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法逾越的四座大山!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纸本 123.3x54.8

元四家是指元代山水画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关于元四家,主要有二说:一说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说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第二种说法流传较广。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倪瓒合称为元六家的说法。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纸本 139.5x58

元上接南宋,下接明代,短暂的特殊的朝代,却制造了高峰,尤其突显了笔墨文化自身的特点,强调“逸品”,这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财富。这不是消极逃离,而是强调了有独立的人格,追求真正的自由,恰恰进入了艺术最本质的状态。“元四家”各有贡献,每一家都辉煌。四座大山,无法逾越,只能另建高峰,艺无古今,只有迹有巧拙。特别是对山川造化的个人化的体悟,一浓一淡一干一湿的千变万化产生了无限的风景,展示出无穷的境界。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故宫博物院绢本139.4x57.3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轴 纸本 117x55.5cm

黄公望是对宋画的反拨,他提升了绘画书写性的境界。黄氏笔墨,一是自由,二是简括,三是活泼的、富有生机的,四是纯个人化的。他突破宋法,不苛守格法。他所有的作品都创设了极高的境界,是消化了之前的所有精髓而产生的自由,甚至是反叛,是对能、妙、神的超越,而最终表现了逸。“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在黄公望的画上是非常合适的,他的画就是真气内守,画里很难见到病,《绘宗十二忌》中他一病都没有,平淡到没有病。笔墨画到精神层面了,还怎么学?我只要研究这种现象就行了。认真思考大痴给我们的启示,是形而上的意义,让我思考到很多人生的问题。传统笔墨的精神具有文化的意义,笔精墨妙一定含纳着美学意蕴,进而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元 王蒙 关山箫寺图轴161.7x56

元 王蒙 夏日山居图轴 118.4x36.5

元 王蒙 西郊草堂图轴 纸本97.5×27.2cm

元 王蒙 具区林屋图纸本68.7x42.5台北

王蒙在技法上继承了宋人,但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笔法灵活,线条交错,在笔精墨妙方面跨了一大步。尤其是他强调笔力,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元 吴镇 墨竹坡石图轴纸本103.4x33

芦滩钓艇图卷

元 吴镇-多福图 纸本 28.2x50.2

元 吴镇 竹枝图轴90x24

吴镇消化了董、巨的东西而变为自己的东西。他以书入画,笔笔是笔,笔笔见笔,见腕力,见强悍,见厚拙,画山川的点影响到沈周和龚贤,是用笔的高手,宛如善于排兵布阵的大将军。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轴80.5x34.8台北故宫

元 倪瓒 林亭远岫图轴 87.3x31.4故宫

元 倪瓒 枯木幽篁图轴纸本88.6x30

元 倪瓒 古木竹石图轴 纸本64.3x37.3

倪瓒用侧锋的点,画近处几棵树,远处一片岛,中间一间空亭,表达空逸的心境,画外似有更多的话要说,浓缩着无尽的诗意。这里有禅,也有时代背景。倪瓒从来都是侧锋拖笔,简到不能再简,但三笔两笔无不一笔不繁,是七百年以来造境的大家,被誉为“倪高士”,精神的洁癖直达画面。
 

元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纸本  26×52cm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赵孟頫的文化担当
 
赵孟頫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他以宋王朝后裔的身份经历着从宋到元的朝代更迭,并且还在元代担职五朝、名满四海。元世祖忽必烈逐渐认识到中原文化远比草原文化发达,深具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文明、精致和内敛,同时也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巨大作用。因此决定从南人中找出优秀的人才参与管理国家,赵孟頫就是第一批被挑选出来的人。

元  赵孟頫 竹石幽兰图卷纸本28x400克利夫兰馆藏

元  赵孟頫  饮马图  纸本  61.2×27.8cm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元  赵孟頫  蜀道难  纸本设色  154.4×56.6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做官,是无意而为之。作为宗室后裔,他的内心是苦闷而无奈的。在大宋江山彻底覆亡,复兴无望的情况下才出来为政的。南宋小皇帝已经跳海了,其他人不可能跟着去自杀,文人要有担当。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汉族大文化人施政,对汉文化的推行肯定是有益的。他一生伺候了五任皇帝,五任皇帝都认为他做得很好。我们完全可以从人品与才学两方面做出肯定的评价。从他的为人来看,他像苏东坡。在他身上是儒道释几种文化兼而有之。他的为人是不是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过于圆滑和柔媚?我认为准确的判断是圆融。内心痛苦,而委曲求全。这个“全”字,其实是保留了好多东西。历史记载他没有杖责过任何人,这在古代社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联系他的书法,他的书作经常是写经之作,渴求着佛教的众生平等,这一点非常像苏东坡,儒道释兼而有之的文人理想。从他的才学来看,除了绘画书法很好,诗文歌赋也佳,他常常帮皇帝写公文,还能帮皇帝解决民生问题。可以说,赵孟頫起到了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书法贡献和画学主张,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以他特殊的地位,登高一呼,影响力是非同寻常的,以至于元以后,历代画论书论都会提及赵子昂。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纸本

赵孟頫的文人身份和政治地位影响着他的学术思考。自从元人踏入中原,南人成了最低族群。但南人恰恰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南人”在当时并不是指中国最南边的人,而是生活于长江流域的人,集中在江浙皖赣和两湖。中国文化自魏晋时期就开始南移,特别是五代北宋以后,中原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许多北方文人就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包括皇族和其他文人基本上都迁到江浙去了。中原久远的文明和江南富庶的物质条件结合在一起,成就了非常灿烂的新文化。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在这一地域生活的人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元人把国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把最聪明的一档人压在最底层,这种逆淘汰有点像“文革”中的出身论,叫你一辈子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在这种情况下,赵孟頫提出了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师造化的艺术主张,对汉民族的贡献自是意义非常,对中国美术的作用远远超过徐悲鸿改造中国画的主张。这让我想起抗战时候的黄宾虹,那个时候他是躲在书斋里去研究汉玺,研究笔墨,他从年轻时代的辛亥革命的志士到以保全并光大笔墨文化为担当,以图振兴中华;也使我想到了鲁迅,“七七”事变以后,有人批评他没有去前方,反而“躲进小楼成一统”,在研究汉画像石,在批评国民性。在我看来,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同样是一份可贵的担当。

元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轴纸本101.3x43cm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官达一品,在民族危亡的情形下,他的主张应者云集。他的做法给汉民族的文化人提供了文化自信,并成为弘扬传统的动力,影响了后来几百年是不足为怪的。

元 赵孟頫 疏林秀石图76x40

画家的修为与元画的内美
 
后人评价赵孟頫识见第一,皇族嘛,有条件接触古代大量的好东西。有见识了,眼高了,手才能高。眼低了,手怎么都高不起来。除非是大天才,像齐白石从小就没有条件,他一辈子就是一个把自己从农民改造成为大知识分子的过程。农民通过教育,甚至通过自我教育,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大文人,这该多么可贵!

此幅作品请横直手机欣赏

元代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纸本设色 28.4x90.2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画最重自我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如果都满足于学校教育是不可能走得太远的。
自我教育是终身的,齐白石刻了一方章“一息尚存要读书”。黄宾虹也是活到老,做学问到老。晚年在故宫他也是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写心得。之前他做过编辑,在神州国光社当了10年编辑,在商务印书馆也做了两年的编辑部主任,一辈子就是读书、思考、写文章。他的画都可以说是他的学习和思考的心得。黄宾虹的作品就是他学人和学造化的体会。画家要终身学习,要终身自我教育。尤其中国画,这一点好像跟西洋画不太一样。西方绘画有才华就够了,把才华发挥出来就可以。中国画仅有才华是不够的。笔墨一途,重才华,但更重道心,就是修为。道心的恒久,才是创造高境界笔力的基础。

元 高克恭 云山图

修为多高,决定着境界。修为坚持不了,境界也不会很高。修为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内修心而外益世,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画整体的艺术形态是抒胸臆以振斯文。抒发胸臆的目的是提振斯文,让社会斯文,进入君子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缓慢,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不是张扬的,不是渴求形式感和爆发力的,这是它与其他艺术形态不同的特点,就像中国武术一样,它不是先发制人的,是用来防身用的,健身用的;也像中医,它是用来调养身体的,首先是调整平衡,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是中国画,就是平衡整体的关照,“内美”应是“全方位的关照”,中国画重视的是内美。

黄宾虹总结得非常好:“画中内美而非常人所能见。”又说,“画重内美,不务外观。”黄宾虹把中国画吃透了,这个传统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早在元代,内美精神就完全成熟了,并逐渐形成理论。
 

元 赵孟頫 二羊图纸本25.2x48.4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代的内美精神离不开赵孟頫“画贵古意”的提出,赵孟頫的贡献正在于此,他是一个里程碑。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主张,一是画贵有古意。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精神的追溯。这个古意绝对不仅仅是南宋,他是从南宋过来的。甚至不仅仅是北宋和唐代,唐代绘画已经很成熟,北宋五代已经是中国山水画渐入成熟的时期。这个古意应该是晋唐,甚至更远,远到中国书画发端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那种“真、朴、简”的观念便是“古意”的发端。

吴镇 渔父图轴111x29.7故宫藏

二是书画同源。赵孟頫画的《枯木竹石图》,题跋是:“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特别重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源自哪里?源自上古三代。象形文字的源流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捆绑在一起的。比如“山”字最早的写法,“水”字最早的写法,全是象形,这个象形也是中国画的开端,包括彩陶上的绘画,青铜器上的图纹,也是中国绘画的肇始。这些开端与中国文字的开端水乳交融,都是从形象思维出发。而世界上单单象形字很多,南美洲也有很多,两河流域也有,印度也有,为什么就中国保存下来了?这跟中国的哲学思维有关,中国人是象思维,这很有意思。象思维不是长宽高思维,不是客观的科学思维。象思维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长宽高的东西背后还有个东西,椅子有长有宽有高,桌子也是,它是没有生命的,但是象思维能把它看成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它看到这个东西的背后去了,它看天地,看山川,看成是有生命的“风水”了。西方人看山川就是山川,但中国人看山川,能看出个天地精神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个是象思维。他一定要看到这个物体背后的东西,就是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这个物和这个象,已不是长宽高的客体,而是赋予了一种精神化的,有生命的,你能够感知到它存在的一个精神的东西,这叫象,是中国先民的独特认知。

元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轴绢本108.2x48.8北京故宫

此幅作品请横直手机欣赏

元 赵孟頮 双松平远图 26.8x107.5cm

老子进一步说“大象无形”,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形?因为我们的思维是无形的,我们的情感是无形的,它是流动的,是可变的,而且它是生生不息的东西。而客观的东西是肯定有形的,是长宽高的,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西方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仅仅是研究物体本身,是从研究客观本身出发的。而象思维的“恍兮惚兮”是从情感出发的,它们在这点已经分道扬镳了。但彻底的分道扬镳是在都掌握了造型手段之后。西方的造型手段往更严谨的方向出发,12世纪的拜占庭,画得还不像样子,但中国12世纪的人物画已经很成熟了,到了元明清,已不屑于考虑形的问题了。或者说它努力要脱离这个形,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有修为的画家都不想画得太形似。唯独民间绘画中保留了吴道子那种画法,他们在寺观中画道士、画佛像,像永乐宫和明代壁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但它毕竟是工匠的智慧,还不是中国文人笔墨的智慧。
 
文人笔墨的智慧就更独特了,它要脱离那个象,离开那个象尽量远一点,用来表达自己心智,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用它来抒情,用它来达意,用它来宣泄某种情绪,甚至表达某种主张。偶尔会借用那个形,表达一些形外的东西,这点特别有意思。我们谈元代绘画就强调这一点,这就是文人笔墨的发端。

元 赵孟頫 欧波亭图 绢本 73x115cm

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或者说是表现主义在中国,比西方早了几个世纪。西方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表现主义。在中国,表现的因素在元代就已经开始有了。到了明代,经过徐渭、“八大”的表现,它又得到提升了。然而,20世纪后,我们的绘画就变得很拘谨。我们一定要写形,要透视,要解剖,徐悲鸿非要改造中国画,让它向现实生活靠拢,大家回过头来弄写实,强调“现实主义”。而欧洲人却反过来离开现实,开始欣赏“八大”的抽象和写意,欧洲出现了表现主义,出现了博伊于斯的装置作品,凡·高宣称“再也不去反映物质世界,而去表现精神世界”。欧洲的这个方向我觉得与元人有某种近似处,元人不拘泥于物质世界,才有了后来的徐渭、“八大”,20世纪的中国艺术却在原地转一个很大的圈。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艺术没有新旧,就是东和西没有高下,古和今也不必对立,“月无新旧惟圆缺,艺分文野非古今”。

艺术不必分什么古今东西,打通了是一回事情,人类在高境界上的追求都是一样的。但是呢,中国跟西方的思维不同,轨迹不同,虽然在艺术的境界表达上殊途同归。但是进入方法论的范畴,它不一样,它制定的规则标准不同。越是成熟的艺术形态,越有非常强的格式和程式法则,就像芭蕾舞和交响乐一样。

元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 25.4X36.1cm

中国画、中国书法也一样。当你把中国画和书法的笔墨结构颠覆了之后,你就离它的本体规律越来越远,最后就会消亡了。我们的绘画在20世纪出现了断层,吃了很大的亏,好在大家现在认识到了。若在20年前这个问题是不可能拿出来讨论的。比如我,那时候我就是个年轻人,是一个一定要沿着陈独秀这条路走到底的人,非要给中国画和西洋画弄个高低曲直不行。甚至也主张形式至上,“八五”思潮我是拥护者之一。当然,我是和《江苏画刊》一起成长的,那时候采访吴冠中先生很兴奋。现在我也到了70岁,回过头来一想,弄通了好多问题。历来的大家都不会否认古今中外是可以打通的,黄宾虹打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纸本27.50×62.80

三是师法“造化”。赵孟頫是非常重写生感受的,他画的那个石头,哎呀!那几笔,那就是书法用笔!这个石头哪儿来的?是自然中的。他的《鹊华秋色图》画的是济南。他在济南当过官,这幅画是济南郊外的风景。赵孟頫一生北方南方,湖州北京,南方北方来来回回跑,所以他对造化的认知很独特。他的视野很开阔,跟偏安一隅的江南画家不一样。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全卷 31.8x51.4cm

元画的“逸”美学
 
元代笔墨在宋代基础上跨出了一大步,不仅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走向了更自由的境界。如果说宋代绘画是重理性,守格法,那么元代绘画则更重心灵的自由。为什么到了异族统治反而自由了呢?这也与元代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我只是不用你,不管你干什么,只要不杀人,你爱画什么,怎么画,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元代散曲发达,笔墨向往山川。笔墨没有社会情结,而是凸显了隐逸情结。文人骨子里本来就很清高,到了元代,更看不起草原部落起家的元人,骨子里更清高,因此也更趋隐逸。笔墨的放逸发端于苏轼、米芾,逐渐发展。如果说徽宗是神品,那么梁楷的《泼墨仙人》就是自由表达,就是逸品,元人多是逸品。元人没有今人的诸如参展、评奖、评职称之类的负担,逃离了体制和规范,超越规则,笔墨因此更自由,渐离格法是必然的事。所以元代的“写”字出现了,写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文人一辈子的事业,大约就是对隐逸思想的追索和诠释。真正的“逸”是把自己消除掉,这就是它的价值,是无我之境,也是艺术的最高价值。而现代人则突出自己,从而获得功利的东西。

元_吴镇_枯木竹石图轴_53x69.8

隐逸的思想发端自老庄思想,庄子就是隐,庄子是坐忘心斋,反观自己,顺应自然,独与天地山川相往来,和天地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庄子就是苦恼消除法,心灵祛烦法。庄子的出与孔子的入,再加上禅宗的补充,构成中国思想的全部。
 
“逸”是逃离,无奈就逃离,人间烟火是名利,是柴米油盐,会带给人大喜大悲,总是带来不快乐。“不食”就是躲开烦恼,当你不食人间烟火,你就快乐了。没有烦恼就到了安静地,脱离人世的悲苦。“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隐藏不见。用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元人的“逸”,是最精湛的注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绝、灭、孤、独”的状态,就是佛家的寂灭思想。
 
绘画中的“逸”思想最早起自王维,它不求形的快乐,讲究渲淡法。宋重格法,元重自由。宋重山川形体,元人更重心象的表达。宋人尚繁、尚理,元人尚简、尚松,也就是更趋于尚逸。宋人有十八描,若干皴,元人则长短线加浓浓淡淡的点。王蒙虽然繁,但骨子里却是极端的隐逸,完全进入自己的世界,活在自由的梦境里。

元代 王蒙 青卞隐居图 纸本水墨 纵:140厘米 横:42.2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董其昌说:“若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川。若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川不如画。”这其实也适用于评价元代绘画,尤其是倪、黄、吴、王的画境。对他们来说,精神上是绝对自由,是进入空寂的自由。笔墨是表达情致和寄托情感的,要表达人品、境界。山川要拿来为我所用,山水画要表现的是静、淡、慢、远、寒、寂。凡是表现张力,强大的,务实的,极端入世的都正相反,失去画山水的本旨。山水画是修为的,参禅的,不给人看的。这就是老子的“清静以为天下正”,也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坐忘”。

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浮躁的当下,要警惕烟火烧身。如何从自身,从当下尽量做一点内敛的功夫,颇为不易。我们要研究前人,要研究他们的轨迹,研究他们的思想。要自省,有自我反思就知道差距。“迎静气”、“释躁心”与时代无关,不要把浮躁全推到时代头上。人在任何时代都有局限之处,但向贤者学习应是永恒的话题。古贤已成楷模,必须见贤思齐。
 
真看懂了“逸”,就离古人的心近了,也就有了感知“古意”的能力。否则,我们只能漠然地看着前贤,任那闪光的思想一去不复返了。

此幅作品请横直手机欣赏

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纸本设色 29.7x10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平台投稿须知:

  • 投稿须关注本公众号,写清作者姓名;

  • 务必本人原创,文责自负;

  • 请附个人简介在200字以下,并附本人高清照片一张;

  •  本平台为交流平台,推出的作品最终版权归作者;

  • 图文来源 :网络

  • 整理编辑 :中国梦晓崊

  • 艺术总监:影视演员吴永灵

  • 艺术顾问:书画家林永强

  • 艺术监制:田黎明 王金莉 

  • 艺术委员:宫一心 姚凯 陈玉丘  彭韬 曾荣 唐生吉 林亮 冯京元 李翀 龚艳华 陈仕亮 牛卓 王紫涵 袁树茂 马承勇 王寿刚  蒲玉莲 王晓燕 王法通 史梅芳 花千红 岳振祥 胡可安 朱学军 郝浩天 赵松青  朱乐民 齐真 郑碧 周国强 楼进勇 何伟健 刘若珍 肖天宝 夏备战 彭凯 张少为 贺卫元 黄铁军 刘真林 杨航 马学军 方青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书画杂谈|学术与画价相关,学术价值高的,市场价高?
四条屏欣赏——中美协赵洪霞《山川竞秀》艺术赏析
简述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古代山水画
【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