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构经典

 


 

 


 







 




 








































 

 




 













   薛松是一位颇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家,在1990年年底一次偶然的火灾后,薛松从废墟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他借鉴了西方利用现成物进行拼贴创作的概念,跳出了素材的限制,以烧制的方式来解构传统文化,以拼贴重置了流行的元素,使用文化符码来表现多层次的创作内涵。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火焰中诞生的。以灼烧的方式,把他原本亮丽鲜艳的各种纸张印刷品变成一块块不规则形状的碎片,在特定的构图与形象中,这些碎片又被精心细致地分类组合在一起。对于那些印刷品“原材料”的内容,薛松始终有着独特的选择,文字和图像的内在关联和另类搭档,一直是引人入胜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正如油画家用笔触堆砌形象那样,被贴标在画布上的印刷品碎片,其实就是薛松的“笔触”。
   他以一种中国式的文化观点来呈现作品,不但使用山水画的构图,背景也是利用书法碎片拼贴而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见西方文化的符号,虽显突兀却又是生活所见,其作品反应了东西方文化共融的混杂世代,如同混乱字体所象征的信息爆炸,以及西方消费文化的渗透。他的作品的独特定位同时也确立了其在艺术领域中的价值。

   自1990年起,循着“火”的启示,薛松在个人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已走过了18个春秋。社会、政治、传统,人文、时尚、审美,面对浩瀚历史、纷繁世相,他在图像的毁灭与再生中探寻着艺术的真实和虚幻。多年以来,薛松在对政治风云、历史图像、文化传统和流行时尚的持续关注中,兴致勃勃地发表着颇为另类的个人意见。在《毛》、《可口可乐》、《书法》、《与大师对话》、《不搭界》、《旧日的山水》、《旧中国美人图》等系列中,他借用了波普艺术的语法,讲述着借古喻今、时空交错的故事。他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在立足中国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了深入与拓展,而其艺术风格也在长期相容并蓄的提炼过程中日渐显现出既有中国性又具国际化的鲜明特点。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赴美国、英国、瑞士、丹麦、意大利、希腊、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展览,获得了当地艺术界和艺术爱好者的好评。

   薛松的作品远观以为是利用特殊技法的丙烯或者油画颜料创作的,简约的形象和有力的笔触和块面让人觉得有些霸道的力量。可走近作品才能发现这些笔触是由一张张经过烧烤的印刷品的残片拼贴完成的,在支离破碎的印刷载体上原来的内容还依稀可辨,让观众在欣赏形式美感的同时还可以玩玩“回忆录”或者“猜故事”的游戏。

   在这个视觉审美泛滥的年代,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性的要求无疑也开始变得苛刻,如今已不是一个稍有新意就可以让众多眼球发亮的时代了,所以当下的优秀艺术品的价值大多是复合型的构成。对于薛松的作品来说,首先是他烧烤和拼贴的创作形式,这样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人在他之前这样做过,还有的就是他保持了艺术品中对抗这个工业化构建的社会的手工性,通过控制灼烧的程度、形状、保留区域以及安排残片位置等方式,艺术家体验并传达出手工制作的快感和不可复制性,这个保证了作品的唯一性,而拥有独一无二的物品好像一直以来都是世人的梦想。其次是画面呈现内容的层次感和和空间感的组合。薛松的作品中运用的印刷品大多聚集在画报、画册、字帖等特定时间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载体上,比如他用宋元山水的印刷品灼烧后拼贴出现代视觉形象,用新旧上海的图片残片构建起三毛存身的社会背景。这些见诸于画册、画报的图片和文字都是体现或者呈现了当时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的价值趋向和社会景观,而今它们被灼烧后只留下一些碎片,颇具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社会景观变迁的历史感。而这些碎片如今又被艺术家作为了承载内容的“笔触”来营造出一副传达当代人的文化反思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品,这个是它的第二重意义或者叫做文化空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可是延续的形式和具体的表现往往就是一些碎片的截取和转换,我们从来都不能完整的去传承和延续什么,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薛松有意无意地以其艺术作品触及了这样的一个多重文化空间,这个是其作品富有价值的另一个方面。
   以速度和幅度著称的中国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中,好多艺术家采取了“截枝花”的形式局部的去表达自己的批判或者感受,而薛松却好像要用他烟熏火燎的形式来玩“创世纪”的游戏,看完他的作品,你是否还觉得“一切坚固的都将烟消云散”?

   薛松在上海生活多年,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也一直是他关注的要点。事实上,关于上海这座城市无数过往与今天的图像,一直出没于薛松的作品中,这一点在他的有关人与城市题材的《跃》、《升腾》、《高兴》和《飞越》等新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对于现代和传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大都来源于对这座城市的感性体验。那些直接以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和文化精英为主角的作品,那些反映历史记忆、城市变革、消费奇观的作品,都令人们从细节处倾听到上海这座城市不同年代的呼吸,触摸到城市内在发展的脉搏。相信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全新的创作观念、丰富多样的题材、活泼自由的创作风格,一定能给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在内心的共鸣中经历一次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像的解构与建构
拥有璀璨饰品,做时尚女人
每一个碎片都是艺术灵感的来源
薛松:废墟之上
赵佶《听琴图》狼窝里飘出的欢乐的乐章
收藏书画当心印刷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