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期延长1

经期延长

  经期延长系因阴虚内热、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使经期虽基本正常,但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方净的月经病。
   诊断依据
  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始净。
  2.应与漏下和赤带相鉴别。
  3.必要时作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或子宫器质性病变。

    证治概要
  经期延长的病变主要在胞宫、冲任,病因有虚有实,实者多因瘀血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虚者由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或由脾虚气弱,不能固摄。在辨证时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结合形、气、舌、脉综合分析。治疗原则,重在缩短行经时间,使达正常范围,故以止血为要。瘀血阻滞,以通为止,重在活血化瘀。阴虚血热,重在养阴清热,安冲宁血。脾虚气弱,重在益气升提,固冲摄血。不可不分虚实概用固涩之品。
  分证选方
  一、瘀滞胞宫证
  [主症] 经行淋漓8—9日或至10日余始净,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常用方] 棕蒲散((陈素庵妇科补解》)。
  棕榈炭、蒲黄炭各6g,当归、炒白芍、川芎、生地黄、丹皮、秦艽、泽兰、杜仲各9g。上为散。水煎服,每日1剂。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小腹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炙乳香、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
  2。大便溏泄者,去当归,加白术、炒建曲健脾助运。
    [按语]
  瘀血是本病的主要机制,且与肾虚有关,治疗时不可专事在固经止血,必须注意祛瘀。只有瘀血排除后,子宫才能固藏。.然化瘀之法必须与补肾相结合,临床常加入川断、桑寄生、补骨脂、女贞子等药物。特别是经行末期,阴精已开始滋长,更须与补肾养阴药相结合,通补兼施,既控制经期,又为经后期阴长奠定基础。
  [参用方]
  加味失笑散(《中医临床妇科学》):炒当归、赤芍、五灵脂、续断、山楂各lOg,制香附9g,蒲黄、艾叶、炒枳壳各6g,益母草、茜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调经止血。主治:月经淋沥不净,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胀痛,胸闷烦躁,头昏腰酸,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二、阴虚血热证
  [主症] 月经持续8—10天,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颧红,潮热,或见手心灼热。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方] 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

  生地黄9g,丹皮、白芍、玄参各12g,黄柏6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血热偏甚者,加炒黄芩、大蓟、小蓟清热凉血。
  2.湿热偏甚者,去女贞子、旱莲草,加马鞭草、败酱草、马齿苋清利湿热。
  3.大便溏泄者,去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加炒白术、炮姜、炒防风以健脾助运。
   [按语]
  阴虚血热证易夹有瘀血,在养阴清热的同时,可酌情加入茜草、蒲公英、五灵脂、山楂、益母草等其中1—2味,可增强止血之功。
   [参用方]
  1.加味固经汤(《中医临床妇科学》):炙龟甲、大蓟、小蓟、女贞子、墨旱莲各15g,黄柏、黄芩各9g,椿根白皮、川断、赤芍、白芍各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主治:月经淋沥不净,量或多或少,色红质粘或有小血块,或有臭气,胸闷烦躁,口渴咽干,夜寐欠安,舌苔黄或腻,舌质红,脉细数。
  2.温清饮(《万病回春》):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阴清热。主治:冲任血热,经行不止,面色萎黄,少腹刺痛,寒热往来。.
    三、气不摄血证
  [主症] 月经持续8一10天始净,量少,色淡,质清稀。伴神疲乏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常用方] 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黄芪各15g,白术6g,甘草6g,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经量多者,加生牡蛎、五味子、棕榈炭收涩止血。
  2.伴有经行腹痛,有血块者,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化瘀止血。
  3.兼有血虚者,加首乌、龙眼肉、熟地黄滋补阴血。
   [按语]
  1.临证一般均配用阿胶、艾叶、乌贼骨以加强补血温经止血之力。
  2.本病多见于脾气下陷,不能固摄统血。然“经水出诸于肾”,脾虚气弱日久可及肾虚,出现脾肾同病。故临床上见有腰酸乏力,小便清长等症时,应结合补肾,常选用艾叶、菟丝子、鹿角霜、杜仲、补骨脂等,可获显效。
   [参用方]
  1.归芍二黄汤(《女科旨要》):黄芪5g,白术、苍术、当归、白芍、陈皮各3g,熟地黄15g,生地黄、炙甘草各9g,柴胡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摄血。主治:脾气虚弱,月经不止,其色鲜红,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体发热,大便泄泻,四肢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2.加味归脾汤(《中医临床妇科学》):黄芪15g,党参、茯苓、白术、阿胶、川断各lOg,合欢皮9g,远志、荆芥炭、炙甘草各6g,木香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健脾摄血。主治:气虚不足,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细。
   四、湿热下注证
  [主症] 月经持续8—10天始净,量少色黯如酱,混杂粘液,气味秽臭,腰腹胀痛。平素带多色黄、有臭味。舌正常或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常用方] 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各30g,生地黄15g,丹皮、阿胶各9g,黄柏、牛膝各6g,制香附3g,黑豆30g,红枣lO个。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湿热甚者,加车前草、晚蚕砂清热祛湿。
  2。少腹灼热疼痛者,加败酱草、蒲公英、川楝子清热解毒,行气止痛。
  3.经血色黯有血块、腹痛者,加五灵脂、马鞭草、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
  4.病程日久,见纳差,舌苔厚腻者,加苍术、白术、薏苡仁燥湿健脾。
  5.出血较多者,加小蓟、侧柏叶凉血止血。
   [按语]
  本证易于形成湿热之邪与经血相搏的湿热夹瘀之候,故临床治疗时常在清利之法中加化瘀之品。
  [参用方]
  益气清营固冲汤(《中医杂志》1990,(3):22):炙黄芪、重楼30g,太子参、生地黄、贯众炭、乌贼骨各15g,炒黄芩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营解毒,固冲止血。主治:经期延长,证属湿热内蕴者。
   疗效评定
  1.治愈:行经期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
  2。好转:行经期缩短,但未恢复正常。
  3.未愈:行经时间无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经病一、出血性月经病   冯宗文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方案
“大姨妈”提前见面不好 12款调经汤制服“大姨妈”
韩冰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经验
筛选一些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常用方,给临床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哈荔田经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