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卖米》作者张培祥:“花”飞香益清

近日,一篇描写农村生活艰辛、曾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旧文《卖米》在朋友圈突然被反复刷屏,经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和网络公号的发酵,引起巨大反响,感动无数网友,也让“飞花”这位已逝15年的醴陵籍北大才女——张培祥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此次,记者通过在“飞花”的故乡醴陵市茶山镇筱溪村的寻访,感受到一个乐观、从容、美好的女子,遗憾的是,她的绚烂人生定格在24岁。

“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

《卖米》首次公开发表,是在2004年第6期的《当代》杂志上。而此时它的作者“飞花”已在一年前因白血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当年,《卖米》一经发表,也曾迅速在文坛引起轰动,包括《新华文摘》、《小说月刊》、《读者》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文学杂志都转载了这篇小说。

“我是带着一点悲伤看完《卖米》的,飞花一开始就说,这不是小说,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但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时任《当代》编辑的作家吴玄说,《卖米》成为随后兴起的底层文学创作潮流中的代表作。

“飞花”是张培祥的网名,1979年出生于醴陵转步乡,自小家境困窘,1997年她以湖南省文科第五、株洲市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年5月30日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2003年8月27日晚去世。那时,这位令人扼腕叹息的醴陵姑娘正在攻读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时隔十多年,张培祥的弟弟张毅,文中被称为“毅宝”的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回忆起姐姐,他的语气中有骄傲,也有一份平静的释然。

张毅说,姐姐的旧作是怎么在网络上爆红的,他也不太清楚,“好像最早是姐姐的北大同学们发在网上怀念她,才被转载起来的吧。”

▲《卖米》中的“毅宝”在当年赶集的地方讲述姐姐真实的卖米故事

▶病中的飞花(右)仍然面带微笑

当年校长“拦截”考场 改变了“飞花”的命运

“记得当年我考上北大的时候,也算是全校一大新闻吧。说起来老校长罗定中老师是功不可没,因为我家境不好,我父母想让我考中专,正是罗校长带头亲自到考场拦截我,并许诺说高中三年学杂费全免,于是我才上了高中。”张培祥在给醴陵四中60周年校庆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这样优秀的学生。”时任醴陵四中校长,现年80岁的罗定中说,“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毁了前程。”

罗校长的眼光没有错。即便是到了人才济济的北京大学,本科期间的张培祥,一边打工一边仍能在100多名同学中排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重回《卖米》中的赶集场 “毅宝”讲述当年姐姐卖米的艰辛

《卖米》写的是1994年前后的故事,那时张毅10岁,姐姐15岁。父亲患有胆结石,身体不太好,在乡村小学谋了一份后勤工作,月工资才几十块钱,母亲右手有一点残疾,在家种地。说起来张家也算书香门第,往上数五六代都读书习字,家里很多亲戚都从事教职,看重教育。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本来就不宽裕的农家,经济更加窘迫。

从醴陵城驱车约20多公里,重新站在筱溪村的赶集场,张毅望着这熟悉的旧场景,回忆道,“那时候我还小,姐姐很懂事地帮父母干活。每周一次的赶集,他们就担着几十斤米走过三四里田埂路到这里来卖米。正式摊位要交管理费,为了省下当时不到一块钱的管理费,姐姐和妈妈是站在过道上卖米的。”

张家的旧屋就在集场对面,从张家到集场,现在有一条笔直的乡村水泥路可走。但在十多年前,那个15岁的“学生妹”跟着母亲赶集,只得顶着毒日担着沉重的担子,踏着高低不平的田埂小道……

看到记者,几个年长的村民围上来,得知是采访“飞花”的,就七嘴八舌地感叹起来。“知道知道,就是张培祥啊,可惜啊,我们是看着她从这么高长起来的,村里就两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她是一个。当年还是文科状元嘞。”

沉醉文学,为超级“红迷” 留下遗作《大话红楼》

张培祥爱看书、会读书,远近皆知。

在弟弟张毅的记忆里,“姐姐从小学到高中,从没拿过第二名。”她会在每年寒暑假,自己主动找高年级的借课本,提前学习下个学期的知识要点。中学的时候,放假就去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老师们都说,张培祥看书特别快,10万字的书她一下午就能看完,而且几乎过目不忘。

张毅告诉记者,“姐姐的爱好挺广泛的,她喜欢读书,喜欢下棋和音乐,我的第一把吉他就是她送的。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姐姐喜欢红楼,我喜欢三国。姐姐在暑假回来的时候,曾经跟我说过她写红楼系列的创作构思,我们还有过天真的约定,就像高鹗续写红楼一样,大话红楼由姐姐写前八十回,我来写后四十回。”

张培祥是一个超级“红迷”,“飞花”这个名字就来自《红楼梦》第五回中“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的诗句。她的遗作《大话红楼》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作品《大话红楼》做了一个堪称精绝的构思,将《红楼梦》的人物、《西游记》的经路和《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结合一起,创造了另外一种怪诞但又不失各原作真实性的场景……”

《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高校bbs红版。就在2003年5月非典期间,张培祥的创作渐入佳境,《大话红楼》正写到三打白骨精的紧张时刻,还开辟了一个新的评论专栏《读红笔记》,她在病前已连续写了14篇。

这本书由工人出版社推出后, 她昔日经常光顾的“夜看红楼”论坛迅速掀起购书热潮。

(记者 肖捷/文 通讯员 汪成/图)

勤学之余,忙于创作 还不忘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在弟弟张毅的记忆中,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就是从姐姐上大学开始的。“姐姐带了1000元去北京,从此再没有跟家里伸过手。相反,家里墙上贴的瓷砖,添置洗衣机、电话、电视等电器,甚至包括母亲做乳腺癌手术的费用都是靠姐姐的稿费来的。”

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张培祥课余时间一直勉力在外打工挣钱。湖南卫视品牌栏目《新青年》刚创立时,当时还在读本科的张培祥就参与了前几期节目制作,策划、主持、嘉宾一肩挑。同时,她与导师一起译有《所向披靡》、《你象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书,有时还要去做家教。

张毅说,为了节省路费,姐姐一年才回来一次,每次住个十几天,就回学校了。“我曾经猜想过,如果姐姐不是为了忙着学业、创作和打工,加上因为节俭而长期营养不良,或许就不会得这个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卖米》的背后:张培祥弟弟接受采访,卖米的情节发生在姐姐15岁时
15年,飘落的“飞花”依然鲜艳——火爆微信朋友圈的《卖米》背后的故事
北大才女(飞花:原名张培祥)的作文《卖米》
生活不易,讲述《卖米》作者背后的故事
北大才女《卖米》写哭整个朋友圈,但你们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
撰写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