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读纳博科夫

知道作家纳博科夫是因为一部备受争议但也因此使他本人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事实上,当我在网络上搜索纳博科夫作品简介时,除了《洛丽塔》必定会排在众多文学作品之前外,其余被挑选出来并作简要介绍的也都为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微暗的火》《普宁》《阿达》等。显而易见,纳博科夫在短篇小说上的造诣被长篇作品的光芒掩盖了。“这部全集把读者们带向他的魔法……知晓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而忘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人们,如今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纳博科夫的短篇不仅为他在之后写作《洛丽塔》等提供了技巧的训练和思路的拓宽,其所提供的主题、写作手法和情节处理方式也是足够引人深思的。我也将从这三方面对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让我注意到的频繁出现的主题是流亡。一些篇目直接将流亡作为主题,如《海港》讲述了异国求职的故事,小说结尾主人公对着一名站街女说着故乡俄国的语言,近乎绝望地想在异国他乡听到自己熟悉的俄语,得到的却只是英语和法语的问候;也有《木精灵》用近乎直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处在战乱中的俄国的痛心和人们流落四处的悲哀。更多是把一些流亡的元素融入小说背景或人物身份中,如《一篇永远没有寄达俄国的信》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正是一位流亡在外的作家,他为分别八年多的爱人写的那封温柔的信却因为俄国混乱的局势永远无法寄达。几乎在各处地方都能看到的流亡元素自然与作者本身的经历密不可分,纳博科夫在俄国二月革命的背景下同家人从俄国逃亡,辗转于欧洲西部,后移民美国,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回到故乡定居。于是对俄国的情感和流亡者的共情在纳博科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出现的尤为频繁和明显。

不知道是否因为受到自己父亲被刺杀的影响,“死亡”的主题在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中同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与寻常我所看到的死亡不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死亡似乎都带着玩笑般的性质,同时也十分戏剧化。《报复》——如题目所说,讲的是一个丈夫知道妻子对其不忠之后进行报复,将妻子置于死地。然而所谓的不忠只是妻子对于一个死人产生了怜悯而引发的误会,更加不同寻常的是丈夫谋杀妻子所用的方式——将一具骷髅尸体放在妻子枕边,利用自己先前讲的恐怖故事使妻子在看到骷髅后便吓死了。作者描写丈夫在思考他的谋杀计划时用了“灿烂亲切”这样的词,仿佛整场谋杀只是一场小孩子的恶作剧,对于妻子死去的描写也极为简练。在大篇幅的两人心理描写的铺垫之后,这样较为“轻”的处理方法无疑无疑给读者更大的冲击力与反差感。作者的描写不只限于寻常的人类间的报复,在《振翅一击》中,天使成为了复仇的角色。然而我相信,故事中的天使不过是男主人公对美丽年轻的伊莎贝尔欲望的化身——强大且能为所欲为。在看到伊莎贝尔周围环绕着的年轻男性时,嫉妒心使男主人公发狂,而害死伊莎贝尔的天使则折射出男主人公隐蔽的变态心理——得不到就要毁掉。这篇故事的死亡,便是欲望的牺牲品。而在《土豆小矮人》中,死亡的作用又有所不同——结局小矮人的死亡加深了故事的戏剧性。小矮人曾与魔术师的妻子私通,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拥有了一个正常身高的孩子。许多年后,他在得知了这件事的当天就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小矮人去世后,魔术师的妻子才说他们的孩子已经在前几天死去。作者选择让小矮人知道一部分的事实,将小矮人自己的结局塑造成了虚假的圆满(他在欣喜若狂中死去),而只有我们旁观的读者才能了解全部事实进而对小矮人这样戏剧性地结束生命感到更深的同情。

这样虚假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止一次出现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落日详情》截取了短短的一天,描述了一位年轻男子沉浸在要订婚的喜悦中,却不知道心爱的女子已经变心。在去看未婚妻的路上他出了车祸,在手术室中幻想了一出他与未婚妻的大团圆结局:未婚妻在家中等他,他们甜蜜拥抱,他贴近她温暖的“绿绸裙”,而这抹绿色其实只是躺在手术室里的他看到的绿色灯光。当然,小说的结尾,“马克停止了呼吸”。作者虽然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却还是在最后的最后将它残忍刺破,让读者看到一切都是美好的幻影。仿佛这既是对读者说“宿命是无可反抗的”,又对于书中的主角有一丝“婉言相告”的仁慈。但也有时候,婉言相告反而变成了更加钝痛而持续的残忍。纳博科夫描写了一位耳聋老太太的独子在工作时跌下电梯井并死亡,周围人都相继知道了这一事实,却犹豫该如何向老太太“婉言相告”。尽管老人需要助听器才能勉强听清别人的声音,但她也终于在一张张奇怪又充满同情的脸上慢慢知道了这个悲剧。最应该知情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才从别人的神态中看出自己的儿子已经去世,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除了对结局的处理方式别具一格,纳博科夫在设置故事情节的悬念时也非常巧妙自然。最让我惊叹的是《威尼斯女郎》。这篇小说总共分为十部分。几乎每一部分都埋下了一个悬念,随着读者的阅读,这些谜团也会逐渐解开。而到了结尾才发现,其实一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全文最大的骗局。纳博科夫巧妙的在大部分情节用了许多细节描写,而到了最关键部分则隐去不谈,使得文章既不简单潦草,又不失悬疑的氛围;既不会影响对整体故事的把控,又能通过对叙事顺序的调整或因为视角所限而导致的内容缺失让文章脱离平淡。这种悬疑穿插在许多短篇小说中,就如前文提到的《报复》,事实上,读者也是在最后才知道丈夫的计谋——并且作者在前文提到丈夫行李箱里装着的骷髅时,没有说明那是骷髅,而是通过俄国女士、比利时人、英国人和海关官员在看到骷髅时惊讶、毛骨悚然、好奇的心理,从侧面提示了行李箱里的东西是不同寻常的,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在《循环》中,我更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写法:“其次,他突然疯狂的迷恋上了俄国。第三,也是最后一点,他痛惜逝去的青春年华,痛惜随着青春年华逝去的一切——那时的义愤填膺,那时的鲁莽冲动,那时的万丈豪情。”而这是小说的开篇,直到最后,作者才写道:“首先,塔尼娅仍然和过去一样,还是那么迷人,那么坚强。”这就真正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循环”,充满了趣味性和悬疑感。

对情节讲述方式的调整,不仅能营造出浓厚的悬疑氛围,也可以让小说充满电影感。线性的叙述中安插几段自然而然的闪回,场景的变换十分利落,两个视角的切换紧张刺激——相遇又错过最让人惋惜……纳博科夫的叙述方式绝不拖泥带水,但又不会太过生硬直接,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脑中便像是一种高级的电影感觉。

在阅读一篇篇按时间顺序编排好的短篇小说时,我发现纳博科夫创作风格的变化还是有迹可循的,但我无法准确地将这一变化用语言表述出来。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了一句归纳了这种变化且我很认同的话:“早期的青涩诗意,普鲁斯特似的意识流写作,到后期慢慢褪去感伤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小说的现实和背景感逐渐削弱,而小说文本层面的虚构性和实验性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就比如《符号与象征》——一篇题目听起来就十分象征主义也不那么具有现实感的小说,里面的隐喻是精巧且连贯的。“羽毛未丰、半死不活的小鸟在一处水坑里绝望地扑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夫妻俩精神衰弱又脆弱的儿子,“一位心怀嫉妒的病友以为他要学飞行而阻止了他”——已经暗示儿子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高度隐喻性的文本已然在文章中逐渐揭示了注定的命运、无处可逃的归宿。

初读纳博科夫,我感受到的大概就是以上内容。我从未写过短篇小说集的读书笔记,不知道这一篇是否会显得太过琐碎,也害怕没有将所有的短篇小说作一个很好的归纳。总之,对纳博科夫短篇小说的阅读,让我有了继续了解他并阅读他的长篇作品的兴趣和勇气,如果以后我发现这本集子中其实有很多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缩影的话,我一定会感到激动和满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
外国文学常识
40年前的今天,给妻子写了50年情书,写出惊世骇俗《洛丽塔》的纳博科夫病逝
纳博科夫:我爱你,我是个怪物,但我爱你
契诃夫去世116周年 |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契诃夫
2017-5《十月》•俄国当代作家短篇小说特辑一|米·列维津:玛尔戈莎和梅兰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