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清华:儿时有三盼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杨清华,1957年出生,天门市张港镇白果树村人。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天门市语文骨干教师。在职时曾有小论文发表于《天门教研》,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曾滚动播出过本人作品。退休后加入“古美新闻沙龙”,独立采写新闻稿若干篇,其中三篇被古美党建中心作为永久资料存档,同时在《古美家园报》刊登发表。现寓居武汉。

儿时有三盼

我出生不满两岁,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像那日子是怎么过过来的。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三年,日子总算好过些了,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也就是每餐能吃饱肚子,仅此而已。无论是米饭,还是稀饭,里面不是红薯、胡萝卜,就是青菜,而且还是它们唱主角。现代人吃这些东西说是营养均衡,养生,可那时候看着碗里面的这些东西就直皱眉头、就恶心。要是不怕饿死,真的就不吃的。那时候最大的愿望,也是让现代孩子匪夷所思的,就是什么时候顿顿都能吃上净瓜净的白谷大米饭。因此,儿时的我们就有三盼:盼过年、盼来客、盼擀面。

快过年了,该从队上分回来的粮食、食油、猪肉、粉条等都到手了。再者,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一进腊月,就要开始办年货——炒腊锅(炒花生、炒炒米、炒豌豆)、打糍粑、做酥饼、炕饼干、腌腊肉腊鱼、蒸包子馒头、磨浆打豆腐、炸肉丸,炸翻饺子、卤菜……总之,大人们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情景,哪怕是到了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每到腊月,这情景就自然而然在我脑海里放起了电影。 退休后,到上海为大儿子带孩子,五年时间的每个春节都是在上海过的。一进腊月,想起儿时大人们忙忙碌碌办年货的情景,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一些文章或者小诗,来寄托自己对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现将2020年腊月所作的一首小诗《永远的思念》抄录如下:

陂塘野岸换银装,
又到隆冬腊月忙。
起早磨浆当属父,
熬更做饼自归娘。
崭新衣裤针针密,
丰盛年饭喷喷香。
廿载相别常挂记,
天堂二老可安康?

书归正传。腊月和正月前半个月,是小孩子们最快乐、最享受的时光。到年底了,快过年了,即使再困难、再贫穷的家庭,多少总要办点年货,孩子们可以在大人办年货时,时不时地偷吃点酥饼、翻饺子、炒米等等,大人是不多说什么的。他们显得比平时要宽宏大量许多,总是说:一年到头,吃点就吃点呗!

那时候虽然苦,虽然困难,但乡里乡亲的有事互帮互助,关系特别融洽,特别和谐。在我看来,我们队提前几十年就建立起了“和谐社会”,早早走在了全省,不,应该是全国的前头。腊月一到,家家户户把该备的都陆陆续续办齐了。还没等收工,多面手金海哥、火山哥等就结束了队上的劳动,带上擀筒、熬锅等必须工具提前赶到当天要做饼的人家。当时我们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些人是不需要向队领导请假获批就能提前收工的,更不会因此被扣工分。他们回家洗了澡,换了衣服,就去搁案子(支起洗干净了的硬板门)、和面、炒油酥、和糖馅。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大部队也收工回来了。老板安置大家吃了晚饭,就开始做酥饼,炕饼干。十好几人,甩坨揪剂子、开皮子、包油酥、擀油酥、包糖馅、擀圆、炕饼、封饼,流水作业,各司其职,又配合默契,这就是一条纯手工流水生产线。我们小孩子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是第一批成品炕好出锅。负责炕饼的人是要把炕好的第一锅拿给师傅们检查的——酥不酥脆,甜不甜,走糖了没有(糖没包好,糖流出来了为走糖)。检查完了,早已急不可耐的我们就一拥而上,抢光了案子上的饼子,管他烫不烫,就往小嘴巴里塞。大人们见了都笑起来,还不忘交待:“小馋猫们,少吃点,这热饼子吃多了可是会拉稀的哟!”我们哪有空理他们,只顾狼吞虎咽,哪还管他拉稀还是拉干呢!

大人们每天都要干到转钟(夜里一点),遇到量特别大的家,干得就更晚了。任务完成,主人家安排吃点简单的夜宵,大家才打着哈欠,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第二天还得照旧出工干活咧。

全队四十几户人家,两套班子要干近半个月才能干完。这是分文不取的义务劳动,这种劳动是不分姓氏,无论亲疏远近,也不管以前有多少过节的。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因为做的量少,牵头的师傅就统筹安排,哪几家任务相对小些,就把老人的面粉之类拿过去,顺带给做了,也不会要老人安置生活的。人们管这叫“搭伙”。   

正儿八经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请春客,或者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这是我们小孩子一年到头盼星星,盼月亮的时刻。因为除了天天能顿顿饱食“大餐”外,还可以得到大人和亲戚赏赐给我们的压岁钱,两毛,三毛,五毛,甚至更多。

我们那里大年初一时兴拜跑年。小孩子,年青人早早起来,洗漱完了,穿上新衣服,不需要带任何礼物,从村头到村尾一家不落地去恭贺新禧。这个是不需要留下来吃饭喝酒的,最多就是象征性的喝杯热茶,抽烟的接支香烟,给小孩子一些糖果、花生、瓜子……猴一样精的孩子就穿上那种带大口袋的衣服,一圈下来,几个大口袋装得鼓鼓的,真可谓是满载而归、乐不可支。

这种互帮互助办年货,空手到各家各户拜跑年的活动,体现的是睦邻友好、尊老爱幼、互利共赢的纯朴民风。它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浓浓的年味,更是真真的邻里情。现在想想,那个味,那种情难得再有了,可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逝去的年代。

讲完了盼过年,就该说说盼来客了。

平时家里来客人了,好客好面子的爸爸妈妈总要“踮起脚做长子”。用斤把黄豆换一斤多干子,煎点油粑子,敷几张软饼。鸡要留着下蛋,一般都是舍不得杀的,就到自留地里割把韭菜,或者是摘点辣椒炒几个鸡蛋。要是有喝酒的客人,就炒个油盐豌豆、花生米用来下酒。吃饭了,大人们自然是要让着小孩子们吃的。所以孩子们就坐在高高的凳子上,无比得意地、有节奏地前后晃动着两条小腿,甩开腮帮子,大口大口地享受这御膳般的“美食”。只有这时,我们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最享受的人了。

孩子们盼望擀面,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们当地,一年大概要擀两次面,那才是正宗的手擀面。一次是在端午节前后,另一次是在寒冬腊月里。要擀面了,挑一个好天气,请几个擀面高手,同样也是纯帮忙,不要工钱的。一大早,老板就搁好了晒架、晒垫和案子,安置大家过完早,就开始和面、揉面、擀面。这天,小孩子是不可以出去玩的,要留在家里赶鸡子。擀好切好的面条要趁大太阳晾晒在晒垫上。那时家家都有散养鸡,一不小心,鸡就会飞跳上晒垫,吃面条事小,弄脏面条事大。所以大人们严格要求小孩子:戴上小草帽,拿着赶鸡篙,寸步不离晒垫。看好了,晚上擀干炕(不放油,不起层,干烙熟的一种饼),擀焦饼(干炕的升级版,抹油酥、放葱花,用油煎制,相当于千层饼)你们吃。听说有焦饼吃,那个期待劲没得说!巴不得马上拿根长竹竿把太阳捅到西边去。

好不容易等到晚上,看到金黄脆香的焦饼,我们(除了自家兄弟姐妹外,还有请来帮忙擀面条的人带来的孩子)早已垂涎欲滴,一人拿上一大块,一边跑,一边吃,还一边唱:“擀焦饼,过端阳,跟某某,弄姑娘(娶媳妇)”这个“某某”是不分男女的,多是大家平时取笑调侃的对象。如果只有两个人,就自然是除自己以外的那个人了。

那时候我就想,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要不,就天天来客, 再或者天天擀面也行。可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年再好再长,也有过完的一天,家里也不可能天天来客人,更不会天天有面擀。

 年过完了,来客走了,面条装进了面缸里,小孩子的好日子也就划上了句号。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清苦难熬的生活中,继续吃那难以下咽的以红薯、青菜、胡萝卜为主的饭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丝饼,划一划,抻一抻,教你用最简单方法,做出千丝万缕的饼
油旋饼做法,只要学会2个秘诀,保证酥脆又多层,小孩子超爱吃
教你做一道不一样的豆沙饼,外皮金黄酥脆,小孩子们最爱吃了!
让你无法抵挡的美味!葱香手抓饼!
咸蛋芝麻油酥饼
炕炕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