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寐方121首学习辑要

1.龙胆泻肝汤

【资料来源】《伤寒大白》

【药物组成】龙胆草12克,柴胡9克,黄芩9克,川黄连6克,麦门冬9克,陈胆星9克,知母6克,甘草6,真青黛3克,山栀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肝宁心。

【主治】肝胆有火,目不能合;胆涎沃心,目不得瞑。

2.泻肝安神丸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龙胆9克,黄芩9克,栀子(姜炙)9克,珍珠母60克,牡蛎15克,龙骨15克,柏子仁9克,酸枣仁(炒)15克,远志(去心甘草炙)9克,当归9克,地黄9克,麦冬9克,蒺藜(去刺盐炙)9克,茯苓9克,车前子(盐炙)9克,泽泻(盐炙)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剂。口服,每次6克,1日2次。

【功能】清肝泻火,重镇安神。

【主治】失眠,心烦,惊悸及神经衰弱。

3.退热宁神汤

【资料来源】《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柴胡6克,黄芩3克,黄连1.8克,甘草(生)1.5克,山栀仁、人参、酸枣仁、麦冬、茯神各3克。

【制法用法】水煎,食前或不拘时候服。

【功能】清热泻火,养心安神。

【主治】身热神昏,昼夜不眠。

4.柴胡安神汤

【资料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3:4)。

【药物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l0克,党参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黄连10克,肉桂5,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

【制法用法】凉水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取300毫升,午休前或晚上睡前半小时服用。

【功能】疏肝清热,镇静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

【辩证加减】兼痰湿者加石菖蒲15克;兼阴血亏虚者加山萸肉15克;兼胃气不和者加焦三仙20克。

【方义解读】方中柴胡疏肝清热利胆,以治其本;黄连清心降火,少佐肉桂以引火归元;龙牡定魂魄且半夏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神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睡也。柏子仁、枣仁加强其安神镇静的作用。

5.家秘黄芩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黄芩12克,山栀15克,柴胡9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胆泄热。

【主治】少阳里热,不得卧。

6.疏肝散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柴胡9克,苏梗12克,青皮9克,钩藤9克,山栀15克,白芍药12克,广皮9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泻肝火,行气解郁。

【主治】肝火不得卧。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

7.养心化痰丸

【资料来源】《何氏济生论》。

【药物组成】龙齿(煅,研极细)30克,麦冬30克,白芥子30克(焙),朱砂(水飞,猪心血煮三次),五味15克(拣双核者),半夏、胆星各30克,远志(炒)60克,牡蛎(煅)30克,枣仁(炒)24克,橘红30克,茯神30克,海粉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用淡竹沥1碗,生姜汁1杯,和匀,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6克,白开水送;灯心、竹叶汤亦可。

【功能】化痰清热,镇惊安神。

【主治】痰多不寐,谵妄神昏。

8.清胆竹茹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9克,陈皮9克,甘草6克,竹茹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利温,化痰和胃。

【主治】胆火乘脾,不得卧。

9.黄连温胆汤

【资料来源】《六因条辨》。

【药物组成】半夏12克,竹茹12克,枳实(麸炒,去瓤)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炙),茯苓9克,黄连9克,生姜5片,大枣3枚。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化痰。

【主治】痰热扰心之失眠,健忘,烦躁易怒。

10.温胆汤

【资料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克,陈皮90克,甘草30克(炙),茯苓45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每次12克,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食前服。

【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证。虚烦不寐,坐卧不安,触事易惊,或夜多畀梦,口中黏腻,痰多,眩悸呕恶,饮食无味,苔白腻或微黄,脉滑或沉。

【辩证加减】若心火旺盛者,加黄连3克。

【方义解读】胆属木,为清净之腑,喜温和而主升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升降失常,气郁则生痰化痰,痰浊上扰,心神不安。方以性偏于温之半夏、陈皮,化痰行气,降逆和胃;以性偏于凉之竹茹清热化痰止呕,枳实行气化痰,温凉兼进,对于胆胃失和,痰浊内阻,有热化倾向最为适宜。另外,辅以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以杜生痰之源。

11.温胆清心汤

【资料来源】《中医药学报》(1994,4:160)。

【药物组成】太子参15克,当归15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茯神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炒枳实10克,炒竹茹10克,生地黄10克,麦门冬10克,石斛10克,牡丹皮10克,蠊虫6克,木通6克,琥珀6克(冲)。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温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

【功能】温胆清心,安神定志。

【主治】强迫性神经症

【方义解读】温胆清心汤为治劳神的清镇汤及治痰热的温胆汤合而化裁为温胆清心汤,方中太子参益心;当归养心血;麦冬、石斛、生地黄养阴调肝肾;石菖蒲、远志、枳实清痰通窍;竹茹化痰清胆热;神治痰而安神;牡丹皮凉血散血通瘀;木通苦凉、泻火行湿、通利血脉,治心郁而不伤心气;又加蠊、琥珀化瘀直人心脑而调神,诸药同用,具有温胆清心、安神定志之功。

12.半夏白术天麻汤

【资料来源】《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柏0.6克,干姜0.9克,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曲各3克,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芽面、橘皮各4.5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每次15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前带热服。

【功能】燥湿化痰,补脾平肝,消食和胃。

【主治】痰厥头痛,咳痰稠黏,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

13.半夏茯苓汤

【资料来源】方出《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

【药物组成】半夏9克(洗),秫米100克,茯苓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每日l剂,昼3夜2次,分5次服。

【功能】和胃安神。

【主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烦躁不安。

14.和中交泰汤

【资料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2,6:17)。

【药物组成】制半夏15~30克,焦白术15~30克,炒枣仁15~30克,夜交藤15~30克,枸杞子12克,制香附12克,佛手12克,茯神12克,黄连2~5克,肉桂2~5克,生甘草3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每周服药6剂为1个疗程。

【功能】化痰行气,和中安神,交通心肾。

【主治】失眠。

【辩证加减】血虚加熟地、阿胶(冲服);阴虚加百合,生地;阳亢加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痰浊甚加远志、石菖蒲;血瘀加丹参、生山楂;火盛加栀子、黄芩;便秘加大黄、火麻仁等。

15.栀子汤

【资料来源】《外台秘要》引《小品方》。

【药物组成】栀子仁12克,大黄9克,黄芩6克。

【制法用法】上切。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服。微利,又当数进餐食,自得眠睡。【功能】清泻郁热,除烦和胃。

【主治】食少热在内,致夜眠不得睡者。

16.茯神饮

【资料来源】《外台秘要》引《延年》。

【药物组成】茯神12克,人参9克,橘皮6克,甘草4.5克(炙),生姜6克,酸枣仁9克。

【制法用法】上切。水煎,去滓,分3次服。

【功能】养心安神,理气和胃。

【主治】心虚不得睡,多不食。

17.保和丸

【资料来源】《丹溪心法》。

【药物组成】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茯苓各9克,陈皮、连翘、萝卜籽各6克。

【制法用法】上药为细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亦可水泛为丸。每次6~9克,1日2~3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夜寐不安,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腹中有食积癖块,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义解读】《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失节,暴饮暴食,可致食积内停,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心神受扰。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萝卜籽(即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二者共为臣药。食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饮食停滞极易于生湿化热,故又以茯

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而散结,共为佐药。诸药相伍,使食积得消,胃气得和,热清湿去,则神明自宁。

18.黄芩散

【资料来源】《太平圣惠方》。

【药物组成】黄芩、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川芒硝、麦门冬(去心,焙)、石膏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散。每次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15~3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通腑泻热,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脏腑壅实,心神烦热,少小腹大,谷不化,睡卧不安。

19.橘红石斛汤

【资料来源】《罗氏会约医镜》。

【药物组成】橘红6克,甘草4.5克,石斛6~9克,茯苓4.5克,神曲(炒)、山楂各3克,半夏5.4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气化痰,消食和胃。

【主治】胃不和则卧不安。

【辩证加减】如胃热口渴,加石膏、花粉。

20.丹参五昧子饮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9,10:38)。

【药物组成】丹参15克,五味子9克,远志6克,菖蒲6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2天为1个疗程。

【功能】活血祛瘀,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义解读】方中丹参活血化瘀,五味子安神宁心,远志安神益智,去痰解郁;菖蒲化湿和胃,开窍宁神。四味药皆人心经,与“心主神明”的理论符合,配合使用,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服后既无白天嗜睡的副作用,也没有服用安眠药的依赖性,实为治疗失眠症的良药。

21.血府逐瘀汤

【资料来源】《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气滞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义解读】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

22.枳实散

【资料来源】方出《医心方》引《肘后方》,名见《普济方》。

【药物组成】枳实、芍药各15克(并炙)。

【制法用法】上为末。每次1.5克,1日3次。

【功能】行气和血,清热除烦。

【主治】产后虚烦不得眠。

23.活血安神汤

【资料来源】《中医研究》(2000,2:38)。

【药物组成】柴胡6克,当归9克,生地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枳壳9克,龙齿15克,酸枣仁9克,合欢皮6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药液约200毫升,第1煎晚上服,第2煎次日中午服。

【功能】活血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顽固性失眠。

【辩证加减】头痛者加僵蚕以通络止痉,烦躁不安者加丹皮、元参养阴清热,多虑烦闷者加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气,易惊多梦、心悸、焦虑者加琥珀、远志、牡蛎、茯神以镇静安神。

24.清脑复神液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人参10克,黄芪40克,当归15克,鹿茸(去皮)10克,菊花80克,薄荷80克,柴胡80克,决明子80克,荆芥穗40克,丹参80克,远志100克,五味子25克,枣仁40克,莲子心40克,麦冬60克,百部60克,竹茹20克,黄芩80克,桔梗80克,陈皮20克,茯苓40克,甘草20克,半夏(制)20克,枳壳20克,干姜2.5克,石膏40克,冰片2克,大黄80克,木通10克,黄柏40克,柏子仁40克,莲子肉20克,知母20克,石菖蒲80克,川芎60克,赤芍60克,桃仁(炒)60克,红花60克,山楂80克,牛膝20克,白芷40克,藁本80克,蔓荆子15克,葛根40克,防风20克,羌活80克,钩藤80克,地黄20克。

【制法用法】制成液剂。口服,轻症1次10毫升,重症1次20毫升,1日2次。

【功能】清心安神,活血通络,化痰醒脑。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顽固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所致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等症。

25.人参健脾丸

【资料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人参(去芦)240克,远志(炙)240克,砂仁240克,木香120克,茯苓480克,酸枣仁(炒)480克,当归480克,橘皮480克,黄芪960克,山药960克,白术(炒)108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过箩,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主治】身体瘦弱,失眠健忘,不思饮食,时常作泻。

26.十味温胆汤

【资料来源】《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克,白茯苓(去皮)45克,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30克,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克,粉草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每次12克,水半盏,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不以时服。

【功能】化痰理气,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痰气交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7.宁心膏

【资料来源】《何氏济生论》。

【药物组成】白茯神(去木)、白茯苓、白术(土蒸)各60克,山药60克,枣仁60克(炒),寒水石(煅,研末)60克,远志、甘草(炙)各45克,辰砂30克,人参15克。

用;去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临卧灯心汤化下。

【功能】健脾益气,清热宁神。

【主治】通宵不寐者。

28.归脾汤

【资料来源】《正体类要》。

【药物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9克,木香4.5克,甘草3克,人参9克。

【制法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大便不调,或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辩证加减】若胸腹不利,食少无寐,脾气郁结,加柴胡、山栀。

【方义解读】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无所养,则不能藏神。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补心养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29.朱珀安神丹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珍珠50克,白芍750克,红参300克,川芎150克,茯苓150克,黄芪150克,陈皮150克,甘草150克,琥珀150克,丹参150克,当归150克,远志50克,白术150克,地黄150克,六神曲75克,牡蛎750克,朱砂15克。

【制法用法】制成丹剂。口服,1次10粒,1日2次,小儿酌减。

【功能】宁心安神,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双亏,不思饮食引起的夜不安睡,精神不振,心跳气短等。

30.老年延寿丹

【资料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药物组成】茯神240克,枣仁(炒黑)、当归、元肉、茯苓、丽参、麦冬、熟地、远志各120克,香附90克(酒制)。

【制法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克,小米汤送下。

【功能】补血益气,安神定志。

【主治】老人气血衰弱,失眠无力。

31.龟鹿宁神丸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龟甲胶61克,鹿角胶61克,酸枣仁(炒)123克,远志(制)31克,茯苓184克,熟地黄737克,当归92克,川芎(酒制)123克,黄芪(炙)184克,党参184克,白芍92克,丹参123克,白术184克,砂仁92克,山药491克,芡实491克,甘草(炙)123克。

【制法用法】以上除龟甲胶、鹿角胶、砂仁外,其余酸枣仁等粉碎成粗粉,蒸透,干燥,与砂仁共粉碎细粉,过筛,混匀;龟甲胶、鹿角胶用酒炖化与炼蜜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0克制成大蜜,每丸重5.6克,密封贮藏。口服,1次1丸,1日2次。

【功能】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主治】惊悸失眠,精神恍惚,目眩耳鸣。

32.定心丸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党参50克,茯苓100克,地黄100克,麦冬100克,柏子仁150克,石菖蒲100克,甘草(蜜炙甘)50克,远志].00克,酸枣仁100克,黄芩50克,当归100克,五味子25克,琥珀25克,朱砂20克,虫白蜡25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剂。口服,水蜜丸1次4丸,大蜜丸1次l丸;1日2次。

【功能】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心血不足,烦躁失眠,健忘怔忡,惊悸多梦。

33.知柏归脾汤

【资料来源】《福建中医杂志》(1997,6:51)。

【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神12克,木香6克(后下),远志6克,炙甘草3克,黄芪15克,柏仁10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当归6克,仙鹤草30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为1疗程。

【功能】健脾安神,滋阴养血。

【主治】顽固性失眠。

【辩证加减】病程久者加灵磁石、龙骨、牡蛎各20克;恶心或苔白厚腻者加半夏10克,陈皮10克;血瘀加丹参10克;气滞者加香附l0克;阴虚血少者加夜交藤20克;心肝血虚者加炒酸枣仁10克;兼阳虚者加桂1克(冲)。

34.养心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

【药物组成】当归身、生地黄、熟地黄、茯神各6克,人参、麦门冬各9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酸枣仁各5克,甘草(炙)3克。

【制法用法】加灯心、莲子,水煎,食远服。

【功能】补血益气,安神定志。

【主治】体质素弱,或兼病后思虑过多而不寐者。

35.养荣汤

【资料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术、人参各30克,白芍药90克,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2.25克,远志(去心,炒)15克。

【制法用法】上锉散。每次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去滓,空腹服。

【功能】益气养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脾气虚,营血不足,倦怠无力,气短,夜寐不安,惊悸健忘,虚热自汗,四肢沉滞,骨肉酸痛,咽干唇燥,饮食无味,消瘦,咳嗽痰白,皮肤干枯。

【辩证加减】便精遗泄,加龙骨30克;咳嗽,加阿胶。

【方义解读】柯韵伯云:古人治气虚以四君,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更加黄芪、肉桂,名全大补,宜乎万举万当也。而用之有不获效者,盖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其;补血而仍用行血之物于其间,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故加陈皮以行气,而补气者悉得效其用;川芎行血之味,而补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减,便能转旋造化之机也。然气可召而止,易亏难成,苟不有以求其血脉之主而养之,则营气终归不足,故倍人参为君,而佐以远志之苦,先人心安神定志,使甘温之品,始得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又心苦缓,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敛神,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名之日养荣,不必仍十全之名,而收效有如此者。

36.柏子养心丹

【资料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柏子仁7.5克,黄芪30克,茯苓60克,酸枣仁(炒)7.5克,川芎30克,当归30克,半夏曲30克,甘草3克,人参(去芦)7.5克,肉桂(去粗皮)7.5克,五味子(炙)7.5克,远志(炙)7.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粉,炼蜜为丸,重9克,朱砂为衣。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补气养血,安神益智。

【主治】心血不足,精神恍惚,怔忡惊悸,失眠健忘。

37.茯神丸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人参(去芦头)、茯神(去木)、黄芪(蜜炙)、熟干地黄(洗,焙)、当归(洗,焙)、酸枣仁(去皮,炒)、朱砂(别研,一半人药,一半为衣)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煎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能】补益气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虚血少,神不守舍,多惊恍惚,睡卧不宁。

38.茯神散

【资料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茯神(去木)、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秤)、白芍药、川芎、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白茯苓(去皮)、桔梗(炒)、远志(去心,炒令黄)、人参(去芦)各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6克,加灯心10茎,大枣1枚,水煎,不拘时候温服。

【功能】养血益气,安神定惊。

【主治】心神不宁,易惊,言语错乱颠倒。

39.徐国公仙酒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引龚豫源方。

【药物组成】头酽好烧酒l坛,龙眼(去壳)1000~1500克。

【制法用法】龙眼入酒内浸之,日久则颜色娇红,滋味香美。早、晚各随量饮数杯。

【功能】补气血,壮元阳,悦颜色,助精神。

【主治】怔忡,惊悸,不寐。

40.琥珀养心丹

【资料来源】《证治准绳·类方》。

【药物组成】琥珀(别研)6克,龙齿(煅,别研)30克,远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酸枣仁(炒)各15克,当归、生地黄各2l克,黄连9克,柏子仁15克,朱砂(别研)9克,牛黄(另研)3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将牛黄、朱砂、琥珀、龙齿研极细,以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次50丸,灯心汤送下。

【功能】补气养血,清心宁神。

【主治】气血虚弱,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精神不爽,气短体倦,自汗口干,头昏心烦,面色少华。

【方义解读】心虚热炽,心神失养,则心气不宁,故心跳不已,触事易惊焉。生地养心阴以制火,人参心气以宁心,黄连清心火之妄动,龙齿定魂魄之飞扬,枣仁滋养心神,远志交通心肾,归身养血荣心,神安神定志,柏仁养心气,琥珀利心营,菖蒲开心气以通窍,牛黄凉心热以定惊,朱砂镇坠心、安心神,更以猪心血引之人心,金箔制肝坠热,灯心泄热从小便去也。盖热从下泄,则心火自降而心气和,安有心跳善惊乎?

41.人参散

【资料来源】《普济方》引《太平圣惠方》。

【药物组成】人参、白茯苓各30克,茯神(去木)30克,丹砂(别研)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每次3克,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健脾,安神定志。

【主治】胆虚,睡卧不安,多惊悸。

42.无忧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15克,竹茹9克(炒),枣仁9克,人参9克,当归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心,清胆定惊。

【主治】胆气怯弱,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定,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

43.加昧定志丸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人参90克,白茯神(去皮木)60克,远志(汀草水泡,去心)、石菖蒲各60克,酸枣仁(炒)60克,柏子仁(炒,去壳)6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次50丸,临卧枣汤送下。

【功能】益气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

44.安神定志丸

【资料来源】《医学心悟》。

【药物组成】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能】养心壮胆,安神定志。

【主治】因惊恐而心气扰乱,失眠,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

45.妙香散

【资料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麝香(别研)3克,木香(煨)75克,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芪、远志(去心,炒)各30克,人参、桔梗、甘草(炙)各15克,辰砂(别研)9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6克,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醒脾,解郁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之惊悸恐怖,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血汗,舌衄,黄疸,遗精,溺血,淋浊,妇女带下,产后谵狂,恶露不尽。

【方义解读】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炙甘草、山药、木香调补脾肾;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桂枝载药上行,朱砂镇心降火,以助其升降,麝香辛通行药势。诸药合用,中焦脾胃健运,肾气旺盛,心神安定,诸症自愈。

46.定志丸

【资料来源】《外台秘要》。

【药物组成】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15克,人参12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7丸,温开水送服,1日5次。

【功能】补心益气,豁痰开窍。

【主治】心神虚怯,五脏不足,痰蒙心窍,神思不安,甚则悲忧不乐,或善忘惊悸,或嬉笑不休,语言无伦,朝轻暮重,或暮愈朝发。

【方义解读】方中人参大补心气,安定心神;茯苓健脾利湿,化饮定悸以安心神;远志、菖蒲芳香豁痰开窍以醒神。四药配伍,可使心气充足,痰化饮除,心窍得通,自然神清志定。

47.定神丸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白茯苓(去皮)60克,人参(去芦头)30克,白附子30克(炮),酸枣仁45克(炒),麝香0.3克(别研),辰砂15克(别研)。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次30丸,食后、临卧煎人参汤送下。

【功能】益气健脾,镇惊安神。

【主治】心气虚弱,神志不宁,睡卧不安。

48.高枕无忧散

【资料来源】《古今医鉴》。

【药物组成】人参15克,软石膏9克,陈皮、半夏(姜汁浸,炒)、白茯苓、枳实、竹茹、麦门冬、龙眼、甘草各4。5克,酸枣仁(炒)3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水煎服。

【功能】益气安神,理气化痰。

【主治】心气不足,心胆虚怯,虚烦失志,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49.熟枣汤

【资料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名见《冯氏锦囊·杂症》。

【药物组成】酸枣仁30克(炒令香熟)。

【制法用法】上为细散。每次6克,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养心安神。

【主治】胆虚不得睡。

50.门冬安神丸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拣麦冬120克,川黄连60克,生地120克,白茯神120克,远志90克,朱砂30克,甘草30。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能】滋补阴血,清热安神。

【主治】心血不足,虚热。

51.生地黄粥

【资料来源】《饮膳正要》。

【药物组成】生地黄汁30毫升,酸枣仁60克(水绞以汁200毫升)。

【制法用法】上药水煮同熬数沸,次下米150克煮粥,空腹食之。

【功能】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骨蒸,四肢无力,渐渐赢瘦,心烦不得睡卧。

52.安神丸

【资料来源】《活人方》。

【药物组成】生地黄180克,枣仁180克,柏子仁30克,茯神30克,麦冬30克,川黄连90克,当归90克,五味子60克,甘草30克,朱砂30克(飞过)。

【制法用法】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次9克,临睡灯心汤吞服。

【功能】滋心润燥,凉血清心,宁神定志。

【主治】劳烦太过,谋虑不遂,五志之火内炽,而致神明不安,梦寐若惊。

53.安眠养心汤

【资料来源】《新中医》(2002,11:51)。

【药物组成】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夜交藤20克,酸枣仁30克,合欢皮20克,白芍20克,生地黄15克。

【制法用法】每天1剂,水煎,晚饭后服,服药期间停服其他镇静安眠药物,连服15天为1疗程,睡眠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服药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功能】镇静安神,养血益肝。

【主治】失眠症。

【辩证加减】肝郁气滞者加栀子、柴胡、川楝子、郁金、枳壳,并加大白芍用量;痰热内扰者加黄连、竹茹、法半夏、茯苓、莱菔子;阴虚火旺者加天冬、麦冬、龟板、当归、远志、茯苓、泽泻;心脾两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远志、柏子仁、甘草;心虚胆怯者加远志、石菖蒲、党参、茯苓、龙眼肉。

【方义解读】方中酸枣仁、夜交藤养心益肝,合欢皮安神解郁,生龙骨、生牡蛎配白芍、生地黄滋阴潜阳,白芍、生地黄兼养血柔肝。

54.百合知母安神汤

【资料来源】《中原医刊》(2000,9:55)。

【药物组成】百合50克,知母15克,酸枣仁20克,夜交藤30克(后下),琥珀15克(先煎),桑椹12克,龙眼肉12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阿胶12克(烊化兑服),川芎10克,炙甘草9。

【制法用法】上药浸泡4小时,沸煎2次,取汁,晚饭后服200)毫升,每晚睡前再服300毫升,每日l剂,

l0天为l疗程。

【功能】养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老年期阴虚火旺失眠症。

【方义解读】方中桑椹、龙眼肉、当归、阿胶、枸杞子配知母、黄连、生地、百合可滋养阴血,清降虚火,又用一味川芎活血行气开郁,以防滋阴补益药阴凝寒滞之弊。

55.远志汤

【资料来源】《赤水玄珠》。

【药物组成】远志(去心)、黄芪、当归、麦冬、石斛、酸枣仁(炒)各3.6克,人参、茯神各2.1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心安神。

【主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辩证加减】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56.补心汤

【资料来源】《不知医必要》。

【药物组成】生地(酒炒)、茯苓各6克,枣仁(即炒、杵)、当归(朱砂末拌)、莲仁(去心)、麦冬(去心)各4.5克,竹叶10片,甘草2.1克。

【制法用法】加灯心一团,水煎服。

【功能】补心安神,清心除烦。

【主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

57.参麦汤

【资料来源】《湖南中医杂志》(20C)1,3:11)。

【药物组成】人参9克,五味子9克,麦冬15克,茯神15克,酸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龙齿30克,百合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l0克。

【制法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功能】补气养阴,益智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义解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肺益脾,补脑安神;麦冬养阴清热以生津;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共为主药。酸枣仁养血安神,浮小麦养心阴而安心神,百合清心安神,龙齿镇静安神,炙甘草和中气,大枣调和脾胃之气,共为佐使药。

58.夜清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麦冬各30克,甘草3克,柏子仁、菟丝子各9克,玄参、炒枣仁各15克,黄连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清心安神。

【主治】人有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

59.怔忡汤

【资料来源】《观聚方要补》引《百代医宗》。

【药物组成】川芎、黄连、生地各2.4克,茯神、白芍、熟地、当归各3克,朱砂1.8克,甘草0.9。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血补心,清热安神。

【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健忘。

60.茯苓补心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白茯苓、白茯神、麦门冬、生地黄、陈皮、半夏曲、当归各3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加竹叶、灯心,水煎服。

【功能】养血宁神,清心化痰。

【主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

61.珠母补益方

【资料来源】《临症见解》。

【药物组成】珍珠母60克,龙骨30克,酸枣仁9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育阴潜阳,养血宁神,益肾固精。

【主治】心肝肾虚损之失眠证。

62.真珠丸

【资料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珍珠母(研如粉)22克,当归、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各45克,人参(去芦)、酸枣仁(微炒,去皮)、柏子仁各30克,犀角(镑,为细末)、茯神、沉香、龙齿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次40~50克,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各1次。

【功能】平肝镇心,养血益气。

【主治】心肝阳亢,气血两亏,心神不宁,惊悸多魇,通夕无寐,头目眩晕,脉细弦。

【方义解读】方中珍珠母、龙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以制阳亢之动为君药;炒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以加强重镇平潜之功,为臣药;人参、当归、熟地益气养血滋阴,以扶正治本;犀角清心凉血,镇惊熄风,沉香摄纳浮阳,均为佐药;朱砂为衣,以增强镇心安神之力,且能引药人心经,为引、银煎汤,意是取其重镇之意。诸药配伍,标本兼顾,使阴复阳潜,神志安宁,则惊悸不寐之症自可告引愈。

63.速眠汤

【资料来源】《福建中医药》(1999,3:29)。

【药物组成】酸枣仁3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柏子仁l0克,琥珀粉(另包冲服)2克,麦冬15克,五味子20克,当归10克,炙甘草5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于下午3时,晚10时各服1次,晚10时溶入琥珀粉2克,10天为1疗程。

【功能】调节阴阳,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辩证加减】心肾不交,精关不固,梦遗腰酸加黄连3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痰热内扰,噩梦纷纭加半夏、竹茹各10克;胆虚心悸,遇事善惊加龙齿30克,太子参15克;多梦易醒加夜交藤30克,合欢皮10克,龙骨15克;胸闷肋胀,善太息加郁金10克,香附10克;性情急躁易怒,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加龙胆草l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心悸健忘,面色少华加白芍]0克,生地10克,龙眼肉15。

【方义解读】方用酸枣仁滋养安神,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柏子仁安神定志;琥珀粉养心安神;麦冬清热养心;五味子滋补肾阴;当归补血活血;炙甘草益气补中。诸药合用,制阳盛,促阴长,安心神。

64.维阳感召汤

【资料来源】《证因方论集要》。

【药物组成】人参9克,天冬12克,麦冬6克,熟地9克,生地12克,茯神12克,犀角(镑)1.5克,羚羊角(镑)1.5克,琥珀(研)1.5克,龙齿(煅)15克,珍珠(研)1.5克,龟板(炙)15克,龙眼肉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阴潜阳,宁心安神。

【主治】阴不维阳,达旦不寐。

【方义解读】《经》日:阳不入于阴,则不能寐。人参、天冬、二地乃三才丹,以补手足太阴;麦冬、茯神人心,所谓热淫于内,以清胜之;犀角、羚羊,兽类之灵,凉心清肝;龙齿、龟板,介类之灵,镇心潜阳;琥珀,松脂人土而成实,珍珠,老蚌感月而结胎,故能安魂魄,定心神;龙眼肉,甘以悦脾。此方专用纯甘之味,复以物之灵,引人之灵,两相感召也。

65.菊花芍药汤

【资料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药物组成】菊花6克,赤、白芍各9克,白蒺藜6克,丹皮9克,钩藤6克,天麻9克,夜交藤6克,生地2克,桑椹子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平肝,熄风定眩。

【主治】阴虚阳亢,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

66.酸枣仁汤

【资料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酸枣仁(炒)18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制法用法】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酸枣仁得600毫升,内诸药,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能】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或细数。

【方义解读】方中重用酸枣仁补肝养血敛阴,宁心安神。配以茯苓健脾,安神;知母滋阴清热,降火除烦;川芎调畅气机,疏理肝气,使肝得以复常;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养肝血、疏肝气、宁心神、清内热、除虚烦之功。

67.潜阳宁神汤

【资料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药物组成】夜交藤30克,熟地黄20克,远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生牡蛎25克,生赭石(研)30克,川连10克,生龙骨20克。

【制法用法】水煎,分2次服。

【功能】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

【主治】阴虚阳亢,心神不宁,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目眩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或弦数。

【辩证加减】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怀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15克,柴胡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为胃家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

【方义解读】经云:“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骨、牡蛎、赭石以潜镇阳气,使阳人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阳亢阴亏,自然阴阳不能相济,故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以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68.上下两济丹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15克,熟地30克,白术15克,山茱萸9克,肉桂1.5克,黄连1_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一剂即寐。

【功能】交通心肾,益气补血。

【主治】心肾不交,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者。

【方义解读】方中黄连凉心,肉桂温肾,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肾于顷刻。然无补药以辅之,未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得熟地、人参、白术、山茱萸以相益,则交接之时,既无刻削之苦,自有欢愉之庆。

69.天王补心丹

【资料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药物组成】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克,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30克,生地黄120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次20~30丸,临卧竹叶煎汤送下。

【功能】宁心保神,益血固精。

【主治】阴血亏少,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义解读】方以生地黄为君,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又生地黄亦为血分要药,能人手少阴心。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养心神;当归、丹参、玄参,生心血;天门冬、麦门冬助其津液;五味子收其耗散;人参、茯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药人心,不使之速下也。

70.心肾两交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熟地30克,山茱24克,人参15克,当归15克,炒枣仁24克,白芥子15克,麦冬15克,肉桂0.9克,黄连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益心肾,交通水火。

【主治】怔忡,日轻夜重,熟睡不得,甚至彻夜不眠。

71.水火既济丹

【资料来源】《惠直堂经验方》。

【药物组成】茯苓120克,山药、柏子仁(去油)各90克,归身(酒洗)、生地(酒洗)、五味子、龙眼肉(捣膏)、枸杞(盐炒)、秋石、麦冬(去心)、莲肉(去心)、元参各60克,丹参4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用芦根捣汁,打芡实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克,渐加至6克,早、晚白汤送服。

【功能】养心血,益心气,滋肾水。

【主治】心肾两虚,失眠,健忘,遗精。

72.平补镇心丹

【资料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酸枣仁7.5克,车前子、白茯苓(去皮)、五味子、肉桂、麦门冬、茯神(去皮)各37.5克,天门冬、龙齿、熟地黄、山药(姜汁制)各4.5克,人参15克,朱砂(细研为衣)15克,远志(去心)、炙甘草各4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饭饮或温酒送服,渐加至50丸。

【功能】益气养阴,交通心。肾,镇心安神。

【主治】气阴两虚,心肾不足,心火不能下潜于肾,肾水不能上承于心,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异梦,睡卧不稳,忪悸烦郁,四肢倦怠,足胫酸疼,梦寐遗精,时有白浊,渐至赢弱,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义解读】本方乃《外台秘要》定志丸之加减方。方中人参、甘草、天冬、麦冬、茯苓、茯神补心气,养心阴,益心神;熟地、山药滋补肾水;酸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安定心神;远志化痰以安神;肉桂温通心阳,引火下行;龙齿、朱砂重镇安神;车前子清心肝两经之火。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交通心肾、镇心安神之功。

73.交泰丸

【资料来源】方出《韩氏医通》,名见《四科简效方》。

【药物组成】生川连15克,肉桂心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白蜜为丸。每次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服。

【功能】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方义解读】本主所治,是肾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之失眠证。方中生黄连清心而泻上炎之火,为君;少佐肉桂温肾通阳,引火归源。两味合用成方,导心火下交于肾水,使心肾相交,水火得济,则失眠之证自可得除。

74.芡莲丹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玄参、熟地、生地、莲子心、山药、芡实各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4剂安。

【功能】益气补血,交通心肾。

【主治】心肾不交,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

75.青花龙骨汤

【资料来源】《杂病源流犀烛》。

【药物组成】龟板(去墙,削光)30克,桑螵蛸壳、青花龙骨(飞)各9克,抱木茯神9.6克,人参、当归各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固肾涩精,安神定志。

【主治】阴精走泄,阳不内依,欲寐即醒,心动震悸,气因精夺。

76.养心安神丸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五味子(醋炙)150克,首乌藤500克,合欢花250克,黄精(酒炙)200克,当归250克,丹参500克,酸枣仁(炒)500克,远志(去心,甘草炙)150克,知母250克,磁石500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剂。口服,每次6克,1日2次。

【功能】补肾益智,养心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少眠多梦,头晕心悸,耳呜健忘,倦怠无力。

77.养神酒

【资料来源】《同寿录》。

【药物组成】当归身60克,大熟地90克,甘枸杞60克,白茯苓60克,山药60克,苡仁30克,木香15克,枣仁30克,续断30克,麦冬30克,丁香6克,建莲肉(去心)60克,大茴香15克,桂圆肉250克。

【制法用法】上先将茯苓、山药、苡仁、建莲为细末,余药切为饮片,全装细绢袋,人好酒10千克,隔水蒸透,再浸数日,随意饮之。平人可以常服。

【功能】补心益肾,安神定魄。

【主治】心脾肾三脏俱虚,精神短少,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78.济心丹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熟地60克,麦冬、玄参、生枣仁各15克,丹皮、地骨皮、柏子仁、菟丝子、巴戟天各9。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肾济心。

【主治】老人因肾水大亏而患虚烦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股热气,自脐下直冲于心,便觉昏乱欲绝。

79.润肝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2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五味子3克,玄参9克,丹皮9克,炒栀子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肾水,清肝火,交心肾。

【主治】肾水匮涸,人有晨夕之间,多时易怒,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烦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则口干舌燥,只有一更睡熟,余则终夜常醒。

【方义解读】此方补肾者六,补肝者四也。绝不去治心,而心气自交于肾者,因肾之足,则心不畏木火之炎,可通其交肾之路也。

80.黄连阿胶汤

【资料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制法用法】以水600毫升,先煮前三物,取200毫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分3次温服。

【功能】扶阴散热,降火引元。

【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邪火内攻,热伤阴血,下利脓血,舌红苔燥,或舌光红无苔,脉沉细数。

【方义解读】此病发于阴,热为在里,夫少阴属肾,肾藏精,主闭藏,今为阳邪内扰,则阴精不能闭茂,何以上交于心主?故心烦不寐,所由来也。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夫阴血得旺,心火得降,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烦而不寐悉平。

81.摄魂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生枣仁15克,麦冬3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当归15克,山茱萸15克,人参30克,茯神15克,远志6克,巴戟天15克,柏子仁9克,白芥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肾养心,交通心肾,摄魂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神魂不定,幻听幻觉,言语错乱。

82.千里流水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半夏、麦门冬各9g,茯苓12g,酸枣仁12g,甘草、桂心、黄芩、远志、萆薢、人参、生姜各6g,秫米6g。

【制法】上?咀。以千里流水10L煮米,令蟹目沸,扬之万遍,澄清,取1L煮药,取250ml。

【用法】分为三服。

【功能】化痰和胃,养心安神。

【主治】虚烦不得眠。

83.龙齿琥珀散(《女科百问》卷上)

【药物组成】茯神30g,人参、龙齿、琥珀、赤芍、黄芪、牛膝各22.5g,麦门冬(去心)、生地各45g,当归15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230ml,煎至140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养血安神。

【主治】产前产后血虚,心神恍惚,语言失度,睡卧不安。

84.引寐汤(《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15g,龙齿末(火煅)6g,菟丝子9g,巴戟天9g,麦冬15g,柏子仁6g(炒),枣仁9g,茯神9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血养肝,宁心安神。

【主治】卧则魂梦飞扬,闻声则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者。

85.上下两济丹(《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人参15g,熟地30g,白术15g,山茱萸9g,肉桂1.5g,黄连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交通心肾。

【主治】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者。

86.枣半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药物组成】枣仁60g,半夏60g,地黄汁30ml。

【制法】将枣仁研极细末,用水400ml,搅取汁,入半夏煮烂,再入地黄汁更煮。

【用法】时时呷之。

【功能】养心除烦。

【主治】虚热烦热不寐。

8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药物组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制法】每次9g,用水225ml,煎至160ml,去滓。

【用法】空心热服。

【功能】养血调经。

【主治】眩晕失眠。

88.宁心膏(《何氏济生论》卷五)

【药物组成】白茯神(去木)、白茯苓、白术(土蒸)各60g,山药60g,枣仁60g(炒),寒水石(煅,研飞)60g,远志、甘草(炙)各45g,辰砂30g,人参1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临卧用灯心汤化下。

【功能】养心补肝,清热安神。

【主治】通宵不寐者。

89.宁心膏(《普济本事方》卷二)

【药物组成】人参30g,酸枣仁(微炒,去皮,研)30g,辰砂(水飞)15g,乳香7.5g(以乳钵坐水盆中研)。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薄荷汤化服。

【功能】宁神定志。

【主治】健忘失眠,癫狂。

90.补心丹(《医林纂要》卷四)

【药物组成】生地黄(酒洗)120g,酸枣仁(炒,去壳)30g,柏子仁(炒,研去油)30g,当归(酒洗)30g,五味子(炒,研)30g,麦门冬(炒,去心)30g,天门冬(炒,去心)30g,桔梗15g,远志(炒)15g,茯神(去木)5g,丹参(炒)15g,玄参(炒)15g,人参15g,黄连(生用)9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1丸,临卧用灯心汤化服。

【功能】养心泻火。

【主治】失眠健忘。

91.宁神生化汤(《胎产秘书》卷下)

【药物组成】川芎6g,当归12g,茯苓、枣仁、柏仁各3g,桃仁10粒,炮姜、炙甘草各1.5g,红枣2枚(去皮)。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养血和血,安神定惊。

【主治】产后血虚。

【辩证加减】气虚,加人参。

92.宁志丸(《仁斋直指》卷十一)

【药物组成】人参、白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当归、酸枣仁(温酒浸半日,去壳,隔纸炒香)、远志(酒浸半日,新布裹,捶取肉,焙)各15g,乳香、朱砂(别研),石菖蒲各7.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后用枣汤送服。

【功能】养血补气,益智宁神。

【主治】失眠。

93.半夏汤(《灵枢经》卷十)

【药物组成】秫米30g,制半夏15g。

【制法】以长流水250ml,扬之万遍,取其清150ml,以苇薪火煮之,去滓。

【用法】每次50ml,一日三次。稍盖,以知为度。

【功能】祛痰化湿,调和阴阳。

【主治】失眠。

94.朱雀交泰丸(《医学集成》卷三)

【药物组成】茯神120g,沉香(无真沉香,用香附)黄连各30g,肉桂3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20丸,用人参汤送服。

【功能】交通心肾。

【主治】失眠多梦。

95.半夏千里流水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引《集验方》)

【药物组成】半夏、宿姜各9g,酸枣仁12g,黄芩3g,茯苓6g,秫米24g,麦门冬、桂心、甘草、人参各6g。

【制法】上?咀,以长流水5L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三千遍,澄清,取900ml,煮药,取36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服。

【功能】化痰和胃,养心安神。

【主治】虚烦不得眠。

96.加减补心丹(《顾松园医镜》卷十二)

【药物组成】生地、白芍、丹皮、枣仁、麦冬、茯神、远志、石斛、竹叶、桂元肉。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加朱砂末,开水调服。

【功能】滋阴养血,清心安神。

【主治】不寐。

【辩证加减】有痰,加竹沥;心火甚者,加犀角、黄连;虚者,加人参。

97.圣愈汤(《兰室秘藏》卷下)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3g,当归身、黄芪各5g。

【制法】上?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

【用法】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补气养血。

【主治】血出过多,心烦不安,睡卧不宁。

98.安神汤(《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人参、白莲肉、莲须、麦冬、茯神、远志、甘草、芡实。

【制法】水煎。

【用法】温服。

【功能】养心安神,补肾固精。

【主治】遗精失眠,多梦健忘。

99.地黄丸(《鸡峰普济方》卷十三)

【药物组成】生地黄30g,人参、白芍药、当归各15g,甘草7.5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临卧浓煎淡竹叶汤嚼下l丸。常服养营卫,用人参汤送服。

【功能】滋阴补气,养心安神。

【主治】夜卧不寐。

100.冲和汤(《医醇剩义》卷二)

【药物组成】山萸肉6g,枣仁6g(炒,研),当归6g,白芍4.5g(酒炒),人参6g,茯神6g,甘草1.5g,沙苑蒺藜9g,红枣5枚,橘饼12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养血柔肝,宁心安神。

【主治】入夜不寐。

101.安睡丹(《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白芍、生地、当归各15g,甘草3g,熟地30g,山茱萸、枸杞各6g,甘菊花9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肝血,益肾水。

【主治】失眠。

102.芡莲丹(《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玄参、熟地、生地、莲子心、山药、芡实各9g,甘草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心益肾,安神除烦。

【主治】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

103.补心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药物组成】生地(酒炒),茯苓各6g,枣仁(即炒,杵)、当归(朱砂末拌)、莲仁(去心)、麦冬(去心)各4.5g,竹叶10片,甘草2g。

【制法】加灯心1团,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主治】烦躁不寐。

104.阿胶黄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陈阿胶45g(烊冲),生白芍6g,小川连1.8g(蜜炙),鲜生地18g,青子芩3g。

【制法】鸡子黄1枚,先煎,代水煎药,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滋肾育阴,凉血清心。

【主治】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

105.茯神饮(《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延年秘录》)

【药物组成】茯神12g,人参9g,橘皮6g,甘草4.5g,生姜6g,酸枣仁27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养心安神。

【主治】不寐。

106.真珠丸(《杨氏家藏方》卷十)

【药物组成】真珠末、白术、朱砂(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茯苓各15g,人参30g,麝香(另研),脑子(别研)各3g。

【制法】上为细末,用猪心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30丸,食后煎人参汤送服。

【功能】益心气,除痰热,安心神。

【主治】睡卧不宁。

107.高枕无忧散(《古今医鉴》卷八)

【药物组成】人参15g,软石膏9g,陈皮、半夏(姜汁浸,炒),白茯苓、枳实、竹茹、麦门冬、龙眼、甘草各4.5g,酸枣仁(炒)3g。

【制法】上锉。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昼夜不睡。

108.神明补心丹(《御药院方》卷六)

【药物组成】远志(去心)、紫石英(飞研)、石菖蒲各24g,熟地黄、白茯苓各15g,麦门冬(去心)、卷柏、人参、丹参、黄芪、白术、泽泻、山茱萸、防风、秦艽、桔梗各12g,柏子仁、川姜各7.5g,千山、白蔹、芍药、石膏(飞研)、铁粉(飞研)、神曲(炒)、当归、半夏(生姜制)、牡丹皮各6g,朱砂(研飞)12g。

【制法】上为细末,入朱砂令匀,炼蜜为丸,每丸3g,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1丸,煎人参汤化服,温汤亦得,不拘时候。

【功能】补益气血,安神除烦。

【主治】恍惚多惊,虚烦少睡。

109.陷胸泻心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栝楼仁12g,仙半夏4.5g,小川连2.5g,小枳实、青子芩各3g,淡竹茹9g。

【制法】水煎,去滓,入生姜汁2滴,竹沥2匙。

【用法】温服。

【功能】豁痰降火。

【主治】夜不得眠,烦躁不宁。

110.清上丸(《赤水玄珠》卷十六)

【药物组成】石菖蒲、酸枣仁、胆星、茯苓、黄连、半夏、神曲、橘红各30g,僵蚕、青黛、木香各15g,柴胡22.5g。

【制法】上为细末,用竹沥打糊为丸。

【用法】每次4.5g,食后用茶送服。

【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安神。

【主治】眩晕、失眠。

111.清心丸(《普济方》卷三八五)

【药物组成】天竺黄、大黄、黄连、牡蛎、远志、栀子仁(炒)、黄芩、甘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5g,用新汲井水吞下。

【功能】清热泻火,熄风宁神。

【主治】小儿夜寐不宁。

112.枣仁地黄汤(《会约医镜》卷七)

【药物组成】枣仁30g,熟地15g,米50g。

【制法】煮粥。

【用法】热服。

【功能】补血养心。

【主治】烦躁不寐。

113.温胆汤(《万病回春》卷四)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生地(酒洗)、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半夏(姜汁炒)、枳实(麸炒)、黄连(酒炒)、竹茹、山栀(炒)各9g,甘草0.9g,辰砂1.5g(临服研末调入)。

【制法】上锉一剂。加生姜l片,大枣1枚,乌梅1个,水煎,去滓。

【用法】入竹沥、辰砂末调服。

【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惊惕不眠。

114.酸枣仁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药物组成】酸枣仁60g(微炒,捣研),人参、白术、白茯苓、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切,焙)、干姜(炮)各45g,陈橘皮(去白,焙)、榆白皮(锉)、旋复花、前胡(锉)各30g,槟榔5枚(捶碎)。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空心、食前煎大枣汤送下,再服加至30丸。

【功能】补胆安神。

【主治】精神恐怯,睡卧不宁。

115.酸枣仁丸(《太平圣惠方》卷三)

【药物组成】酸枣仁30g(微炒),地榆皮30g,茯神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糯米粥饮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养胆安神。

【主治】胆虚不得睡。

116.熟寐丸(《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人参、乳香、朱砂各90g,枣仁(炒黑)1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l丸,临卧时用龙眼汤送服。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不寐。

117.酸枣仁丸(《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药物组成】酸枣仁(炒)、人参、朱砂(别研)、乳香(别研)各6g,白茯苓(去皮)、真珠末各3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g作40丸。

【用法】每次1丸,食后荆芥汤化服,二岁以上儿服2丸。

【功能】养心安神。

【主治】小儿眠睡不稳。

118.酸枣仁丸(《济生方》卷七)

【药物组成】茯神(去木)、酸枣仁(炒,去壳)、远志仁(去心,炒)、柏子仁(炒,别研)、防风各30g,生地黄、枳壳各15g,青竹茹7.5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70丸,熟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清胆安神。

【主治】神思不安,不得睡。

119.橘红石斛汤(《会约医镜》卷七)

【药物组成】橘红6g,甘草1.5g,石斛6~9g,茯苓1.5g,神曲(炒)、山楂各3g,半夏5.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理气和胃。

【主治】胃不和,卧不安。

【辩证加减】胃热口渴,加石膏、花粉。

120.濯枝汤(《辨证录》卷四)

【药物组成】炒栀子9g,甘草3g,白芍、当归、炒枣仁各15g,丹砂3g,远志2.4g,柴胡1g,半夏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益肝宁心。

【主治】失寐多梦。

121.香参散(《百一选方》)

【药物组成】人参(锉薄片)15g(湿纸裹煨),大北枣3枚(以丁香2l粒纳其中,湿纸裹煨),生姜指大1块(切两片,以青盐少许纳其中,湿纸裹煨)。

【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水500ml,于银石器内慢火熬成150ml。

【用法】睡觉烦闷时顿服。

【功能】补气育神。

【主治】时时欲眠,寐则易醒。

附:多寐方7首学习辑要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亦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相当于西医中的发作性嗜睡病、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其临床症状与多寐类似。

1.半夏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90g,生地黄150g,黄芩(去黑心)30g,远志(去心),赤茯苓各60g,酸枣仁(生用)45g。

【制法】上锉如黑豆大。先以长流水450ml,加秫米15g,煎至225ml,去米,扬之千遍,入药15g,煎取18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养阴清胆,化痰宁心。

【主治】精神不守,昏困多睡。

2.沉香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药物组成】沉香(锉)、白檀香(锉)各60g,干姜(炮)6g,白茯苓、甘草(炙)、肉豆蔻(去壳,炮)、人参、木香各3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6g,用水150ml。煎至105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食已好卧,困倦嗜眠。

3.葳蕤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药物组成】葳蕤、茯苓、枣仁、石膏各3g,人参2.1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热服。

【功能】清散余热,益气护正。

【主治】多寐,身犹灼热。

4.茯神散(《太平圣惠方》卷三)

【药物组成】茯神30g,麦门冬30g(去心),白鲜皮15g,地骨皮30g,黄芩30g,酸枣仁15g(生用),沙参15g,羚羊角屑15g,甘草15g(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每次9g,用水25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食后温服。

【功能】清胆宁心。

【主治】昏闷如睡,多睡少起。

5.醒睡汤(《赤水玄珠》卷十四)

【药物组成】酸枣仁、沙参各4.5g,麦冬3g,茯神、甘草各1.5g。

【制法】加生姜l片,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主治】多睡。

6.茯神麦冬汤(《杏苑生春》卷五)

【药物组成】茯神、麦门冬各4.5g,地骨皮、茯苓各3g,黄芩、酸枣仁各1.8g,沙参、白鲜皮、羚羊角各1.5g,甘草0.9g。

【制法】上?咀,水煎,去滓。

【用法】食远温服。

【功能】清胆泄热,养心宁神。

【主治】胆热多睡。

7.生枣仁汤(《会约医镜》卷七)

【药物组成】生枣仁。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9g,茶清调服,每日一次。

【功能】清胆。

【主治】胆热多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悸方134首学习辑要 (4)
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法
治疗失眠方大全
当代医家治疗失眠的十个方剂
失眠名医名方
失眠的中医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