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7浙贝母
浙贝母拼 音:Zhebeimu
英 文: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日 文:バイモ,アミガサユリ
拉丁文: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异名】
土贝母《本草正》,浙贝《外科全生集》,象贝《经验广集》,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疡医大全),元宝贝、珠贝《中药材品种论述》,大贝、苏贝(江苏)。
【品种考证】
神农本草经》载有贝母,《新修本草》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涧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润州(今镇江)、江南为浙贝的产地,可见古代所称的贝母当包括浙贝在内。明代以降,人们逐渐认识到浙贝母的功效与川贝母不同。《本草正》首先将浙贝(称土贝母)与(川)贝母分条论述,《本草纲目拾遗》也将浙贝单列一条,并引叶暗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所述浙贝产地、药材形态、气味等,均与现今所用浙贝一致。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鳞茎扁球形。茎单一,直立。叶无柄,狭披针形至条形,茎下部叶对生,中部3~5枚轮生,上部互生或对生,茎中部以上叶片卷曲或卷须状。花钟状,数朵于茎顶端排列成总状花序,下垂;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红紫色方格斑纹花被片6,基部上方具蜜腺窝;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1/2;柱头3裂。蒴果具6条宽翅。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生于林下较荫处;多为栽培。
【产地】
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栽培】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植株枯萎后采挖、洗净、按大小分开。一般直径在3.5厘米以上者分成两瓣,摘除心芽,商品称“大贝“:直径3.5厘米以下者不分瓣,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珠贝”。分别置于特制的木桶内,撞去表皮,每百斤加入熟石灰或贝壳粉3~4斤,使均匀涂布于贝母表面吸去撞击的浆汁、晒干或烘干。
【炮制】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性状】
1. 大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 一面凸出呈元宝状,有的呈菱肉形。外表面灰白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白色粉末。质脆硬,断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粉性。
2. 珠贝 为完整的鳞叶,扁球形、高1~1.5 cm,直径1~2.5 cm。表面类白色,外层2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相对抱合,中央有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干缩的细杆残茎。
饮片 弯月形、肾形或类圆形,厚约3m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断面微黄白色,粉性。
【商品规格】
商品主要分大贝和珠贝两种。皆以身干、色白、粉足、质坚、不松泡、无僵子者为佳。
出口商品应身干内外色白,无破碎并按其每公斤粒数分为四等: 一等:120~140粒;二等:180~180粒;三等:200~230粒;四等:250~280粒。
【显微特征】
鳞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较平直;角质栓表面观呈粗颗粒状,排列紧密。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副卫细胞3~5个。
浙贝母粉末
1. 淀粉粒众多,单粒长卵形、广卵形,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复粒与半复粒稀少,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 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栓颗粒状,排列较密。
【化学成分】
含甾体生物碱:贝母碱(贝母素甲),去氢贝母碱(贝母素乙),浙贝宁, 浙贝丙素,浙贝酮, 后者为去氢贝母碱的差向异构体;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贝母芬碱,贝母定碱,贝母替定碱;又谓含贝母碱甙,水解后生成贝母碱和一分子葡萄糖甙。此外尚含胆碱及二种中性甾类成分:贝母醇及植物甾醇。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理化鉴别】
1. 本品70%提取液,蒸干后加1%盐酸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有橘红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有白色絮状沉淀。(检查生物碱)
样 品 液:取粉末5 g,加浓氨溶液2 ml与氯仿20 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
渣加氯仿溶解,使1ml。
对照品液:另取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分别加氯仿制成每ml含0.5 mg对照溶液。
展 开:硅胶G预制板,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6:4:1)为展开剂,二次
展开,展距8cm。
显 色: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橙红色
斑 点。
3. DNA 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贝母鳞茎(或叶)适量, 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 选择合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分别进行克隆、测序或酶解,结果表明:川贝母和浙贝母的5S-rRNA 空间区的DNA序列区别明显,与其它贝母比较, 川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特有的, 而在130-135的序列与浙贝母等其它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点也区别明显。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理作用】
1. 镇咳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咳作用。
2. 解痉 贝母生物碱具有阿托品样作用,低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松弛,高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轻微收缩。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蒌、知母等。
2. 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本品能苦泄清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结核,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治瘿瘤,配海藻、昆布;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同川贝母。
【食疗】
【附方】
1.治感冒咳嗽 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9g,紫苏6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治瘰疬 大贝母、香白芷(不可炒)各五钱。研末。每服二钱,用陈酒与白糖调和,食后服之。若溃烂者非此药之治也。(《吉仁集验方》瘰疬内消神效方)
3.治乳痈乳疖 ①紫河车草、浙贝各三钱。为末,黄糖拌,陈酒服,醉盖取汗。②炒白芷、乳香、没药(各制净)、浙贝、归身,等分为末。每服五钱,酒送。(《外科全生集》)
4.治痈毒肿痛 浙贝母、连翘各9g,金银花18g,蒲公英24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5.治风火喉闭,锁喉风 苏子、前胡、赤芍、甘草、桔梗各二钱,元参、连翘、浙贝各一钱半。煎服。(《外科全生集》)
6.治咽喉十八症 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 (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纲目拾遗》引《经验广集》吹喉散)
7.治对口 象贝母研末敷之。(《纲目拾遗》引《杨春涯经验方》)
8.治溃疡性口腔炎 浙贝母4.5g,乌贼骨25.5g。将上药研细。每次6g,日服3次。〔山东医刊,1966, (3):封底象蛸散〕
9.治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 大贝母(去心)、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五钱。共为细末,用大肥皂十荚蒸熟,去筋膜捣丸,同药做丸,早晚擦面。(《疡医大全》改容丸)
10.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乌贼骨(去壳)85%,浙贝母15%。各研极细末,过筛,拌匀。每服3~6g,每日3次,饮前服。〔《江西中医药》,1955,(12):50〕
【成药】
二母宁嗽丸 浙贝母150g,知母150g,石膏200g,瓜蒌子(蜜炙)100g,桑白皮(蜜炙)100g,栀子(姜炒)120g,黄芩(酒炒)120g,陈皮100g,五味子(酒蒸) 20g,茯苓l00g,枳实(麸炒)70g,甘草20g。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l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丸重6g。本品为棕褐色,气微,味微甘、苦。显微特征:淀粉粒卵圆形,脐点点状、人字形或马蹄状;白色大小不一不规则片状结晶;内果皮石细胞;分枝状团块及菌丝;晶鞘纤维较长,草酸钙方晶、砂晶、橙皮甙结晶;韧皮纤维众多,呈短梭状,淡黄色,孔沟明显;表皮石细胞淡黄色至棕黄色。功能清热化痰,顺气止咳。用于咳嗽气逆,痰黄粘稠,胸闷气短,咽干口燥。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忌辛辣油腻。外感风寒咳嗽及素有痰饮者忌服。(《山东省药品标准》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标准》1986年)
【现代临床研究】
百日咳 浙贝母粉2.5g,鸡蛋1枚。将鸡蛋顶端敲一小孔,装入浙贝母粉,搅匀后以纸封闭,蒸熟。上、下午分服或顿服,每日1~9枚。痉咳严重或有痰血者配用百部合剂:炙百部9g,玄参5g,麦冬4g,加温水100ml,锅内蒸取汁服。治疗58例,结果有效率86%。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古《本草》贝母之功是象贝而非川贝 张山雷:“贝母今有两种:川产者,形小而气味甚淡,谓之川贝。浙产者,形大味苦,谓之象贝,亦曰大贝母、土贝母。今之医家,仅以贝母为清肺化痰之用,但知川产为佳,则因其气味平和,遂谓为味甘补肺,实则市肆之川贝,淡泊无味,绝少功力,而风热痰壅、气逆胸满等证,非象山贝母不为功。再以气味言之,则《本经》称其辛,《别录》谓之苦,又惟象贝苦而有气,犹近于辛,若川贝则绝淡。更以《本经》、《别录》所言主治证之,则伤寒烦热,腹中结实,心下满,咳逆上气,皆惟象贝苦寒泄降,是其正治,断非川贝轻微淡泊所能胜任。此不待智者而后能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本经》治伤寒烦热,《别录》主洗洗恶风寒,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本经》治淋沥疝瘕,《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咳逆上气,仲景则治寒实结胸,而后人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本经》治乳难,后人以之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咽喉,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本草正义》)
2.论浙贝母清热之功胜于川贝母 ①张景岳:“土贝母,为末可敷,煎汤可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清降之功不啻数倍。”(《本草正》)②倪朱谟:“贝母,象山亦有,但味苦恶,仅可于破血解毒药中用之。”(《本草汇言》)③徐大椿:“象贝,形坚味苦,泻热功胜,不能解郁也。”(《药性切用》)④赵学敏:“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纲目拾遗》)⑤黄宫绣:“大者为土贝母,大苦大寒,如浙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如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本草求真》)
【附注】
东贝母F. thunbergii Miq. var. chekiangensis Hsiao et K. C. Hsia, 栽培于浙江东阳一带。鳞茎卵圆形至长圆形,直径0.9~1.3 cm,高0.9~1.7 cm,由一枚较大鳞叶抱合1~2枚较小鳞叶,顶端圆钝,不裂或微裂,基部不平整。粉末白色,淀粉粒广卵形、蚌状卵形、卵圆形,直径5~45μm。2脐点单粒稀少,未见半复粒。功效同浙贝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母种类多临床应用区别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贝母知多少
本草三结义:土贝母、浙贝母、川贝母
【中药释义】浙贝杏仁露让老人远离咳嗽。
三种贝母功效各异
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