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漕地区的軋米厂——太仓日报
□徐兴元

  1955年,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我们村也办起了农村初级农业合作社,时任村长兼社长的抗战时期的老党员徐大宝同志,他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同其他领导研究决定,办一个粮食加工厂,土话叫轧米厂,下半年着手筹备工作,当时集体经济极其困难,他拿出部分复员费,作为办厂经费,他带领村社领导,找关系、选厂址、买建材,在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后在秋收结束时,轧米厂建成就绪,立即为广大农民加工大米,厂名为杨漕村新丰轧米厂。

  当年轧米厂厂址选在草庙旁边,莳泾河西岸,因草庙知名度大,河边水运方便,所以厂址选在这里。庙浜上有一个孤岛,俗称月台,面积约有近一亩,用它作燃料场地,便于防盗管理。并建造一小桥,联通轧米厂,厂房建在徐家宅前,占地约一亩,厂房是用上好的大毛竹做人字架屋架,上面用稻草覆盖,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厂房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机器动力是老旧内燃机,有十八个马力,燃料是树柴。这台机器可能是原始级的内燃机,它是从一个树柴燃烧炉在燃烧树柴时,从炉膛中提取柴火中的瓦斯气体,作机器内燃能源,当瓦斯送入机器气缸中点爆后产生推力作动能转为动力。这台机器,马力不大但体量很大,2个飞轮的直径约1.5米左右,重量近2吨,整套设备好几吨重。当时没有现代起重设备,当几条农船把设备运回来后,卸船上岸费了好大的功夫,机器的基座、缸体、主轴、飞轮、柴炉等大件,重量都在千斤以上,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把这些大家伙运上岸实属不易。正所谓“蚂蚁搬死蝇,靠的是群力”,总之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笨重的机件运回安装完好。当时乡下农民没有懂机器的人,什么叫机器,机器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更不要说开机器了。所以,徐大宝通过关系,请来了一个叫管阿金的师傅,来安装机器、管理机器和开机器,再由他带领村里挑选的几个有点文化知识的青年跟他学技术,当时有顾中华、施发等几个青年学技术,这几个青年后来成为本地区第一代懂机器的技术人员,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起到了引领作用。

  轧米厂办成后,有两台轧米车,加工稻谷在每小时一吨左右,轧的大米质量也很好,很受广大农户欢迎。因此,四乡八邻的农户肩挑船运,前来轧米, 生意十分火爆。在春节前后最繁忙时莳泾河里的农船把河道都堵了,无法通航,生产时间从清早一直忙到夜里,有时实在加工不完,半夜后只好停车留待次日继续,船户也只好在船上过夜。当时农村的习惯是冬春农闲时,各农户家,不论粮多粮少,都要在这个农闲季节把所有稻谷加工成大米保管,供全年享用,所以这个季节轧米厂生意特别忙,当旺季过后,生意就清淡了不少。徐大宝等领导决定,为了使轧米厂生意淡季不淡,他们又采购了两台大石磨,用来为农户加工面粉,这两台石磨,确实很大,磨盘直径达一米开外,磨出来的面粉质量也很好,所以当小麦收起来之后,来轧米厂加工面粉的农户也很多,在那个时代,老百姓的吃粮是不宽裕的,所以麦熟之后,家家户户都是要磨些面粉,补充口粮的不足,当加工小麦磨面粉高峰过后,轧米厂除了检修机器保养外,还要将轧米时留下来的砻糠也就是谷壳放在米车中把它粉碎成糠,俗称统糠,用来喂猪,作猪饲料,所以轧米厂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回忆当年轧米厂的景象,虽然六十多年过去了,但往事历历在目,想当年河面农船云集,路上肩挑车推络绎不绝,厂内机器轰鸣,人们的欢笑声,柴场上锯树劈柴声,汇成了一曲大型交响乐。这个轧米厂,一直延续到农村大量轻型柴油机的普及,才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出现意义是非常大的。其一,因为这个厂的性质是集体的,收入是归集体所有,但大部分投资是徐大宝提供的;其二,这个轧米厂的建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壮举,它的诞生,结束了几千年以来农民用原始的石臼碓米的历史,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其三,机器加工大米,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繁重劳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总之,其意义是深刻深远的,在我们杨漕地区乃至鹿河、王秀、东张、何市都是一个重大事件,在流逝的历史长河中,应留有它光辉的痕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泰国水稻生产及加工技术
我们常吃的泰香米怎么加工的?
高寒水稻早春润笔续写奇迹
【产业扶贫36计】《城头山视窗》封面人物胡国庆:稻出福地 舰出洞庭产业春
大米加工技术
从18岁扛麻袋起家,他开着破车赚了1.5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