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脓 耳
脓  耳
    [概述]
    概念  脓耳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其病有急有慢,急者为病
之初起,可兼有发热、耳痛等症状,.若治之及时,适当,可得痊愈,耳内流脓消失,耳
膜也可愈合。慢者病程较长,脓时流时止.反复发作,耳膜的愈合多较困难,可妨碍听
力,且容易出现合并症。分别相当于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脓耳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小儿及青年为多见。本病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而以夏热季节发病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者较多。
    历史源流  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曾提及。耳中有脓。这一病证。《灵枢.厥病》说:
。耳病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并指出。耳中有脓。不适宜用针刺。
    晋代,《肘后备急方。卷六》首次出现。聘耳”病名,指出聘耳有耳中痛及脓血出等症

状。并收集记载治疗聘耳的方药及方法。包括用药散吹入耳内、掺入耳内或绵裹药散塞
入耳内等。
    隋代,《诸病源侯论》首次对聘耳病名的含义及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诸
病源侯论.卷二十九》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气血,
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聘耳。。又于卷四十八论
小儿病中,从小儿的生理特点出发,对小儿聘耳作了专门论述,认识到小儿聘耳与成人
聘耳的病因病机各有不同。还指出“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致脓耳。《诸病源候论》的
这些观点,从本病的源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后世
医家凡言及本病病因病机的,多加以引述或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诸病源候论.卷三
十五》中还描述了脓耳失治引起的变证.也即后人称为。黄耳伤寒。,可见《诸病源候论}
对本病的观察十分细致,认识也十分深刻。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列有七窍病,除了有聘耳病名外,还有。底耳。等病
名,也是脓耳的别称。并有。毒聋”一名.指的是脓血障碍于听户,即脓耳而引起的耳聋。
对于本病的治疗,则不但补充了部分外治方药,还记载了与本病有关的内服方药二首。
    唐代,《外台秘要。卷二十三》有聘耳方十一首,在卷三十五中有小儿聘耳方四首,
其中敷耳雄黄方治小儿聘耳有疮及恶肉,此处所谓恶肉,是指因脓液刺激而致的肉芽、
息肉之类,可见当时已对脓耳与耳内肉芽、息肉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懂得采用腐
蚀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都以聘耳为主要病名,
在治疗上,仍以补充外治方药为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六》对于本病的治疗,
有解仓饮子。在《严氏济生方.耳门》里,又有犀角饮子等方.从其治疗原则上来说,比
较适合于本病的实热证侯者,开创了以清热解毒法治疗本病的方法。《仁斋直指方.卷
之二十一》首次出现了脓耳的病名、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很大,如明代的《普济方》,{医
学入门》、《奇效良方》等书均有引用该书脓耳的提法。
    元代,《丹溪心法》对本病的治疗,引用李东恒的蔓荆子散,该方疏风清热.解毒利
湿,从药物组成上,更适合于脓耳的初期阶段,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治疗脓耳的
主要方药之一。
    明代,首次出现脓耳治验记载,在《保婴撮要。卷四》里,对小儿脓耳的治疗,重视
乳母对乳儿的影响.主张乳母与乳儿同时治疗的方法,从其医案分析,不少病例用补中
益气汤治疗,可见其对脾胃的重视。《赤水玄珠》继承《诸病源侯论》关于脓耳失治可以引
起变症的理论,首先提出。黄耳伤寒。的病名。
    由于历代经验的积累,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分类渐趋繁杂,从明代开始,出现
按脓色不同的命名方法,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三》便有:。或问耳中生毒何如?曰.耳
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然,其症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湿,
常出黄脓;有耳风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
内虚鸣,时出清脓。虽有五般.而其一也。。这种按脓色不同的分类法.体现了对本病
局部辨证的重视,  明清的不少医学文献引用了《证治准绳》的这种分类法或与此分类方法
大同小异。《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对本病的治疗,更重视内治法,使用的方药有柴
胡聪耳汤,通气散、蔓荆子散.对于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中脓出.脓水不瘥,用无

忧散送服雄黄丸。 
    清代的医学文献,多以耳疳为本病的主要病名,并继承了按脓色不同的命名方法,
如《外科大成。卷三》说:。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聘耳,红
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这种分类法,虽与《证治
准绳》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一样的。《外科大成》对本病的治疗,足少阴虚热者用四物
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于少阳风热者,用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这种
分虚实辨证治疗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也更符合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
对于虚证脓耳的治疗,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更大;《辨证录.卷三》从肝胆出发来认识脓耳
的发生,更加具体指明与脓耳关系比较密切的脏腑,。由于这种观点切合临床实际,所用
方药也较有效,故多被采用。《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总结古人的经验与理论,对本
病认为大人有实火虚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其所列方药也较全面。可见至清代,
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巳渐趋完善,治疗方法也较多而有效。为我们认识本病提供了有价
值的参考。   
    [病因病机]  
    一、肝胆火盛、8D热外侵、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兼之起居不慎.风热邪毒侵袭,
引动肝胆之热,内外邪热循经困结于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而形成脓耳。
    二、脾虚温困,上犯耳窍  若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正气,或过用寒凉药物、食物,
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致脾胃损伤,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以致水湿之
气停留,在原有脓耳的基础上,耳窍功能失健,水湿之气易于乘虚困于耳窍,使耳内流
脓曰久不愈。
    三、肾元号损,邪毒停聚  若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耳窍失养,功
能失健.邪毒易于侵袭,也易于滞留,使急性脓耳变为慢性脓耳。 
    又因肾主骨。肾虚则骨质松脆,不堪脓耳湿热邪毒之腐蚀,久则骨腐成脓黑臭,甚
则引致邪毒内陷可形成脓耳变症。  
    [临床诊断]   
    症状: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急性发作者.在耳内流脓之前,多有发热,耳内服
闷不适感觉.耳痛逐渐加剧,随后耳内流出脓血,耳痛随之减轻,从而形成以耳内流脓
为特征的主要症状。慢性者,耳内流脓曰久,脓量时多时少,或虽无脓液流出,伹耳内
潮湿。并可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检查:急性者耳膜多呈红色,肿胀,血脉显露或标志不清。耳膜穿孔位置多在中央
部,或在边缘或在松弛部。若穿孔较小,脓液常随搏动流出,穿孔较大则无搏动现象。、
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耳疖、耳疮鉴别。  
    耳疖、..耳疮者也可有耳痛、脓液,分泌物等。耳疖、耳疮患者耳痛虽剧烈,但部位
较浅,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多较明显,其脓液及分泌物来源于外耳道局部.而
耳膜无穿孔。脓耳则因耳膜穿孔,脓液流出积于外耳道。两者病变部位不同,仔细检查。
则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    证候:本型多见于急性脓耳,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
  闷感。耳痛逐渐加剧,呈跳痛或锥痛,疼痛牵连患侧头部,常于剧痛之后,耳膜穿孔,
  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轻。局部检查,初期见耳膜鲜红,血络
  显露,耳膜稍向外突,正常标志不清楚。耳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若穿孔处较小,多
  呈闪光搏动现象,耳道见脓液,为稠黄或带红色,量较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全
  身可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或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
  红,苔黄,脉弦数。小儿患者的症状一般比成年人较重,多见高热,啼哭,烦躁不安.
  甚则出现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
    病机分析:由于肝胆经气不舒,肝胆火盛与外感邪热困结,上犯耳窍,蒸灼肌膜,
  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耳内疼痛逐渐加剧。热势壅盛,灼烁肌膜.故耳膜红赤,血脉
  显露,血肉腐败而成脓汁。因热邪盛,故脓液稠黄,热伤血脉,故脓中带血.若兼有湿
  浊者,则脓液量多。耳膜穿孔,脓液外流,邪热也得之外泄,故耳痛、头痛、发热等症
  状也随之减轻。病之初期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者是风热侵袭的表现。肝胆火
  热壅盛则可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等。小儿脏腑
  柔弱.形气未充,故对邪毒侵袭反应敏感,容易内犯或引动肝风,故症状较重,可见高
  热,烦躁不安.甚则抽搐,项强等症状。”
    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证侯:本型多见于慢性脓耳,耳内流脓.经年累月,时重时轻,缠绵日久,流脓量
  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局部检查多见耳膜中央大穿孔,耳道积脓较多,脓质清稀,甚
  如水样.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全身可有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
  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
    病机分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反而上犯耳窍,湿为阴邪,重浊粘滞,
  故耳内流脓日久,缠绵难愈。因以水湿为主,无明显热象,故脓液清稀无臭味。因病程
  较长,.反复发作,耳膜遭受破坏而无恢复机会,故多见中央性大穿孔。脾虚气血不足,
  耳失脾气之养,兼之湿浊停积,耳膜破坏等原因.使耳的听觉功能减弱.故有听力减退。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有头晕头重。脾运失职,故纳少腹胀,大便时溏。气血不足,
  面失荣华,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气血不足,不充于脉道,故脉细弱无力。
    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证候:耳内流脓,  日久不愈.或时流时止.反复发作。流脓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
  块状,或如豆腐渣样,并有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局部检查多见耳膜边缘部或松弛
  部穿孔,脓稠粘成块状,乳突部X线摄片,多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听力检查呈传
  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酸膝软,脉细弱等症状。
    病机分析:肾虚耳窍失健.易致邪毒侵袭并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日久
  不愈,反复发作。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秽或成块状,
  如豆腐渣样,并有恶臭味。耳窍失养,又邪毒久困,正常功能衰退,故听力减退明显.
  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肾虚髓海不足,故有头晕、神疲、目眩等症。腰为肾府,肾虚
  髓少不充于骨,故腰痠腿软。肾虚精血亏损,无以鼓动脉道.故脉细弱无力。
    二、治疗  对脓耳的治疗,除根据辨证分型施治使用内治之外.外治方法也是十分

重要的.以清除脓液及滴耳、吹耳为最常用。
    (一)内治法
    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治则:清泻肝胆,疏散外邪。初期症情较轻,风热在表.故宜以疏散风热,解毒消
肿为主。着肝胆火热已盛,则宣重在清泻肝胆,解毒排脓。   
    方药:疏散风热,解毒消肿。以蔓荆子散为主方。本方是以蔓荆子、甘菊花、升麻,
前胡等轻浮之药以疏散外来的风热,清利头目,解热止痛;并用生地、赤芍、麦冬养阴
凉血活血.帮助消除耳膜之红肿;、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消肿.清除脓液。临
床应用时,可视肝胆火热炽盛之程度,适当加入清肝药物.如夏枯草,柴胡、龙胆草、
山栀子等。    ’
    若肝胆火热炽盛者,宜清泻肝胆.用龙胆泻肝汤。本方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
胡苦寒清泻肝胆之火热;车前子、译泻、木通等渗湿解毒,引热下行,清除脓液,当归,
生地黄活血祛瘀。也可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历代医家也有用犀角饮子、解仓饮子等,也
可用仙方活命饮。   
    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治则: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本方以党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川芎,当归,白
芍养血活血,使气血旺盛;兼用金银花、白芷、桔梗、皂角刺等解毒排脓药物,促进邪,
毒消解及脓液的排出。临床应用时,如脓液多者,可加车前子,地肤子、野菊花、蒲公
英,鱼腥草等渗湿解毒药物。若脓液清稀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渗湿。全身见疲
倦少气.耳聋较明显,可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减。
    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治则;补肾培元.去湿化浊。
    方药:以知柏地黄丸加木通、夏枯草,桔梗、鱼腥草、银花等。若脓液不多,无臭:
秽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以补肾收敛。若有肾阳虚见证者,可用附桂八味丸加减。
由于湿热久困,腐蚀骨质,脓液污浊有臭味者,宜配合活血祛腐之法,可于上方选加桃
仁,红花、乳香、没药、泽兰,穿山甲、皂角刺、马勃、鱼腥草,板蓝根、银花等药。
    (二)外治法
    1。清除脓液  清除耳道内的积脓,不但可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而且有利脓液的引
流,也有助于药物的使用及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可用消毒棉签将脓液揩抹干净,
若脓液较粘稠者,可先用396的双氧水或稀白醋液洗涤,然后再用棉签揩抹干净。
    2.滴耳  由于用药液滴耳具有吸收决,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故为脓耳主要外.
治法之一。一般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肿作用的药物,如黄连滴耳液,
以及其他以黄连、黄柏为主的滴耳制剂。也可选用中草药自然汁滴耳,如虎耳草、金莲
花、穿心莲、土大黄等,也有用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可滴5~6次,滴药前应先清’
除耳道内积脓.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滴耳方法.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轻轻按压耳屏,务
使药液能到达耳底部,并能保持较长时间.充分发挥药液的作用.
    3.吹耳  吹耳法是古人治疗脓耳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因为吹耳制剂一般多含枯矾之
类的收敛性药物.故收敛去脓的作用较好,但应掌握好药物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否则又

容易造成堵塞及妨碍引流。药物粉末要求制得细,保存妥当,防止吸湿凝结成块,吹药
前应先清除耳道内脓液及积存药物,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物轻轻吹入,均匀散布于患处,
形成薄薄的一层/不可喷入过多,更不可将药物倒入塞满外耳道。常用的方药如烂耳散,
红棉散等,古代常用方药及临床介绍使用的方药较多,如三黄散、黄连散、去脓散、蜂
房散,耳溃散、耳灵散等,也可供参考。  
    4。涂敷  如病情严重或脓液刺激,引起耳前耳后有红肿疼痛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
敷,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
    5.摘除肉芽、息肉  对外耳道或中耳腔有肉芽或息肉堵塞,妨碍引流者,可涂鸦阻
子油,使其腐蚀缩细或消除.或用手术摘除,以利脓液引流。
  (三)针灸疗法
  1.针刺疗法  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全身辨证远端取穴。常用的穴位如耳.门、听
会、听宫、翳风、外关、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侠溪,丘墟等穴。根据。实则
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采取适当的补泻方法。
    2.艾灸疗法  可选用翳风穴,用艾条悬灸,每次约1分钟,灸至局部有灼热感.每
天1次。
    <四)其他疗法  对于仍有鼻塞流涕者,可用滴鼻灵等滴鼻.以消除鼻粘膜的肿胀.
恢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也有助于脓耳的治疗。
    对于流脓停止,遗留耳膜穿孔、听力下降者,可考虑采用耳膜修补方法。一般所用
的材料如鸡蛋膜或大蒜内膜。为了取得修补的成功,首选要掌握好适应症,一般认为患
耳应干耳三个月以上,鼓膜穿孔周边有残留,听骨链完整,鼓室内无肉芽组织者较为适
合。修补时先用75%的酒精清洁外耳道,以小棉签蘸10%硝酸银溶液或三氯醋酸溶液烧
灼穿孔的边缘,构成1毫米左右宽的白圈,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鸡蛋膜片或大蒜内膜片
贴于穿孔处.使补贴膜片与穿孔周边粘贴紧,注意经常检查补贴膜片有否脱开,如有脱
落开来,可再次补贴。此法,主要是利用补贴膜片覆盖于穿孔处,起桥梁作用,促使穿
孔边缘向内生长.使穿孔缩小以至愈合。
    (五)民间疗法  主要是选取一些方便易得的药物,用以滴耳及吹耳,如用虎耳摹
液滴耳、橄榄汁滴耳,或用桃叶搓汁滴耳或塞耳,或用血余炭吹耳等。
  [转归及颐后]
  急性脓耳治疗及时,彻底,脓液引流通畅,脓逐渐减少以至干水.耳膜穿孔愈合.
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功能。若遗留耳膜穿孔者则容易因水液进入耳内等原因引起复发。腋
耳反复发作者则多影响听力。部分脓耳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出现合并症,如耳根毒、口.
眼喁斜、黄耳伤寒等,严重者尚可危及生命。    .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尤其小儿患麻疹、疫喉
痧等传染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
行诊治。 
    2.对有鼻塞流涕症状者,要及时彻底治疗,并要注意擤涕方法.避免将涕液迫入咽
兹管,引起邪毒入耳,以致形成脓耳。   

    3。乳儿哺乳,要保持正确体位,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不良习惯,预防乳汁溢入耳窍诱
发本病。
    4。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若有水液进入耳道,可用单足跳跃方法,使其流出,或用棉
.  签拭抹干净,避免水液浸渍,引起本病。
    二、护理
    1.注意滴耳,吹耳的正确方法,要特别防止将多量的或粗糙的药粉倒入外耳道,造
  成堵塞,妨碍脓液引流。
    2.在治疗的同时,要密切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若见剧烈的耳痛、头痛、发热及神
志的异常,提示有变症的可能,要及时处理。
    3.对于某些能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的食物,要适当加以避忌,如蛋类、豆类、鱼
  虾及其他可能引发邪毒的药物。当然也不是一味强调忌口,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脓耳耳膜穿孔未愈合之前,不适宜参加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或引起复
发。洗头时也要注意避免水入耳中。    .
    [文献资料选述]
    一、古代资料分析
    (一)关于脓耳病名的浅释  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关:于本病的病名较多.主要有:
    1。耳中有脓  见于《灵枢.厥病》:“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
  闻也。”
    2.内漏  《素问.刺禁论篇》:“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认为刺客主人
  丈深,误伤了络脉,脓生耳底,使入耳聋。“耳内漏”是否因感染耳内流脓之意,因缺乏
  .更充分的依据.故难以肯定.存疑待考。
    3.聘耳  《肘后备急方.卷六》首次出现聘耳病名,该书有“聘耳耳中痛脓血出方”。
  《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聘耳候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
  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聘耳”。对聘
  耳的定义及病因病机作了首次的论述.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在唐、宋等医学文献
  中,基本上以脖耳为病名。
    4.底耳  《肘后备急方.卷六》中有“经验方治底耳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
  也有“治底耳方”。未见对底耳的定义做具体解释的文献,但从资料分析,底耳也是耳中
  有脓。    .
    5.脓耳  《仁斋盲指方.卷之二十一》:“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
  谓之脓耳。”明代的医学文献以脓耳为本病肩名者较多,并多引用《仁斋直指方)的这段论
  述。
    6。耳疳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清代的医学文献
  多以耳疳为本病的病名。
    7.耳痈  《疡科心得集.卷上》将耳痈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类,其所云的耳痈即为脓
  耳。
    8。耳内疮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所称耳内疮,或称。耳中生毒。,包括本病在
  内。
    9.停耳  亦曰耳湿。《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停耳,亦日耳湿,常出黄脓。”是

耳内疮的一种,以常出黄脓为特征。《外科大成.卷三》称此为聘耳。   
    10.耳风毒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有耳风毒,常出红脓。。也为耳内疮的一
种,以常出红脓为特征。《外科大成》称为风耳,《冯氏锦囊秘录》称为脓耳。
    11.缠耳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有缠耳,常出白脓。”也为耳内疮的一种,
以常出白脓为特征。    .
    12.震耳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为耳内疮
的一种,以常出清脓为特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称为“囊耳”。
    13.冱耳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即《证治准绳.疡医.
卷三》所云的耳疳。
    14.囊耳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即《证治。
准绳.疡医.卷三》所云的震耳。
    15.风耳=《外科大成.卷三》:“红脓为风耳。”即《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所称之
耳风毒。
    另外,由于本病可致听力障碍,故因本病而致的耳聋,又有聘聋、毒聋、湿聋、窍:
闭等名,可供参考。
    16.聘聋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聘聋者脓汁出。”
    l了.毒聋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有毒聋一名。《医方考》:“毒聋者脓血障碍妨于
听户也。”
    18。湿聋  《医学入门.卷四》:“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杂病源流犀烛.卷.
二十三》:“有雨水入耳,浸渍肿痛.谓之湿聋。”
    19.窍闭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窍闭者.必因损伤或挖伤或雷炮之震伤者,或
患脓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者。”
    (二)关于脓耳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由《诸病源候论》首次加以论.
述。其依据《内经》的基本理论,肯定了与耳关系比较密切的经脉与脏腑,即。耳者,宗脉
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之经也”。并遵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指
出本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劳伤血气”,然后是。热气乘虚入于经。,进而发
生了“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的病理变化。对于小儿的聘耳,则从其生理特点.
出发,认为“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津液壅结即生脓汁。”由此可见,同是
聘耳,但小儿聤耳与成人聘耳各有其特点,前者偏于脏腑内热,上冲于耳,而后者偏于
“劳伤血气,邪热乘虚而入于其经。。一由内发,一由外入。对小儿聘耳还指出:“亦有因沐
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热,亦令脓出,皆谓之聘耳。.
当然,成人也有水入耳内的情况,但成人容易发现.也容易倾沥令尽,唯小儿无知,旁
人又未加注意.致水入耳后,不能倾沥令尽,形成脓耳。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指出:“其经为风邪所乘.毒气蕴结于耳中”,《证治准绳。疡.
医.卷三》又指出:“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壅而成”。更加具体地指明与风邪、风热有关。
    耳虽为肾之窍,但手足少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耳关系密切,尤其是急性
热性耳病,其病的重点在经脉。如《辨证录.卷三》分析本病的病因病机时提到:“此少阳
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又说:“此是肝气之逆,火盛血亏也。
夫肾虽开窍于耳,耳病宜责之肾.然而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则肝之气未尝不可相.

通者,子随母之象也。.这种解释,虽然牵强.但说明作者对肝胆经气不舒,肝气上逆,
一火不得散而致发本病的病因病机比较重视,在临床的运用也较多.
    对于小儿的脓耳,除《诸病源侯论》指出的:“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津
液壅结即生脓汁”外,《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指出:“小儿心脏热实,贯冲耳脉开窍者,
塞结而为肿,或生脓汁”。因耳为肾之窍,又为心之寄窍,《圣济总录》这种观点是从寄窍
方面考虑,这在小儿患者容易引起变症,出现热入营血及热扰神明方面是有其临床意义
的。  
    又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指出:“大人则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则有胎热胎风
之别,……胎热若何?或洗浴水误入耳,作痛生脓,……胎风若何?初生风吹入耳,以致
.生肿生脓”。更详细地分析了小儿聘耳有胎热胎风病因病机的不同。
    从广义来说,脓液也为有形之湿,其形成与湿有关,除《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
、出的‘沐浴水入耳内。之外,《张氏医通.卷/乙》亦指出:。耳脓者湿热聚于耳中也。,《医宗
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对湿热引起的脓耳有较深刻的
认识。
    至于虚证脓耳,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论述,如《医贯.卷五》说:“又有耳痛、耳鸣,
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者多,不可专作火与外邪治”。古人
指出的虚证脓耳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劳伤气血”;二是: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
“真先天不足,水不养木,肝阳上逆而结”(见《疡医心得集。卷上》);三是脾胃中气之虚弱。
    综上所述,古人在临床实践中,由于经验的逐渐积累,对脓耳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渐
趋完善,认为有实火虚火之分,实者如风邪侵袭、肝胆火热、湿热积聚以及小儿胎风胎
热等,虚者如肝肾不足、肾经虚热、脾胃虚弱等。古人对这些病因病机的阐述虽有耒尽
之处,如对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而致的脓耳论述较少.但这些论述已为我们认识脓耳的
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脓耳的治疗  关于脓耳治疗的资料.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六》,当时
全部采用外治方法,随后的医书,如《备急千金要方》、《济生方》等除不断补充外治方药
外,也出现内治方药及针灸穴位等记载,使脓耳的治疗方法更为全面有效。
    1.外治方面  包括用药散吹耳(或渗入耳内)及绵裹药物塞耳和滴耳等方法。明代
似前只有吹耳及塞耳方法,药散多取枯矾(矾石烧末),乌贼骨.桑螵蛸、百草霜、血余
炭,煆龙骨、赤石脂,胭脂、白蔹等收敛性作用的药物,  旨在收敛去湿除脓。方如经验
方治底耳方、桃花散、红棉散、红玉散等。除此.也常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大
黄、黄芩等药.方如三黄散、黄连散等。
    明代开始有使用滴剂的记载,这是脓耳治疗史上的一个大的进步。当时的滴剂.一
.般只限于简单地采取药物的自然汁,如《本草纲目》介绍用于滴耳的药物有茺蔚叶汁、韭
汁,虎耳草汁等,均是用新鲜药物捣烂取汁,滴入耳内。《景岳全书.卷四十七》有“流脓
方”,是用菖蒲根,水洗净,捣取汁,灌入耳内。《罗氏会约医镜.卷六》也有“用柑树嫩
尖七个,入水数点,捣汁滴之。的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酱茄肉自然油滴
.耳。另有滴耳油.是用“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
耳内”。这是复方滴耳剂的开端。   
    2.内治方面  有关脓耳内治方面的资料记载.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内

有“治肾热背急挛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之.不闻人声方。。又有。治劳聋,气聋,
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鸣方”。此二方虽以补肾以治聋为主,但耳脓血出及脓血障碍
于听户而引起的毒聋也包括在其中,所以可以说此二方与脓耳有关,用于脓耳后期,听
力下降者。  
    用于风热上壅而致脓耳者.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方如蔓荆子散、犀角饮子、交感
丹、荆芥连翘汤、鼠粘子汤等。其中蔓荆子散“治上焦风热而致耳出脓汁,或聋或鸣”。
是一首较早的直接用于治疗脓耳的方剂,不少医书中都加以引用,直至现在仍是常用方
之一。《济生方》的犀角饮子,“治风热上壅,耳内聋闭,脊肿掣痛,脓血流出”。本方以
犀角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玄参、芍药、菊花、甘草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更兼木通,赤
小豆利水消肿,既可导热从小便而解,又可帮助消除脓液,方中石菖蒲有行气迩窍,  引
萄入耳的作用.故本方也是治疗脓耳热盛脓多的有效方剂之一;唯方中的犀角药源困难,
今多不用,可用水牛角代替。 
    对于积热上攻而致脓耳者,宜泻热解毒,方如解仓饮于、凉膈散、无忧散送服雄黄
丸等.解仓饮子原方谓“治气虚热壅,或失饥冒暑,风热上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
出。。该方以大黄为主,清热导泻,消除积热,配合木鳖、甘草以解毒,当归、赤芍、白.
芍活血解毒,故有泻热解毒活血的作用,而治于热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的脓耳
症。本方木鳖有毒.宜慎用。故本方目前已较少使用。《张氏医通。卷八》说:“又对壮盛之
人,积热上攻,耳中出脓水不瘥,凉膈散泻之。。《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也说:“如
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中脓出,脓水不瘥,用无忧散送服雄黄丸,泻三四五行瘥。.此
数方.均取泻下导热的作用,使积热从大便中解除,为临床中应急之用,用之得当,取
效甚速,唯需辨证准确,用于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者方可小
    对于肝胆火热上攻而致脓耳者,宜予清泻肝胆,解毒排脓,方如柴胡聪耳汤、柴胡
栀子散、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等。其中龙胆泻肝汤既可清泻肝火.又可清热利湿,
故对肝胆火热、湿热而致脓耳、耳痛、脓多者甚为适用而有效。其余诸方虽也有清疏肝胆
作用,但清热泻火之力不及龙胆泻肝汤,在临床中可据病情而选用。除此,《辨证录.卷三》
对于少阳胆气不舒,风邪乘之,火不得散而致者,用润胆汤.认为“归芍不特入胆.而且入肝
也,胆病肝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胡、栀子亦是舒肝之药,舒肝正所以舒胆.肝血自旺,
而胆汁有不濡润者乎!邪风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机,乃加天花粉之逐痰,则风火无党,
用菖蒲通耳中之窍,引玄参以退浮游之焰.  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而耳病随愈也。”
    对于足少阴虚热者,宜滋阴清热降火,方如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六味地黄丸、
妖蓉丸等。如《外科大成.卷三》便有:“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
黄丸滋补之”。《续名医类案.卷十七》中也有:。赵养葵治一小儿,患耳脓,医以药治之。
经年累月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蚜服之愈”的记载。
    对于脾胃虚弱而致脓耳的治疗,宜健脾益气渗湿,方如补中益气汤及参苓白术散等.
《保婴撮要.卷四》附有小儿脓耳治验数则,其中有用补中益气汤及四味肥儿丸等的治验.
    对于心气不平,上逆于耳而致者,《济生方.耳门》认为:“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
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聘耳,或为掀肿,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
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心,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宜用局方妙香散,
以石菖蒲煎汤调服以顺心气,参丹、蜜砂以宁心君”。心气不平上逆于耳而致脓耳者.临

床少见,局方妙香散也不专为脓耳而设,但古人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体现了辨证施治的观
点,可供我们临床参考。
    除了上述辨证用药外,在医案中提及脓耳内治的也有不少,如《保婴撮要。卷四》所
附小儿脓耳的治验便很有启发意义。该书十分注重乳母对乳儿脓耳的影响,治疗时既治
乳儿,又治乳母,甚至只治乳母,而子母并愈,这种观点犀很正确的,不但对于脓耳妞
此,对其他多种疾病也是如此。该书提及治小儿脓耳的方药有六味地黄丸、柴胡栀子散,
补中益气汤、四味肥儿丸、九味芦荟丸等。《名医类案.卷七》及《续名医类案.卷十七>>
也收集有历代医家治疗脓耳的经验。另外《也是山人医案》,《张畹香医案》、《柳选四家医
案》.《外证医案汇篇》、《三家医案合刻》、《王九峰医案》、《陈莲舫医案秘钞》、《曹沧州医
案》等医案类书都有脓耳治案。这些资料.体现了各医家具体分析及治疗脓耳的宝贵经
验,也为我们学习古人经验提供了良好的资料。    .
    3.针灸治疗方面  虽然《内经》曾有:。耳病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
无闻也。之说,但后世医家在观察和实践中.采用针灸方法治疗脓耳者仍然不少,并提出
一些治疗脓耳的常用穴位.如《针灸甲乙经》有“耳门,主耳中有脓”,《医学纲目》也有“蒋
耳.听会主之”,《针灸大成》也有“聘耳生疮出脓水,取翳风、耳门、合谷、听会,足三.
里”等记载。从这些资料分析,古人针治脓耳,以局部取穴为主,必要时配合合谷、足三
里等常用穴位。后人用以治疗脓耳的,基本上也是采用古人的方法及选穴原则。
    二.现代资料分析  有关脓耳方面的现代资料,虽然数量甚多内容丰富,但全面地
系统地分析的文章不多,主要在于介绍简便廉验的方药。现归纳分析如下;
    (一)关于脓耳的外治法
    1。利用原药捣汁滴耳或塞耳  药物如虎耳草,以之捣汁滴耳治疗脓耳、耳痛、耳
胀,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传用。现代资料中,有以虎耳草汁加明矾滴
耳的临床报道,但也有对其实际效果持不同看法者。用鲜地黄汁滴耳或用生地与鲜
败酱草等分取汁滴耳者.也有资料介绍。除此,还有介绍用生橄榄(连核)捣烂取
汁、新鲜断肠草汁、土大黄汁、金莲花液、穿山莲液等。另外,有介绍用鲜桃叶一片,
放于手内卷成条状,轻轻揉搓,使之有渗出液为度,将揉好的条状桃叶塞入耳内的方
法。以上这些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就近取材,也有一定效果。
    2.滴耳制剂的使用和介绍  《医宗金鉴》滴耳油是古代的滴耳制剂,仍为今人所常
用。在新的滴耳制剂中,一般以清热解毒去湿药物为主,据其制作方法不同.可分
为如下几类:  
    (1)利用药物煎出液或浸出液滴耳:常用的药物如黄连、黄柏。有单纯用黄柏或黄
连制成者。也有以黄连为主制成复方者,配入的药物有硼砂、冰片、大黄、雄黄之
类。因为黄连、黄柏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经实验证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卡他球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生长的效果.而且制作方法简便,故
以之制成滴剂的医者甚多。除此,也有介绍用鱼腥草蒸馏液滴耳治疗脓耳100例,痊愈
95例。
    (2)利用猪苦胆汁为调剂,配成药液滴耳。如有人用黄连粉冰片装入猪苦胆内搅匀,
浸泡24小时后滴耳。
    (3)以芝麻油为调剂制成的滴耳剂:如用五倍子、苦参,枯矾、冰片等为细末,用

芝麻油调成糊状的倍矾油,有用冰片、明矾、石膏、轻粉、芝麻油制成的冰明散””,
也有用煅乌贼骨末调入芝麻油中滴耳者,这些方法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取所用药物
的作用,芝麻油只是一种调剂,由于油剂较水剂吸收及挥发缓慢,在耳内可以保持较长
时间,故这种制剂方法,在临床中常被使用。
    (4)以芝麻油煎炸药物制成药油:将药物放入芝麻油内煎炸,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
入油中,取药油滴耳。在这种方法中,芝麻油虽也是溶剂,但其所起的作用较复杂,除
有灭菌消毒防腐作用外,可能也有促进药物的溶化反应作用。有用大黄、黄连、黄柏,
苦参放入芝麻油内炸取的药油,制作者认为该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燥
湿排脓等作用,据介绍,治379例,愈者246例,好转112例,无效21例。以苦参
或苦参与黄柏制成的药油作用也基本相似。除此,亦有用娱蚣、蝉蜕之类制成
者,还有以芝麻油煎炸新鲜小鱼,再用煎鱼的芝麻油炸藜芦后去渣,放入熊胆、麝
香、蜈蚣等药浸泡滴耳者。
    (5)以酒为溶剂制成药液:如用马钱子与冰片浸于50%浓度的白酒中。马钱子有
毒,本方以毒攻毒,有清热散郁火,芳香通窍,消肿止痛,防腐生肌等作用。
    (6)将药液滴入耳内,并通过电游子透入治疗法,是在滴耳药物的基础上,通过现
代医学方法.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的方法。曾有人介绍用黄连电游子
透入治疗31例。
    3.吹耳制剂的使用和介绍  吹耳制剂,因多含有枯矾等收敛性药物.故收敛去脓的
作用多较显著。在现代资料中,这方面的介绍也很多,归纳起来,有从下列几方面组方:
    (1)以收敛作用为主的药散:常用的如枯矾。有以单纯枯矾末吹耳者,也有以枯
矾为主,配合猪苦胆汁干粉、蛇蜕灰、血余炭之类制成药粉者。有介绍用单味石榴
皮烧焦研末吹耳, 也是取其收敛之性。  
    (2)以收敛、通窍、解毒合用的药散:收敛的药物以枯矾为主,通窍的药物如冰片、
麝香,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青黛等。以这类药物组成的如去脓散、蜂房散等,
另有复方碘矾散,以枯矾、冰片,碘、水杨酸、硼酸粉配制而成。本方以中西药物结合,
具有易溶子中耳分泌物的特点,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能帮助较大肉芽的吸收,尤其在乳突根治术后有大片肉芽者,能迅速使其肉芽缩小并上
皮化,  因此有助于干耳。 
.    (3)以解毒通窍为主的药散:有资料介绍的如四色散、冰连散、冰龙散、耳溃散、
耳灵散等。
    (二)关于脓耳的内治法  有关脓耳的辨证分型及内治法方面的资料不多,一般根据
病情的急慢按现代医学的分类法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治疗。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有以柴胡清肝汤和龙胆泻肝汤为主,
治疗14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病
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认为柴胡清肝汤重于清肝泻热.散血解毒,龙胆泻肝汤着
重泄肝解:毒,胜湿利水,且较前者更为苦寒,对肝经实火可以使用。有人在介绍龙胆泻
肝汤的临证体会时,也提及该方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应用。
    有人认为小柴胡汤在耳科方面也有广泛应用。指出耳病实热证候与肝胆火热,
湿热、气机郁结等有关,小柴胡汤善疏少阳邪热,适当的加减.尚有清泄肝胆火热.渗

利肝胆湿热,疏畅肝胆气机等作用,故可用于耳病实热证候,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
内。 
    在“耳病的常见症选药”中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清热解毒为主,使用的药物有:七
叶一枝花,连藤金银花、连翘、甘草节,野菊花、金莲花,黄连,黄芩。排脓的药物如
皂角刺,穿山甲(炮)、白芷等”。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多认为属肾经虚热上蒸,湿毒蕴结耳窍所致。有资料
介绍用知柏地黄汤加银花.苦参、蒲公英治疗141例,据统计.显效8l例,好转48例.
无效12例。其加减法是:鼓膜穿孔不愈合加制首乌以固精益髓,充养耳窍;服药后耳鸣
不愈者加磁石、、龙骨、牡蛎.以育阴潜阳,镇降虚火;耳聋重者,加丝瓜络、路路通,
以舒通经络,散结通窍。   
    除此,提及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方药有加减肾热汤、丹栀逍遥散加减、滋
阴降火汤、龙胆泻肝汤加减等。龙胆泻肝汤一般认为多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但
有文章报导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5例93耳.每5剂为一疗
程,服至三个疗程后,有效率达89%。文中指出耳流黄稠脓液多为肝胆湿热内蕴,对于
耳流清水,分泌物为白色粘液则为肾阴亏损,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使用本方时,宜去
龙胆草,加黄柏、知母等药。
    2.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胆脂瘤的治疗  有资料介绍治疗一例慢性化脓性中
耳炎合并胆脂瘤,耳后形成痿管的患者,初用温胆汤加胆星不效,而改用补肾益精的方
法,用熟地黄,吐丝子、枸杞子、肉苁蓉、煅龙骨、煅牡蛎,石菖蒲,怀牛膝为主,加
关沙苑,五味子、白蒺藜等,加减26剂,右耳流脓停止,耳呜、耳聋,头晕、目眩等症
状消失而出院,追踪观察3年未复发。
    也有介绍.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乳突胆脂瘤l例,根据患者表现认
力是风火湿热邪毒郁蒸而致,采用中药大青地丁银花饮治疗,整个过程以清热平肝、泻火
祛湿,消坚解毒为纲,前期以清热泻火,排脓解毒为主,中期以消坚解毒,祛湿平肝为
主,后期平肝养阴佐以解毒。治疗3个月,服药73剂,不但耳内流脓停止.鼓膜穿孔处
有上皮生长及疤痕形成.而且经X光乳突照片检查对比,原来约花生米大小之半透明区
的胆脂瘤征消失。
    3。对中耳炎手术后术腔迟迟不干水者.有介绍用单味牡丹皮水内服,有抗过敏并使
之于水的作用。  
    (三)针灸治疗脓耳方面  
    1.针刺疗法  一般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治疗。有资料报道以耳门、
翳风,听会为主穴;辨证疏导配穴;耳脓黄稠而热臭者配神门,大陵.以清心热解臭;
脓色黄稠、味不臭者配天井以泄壅滞之积热;颧红足痿者配涌泉、行间、以清肾经气热;
性情急躁、面赤者配少商,以泄脏腑蕴热;感有风邪无发热者配合谷,以疏表邪;体形
虚弱或病程过长者配足三里.以调和整体。据统计,治疗小儿聤耳症13例.有一定的疗
效。
    又有报道以听会,翳凤,丘墟、足三里为基本穴位.实证加耳门,虚证加太
溪.发热者加曲池.急性者每天1次.病情减轻后隔天1次.以7次为一疗程,慢性者
可适当延长至10次.在痊愈后可作巩固治疗2次.并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

之”的原则,实证用泻法,留针时间长为30-50分钟,留针期间作1~2次行针,虚实用
补法,留针时间短,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从其86例及53例的统计中,认
为针刺确能取得消炎抗感染的良好效果,疗程短,疗效好,方法简便。  
    2.艾灸疗法  有人介绍用艾灸翳风穴治疗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02例,除
二例合并慢性乳突炎、二例合并胆脂瘤无效外,其余398例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99%。
其方法是在患侧翳风穴约距离皮肤一寸处用艾条悬灸,至局部皮肤呈红润.有灼热感为
止,每次约1分钟。少者1次而愈,多者5次.平均3.15次而愈。
    3。穴位注射法  除了上述传统针刺及艾灸方法外,在使用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方面也
有人介绍用徐长卿注射液注于患侧肩戮穴,成人每次注入徐长卿注射液2支(每支2
毫升,含生药4克),每周注射3次,  10次为一疗程。据统计,治疗68例,经一疗程
后,耳内干燥无脓者29例,基本干燥或有不同程度好转者33例.无效6例。从其疗效
来说,还不十分满意,但方法简便,做为一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使之达到更
为满意效果的意义。
    (四)修补耳膜方面  有介绍用大蒜膜作耳膜修补.作者认为大蒜膜粘液性较
强,不易脱落,且味辛辣,具有通窍作用,能促使耳膜穿孔的愈合。有人用鸡蛋膜作
耳膜修补取得较好效果,作者认为鸡蛋膜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临床便于应用。
    (五)从古今医案文献探索化脓性中耳炎的治法  有人曾搜集有关脓耳的治验文
献,从分析这些资料中探索脓耳的治法。其中涉及的医案有《也是山人医案》、《张畹香医
案》、《柳选四家医案。静香楼医案》、《外证医案汇编》、《三家医案合刻》、《王九峰医案》、
《陈莲肪医案秘钞》、《曹沦洲医案》等。除此,还提及部分现代资料。这对研究脓耳的流
源及治法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小结]
    脓耳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特征,按起病急缓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
类,急性者多为实热证.系肝胆火盛.邪热侵扰而致;慢性者多为虚证或虚中挟实,有
因脾虚湿困,上犯耳窍,也有肾元亏损,邪毒停聚而致。分别采用清泻肝胆,健脾渗湿,
补托排脓,及补肾培元,去湿化浊等方法。在内治同时,也注重外治,在清除脓液的基
础上,使用滴耳及吹耳等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脓耳及急慢性中耳炎的中医诊治
耳病的中医治疗辨证
急脓耳
聤耳(化脓性中耳炎)
中医问诊之问耳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