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品云集,堪比临场!一部《江山如画》,尽览立轴山水风华!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宋]张昪《离亭燕 · 一带江山如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外出游览,常用“江山如画”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赞叹。面对胜景,无数文人雅士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每每诵读名篇,你可曾被带入具象化的空间情境?你是否满足于那样的联想呢?倘若文学辞章生发的联想不能使你满足……那不妨走进古人的画里,与“画中人”共赏如画江山,岂不妙哉?

千年之前,古人就已把山川入画。他们或状山摹水,忠于实景;或泼墨写意,以实入虚;或虚实相济,畅意抒情。水墨浓淡间,承载着古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真实观感,以及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浩如烟海的山水画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蔚为大观!

“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展览现场

时隔一年,千呼万唤!

《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专辑》这部万众期待的“辽博古代山水画大展”图录,

终于出版了!!!

如画江山,何处尽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专家精心编撰、辽宁美术出版社倾情打造的《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专辑》携您跨越历史时空,与古人论道丹青,共赴一场浪漫的江山之约!

《江山如画》一书是辽宁省博物馆2022年初推出的“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的专辑,收录了近百件辽博馆藏精品立轴山水画,其中多件作品为清宫旧藏,流传有序,备受专家学者青睐,在展出过程中更是“圈粉”无数!下面仅列几件,与诸君共赏:

堪比临场!超震撼!!

特大高清图片300余幅,

超近距离观赏古代立轴山水之精品!!!

云山深处 相与对弈

辽代 佚名《深山会棋图》

《深山会棋图》出土于辽代契丹贵族墓葬。该作品是中国早期山水画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件极为重要的画作。

纵观全画——青绿重彩、色泽如新,上部绘峭峰陡起,又有白云掩映其间;中部山崖间有松林楼阁,楼阁前方绘褒衣博带的两人正于临崖空地上对弈,另有一童仆在旁侍候;山崖下方有一小径,通往楼阁,一宽袍大袖、头着高冠者策杖前行,似来赴约。其后跟随童仆二人,前者背一酒葫芦,后者负一琴囊。整个画面呈现出超然世外之感。

类似的重彩经典之作,可见专辑中收录的元人《子方扁舟傲睨图》。若是对“下棋”主题的作品感兴趣,不妨看看明人钱榖的《竹亭对弈图》。更为关键的是,该作品采用了与《深山会棋图》截然不同的淡彩画法。

松下冥思 归于自然

宋代 马远《松寿图》

南宋画家马远,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此幅《松寿图》采用对角构图,描绘山崖一角,苍松斜伸,一人坐于松下仰目远眺,似在冥思,旁侧一童子持杖侍立。此图绘松笔法凝实厚重、简洁洗练;山石为“侧锋”平扫而成,是马远最具代表性的“斧劈皴”。

画幅最为珍贵的是上端有宋宁宗赵扩的行书七言诗,点名此为“祝寿”之作。对于“松”的描绘,不同画家有不同的表达。譬如明代文伯仁绘松,用笔清秀爽利,墨色淡雅苍润,更显旷达之意,《松风高士图》《松泉逸士图》二作,便是最好的例证。明人项圣谟的《林下清谈图》,虽以“清谈”为主旨,最先映入观者眼帘的却是几棵高耸入云的苍松。古画常以松柏为衬,或寓意与松柏同寿,或象征傲霜斗雪的士人品格和安贫乐道的隐士情怀。

江山辽落 雅集悠然

明代 沈周《魏园雅集图》

《林下清谈图》描绘的只是少数友人的相聚,古代文人墨客实则有规模更大的“聚会”——三五知己在绿郊山野里、松风竹月下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被称为“雅集”。不少画家都曾绘制“雅集图”,然而能被后人一再提及的却屈指可数。“明四家”之一沈周绘制的《魏园雅集图》,便属被岁月垂青的幸运者——它是 15 世纪后期文人雅集图的滥觞。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雅集活动,而是雅集背后纵向的巨大山体。这个庞然大物通常被看作文人逃离世俗的精神意境所指。除沈周作品外,“明四家”之一唐寅的《茅屋蒲团图》亦被收录在专辑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研究下“明四家”的绘画风格。

茂林修竹 清流回环

明代 沈贞《竹炉山房图》

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古人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竹”有极高的创作热情。古人绘竹自然而传神,多是其内心情操的表露与人文精神的舒展。以明人沈贞的《竹炉山房图》为例,此图描绘了山岩之下,丛密苍翠的竹林环绕着一间雅舍,一僧一儒二人晤对于桌前,室外一小僧摇扇烹茶,旁边则是山中流出的汩汩溪泉。面对此画,竹林悠然清新之感扑面而来,沈贞的惬意,观者感同身受,其情感内涵不言而喻。《竹炉山房图》为元代山水画风与吴门山水画风的承前启后之作,从中亦可了解到沈周画风的渊源脉络。另外,对于“溪泉”的刻画,饶有禅意者当属“金陵八家”之一龚贤。其《一道飞泉图》绘崇山峻岭、繁盛树木间,一道瀑布奔流直降,风格与《竹炉山房图》中回环的清流迥然不同。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明代 谢时臣《虎阜春晴图》

春天是自然生命力无穷的最好体现。那么,在历代画家笔下,春天是怎样的呢?明人谢时臣的《虎阜春晴图》描绘了春暖花开之际,虎丘青山叠翠、柳枝摇曳、绿草如茵的景象。此画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笔墨稳健,完美地展现出江南春日的润郁宜人。专辑中关于“春天”的画作颇丰,譬如清人王原祁的《山中早春图》以繁简有序的笔墨刻画了早春时节重山复岭开合起伏,屋舍杂树错落其间的景象,别有一番风味;“清四僧”之一石涛(号清湘老人)的《古木垂阴图》用特写手法刻画了季春山径之景,引人入胜。

山舒水缓 有舍有田

清代 樊圻《桃源图》

古画多透露出文人雅士隐逸山水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终极表现,无疑是对“桃花源”执着的向往。千百年来,“桃花源”作为理想生活和隐逸雅趣的象征,无数次地入诗、入词、入曲,亦入画。在古人的想象里,“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陶渊明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王维答:“春山桃花,红树青溪。”清人樊圻则将心中的“桃花源”绘于纸上,留下一幅颇有韵味的《桃源图》。画中山体气势雄伟、云雾缭绕,平缓的土地被溪水环抱,柳树掩映的房舍错落有致,旁侧有桃花灼灼盛开……山坳上人来人往,或独行,或交谈,或放牧……樊圻笔下的“桃花源”比蓬莱仙境多了几分烟火气,给予世人美好生活触手可及的希望。生活在那里的人也许是农人,也许是隐士,也许正是画家自己。

古人云:“山川风月,本无常主。”只要你有欣赏之心,如画江山便都是你的。尽览山川风华,一部《江山如画》就足够了!

《江山如画》专辑第一部分“图版”以罕见高品质高清复刻了近百件辽博馆藏精品立轴山水画,整体展示与局部细节并重——每幅作品除全轴展示外,附作品精准尺寸,更配有高清局部大图。更为重要的是,专辑所有作品颜色均由辽博专家亲自指导调色,几乎一比一还原古画色彩!所有放大细节,均由辽博资深专家精心挑选,兼具超高的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

专辑第二部分“释文”,即辽博专家为每一件立轴撰写的说明文字。之所以将其与“图版”分列,旨在为读者“观画”的一刻“留白”——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赏画时,不受外界干扰,葆有独一无二的真实观感。

翻开释文,读者可以看到关于古画及其作者的重要信息,题诗、落款、钤印、绘画风格等,均有详细解析。

辽宁省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策展人深度为您解读

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的至高境界!

《古木垂阴图》

清代 石涛

题款: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织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然而委金玉于草莽者有矣,若昊翁先生风雅毕擅,且为一时文物之权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下交之谊,缘作此纸,虽累笔赘墨不足当其一睨。而要之烟霞投契间,自别有一种风致。云时辛未(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清湘石涛济并请教正。

钤印:臣僧元济(朱白文方印) 苦瓜和尚(白文方印) 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白文方印) 支下人(朱文椭圆印)

藏印:震佑印信(朱文方印) 程氏家藏(朱文方印) 蔚起堂章(白文方印) 夏山楼藏书画记(朱文长方印) 广轩(朱文方印)

《孤舟临瀑图》

清代 石涛

题款:长干车骑朝如云,萧然兰若谁相闻。相逢叹息起□(缺损)向,一时历落谁知君。看君意气良不薄,应有声华出台阁。何事蹉跎损壮心,□□(缺损)薄领多屯剥。鸣琴飞鸟徒虚声,催科鞭朴难为情。生平力尽计还失,片檄移来□(缺损)不轻。敢祈美誉同阿邑,敢用铅刀试武城。一从投劾辞微禄,喜谓身闲仍局促。意外桃僵代已艰,辙中鲋涸呼空速。欲赋归来足又羁,梦中杨柳依然绿。噫吁嘻,仕途多翻复,得失同云烟。劝君漫慷慨,出处聊任天。君不见中山山下邑百里,仙令翩翩美无比。一朝诖误来金陵,釜中生鱼橐如洗。相看同调真相怜,和歌把臂时惘然。干镆同是云霄器,羽翼还从日月骞。垆头杯香酒如海,且共高呼把颜解。君辈岂是尘埃人,白眼青天两潇洒。客秦淮喜晤惕三先生、其文先生两明府,感赋兼求教正。清湘石涛济山僧长干一枝下。

钤印:济山僧(白文长方印) 老涛(朱文长方印) 我法(朱文长方印) 藏之名山(白文方印)

石涛(1642—约1707),俗姓朱,明靖江王后裔,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朝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小乘客、大涤子、清湘老人等。

石涛工于诗文、书法,擅绘山水、花草及人物。其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自己的绘画理论,对后来的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巨大。石涛与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合称“清初四僧”。

《山中早春图》

清代 王原祁

题款:余冬春之交,日在直庐,无暇为人作画。今奉扈从先行之命,途中至山间宿处,颇有会心处,点染后陆续而成,忽半载矣。时乙酉(1705)初秋,麓台,祁。

钤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朱白文长圆印) 王原祁印(白文方印) 麓台(朱文方印) 西庐后人(朱文方印)

藏印:陈介祺真赏印(白文方印) 孙氏家藏(朱文方印) 朱□圃家珍藏(朱文长方印)

《山阁延秋图》

明代 蓝瑛

款识:癸巳(顺治十年,1653)春日法赵承旨(赵孟頫 )画于西溪之流香亭。蓝瑛。

钤印:蓝瑛之印(白文方印) 田叔氏(白文方印)

蓝瑛(1585—约1666),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外民、西湖外史、东郭老农等。蓝瑛生长于“浙派”发源地钱塘(今浙江杭州),长期活动于杭州、嘉兴、南京、扬州、绍兴等地,卖画授徒,影响深远,追随者主要集中于杭州一带,被称为“武林派”(武林为杭州别称),在明末万历到清初康熙年间与“松江派”并立。其画风融合南北两宗,独具一格,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仿古四季山水图》屏

清代 王翚

《春景图》

题款:杏花春雨江南。节序相催将迸笋,青春白昼帘栊静。回塘鸥鹭浴相喧,照水鸳鸯娇弄影。荡子未归春服冷,佳人自汲山前井。谁家青鸟衔红巾,银鞍玉勒随香尘。春色好,春光急。朝烟未散山犹湿。山行应接不暇及,山下湖光静凝碧。三月游船尽倾邑。向人语燕樯头立。游丝网花落池萍,流年一去谁能营。右文三桥(文彭)追和倪元镇(倪瓒)江南春词。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长夏临惠崇笔。剑门樵客王翚。

钤印:来青阁(朱文方印) 上下千年(朱文圆印) 石谷(朱文方印) 王翚之印(白文方印) 耕烟(朱文方印) 西爽阁(朱文方印) 清晖老人(朱文方印)

《夏景图》

题款:岩边石室低临水,户外云峰半入天。伏暑蒸人,退处湖村小筑,清风洞越,蕉竹交阴,偶采唐句戏写巨然夏山笔法以当消夏。剑门樵客石谷子王翚。

钤印:太原(白文方印) 八十老人王翚(白文方印) 耕烟散人(白文方印) 樵雅趣(白文方印)

《秋景图》

题款:夏禹玉(夏圭)渔庄秋雾图。林木郁森,峰峦疏秀。其画山只勾轮廓,以淡墨渲运凹凸之形。不涉寻常畦径,最为奇古,可谓平淡中而有逸趣也。六月五日耕烟散人王翚。

钤印:剑门(朱文椭圆印) 八十老人王翚(白文方印) 耕烟(朱文方印) 富春高寄(白文方印) 来青阁(朱文方印)

《冬景图》

题款:李营丘(李成)平林散牧图。营丘李夫子,天下山水师。放笔写寒林,千金难易之。昔米海岳已欲作无李论,营丘真迹之难得久矣。此帧乃上海潘光禄家藏,前后有名人题跋,本作一卷,自董文敏获之,遂割去题跋,装为册页,以冠诸画。耕烟散人王翚识,辛卯(康熙五十年)六月九日。

钤印:清晖老人(朱文方印) 西爽(朱文方印) 王翚之印(朱文方印) 耕烟散人(白文方印) 上下千年(朱文圆印) 石谷(白文方印) 耕烟(朱文方印) 八十老人王翚(白文方印) 不二法(朱文方印)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是清代初期画坛著名的“四王”之一。王翚祖上五代均善绘画,自幼受家传,而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教导提携,画艺精进,王翚山水画师法前人亦师法造化。王翚六十岁时以布衣征召供奉内廷,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被赐“山水清晖”,为清初“虞山派”领袖。

《竹亭对弈图》

明代 钱穀

题款: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 。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1566)中秋四日,钱 。

钤印:叔宝(朱文连珠方印) 句吴逸民(朱文方印)荣木轩(白文方印)

藏印:淮□(朱文方印)

钱穀(1509—1578 ?),字叔宝,号罄室、句吴逸民、三吴漫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钱少孤贫失学,后拜入文明门下学习诗文书画,是文徵明的入室弟子之一。钱爱书成癖,嗜读不倦,日取文氏架上藏书读之,平时闻有异书,病而强起,借抄不计日夜,手抄古籍近万卷。钱精于山水,兼能人物、兰竹,得传文氏画风。

《仙山楼阁图》

明代 朱朗

款识:仙山楼阁。辛未(1571)春日仿赵千里(赵伯驹)本,清溪朱朗写。

钤印:朱朗(朱文连珠印)

藏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朱文方印) 秋馆鉴藏金石书画印(朱文方印)

朱朗(生卒年未详),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人,字子朗,号清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朱家与文徵明比邻,其父朱荣与文徵明多有往来,过世后文徵明为其撰写墓志铭。朱朗是文徵明入室弟子,以写生花卉画著名,亦善画青绿山水,与文氏的细笔画风近似,亦有文徵明信札提及朱朗为其代笔作画以偿清债之事。

《溪堂诗意图》

明代 戴进

款识:文进写

钤印:静庵(朱文方印) 文进(朱文方印)

藏印:十万芙蓉馆(朱文方印)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进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年轻时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善绘肖像、佛像,同时又受所处杭州的南宋“院体”影响,水墨山水画风劲健。中年时入京为宫廷待诏,因同行嫉妒谗言而流寓京城。晚年离京返乡,卖画课徒,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雄劲简逸的山水画风,影响诸多追随者,是明代“浙派”绘画的开创者。

专辑第三部分为“专题”,即辽博专家对重点展品的出土经过、细节及展览内涵进行的深刻解读。从中可以看出,专家作为日复一日陪伴在古画身边的研究者,在历史与绘画面前,也同样心潮澎湃!其精微的描述与刻画,处处体现着情感与妙悟……

《江山如画》既适合对阅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读者,又适合专业人士精研精读!以下节选“专题”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辽宁省博物馆藏立轴山水画名迹赏析(节选)

文 杨勇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成熟完善以来,逐步成为中国绘画体系中最主要的宗脉。中国人以诗言志,却在画中流露真性情,对山水画寄予了丰富的情感,使得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立轴山水画不同于手卷山水画逐段展开的欣赏方式,观者面对立轴画面会豁然开阔,在纵观全景之下,随着视线“穿游”于各色景致之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身临其境般地在山水画的世界中感受生命的和谐畅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历代山水画作,其中既有辽宋元时期的稀世名作,也有明清名家的代表画作,可以概括地反映出中国山水画逐步繁盛的发展脉络。

辽代 佚名《深山会棋图》

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期出现在五代、宋初,五代荆浩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风格;宋初,北方山水画家关仝、李成、范宽的山水画被称为“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现在传世的三家画作,其真伪及时代历来多有争议。直至叶茂台辽墓出土了同一时代的立轴山水画《深山会棋图》,才有力地确证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风格面貌,其画中士人琴棋诗酒、隐逸山林的形象也成为历代山水画最为重要的主题。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在辽宁省法库县(今属沈阳)叶茂台镇陆续发现辽代萧氏家族墓葬 20 余处。《深山会棋图》1974 年出土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墓主为契丹贵族老年女性,其时代下限为辽圣宗统和时期(983—1012)。“清理承受石棺的木阁时,首先在东侧山压槽枋下发现设色《深山会棋图》(原画轴无题名,根据作品内容所加),原画由于年久脱裱,画心、绫裱、画轴已经坠落在棺房的木板上面,画的天杆和天头绫裱部分仍然悬挂在先前的铁钉上。由于发现了第一幅画,随着有意识地探索木棺房别的几个角落,又在西侧与山水画对称的压槽枋下的木板上发现了另一幅《竹雀双兔图》(原画轴无题名,根据作品内容所加)立轴,也已经脱裱,天杆和天头绫裱不在原来悬挂之西侧山压槽枋下,但从发现的位置,可以确定它们在入葬时两轴是东西对面悬挂着的。”(杨仁恺著《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古画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

《深山会棋图》没有作者名款,也没有题识和收藏印记,符合早期绘画不署名款的时代特征。画面中山势宏伟,林木苍郁,建筑隐匿于山林之间。山脚岩石间显现出朱梁斗拱的门户。一士人策杖而来,宽袍大袖,头冠方巾。两名双髻童子随行,一人背负巨大的酒葫芦,一人托夹着琴囊包裹的瑶琴。山上峰峦间又有楼阁回廊,二人于台阶前手谈对弈,一童子侍立于侧。画面中的形象直接表现出琴、棋、酒等具体的士人雅逸活动相关“道具”。可以想见,在山林隐寓中,几人相晤时,抚琴对弈、把酒和诗的场面。

这种士人琴棋诗酒、隐逸山林的画面形象,在传世还能看到的同一时期立轴山水画中仍属绝无仅有,可以说是这一题材的“始祖之作”。

《深山会棋图》所表现的山水景观面貌与传世接近同一时期的(传)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在山势的布局章法上都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远” 一类。《深山会棋图》画面中的山岩画法与这几件山水画作相较,显得更为朴拙。山岩边缘以中侧锋用笔勾勒,有转折和顿笔运用其中,表现出山岩边缘的嶙峋之态。整体的山岩质感则是通过将毛笔的笔锋打散,以如同板刷似的散锋顺着山势脉络“刷扫”出来,并通过控制笔端散锋墨色的浓淡和用笔力度表现出山岩体面的变化。与此同时,用笔的起笔处极为谨慎,绝不逾越已经勾勒的山岩边缘线条,并与山头处的勾勒笔墨融为一体。这种“刷扫”似的笔法配合着淡墨烘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山体石岩层峦交错的层次关系及岩石的体量质感。从这一角度看来,这种“刷扫”似的笔法也是皴法逐渐成熟的一种探索,是一种相对朴拙的皴法。这种皴法与同时代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家所应用的“披麻皴”同样值得重视。《深山会棋图》中山岩的这种“刷扫”皴法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发掘的五代王处直墓前室北壁山水壁画有相通之处。王处直墓山水壁画中山石的表现方法同样是在勾勒的山石边缘以散锋笔尖“刷扫”出山石的脉络质感,但在用笔及墨色掌控方面不及《深山会棋图》严谨和富有层次感。王处直墓有可考证的准确纪年为 924 年,较叶茂台七号辽墓的时间略早一些,可知这种画法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孤例,甚至是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画法。这种“刷扫”似的皴法,丝丝缕缕般犹如瀑布流水平铺顺畅,或可将其称之为“瀑布皴”。《深山会棋图》中以笔端散锋“刷扫”的“瀑布皴”笔法虽然朴拙且不够完满成熟,但这种以笔墨表现山岩质感脉络的画法是中国山水画皴法逐渐成熟途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代早期王翚二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三十六)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十)
清朝晚期山水画大师戴熙二十幅书法及山水精品绘画赏析
清初六大家4——王翠(下)
咫尺江山——高岑作品赏析(金陵八家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