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9~24g生姜9~24g  半夏9g
炙甘草6g人参3g
    上5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服,每次
200ml。
  (功效)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主治]
  主证:腹胀满。
  副证: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乏力,苔薄白,脉缓。
  (临证加减]
  1.气虚甚:见症神疲,肢软乏力,人参加至9g,再加白
术、茯苓,以增加益气健脾之力。
    2.矢气不畅:加大腹皮、香附、莱菔子以加强行气之力。
    3.偏于湿:舌苔白厚者,加苍术、.陈皮、苏梗以增理气化
湿之力。
    4.本方加佛手、枳壳、木香治胃腹满痛。
    5。本方合四君子汤治肝炎后综合征。
    6.本方加大腹皮、莱菔子治虚胀。
    7。本方去厚朴、生姜、半夏,加白术、木香、黄连、茯苓、
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
停,名健脾丸。[证治准绳]
  8.本方去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加橘皮、枳实、白术。
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名橘半枳术丸。

    9.本方去生姜,加香附、白术、茯苓、陈皮、白豆蔻、砂
仁、木香、益智仁。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名香砂六君子
汤。[增补万病回春]
    10.本方加人参、甘草治喉肌麻痹,名半夏厚朴生姜汤。旷
东中医,1960,(4),193]    ,
    :    茵陈蒿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茵陈18g  栀子9g  大黄6g
    上3味,以水2400mi,先煮茵陈,减1200mi,再下余2味,
煮取600ml,去滓,3次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小便不利,色黄而短
少,舌苔黄腻,脉滑数。
    副证:发热,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
不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舌苔黄腻,或脉
滑数。    .
    (临证加减工
    1.茵陈蒿汤及其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公认本病多属
中医阳黄,应从阳明论治,属阴黄者居极少数。大多单用茵陈蒿
汤,少数以茵陈蒿汤为基础,随证加减,选加龙胆草、木通、泽
泻、茯苓、板蓝根、猪苓、大青叶、赤芍、苦参;或合用五苓
散、栀子柏皮汤、小陷胸汤等。[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3:149]
  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药用茵陈、栀子、大
黄、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鸡骨草、板蓝根、田基黄。肝细胞性
黄疸加蒲公英、银花、连翘、虎杖;阻塞性黄疸加大黄、郁金、
丹皮、莪术、鸡内金;肝区痛加柴胡、郁金;恶心加佩兰、白蔻

仁、竹茹;小便不利加半边莲、车前子。
    3.小儿黄疸性肝炎的茵陈蒿汤加味治疗:以茵陈10--20g,
栀子、大黄各4~6g,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白芍各6—
9g,茯苓、五味子、厚朴各9--12g为基本方。有恶心呕吐加半
夏、竹茹;纳呆食少加焦三仙;两胁胀痛加元胡、青皮.每日工
剂,水煎服,10 日为1个疗程。
    4.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肝炎:以茵陈、板蓝根各
30g,大黄、平地木、车前子、丹参各15g,山栀子、炒谷芽各
lOg为基本方,转氨酶200U以上加垂盆草、山豆根;黄疸重加
金钱草、赤芍;发热加连翘、.黄芩;呕吐重加苏梗、黄连。每日
1剂水煎服。[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5.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囊结石术后黄疸不退:药用茵陈
45g,生山栀15g,生大黄5一lOg(后下),黄芩、郁金各工0—
15g,金钱草30g,元胡、炙鸡内金各lOg。日1剂,水煎服,治
疗12~30日。[江苏中医,1996,c5,:17]
    6.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
妇幼保健院儿科将茵陈蒿汤去栀子加黄芩、甘草名为黄疸茵陈蒿
汤。同时指出对原因不明及感染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也同样疗效
显著。[新医药学杂志,1973,t8,:z1]
    7。茵陈蒿汤治疗崩漏:用本方治疗崩漏,凡证属实热、湿
热者,用之屡获效验;并指出若三焦火盛,热冲血海,迫血妄行
者,加重栀子、大黄用量;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者,
加重茵陈的用量。[河南中医,1981,cl,:45]
    8。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母婴AB0血型不合性先兆流产:基
本方为茵陈、银花、蒲公英各30g,栀子、黄芩、白术各12g,
大黄6g。便秘加草决明;阴道出血加旱莲草、白芍炭;腰酸加
杜仲、寄生;少腹下坠加升麻、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自妊
娠早期服至产前2周。CN南中医,1996,c3,:150]
  9.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药用茵陈9—12g,

栀子3--~5g,大黄2g,金钱草6~--8g,茯苓8"-10g,郁金、丹
参、平地木各9g.每El 1剂,水煎,取液60ml,分3次口服,
10~15日为1个疗程。
    10.茵陈蒿汤加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茵陈、栀
子、黄芩、制大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
果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期间,对服药的30例新生儿做了仔细的临床观察,未发现
有明显不良反应,仅个别新生儿出现反胃和呕吐现象,约半数
(14/30例)患儿有大便溏稀,次数增加。认为这对阻断胆红素
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进胆红素排泄起
着重要作用,正是中药退黄特点之所在,一般无须处理。少数呕
吐患儿多半是由于分娩时吞人羊水或胎便排出延迟所致,因此,
最好在排胎便以后抱起喂药,必要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后再
喂药。本研究揭示,对初生婴儿,尤其是出生工2小时内的高危
婴儿,应做胆红素监测,如果出生后12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浓度
超过60~mol/L(此时肉眼观察并无黄疸)或每El上升超过
34~mol/L,揭示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除应寻找原因外,应给
予中药口服,疗程随病情掌握。
    关于中药退黄的机制:近年来已有报道,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茵陈、栀子和大黄均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可促
进胆汁的排泄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二是中药具有血型物质的
特点,大黄、黄芩和茵陈对血型抗A、抗B和抗0抗体均具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特异性地同相应抗体结合,从而全部或部分
地抑制抗体的效价,阻断溶血的发生,使婴儿得到保护。[中医杂
志,1993,(2):101]
   11。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药用茵陈
30g,制大黄6g,甘草5g。痒甚加蝉蜕、丹参;或用丹参(先兆
早产忌用)、黄芩、蝉蜕各lOg,生甘草3g,黑山栀12g,蒲公
英30g,生地、茵陈、薏苡仁各15g,柴胡6g,僵蚕9g。每日1

剂,水煎服。并用维生素C 2g,维生素Bo 0.2g,三磷酸腺苷
0.04g,辅酶A 100U,加10%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
次。苯巴比妥0.03/d,每日3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疗程
间隔7日。
    1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本组均
为肝动脉栓塞化疗后2-5日,体温37.5--39.5℃,用抗生素工
周无效者。药用茵陈、鸡骨草各30g,栀子、大黄、党参、白
术、菖蒲各15g,法半夏12g。热甚加溪黄草、蒲公英、:黄芩;
湿重加车前子、滑石、白蔻仁;气虚甚加黄芪、淮山药;阴虚甚
加元参、生地、沙参;夹瘀血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每曰
工剂,水煎服。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周为1个疗程。
停用抗生素、镇痛退热药,用2个疗程.
    13。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猪苓、茯苓、白术、桂心。治湿
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名茵陈五苓散。
    14。本方去大黄,加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薢、葛
根、陈皮、半夏、薏苡仁。治平日嗜饮,湿火熏蒸而致酒疸,面
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小便赤涩,名茵陈玉露饮。
    15.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炙甘草、白术、附子、干姜、肉
桂。治寒湿阻滞之阴黄,名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16.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炮姜、炮附子、炙甘草。治发
黄,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脉沉细迟者,名茵陈四逆汤。[景岳
全书]
    17.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白藓皮。治痫黄,身色黄如金,
不多言语,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黏涎,名茵陈汤。
  18.本方去大黄、栀子,加麻黄。治湿热黄疸,表实无汗
者,名茵陈麻黄汤。[医宗金鉴]
    19。本方加升麻、枳壳、龙胆草、秦艽。治内黄,身面眼悉
黄,如黄金色,小便浓如柏汁,名茵陈散。[太平圣惠方]

    猪肤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皮(去毛之猪皮)60g
    上1味,煨汤三四小碗,取汤,吹去浮油,加入白蜜30g,
炒焦米粉15g,和匀,一日内分6次温服。
    (功效)清热润燥,滋养肺肾。
    (主治)
    主证: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或声音嘶哑,胸满,心烦。
    (临证加减)
    1.猪肤汤治疗咽痛;猪肤汤组方严谨,药味简而不杂,为
甘平凉润,滋阴清热的平剂。具有复阴液,退虚热,疗咽痛的作
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凡久病劳伤,肾精亏耗,虚火上炎,伤于咽喉则见咽痛、
音哑等证。应用猪肤汤应着重:咽痛而不红,音哑而无肿,并伴
有烦热咽干,体倦腰酸,寐少耳鸣,舌红脉细等阴虚火旺为特
征。方取猪肤甘寒人肾,以水济火,解少阴客热;白蜜甘平凉
润,清热润燥,以止咽痛;白粉(或粳米)甘缓和中,扶助胃
气,滋津液化生之源。此甘润平补之剂清热而不苦寒,润燥而不
呆滞,相济相须,使阴液得复,虚热则退,咽痛自消矣。总之,
先抓主证,再辨兼证,标本缓急,主次分明,随证加减,方可井
然不乱。是方药味平淡,主意很深,用之得当,确有出奇制胜之
妙。
    2。猪皮膏在临床上运用:单用猪皮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更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
血,均收到良好效果。本组病例经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等检查明确诊
断后,停服其他中西药,单用猪皮胶30g烊化或胶冻,白开水送服,
每日2次,8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桔梗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  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或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本方既治少阴咽痛,又治肺痈脓已成者。
    主证:咽干肿痛,肺痛,咯吐脓血,腥臭胸痛,气喘身热,
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副证:咽喉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
便黄而量少;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临证加减)
    1.桔梗汤治疗肺痈疗效满意,并论述本方治疗肺痈的临床
作用:①本方桔梗苦辛能宣开肺气、化痰散结排脓。经药物的化
分析:含桔梗皂苷,为强力的祛痰药,大剂量应用能促使脓疡破
溃。加速排脓,生甘草清热解毒,二药合用共奏散结排脓解毒之
功。②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必具腥臭脓痰的临床特点,目前依靠
X线临床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故凡临床确诊为肺脓疡者,
不论有无腥臭脓痰见症,皆可早投此方。本方重点在于使已成之
脓肿早溃,加速排脓,故用量较大,经临床观察,服药后见咳嗽
增剧,偶有轻度恶心,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江苏中医,1981,s]
  2.桔梗汤加味治愈肺痈:用清热、排脓、消瘀,宣肺法,
以桔梗汤为主:桔梗、防己、川贝、甘草、杏仁、当归、百合各
6g,桑皮、瓜蒌、薏苡仁、黄芪各9g,大黄、栀子各3g.[哈尔滨
中医,1965,(5):27]
  3.桔梗汤加味治疗慢性喉炎:基本方为桔梗、元参各20g,
生地15g,麦冬、半夏、厚朴、马勃、薄荷(后下)各lOg,胖
大海12g,甘草8g。情志受刺激,胸胁胀满,善叹息去生地、麦
冬,加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伴

鼻炎、鼻窦炎加苍耳子、辛夷花;伴扁桃体炎加山豆根、射干、
银花、连翘;咽喉发痒,声嘶加木蝴蝶、蝉蜕、牛蒡子。每日1
剂,水煎服。12剂为1个疗程,治疗l个疗程。  [中国乡村医生,
1994,(12):253
    4.桔梗汤加味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基本方为桔梗lOg,生甘
草20g。疼痛剧烈加元参、蚤休、山豆根、银花、射干;吞咽困难
重加瓜蒌皮、浙贝母、天门冬、竹茹、板蓝根。每日工剂,水煎
服。10日为1个疗程,用1一2个疗程。[天津中医,1996,c6,,181
    5.鼻咽癌放疗咽喉红肿者本方加北豆根,锦灯笼、牛蒡子。
    6.本方去桔梗,名甘草汤,治同.
    7.本方加防风,名甘桔防风汤,治同。
    8.上焦风热,本方加防风、荆芥、连翘,名如圣散。
    9。失音不能语者,加诃子肉,名清音汤。
    10.伤寒少阴证,咽痛、头眩,本方加花粉、连翘、山栀
子、黄芩、生地、鼠黏子,名甘桔汤。
   11.慢性喉风证,本方加元参、川芎、柴胡、黄芩、桔梗、
升麻、广陈皮,名少阴甘桔汤。
    12.胸中痞塞,噫气吐酸或咳者,本方去甘草,加枳壳,名
枳桔汤。
    13.风热咽痛,伴有发热恶寒表证者,本方加薄荷、桑叶;
邪热内盛者,加银花、连翘、黄芩、赤芍、花粉;便秘者,加芒
硝、大黄;咽喉肿痛甚者,加元参、山豆根、射干。
  14。同名桔梗汤
  (1)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于口渴,两
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本方加桑白皮、贝母、当归、瓜
蒌皮、生黄芪、枳壳、防已、百合、薏苡仁、五味子、地骨皮、
知母、杏仁、葶苈子,亦名桔梗汤或称济生桔梗汤。
    (2)上焦气热上冲,食即暴吐,脉浮而洪者。本方去甘草加白
术、半夏曲、陈皮、茯苓、枳实、姜厚朴,亦名桔梗汤。[治法机要]

    (3)火郁于肺,咳嗽有声无痰者。本方去甘草,加香附、栀
子、黄芩、前胡、贝母、知母;亦名桔梗汤.
    (4)肺痈成脓后,经久不愈,气血衰弱者。本方加当归、白
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汤。
    (5)咽肿微觉疼,声哑者,本方加麻黄、黄芩、白僵蚕、马
勃、当归、桂枝,亦名桔梗汤.
    (6)上焦壅热,喉痹热肿,本方加连翘、薄荷、竹叶、栀
子、黄芩亦名桔梗汤。
    (7)咽喉不利,本方加防风、麦冬、荆芥、牛蒡子,亦名拮
梗汤。   .
    15.甘桔汤:本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麦门
冬。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疮。[张氏医通]
    16.本方加防风。治痘疹后余毒未尽,咽喉疼痛,名甘桔防 
风汤。[证治准绳]
    17.本方加射干、牛蒡子、竹叶。治咽喉肿痛,名甘桔射干
汤。[杂病源流犀烛]
    18.本方加陈皮、川芎、黄芩、柴胡、元参、羌活、升麻、
葱白。治少阴咽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名少阴桔梗汤。
[外科正宗]
    19。桔梗、杏仁、阿胶、麦冬、百合、双花、夏枯草、连
翘、贝母、红藤、枳壳、甘草。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膈隐
痛等,名桔梗杏仁煎。[成方切用]
    苦酒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lOg  鸡子1枚  苦酒60ral
  以制半夏lOg,水一碗煎20分钟左右,去滓入米醋60ral,
待半冷时加入鸡子清二个,搅拌均匀,少少咽之,每日一剂.徐
徐含咽,是意在药汁浸渍患处,内服中寓外治之法.改为上述之

做法和服法,毫不影响疗效。陉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3
    《伤寒论》记载之本方制法,可能相传讹错,故上法可取。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通声。
    (主治)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舌红,
脉细数。
    按:苦酒汤源于《伤寒论》第312条,原文曰:“少阴病,
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本方半夏
涤痰散结,因其辛燥,佐以甘寒之蛋清以润燥敛疮止痛;更以苦
酒(即米醋)消肿敛疮。合用共具滋阴消肿、敛疮,散结祛痰之
功效。少少含咽可使药力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陕西中医
函授,1996,(6):23
    (临证加减)
    1.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脬,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
杀人方: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
之,吐出。加生姜一两佳.[千金方]
    2。半夏戟人咽,须熟洗,去滑尽,用之,勿咽汁也。[千金
翼方]
  3。古今录验鸡子汤,疗喉痹方,半夏末方寸匕,右一味开
鸡子头,示中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令和,
鸡子着刀子环令稳,炭上令沸,药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肿
即减。[外台秘要]
  4.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唾不得,宜服此方.半夏十七枚,破
如棋子大,汤洗七遍去滑。上以鸡子一枚,打破其头,出黄白,
内半夏,并人醋于壳中令满,微人煎,去半夏,候冷,饮之即
愈。[太平圣惠方]
  5.治卒心痛方,苦酒一杯,鸡子一枚着中,合搅饮之,好
酒亦可用。[肘后方]
  6.喉内戳伤,饮食不下,鸡蛋一个,钻一小孔,去黄留白,
人生半夏一个,微火煨熟,将蛋白服之,伤处随愈,亦可证咽中

伤为刀伤之误,生半夏蛋白之能补疮痛矣。[曹氏伤寒发微]
    7.苦酒汤治疗痰热郁闭之咽痛用苦酒汤:半夏lOg,'鸡蛋
清2个,人米醋50ml中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煮5分钟,去
渣,频频含咽之。[河南中医,1990,c6,:19]
    半夏散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  炙甘草  法半夏  各等份
    上3味,分别捣筛再和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煎7沸,再下制好之散剂lOg,更3煮
沸,待小冷,少少咽之。
  (功效)温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主证:咽痛,恶寒微热,苔薄白滑润,脉浮。    ‘
  副证:喉间有痰涎,声音嘶哑。
  (临证加减}
  l.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
虽不病,旬有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次则下利咽痛,
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有下利诸症,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病二
三日便瘥,古方谓肾伤寒是也.即本方加生姜等份作汤。[总病论]
    2.霍乱腹胀,半夏桂枝等份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3.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着舌
下,渐咽之良;又方:末桂心如枣核大,绵裹着舌下,须臾破。
[千金方]
  4.半夏桂枝甘草汤,治暴寒中人咽痛,即本方三味,各二
钱半,加生姜五片。
    5.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旬日始发,为咽痛者,俗名肾
伤寒。用半夏、桂枝姜汁调涂颈上及脐内,再用附子片贴足心。


    乌梅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梅480g  细辛180g  干姜300g
当归120g  附子(制)190g  川I椒120g  桂枝180g  黄柏
180g  黄连500g  人参180g
    乌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
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1一3次,每次1
丸,空腹温开水送服。
    现代用法:常用汤剂: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
6g,当归9g,制附子9g,川椒6g,桂枝9g,人参12g,黄柏
9g,水煎2次,分2次温服(空腹)。
    (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证:呕吐鱿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饥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
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黄或白滑。
    副证:口渴,流涎,气撞冲心,或绕脐痛。
    (临证加减)
    l,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偏寒型用乌梅15~30g,槟榔、
川楝子各15g,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g,细辛、干姜各3g
(d~JL酌减);寒热错杂型,照上方加黄柏9g,桂枝9g,黄连
6g;偏热型,照寒热错杂方去桂枝、干姜、附子、细辛。结果均
获满意疗效。[湖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资料选编,1971;儿]
  2。加减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乌梅、川楝子、槟榔、川
椒4味药自始至终均用,偏寒伍姜、桂、辛、附以温脏散寒,偏
热伍连、柏、栀子以苦寒泄火,寒热错杂则温清并用,寒热平
调。[浙江中医杂志,1984,(1,:143
    3.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原方去桂枝、当归,加木
香、元胡、淡竹茹、葱头。一般服1剂,4小时后症状减轻,2
剂疼痛消失,排出蛔虫;轻者服2剂,重者服4剂而病愈。[武汉
医学院学报,1976,(4):143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当时用乌梅丸治疗,因缺
乌梅而改用食醋60g,或阿司匹林6片,或用山楂15g代替,均
取得同样疗效。[陕西新医药,1972,tl,,313
    5.中西医结合治愈蛔虫性肠梗阻:用乌梅丸加川楝子、使
君子及通下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一般服药工
一2剂后即见效,包块在3天内消失,或排出大量蛔虫.[江苏中
医,1984,(7):64]
    6。乌梅丸治蛔厥:认为治疗蛔厥,乌梅、白芍用量宜大,
各须用至30g,疗效方确切迅速。再者只要见四肢厥冷者,尽管
舌红苔黄,口渴等症具,仍可用桂附。呕吐者木瓜易干姜,但须
用至30g。伴有出血倾向者,以生大黄60g(研末),用药液分
奋。[中医杂志,1984,(7):19]
一户    ,
    7.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该方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蛔厥者,临床可见阵发性心腹剧痛,烦闷
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有吐蛔或涎沫,手足厥冷诸症。
此缘肠寒胃热,蛔上人胃使然。蛔本居肠中,喜温恶寒,若肠寒
不宜寄居,则上移于胃,胃热杂以蛔扰,则诸症蜂起。方中用细
辛伍附子,合姜、桂温脏祛寒治本;乌梅之酸,蜀椒之辛,连柏
之苦,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治标;“吐下之
余,定无完气”,是以加参、归补气养血,匡扶正气。此方寒热
并用,苦降辛开;邪正兼顾,标本同治。确不失为一首“蛔厥”
良剂,故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胆道蛔虫症所首选。至于“又主久
利”者,无非借细辛辛温,祛脏中伏寒,合振奋阳气之品,再借
乌梅酸敛固涩而已。[天津中医,1977,t4,:184-]
  8.乌梅丸加味治疗急性菌痢:恶寒重者加重桂枝、细辛用
量;发热重者加薄荷、黄芩;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重

赤芍、木香、细辛用量;里急后重甚者加大黄,或合枳实导滞
丸;腹胀加厚朴、枳壳;苔厚腻甚者加厚朴;食欲不振者加焦山
楂、谷芽;身倦痛者加薏苡仁或苍术;脱肛者加枳壳;病初起可
不用党参,久则酌情重用。[广西中医药,1981,c3,:211
    9.乌梅丸汤剂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舌淡苔白
加吴茱萸。舌苔厚腻加川朴、山楂.舌质不红去连、柏。腹痛较
重加白芍。大便滑脱加赤石脂、禹余粮。胃脘不舒加陈皮、砂
仁、木香。认为慢性结肠炎与厥阴肝木有关,其临床表现为标热
(大肠、局部)本寒(脾胃、整体)之证。其病机先是肝气郁结,
继之邪热内蕴。[新中医,1981,t6,:26]
    10.乌梅丸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方为乌梅15g,姜
黄连、盐黄柏各4g,花椒、干姜各3g,党参lOg,当归9g,制
附子、桂枝各6g,细辛1g,陈醋30ral,白蜜糖少量(兑服)。
腹痛甚加米壳、元胡;腹泻加炒薏苡仁、补骨脂;便秘加白芍、
火麻仁;饱胀、纳差加山楂、神曲;恶心加姜半夏、代赭石;心
悸失眠加炒枣仁、五味子;胸闷不舒加全瓜蒌、郁金;自汗、尿
频加黄芪、益智仁。每日1剂,水煎服。工周为1个疗程。适寒
温、调情志,慎用辛辣刺激及脂类食物.[甘肃中医,1995,c4,:2d]
   11.加减乌梅汤治疗顽固性腹泻:口服基本方为乌梅18g,
桂枝、黄连各9g,红参(另煎)、黄柏、白茯苓、五味子各15g,
干姜、制附片各6g,焦白术12g,炙甘草工0g;若寒重于热者,
加重姜、附用量,减少连、柏用量,为附片lOg,干姜12g,黄
连3g,黄柏6g;若热重于寒者,加重连、柏用量,减少姜、附
用量,为黄连工g,黄柏15g,附片6g,干姜6g;若兼食滞,加
焦三仙各20g,鸡内金12g;若脾肾阳虚,黄连减至3g,减去黄
柏,加肉豆蔻12g,吴茱萸5g,肉桂12g,附片加重至工5g;若
呕吐,加生姜汁lOg,半夏9g;腹痛、里急后重,加白芍15g。
木香9g;肠鸣、大便水泻如注,加车前子(包煎)20g,泽泻
15g。具体用量根据年龄及病情酌情而定。每日1剂,水煎2次,

取汁500ml,分2次服。灌肠方为白头翁30g,黄芩、黄柏各
15g,黄连、桂枝各lOg,白矾3g。水煎2次,浓缩至200ml,
每日保留灌肠lOOml。[河南中医,1997,cl,;29]
    12,加减乌梅丸治疗直肠息肉:用加减乌梅丸治疗多发性,
散在性的直肠息肉,均获得满意疗效。基本方:乌梅、黄连、僵
蚕,当归、党参、地榆、赤芍、牡蛎、薏苡仁。大便干燥者加火
麻仁:腹痛甚者改赤芍为白芍;腹胀痞满者加炒莱菔子;便血甚
者用地榆炭;湿热不甚者黄芩易黄连,并配以2%枯矾液作保留
灌肠.[四川中医,1985,《5,:48]
    13.乌梅丸化裁治疗肺心病:本方化裁治疗肺心病,对改善
症状,多获近期效果。方药化裁法:①以椒目易川椒。②加茯
苓、半夏、麦冬、五味子、炙甘草.③胸闷喘逆无汗,或有恶寒
表证者加麻黄。④黄连、黄柏用量宜轻。[四川中医,1985,t+,:39]
    14.乌梅丸加减治疗滴虫性肠炎:本组肠热偏重型用乌梅、
党参、黄连各lOg,干姜、附片、桂枝、蜀椒各3g,细辛2g,当
归6g,黄柏20g;中焦虚寒型用乌梅、干姜、当归、桂枝各lOg,
党参15g,细辛、蜀椒各6g,黄柏5g,黄连2g;寒热并重型用乌
梅、党参各15g,干姜5g,细辛3g,当归lOg,附片、桂枝各6g。
均每El l剂,水煎服。(P<0。01)信L中医杂志,1994,35 cl。,:615]
    15.乌梅丸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为乌梅、当归
各30g,黄柏、党参各15g,熟附子、干姜、桂枝各lOg,黄连、
蜀椒各6g,细辛3g。气虚党参加量;血瘀当归加量;寒湿熟附
子加量;湿热黄柏加量。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放至36—
40℃,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工0次为工个疗程,经期停
用2—3日。[河南中医,1996,(1,:22]
    16.乌梅丸加减治疗寒热夹杂型带下证:基本方为乌梅
20g,细辛6g,干姜、当归、蜀椒、党参各12g,黄连、黄柏各
18g,附子lOg,桂枝15g湿热重选加败酱草、椿根皮、苦参、
赤茯苓、蒲公英、龙胆草;少腹有包块伴腹痛甚合桂枝茯苓丸;

腹痛甚加香附、延胡索;胸闷纳差加厚朴、陈皮、神曲、山楂、
砂仁、鸡内金;肾虚腰酸痛加续断、桑寄生、狗脊、杜仲;寒湿
重加白芷、海螵蛸、巴戟天、赤石脂、白术、茯苓;带下量多,
质清稀,加芡实、莲须、金樱子、龙骨;赤多白少加小蓟。每日
工剂水煎服。[河北中医,1994+16 c3):45]
    l7.乌梅丸加减治疗男性不育:基本方为乌梅、党参各
12g,细辛3g,干姜、当归、附片、桂枝、黄柏各9g,黄连6g,
蜀椒2g。本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精子数量少者减细辛、蜀
椒,加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路路通增精通络;精
子活动率低、活动力弱者加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有畸形精子
者加蒲公英、红花、仙灵脾活血益肾;射精不能者加柴胡、蜈蚣
疏肝通络;阳痿不举者加仙灵脾、蛇床子、鹿角胶补肾壮阳。开
水煎服,每日工剂,早晚各服1次。[中医杂志,1990,f2,:44]
    18.乌梅丸治疗痉病:用本方加减治疗破伤风、中毒性脑后
遗症、乙脑后遗症,随证加减,一般可去花椒,加全蝎、蜈蚣、
僵蚕、钩藤、天麻等;舌质不甚红,苔不黄,酌减黄连、黄柏;
盛夏之日,或舌不胖淡者,以黄芪易附片。上肢废用者加桂枝;
下肢废用者加牛膝。Lj:海中医药杂志,1982,《5,:28]
    19.本方去细辛、干姜、当归、附子、桂枝、人参,加白雷
丸、尖槟榔。主治虫积腹痛,不欲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躁,
厥逆,并有面赤心烦,口渴舌赤,脉数身热等证者,名连梅安蛔
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0.本方去细辛、黄连、当归、附子、桂枝、人参、黄柏,
加党参、白术、茯苓。主治脾胃虚寒之吐蛔,便蛔,腹痛便溏,
四肢不温,舌淡白,脉迟等证名理中安蛔汤。
    21.本方去细辛、黄连、黄柏、当归、附子、桂枝、人参,
加黄芩、木香、苦楝根皮、槟榔、甘草、大黄。主治胆道蛔虫
症,甚或合并感染,名安蛔汤。[常见急腹症]
    22。本方去桂枝、细辛、附子、当归,以黄芩易黄柏,加枳

实、半夏。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
蛔,寒热,下利血水,水下格拒者,名椒梅汤。
    白头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主治)
  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临证加减)
    1.加减白头翁汤治疗菌痢:方用白头翁15g,苦参12g,黄
柏12g,马齿苋30g,地榆12g。其主证为发热,腹痛,里急后
重,大便次数增多等。文中指出苦参代替黄连,佐以马齿苋、地
榆等。[科技资料汇编,兰州:1973:1]
    2.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用白头翁汤煎剂内服或灌肠,或
加苦参子(去壳包服),或单以白头翁汤口服并灌肠,疗效均较
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60,(6):269]
    3.白头翁汤加味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银花、
紫花地丁各3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lOg,大黄6g。便常
规以脓细胞为主重用三黄,加地锦草、丹皮;以红细胞为主生大
黄易熟大黄,加地榆炭。每日工剂,水煎200ml,保留灌肠。急
性期每日2次,3日后改每日工次,5日为1个疗程。[上海中医药
杂志,1995,(12):18]
    4.白头翁汤合理中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

翁6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潞党参、干姜、白术、炙甘
草各lOg。怕冷不明显,干姜减半;腹胀加木香;腹痛加白芍;
下坠加枳壳。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分3次温服。10日
为工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治疗1---3个疗程。咽医论
坛,1994,(5):18]
    5.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黄芩、黄连、
鸦胆子、厚朴、藿香。恶寒高热者,加葛根、银花;下痢赤多
者,加生地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白芍。认为
方中白头翁、鸦胆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配藿香能减轻鸦胆子的
副作用。[湖北中医杂志,1993,f2,;24]
    6.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慢性肠炎的主要表
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甚则粪便会有黏液、脓血及不消
化的食物等。他按中医辨证施治,其中湿热蕴结型,均以白头翁
汤为基本方治之。热重于湿,加金银花、赤芍、红藤、败酱草、
蚂蚁草等;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薏苡仁、车前子等;夹食滞
加槟榔、枳实、山楂、神曲等。[中医杂志,1980,c6,:11]
    7.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苦
参各30g,黄连、黄柏、秦皮、地肤子、当归各20g。血便或便
潜血阳性加地榆.每日1剂,水煎100"--,150ml,40℃左右,保
留灌肠12小时,每晚1次。7日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用l一2个疗程。[内蒙古中医药,1996,c15,,《l,:21]
    8.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
黄芪各30g,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g,丹皮、大
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g,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g,
每日工剂,水煎服。缓解期治疗组用芪参香延丸(黄芪、党参、
香附、延胡索、白术、木香、桃仁、当归、鸡内金、焦山楂等,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6g。[新中医,1996,fl,,20]
    9.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基本方为白头翁30g,黄
柏、黄连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2支;溃疡者加

锡类散1/2支。每日工剂,水煎取150ml,药温38~42~C,患者排
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工4号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门
15~-20cm,将药液缓缓注入或用吊瓶滴入.16日为工个疗程,疗
程间隔1周,治疗工一3个疗程。[河南中医,1995,c3,:147]
    10.中医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症见发热、腹痛、腹泻或里
急后重,大便夹血、黏液,苔黄腻,脉濡数。方用白头翁汤加车前
子、枳壳、木香,均取得较好疗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tz,:31]
   11.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头翁30g,黄
连lOg,黄柏lgg,秦皮15g。产后恶露不净加贯众炭、益母草;
气虚多汗加炙黄芪、党参;体温在39℃以上加金银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盆腔包块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积液加
生薏苡仁、瞿麦;食欲不振加陈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黄。
每日l剂,水煎服。治疗10~20日。IN南中医,1994,cs,;1563
    12.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药用白头翁、车前
子、瞿麦各10g,黄柏、黄连、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
服,每日1剂。发热甚加菊花、蒲公英;尿道热涩加竹叶、琥珀;
便秘加大黄;尿检红细胞较多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尿检脓细
胞、白细胞较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黑龙江中医药,1986,《6,:10]
    13.中西医两法治疗蚕豆病:用白头翁合剂(白头翁、车前
草、凤尾草)制成煎剂或注射剂,经内服或注射,部分患者配合
输血。治疗蚕豆病全部治愈出院。[新医学,1972,c”。33]
    14.本方加甘草、阿胶。治产后血虚,患热痢下重,下痢脓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头翁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15.本方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头翁汤。[通俗伤寒论]
    16.本方去黄连、黄柏,加生山药、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鸦胆子、甘草。治热痢下重腹痛,对脾虚不耐苦寒者尤为适
合,名变通白头翁汤。

    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9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工2枚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40ml,每
日3次。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
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临证加减]
    1.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凡症见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
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头痛;舌不红,无热象者,无论
何证均可用本方治疗。根据上述证治要点,对急性肠胃炎、慢性
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肝炎、妊娠恶阻和胃癌等疾病过程
中,出现上述证候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
增,脾土渐健,而使运化调和。据云,虽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缓
解症状上疗效颇为显著。[哈尔滨中医,1962,c1,:65,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0):243
    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赤: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
光,脉弦细.基本方为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
枚。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
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口
苦加白芍。[广东中医,1985,6]
  3。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多例均获良效。并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
往能提高本方疗效。同时指出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具有以下特点

者效果较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病引起呕吐,且无热
象,呕吐前无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
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新中医,1978,(1):31]
    4.吴茱萸白术散治疗婴儿腹泻:取吴茱萸、白术各等份,
研成粉末贮瓶备用。用时取1"---2g,以填平脐部为度,外加敷料
胶布固定,2日1换,一般治疗1—2次,菌痢禁用本法。[陕西中
医,1990,(8):364"]
    5.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化疗之消化道毒性反应:均为肿瘤患
者。以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顺铂500mg/d静滴,第工周期,常。
规止吐药物用胃复安30mg,维生素B6 300mg静滴,氯丙嗪
12.5mg肌注,用3日。第2周期用药同上,并用吴茱萸、干姜
各6g,党参15g,茯苓、白术各12g,半夏10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服。[山西中医,1994,c1,:20]
    6.吴茱萸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
的临床应用。
    (1)内用
    ①神经性嗳气;吴茱萸可温中降逆,疗“干呕,吐涎沫”,
故治疗神经性嗳气。用吴茱萸和三七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每
日3次,用淡盐水煎汤,慢慢服之,5天一个疗程。以取吴茱萸
温中焦而散寒,达到降逆而止呕。
    ②治疗头痛、胁痛、腹痛;吴茱萸可温肝胃而止痛,其头痛
的部位多在巅顶或痛连两胁,而没有表证者.用吴茱萸,主要利
用其温肝开郁,暖胃化滞,善解肝经之寒郁,故有行气止痛之
功。用于治疗胁痛、疝气痛而偏寒者,或以干呕、吐涎沫为主的
神经性头痛有效。
    ③治疗排尿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系发作于排尿过程中或排尿
末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主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厥证。
“厥者,逆也.”《本草衍义》称吴茱萸下气最速。故用吴茱萸6g

单味煎服,调理气机,使阴阳顺接,厥证自愈。
    ④治疗重症失眠症:吴茱萸用于以夜不能眠,伴有头痛、干
呕、头顶有凉风感,手足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或细涩为
最佳。
    ⑤治疗脑动脉硬化伴高血压病:现代研究,吴茱萸能扩张脑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故对于脑动脉硬化及
高血压病人以表现肝胃虚寒或肝脾阴寒者疗效最佳。
    ⑥治疗泄泻:用吴茱萸20g单味煎剂治疗泄泻,效果俱佳。
因吴茱萸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止痛之功,“吴茱萸能暖
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清浊。”故非虚寒
性泄泻不可用之。
    ⑦治疗崩中、不孕;妇女因冲任虚寒,致崩漏而表现月经过
多,胞宫清冷,难以受孕。用吴茱萸为主的温经汤能温经摄血,
治疗虚寒性血崩,又有暖胞宫使之受孕,在每次经期初见时开始
服用,每日1剂,服至经期结束.每月的经期服药为一疗程,连
用3—4个疗程,易收效。
    (2)外用
    ①治疗癫痫:本品生用,研细加冰片少许,取生面粉适量,
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穴位上覆盖纱布块,隔日工次,穴位选
用神阙穴、涌泉穴。
    ②治疗高血压病:用吴茱萸60g研末,用米醋、鸡蛋调糊,
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每晚复行.或用吴茱萸粉
贴敷神阙穴,均能达到降压作用。取其引气下行,盖气降火亦
降,火降气降,与肾相交,阴阳得以平和,血压自降。
  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
功,采用吴茱萸60g研末,用酒、醋各半调或糊状,外敷于中
极、会阴二穴,用胶布固定,每日工次,另配吴茱萸单味煎剂咽
服,效果满意。临床体会,吴茱萸具有改善循环、抗缺氧、解
聚、纤溶作用,是治疗前列腺炎的良药。

    ④治疗阳痿、早泄:用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
早泄,取得疗效。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
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取之。7—10天
为一疗程。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取适量用醋调
成糊状,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掉,每日1次,7一l。天为一
疗程。
    ⑤治疗口疮、阴囊湿疹:治疗小儿口疮,用吴茱萸lOg配以
清半夏,研末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足心,男左女右,用纱布包
好,睡前外敷,晨起取下。治疗阴囊湿疹,用吴茱萸30g,配以
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
出液者用蓖麻油调之每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包好。治疗期间禁
食鱼腥、辛辣食物。
  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用吴茱萸lO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
状,敷于脐部,12小时更换工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⑦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用吴茱萸能上病下治引火下行,能使
邪热去,气血降。故用吴茱萸粉2g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
穴,晚贴晨取。可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贴敷于脐部可治
疗小儿泄泻。[河北中医,1996,《2,:32]
    7.本方去大枣,加前胡、枳实、鳖甲、桔梗、焦槟榔,治
寒饮咳,慢性支气管炎等;若将方中前胡换为柴胡,则又治“肝
寒犯胃”之胃脘痛,呕吐酸冷水,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等,名延年
半夏汤。[千金方]
    8。本方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名吴
茱萸加附子汤。[医方集解]
    9.治心痛。即本方,名人参汤。陆济总录]
    烧裈散
  (方组]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
愈矣。妇人病,取男子挥烧服。
    (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临证加减)
    1.独参汤调烧挥散治伤寒病未平静复犯房室,命在须臾。
    2。阴阳易
    例1:张路玉治冯茂之,夏月阴阳易,而腰痛少腹急,烦躁
谵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黄苔肿裂,虽渴欲饮水,而舌却不甚干,
心下按之硬痛,暖而矢气,此挟宿食也。所以虑者,六脉虚大,
而两尺则弦,按之皆无根耳。遂以逍遥汤加大黄1剂,下黑秽甚
多。下后诸症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烧裈散工剂,煎五苓
散送下而安。[古今医案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例2:己巳邻人王友生以贩京货为业,续一婢,患伤寒,热
八九日,予为治之,得汗而愈。未数日生自病,身热头重不欲
举,眼生花,召予视之。予曰是必伤寒初愈妇人交接得之,即令
阴头上必肿,少腹绞痛,然是阴阳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竟
谓已安,遂与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
数寸而死。予作豭鼠粪,烧挥散等,以利其毒气,旬日安。[伤寒
九十论.上海:大东书局,19s7~
    例3:侯国华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饮,诊之,沉弦
欲绝,厥阴脉也,服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觉阴微回,
脉生。因渴私饮水一杯,脉复退,又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
犯阳易,若只与烧挥散,则察而不济矣,遂更用烧挥散工大剂,
调烧裈散连进2剂,出大汗,两昼夜而愈。[续名医类氟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57-]
    3。阴阳易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阴阳易在临床上是否可以
见到,用烧挥散有无疗效,曾为此请教过一些名老中医。山西省

中医研究所已故李翰卿先生作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从后汉至
今,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证此方都有所争议,但均没有全盘否定,
而是一直在研究探讨。根据自己有限的临床所见,也确有其病,
用烧裈散也确有疗效。李老先生以六七个典型病例说明阴阳易为
病,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
这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牵引阴中拘
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用烧杆散而每每取效。李老的
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后世有人把阴阳易分为寒热两类。有上
述证候者为热型,用竹茹、花粉、白薇送服烧挥散;有阳衰、肢
凉,精神不振者为寒型,用四逆送服烧挥散。这些具体用法,亦
资临床参:考。[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烧裈散治疗新感劳复病人3例:本组病例,年龄在28----34
岁之间,2男1女。病起于新感初愈,强行房事后。其症见面色苍
白,汗出多,肢体酸楚,少腹拘急,头昏项软,眼内生花等。专
用烧裈散一方治疗,病情缓解。[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cl,:36]
    牡蛎泽泻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牡蛎  泽泻  蜀漆  葶苈子  商陆
根  海藻瓜蒌根各等份
  共为细末,日1一3次,每次5~--10g,白开水冲服。
  (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脉沉有力。
    (临证加减)
    1.坠水少腹
    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
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
泽泻散:牡蛎、泽泻、花粉、川桂枝、茯苓、紫厚朴,午服而

愈。[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肢水肿
朱某,女,53岁.患脾虚下泄缠绵月余,未经好转,后经
服用健脾利水固摄之剂,20余剂下利始愈。愈后不到两周,下
肢逐渐发生水肿,下肢两踝部按之有很深指凹痕,之后腹部亦
肿,脘满气短,小便不畅。脉象沉伏有力,舌苔滑腻,据脉按证
系脾不运化水邪停留.前医曾用健脾利水之剂无效,因而与牡蛎
泽泻散,用补气健脾消腹胀之剂送服。处方:生黄芪15g,炒白
术19g,厚朴6g,大腹皮lOg,茯苓15g,生山药15g,木香6g,
生薏苡仁15g,送服牡蛎泽泻散10g。连服3日小便逐渐增多,
下肢水肿似见松皱,腹满减轻,食欲好转。后黄芪加至30g,连
服20剂肿消病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串,开中药不用愁
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2015050802
[转载]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
【《伤寒论》经方113首:第18、杂方类11首】
【转帖】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心得
瘙痒加减温病乌梅丸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