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的上海市,古老的洛阳桥

年轻的上海市,古老的洛阳桥

1.洛阳桥早于上海县

上海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4—5世纪时的两晋时期,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西晋初年,与弟弟陆云一起北上京都洛阳、图谋仕进重振门庭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就是华亭县人,在洛阳曾留下“华亭鹤唳”之典故。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的由来。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明代中叶(16世纪),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上海市开始走向世界。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设立上海县建制,至今只有700余年历史。而早在南宋名将韩世忠在上海镇一带抗击金军、保家卫国之时,此处便有了赫赫有名的洛阳桥。洛阳桥在上海已有900年的历史。

2.洛阳桥化身绿杨桥

说起上海的桥,不管是新老上海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说出一大串,如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但若提起上海的洛阳桥,恐怕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上海还有洛阳桥?是的!

图10-:上海绿杨桥


图10-2:重修的上海绿杨桥夜景

从美丽园开出的上海6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是绿杨桥。距离终点站不远,过去有一座古桥,名曰“绿杨桥”。徜徉在此桥,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桥板侧面,有隐隐约约凿着阴文的“洛阳桥”三字,这就是上海滩有着悠久历史的洛阳桥。其具体位置在现普陀区桃浦镇真南路绿杨桥北(图10-1),临近真南路、古浪路。

绿杨桥位于上海西郊嘉定区东南部,横跨李家浜,系2005年在原址上重修而成。从前,绿杨桥边有个小花园,植有明代紫牡丹花,一棵深红色并蒂莲花曾开出四百多花瓣,花谢后一茎结了两只莲蓬头,观者无不称奇。绿杨桥北的龙嘴矶边,景色如画,潮水带来的蛤蛎、蛏子、河蚌、螺蛳特别多,随便摸摸一大桶,回家烧烧,其味鲜美无比。重修后的绿杨桥,正在重现昔日的旖旎风光(图10-2)。

宋代苏轼的《西江月·顷在黄州》中,有“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虽然此绿杨桥指的并不是上海的绿杨桥,但两座绿杨桥边的意境却是相同的。正由于此,62路公交车绿杨桥车站,被上海市民评定为“最有诗意的车站名”。

重修绿杨桥时,来自苏州的建桥工程师发现,桥上有一根老石梁,是苏州金山石,有千年历史。石梁移到岸边后,发现上面还凿着“乾隆戊子年重建”七个小字,与厂头镇、桃浦乡志记载“洛杨桥乾隆戊子年建”(公元1768年)不符。对上海桥梁史有所研究的工程师,一眼便看出,石梁上漏了一个“重”字,使得它年轻了600年。

那么,“绿杨桥”为什么刻着“洛阳桥”呢?“洛阳桥”为何变身为“绿杨桥”呢?这要从南宋的抗金名将韩世忠说起。

3.韩世忠修建洛阳桥

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境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以及古河道、古井中,人们偶尔可以见到一种粗糙的陶制品出土,其外形粗拙修长、小口鼓腹、通体弦纹、平底有系,普遍高约30厘米,这种器物沪上民众称之为“韩瓶”,现存放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这种宋代装酒用的纺锤形陶瓶,在民间被认为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军队行军打仗时携带的军用水壶,系当年韩世忠沪上开展抗金活动的见证。与这些“韩瓶”一起佐证的,还有韩世忠在嘉定修建的洛阳桥。

当年的嘉定封浜镇李家浜,有一官道,东面经过紫杨桥。此紫杨桥即是韩世忠军粮台,离今绿杨桥约半里地。这一带曾是韩世忠的中军帐,离韩塔仅一箭之地,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附近开河挖土时,曾挖出过不少韩瓶。有专家学者由此考证出,南宋时此地附近有韩世忠的演兵场,名为“三千里”。有士兵问:此去京城还有多远?答曰:三千里!韩世忠为了怀念旧都河南汴梁,故名。

旧时嘉定有一个“三千里村”,韩世忠的军队要在此处造桥。建桥时间应该在南宋建炎三年(1139年)左右。当时,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不得已又一次启用岳飞和韩世忠。岳韩大军曾一鼓作气,打下洛阳、郑州,兵锋直逼开封。赵构感到外敌危险已解除,开始担心这几大将,所以赶紧鸣金收兵。韩世忠退回江南,在江浙一带抗金。“三千里村”的大桥建成后,部下请韩世忠命名,韩世忠脑海里突然闪现出河南洛阳的那座著名的“洛阳桥”,为了怀念旧都,就把这座桥命名为“洛阳桥”(图10-3)。桥东不远处,有韩世忠由平江移军驻兵海上标渡时修筑的双塔。两塔相距5公里,南塔在杨家桥,北塔即现在的韩塔。韩塔附近原有一绕圈池的村落,就是韩屯粮所在地。后来,诗人杨大徴曾写诗夸赞:“演武场荒五百年,南来风景路三千,至今陵谷重更变,遥看儿童放纸鸢。”


图10-3:上海洛阳桥位置图

洛阳桥一带的居民,以钱姓、孙姓为主,相传均为吴越国钱王后裔。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嘉定三屠,有一孙姓夫妇,系钱王第二十三世孙。夫妻二人乘一小船,由太仓外出避难,行至洛阳桥一带,准备稍作歇息,再远走他乡。日落时分,其妻洗碗时不慎碗落河底,二人似有所悟。看面前的洛阳桥,联想到眼下正是“落阳”时刻,真是“天留我也”,与洛阳桥有缘。于是上岸定居,后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此孙姓即孙怀桥公。

韩世忠建成洛阳桥后,后世曾有多次修缮。到了乾隆戊子年,重修洛阳桥时,人们在桥边种了几十棵杨树。到咸丰年间,桥边的杨树已经绿荫一片,形成小小的“绿杨林荫小道”。恰恰“洛阳桥”正好与吴语“绿杨桥”谐音,后来百年间,乡人就把这一带的地名,叫洛杨桥,再后来,就索性称为“绿杨桥”。

4.洛阳桥魂归何处

2005年重修绿杨桥后,绿杨桥摇身一变,已从一座小巧、古朴的古桥,变成一座气派靓丽的现代化新桥。新的绿杨桥上已看不到任何洛阳桥的痕迹了。那么,原来的洛阳桥哪里去了?那块凿着阴文的“洛阳桥”三字桥板还在吗?聪慧睿智的上海人是绝对不会把文物当垃圾处理的,他们把原绿杨桥的所有构建拆卸下来后,移至嘉定区南翔镇的古猗园内,修旧如旧,又新建了一座洛阳桥(图10-4)。


图10-4:移至古猗园内的洛阳桥

移金山石所复建的洛阳桥,桥长6米,厚28厘米,宽56厘米,桥梁北侧面中间的楷书字体石刻“洛阳桥”三字,经修复后清晰可见,两侧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如今它静静地横卧在古猗园龟山西侧的一条景观河上。

古猗园,位于上海嘉定南翔镇,占地10公顷,是与城隍庙豫园齐名的明代江南园林。过去因上海少有著名景点,古猗园就成了上海人休闲和招待外地亲友的热门出行地,其在上海的知名度不亚于南京路外滩。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名猗园,为明代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他大兴土木,拓充园基,修葺装点,于1748年秋竣工,因隔了一个朝代,遂在园名前加一个“古”字,便成了“古猗园”。古猗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按不同景观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六个景区,以及前两年朝东扩建的“东南景区”。


图10-5:洛阳桥的简介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误

遗憾的是,古猗园内复建的古洛阳桥,在桥头竖的说明牌上,采用的仍是《南翔镇志》中的资料,称洛阳桥为御家桥内转西,在万四浜。相传,此桥初建于乾隆年间,因乾隆下江南之需而建造,故桥侧面刻有龙形图案。后因乾隆未至南翔且桥身刻有龙,百姓不得通行而逐渐废弃,经嘉庆年间一善人出资重修后开始真正造福于南翔百姓(图10-5)。实际上,“初建于乾隆年间”的“初见”应为“重建”。一字之差,把洛阳桥的历史缩短了60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春游古猗园
普陀桃浦鎮——洛陽橋、韓塔、銀杏【圖文】
申城何处“洛阳桥”
洛阳桥&安平桥
【车影行踪】飞翔跋沪:62路公共汽车简史(附323路、翔敦线、562路)
【上海有14所监狱,但是有4所监狱不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