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临证指南21-30

     
2l、大青龙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O枚  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崾要略》偏重于内困,指出溢饮病是因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又附:伤寒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黄××、男,28岁。隆冬感受寒气,证见高热(39.5℃),恶寒:头身肢节皆痛,无汗,心烦,口不渴。病已3天,曾月柴胡注射液,服A.P.C及桂枝加葛根汤无效。舌红苔白,脉浮紧有力。寒郁化热,治当发汗。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大枣10枝,生姜10克,炙甘草6克。一剂。初服无汗,复服后汗出遍体,浸渍衣裤。发热等证随汗出而解。

    2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疹伏不透案
    刘渡舟医案:郑×之子。初舂出麻疹,因感染风寒,疹出未透而骤回。高热,体温39.8℃,气喘鼻煽,环口紫钳,疹伏不出,若隐若现。脉数而滑,舌苔黄褐而干。此为疹毒内陷,火热犯肺,证情险恶,急当宣肺清热,透疹达邪。
    麻黄2.4克  杏仁9克  甘草1.5克  生石膏18克  羚羊角1.2克  瓜蒌仁6克  桑叶6克  浙贝6克
    服药一剂后热退喘平,前胸后背透发疹点甚多,但仍咳嗽,转用桑菊饮加蝉衣,贝母,竹茹,玉竹等药调理而愈。
  【解说】大凡小儿出麻疹,应该以麻疹透尽为顺,内伏不出为逆,而且在出疹期间一定要慎避风寒。本案患儿因感染风寒而使疹毒内陷伏而不出,是临床危重证之一,治疗一定要以清热透邪为主,麻杏甘膏汤是首选的良方。加羚羊角清肺平肝不但治咳喘,又能防热极生风,产生惊厥;加桑叶疏风宣肺透疹;加瓜萎仁、浙贝,化疲利肺以助麻,杏外透之功。
    仲景用麻杏甘膏汤治疗肺热阳盛的汗出而喘证。‘对比麻黄汤二方皆可治喘,但麻黄汤证之喘是由于寒邪闭表,肺气不宜,所以是无汗而喘;麻杏甘膏汤证之喘是由于热邪客肺,肺气壅塞,所以是汗出而喘。二者虽有寒热之别,但总是离不开肺气闭塞这一特点。闭者当开,所以都用麻黄以开之。因寒邪而闭塞者,配桂枝辛温以开之,因热邪而闭塞者,配石膏辛凉以开之。

    又附:肺热咳嗽案
    刘渡舟医案:李x,男,2岁。初得伤寒,高熟(39℃),无汗,舌苔白润,脉浮数。予麻黄汤原方一剂,服药后得汗出,发热降至37.5℃,但又出现严重咳嗽,呼吸气急,有痰,汗出,舌红苔略黄,脉滑数。此为邪气化热闭怖所致,急疏麻杏甘膏汤,服两剂后,热退咳平。

    23、越婢加半夏汤证
    肺风案
    刘渡舟医案:王××,男,58岁。患有肺气肿病史五年多,病情逐年加重。现证:胸闷气短,喘息头晕,项背恶风,寸脉浮,舌质红苔白。辨为“肺风”挟饮之证。麻黄5克  生姜I0克  半夏10克  生石膏15克  大枣7个  炙甘草6克  三剂
    服药一剂后得微汗出,则觉胸中之满顿开而呼吸随之畅利,三剂后碘背恶风亦消。又加石膏25克,服三剂,气喘已平。
 
    【解说】《素问·风论》说:“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说明了脏腑之风,是风邪外袭,从脏腑所在背部的输穴内传于里。肺的输穴叫“肺俞”,位于后背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风邪从肺俞内传于肺,则为肺风。《风论》指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阱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张仲景广《内经》之义,指出:“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由此可见,“肺风”证的临床表现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症状:1、多汗恶风;2、咳喘短气;3、头晕目眩;4、肢体肿胀而重。根据这些情况来看,本案似属“肺风”之例,但仲景并没有提出治疗肺风的方剂。我们发现越婢加半夏汤所治的”肺胀”,与肺风的证候近似,所以可补肺风治疗之不足。
     
24、越婢加术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吕xx,男,46岁。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画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则下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皆腻,脉浮大。按溢饮证治疗:
    麻黄12克  生姜9克  生石膏30克  苍术12克.大枣7枚  炙甘草6克  二剂
    服药后四肢得微汗出,病证明显减轻,原力加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服两剂而愈。
    【解说】本案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溢饮证,是从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中受到启示。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杏仁:就成为越婢汤。大青龙汤治疗风寒闭郁阳气的不汗出而烦躁,以不汗出为主,所以用桂枝、杏仁助麻黄以发表,表气得开则郁阳得发;越婢汤是治疗水与风合,一身悉肿的风水证,以身体肿胀汗出为主,用石膏配麻黄以清肺热,肺热清则治节行,通调水道而能运化水湿。因此,越婢汤治溢饮,取法于大青龙汤而又不同于大青龙汤,本案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者眼点。

    2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悸案
    刘渡舟医案:宋×x,男,35岁。宋君的职是教师,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气伤神。忽一日突发心悸,严重时心神难定,坐立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缓而弦,按之无力。此因过用心神,心气虚而神气不敛所致。桂枝9克  炙廿草9克  龙骨12克  牡蛎l2克  三剂。 嘱其夜晚减少工作以养心神,果然药尽而安。
    【解说】宋君的病证起于过劳多虑,过劳则伤气,多虑则伤神,所以,养生之法务在起居有常,劳逸相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因误用烧针,损伤心阳所引起的烦躁证,川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药物,辛甘合化为阳,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心阳虚损,不能固护于上出现心悸、胸闷等证的基本药物,临证之时,不可不知。
    
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
   
    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白术I0克  炙甘草6克。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I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
    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茯苓18克  桂枝10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龙骨l2克  牡蛎I2克  三剂
    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上方加附子l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
    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敌对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心肺刚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厚朴IO克  薤白10克。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小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剧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注意。

    (4)眩晕案
    刘渡舟医案:吴×,女,38岁。患头晕目眩,严重时坐立不稳。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病人面色苍白,舌质淡苔水滑。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诊为水饮内停,上冒清阳,治以温化痰饮为法。
    茯苓30克 桂枝12克  白术10克 泽泻15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6克 三剂。服药后疗效显著,眩晕明显减轻,因方药对证,嘱其继续服用,六剂后,证情基本稳定,予泽泻汤加味善后。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包括二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路·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说的“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而发病。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病的最大临床特征就是“水气上冲”。由于心阳虚衰、不能坐镇于上,在下的水寒邪气乘虚上凌则发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阳气之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的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塞为前提。水气上冲的典型表现是:气从脐下,或心下部位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所以,古人称之为“奔豚气”。然而气从脐下往上奔突的,则多与心肾阳虚有关;气从心下部位往卜冲逆的,则多与心脾阳虚有关。
    水气上冲,既是水气病的病证特点,又是水气病的病理反映过程。大凡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如脐旧,心下,胸中,咽喉,以至于头面,五官清窍等地,则出现胀满、悸动、憋闷,或噎豢,或咳喘,或眩晕等症状。除此之外,辨识水气病,还可以从色、舌、脉诸方面观察。望色:临床多见面色黧黑.或?出现水斑(即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切诊:脉象多见沉弦或沉紧。
    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茯苓在本,方中有四方面的治疗作用:  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益报告文学土地以防水气上冲。桂枝的治疗作用有三方面:一是补心阳以制水;二是通阳以消阴;三是下气以降冲。茯苓桂枝相须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果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邪。白术协茯苓补脾崇土以制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

    又附:水气上冲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9岁。有冠心病史,前来门诊求取中成药。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肌肉跳动,畏寒肢冷,大便反干.数日一次,舌暗红而脉沉弱。观其先前所服之药:皆以薤白、栝蒌、丹参、檀香等活血理气为主,劝其再服汤药,予苓桂术甘汤原方二剂。复诊时面有喜色,谓此次服药对证,疗效显著,如是原方继续服用而大见功效。
    【解说】活血化瘀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的心脏病.则用苓桂术甘汤,乃是“温药和之”的方法,两法并存不可偏废。由于本方在临床运用十分泛,所以加减方法也比较多,比如:兼心神浮越而惊悸恐怖者,加龙骨、牡蛎以潜敛之;兼痰湿内盛者,合二陈汤以化痰;兼水冒清阳而眩晕重者,加泽泻利水;兼虚阳上浮而面热,心烦者,加白薇以清虚热;兼心血不续而脉结代的合生脉饮;或肾不纳气而少气喘息的,加五味子、紫石英:兼血压偏高加牛膝;兼口舌干燥欲饮水而舌反红绛者,加太子参、沙参和丹参;若阳虚水泛严重者,见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溏泄等证,则必与真武汤合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最常用的加减法,分别附列于下。
   
附一:苓挂杏苡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甘草,加杏仁、苡米,名曰苓桂杏苡汤。主治水气兼挟痰湿,水湿相因为患,证见咳嗽多痰,胸满,不欲饮食,周身酸楚.头重如裹,小便不利等。曾治李某,年逾八旬,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来,常觉胸满,咳嗽吐白痰,周身酸懒,不欲行动。不思肥甘之物而欲素食。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无力,即用苓桂杏苡汤治疗,六剂后诸证均明好转,转用异功散善后。
    附二:苓桂芥甘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白芥子疏肝利气,名曰苓桂芥甘汤。主治水气兼挟肝气上逆。曾治曹某,女,43岁。胸胁发满,入夜为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暖气频作,心烦易怒。来月经时。小腹作胀,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脉沉弦。用苓梓芥甘汤加香附,六剂后胸胁不满,暖气不作,其余各症也明湿减轻。转用小剂桂枝茯苓丸作汤剂,又加香附、郁金等药调治而获痊愈。
    附三:苓桂茜红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甘草,加茜草、红花,名日苓桂茜红汤。主治水气兼挟瘀血阻痹胸中。曾治太原曹××,素有冠心痛史,近来头晕,胸闷疼痛,控及后背,舌边有瘀斑,苔水滑,脉弦。乃用苓桂茜红汤,诸症平息而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奔豚证案
    刘渡舟医案:郭××,男,56岁。患奔豚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并见头身汗出,每天发作两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尽之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水气下蓄,乘心脾阳虚而上冲。
    茯苓30克  桂枝12克  大枣15个  炙甘草9克  上方服用两剂,则小便畅通,奔豚气不再发作。
    (2)欲作奔豚证案
    刘渡舟医案:李×x,男,43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伴小腹及胃脘胀闷不舒,心悸。寸脉软,关尺之脉俱弦。心脾阳虚,水寒之气将欲上冲之证。    。茯苓30克  桂枝12克  大枣15枚  炙甘草6克  肉桂3克
    刘渡舟医案:陈x×,男,26岁。暑夏抗旱,挑水浇地,酷日之下劳动,汗出特别多,口中干渴难忍,因而俯首水桶暴饮,当时甚觉凉爽,但不多时则感到心下胃脘部位悸动不安,入夜亦不得安寐。经多方诊治,不见功效。来诊时,令其仰卧床上,用手按其心下,悸动应手;又用手震颇上腹部,可清晰地闻到胃中漉漉作响,其人小便尚利,舌苔水滑,脉弦。此证主胃中有水饮。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汁1酒杯  二剂。先煮前三味药,待药成后,以姜汁兑药服。服药一剂后,自觉热辣气味直抵胃中,而胃中响悸动为甚。不多时,忽觉腹中疼痛欲作泻利,急忙登厕更衣,泻出水液甚多,随之心下悸动明显减轻。二剂服尽则全安。

    (2)头痛案
    刘渡舟医案:邓××,男,45岁。患有高血压病史。近日来头痛剧烈,心悸,恶心、欲吐,严重时伴见头身汗出湿冷。舌苔白滑,脉弦缓无力。胃中水饮上凌,瘀阻血脉之象。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生姜15克  炙甘草6克  牛膝l0克  红花6克  茜草6克 半夏15克  陈皮l0克 1剂。药后血压阻下降,头痛止而诸症消退。
    【解说】茯苓甘草汤是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所以又被称为“苓桂姜甘汤"。张仲景用本方治疗水饮停留于胃中,阻碍气机,郁遏清阳所致的“厥而心下悸”。生姜有很好的和胃散饮的作用,所以常被用来治疗饮气在胃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导致水饮停留胃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胃阳不足,不能行散水气而致饮停,这是内因;二短时间内多饮暴饮,使得外来之水聚于胃中而不化,这是外因。虽然内外可以相因为病,但外来之饮往往是引发疾病的主要来源。为了防止外来之饮的损伤,《伤寒论》中曾指出:“渴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如若不然,因渴而暴饮,就会导致胃中停水的病变.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饮停于胃中,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心下悸”,此外,水饮邪气上冒清阳,还可出觋头晕头痛,胸闷短气等证,也应引起临床家的注意。

    又附:胸闷案
    刘渡舟医案:李××,女,4岁。自春节后,出现胸闷、短气而善太息已1个多月,夜寐时不时惊惕,掌心发热而且湿润,‘舌质淡嫩苔滑润。询知素常口渴多饮,尤其喜凉饮。据此辩为水饮伤中,清阳不利,治用茯苓甘草汤原方温化胃中水饮。服药二剂后明显见效,胸闷短气及夜卧惊惕已基本消除。
       
29、芩桂杏甘汤证
    (1)咳喘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此为有水气。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茯苓12克  桂枝10克  杏仁l0克  炙甘草6克  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
    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  黄连6克
    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五味子6克
    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  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  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  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  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      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  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  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
《中医虚证-阳虚证篇》
又附:水气上冲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医案:简析水气上冲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又曰:“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