点河中荡 军民鱼水谱篇章        亲公(祖父)杨惠农1900年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早年在上海经商,颇为成功,曾计划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盘下门面,并在上海开家医院。但亲婆的娘家人都在太仓浏河,亲公是遗腹子,视岳父为生父。为照顾岳父一家,便举家迁往浏河。        浏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蒸蒸日上的经济形势,加之外太公(亲公岳父)在浏河广结善缘,德高望重,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亲公的浏河生意借“天时地利人和”做得风生水起。       当时浏河有两大运输船队。一个是著名乡绅周品山的船队,另一个就是亲公杨惠农的船队。        亲公的几十只船穿梭于长江、黄海及各支干河流,主要运输各种江河、海鲜等。       时逢全国抗日烽火连绵燃烧之际,一九三八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扩大、强盛。        此时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亲公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为根据地运输物资的行列。亲公和好友周品山的船队冒着生死风险为根据地运送各种日用物资、军用物资及药品盘尼西林等。亲公说根据地新四军穿的军服都是他们船队运送的白布经洗染成灰色制成,出于安全考虑灰色染料另船运送。              此外他们的船队还运送了根据地制作枪炮用的无缝钢管、汽油等军用物资。有时还运送我党地下工作者或一些高级将领。        亲公全家在长期支持共产党的活动中与新四军、解放军结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为了表达谢意根据地也送给亲公豆油、粮食、咸肉等土特产。

2、先辈大义救邻里 孝子舍身换岳父        外太公陈耕耘在浏河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乡绅,他在浏河镇开有一家茶馆,也是当时我党的地下交通站。        当时来茶馆接头的所有中共党员都对外太公陈耕耘公开身份,他们有时也将自己的计划告知外太公。        一天地下党员小张来到茶馆,并悄悄告诉外太公他此次来此是要执行一个重要任务:暗杀一个罪大恶极的日本军官。外太公嘱咐小张:执行时要远离街道,最好走过龙王庙,以避免伤及无辜群众。        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小张没走十几米就开枪打死了那个日本军官。日本侵略者就死在外太公的茶馆所在街道上。        日本军部接到报告后恼羞成怒,认为是浏河居民勾结“共匪”抗日。并气急败坏地决定烧毁整个街道的房屋,杀死所有居民。        在这人命关天、千钧一发之际,德隆望尊、众望所归的外太公挺身而出,毅然承诺用生命为百姓做保,自己主动走进日军监狱。小张安全转移,众邻里也平安无恙。外太公的义举感动了全镇百姓。        亲公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毫不犹豫地来到日军监狱用自己换回了岳父。        亲婆陈忆君是个知书达理、精明能干、胆大心细、情商、智商极高的美丽女子。        为救丈夫,亲婆亲自出马。她用数根金条铺在饼干桶底下,打点各方关系,亲公才得以活着走出日军监狱。

3、马方一号交通站 黎明前夕红灯闪        亲公在浏河经商期间,仍然保留着上海的一些商号,其中处于旧时上海马方街一号的三楼就是亲公的分号所在地。        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大伯杨锡贤是个热血青年,他积极参与了大量进步活动,并把马方街一号作为地下党的交通站,和运送进步书籍的转运站。当时的海关关长丁关堂是舅公陈奉年(亲婆的弟弟)的好朋友,因此亲公帮舅公在上海还经营着“陈福华报关行”,大伯杨锡贤曾任报关行经理。在关长的关照下,通过“陈福华报关行”,大量进步书籍频繁来往于解放区与大上海。马方街一号成了进步书籍转运站。

4、成太商行摘门板 抢救伤员刻不缓        解放上海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上海外围发动攻势,在浏河打响上海解放第一枪,1949年5月12日,10兵团29军当日攻占浏河。司令部就驻扎在浏河的亲公家及成太商行(亲公的商号)。司令部的同志们与亲公家相处融洽,亲如一家。 解放军同志把自己包的饺子送给亲婆家品尝。南方人不会包饺子,亲婆就将饺子送给成太商行的员工和邻里,让军民的鱼水情谊通过饺子传递得更多更远……        堂兄杨其欣的小名“毛毛”就是司令员给起的。在解放上海周边地区时,解放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勇敢拼搏,很多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更多指战员负了重伤。        伤员的数量很大,专用的担架很难找到。解放军只好向人民群众求借门板。亲公家除大门外,房门,屋门、商铺的门板全部摘下,上百个门板毫不保留地全部捐献给了解放军。        亲公以实际行动歌唱了一曲曲动人的鱼水歌谣……

亲婆

5、急运汽油三十桶 被劫委屈房屋尝          亲公经常为根据地运汽油,从未想过个人得失。但没有想到,却因此失去了家里的房产。        一次根据地急需三十桶汽油,亲公马上安排船只前往接洽。        出发前党的地下工作者会让运送船只写下收条,到达根据地后把收条和货物一并交与根据地的工作人员,货与条在一起平帐。        不料船只半路被国民党的青年军截获,三十桶汽油全部被国民党没收。因此根据地的帐上显示亲公的船队欠根据地三十桶汽油。        时事动荡、人事更迭。几年后,后来的工作组发现了不平的账目,遂开始平帐活动。因为缺少经验,加之工作简单粗暴等原因,工作组竟然将亲公的二十二间房产,包括商铺在内全部充公以抵消丢失的那三十桶汽油。        文革结束后,虽然平反此案,但已经物是人非。那些房屋已经被占用,无法归还,政府只好象征性以25元/平的价格补偿些钱款。        亲公说比起那些先烈为国捐躯,我们的得失微不足道。没有国家的强大,也不会有我们小家的幸福。        亲公的家国情怀令我们这些晚辈崇敬、缅怀……

亲婆与大孙子杨其欣(毛毛)

6、襟怀豪迈胸襟阔 爱国先祖长空歌      文革中,亲公没能幸免,被戴上了“资本家”的牌子,无论开会与否,即使上街也要戴着这个牌子。       我们全家在谈起这段历史时,无不对亲公的胸怀之宽阔,胸襟之伟岸而敬仰和自豪。        亲公戴着这个令人屈辱的牌子,昂首走在街上,路过报刊亭,他还停下来读报,傲骨嶙嶙、刚正不阿……        在批斗大会上,有人找来亲公过去的雇员杨麒麟,让其上台揭发资本家的滔滔罪行。杨麒麟说杨先生对大家那么好,我们怎么能批斗他呢?杨麒麟上台后竟然歌颂起亲公来,造反派尴尬地下不来台。亲公的大善远近闻名,人民群众对他保护有加,因此没有被过多的批斗和游街。        一天亲公拉着哥哥的手走在街上,哥哥怯生生地问亲公发生了什么,亲公坦然、大度地说:“这是一场运动,会很快过去的。”        以亲公的伟岸胸襟和博大胸怀,这场浩劫只是一场运动,会很快过去的,祖国定会安好,人民还会安居乐业……

7、阁楼惊现数收条 家族援共大手笔        哥哥从小和亲公、亲婆一起生活。一天,哥哥在玩耍时突然发现阁楼的一个暗屉里有一大摞收条。        经仔细辨认得知:那是解放军写下的收条:有数囤(最大粮食单位,一囤据说好几吨)的粮食,有几十石的豆油,还有船只、布匹等用品,一摞摞的收条已经发黄,被遗忘在暗屉里。        哥哥将此发现报告了亲公、亲婆。但没有受到表扬,却遭到了教训。哥哥当时很委屈,后来才知道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如果这些收条被人利用,很有可能被炒作成“变天帐”呢。        为了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亲公当场烧掉了所有收条。        至此家族援共的大手笔,全部化为了浏河水中那不朽的滔滔咏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咏歌者
侯亲公
何艾亲公世家
剑桥学生康河上演划“纸船”赛 庆祝考试结束[1]
开篇
粥咏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