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姓迁流记
(2015-05-03 22:51:31)作者:贴沙河畔
周武王牧野一战,歼灭商纣主力,北定中原,建立西周奴隶制政权后,国为九州,始封诸侯。《史记·周本记第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记载:“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周武王为了“兴亡国,继绝世,举逸民”。分封天下,找到舜子商均的裔孙妫满,认为,五帝之后,应封在氏族名地;淮阳本是伏羲氏部落的都城,即“太皋之虚”。陈国建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68年,胡公妫满始为陈侯;天下陈姓第一人;武王还把长女太姬嫁给妫满。“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太姬有地位,开风气之先,兴祭祀,崇巫史,其民俗巫鬼故也。“自胡公后二十三世为楚所灭。陈虽属楚,于天文自若其故。”陈国还有那些风俗呢?《诗经·陈风·宛丘》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用今天的话讲:姑娘慢舞轻摇荡,就在宛丘土山上。我的情意深又长,却把希望都埋葬。冬冬皮鼓敲的响,就在宛丘低坡上,不管寒冬和炎夏,鹭鸶羽毛手上扬。敲起瓦盆当当响,跳舞宛丘大道上。不管寒冬和炎夏,鹭鸶毛羽戴头上。诗人倾吐他对一位巫女的爱慕。那巫女常常跳舞祭神,舞时戴着鹭鸶的羽毛。
又曰:“东门之枌,宛丘之羽,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东门生有白榆树,宛丘柞树连成片,子仲家的那姑娘,树林底下舞翩翩。良辰美景,青年男女舞于市井,男子对他所爱的女子唱出热恋的歌。
此其风也。……《诗经》还留有多首陈国诗歌。
至于妫满的世系,《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世系如下:……自胡公妫满至陈湣公被轼,陈国传23代,于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惠王所灭。享国589年。孔子也于同年辞世。
《史记》说:……“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这为敬仲完奔齐作了铺垫; “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陈敬仲,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司马迁的这些记载皆出于《左传》。
简言之,颖川陈氏源于厉公之子陈完(敬仲完)奔齐,其后裔篡齐,于战国时被秦所灭。齐王建第三子田轸奔楚,先为楚相,后被封为颍川侯,携家迁颍,复田姓为陈姓,被称作“颍川衍派”,颍川陈氏从此成为望族。
两汉、三国、西晋时期
东汉末年至三国及西晋,称颖川陈氏,是陈氏较为辉煌的年月。
颍川为堂号,祖上居颍川长社(今许昌),应于战国中叶来到该地,历战国、秦、汉,魏,西晋后随司马氏迁洛阳。这里简略交待一下,颖川代表中原是秦、汉、魏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陈胜、吴广揭竿;楚汉争霸;绿林赤眉起事;张角黄巾暴动;官渡之战;无处不在颖川。抑或颖川在中原的地理位置使然。传到西汉末年,颖川太丘公陈寔,已是陈轸的第十一世孙了。陈寔,字仲弓,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史称颍川陈氏标志性人物。该支被举陈氏三支派之一。儿纪、谌。纪子群,群为荀彧引荐魏武帝,遂成武帝、文帝之幕僚。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叔父谌,皆有盛名。1.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2.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吕布破,曹操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3.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曹操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曹操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曹操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曹操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后以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魏国既建,迁为御史中丞。4.文帝曹丕即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青龙四年薨(236年),谥曰靖侯。封一子列侯。
陈群在曹操时代,只作到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到曹丕时重要起来,这跟司马懿情况相似。陈群、司马懿、和魏宗室曹真的地位一样高,成为在曹丕死时受遗诏辅政的人物。世家高门在当时是不可抗拒的社会势力,陈群、司马懿正是世家高门的代表人物。
子泰嗣,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陈泰很是风光,魏齐王芳正始年间,京邑贵人多寄宝货请陈泰代买奴婢(胡人、匈奴),陈泰将所送之礼皆挂在墙上,从不打开,正始九年(248)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并将权贵所送之礼全部退回。嘉平元年(249),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白热化,,形成曹爽和司马懿两派的对立,陈泰处于这场斗争的核心中。为了避开朝廷中的争斗,陈泰要求外出任职,被调任雍州刺史,代替原刺史郭准,参与对蜀作战。陈泰与邓艾合力抗击蜀军姜维部。甘露元年(256),征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泰前后以功增邑两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景元元年薨,追赠司空,谥曰穆侯。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泰著勋前朝,改封温为慎子。
可见祖辈于魏、西晋居洛阳。
陈群倡导的九品中正制废于隋 ,至唐为科举制所取代。
据裴松之案《陈氏谱》:群之后,名位遂微。谌孙佐,官至青州刺史。佐弟坦,廷尉。佐子准,太尉,封广陵郡公。准弟戴、征及从弟堪,并至大位。准孙逵,字林道,有誉江左,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根据陈寿和裴松之这个记载,西晋后期及永嘉之乱随司马氏迁往江左,我们这支陈姓基本淡出正史,已是不争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争,中原战乱,十室九空。陈姓先祖既为了保全自我、又与晋室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永嘉南迁实属必然。跟永嘉之乱以后陷于长期动乱的中原和继之而起五胡十六国暂时 By By 了。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现在解释一下陈逵是怎样“有誉江左”的? 在江南(浙江)生活的1700年。是颍川陈姓的辉煌巅峰。
陈准的孙子逵,(达)出生于西晋晚年,永嘉之乱,他跟随晋室南渡。做过丞相掾,太子洗马等官,(丞相府属官,官阶较低)。后来出为长城令(浙江吴兴长城,今为长兴县。)因为喜欢那地方的秀美,便把家定居在那里。(故迹长兴下箬寺,陈霸先故宫后国家粮库)。从此他的子孙成了江南吴兴长城地方的土著。他的儿子陈康,曾当过东晋丞相的掾属,从此,陈家每代都有人出仕,虽非簪缨世家,但称书香门第。传至第八代文赞时,是一个大户人家,文赞生了三个儿子:谈先、霸先、休先。谈先、霸先仕梁,从很小的里司至封为陈王。梁末,王僧辩与霸先共同平定了候景之乱,以东扬州刺史衔,镇京口(镇江)。霸先与王僧辩在拥谁为帝的问题上发生争执。霸先不同意拥戴有北齐背景的萧渊明为帝,后来因故袭杀王僧辩及子頠,梁敬帝萧方智禅位,后霸先自立为帝,是为陈朝。①陈朝在位33年(557-589),历五朝,是南朝最后一个王朝。巧的是春秋陈国的享年,是陈朝亡国之纪年。
武帝有六子,六子陈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时为北齐所羁,及霸先崩,迎后溺水而亡。按嫡长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②,立谈先之子蒨为帝,是为文帝。后伯宗嗣位,是为废帝、再传宣帝顼,据《南史》记载宣帝有男四十二,柳皇后生后主。叔宝是后主。隋灭陈,确切纪年应为公元589年。武帝在江宁上坊镇石马冲的万安陵被王僧辩之子王頒领旧部破棺焚毁,陈太建六年立华表一对。今仅剩石天禄、石麒麟一对。后叔宝连同眷属诸王28人被掳去长安,
《资治通鉴·隋记》载:“三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至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缕缕不绝。” “夏四月辛亥,帝幸骊山,亲劳旋师,诸军凯入,献俘于太庙,陈叔宝及诸王侯将相,并乘舆服御,天文图籍等以次列行,仍以铁骑围之。丙辰,帝坐广阳门观,引叔宝于前,及太子诸王二十八人,司空、司马消难以下至尚书郎凡二百余人。帝使纳言宣诏劳之;次使内史令宣诏,责以君臣不能相辅,乃至灭亡。叔宝及其群臣并愧惧伏地,屏息不能对。”……
叔宝死于洛阳,年54,葬于洛阳邙山。叔宝能诗,其宫体诗和边塞诗有存,《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初,该曲尚存。杜牧、李商隐、王安石均有评述;杜牧云: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连明代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亦照此引用,但赋李香君以新意。陈叔宝始作俑者也。)
浆声灯影,吴音袅绕,脂粉秦淮;晚唐的秦淮其馀音不绝。北宋王安石在《金陵怀古》四首中,亦多有唏嘘;
叔宝有子22个。《资治通鉴》隋纪·卷第一百七十七记载,因陈氏子弟众多,文帝恐其闹事,便遣散各地。弟叔明一支可能先逃往福建,后去了九江,成为著名江州义门陈氏的始祖。据家谱记载,叔宝的儿子(次子,实为长子)陈允(胤,嶷)被后主封为吴兴王,称吴兴派,允生峰,峰生洗,洗生士奇,奇生知礼……
《南史》说:吴兴王胤字承业,后主长子也。太建五年二月乙丑,生于东宫。母孙姬,因产卒,沈皇后哀而养之,以为己子。后主年长未有嗣,宣帝命以为嫡孙,诏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十年,封永康公。后主即位,为皇太子。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时张贵妃(张丽华)、孔贵嫔并爱幸,沈皇后无宠,日夜构成后及太子之短。孔范之徒,又于外合成其事。祯明二年,废为吴兴王,加侍中、中卫将军。入隋,卒于长安。又张贵妃生太子深、会稽王庄。太子深字承源,后主第四子也,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废,后主乃立深为皇太子。
1.与倍磊家谱记载不符,2.先祖原为太子,后贬封吴兴王。3.陈亡后,没有回到吴兴长城,死于隋都长安。允应为长子,而不是次子。太子允原为宣帝所封,为后主所废,这种现象令人颇多思考、谱牒亦耐人寻味。也可能是记事之史,其流不一。但以谱牒之重,总应曲事于《南史》,更况且《资治通鉴》,倾注以朝廷之力。在此为老祖宗郑重正名。这里的问题是:先祖胤死于长安,其子孙不知何时回到吴兴长城?
下箬里现是武帝故宫,匾额为民国名人陈立夫题,现存圣井五口,其中一口为东晋初远祖所掘,圣井碑为明长城知县归有光、县丞吴承恩撰文并题。历代文人多有题咏。
在隋唐与宋时期的表现
唐宋时期的祖先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唐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顼之第十七子,约生于宣帝太建五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年约六十三。太建十四年,(582)封义阳王。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徐陵(南朝文学大家,陈朝官牒,多出其手。有北庾南徐之称),甚奇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隋大业中,内史舍人,出为绛郡太守。以郡归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掌机密。后拜侍中,进封江国公。贞观中,拜礼部尚书。后坐阁庭不理,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听以散秩归第。《全唐诗》有存十首。
陈光忠,(764-848)字存恕,原籍长兴,迁永康枫山,人称尚书塘。进士第,累官至吏部尚书,赐紫金光禄大夫。夫人应氏(767-820),继张氏(775-852)子二:景平、景安。由长兴迁居永康尚书塘,(亦所后居于“画水之滨”指根溪),均先辈也。此记载早于凤公一代100年。永康尚书堂的陈姓,据考在唐代有多支吴兴长城陈氏后裔,先后来到永康,以形成永康的七支陈姓。
大概传到了第五代到凤公一代去了永康尚书塘。家谱说以避黄巢之乱,不知确切年代。但据多方考证,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八月,黄巢军进攻宣州,在南陵为官军所败,于是又进入浙东、经婺州至衢州……攻入福建。宣州和南陵同为安徽境内,南陵一战,(中国通史·唐时期)距吴兴长城也就一百多公里。估计引起不小的震动。据记载义军要掳,官军也同样。又不知下步战况如何,举家搬迁亦在情理之中了。仓促之间,搀老携幼,实是无奈之举。这是第二次大迁徙了,时间应在880年前后。
至于为何入迁永康尚书塘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据查在我们这支陈姓迁入前,还有陈朝的别支后裔先后入迁。永康陈姓,基本为后主叔宝之后裔,之脉甚多,永康还有陈皇族的另一座坟墓,一般人称之为后陵,埋葬的又是谁?还有待考证。而居永康的陈姓七族,都认作是自己的共同祖先。这样便在永康的尚书塘定居下来,也就有了永康的陈姓七族,依次是:前黄陈、龙山陈、墓西陈、石门陈、西门陈、和白岩陈。因为尚书塘在今龙山镇桥下乡的地方,估计我们为龙山陈的一支了。据统计永康现有陈姓四万余人,为该地大姓。我们这支在永康尚书堂居留不过六十年。值得一提的:倍磊陈氏在五代年间从尚书塘迁去安文后,永康的前黄陈在南宋的淳熙年间出了个陈亮,应是宋代的名人,该支也是从吴兴长城迁入,为叔宝的后裔。④从《龙川文集》看可能后陵埋葬的是武帝霸先,事为唐礼部尚书陈光忠为之,尚书塘亦因光忠而铭名之。
然而,我们陈姓在永康尚书塘的一支在五代天福年间又迁到东阳的安文(古称根溪、惠化里,今磐安城关)。五代的天福是后晋的年号,始於936年,而后汉没有启用新的纪年而沿用后晋年号,至949年止。这样看,是在五代的936-947年迁入东阳安文,始迁祖为胜公。在安文居住了约三百年。历五代中末期、北宋、南宋大部时期,又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5)年迁入义乌倍磊,始迁祖为廷俊公。可能是山区实在太闭塞了吧?据记载是他在游学时发现这一地方的,在安文宗谱和义乌地方志都有记载,一住便是七百年。
先说说永康尚书塘;自从长城迁入尚书塘,至五代天福年间自尚书塘迁东阳安文,居留不过六十年。具体原因不详。可以这样认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左右,为避黄巢之乱从吴兴长城匆匆忙忙把家挪到永康尚书塘,虽说大难是避了,保全了一家安宁。但是尚书塘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匆忙间作出了决定,许多地方考虑不尽周全。用现在的话讲:如孩子教育、买菜、就医、针头线脑什么的…….总之,生活不方便。因此决意迁入东阳安文。从大的方面讲,五代江浙属吴越国,政治还算安定,所以主要从生活上看。安文的情景应该好于永康的尚书塘,这样在安文才住了不短的年份,还有一个原因,胜公在五代吴越国任尚书令,居地虽在永康尚书堂,但在安文亦有别业。据安文方志记载惟胜公乐善好施、州县共仰、百姓曾立庙奉祀。安文的陈姓主要有三支,即根溪陈姓、山宅陈姓和我们安文陈姓。聚族而居的特征很明显。居留300多年。
安文面积不大,群峰屏蔽,四周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一条文溪贯通全镇。在交通落后,没有水路,全靠山道野径与外沟通的宋代,堪称世外桃源。永康迁安文的陈姓分文溪派和东溪派,我们属东溪派一支,且东溪派要优于文溪派,做官以东溪派为多。巧的是永康尚书塘陈姓一支来安文之前,陈武帝的三世孙始安王陈叔俊,见《陈书·叔俊传》,原封地于越,陈失国后辗转至括苍,又偕其子陈长清、陈长绵隐居于根溪。长清、长绵时称“难兄难弟,”两支陈姓于安文汇合。问题是陈叔俊是否陈昌之子?根溪陈姓在宋、元两代迭遭变故,家族星散,其子孙散居永康、仙居及磐安各方。时至今日,安文已经没有我东溪派之陈姓,东溪陈姓全部迁往他乡。
东溪派在宋代表现不俗,北宋安文的名人是陈宗誉(1091-1165)护族卫乡,义勇可嘉,宋宣和年间,金兵南侵,社会混乱,盗匪遽起,安抚使刘述古嘉其才干,命其将领乡兵,保卫地方。宗誉整顿部队,并尽出家资,激励士兵效力。时有溃兵数百人,流窜地方,宗誉一骑招往,感之以大义,众皆感动而从,自此地方自卫兵力益强。故东阳虽地当要冲,却能独保安宁,未受匪盗骚扰。安抚使更奇其才,欲授予官职,宗誉坚辞不受。建炎初年,群盗四起,地方深受其害,州县官府复命宗誉领军防御,宗誉再次捍卫乡里安宁。其事迹为山阴转运使陆宰闻悉,以为宗誉“其义可依,其勇可恃”“是豪杰士,真可托生死者也”乃奉母楚国太夫人携子陆游、并会同内阁龚茂良,尚书晏景初,三家共千人来安文避难,居三年乃归,所携文牒书卷,均保安全。宗誉去世,陆游留有祭文,今载《磐安县志》。
陈黼(1154-1220),字斯士,少从吕祖谦游,博通经史,为文高雅不俗,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第,仍恬静自守,黼为官时两袖清风,归林后家贫如洗,著有《文集》20卷。
陈大猷(1198-1250)字忠泰,号东斋。宋绍定二年进士(1229)授缙云县令,转两浙都运使,又迁六部架阁,以兵部侍郎致政。大猷学识渊博,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为金溪学派一代硕儒。著《尚书集传》。大猷为官清廉,注重教化,曾于故乡设山泽书院,纯化风俗,培养人才。至明代亦多有延续,如陈伯良(1352-1398),陈怀堂(1426-1486),陈时芳(1567-1642),陈其蒽(1592-1665),都有不俗之表现。安文现有陈姓三万多人。
明清时期的情况
到义乌倍磊后,历元、明、清三朝,至今约传22代,凡700多年。
明朝建立,由于陈友谅原因,洪武帝没有忘记鄱阳湖之痛,对陈姓猜忌很深。除陈友谅一支被沦为船民后,朱元璋每每加强对别支陈姓的监视,如对安文陈姓的监视,其中有一监官偷女人,被安文陈氏捉拿,派二人扭送朝廷,结果,此二人一去不回。即使朝廷不对倍磊街派员监视,但做官之路已经断绝,陈姓自此沦为平民。
明代的倍磊街称廿七都,祖辈在明中叶以后才有所表现,有据可查的嘉靖年间义乌兵参加戚继光军队,他们都是农民及矿工,该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屡败倭寇于东南沿海。例如士兵离队小便就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⑤,后来他调任蓟辽总兵,在一次大雨中向全军训话,惟独他从南方带来的3000军士能几小时屹立不动,如同没有下雨一样⑹,而祖辈得到的饷给,初在南方,以每人年饷银十两为限,以后在北方边墙守卫年饷18两银,“犒赏”则以缴纳敌首一级得银30两,全队均分。⑦据家谱记载,官衔多为千总、把总不等,相当于六七品武官衔,仅是官职。明代能见于史书记载的仅这些。在《明史》、《纪效新书》、《义乌地方志》均有记载。出了以陈大成为代表的优秀人才,义乌现有大成路,戚继光为大成写过祭文,言词恳切,褒奖有加。
倍磊祖先以农民的身份被募入营,不仅要受严格纪律的约束,生死已是置之度外,谁知道他们可是南朝的帝王之胄啊!没有一种作牺牲的心理准备、没有一种优良协作精神,要荡平倭寇的侵袭难以想像。嘉靖200万常备军,难有作为。祖辈的这支部队便是今日之精锐。
到了清代以后,倍磊街有“十七祠堂十八庙”之称。在义乌绝无仅有;讲究堂号、兴于祭祀、清源正本,不忘老祖宗。宗族观念十分强盛。
那么倍磊街为何多祠堂呢?第一,祠堂主要是宗族延续的象征,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因为人的生命有限,这是其一。“衍派”功能,即代表脉络和根系,这是其二。倍磊多祠庙,是汉代陈寔公颍川衍派的一种载体,换言之,延续了汉代的颍川衍派,所谓经纬分明,有一种自豪感,继承了汉代的风范。第二,谱牒,凡颍川衍派均以陈寔公为始祖,“吴兴长城”“江州义门”“永康陈姓”“安文陈姓”“倍磊陈姓”皆从之。第三,墓碑,凡倍磊街陈氏其墓阳必铭之“颍川郡”,在于区分与其他地方、其他陈姓的不同。所以,以寔公之德传于天下,南朝陈武帝也一概如此,二千年一脉相承,是倍磊陈姓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谁知3000年宗族繁衍?5000里曲途迁徙?全融入倍磊街的方寸之地、隳垣残壁间!祠堂的残存文字中可以解读到:生活安定以后,十分强调宗族内部的整肃和调整,本族耆老不免多有告诫:我本皇族余脉,历尽艰辛,应崇德明义、向善趋上、精能务本。加上宗族又有一定数量田产和经济能力;因此,宗族应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存的厅堂多雕梁画栋、雀替和牛腿刻工精湛、廊顶走兽飞禽、一应俱有,十分华美。足见财力殷实,这些都证明了宗族的影响力,为宗族子孙繁衍生息提供了一定条件、和文化氛围。同时,明、清时期长期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双重熏陶,宗族的发达,有很强的文化基础,这也符合明清时期的社会态势和封建格局。因此,倍磊街辉煌于明代中叶至清代康乾年间、至嘉庆以后才显衰败。
倍磊紧靠义乌江,交通便利,本是明清的商埠。商业亦十分发达、做官也不在少数,但以下层官吏为主。在清代后期逐渐衰落后,至今沦为“倍磊角头”。造成的原因不外乎(1)舟楫之利已为现代交通替代,(2)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抵挡不住西货、现代工业的冲击。(3)以倍磊之弹丸之地,不足以承载太多的商业品种、经商规模和人口,人口迁徙势在必然。
经历元、明、清的经营,形成许多分支,厅堂愈多、分支就愈多。我们在倍磊街系属为德三派秋厅支,德三公祠文革已拆,为供销社占,现为老年协会。大祠堂为倍磊街总祠,地处街心,三进三开间,毁于八十年代,现为幼儿园。
曾祖父元坦约在清咸丰年间去兰溪经商,兰溪的商业环境明显好于倍磊。据村里了解,当年去兰溪经商的不在少数,显见亲帮亲、邻带邻的风俗,况且又是族亲居多。大概从清代起至抗战,倍磊街陆续有人去兰溪,经商种类有开肉摊、卖瓷器、开饭店、手工业、及码头工人。祖辈经营的是当地称为白鲞的咸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难有大的发展。兰溪尚有许多倍磊街后裔,大概几百人。祖父兄弟四人,除了建德梅城的两位祖辈,只是兰溪的逢清、逢兰的后代景樑(阿狗)、景柱(龙龙)没有下落,其子孙渺无音讯……祖父早年娶杨氏为妻,但杨氏早亡。联想先辈霸先开创陈朝基业被隋杨坚所灭,因此陈姓与杨姓,应慎与交往,可能互为相克。
正是:
祖宗祠堂何处寻,倍磊故地根尚存;
古藤虽朽新瓜栖,互为仲昆互不识。
千年传承几人知,一脉衍派万家陈。
敧樑朗月三更照,寂街猶起颍川风。
《义乌倍磊谱世系》记载:1世○满——2世○犀(申公)——3世○突(孝公)——5世○慎公——6世○幽公——7世○孝公——8世○武公——9世○平公——10世○文公——11世○桓公——12世○宣公——13世○款——14世○朔——15世○平国(灵公)——16世○午(成公)——17世○弱(哀公)——18世○悼——19世○吴(惠公)——20世○抑(怀公)——21世○越(愍公)——22世○衍——23世○琏——24世○履辉——25世○周昌——26世○裔—27世○仲丕——28世○从善——29世○德绍——30世○述——31世○平——32世○原仁——33世○子远——34世○澄——35世○与京——36世○考——37世○汤——38世○冯——39世○咸——40世○晟——41世○会可——42世○珍——43世○嗣——44世○翔——45世○实——46世○纪——47世○群——48世○泰——49世○奕——50世○匡——51世○逵——52世○康——53世○英——54世○公弼——55世○鼎——56世○安——57世○高——58世○永——59世○猛——60世○道臣——61世○文赞——62世○谈先——63世○顼——64世○叔宝——65世○允——66世○峰(吴兴祖)——67世○冼——68世○士奇——69世○知礼——70世○天兴——71世○沆——72世○旦——73世○伋——74世○有本——75世○道立——76世○圻——77世○凤——78世○多(又名间,兄甫居长安乡)——
79世○胜(安文祖)——80世○潮(居东溪,弟括居连木生子谓字仁望生思琏)——81世○仁亮——82世○文智(行二)——83世○用之(行二)——84世○希古(兄希观行一,生:长子宗誉行一、次子宗显行十四。)——85世○子成(行六)——86世○晖(行八)——87世○愈——88世○星(倍磊祖)。
《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书中有一表四,记录了霸先武帝的世系线路。
陈厉公——敬仲——孟夷——孟庄——文子——桓子——厘子——成子——襄子——庄子——[齐国]太公和——桓公——威王——宣王——闵王 ——襄王 ——齐建王——(田姓改回陈姓)陈轸—— 婴 —— 馀   ——轨 —— 审 ——安 ——恒——愿——实——纪——群————泰——奕——准——伯胗(目旁)——匡——世达——康——英——公弼——鼎——高——泳——猛——道巨—— 文赞——武帝霸先
——江陵王、皇太子
第三世 皇太子 生四子:乐昌公主,始安王,长城公,宣华夫人。
第四世 长城公 生三子:吴兴太王、东宫太子、始安太王
第五世 生四子:驿使、省元、尚书、元宝——光忠。
陈丰氏——虞幕——穷蝉——敬康——句望(句芒)——桥牛——鼓(下目字)叟——舜——商均(义均) ——虞思 --------遏父(门於父)——陈胡公满——申公——孝公——慎公——幽公——厘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哀公——太子师——惠公——怀公——闵公——衍(迁阳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倍磊陈氏的来龙去脉
南朝陈氏陈后主家族世系
列传第二十二世祖九王高宗二十九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22---南北朝——南朝陈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本纪
南陈文帝陈蒨的皇后—沈妙容 南陈宣帝陈顼的皇后——柳敬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