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条辨》第四卷 杂说,《《温病条辨》第五卷 解产难》

修身养性的人,难在明辨是非;
    研究事物规律的人,难在把握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读经先知〕本卷汇集了吴鞠通的10余篇医论,因为涉及到内科杂证、中医基础理论及补充前三卷的遗漏等方面的内容,范围较为庞杂,所以篇名称作“杂说”。
    汗论

汗液是由人体的阳气蒸化阴精而形成的。《内经》说:人体的汗液就象自然界的雨一样,因为汗液的形成是以阳气来温化、以阴精作为基础材料的。如果阴精有余而阳气不足,就不能蒸汗外出,无汗则会闭闷而死亡。若阳气有余而阴精不足,则阳气蒸发阴精,往往有自汗出的表现。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发生痉挛,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死亡。有的用火熏灼疗法,迫使病人出汗,如汗不出的,这也是死证。凡是阳气不足,阴精有余的人,一旦感受肃杀之气的寒邪,则阳气更不能蒸发阴精,汗液不能外出,治疗上当用辛温味薄发散的药物,鼓动人体的阳气,使寒邪随汗液而消除,这就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方法。因此就《伤寒论》这本书而言,自始至终是以救阳气为主。另外,阳气有余阴精不足的人,一旦感受温邪,体内的津液势必受温热之气所蒸灼而出汗,也可因邪闭而无汗但不论汗出与否,在治疗上首先要用辛凉的药物使自汗停止,或用甘凉濡润的药物来养阴,作为汗液生成的材料,恢复汗液正常外出的功能。本书治疗温病的方法就是这样的。本书从始至终是以救阴精为主。因此伤寒不可以不发汗,但温病绝对不可以辛温发汗,这是两者在治疗上的根本区别。唐、宋以来,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不明白,人们只知道治疗伤寒的方法,那些感受温邪的人却就遭殃了。唉,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

    肾在五行中属水,主要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春令主风、夏令主火、长夏主湿土、秋主燥、冬主寒。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方中行先生的《或问六气论》原文里说:有人问,天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内经》对风寒暑湿四气都有专条论述,并指出它们致病的道理,但没有提及燥火二气,难道燥火不是致病因素吗
回答说:《素问》讲春季感受风邪、夏季感受暑邪、秋季感受湿邪、冬季感受寒邪,因为四气配四时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它们各有专门的病证。燥火二气没有专门的时令相配,因此没有专门的病症,只能在四时中的其他病症里表现出来。这就如同五行中的土,没有专门的时令相配,而是主每季的最后18天一样。按方中行先生所说,《内经》之所以不指出燥火为病,其原因即在于此。我认为这个观点末免牵强臆断,不足以使人相信,这是迷信经典太过而导致的毛病。春令主风、夏令主火、长夏主湿土、秋主燥、冬主寒,这是五行在四时的具体体现。《内经》里说,夏至之前感受的是温热邪气,即六气中的火热邪气。又说,夏季感受暑邪,这是指长夏季节湿土所主的时令而言。秋季感受湿邪是指初秋而言,是上一个时令湿土的余气流行未尽的缘故。每一季节的主气都是初期较轻微而末期较旺盛。按理,到正秋季节应感受燥邪,但在《内经》中却没有提到,大概是因为年代久远,经文中有脱落错简的缘故。喻嘉言补上了秋伤于燥这一条是很正确的,但强行更改经文是不恰当的,这一点我在下焦寒湿篇第47条已经详细讨论过了。现在方中行以土寄旺于四季的例子,来牵强附会地比喻燥火,真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寄旺的只是湿土,燥火二气那能是这样呢
以方中行先生的高明,对六气为病仍糊涂不清,这可以说是智者的千虑一失。学医之人,应以阐明医道、济世救人为己任。伤 寒 注 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后世医家多尊为医学上最完美的范本。无奈该书的文辞深奥,注解很困难。又由于年代久远,其中文字一定有脱落或被后人随意增添的地方,现在自然不能向九泉之下的张仲景询问究竟那一条原文在前,那条在后,何处有脱落的文字,何处是后人增添的内容,只有存疑待考,选择那些可信的经文,对不可信的部分加以考证,留待进一步的探讨。最初注解《伤寒论》的有林亿和成无己,不过他们都是随文注释,而不能阐发原文的精义,但最初注释《伤寒论》的确很难,不能说没有功劳。明代的方中行先生,能够苦心钻研,畅所欲言,追本穷源地探索其中的深奥含义,虽然有的地方还不够合拍,然而《伤寒论》原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已经完备了。喻嘉言写《尚论》补充方中行先生忽略的地方,并对方氏没有解释清楚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加以发挥,这对注释张仲景的《伤寒论》来说,也是有功之人。但喻氏除了自己有心得的几处之外,大部分都是从方中行的理论中演化而来的,那么就不应该在书中极力诋毁方氏。后来林北海先生把方氏的《前条辨》和喻氏的《尚论篇》合并在一起,历数喻嘉言剽窃的过错,并逐条予以分析评述。喻氏之后,又有高学山著《伤寒尚论辨似》,且作了注解并加以发挥,其中也有自己的心得和可取的地方,但主要内容也是剽窃方氏的观点,且在表面上尊崇喻嘉言,骨子里又极力诋毁喻嘉言,这种做法就像喻嘉言对待方中行一样。后来北平的刘觉也作了评证,也如同林北海评证《尚论》一样。这样彼此攻击,究竟谁是谁非,大家自有公论。其它如郑重光的《伤寒条辨续注》和程应旄(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都没有什么精采可取的地方,有见识的人自然能够辨别。以后舒施远著一旦肾阴和肾阳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肾阴虚征候。
    《伤寒论集注》,以喻氏的论述为主,兼引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并采集其它人的见解,就如同不知道有方氏的《伤寒条辨》一样,竟把喻氏剽窃方氏的论述,看成是喻氏所注之书。此外,沈目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张隐庵的《伤寒论集注》和程云来的集注解,都有好的地方,可供阅读。慈溪的柯韵伯为注解《伤寒论》而著《伤寒来苏集》,以他的聪明才辨,对《伤寒论》中许多发明之处,值得参考。但他在自序里指责方氏、喻氏二人对于伤寒大青龙汤证的注解有很大的错误,甚至把他们的观点看成是淫乱的郑国之声,尤如杨墨的邪说。但是只要把三家注解互相对照一下,仔细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问题不是这样的。例如,柯氏说:风有阴阳的区别,汗出脉缓的桂枝汤证是感受了鼓动的阳风;汗不出,脉紧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是感受了凛冽的阴风。那么我要请问他,既是感受鼓动的阳风,而用桂枝汤辛甘温法,那么将《内经》里的“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正治法则放在什么地位呢
张仲景的自序中曾说他所著《伤寒论》是根据《素问》和《九卷》立法的。难道柯氏能违背《素问》而另立治法吗
更何况感受阳风的病人,反而以辛甘温的桂枝汤为主来治疗,而感受凛冽的阴风者却用寒凉的石膏治疗,有这样的道理吗
柯氏解释烦躁时又说,热邪侵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邪侵淫于内则手足躁乱(方中行原注为:受风则烦,感寒则躁)。既然说是感受凛冽的阴风,又说是热淫于内,有这样的道理吗
书中许多矛盾的地方,难以一一列举。方中行所提出的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论点,我不敢说这就是张仲景的原意,但是为了使后世学医之人能够搞清原书的眉目,这种见识和方法,还是比较好的。至于柯氏自序中的论点,也不一定就是张仲景的本意,他也不见得比方氏高明多少。而且柯氏随意删改原文,就不如方氏的《伤寒条辨》纯正了。方氏能刻苦钻研,通晓张仲景《伤寒论》的大意,对后学有一定的帮助,其功绩不可磨灭。不过喻氏,高氏、柯氏,三位先生对于方氏的论述,能够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其中自然不乏卓越的见识,当然有他好的一面,但是他们只知抬高自己,各立门户,自成派别,而将前人的长处一概抹煞,这是不对的。所以我希望今后学医之人,应以阐明医道,济世救人为己任,不要醉心于争名誉,那样的医生才真是老百姓的幸运。风为百病之长,其特点是善于行走而变化多端。风论
《内经》说:风邪是各种外感因素中较主要的,又说:风邪的特点是善于行走而变化多端。为什么说风是许多外感病的主因呢
《周易》中说:元者,善之长也。就是说万物的生长都始于春天,自冬至以后四十五天的夜半时起,少阳初生而春季开始,这就是立春。在立春前十五天的大寒是厥阴风木行令,因为风木主疏泄,一年的阳气发生就由此开始,如同施行仁德一样来生养万物。所以帝王们在成就功德以后就要制定礼仪,而作音乐舞蹈,纠正不良的风气。只要四时气候调和,八方的风气和顺,老百姓就不会有疾病和夭折了。风邪不侵犯人体,而且人体腠理固密,精气充足,怎会发生疾病呢
否则,就会产生疾病。所以心失肾阴的上承则可引起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
    天地间这种生发之气,虽然对人类恩泽极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侵犯人体,造成危害。因为风邪的性质不同,作用也有区别。例如春风是自下而上的,夏风是横扫空中的,秋风是自上而下的,冬风是刮地而行的。讲到它们的方位,也有东南西北等四种边侧方位。这八个方位与四时八节相应。例如立春时的风,是起于艮方,从东北隅方向而来的,称作“条风”,八风都按一定的规律从一定的方向而起,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立春时节,风从坤方正北方向来的,称作“冲风”,这种不正之风,能使人致病,所以又称为虚邪贼风。这是风邪乘小月的不足而改变了它的方位和性质。又如初春时节的风,由于紧接冬末,寒水之气尚在,所以其风多挟寒气;春末时候的风,因将临夏季,所以风多挟热气;初夏季节的风,因为前阶段春令时节的木气未尽而炎火之气已逐渐生发,因此其风多带温和之气;到长夏季节,这时候天气炎热,又是湿土当令,月建又属于未,未属木,因此其风多挟着暑气、湿气、木气。若在大雨之后,天气骤然变冷,则夹有寒水之气。如果久晴不下雨则接近于秋季,由于燥是秋令的主气,因此燥气便提前来临了。长夏季节的风可夹杂多种的邪气,所以人若感受了它,便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病证。初秋季节的风挟有湿气,晚秋时节的风则兼有寒水之气,这是预先告诉人们冬天的气候即将来临。初冬季节的风尚带有秋令的燥气,正冬才是寒水之气为主,隆冬时节又孕育着来春厥阴风木之气,由于阳气已经萌动,那时候的风逐渐自下而上,所以风筝可以放起来了。再从五运六气来推算六十年一转的大运,如遇上甲己年,则风中多夹湿气,一年中的六气主令期间,又要看所加临的客气,因此风邪也兼挟有各种客气,不过五运六气没有风是不行的,风居六风的首位,也就是万病的主因,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至于它为什么会变化多端呢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夏天早上的风起自南方,没过多久就会转变为西风,北风或者是东风。在刮南风的时候,天气大多晴暖,如果刮北风或东风,就会下雨而气候也因而变冷了。虽然一年四季的气候早晚都会有不同,但是不象夏天变化那么快,而且易于察觉。夏季为万物生长发育旺盛的时候,由于气候变化频繁,所以使人生病的机会也较多,这正如《阴符经》中所说的“害生于恩也”。四时的风之所以都带有凉气,是因为风属木,而木生于水的缘故。能转化为热是因为木能生火。而且风邪是无孔不入的,如果学医的人确实深入体察了风的性质和作用,那么对六淫致病的道理就可明白大半了。前人多死守桂枝汤,认为它是治风的祖方。后人又把羌活、柴胡、葛根作为治风的要药,实际上都是没有懂得风的性质和作用,及领悟《内经》的精义。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所主治的风是兼有寒水之气的风,是治疗风病的变法。如果风不兼寒,则应当遵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法则,这才是治风的正法。为什么说辛凉为常法,而甘温为变法呢
因为风属木,而辛凉为金之气,这就是金能克木的道理。所以当风转化为热时,以辛凉苦甘法治疗就可以化生凉气。学医之人不能不尊崇经典,然太过死读经文,不知灵活变通,仍无济于事。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儒家的书籍有经、子、史、集的区分,医学书籍也同样可以分为经、子、史、集等类。《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都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而各家的注释,论述、治疗验案、药物、方剂,则是医书的子、史、集。从它们的内容来讲,经典的内容细致深奥而子、史、集通俗;经典的内容纯正而子、史、集的内容杂乱,这是当然的道理。学医的人不能不尊崇经典,否则学习就没有基础,还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尊经太过死读经文,不知灵活变通,则仍然无济于事。以前孟子说完全相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为启发这种读死书的人讲的。何况有些不学无术的人,连什么是经书也不知道。所以先师张仲景说过这样的话:有些医生只知道各自承袭祖传医术,而且始终守旧,不知改进;查问疾病只依靠一些能够取信于病家的话,来敷衍病人,诊察片刻即给予汤药处方。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就有这种不重视经典的现象,更何况后世呢
中医学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本书治疗温病的方法,实际是从银翘散开始的。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书第一首方剂用桂枝汤的道理,是因为初春时候,冬令余寒未尽,虽然病属风温,但初春少阳之气与厥阴相接,而厥阴之气又根于太阳寒水,这种病证,初起时恶寒较重,所以仍然用桂枝汤作为首方来解除太阳寒水之邪,这就好象作文章要承接上文的来龙去脉一样。但是本书治疗温病的方法,实际是从银翘散开始的。风寒暑湿燥火与四季相配,这是年年不变的正常现象。治病的医生,必须懂得夏天也有寒病,冬天也有温病。第二年的春夏季节,还有上一年的伏暑发生,病症错综复杂,难以列举,全在于临症时辨证准确。本书的凡例里曾讲过:除了伤寒遵循张仲景的治法以外,四时的邪气外感,本篇里面都有详细的叙述,排列得很清楚。后世医生在临症时,如果确实认定为伤寒,不论何时,自然应当根据张仲景的方法治疗,如果真的知道是六气中的何种邪气外感,而不是伤寒症,那就应当在本书中寻找治法。上焦篇中已经详细地对伤寒、温暑进行了鉴别。
    〔方剂趣记图解〕

逍遥散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趣
    记逍遥将和户主干服龟药

逍遥(散)姜煨荷薄胡柴术白甘炙草茯苓归当药芍白
    【组 成】8味:煨姜5克薄荷(少许) 柴胡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15克茯苓30克当归30克白芍药30克
    【用 法】上6味为末每服6克,用煨姜、薄荷稍煎,热汤送服。
    【功 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 治】肝郁血虚证。
    现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胸膜炎、神经衰弱等病属于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者。
    【注 意】柴胡重用(12~18克),透表解热;轻用(2~4克),并配黄芪,升阳举陷;中等量(6~9克),疏肝解郁。薄荷重用(7~10克)发表解热;轻用(1.5~3克),辛散肝气。故本方中柴胡宜用中等量,薄荷宜用小剂量。前人过于相信经典,使得人们患了病得不到适当的治疗。本论粗具规模论

本论认为前人过于相信经典(《内经》讲:凡是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又因《伤寒论》方剂是一切外感病治法的开端,所以前人就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连方中行也犯这样的错误),将六种不同的外感证与伤寒混杂在一起,因而完全采用辛温的治法治疗这些外感病。虽然有些高明的人也感觉到这种治法不对,但又没有另立一种有效治法为示范。我痛惜中医不能发扬光大,人们患了病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因此不能尽其天年而夭折,故不自量力写了这部书。其目的不是想同别人争名誉,也丝毫没有抱着要比前贤来得高明的私心。在序论采录部分不过是粗陈大概,还不够精细和全面。例如治疗暑证的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等都没有收录。一是因为前人已经有记载,不需要反复唠叨;另外,也恐怕这部书的篇幅过于冗长,我本来担心时间和精力不足,若太繁乱,反而会使读者感到麻烦而不愿看。所以本书不过是介绍了三焦六淫的大概,希望今后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发扬光大,这才是我最感幸运的事情。
    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
    无论任何季节,都可见寒疫这类征候。寒疫论
人们通常所说的寒疫,详细考察它的症状,有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然发热但口渴不明显,流行时家家户户的病人症状相似,就好象受人役使一样。这种寒疫不象温病那样头痛骨痛不很厉害而口渴严重,因此称为寒疫。说到它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六气寒水司天或者在泉,或遇到五运寒水太过的年份,或者六气中加临的客气为太阳寒水,无论任何季节都可见这类征候。治疗上在见到恶寒尚未化热的时候,须用辛温解肌的方剂;已经化热以后,好象风温症状的,则用辛凉清热的方剂,这与伤寒、温病的治疗道理是一样的。
    伤寒始于太阳,温病始于太阴。温病起手太阴论
四时温病多半与伤寒的表现相似,但伤寒是先起于足太阳经,现在所说的温病先起于手太阴经,为什么手太阴经也主外感表证,而且手太阴经的表现又与足太阳经的表现相似呢
手足有上下的区别,阴阳有反正的不同,这是不能混淆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五脏的真气高居于上部,收藏在肺脏,它能够行营卫而通阴阳。《伤寒论》里分营卫,讲阴阳,是因为外感初起,必定由卫到营,由阳分到阴分。足太阳经就如同门户一样,在外充作内脏的屏障,主一身的营卫阴阳。手太阴肺位置最高,是天、地、人三才中的天,由上统摄下,也能由外而顾护内,也能主司营卫阴阳,因此功能、表现与伤寒大略相同。但大的方面虽然相同,细微的地方仍有区别,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如足太阳为膀胱,职司排泄而主出,故开窍于下;手太阴职司宣发肃降,所以主出也主入,如手太阴肺开窍于上等等,因此学医的人应当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互相比较,相互参考,那么对伤寒始于太阳,温病始于太阴的道理,自然能领悟了。
    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燥气寒化,是燥气的本病。燥气论
在前面三焦篇里所提到的燥气,都是阐述化热伤津的征候,故治以辛甘微凉之品(金能克木,木气受克则其子为母复仇,火气盛以克制金气),而没有提到燥从寒化的证候。燥气寒化,是燥气的本病,《素问》说:“阳明所至为清劲”,说明阳明燥金司天,气候多清肃劲急。《素问》又讲:“燥极而泽”(因为土为金之母,水为金之子)说明干燥到极点就有恢复润泽的可能。本书将燥证大都放在寒湿、伏暑类中讨论,如腹痛、呕吐等,即《内经》中所说的燥气偏胜,人们常患呕吐,心胁痛,身体不能转侧的病症,须要用苦温药物来治疗,这是《内经》治疗燥症的正治法。前人有“六气之中,只有燥气不会致病”的说法,是因为燥症包括在寒症中,而燥气与寒气接近,所以凡是见到燥症,就以为是寒症,(吴昆在《素问》的注解里说:“寒统摄燥与湿,暑统摄风与火,”所以说寒暑包括了六气。)而不知道是燥症。六气总的来说,只有燥为秋令肃杀之气,怎么会不致病呢
只要仔细研究《素问》就明白了。另外,本书的三焦篇虽然专门讨论温病,但对暑温、湿温也作了介绍,尤其是在伏暑、湿温门中,更是再三说明,这是因为秋天暑湿潜伏于内,凉燥之气感受于外,燥湿夹杂,界限最难分清,在诊断上稍有不当,其后果不堪设想。《内经》说庸医治病,湿症还没有治好,又出现了燥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气化功能失常相关。
    自然界万物靠六气推动其生长繁殖,人感受疾病就是由这种变化造成的。外感总数论

自然界的万物靠六气来推动其生长繁殖,这种错综复杂的变化,无穷的奥妙,一般人不容易窥测到,人感受疾病就是由这种变化造成的。现在的人们只知道六气太过为六淫邪气,就是《内经》也没有详尽地阐明它的变化。六气伤人怎么可能各自界限分得那么清楚,没有其它的兼气呢
用六乘六是三十六种病,自然界万物的变化都是从一开始,而成于三,如一三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成为十二律中的黄钟之数,六气为病,也应该用这种方法来推算。所以以六乘六,就有三十六种,再以三十六乘三十六,就得一千二百九十六种病,这样外感病的变化就详尽了。这其中还没有兼论内伤,如果再加上内伤,那就很难计算了。现在的人啊,只要见到外感病就用柴葛解肌汤,这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治疗外感病贵在迅速,治疗内伤病应从容不迫,治疗上焦病则应轻剂轻药。治 病 法 论

治疗外感病如同领兵作战,贵在迅速,机动灵活,祛邪一定要干净彻底,善后的措施要细致,邪气早一天清除,身体即少受一天的伤害。治疗内伤病如同宰相治国,从容不迫的稳守中央,以镇静的态度来观察全局,看起来似乎无功无德,但以此法治疗内伤病,可以使人们身体恢复健康。治疗上焦病要使药物如羽毛一样轻清上浮,如果不是轻剂轻药难以上举达到病所。治疗中焦病例要如同衡器那样的平正,不平则中焦脾胃不安和,治下焦病例要使用重浊味厚犹如称砣那样沉重的药品,不是重浊的药物则难以下沉达到病位。医生对于任何一种药物不应有喜用或厌恶的成见,而应以有利病情为准。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从唐、宋以来,治疗温病的医生,初起都是用辛温的药物来发汗,看到病势没有好转,就无所顾忌地大量使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等苦寒类药物,愈服愈燥,刘河间也犯过这种错误。要知道苦味先入心,能化燥,燥又能化火,所以反而出现齿黑、舌短缩而苔焦黑,唇黑干裂等火极似水的症状。吴又可批驳温病禁用黄连是很对的,但他仍没有明白苦寒化燥的道理,只强调黄连守而不走,大黄走而不守,故此认为黄连不可随便使用,但大黄和黄连都是苦寒药物,而且大黄的苦寒通利,更甚于黄连百倍,难道不能用黄连反而可以轻易使用大黄
我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温病初起时,必定除去黄芩、黄连,恐怕它们引邪入里而侵犯中下焦。在需要用黄芩、黄连的方剂里,必定佐用大量的甘寒药物,来制约其化燥的偏性,只需要它们发挥清热救阴的作用,不使它们化燥。不过在阳热亢盛导致失寐及火腑不通等证中,或长期嗜酒之人大便溏而次数多的,也可以重用苦寒药物。治疗湿温病不但不忌芩连,还要依赖它的苦能化燥的特性,俗话说:药物应用适当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医生对于任何一种药物,不应该有喜用或厌恶的成见,只应以有利于病情为标准。治疗温热气复症具有肿胀的可用复脉汤,重用甘草,肿胀自然可以消除。风温、温热气复论
张仲景说:腰以上肿胀的应当用发汗法,腰以下肿胀的应当利小便,这是指素有湿邪的人患了风水、皮水所致的水肿而言。又说:没有水湿的虚肿,可以用发汗法治疗,这是指阳气闭结而阴不虚的病症而言。如果温热病严重损伤阴气,而进一步损伤了阳气,治疗后阳气虽然恢复但阴液极虚,难道可以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吗
吴又可在气复条下说:血是阳气依附的物质,病后阳气恢复较快而阴血恢复较慢,这时阳气缺乏可依附的物质,故出现浮肿,所以只须安静调养,控制饮食,就可逐步痊愈。我看到许多医生每遇上浮肿就用淡渗、利小便的方法,怎么不担心津液消耗过度而成为消渴症,以及重伤津液而为肺痈、肺痿和阴虚咳嗽、阴虚内热等虚劳症呢
我治疗这类肿胀都用复脉汤,重用甘草,只补充不足的阴液,配合已经复原的阳气,那么肿胀自然可以消除。我治疗许多患者都很有效果,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敢于告诉今后治疗温热气复症且有肿胀表现的医生,但暑温、湿温病所引起的肿胀,不能运用这种治疗方法。善于治血的人不治有形之血,而治无形之气。治血论
人体的血液就如同天地之间的水,在卦象上表现为坎(((NE23B))),坎代表血卦。如果治水的人不明白水液流通的原理,而只知道见水治水,我没有见过这样能成功的。善于治水的人,不治水而治气。坎的上下是两个阴爻,代表水;坎的中间是阳爻,代表阳气,它的根源是乾卦()的中阳分派出来的,乾卦的上下两个阳卦,代表臣与民;乾的中阳在上代表君王,在下代表师长;君王、师长在天下各行其道,那么纲常伦理有次第;天下有了规矩,难道水还不能治吗
所以善于治血的人不治有形之血,而治无形之气,因为阳能统阴,而阴血不能统摄阳气。气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气。至于治血的方法,在上焦的,要着眼于肺气和心气;在中焦的,要着眼于胃气或脾气;在下焦的,要着眼于肝气、肾气和奇经八脉之气。在治水和治血的方法中,偶尔也有采用疏通瘀滞方法的,就是开支河的方法;有用塞法的,如同巩固堤防,以防止水泄。但这些治法都是在已病之后,不得不暂治其标的权宜之计,而不是未病之前治根本的方法。人体的孔窍都是为了运行阳气,其中的奥妙无非是相互生成。九窍论

人身有九个孔窍,上窍七个,下窍二个,上窍属阳,下窍属阴,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其中阴阳奇偶相互形成的奥妙,《内经》中也没有提到,现在特地加以补充论述。阳窍的数目反而是偶数,阴窍的数目反为奇数。上窍都属阳,耳目主管视听,接触的是清气;鼻主管嗅觉,口司饮食,都是浊气属阴,所以就上窍来说,耳听无形之声为阳中之至阳,其形状为垂直而中间空虚,两耳相距最远。目视有形的颜色,所以为上窍的阳中之阴;其形状为外表横列而中间充实,两目相距最近。鼻嗅无形之气,为上窍的阴中之阳,其外形垂直而中空,虽然是两个鼻孔,但外为一致的。口进食有形的五味,为上窍中的阴中之阴,其外形横列而中间有虚有实,它具有能出能纳的作用,因为口为脾之窍,而舌为心之窍,所以外形虽然是一窍,但实际上是两窍。上窍总的来说,阳窍偏于两旁,而阴窍在正中;阳窍垂直,阴窍横列。直的走气分,横的走血分,血属阴而气属阳。虽然列形是七窍,实际上是八窍。所以阳窍外表看起来为七个,属阳,为奇数,实际上为八窍,属阴为偶数,这是因为阳生于七而成于八,总的来说七与八都是成数。再看下窍前阴具有生化作用,所以为阴中之阳;其外形看起来虽然是一个窍,而实际分为精、尿两窍,所以为下窍中的阳窍,用偶数。后阴主要用于排除秽浊,为阴中之至阴,从内到外只有一个窍,为奇数,因此下窍虽是二窍,实际上是三窍。所以阴窍外形为二,是偶数,实际上是三窍,为奇数。就上下窍来说,外观为九窍,实际为十一窍。十一去十为一,九为老数,一为少数,万物生于少而成于老,九为阳数的终结,一为阳数的开始,从始至终,自上到下,都在于阳气的循环。人体的孔窍都是为了运行阳气,其中的奥妙无非是相互生成,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最难识别,我曾经慨叹说修身养性的人,难在明辨是非;研究事物规律的人,难在把握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名医刘完素〔方剂趣记图解〕

半夏泻心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伴侠写信亲人早降下草帘

半夏泻心(汤)芩黄人参枣大姜干夏半草甘炙连黄

【组 成】7味:黄芩9克人参9克大枣4枚干姜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
    【用 法】水煎服。
    【功 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 治】脾胃不和。
    本方主要用于胃肠疾患,如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汤、十二指肠溃疡、肠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注 意】本方辛开苦降,兼补中气,只宜于虚痞,不宜用于实痞。〔本节表解〕
    内容具体时节风之特征四时风之
    特征春初夹寒水之母气春末带火热之子气夏初木气未尽,而炎火渐生长夏挟暑气、湿气、木气初秋挟湿气季秋兼寒水之气初冬兼燥金之气季冬报来春风木之气
    内容部位治血原则治血论上焦着眼于肺气和心气中焦着眼于胃气或脾气下焦着眼于肝气、肾气和奇经八脉之气

〔名医医案〕
    徐某,头面浮肿已将二十天。头为诸阳之首,风邪外袭,首当其冲。肿则为水为湿,痛则为风,风水凝结,则痛而且胀,以致邪不外解,窜入少阳之经,遂使口苦,咽干而哽痛,胸胁痞闷。舌苔薄腻,脉来沉弦滑。当以辛凉宣散以去头面之风,和解枢机以泄肝胆之郁火。
    【处方】薄荷叶3克(后下),荆芥4.5克,桑叶3克,蝉衣、软柴胡各4.5克,银花9克,连翘壳12克,板蓝根12克,象贝粉(包)、炙天虫各9克,甘中黄3克(包),蔓荆子9克。
    二诊:迭进辛凉宣化、清热泻肝之剂。头面浮肿渐消,咽喉哽痛亦瘥。舌苔薄白,脉来沉滑。再拟原法续进。
    【处方】荆芥4.5克,薄荷叶4.5克(后下),银花9克,蝉衣3克,连翘壳9克,桑叶9克,板蓝根15克,炙天虫12克,蔓荆子9克,象贝粉9克(包),甘中黄4.5克。黄某,男,60岁,咯血络续不断,延近五月,呻吟床间,服药百剂未见效果。现今咳嗽不已,咯血不止。舌红赤而呈龟裂之状,脉寸弱关弦尺洪。此系肝火炽盛,消铄肺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今非滋下竭之肾水,何以制其亢炎之势;非平肝泻火,肺金焉得清宁。治以滋阴清肺、凉肝泻火法。
    【处方】小生地15克,黑玄参9克,大麦冬6克,决明子18克,枯条芩6克,炒竹茹6克,侧柏叶9克,怀牛膝6克,茅芦根各30克(去心节)。服上药数剂即告痊愈,续以滋养肺肾之剂以善其后。

〔歌诀〕
    中风总括
    风从外中伤肢体, 痰火内发病心官,
    体伤不仁与不用, 心病神昏不语言,
    当分中络经腑脏, 更审虚实寒热痰。
    脱证撒手为脾绝, 开口眼合是心肝,
    遗尿肾绝鼾声肺, 闭证握固紧牙关,
    初以通关先取嚏, 痰壅不下吐为先。
    中风死候
    寸口脉平卒中死, 生气独绝暴脱之,
    五脏几息呼吸泯, 譬如堕溺岂能期。
    脉来一息七八至, 不大不小尚能医,
    大小浮昼沉夜死, 脉绝不至死何疑,
    脱证并见皆死候, 摇头上窜气长嘘,
    喘汗如油痰拽锯, 肉脱筋痛发枯直。
    痹病总括
    三痹之因风寒湿, 五痹筋骨脉肌皮,
    风胜行痹寒痹痛, 湿胜着痹重难支。
    皮麻肌木脉色变, 筋挛骨重遇邪时,
    复感于邪入脏腑, 周同脉痹不相移。活解温病条辨·第五卷解产难


《《温病条辨》第五卷 解产难》

在自然界的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如此庞大的世界,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母亲生育的。母亲生孕孩子,遵循四时气候的变化,顺应天地的变迁,日月的运行,水火生化等自然规律,为什么还会有危难呢
这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妇女生产后,偶尔感染上疾病,不得不依赖医生的治疗。假如有些医生不了解致病的原因和病机的变化,也不懂药物的性能,仅凭旧的方法和狭隘的经验捏造病名,随意治疗;有些医生对本来有效的治法却不采用,对无法可依的却妄加评论;有些医生拘泥古人的片面见解,不能灵活变通;象这样的医生给病人留下的种种祸患,不可一一列举。医生用没有弄清性能的药物来治疗没有诊断清楚的疾病,哪有不治死人的道理呢
产妇死了,她的家属不知道致死的原因,死者更不明白自己为何死亡,而治病的医生也弄不清楚其死因何在,这些人死得真是冤枉啊!我目睹这一系列情景,心中深感悲伤,于是就编写了《解产难》。前人对产后疾病的论述很少没有偏见,因而因陋就简的风气盛行。产 后 总 论
关于妇女产后疾病的治疗方法,前代医家论述很多,它不象温病那样混杂在《伤寒论》之中,毫无明显的界限和标准。遗憾的是前人对产后疾病的论述很少没有偏见,就是这些有偏见的论述也是分散记载在各种医书之中,现在的人很难全面的读到,更无法进行选择,于是因陋就简的风气盛行。鉴于以上情况,我特地指出治疗产后疾病的途径,让学医的人能按照我指明的方向少走弯路,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书不能对所有产后疾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仅仅只能对古人治法中有缺漏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持有偏见的论点进行讨论,对那些低劣庸俗之处给予修改,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验方,供后人借鉴。产后尽管有气血亏虚,然表现为实症的,仍应当治疗实症。产后三大证论一
产后容易患惊风的说法,很早就有了,方中行医生曾经对这种观点批驳得十分详尽,在此就不再讨论了。《金匮要略》认为刚生小孩的妇女容易患三种产后病:第一种是产后痉症;第二种是产后郁冒;第三种是产后大便难。新产妇由于产后失血,导致气血亏虚,表虚不仅汗出较多,而且容易感受风邪,风邪入内,筋脉又失于濡养,往往使筋脉拘急发为痉症;产后失血、又汗出,阴血亏于下,孤阳浮于上而发产后郁冒症;又因产后亡血耗津、胃肠中的津液亦伤,肠道失于濡润传导不利,导致产后大便难。产妇患郁冒症,临床表现为脉象微弱,头晕目眩,呕吐不能进食,大便硬结,但头上汗出。出现这些临床证候的原因是产后血虚不能滋养心血,神明不守而发为晕厥,晕厥就必然会形成郁冒。要治好郁冒症,一定要让患者全身出汗,因为产妇失血以后,阴血亏于下,孤阳上浮,阳热蒸腾,所以只头部出汗。产妇爱出汗是因阴津亏耗,血液虚少,阳气独盛,只有全身汗出,过盛的阳气才会减弱,阴阳才能协调。如果大便硬结,呕吐不能进食,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病情缓解以后,能够进食,但过了七、八天又发热的,这属于阳明腑实证,宜选用大承气汤治疗。这里仅对产后病作了大概的论述,所列举的二个方剂,则是为产后汗出,感受风邪后的病证而设立的。所以沈目南说张仲景的本来意思是想阐明产后尽管有气血亏虑,然而却又表现为实症,在治疗时,仍然应当治疗实症,不能因为顾忌产后多虚,不敢用攻下反而使病情加重。
    妇人产后因脏腑本身发生病变可选用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和专翕大生膏治疗。产后三大证论二

妇人产后也有不因感受外风,是因脏腑本身发生病变出现郁冒、痉证、大便难三大症的。一般来说,由于血虚、筋脉失养,也可以导致筋脉拘急,四肢抽搐;阴亏于下,孤阳上浮也会出现头昏目眩;津血亏虚,胃肠干枯,肠道失润,也有大便难解。患郁冒症,头汗出的产妇,脉象大多洪大而芤;患痉证而头晕目眩的产妇,脉象弦数,叶天士认为这些症候的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我常常选用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和专翕大生膏治疗以上产后病症而获效。(药物的组成和服法都记载在下焦篇)对于以上方药的使用,应根据产妇阴血亏虚的较重,病邪的浅深,随症加减,灵活掌握。

我制定的七个方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产后三大证论三
《金匮心典》记载说:产后血虚,汗液外出,筋脉失于濡养,外风乘虚而入,则加重了筋脉拘挛,这属于筋脉的病变;产后失血又有汗出,阴血亏损于下,阳气浮越于上,又被寒邪郁闭,发为头晕目眩,这属于神志的病变;胃腑能贮藏津液并灌溉三阳经脉,如果产后津液耗伤,致胃肠枯燥,那么大肠失于濡润则大便难解,这属于津液的病变。以上三种情况,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产后亡血伤津,所以都是产后形成的病症。以此类推,对于产后血虚所致病症的治疗,也就心领神会了。上面介绍的三大症,都可选用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专翕膏治疗。这六首方剂,都具有濡润筋脉、宁心安神,增液润燥的作用。只因为病情有轻重,病位有浅深,在运用这六个方子的时候,要注意先后秩序,这又是不同的地方。如果产后不兼夹其它病症,仅仅只有大便难出,就可选用增液汤(药物组成,注释见中焦篇温热门)。以上七个方子,均可用于产后血虚津亏,即使稍感外邪,或者感受的外邪已基本解除的邪少虚多症,也可选用这类方子,不需要等待外邪祛净以后再用。另外,产妇如误用了祛风及辛温刚燥的药,致使津液受伤的,也可用前面介绍的七个方子加减治疗。我制定的这七个方子,实际上是在学习《金匮要略》后体会出来的,将它们用于临床,得心应手,用它们治疗产后疾病,疗效显著,所以才大胆地提出来供后来学医的人参考应用。恶露不下,败血冲心的,十个病人难以救活一个。产后瘀血论
张石顽认为:新产以后,元气亏虚,恶露不下,乘虚上攻,出现头晕,视物昏花,有的胃脘作胀,胸部满闷,神志昏迷,牙关紧闭,有的痰涎很多,阻塞气道,应迅速取热童便治疗。如果产妇因出血量多,症见头晕,或者神志昏糊,烦燥不安,用芎归汤加人参、泽兰、童便治疗,这属益气活血法。(注:这条要仔细斟酌,如因产后出血量多才出现头晕,患者血虚是无疑的,这时再用川芎、当归、泽兰等辛窜走血中气分的药,岂不是更加重了血虚证吗
方中主要用人参起益气固脱的作用,但人参价格昂贵,一般的人难以承受,用该方治疗本证既不妥善,而且人参也不容易得到,还不如选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等来治疗这些产后病,聪明的人都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张氏又认为产后败血上冲,临床表现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病人手舞足蹈、说笑无常;其二是病人坐卧不宁,怒骂不止;其三是病人躁狂反常,能越墙上屋,这些都是恶露不下、败血冲心,有可能导致死亡,宜选用花蕊石散或者琥珀黑龙丹治疗。假若仅仅只有心烦、胸闷,而无神志错乱,还末发作癫狂,只须失笑散加郁金就可以了。假若出现脘中饱胀、恶心呕吐、腹部胀满、疼痛,这是恶露不下,败血上冲犯胃,宜用五积散或者用平胃散加生姜、桂枝治疗,如果无效,加服来复丹。若呕吐呃逆腹胀,这属于瘀血化为痰饮,用《金匮》下瘀血汤治疗。假若表现为面红、呕吐、呃逆欲死,或者呼吸急促、喘息不止,这属于恶露不下,败血冲肺,宜用人参、苏木等药物;病情重的,加用芒硝来通下瘀滞。一般来说,恶露不下,败血冲心的,十个病人难以救活一个。败血冲胃的,十个人之中可救活一半;败血冲肺的,十个人之中难救活一、二个。另外,产后口鼻呈黑色,并且伴鼻衄的,这是胃气虚败而瘀血停滞的表现,急用人参、苏木救治,稍有延缓就无法治愈了。以上可以看出,张氏对于产后恶露不下,败血上冲的症候,论述得十分详尽。产后瘀血属实证,一定有腹痛拒按的表现。如果腹痛拒按,瘀血较轻的,可选用生化汤治疗,对于瘀血停滞较重的,用回生丹最为恰当。因为回生丹中的大黄是用醋制过的,能直达病变的部位,且不损伤其它的脏腑,在回生丹中,包含有能飞会走食血的虫类药物,并配有人参固护人体正气,因此,这个方子既可破瘀血,又不损伤人体正气。最近,我遇见一些医生诊治产后腹痛,并不询问腹痛是拒按还是喜按,一律都用生化汤来治疗,更严重的是,产妇的家属,不请医生,自作主张要产妇在生产之后服生化汤十多付,这样致使产后阴虚之体更虚,最后形成虚劳病,真让人痛心啊!我翻阅古本《达生篇》,其中生化汤方下注释说:该方专治产后瘀血腹痛,儿枕痛,其功能主要是祛瘀生新。这应该是临床使用生化汤的根据。但是近日版本却说生化汤能治疗产后各种疾病,甚至有人注释说,产后应立即服用生化汤,这简直对生化汤适应症一无所知达到了极点,实在是让人厌恶和气愤。再说《达生篇》这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要产妇心平气和,安静休养,临产时若没有其它变化,就顺其自然,这种观点的确妙不可言。然而该书在用药方面则不能全信,例如在达生汤的注释中说:怀孕九个月后要服达生汤,多服其疗效尤佳。这种提法真可谓:天下本来平安无事,庸人忧天倒惹来了许多烦扰。对孕妇怎么能不询问病情和身体状况,不诊察脉象,就一概投用达生汤呢
如果孕妇的脉象沉涩,属瘀血停滞的服达生汤还可以;假若孕妇的脉象流利洪滑,属气血旺盛血分有热,此时怎么能再用辛散走窜药呢
假如用了这类药,就一定会导致产后出血过多形成产后痉病。象这一类脉证与方药不符的地方,本书多得分辨不清,实在让人叹息不止。

名医神农〔方剂趣记图解〕

仙方活命饮
    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趣
    记仙方活命药相当金凤草末臣就备花假制造

仙方活命(饮)药芍赤香乳当归金花银风防草甘
    没药陈皮洒贝母花粉甲山穿芷白皂刺角
    【组 成】14味:赤芍药6克乳香6克当归尾6克金银花15克防风6克甘草6克没药6克陈皮9克酒1杯贝母6克花粉15克穿山甲6克白芷6克皂角刺6克
    【用 法】加酒1杯,水煎服。
    【功 效】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活血止痛。
    【主 治】疮疡肿毒初起,热毒壅遏,营卫阻滞,红、肿、热、痛属阳证者。
    用于一般化脓性炎症。脓未成者服之消散,脓已成者服之促使外溃。
    除内服外,药渣捣烂可外敷。
    【注 意】疮痈溃后,不可再服。阴证忌用此方。对产后实证的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做到“手挥目送”。产后宜补宜泻论

朱丹溪说:产后应当大补气血,就是患有内科杂病,也应放在以后治疗;产后所患的一切疾病大多是因为血虚所致,即使感受了风寒也不能采用发汗解表。张景岳说:产后既然合并有表邪,就不得不采用解表法;产后合并有热邪,就不得不采用清热法;产后既然合并有内伤饮食停滞,就不得不采用消导散结开通之法。不应该顽固坚持产后纯虚的偏见。例如:产后感受风寒之邪,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脉紧数洪大有力,这属于风寒外束肌表,阳明腑实之症。又例如热邪亢盛的产妇,临床表现一定是烦热口渴,躁扰,有的大便秘结,腹部胀满,口鼻干燥,舌苔焦黑,渴喜冷饮,眼角有眼屎,小便时疼痛,尿色红赤,脉洪大而滑,这属于里热实症;有的产妇产后饮食过量,导致停积不化,这属于饮食内伤的实症;有的产妇因情志忧郁、恼怒伤肝,气机郁结,表现为胸胀胁痛,大便不利,脉象弦滑,这属于气机逆乱的实症;有的产妇产后恶露末净,瘀血上冲,表现为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困难,小便自利,这属于瘀血上逆的实症。临床上如果碰上了这类实症,假若选用大补的方法治疗,这就如养虎遗患,祸害无穷,这样的治法,肯定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二位医家的看法,各有独到之处,对他们的观点不应该排斥一方,也不能偏信一方。例如:朱丹溪提出的产后不能采用解表法,先师张仲景本来讲过失血的病人禁用发汗,这是因为产后失血采用发汗法会导致痉症。产后气血确实很虚,不能不选用补法,但是对产后并发的内科杂病,一概置之度外,不闻不问,这也是不行的。张景岳批驳朱丹溪对产后病单用补法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对产后实证的治疗,我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做到“手挥目送”也就是面对的病人虽然是实症,但心中一定要想到这是产妇,这样才能做到辨证清楚,诊断准确,也就能击中要害而获效。一般来说,治上焦的病,用药要轻,不要侵犯中焦;治中焦的病,药不宜过重,以免侵犯下焦,这样才能做到:“目中清楚,指下清楚,笔下再清楚”,那么治疗产后的疾病就能周全无误了。如果感受了从上焦而入的外邪,本来应选用质地轻扬的药物,不要侵犯中焦,然而在临床上有时也不能使用太轻的药物,这时必须采用少量频服的方法,而且病邪祛除后就停止用药,外感病好了,立即再用补药治疗虚损,这如同作战一样,对缺粮的部队,宜速战速决。假若俱怕产后正虚而用药力量太轻,病情迁延三至四天后,反而使本来亏虚的体质更虚,失去了运化药物的能力。我治疗产后感受温热、暑热的病,常常采用这个方法。如若产后腹痛拒按就用活血祛瘀法;如果产后腹痛喜按,这是血虚,立即用补血通络法,这样,病情很快就会转危为安。识证的关键在于医生平时要用心读书,认真钻研古代医籍,在临床辨证中,不能抱有丝毫的主观、偏面的观点就行了。产后初感外邪,应迅速袪邪为主。产后六气为病论
对于产后感受六气所患的疾病,其治疗方法除感受寒邪应遵循张仲景的以外(孕妇感受寒邪,后人有用六合汤的治疗方法),其余的都在本书前面三焦篇中有了详尽的论述。针对邪盛正虚的轻重,有的采用速战速决的方法以祛除病邪;有的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即一方面扶正,一方面驱邪。一般来说,产后初感外邪,应迅速祛邪为主,对于产后里实重症也一定要采用攻邪的方法。我曾治疗一姓黄的孕妇,她感受了温热病邪,当时妊娠已七个月了,热邪引起胎动不安,表现为大实大热的症状,双目突出,口舌糜烂,这是前面的医生过于瞻前顾后所致。我选用大承气汤一付,孕妇服完药后,热退胎安,当时生下的儿子现在已有二十一岁了。医生如果能对六气及痉症的病因病机理解透彻,那么社会上流传的产后容易患惊风的说法也就不存在了。

白花曼陀罗产妇产后能否用白芍,主要看产妇患的是虚寒症还是虚热症。产后不可用白芍辨

朱丹溪说:产后患病不能用白芍治疗,因为白芍会克伐产妇的生发之气,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产妇产后能否用白芍,主要是看产妇患的病症是虚寒症还是虚热症。如果患的是虚寒症,尽管病人不是产后,也不能使用白芍。例如,张仲景有桂枝汤去芍药、小青龙汤去芍药等治法。反过来说,如果病人患的是虚热症,必须选用白芍收敛阴液。后代不善于读书的人,对古人好的治疗方法不能继承,而对这些片面错误的观点,偏偏能牢牢地记在心里,延误了治病的大事,可真让人叹息啊!白芍在春末夏初之时花开,禀承了整个春季的厥阴风木之气,又得到了初夏少阴君火的气化、火性炎上,在味为苦,所以白芍气味苦平。《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只说其味苦平无毒,味酸是后世医家凭空想象而加上去的。白芍主治邪气导致的腹痛,能活血祛瘀,攻坚破积,治疗疝气、症瘕所致的恶寒发热、能止痛、利小便、益气,这怎么能说白芍是克伐产妇的生发之气呢
假若白芍真能克伐生发之气,那张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各种虚证都用白芍作为君药,又将如何解释呢
对于白芍的应用,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论述得很详尽,可供参阅。如产妇血虚有热,就绝对不能使用当归、川芎。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瘛论

当归、川芎是产后病中常用的药物,只是这二位药仅仅适宜产后寒邪凝滞血分的病症,如果产妇血虚有热,就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当归在秋分开始开花,禀受了秋天辛烈之气,其香燥走窜之性不同于一般的药物,它比麻黄、细辛还要厉害,且麻黄、细辛干燥无汁,其味薄,而当归润泽,其味厚。如果用得恰当,收效非常迅速,如果使用不当,对人体造成的祸害也不小。假若产后失血过多,津液亏损,出现孤阳上浮的症候,想用当归、来补益产妇的血虚,这也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当归主要作用是活血,其性急猛、善于走窜,并不能固守人体阴液,所以产后若误服会引起抽搐,抽搐严重时还会出现脱症。川芎饮片有车轮样纹理,具有辛散温通、活血、走窜的作用,它比当归还要急猛,一般来说,具有温通活血性能的药物,决不可能有固守的作用。现在的医生,认为白芍能伤人的身体而不敢用,却妄用当归、川芎来治疗产后病,这完全是颠倒是非啊!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之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及遗尿、尿频等证。妇科医生应当首先明白产后会导致奇经八脉空虚的道理。产后当究奇经论
认为产后会导致奇经八脉空虚的观点,是由孙思邈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叶天士给予了补充发挥,妇科医生应当首先明白这个道理。奇经八脉隶属于肝肾,就象树木有根一样,阴阳交构,胎前产后,发育成长,都与奇经八脉有关。古人说:精通医学道理的人,就能通晓神仙之道,延年益寿,调理奇经八脉,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名医唐慎微胎死腹中可选用补偏纠弊的方法,死胎自然就下来了。下死胎不可拘执论

如果胎儿死在母体腹中不下,治疗就不能拘泥固有的方法,一味地采用攻下,而应该分析死胎不下的原因,结合当时产妇临床症候,可选用补偏纠弊的方法,这样死胎自然就下来了。我曾经治过一孕妇,胎儿死在腹内有二天没有下来,产妇的脉洪大且芤,症状表现为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正气将有虚脱的危险。我认为这是心气太虚,胎元不固,现在不管胎儿是死、是活,都要首先采用补心气的方法,用救逆汤加人参,煎煮后取药汁三杯,服完第一杯药汁,孕妇全身汗出停止,服完第二杯药汁,孕妇的神志就清楚了,第三杯药汁还末服完,孕妇腹中的死胎就下来了。死胎下后,我又给产妇用滋补肝肾的药物以配心阳,不久,产妇的病就好了。诊治这样的病人,如果拘泥成法,选用平胃散、或朴硝、硝治疗,那病人还会有命吗
阳虚病人应补益阳气,阴液亏损的病人应滋养阴液。催生不可拘执论

产后心气虚,是最严重的病证。由于胎儿是禀受了父亲的肾气,母亲的心气而形成的。且胞宫的经脉上通心气,因此,产后十人之中有九人心气亏虚,所以产后补益心气显得特别重要。又肾主水、心主火,二者虽各司其主,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为用的。产后肾阴亏损,导致心阴亦虚,于是采用补肾阴的方法以抑制心阳,使水火协调,阴阳平衡。我在临床中,常对产后惊悸、脉芤的病人用加味大定风珠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该方见于下焦篇,即大定风珠加人参、龙骨、浮小麦、茯神等)。对于产后一切外感病,应当结合本书三焦篇的内容,同时还要参阅叶天士医案,那样就更全面了。

名医唐宗海产后不怕出现虚寒症,只怕出现虚热症。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
对产后虚热症的治疗,前面已介绍过用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专翕膏及增液汤来治疗。三甲复脉汤、增液汤原来是为温病后期阴津亏损而设立的善后方;大小定风珠汤、专翕膏是为产后虚损但又无钱服人参而设立的。古人说产后不怕出现虚寒症,只怕出现虚热症。因为一般温经的药物,多数能补虚损,但是温经补虚的药没有清热的作用。所以,我在本书中详细的作了论述,并拟定了补阴的七种方法,用来补充朱丹溪滋阴法不完备的地方。又制定通补奇经丸,这是为产后下焦虚寒症而设立的,还制定了天根月窟膏,是为治疗产后虚损及下焦劳伤,阴阳两伤而设立的,该方主要作用是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起到阴阳互补的作用,尤如“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一样。冲任不固,则不能养胎。保 胎 论 一

妇人如果经常在妊娠五、六个月时流产,多属于中焦脾胃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养胎,治疗宜平时常服小建中汤;若属下焦肾虚冲任不固的,宜选用天根月窟膏,该方其主要作用是温补肾中命门之真火,上能温运脾阳,下能固涩奇经八脉,使肾精充足,这样胎元自然就得到保护了。

白花菜肝经有虚热的人,受孕快,流产也快。保 胎 论 二

妇人如果经常在妊娠三个月时流产,这是肝虚有热,古人主张用桑寄生汤治疗。服桑寄生汤虽然能起到暂时的安胎作用,但其安胎的功效不会持久,而且该方中重用了人参和天冬,人参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得起的,象这样,还不如平时长期服用由二十四味药组成的专翕膏(方见下焦篇秋燥门),病轻的,只需服用一料药膏,就能保住胎儿,顺利生产;如果孕妇胎动较重,曾流产过三、四次,服用两料药膏,就不会流产了。每一料药制成干药丸约二十斤,每天早、中、晚服,每次三钱,大约服药一年。在服药期间要戒房事,以免受孕怀胎太快。肝经有虚热的人,很容易受孕,由于肝虚、冲任不固,不能保胎,虽然受孕快,流产也快。我曾经遇见一妇女,在一年内有二、三次流产,不死不罢休,始终没有生育过一个孩子。我设制的专翕膏,其药物为纯养阴之品,具有滋养收敛阴液而制约阳气太过的功能,(对于肝虚热盛容易受孕亦容易小产的妇人,怎么不是阳气太过而致胎动不安呢
)。在专翕膏中选用了半数血肉有情(动物药)的药物,补益下焦精血的不足,用西洋参数斤代替人参,经过九蒸九晒除去了苦寒之性,九制以后,药性为纯补不会伤人体,其费用只折合三至四钱人参的价格。我拟定二十一味药物组成的专翕膏,本来是用来治疗产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恢复导致痉厥,心悸等症而设立的,以后又在该方中加上鹿茸、桑寄生、天冬三味药物,治疗在三个月内小产或曾流产三至四次的妇人,多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我才大胆的将该方推荐给后来的医生使用。
    通补奇经丸方(甘咸微辛法)
    鹿茸八两(如果没有能力获得,可用嫩毛角代替它)紫石英二两(生研细末)炙龟板四两当归四两(炒黑)肉苁蓉六两小茴香(炒黑)四两鹿角胶六两人参(财力不足的可用九制洋参四两代替)二两枸杞子四两沙苑蒺藜二两补骨脂四两杜仲二两上药研成极细粉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二钱,逐渐加到三钱。若大便溏薄加莲子、芡实、牡蛎各四两,用沙苑蒺藜、洋参熬膏制成丸药。若小便淋漓或患带下病,加桑螵蛸、菟丝子各四两。若患症瘕积聚日久,伴有少腹疼痛的,去补骨脂、蒺藜、杜仲,加肉桂、丁香各二两。
    天根月窟膏方(酸甘咸微辛法,具有阴阳两补,通守兼施多种功效)
    鹿茸一斤乌骨鸡一对鲍鱼二斤鹿角胶一斤鸡子黄十六枚海参二斤龟板二斤羊腰子十六枚桑螵蛸一斤乌贼骨一斤茯苓二斤牡蛎二斤洋参三斤菟丝子一斤龙骨二斤莲子三斤桂元肉一斤熟地四斤沙苑蒺藜二斤白芍二斤芡实二斤归身一斤小茴香一斤补骨脂二斤枸杞子二斤肉苁蓉二斤萸肉一斤紫石英一斤生杜仲一斤牛膝一斤萆薢一斤白蜜三斤以上三十二味药,象熬专翕膏一样,采用铜锅四口,将血肉有情之品放在二个锅内,非血肉有情之品放在另外的两口锅内,分别用小火煎煮取汁,将药汁放入另一口锅内,慢慢地煎熬九天九夜收成膏;然后加入胶类药物和白蜜,把方中茯苓、莲子、芡实、牡蛎、龙骨、鹿茸、白芍、乌贼骨八味药研成极细粉末,加入前面的膏内,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钱,一日三次。该药膏主治下焦阴阳两伤、八脉亏损,不可能迅速恢复,而胃气尚正常(胃气虚弱,往往助湿伤胃不能运化重浊之邪,所以不能用),且没有湿热症状的病证。该方能治疗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精寒无子,伴腰膝酸痛属肾虚的病人。(以上几条,有湿热症状的都不能服用)。适用于老年体瘦、中风、眩晕耳鸣、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肢体痿癖不用,属下焦阴阳两虚的病人。(以上各种症候,如果纯粹属下焦阴虚的病人,宜用专翕膏,不适宜用此方)。本方还适用于妇人产后下元虚亏,淋漓带下,症瘕胞宫虚寒无子,或反复多次坠胎,或年青时由于生育过多,到了老年腰膝髋骶酸痛的病人。
    〔方剂趣记图解〕

凉膈散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趣
    记两个小侄联合敢擒大猪

凉膈(散)硝朴栀子连翘荷薄甘炙草芩黄大黄竹叶

【组 成】8味:朴硝600克栀子300克连翘1200克薄荷300克炙甘草600克黄芩300克大黄600克竹叶7片
    【用 法】共为粗末,每服9克,入竹叶7片,蜜少许,水煎,食后温服。若作汤剂,减其量。
    【功 效】清热解毒,上清下泻。
    【主 治】脏腑积热。
    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流感、流脑、乙脑、胆囊炎等属上焦热盛者。
    〔本节表解〕
    内容病名病因症状产后妇女
    易患三种
    病产后痉症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筋脉拘急产后郁冒亡血脉象微弱,头晕目眩,呕吐不能进食,大便硬结产后大便难产后亡血耗津,胃肠中的津液也伤大便难
    内容症状治法产后败血
    上冲的各
    种症状及
    治法心烦,胸闷,而无神志错乱失笑散加郁金脘中饱胀,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五积散或者用平胃散加生姜、桂枝呕吐呃逆腹胀下瘀血汤面红,呕吐,呃逆欲死,或者呼吸急促,喘息不止宜用人参、苏木等产后口鼻呈黑色,伴有鼻衄用人参、苏木救治
    内容类别病因治法保胎论妊娠五、六个月时流产中焦脾胃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养胎小建中汤下焦肾虚冲任不固天根月窟膏妊娠三个月流产肝虚而热桑寄生汤
    〔名医医案〕
    陈某,女,30岁,第一胎钳产后已七十天,因出血过多,产后失眠焦虑,自恐不能继续生存,对婴儿亦不知所措,失望悲观,胡言乱语,服精神病院大量镇静剂后,神疲目昏畏光,自汗烦热,口干不引饮,纳呆胸闷痰多,大便次数增多,舌淡,苔白厚腻,脉细数。症属产后虚弱,脾胃失和,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治宜健脾和胃,化痰开窍。
    【处方】陈胆星9克,石菖蒲9克,淡远志6克,陈皮6克,制川朴4.5克,黄连3克,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皮9克,生米仁12克,杏仁9克,车前子12克,六一散(包)12克。五剂。
    二诊:五日前经转,当晚惊恐失眠,过量服安眠药,昏睡,瞳孔放大,经医院灌洗肠胃。数日来胸闷心烦气促,目涩神疲畏光,大便溏薄,咽喉如有物阻,咽食时食管隐痛。脉濡微数,舌淡,苔白腻。症属产后气血虚弱,脾胃失和。治宜健脾和胃,养心宁神。
    【处方】制川朴3克,陈皮6克,白术6克,茯苓9克,首乌藤30克,合欢皮12克,淡远志6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4.5克,龙牡(各)30克,磁朱丸(包)12克。六剂。嘱停服西药镇静剂。
    三诊:大便溏薄,纳平,口苦咽干,神志清晰,对答如流,能处理一般家务,脉濡细,苔薄腻,有齿痕。治同前意。
    【处方】陈皮6克,姜半夏6克,白术6克,茯苓9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4.5克,合欢皮12克,首乌藤30克,淡远志6克,龙牡(各)30克,磁朱丸(包)12克。六剂。酌情于临睡前服利眠宁及谷维素各2粒。
    四诊:停服精神病院西药镇静剂已半月,纳可。能入睡4~5小时,醒来头胀,面部潮红,仍悲观抑郁,目涩心烦,脉微带数,舌暗,苔薄腻,有齿痕。证属阴血不足,心失濡养,虚火上炎,神无所主。治宜平肝清热,养心宁神。
    【处方】陈胆星9克,石菖蒲6克,丹参9克,((NF9A6))茯苓9克,首乌藤15克,合欢皮12克,广郁金9克,淡远志6克,桑椹子12克,枸杞子12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4.5克,龙牡(各)30克,陈皮6克。三剂。
    五诊:近来能逗引小儿嬉笑及处理小儿事务,纳呆,有时便溏,仍多思虑。脉细,舌暗,苔薄腻。治宗原法,原方出入。
    【处方】陈皮6克,白术6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4.5克,合欢皮12克,首乌藤15克,((NF9A6))茯苓12克,淮山药12克,淡远志6克,酸枣仁9克,磁朱丸(包)12克。七剂。
    〔歌诀〕
    胞衣不下证治方歌
    夺命散
    胞衣不下因初产, 用力劳乏风冷凝,
    下血过多产路涩, 血入胞衣腹胀疼,
    急服夺命没竭散, 勿使冲心喘满生。
    谕令稳婆随胎取, 休惊产母莫教闻。
    产门不闭证治方歌
    十全大补汤
    产门不闭由不足, 初产因伤必肿疼。
    不足十全大补治, 甘草汤洗肿伤平。
    血晕证治方歌
    清魂散佛手散
    产后血晕恶露少, 面唇色赤是停瘀。
    恶露去多唇面白, 乃属血脱不须疑。
    虚用清魂荆芥穗, 人参芎草泽兰随,
    腹疼停瘀佛手散, 醋漆熏法总相宜。
    头疼证治方歌
    芎归汤八珍汤
    产后头疼面黄白, 无表无里血虚疼,
    恶露不行兼腹痛, 必因瘀血上攻冲,
    逐瘀芎归汤最效, 虚用八珍加蔓荆。
    活解温病条辨·第六卷解儿难HUOJIEWENBINGTIAOBIAN小儿患病,一方面是父母调养失当,另一方面是庸医诊治不当。第六卷解儿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病条辨( 卷三 )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22)
转:孙曼之:谈热邪对人体的危害【一至五汇总帖】
病证学说
《温病条辨》卷四
外感发病之病因病机 外感疾病之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