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2)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2)

时间:2011-07-04 08:17点击: 902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软,脉浮汗出,为湿热盛于上,故用三黄清降之。恶寒为肾阳虚于下,故以附子温升之。非所谓“恐三黄伤阳,故加附子,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故宜苦泻”云也。“大黄附子汤,阳中有阴,宜以温药下其寒”一语,不免误人。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乃人身至宝,岂可下之?此方乃肠胃有热积,脾肾阳气又虚之方也。尝见此等应当寒热并用之病.医只用寒下,未用温阳之药,服后不见泻下,另易一医,见其脉象中下无根,知为未用附子之故,因单用附子一味,下咽之后,一泻而亡。此因寒药已将中气下伤,不能运动,是以不泻。寒药得附子之阳,一动而后泻出,中气即随泻而脱也。当单用附子之时,脉象既中下无根,应用干姜、炙草温补中气,中气不至动摇,乃不随泻而脱。《伤寒论》此方黄连、黄芩、大黄三味,只用麻沸汤渍一顷刻,略有苦味,并不煎煮,附子则煎,其意深矣。麻沸汤,水开至细珠满锅如麻子,故云麻沸,取其上浮之意。
半夏泻心汤平人上清下温,病人上热下寒,惟其上热,所以下寒.惟其下寒,所   以上热。上热所以下寒者,热逆于上,火虚于下也。下寒所以上热者,上热下降,全赖中气旋转,中气旋转,全赖下焦火足,下寒而中气无根,旋转停顿,故上火不能下降,而现热于上也。此病呕而胸满为上热,故用芩、连以清上热。饮食不下为中气虚寒,故用参、枣补中气之虚,姜、草温中气之寒。假使清上热而不温中寒,芩、连益伤中气,上热益不能降,温中寒而不清上热,姜、草增加上热,呕满必益甚也。原解甚好,但不如如是解法为有着落。
白虎汤此方为清金燥之方,石膏大寒,用之以清金气之燥,极伤中气,所以炙草、粳米、人参同用。后人用石膏每加芩、连、地、冬等寒腻之药,将石膏清燥之功,酿成寒中之过,服后烧热更加,病势更重。烧热更加者,中气被寒药所伤,不能旋转,上焦诸火,更不下降,故更烧热也。原解极好,“小便赤为内热,白为内寒”一语,须再研究。内热之小便赤,必赤而长,射得远,若赤而短,射不远,则属内寒。内寒之小便白,必白而短,射不远,若白而长,射得远,则属内热。参以脉证,自然明显。见赤色便以为火,而用凉药下火,浩劫也。若内热,小便赤而短,尿孔必痛,不过虚热,亦非实热,忌用石膏。
竹叶石膏汤肺气燥热,中虚胃逆之方也。脉虚者,肺气为燥气所伤,故虚。虚而用石膏,石膏清凉除燥气,则肺气复也。然非加参、米、姜、草温补中气,不能助石膏成功。
升阳散火汤阳气只愁不降,不愁不升,有阳则升,自然之理,惟下焦阳微则不能升耳。阳微不升,应当益阳,不当升阳,阳微而用升药,则阳脱矣。火气只愁不降不收,不愁不散,火性原散,岂可助散?人身心包火气,下降藏于肾水之中,胆经相火导之于前,肺经金气收之于后,然后火藏水中,为中气之本,生命之根,不可些须外散也。阳经之火,乃阴经阴中之阳之根。如阳明胃经火气,降而收之,则成太阴脾经之阳。如太阴脾经之寒,阳明胃经之火散去,不能化成脾经之阳也。如阳经火郁之病,以清降之药治之,服药之后,气爽神清,此即阳降化阴之征兆。散乃火性之病,火散则热,如用散药帮助火之散性,势必愈散愈热,非将火气完全散完,热不能退。五行之火,乃人生之原质之一,六气乃五行之病气,热亦只可清降,不可散,况火乎?只知散热,不知顾火,已背医理。今乃明指火而散之,不知五行之火,乃人生原质之一故也。此方“升阳散火”四字,有过无功。原解又任意乱说,以助其恶,贻误后学,不可不辨,参看升阳益胃汤。
凉膈汤“  ” “”薄荷、桑叶皆下降之药,原解升散于上四字错误。凡上升二字,只宜用于下焦之病,“下降”二字只宜用于上焦之病。膈乃上焦之位,膈下方属中焦,原解“上升下行而膈自清”一语,理路不清,上焦而用升药,试问要升到哪里去?清心莲子饮躁烦用柴胡上升,恐益躁益烦,况又加黄芪上升乎?崩淋之病,因热因虚,虚则参、草,热则芩、冬,下部之病用芪、柴较为稳当。局方多与东垣同一偏处,因不知人生原理,是一整个圆运动,无怪其然。
甘露饮方中皆凉降之药,此胃热而脉不虚之方,脉虚用之,中寒胃败矣。犀角非平热必不可少之物,其价太昂,可以他药易之,谓“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犀角性降,升麻性升,何可代乎?清胃散汪訒庵先生云:上升之药,不可轻施。此阅历有得之言,我之师也。
医东垣之药也。原解“当归引血归经”一语,无着落,血热则离经,热平则归经耳。
泻黄散此胃热乃木郁之热,其脉必沉实之中而有弦细一条,故石膏、栀子清胃热,藿香、甘草降胃气之外,重用防风以疏木气也。弦乃木郁之脉。
   钱乙泻黄散胃热口疮,而用升麻、白芷之升性,可怪。胃热宜降忌升也。
泻白散  清泻肺热,必兼养中,此定法也。
泻青丸木气本生火,木郁则不生火而生热。肝经上升,胆经下降,升降通调,则木气不郁,此方龙胆、栀于、大黄以降胆经,羌活、防风、川芎、当归以升肝经,木调热退,名曰泻木,实乃调木,脉虚人忌用。
龙胆泻肝汤原解甚好。惟肝经主升,只宜清热,不宜泻热。世每称平肝,其实肝经主升,无升的太过应平之理。肝经觉得升的太过,皆胆经不降之过。平肝之说,亦宜改称降胆,方有着落。肝病必郁,郁而平之,则必下陷。平胆经肝郁自舒,平胆之药,即降胆之药。治木气之病,总以升肝降胆为宜,运动圆则病愈耳。此方之柴胡、当归,升肝经之药,龙胆、苓、栀、生地,降胆经之药也。必如《伤寒论》厥阴热利、下重而渴之白头翁汤证,乃肝经可清之病。白头汤证,乃肝经因热不升之病也。
当归龙荟丸  “ ”原解非实热不可轻投一语,所谓实者,乃胃热实非肝热实,肝热决无实证。原解又云“肝木为生火之原,诸经之火因之而起”一语,须加研究。肝木上升,能生心经君火。心包经与肝经同属厥阴,又生心包相火。谓肝经为生火之原诚然,然非胆经相火下降,藏于水中,化生肝阳,肝经不能生火。木生之火,只恐不足,不见有余,决无诸经之火,因肝经而起之事。
左金九吐酸吞酸,乃胆热郁于胃脘,非肝火也。黄连清郁热.加吴茱萸少许,寒热混合,则起运动,将胆热运动而下,胃中酸味自消也。原解“反治、正治、反佐”云云,无有着落,不可为训。
导赤散原解甚好。但火之下降,须赖中气下降。此方尚系中气不虚之方也,以脉断之。
清骨散骨蒸而肆用寒凉药、升散药,不妥也。治病须将病气为病与本气为病界限分清,如表邪与热邪为病,乃病气为病,此方宜之。骨蒸劳热,乃肾水亏耗,相火泄露,肝胆枯滞,脾胃不健之病,为本气为病之病,此方忌之,又宜滋水、藏火、调木、运土为治。
普济消毒饮天行热盛至于头肿,须防下虚。清热平风之中,须养胃气。马勃、鼠粘,甚伤胃气。头上之病,以降为治,不宜升、柴、连、苓苦寒败胃,尤不妥当。
将此数味去之不用。加金银花、淡豆豉、龙井茶较相宜耳。此病口必臭,如其头肿而面赤,口气不臭,则中虚已显,凉药下咽,必至变故,可用六味地黄丸以降之,山药、扁豆煎汤调服。如面红而环唇青黄,凉药下咽立死,又须桂附地黄丸降上温下为治。此三证以脉断之,不可只知清毒。
清震汤头面肿痛,疙瘩,头如呜雷,此阳气有升无降,木气离根,万无再用升麻、柴胡之理。曾尝用乌梅二枚,龙井茶一钱,治愈夏日此病,与清震汤药性适相反也。升阳解毒,乃东垣个人天性之偏,非学理之偏,如谈学理,岂有木气升极不降,再用升、柴散之之理?桔梗汤肺痈治法,一面清热去腐,一面须补质生新。曾尝用去核大枣肉二两,带核红葡萄干四两,贝母五钱,桑叶三钱,浓煎徐服而愈。桔梗汤,补质之药少,去腐之药多,极伤中气,未为妥也。带核红葡萄干,补益血肉,既能去腐,亦能生新,此病特效。
 清咽太平丸  原解甚妥。川芎少而薄荷多,降多升少,故宜。
消斑青黛饮此方于大队寒凉之中,用醋、用草、用参,乃经验有得之法。热现外者,内火必虚,清外热能顾内虚,妙法可师。
辛夷散头上之病,只宜降药不宜升药。既成瘜肉,则浊阴凝聚成形,非得清阳上升,不能化之使降,故此方升药甚宜。此方原解,投合此旨。甘草须制过,补中之力大,奏效较速。中气者,升降之轴也。
苍耳散  此病乃湿热,非风热。风病不宜白芷与葱。此方如服后不效,加补中药即效。
妙香散饮食化精,积精化气,积气化神,精自不遗也。然必肺金能收,心包相火下降,肝胆木气升降无阻,中气健旺,运化灵通,乃不自遗。梦遗之家,肺金不收,胆木不降,肝木不升,心包相火不降,中气运化阻滞,睡熟之后,相火增加,增加之相火,不能藏于肾水之中,以化生心火。则浮动成梦。肝胆木气,既已升降不通,木郁疏泄,则成梦遗。此方重用山药助金气之收敛,以降相火,降胆经,用木香以升肝木,止疏泄。肺经、胆经、心包经下降,与肝经上升,全要气机无滞,脉络流通,用桔梗、辰砂、远志、茯苓、麝香疏通滞气。升降之机,全凭中气,故又用参、草以补中气,所以能愈梦遗也。黄芪不用较妥。惊悸之病,亦系肺经、心包经、胆经不降,肝经不升,中虚络滞,故此方亦效。《金匮》治梦遗,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桂枝升肝木,芍药降胆木,炙草、姜、枣补中,龙、牡去滞,以通升降之路也。妙香丸列入泻火之剂,以为梦遗乃相火之动,而方中无直接泻相火之药,乃系调升降之药。此病如泻火,便失治法。梦遗乃运动整个不圆之病,此方妙处,全在复其运动整个之圆,中宫运化有方,四维气机无滞而已。方中麝香太重,宜减半用。如脉象有热而梦遗,卤水炒黄柏一钱,好烧酒泡透,临睡饮少许,神效,此泻火最妥之法。妙香散有整个圆运动的理法,王荆公知宇宙造化之妙矣。
久病遗精之家,百药不效者,用八珍丸二钱,桃仁、红花各一分,卧时吞服,久服自效。因遗精之病多年不愈,必有瘀血阻碍圆运动之路。每当节气之前,肝胆之气的升降不通,子半阳升则阳动而泄。八珍丸,参、术、苓、草以补气,归、芎、芍、地以养血,桃仁、红花以通瘀去滞。气血既足,瘀滞既消,肝胆之升降畅,遂圆运动的气机活泼,精能化气,遗病乃痊。子丑之间,肝胆气动,故须临卧服之,以应天人一气的机会与运动的力量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龙、牡之效,在既能收涩又能通滞耳。
除痰之剂二陈汤治病分对证治法与根本治法。二陈等方,对证治法之方。原解治一切痰饮,“一切”二字不妥。痰有阳虚之痰,阴虚之痰,二陈汤乃阳虚之方,如阴虚之痰,半夏、茯苓切须禁用。阴虚何以会成痰?因阴虚之痰,乃津液凝聚不降,被相火熏灼而成。阳升阴降,自然之性,阴虚而降力不足,相火因而浮逆,津液因之凝聚也。阴虚之痰,色白而胶粘。阳虚之痰,清稀,色白而带水,或稠,不带水而色黄。带水者须温中,色黄者且须温中而兼降火。温中宜干姜,降火宜黄芩。半夏、茯苓徒伤津液,不能见效。
阴虚之痰,则当降肺胆,息风热,莫伤中气为治。痰之为病,最能堵塞气机,发生险象,如顽痰胶固,则导痰汤、温胆汤诚不可缓。
涤痰汤原解甚好。如有外实内虚之脉象,又当参理中之法。
青州白丸原解甚好。惊风如系急惊,须润燥、调木、养中之法。如系慢惊,须健脾胃,温肾肝之法。此方温降力大,于小儿病不甚合。
   清气化痰九原解极好。
顺气消食化痰丸如服此方后,病去复发,或服后病更重者,宜于根本处求之。补脾胃,降肺经,调肝胆,运动圆,痰不自生也。
滚痰丸  凡攻沉疴痼疾,须兼补法,且须补多攻少,方能见效。此方峻猛,僚解谓“非实体,不可轻投”,诚然。但病此者,病实而体不实者多矣,不可将病实认为体实,因痰病之脉,易现实象,痰实人必虚也。
金沸草散局方不用细辛之辛燥,茯苓之去湿,而加麻黄、赤芍药之降散,因肺家风寒宜降散,不宜直泻,辛、苓皆直泻也。甘草乃和中,非发散。既加麻黄,宜去荆芥,免过散之害。原解用赤茯苓入血分而泻丙丁,未必然。
半夏天麻白术汤原解“风虚非天麻不能定”、“陈皮调气升阳”二语,陈皮乃降气、降痰之药,升阳非陈皮之事,气与痰降于右,阳自升于左耳。风虚须从虚之所以然治起。天麻升散,风病忌之,世皆用之,可怪也。
常山饮原解“阳明独胜之热,太阳独胜之寒”,“独”字应改为“偏”字,因同时俱病,则不可称为独也。此方用乌梅补木气以行疏泄,木气疏泄,能通滞气,是以疟愈痰消。
截疟七宝饮此方与常山饮,俱治实疟之方。疟病虚证多,实证少。实疟,胃间有积食、积热,舌上有厚胎且黄也。虚疟须补脾胃与通滞气并行。六气皆能成疟,又须以治六气为主,通滞为辅,疟的原理,乃金木双结,详时病篇。
收涩之剂金锁固精丸龙骨牡蛎,通滞固脱,非涩也。如系收涩,治遗精必不效。因人身圆运动,是活泼滑利的。中气运于中,肺胆二经降于右,肝肾二经升于左,自不遗精。此方不合此理,所以不效。涩则滞,滞则木气更不通,势必妄动,妄动则更遗精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为什么会伴随出现这些症状?
癫痫
刘民叔用药特色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惊悸
医学格言警句
中医人生格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