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东郊

韦应物 〔唐代〕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韦应物从公元737年到792年,此时42岁,正值壮年。“吏舍跼终年”,我们看到前几次,韦应物多是从“郡斋”这类官舍,他的办公场所写起,从这个场所出来,来到大自然中。他的官职一直再变,做的多是地方官,从而也能领略到不同地方的风景。在官场,他总觉得这个很“跼”的地方,局促,身心都展不开,终年居于此,也困于此。我们可以想见,他的为官境遇不是很好,内在的志向遇到官场的现实之时,不能从心所愿,一展抱负。这也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平定,唐朝也进入潘镇割据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同道,而是有着紧张的关系,甚至是对立,整个大唐的天下气象已经很衰弱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天下处在有道与无道之间,好像还有一些希望,还可以有一些作为,但是呢,实际身处这个官场,却又有一种无力之感,故而时时想着山林之志,想着隐者的生活。在这样的一种官场与山林的张力下,不会随这个官场同流和污。
 
出郊旷清曙”,在那个拘束的官场,真是透不出气来,很自然地,就“出郊”,然后这个感受就全然不同,有那种清旷的感觉。出郊,如同陶潜所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在自然中,无形中获得的滋养,是生命所必须的。即便是现代,旅游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事情,游览山川大河,感受自然,这就是今人的“出郊旷清曙”。
 
旷,旷野,广大,给生命敞开的空间。我们现代人更需要“旷”野的滋养啊,办公楼与小区,都是狭窄的空间,人与人之间,也多是防备的。我们读诗,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敞开,得闲暇,得遐思,免于正墙面而立。
 
”,晨曦,清晨的曙光,非常美。“出郊旷清曙”,早早地出门,清晨清凉,天清地宁,一片清亮。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说到杨柳,很自然地就呈现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非常地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一种清扬的,笼罩的美感。而“杨柳散和风”,这个散字,散怀抱之散,散心之散,和风,春日的微暖的风儿,人处在这样的一个境遇,怎么能不散怀抱呢,心情自然地舒畅起来了。
 
“青山”,这个时候是初春啊,山上淡淡的绿意,很新鲜,很有活力,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绿意,这样的生机,这样的和风,这样的杨柳,怎么不让然放下思虑呢!
 
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其细腻的觉知,也就是因为他的感受很敏锐,所以才会觉得官场总是“吏舍跼终年”。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走累了,靠着树木休息,休息差不多了,有沿着山涧来来回回。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这个时候很适意,不着急,累了就休息,有力气就走走。
 
如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所写的,一样的自然。
 
自然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就是那些平常,平常的暖风,平常的新绿,平常的土地,平常的山山水水,就是这些平常的,自古及今,一直存在,一直滋养着生命,一直是生命可以安居的宝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下起了蒙蒙细雨,蒙蒙细雨笼罩了这片原野,也让这片原野进入朦胧的状态,如诗如画,如云如雾,那阵阵的斑鸠声,时而响起,不知在何处,在在处处都是它的声音。微雨、芳原、鸟鸣声、诗人完全融在了一起,似分似不分。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这样的一个地方啊,真让人陶醉,真的想长久地就安住在这里吧,但是呢,我怎么能放下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责任呢?我怎么能忘记拿着书本许下的诺言呢!怎么能忘记今生的志向呢?不能忘啊!忘不掉啊!
 
诗人总是在官场与自然之间往来,这之间的张力,生发了一首首诗歌,也生成了韦应物这样一个田园诗人,这样的一个游于官场与田园、山林之间的人生。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哎呀,等到以后彻底地辞官之后,就可以归隐于此了,就可以和陶渊明一样,归去来兮,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郊?韦应物|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醋溜唐诗29】能在拼搏中放缓脚步看一看风景的人,最懂生活
未必不真薄世荣
韦应物《幽居》
青山在 杨柳湾 无人等风来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咖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