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百姓到万民 | 我们这个最善于学习的民族
“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礼记·内则》)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上述·尧典》)
“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灵枢·九针十二原》)
“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素问·疏五过论》)

兆民,天子之民,兆,表示数量多,万亿之众。在《礼记·月令》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这里说的是政府发布政令,就是为天下民众带来福惠的。

兆民与万民对举,就是人数的大不同。有这样的一个对举,说明这是时候是处于分封制阶段。

九族与百姓对举,九族就是亲属关系,涉及一姓和若干姓氏的关系,这是家族层面。百姓,可以说是百千族群的关系,这是天下层面。修身齐家,就是处理九族关系。而治国平天下就是处理天下百姓关系。

百姓,重在讲贵族。百姓和百官是相通的,贵族多有官位,多是世袭的。世袭制,多是嫡长子制度,那些不得到继承的,可以分封出去,分封出去,就是支族,也可能发展壮大。没有得到分封的,那就变成庶民。反正蛋糕就那么大,百姓之百官之位总是有限的,一个社会庶民占绝大多数。我们再看看这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灵枢·九针十二原》)那就能理解了,那就是百姓是由庶民养着的,因而他们有条件读书啊,学六艺啊,发展一些爱好啊。

孔子之前,庶民往往是没有多少机会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的,孔子开私学,就是打破的百姓与庶民之间的壁垒,于是乎,百姓和万民界限越来越模糊,到最后,百姓和万民,基本上不是那么界限分明了,基本上都是表示人民大众了。这个功劳也不能算在孔子头上,孔子是开风气之先。


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那个时候就没有什么诸侯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治理天下民众,秦始皇开创的帝制,一直延续到清末。秦始皇让当时天下的贵族都不好过,打破了他们的特权,所以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最怨恨始皇帝的还是那些贵族。秦朝有开创万世基业之心,但是呢阻力很大,因为那些被压下去的贵族将永无出头之日,其实秦始皇面临最大的改革阻力不是在广大人民,而是在那百千的没落贵族。

秦朝十几年就结束了,也不难理解,改革的步伐太快,触动了太多老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贵族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宗族,很深的血亲组织,这种组织结构太稳固了,温和的改革没有效用,暴力的改革伤害性那是群体的,伤了贵族,也伤了寒门。所以随后是寒门先绷不住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随后众多曾经的贵族也是揭竿而起,天下就大乱了。

最后代表寒门的刘邦集团和代表贵族的项羽集团成了最终对手,刘邦团结了寒门也团结了贵族,所以他赢了。也因为这种组合结构,汉朝的体制,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体制,体现了寒门的利益,也维护了贵族的利益。这种平衡也很脆弱,而曾经一起起事的老兄弟,也是寒门,不少成了新的贵族。可见大家都想当贵族,都想有地有权,让别人供着,过舒服的日子。这种结构也不是刘邦愿意看到的,刘邦死之前杀了不少老部下,就是想让这个天下结构稳定些,分封和郡县制三七开,多分封老刘家的,这样天下稳定些。他还是喜欢用秦制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呢,他也看到了秦制的弊端,用折衷的方式。这算是汉制。汉制这种调和的天下治理方式,成了后世的主流,后世的变化,也就是损益而已。

寒门与贵族之争,期间的界限,上下的流动,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化,科举的出现,让两个阶层流动性越来越快速,整个天下的文化普及性也越来越大,这是这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趋势。人往高处走,走上去的待上几代,大多又下去了,不断地有人上去,不断地有人下来。就这样,刻苦学习,成了这个民族当今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遗产了。看看我们如今的家长们魔怔一般让孩子学这学那的,那都是有民族文化基因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分钟了解老百姓!
为什么汉代要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
大秦赋:天下苦秦久矣,明白了这是谁的天下,大秦的真相一目了然
秦朝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走向灭亡?
为啥秦统一十四年没了,汉却薪火不绝?
为何秦统一后撑了十四年,汉承秦制却有四百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