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章 《伤寒论》文献学与临床研究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第五章《伤寒论》文献学与临床研究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病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瑶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一次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之一
《张仲景用方解析》
《伤寒论》桂枝汤衍化旨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常用方剂:栝蒌桂枝汤
太阳之路:桂枝汤与桂枝法
为何要学习经方 - 仲景学术研究 - 王付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