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9.牵正散详解研讨

229.牵正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牵正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 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1.面瘫  2.三叉神经痛  3.中风偏瘫   4.百日咳   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白。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卷1)
  [异名]  祛风散(《鲁府禁方》卷1)、三神散(《仙拈集》卷1)。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  各等分并生用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  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病机分析]  中风之候,当先辨其外风、内风,以及邪在经络、脏腑。本方所治之
证,为外风与痰浊相合,阻于经络,以致经隧不利,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
气血尚能运动,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发为口眼喁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
证并治第五》所谓“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喁僻不遂”即是此意。盖足阳明
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患者平素阳明内蓄痰浊,一旦太阳外中风邪,
风痰相合,阻于阳明、太阳之经,遂成口眼喁斜,而无明显全身症状。
    [配伍意义]  针对风痰阻络,.经隧不利之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
子辛甘而热,功能祛风化痰,并擅长治头面之风,《本草经疏》卷u谓其:“性燥而升,
风药中之阳草也。风性升腾,辛温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药势也”,用作君药。全
蝎、僵蚕均属虫类药,有祛风搜风、通络止痉之功,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优于化
痰,共为臣药。更用热酒调服,宣通血脉,并能引药人络,直达病所。三药合用,药少
力专,使风除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风痰药与祛风通络止痉的虫类药合用,既可祛除风痰,又能通
络止痉。用药虽少,但配伍严谨,切合病因、病机,故为治疗风中经络,口眼喁斜的常用方。、    、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2.加减法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
品,以增强疗效。
    3.本方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
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燥,故对于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口眼喁
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使用。另外,方中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且方中药物均生
用,药性更为骠悍,故使用时药量不宜过大。
    [源流发展]  运用祛风痰药白附子与祛风止痉的虫类药配伍,以治疗风中经络,口
眼喁斜,乃《杨氏家藏方》制订本方之首创。这一配伍方法经临床应用是有效的,故自
南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而较少变更。吴昆曰:“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此方主
之。”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证治宝鉴》卷1之牵正汤,主治与本方相同,系本方去僵
蚕,加羌、防、芥、麻黄、薄、星、芩、翘、连、桔、草、乌、芍、术、归、芎,并改
散剂为汤剂而成,加强了祛风作用,兼能活血清热。清宫中运用此方,变散剂为丸剂,
名牵正丸(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用于治疗西太后的面风(面肌痉挛)。现代的止
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药用全蝎、蜈蚣,治疗痉厥,四肢抽搐;其制方
思想正源自牵正散之全蝎、僵蚕的虫类药配伍方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所载牵正
散(吉林方),系将本方之生白附子改成制白附子,生僵蚕改用麸炒者,再加天麻而成,
在功用上祛风除痰作用有所减弱,但使用较为安全,兼能平肝熄风;主治范围也有所扩
大,治疗中风初起,口眼喁斜,半身麻木,惊痫抽掣。
    [方论选录]
    1.吴昆:“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
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
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人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
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
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医方考》卷1)
    2.费伯雄:“但口眼喁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
之风痰蕴热所致。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医方论》卷2)
    3.张秉成:“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喁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左喁
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
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
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症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
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人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
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
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成方便读》卷2)
    [评议]  吴氏的方论,首先明确了本方乃治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可谓要言不
繁;然云方中药物是“疗内生之风”,似欠妥。费氏的方论,认为本方所治“乃太阳、
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也很精当。张氏的方论,对病因、病机和配伍意义的分析,均
十分详明,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临床报道]
    1.面瘫  采用牵正散加味并改散剂为汤剂,药用白附子、全蝎各lOg,白僵蚕
12g,牛蒡子20g,蜈蚣、川芎、天麻各lOg,当归、芍药各12g为基本方,水煎,日1
剂,日服3次,治疗面瘫24例。结合随证加减,其风寒重者加防风、白芷;血虚明显
者加鸡血藤;痰阻加陈皮。结果:经14—40天治疗,痊愈(面部两侧对称,眼睑完全
闭合,嘴无歪斜)23例,显效(眼睑闭合差lmm,1:21角斜向健侧2mm)1例,随访10
年,无1例复发。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60例面神经麻痹也取得较为满意的
疗效。60例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岁,病程2天一1年。治疗方药:
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天麻、防风各等分。用法:上药共研细面,1日2
次,每次lOg,黄酒冲服,不能饮酒者,用水酒各半送服,小儿酌减。服药后盖被取汗。
药后将出汗时,微觉烦躁,嗣后自觉患处肌肉跳动,为将愈之兆,并配合电针治疗。结
果:治愈(口角歪斜消失,眼睑闭合,面肌活动、表情等均恢复正常)50例,显效2
例。最少服药半料,最多服2料L2j。近有报道,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工例,
亦获佳效,31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0—50岁,病程2—10天。药用:白
附子lOg、白僵蚕12g、全蝎6g,并作如下随证加味:风痰痹阻经络者加蜈蚣、白芷、
川芎、羌活、防风、当归;肝郁化火者加柴胡、丹皮、赤芍、栀子、当归、郁金;气血
虚弱者加黄芪、当归、赤芍、生地、川芎;经治2周后未能治愈者,属痰浊瘀血阻滞经
络,宜加水蛭、穿山甲、制南星、白芥子。结果:临床痊愈(诸症消失,鼓气不漏,谈
话吐字清楚,随访1年未复发)18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加重)10
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出现反复)3例。
  2.三叉神经痛  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药用: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lOg。热重苔黄者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
痛剧烈者加蜈蚣。以上诸药共研末,分工O包,每日1次,每次l包。重症每日早晚各
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7例,均获痊愈。其中1疗程即愈者
19例,2—3疗程治愈者8例。追访27例中,仅1例1年后复发,再服药1疗程而
愈L4j。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32例,亦获佳效。本组32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24例,年龄52~69岁,病程3—8年,患者均主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
剧痛,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可诱发,重者进食亦发。全部患者均有专科确诊,曾长期
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西药无效或西药副作用较大而停药。基本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
全蝎3g(研粉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心烦易怒,H苦苔黄者加蒲公英;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舌暗有瘀斑加赤芍。结果:经治疗工5—30天后,临床治愈(面
部疼痛完全消失,日常活动无诱发)17例,好转(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程度轻
微,不影响日常生活)14例,无效(治后疼痛不减或加重)1例,总有效率为96.9%[5)。
    3.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一证是由于肝风内扰,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血液不能濡
养肌肉筋脉,以致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用,应用牵正散加川蜈蚣为基本方,再随证加
减进行治疗。经治3例,均获愈L6j
    4.百日咳  采用牵正散治疗百日咳也有较好的疗效。报道60例,其中,男患儿38
例,女患儿22例,年龄2个月一u岁,病程u一35天。治疗方法:白附子、僵蚕各
6g,全蝎3g。随症加味:发热加黄芩、川贝;痰多加半夏、陈皮;咳甚加远志;呕吐
频作加代赭石;咳血、衄血加白茅根;痰壅气逆加瓜蒌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结果:痊愈58例,好转2例。一般症状轻者服药5—7剂即愈L7,。
    [附方]  止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  全蝎  蜈蚣各等分  每服1—
1.5g,温开水送服,每日2—4次。功用: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
搐;亦可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搜风
止痉定痛之功甚强,与全蝎配伍相须而用,则祛风止痉之效更显,乃治疗温热病热甚动风,发为痉厥之效方。    .
[异名]  玉真丹(《证治汇补》卷3)、玉正散(《录验良方汇编》卷2)、玉贞散(《梅
氏验方新编》卷6)、白附散(《经验奇方》卷上)。  
    [组成]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    .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若牙关紧急,腰背
反张者,每服三钱(9g),用热童便调,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
服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
    [功用]  祛风止痉。
    [主治]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病机分析]  破伤风的成因,陈实功指出:“因皮肉破,复被外风袭人经络,渐传人
里”(《外科正宗》卷4)。说明破伤风是由外风引起。因为外伤造成皮肉破损,机体失其
屏障,风邪得以通过创口,入侵经脉;盖“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性
“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气通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邪入侵,经
脉拘急,发为牙关紧急,口撮唇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至于脉弦紧,亦是风动之象。
    [配伍意义]  针对破伤风之外风入侵,筋脉痉挛之证,治宜祛风止痉为主。方中白
附子辛甘大温,其性燥悍开泄,惯能祛风,兼可燥湿化痰;天南星亦为辛燥温热之品,
有祛风定痉之功,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白附子配天南星,力在祛风止痉,兼以祛
痰,共为君药。羌活、白芷、防风辛散疏风,协助君药以祛散经络中的风邪,逐邪外
出,共为臣药。天麻熄风定痉为佐药,方中用之,既能加强白附与南星的止痉作用,又
能兼顾到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诸药研末为散,采用热酒或童便调服的方法,
乃取热酒或童便善通经络,行气血,为引经使药。诸药合用,有祛风定痉之功,兼可燥湿化痰。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祛风止痉为主,祛风是为了使外袭之风邪仍从外出;止痉则
是急则治标之法。少佐熄风止痉药,可兼治内外之风。于此可见全方立法配伍用药之周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临床上,凡有创伤病史,出现牙关紧
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即可诊为破伤风而投本方。
  2。加减法  本方祛风除痰之功较强,而止痉之力稍逊,使用时可酌加全蝎、蜈蚣、僵蚕之类以加强解痉作用。
  3.本方除治疗破伤风外,《外科正宗》卷4记载尚能治疗疯犬咬伤。疯犬咬伤须预
防狂犬病,应及时清创并注射抗毒血清。若暂无条件作上述处理时,可先用本方防治。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温燥,易于耗气伤津,对于破伤风后期气津两伤者,不宜使
用。白附子和天南星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有报道内服玉真散过量中毒致死l例。患者右脚跌伤,自服黄酒调玉真散约三钱
(9g),所服玉真散为药店所制。10分钟后出现乌头碱中毒样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报道者认为,本方各药用量诸书所载不一,本例患者所用者,生白附用量较其他诸药用
量大3倍。民间治跌打损伤每服0.9—1.5g,本例一次服用9g,内含生白附3g多,且系空腹黄酒冲服,因而中毒川。
  I源流发展]  本方由《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至真散发展而来。至真散原方仅天南
附方;止痉散       
全蝎10克 蜈蚣10克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亦可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界的传奇:小虫子,治大病!
虫类药治疗痹证的配伍特点
治面神经麻痹(面瘫)秘方
5.《平肝息风药》第五节、虫类平肝息风药物有什么?(1)
《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口眼歪斜面正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