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8白鲜皮
白鲜皮拼 音:Baixianpi
英 文: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日 文:ハクセンピ
拉丁文:Cortex Dictamni
【异名】
藓皮《药性集注》,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白羊鲜、白膻《本草经集注》,金雀儿椒《日华子》,地羊膻、金爵儿椒《本草图经》,白藓《冯氏锦囊·药性》,羊癣草,山牡丹,八股牛(东北),千斤拔(山东),白奶秧根(河北),野花椒根皮、臭根皮(江苏)。
【品种考证】
本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白鲜,列为中品。陶弘景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新修本草》云:“此药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本草图经》载:“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五月采根阴干用。”《纲目》亦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据以上本草所述花和根皮的颜色及气味均与现今所用芳香科白鲜一致。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的根皮。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高达lm。全株有特异的香味。根肉质,多侧根,外皮黄白至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狭翼,无叶柄;小叶9~13、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9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密布腺点,下面白绿色,腺点较稀。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0cm,花轴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长l~2.5cm,基部有线形苞片l枚;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基部愈合;花瓣5,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25mm,宽5~7mm,基部渐细呈柄状;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颗,近球形,直径约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土坡及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产地】
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亦产。以辽宁的质量佳。
【栽培】
【采收加工】
大部分地区在春秋季节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洗净泥土,去除须根及粗皮,趁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炮制】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白藓皮片贮于干燥容器内。
【性状】
根皮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皱纹及细根痕,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有羊膻气,味微苦。饮片为横切薄片,厚约2mm;全体黄白色,外侧有横向裂隙,中间淡黄色。
饮片性状:为横切薄片,直径约1cm ,厚约2mm;全体黄白色,外侧有横向裂隙,中间淡黄色。
【商品规格】
商品统装。以条大、肉厚、色灰白者为佳。以辽宁的产品质优。
【显微特征】
白鲜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横长大形裂隙。韧皮部宽广,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韧皮射线宽l~3列细胞。皮层、韧皮部散有单个纤维,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极厚,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应用与配伍】
1.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用治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常与苍术、苦参、银花燥湿解毒之品同用。治疗湿疹、疥癣,皮肤搔痒,常与苦参、防风、地肤子等同用,内服外洗均可。
2.用于黄疽尿赤,湿热痹痛。本品既清热燥湿,又祛风通痹。治湿热黄疽,尿赤,配茵陈有利胆退黄之功;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配苍术、黄柏、牛膝,共奏清热燥湿,祛风通痹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寒患者慎用。
【食疗】
【附方】
1.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 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芩(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2.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症 白鲜皮、苦参各90g,为水丸。每服6g,日2次,温开水送服。并可单用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天1~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鹅掌风 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4.治急性肝炎 白鲜皮9g,茵陈15g,栀子9g,大黄9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5.治产后风虚 用白鲜皮、独活各三两。为粗末,酒、水各二盏,煎取一盏。分三服。或单用白鲜皮亦妙。(《卫生易简方》)
6.治鼠瘘已有核,脓血出者 白鲜皮,煮服1升。(《肘后方》)
7.治外伤出血 白鲜皮研细末,外敷。(《宁夏中草药手册》
【成药】
1.复方白鲜皮酊 白鲜皮50g,木槿皮(鲜)150g。以上二味,加95%乙醇1000ml浸泡,取浸泡液,即得。每1ml含原生药0.2g。本品为黄棕色澄明液体。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用于脚癣、湿疹及疥癣等。外用,每日数次。(《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2.扶正散 白鲜皮900g,独活600g,苦参60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浅棕色的粉末;气特异,味苦。功能疏风活络。用于面神经麻痹。外用,取药粉15g用鸡蛋清拌合,外敷面部麻痹处,每日换药1~2次。(《吉林省医院制剂规范》1984年)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脓胸 在抗感染、胸穿排脓和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白鲜皮注射液。每次常规胸穿排脓后,胸膜腔内注入100%的白鲜皮注射液15~20ml,做闭式引流的病例可沿引流管逆行向胸膜腔内注入100%白鲜皮注射液15~20ml,每日1次,注入后夹管2~3小时。共治疗小儿脓胸51例,最多注射9次,最少注射2次,未见不良反应。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胸透或胸片证实胸水消失,无后遗症)47例,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胸膜腔残留微量胸水,包裹粘连,胸廓轻度下陷)4例。对照组72例未用本品者治愈51例,好转11例,未愈及转外科治疗7例,死亡3例[1]。
2.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白鲜皮研粉末,每次5g,1日2次,口服。治疗18例,结果治愈12例,好转1例,有效率为72.2%。(《现代中药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铁岭地区医院儿科.辽宁医药,1978,(3):28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从白鲜皮性味归经论其祛风除湿之功①李中立:“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本草原始》)②缪希雍:“白鲜皮,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本草经疏》)③冯兆张:“白藓禀天地清燥阴寒之气,其味苦咸寒无毒,入足太阴、阳明,兼入手太阳。苦能泄热,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故治湿热及下部诸症。”(《冯氏锦囊·药性》)④黄宫绣:“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疸黄,湿痒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治宜用此(白鲜皮)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末达主治之意耳。”(《本草求真》)⑤岳昶:“藓皮味苦寒,去湿热中宽,性燥行脾胃,除黄酒谷瘅,能除风湿痹,行步屈伸难,去死肌疮癣,阴中肿痛安。”(《药性集要》)
【附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鲜 - 爱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清热燥湿,解毒,祛风--白鲜皮
白鲜皮又名白藓皮
白鲜皮—清热燥湿药
白鲜皮的功效
白藓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