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良徛活用经方验案四则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良徛系江西省名中医,博览众书,谙熟经典,擅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症,临证重视调摄及药物煎服法,不局限于见咳止咳、见汗止汗、见呕止呕等常法思维,不拘泥于经方之用药及用量。其认为医学古籍中的条文要活学活用,不能固守经方之主治而不知变通,如肺痈与肠痈虽病名不同,但病机一致时,均可投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之。笔者有幸随师跟诊,亲见刘良徛临证活用经方,效如桴鼓。兹举其运用经方验案四则,以期为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黄连阿胶汤合导赤散治口疮案

患者,男,51岁,2018年11月5日初诊。诉反复口舌溃疡3年,再发二十余天。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2等治疗,效果不著。刻诊见口腔及舌溃疡,疼痛剧烈,咽痛,咽干,口干,无口苦,稍觉鼻腔干燥,无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自觉手足心热,纳差,寐一般,大便偏干,小便短、色黄,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滑。查体:口腔黏膜及舌尖可见灰白色约米粒大溃疡2处,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咽充血,可见滤泡。

诊断:(阴虚火旺型)口疮(西医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予以黄连阿胶汤合导赤散加减以滋阴泻火。

方药:黄连5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鸡子黄2枚,生地黄10g,通草5g,甘草10g,淡竹叶10g,葛根10g。4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先煮黄连、黄芩、白芍、生地黄、通草、甘草、淡竹叶、葛根8味,去滓,纳阿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分2次温服。嘱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油炸、油腻类食物。

11月9日二诊:口腔及舌溃疡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咽痛不著,咽干,无鼻腔干燥,手足心微热,纳转佳,寐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滑。咽充血减轻,溃疡淡化隐退,范围缩小。继守原方,3服,煎服法同前,服药尽剂,诸症消失。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好发于唇、颊、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本病病因主要有精神心理、饮食、免疫、遗传、口腔卫生与细菌等因素,尚无根治性良药。中医学将此病归于“口疮”范畴,病位在口腔,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胃、肝、胆、肾等脏腑。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第303条,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而设,以心烦不得眠为主症。本案患者以口舌破溃为主症,似与黄连阿胶汤证无关,然仔细分析病机,患者口疮反复发作3年余,平素嗜食辛燥之品,久病阴亏,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导致心火独亢于上,熏灼口舌,故见口舌溃疡;肾经循喉咙,故咽干咽痛;火热内灼,故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均为阴虚火旺之象。综合四诊,本病与黄连阿胶汤证病机相符,故予黄连阿胶汤加减以滋阴清火、交通心肾。小便短、色黄,乃心火下移小肠之象,故合用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因虑木通之肾毒性,方中以通草代之;患者初诊时感鼻腔干燥,此乃阳明燥热之表现,故加用葛根。葛根合方中黄芩、黄连、甘草,寓葛根黄芩黄连汤之意,以清阳明经燥热。全方滋水制火,清热宁心,滋不碍邪,清不伤正,药证合拍,故服药尽剂,诸症消失。

乌梅丸治胸痹案

患者,女,42岁,2020年5月13日初诊。诉胸闷半年余。患者自诉于外院行心电图、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刻诊见胸闷气喘,动则尤甚,有气上冲胸感,无咳嗽咳痰、心慌心悸,咽喉有痰滞感,咽痛咽痒咽干,口干口苦,背部及四肢末端畏寒明显,反酸,腹胀,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纳可,入睡困难,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诊断:(寒热错杂型)胸痹。

予以乌梅丸调和寒热:乌梅10g,细辛3g,桂枝6g,黄连3g,黄柏10g,当归10g,党参10g,蜀椒3g,黑顺片(先煎)5g,干姜10g。7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

5月20日二诊:胸闷气喘好转,畏寒减轻,口干口苦亦缓解,寐转佳,仍有气上冲胸感,咽喉异物感,咽痛咽痒咽干,时有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继守原方,加代赭石(先煎)10g。7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

5月30日三诊:诸症大减。继守前方,加玫瑰花10g。7服,每天1服,水煎温服,并嘱其保持心情舒畅。

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目前关于胸痹的研究多集中于心脏疾病,而临床以胸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甚多,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带状疱疹、气胸、胸膜炎等。胸痹发病多由外感风寒暑火之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等,形成寒凝、气滞、痰饮、瘀血,导致气滞血瘀,痰浊闭阻,阴寒内结,痰瘀互结,终致胸阳失运。

本案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损肝伤气,致肝失疏泄,气机瘀滞,故反复胸闷;厥阴之脉夹胃,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入颃颡,肝热循经上扰则气上冲胸、反酸、口干口苦、咽喉不适;肝气横逆伐脾,致土虚失运,心失所养,故腹胀、寐差;脾肾阳虚,则背寒、肢冷。纵观本案,患者既有肢冷、背寒等寒象,又有咽痛、口苦等热象,且气上冲胸与厥阴病之“气上撞心”相合,再结合舌脉象,符合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故予乌梅丸调其寒热。乌梅丸原方诸药炼蜜为丸服用,以图丸剂缓治之功。本案中以汤剂代之,以求速效。方中乌梅敛肝木,当归养肝血,两药共达养肝阴、补肝体之效;桂枝、细辛、黑顺片、干姜、蜀椒辛散助阳;黄连、黄柏苦寒泄热;党参健脾补中。全方寒温互用,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土木两调,故药后效显。二诊时加用代赭石增强平肝降逆之功。三诊时诸症大减,继守前方加玫瑰花行气解郁,巩固疗效。乌梅丸载于《伤寒论》第338条,原文主“蛔厥”“下利”,但临证不可拘泥于“厥”“利”两端,诚如蒲辅周先生所言:“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低热案

患者,男,78岁,2020年8月1日初诊。诉反复低热2个月余。患者诉2020年5月底开始出现午后及夜间低热,伴汗出,无恶寒,大关节疼痛,自测体温最高达38℃,口服新癀片后热退痛消,但症状反复。5月29日前往南昌某医院就诊,胸部CT示:左上肺占位,约4.0cm×3.1cm,考虑周围型肺癌并左肺门淋巴结转移。后于江西某医院行PET-CT示:未见明显骨恶性病变征象。予以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对症治疗,患者诉症状仍反复。

现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遂来刘良徛处求诊。刻诊见午后及夜间发热,体温在37.5~38.0℃波动,发热时汗出、关节疼痛,无恶寒,口服新癀片后热退汗止痛消,伴有阵发性咳嗽,咳黄黏痰,无咯血、胸闷胸痛、气喘。口干口黏,无口苦,不欲饮。易疲劳,尿少,双下肢稍水肿,纳可,嗜睡,大便结。舌质淡、苔腻稍黄,脉濡细。

诊断:(风湿在表夹里湿,湿郁化热型)低热。

药予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麻黄5g,苦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10g,滑石(包煎)10g。5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嘱药后应“微似汗出”,汗后应避风,食以糜粥为佳,忌食生冷油腻厚味,以健脾胃运化之权。

8月15日二诊:热退,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好转。久行后膝软乏力,大便偏干结,1~2天1次,寐易醒,无发热、咳嗽、胸闷,双足踝肿,下午及夜间明显,纳可,小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脉滑。

辨证: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以达益气健脾、行气化痰的功效。

方药:木香6g,砂仁(后下)6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牛膝15g,神曲1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7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

按低热是指发热体温持续在37.5~38.0℃之间,>2周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低热原因复杂,大抵可分为器质性低热与功能性低热两类。器质性低热主要包括感染性低热以及因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肿瘤、贫血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低热;功能性低热主要包括感染后遗留的低热以及手术后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习惯性低热、生理性低热等。目前西医治疗低热主要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疗效欠佳。中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常可获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案患者发病正值夏季雨水丰盛之时,外湿甚重,再加患者平素甚喜冷饮、吹空调,可谓“久伤取冷”,风湿在体内已深植宿根。湿邪挟风袭表,流注关节,阻碍经气运行,故下肢水肿,且风性善行,故诸身关节疼痛,颇合“病者一身尽疼”之意;风湿袭表,循经入里,郁闭肺脏,致肺气宣肃失常而发咳嗽;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气不布津,故咳黄黏痰、口干口黏不欲饮,大便结;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故易疲劳、嗜睡。盖风为阳邪,与湿相合,易使湿邪化热化燥,当在阳明经气运行旺盛的日晡之时,邪正剧争,则身热加重;同时湿属阴邪,旺于阴分,至午后阴气将盛之时,邪与正争,正气抗邪,故而午后发热,与“发热,日晡所剧”相合;舌质淡、苔腻稍黄,脉濡细均为湿蕴郁久化热之象。患者曾以抗生素治疗,然症状依旧,乃因抗生素促使湿邪加重,且湿性缠绵,故诸症难愈。故辨为风湿在表夹里湿,湿郁化热证。治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兼以清热。方中以少量麻黄微发其汗,使阳气内蒸,湿邪无以蓄。重用甘淡微寒之薏苡仁:一则淡渗利湿,引湿邪下行;二则其性微寒,助清阳明热邪而不伤正;三则缓麻黄之力,防其过汗;四则与甘草合用,共奏健运中焦脾土之效。加用滑石渗湿利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二诊时患者诉久行后膝软乏力,双足踝肿,辨为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善后。刘良徛辨证丝丝入扣,用药环环相连,且重视调摄,故药后热退,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好转。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豉汤治郁证案

患者,男,52岁,2020年7月20日初诊。诉反复胸闷气短5个月余。患者诉自2020年2月工作调动后,家庭不睦,继而反复出现胸闷气短,曾于外院行胸部CT、肺功能检测、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刻诊:胸闷气短,晨起明显,无夜间憋醒,与活动无关,但与情绪波动有关,胸部隐痛,痛处不定,头昏沉,平素喜太息,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喜独语,易产生幻觉,易疲劳,纳可,夜寐梦多,大便偏结,小便黄,皮肤干燥瘙痒,无咳嗽咳痰、咽部不适、口干口苦、口黏、鼻部不适、腹胀。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微腻,脉弦滑细。

诊断:(少阳枢机不利,气火痰瘀交结,扰乱心神型)郁证。

方药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生姜3片,大枣6枚,生龙骨(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桂枝6g,茯苓10g,制大黄6g,生栀子5g,淡豆豉(后下)10g。5服,每天1服,水煎,分2次温服。

7月25日二诊:胸闷明显减轻,烦躁基本消除,情绪较前稳定,已无胸部隐痛,寐转佳,头昏减轻,舌脉基本同前。继进原方7服。

7月31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心情较前舒畅,夜寐改善,周身疲劳减轻。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细。效不更方,继服14服。

10月23日四诊:诸症基本消失,胸闷气短未现,幻觉消失。原方加减化裁继服14服以巩固疗效,并嘱其勿多虑,放松心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按郁证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睡眠功能障碍性疾病、神经症、癔症等。西医主要采用抗抑郁、抗焦虑类药物缓解症状。但是口服抗抑郁类药物存在起效慢、有效率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特点,临床疗效不确切。中医学重视心身同治,通过方药、针灸、气功、推拿等治疗方法,为郁证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本案患者因工作调动后家庭不睦,心情压抑,导致胸闷气短反复发作,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情志不舒,肝气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滞于心胸,故胸闷气短、胸部隐痛、喜太息;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热扰心神,则烦躁易怒、夜寐梦多;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壅滞,故头昏沉、易疲劳、大便偏结,小便黄;木郁克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扰神明,故喜独语、易产生幻觉;气郁则血瘀,瘀血阻塞脉络而影响新血化生,外加脾运化失司,血液生化乏源,久之则血虚,血虚易生风化燥,故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微腻,脉弦滑细,乃少阳不和、气火痰瘀交结、血虚之候。四诊合参,本案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气火痰瘀交结,扰乱心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具有和解枢机、通阳泄热、开郁行瘀、重镇安神的功效。因铅丹有毒,故本案舍之,临证时可用生铁落、代赭石、珍珠母代之。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龙骨、牡蛎震摄安魂,并能息风止痒;茯苓健脾宁心,以治生痰之源;法半夏化痰行滞;制大黄泻热攻积、逐痰行瘀;桂枝通阳化气,合柴胡升清阳而解身重,合茯苓利水渗湿,合制大黄活血通络;党参、生姜、茯苓、大枣健脾益气养血;加用“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之栀子豉汤,既清宣郁热,又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可使枢机和,郁热清,痰瘀化,心神安,故药后效显。

综观上述验案,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清所属脏腑经络,治调相合,加强日常调护。治疗胸痹,应重视调肝气以疏利气机,气机调畅,百病得安。治疗低热,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发汗过猛,需细辨外感和内伤,外邪内陷者,宜以轻透之品,鼓动正气,引邪外出;内伤久病者,要重视调理脏腑气血,补虚祛邪。治疗郁证,则要追病史,求病因,辨证用药同时,加强非药物治疗,积极开导患者,增强患者治愈信心。(杨月容  江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胸闷气短胸痛心脏病的古方
胸痹验案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49
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
中医治疗胸痹八方之比较
我在金匮里发现一张治疗心绞痛的好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