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绍琴临证400法3

黄疸七法】

黄疸以一身面目俱黄,溺黄爲主症。《金匮要畧》里对本病叙述颇详。明代张景岳总结了古代的经验,提出治疗黄疸不出阴、阳两大证,阳证多实,阴证多虚。所以在临证时我们就分阴黄与阳黄即可。尤在泾认爲:“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阳黄是湿从火化,郁热于里,湿热郁蒸,胆汁外溢,浸于肌肉,皮肤色如熏黄,目黄尤甚;阴黄乃湿困脾阳,运化无权,气血瘀阻,胆汁流通不畅,溢于皮肤,故色黯而无光泽,发病较慢,病程较长。这两种黄疸本质不同,其治疗也就因之而异。兹分述如下:

阳黄

面目周身呈现鲜明的橘子黄色,身热烦渴,心中灼热,或心中懊憹而灼热如焚,多梦口苦,胸闷纳呆,脘腹堵胀,大便秘结,小溲赤黄短少,舌苔黄腻质红且干。脉象濡滑或滑数有力。在治疗时,早期当以宣阳化湿爲主;后期必须详审热郁的程度。真准选用清泄药物。 

()宣阳化湿,兼以泄热,退其黄染

外感湿热,表气闭遏,头沈胸闷,周身无力,口淡无味,甚则恶心欲呕。当宣阳化湿,以疏表邪,并兼泄热,退其黄染。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义。

 

麻黄3、桂枝6、防风6、荆芥穗10()、杏仁10、黄芩12、虎杖30、泽兰12

 

加减法:

若内热较重时,辛温疏散之药当少用,酌用清热之品。方中减麻、桂、荆、防,加马尾连10、栀子10、银花12

若湿热挟滞,舌苔黄腻垢厚,可于方中酌用化滞之品。轻则加焦麦芽10、焦山楂10、焦神曲10、鸡内金10;重则可用川军炭、生大黄之类,但量不可重,重则攻伐过度,反而伤脾。总之,治湿热挟滞,必须湿、热滞互相参酌,不可偏执一端。

 

 

()风胜湿,苦泄热,佐以淡渗

 

湿重于热,黄染明显,口淡乏力,舌胖滑润,脉象濡软。用疏风苦泄,少佐淡渗方法,宗茵陈五苓散爲治。

 

茵陈30、泽兰12、桂枝6、防风6、苍朮12、泽泻12、茯苓12

 

加减法:

若表湿较重,必加宣化药,如苏叶、羌独活等;在中焦必当加二陈汤、苍白朮之类;在下焦必重用淡渗之药,如滑石、泽泻、冬瓜皮、茯苓皮等。

若热邪较重时,加苦泄之药,但不可过量,防其伤脾而成中满。

 

 

()苦寒清泄,少佐芳化

 

在黄疸病人中,如热重于湿时,必以口苦心烦爲主,大便干结,小溲赤黄,舌红苔黄,脉多数滑,或滑数有力。治宜苦寒清泄方法,宗茵陈蒿汤方意。

 

茵陈24、虎杖30、山栀6、防风6、荆穗炭6、黄柏6、大黄3(后下)

 

热胜之时,易于伤阴,本阶段慎用淡渗利湿之品,因爲过用此品湿未必能祛,反易使阴分受伤,热反增重。

 

 

阴黄

 

面目黄色晦暗如烟燻,精神萎弱,乏力睏倦,四肢不温,畏寒少食,大便溏薄不实,或便如黑色,便后气短,小溲不利。舌淡苔白,体胖有齿痕。脉多沈迟或沈细无力。晚期腹部胀满,甚则如臌。或有筋现脐突之危象。

 

 

()温寒健脾,化湿退黄

 

体弱下元不足,脾肾虚寒,湿郁发黄,苔白滑,脉沈迟。必须用温运健脾,以化湿退黄。

 

桂枝10、苍白朮各10、半夏12、陈皮6、干姜3、淡附片3(先煎)、淡吴萸3、苏木9

 

加减法:

若由于脾阳不运,湿阻不化,气机不开,黄染日久不退,必要时加入风药助其升阳,阳升则郁自开,湿渐化而黄可退。

若脉象有力,苔白腻厚,可加草豆蔻3或白蔻仁3,以燥湿开郁。

 

 

()温寒化湿,益气补正,以退阴黄

 

寒邪偏重,手足逆冷,畏寒喜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白胖而苔滑腻,脉沈迟按之无力,甚则沈细微弱。可用益气补正,温寒化湿法。

 

附子10(先煎)、干姜3、党蔘10、白朮15、茯苓15、肉桂3、黄芪12、炙草12

 

加减法:

若体质过弱,或年老体衰,可加人蔘粉6(另服)、鹿茸粉1~2(另冲)、河车粉3(另冲)

若肾阳素亏,可加附子至20~30(先煎)、巴戟天10、僊灵脾10、僊茅10

若阳气不能运化,升力不够时,可加升麻、柴胡、防风之类,以升阳疏化,助其脾运。

 

 

()养血柔肝以缓胁痛,调和气血退其阴黄

 

体质薄弱,肝血不足,血虚经脉失养,过劳则胁间作痛,绵绵不绝,性情急躁,脉象细弦。当以调养气血爲基础,以化湿而退黄。

 

柴胡6、当归10、白芍15、茯苓12、白朮10、香附10、绿萼梅10、阿胶珠10

 

加减法:

若血虚而有郁热者,加凉血育阴之品,如:丹皮10、赤芍10、白头翁10

若湿阻不化,可于方中加防风6、黄芪10,以益气升阳,疏化湿邪。

 

 

()咸寒以柔肝,活血以祛瘀,扶脾以除满

 

肝脾肿大,日渐硬化,面色黑浊,大便干结,脉象弦细,最易导致出血性疾患。宜用本法缓缓图之。

 

柴胡6、炙鳖甲12(先煎)、苏木6、蛴螬3、当归6、冬瓜皮30、茯苓15、赤白芍各12、生苡米60(先煎)

 

在肝硬化后期,用药不可过急,每两日一剂,重在护理与调养,令患者精神愉快,树立治疗信心,增强体力锻鍊。不可过食高蛋白,防其增加肝脏负担,消化吸收不良,于病情不利。

 

 

 

【疝气七法】

 

疝,有两种解释,一指少腹牵引睾丸作痛,或睾丸肿痛;一指腹中攻击作痛。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肝乃厥阴之脉,络阴器,抵少腹,故疝气多与肝有关。中医将疝分成寒疝、?疝、水疝、狐疝、气疝等,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疝经验,临牀疗效颇佳。兹将治疝七法分述如下:

 

 

()温肝散寒,以缓疝痛

 

寒疝阴囊冷痛,睾丸硬结,得温则减,逢寒则重,甚则坠胀,四肢逆冷,便溏溲长,舌淡腻,脉沈迟。宜用温肝散寒方法。

 

炒小茴香6、肉桂子4、高良姜4、干姜4、沉香1.5、吴茱萸5、附子6(先煎)

 

加减法:

若兼肝郁气滞者,先以疏调之剂,或与方中加香附10、木瓜10、晚蚕砂30()

若中气虚者。方中加党蔘10、桂枝10、白朮10、当归10、艾叶6

若寒邪较重,服上药有所减轻,但不能尽愈者,可于方中增附子之量至10~20,吴萸加至10,再加川椒目6

外用熨法:食盐1000炒热,加茴香子60再炒,以香味出爲度,加食醋60,熨痛处。

 

 

()温寒化湿,以消囊肿

 

疝,睾丸肿大重坠,如升如斗,不痒不痛,周身痠楚,腰重作痛。此属阳气不足,湿邪下注,必须用温寒化湿方法。

 

柴胡6、升麻6、小茴香10、川楝子10(巴豆油炒)、木香6、荜菝6、附子6(先煎)、茯苓12

 

加减法:

若湿邪较重时,加苍朮6、防风6、赤苓10

若属络脉不和者,加桑枝15、丝瓜络10、赤芍10、红花6,以通络活血。

 

 

()清化湿热,以退囊肿

 

水疝,阴囊水肿疼痛,光明透亮,甚则痒出黄水,少腹按有水声,脉象沈实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以利三焦,而退囊肿。

 

川楝子10、大腹皮子各10、栀子10、黄柏6、黄芩10、茯苓30、车前草12、橘核10、防风6

 

加减法:

若三焦不利者,可加苏叶6、杏仁10,以宣肺气,并畅三焦。

若湿盛而热象不显,气机阻滞,三焦不通者,可酌情加宣阳化湿之品,药如:桂枝6、白朮10、生姜3、茯苓10

 

 

()温下元,调气机,以退疝肿

 

寒湿水疝,舌白苔滑者,脉象沈迟,可用温下元,调气机方法,以退疝肿。

 

橘核10、荔枝核12、炒小茴香10、川楝子10、海藻15、昆布15、通草3

 

加减法:

如脉迟深冷,面色苍白,当加桂枝3、附子3(先煎)、川椒3,以温肾化水。

 

 

()行气逐水,消肿拈痛

 

水疝实证,脉沈滑有力,可用行气逐水方法,以退囊肿而拈痛。

 

川楝子10、炒小茴香6、海藻15、黑白丑末各1()

 

加减法:

若药后水肿见轻,可取黑白丑,酌加通阳气而利三焦之品,如苏叶6、桂枝6、生姜皮3、冬瓜皮15

 

 

()补中举陷,以退狐疝

 

疝病气虚,行动站立则发作,偏坠沈重,卧则缩回少腹,古称“狐疝”,可用补中举陷方法。

 

黄芪15、党蔘15、升麻6、柴胡10、陈皮6、炒小茴香6、白朮10、当归10、橘核10、荔枝核10

 

加减法:

若中气过虚,阳气不足时,加肉桂6、附子6,并可加人蔘粉3~10(分冲)

外治法:可用“丁”字托垫,或加用外用洗药、敷药。

 

 

()温肝理气,以缓疝痛

 

气疝因气滞而引发,以气蹿爲主者,治当温肝理气,以退其疝,可用天台乌药散之类。

 

旋覆花10()、炒小茴香3、橘核10、青皮6、川楝子10(同巴豆炒过,去巴豆)、沈香末1()

 

加减法:

若因气郁或暴怒而疝气发作,可加苏叶梗各10、杏仁10,以宣肺气而畅三焦。

若有郁热时,可用苦寒泄热、疏理气机的药物,配合外用熨敷。

 

 

 

【附:奔豚气二法】

 

奔豚气是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中及咽部,如猪之奔,来势甚猛,甚则至厥。病虽似重,但纯属自觉症状,并无器质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临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治疗法则如下。

 

 

()苦泄折热,降逆定冲

 

惊恐之后,肝郁蕴热,气机横逆,甚则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体瘦弱,面色干黑,心烦急躁,溲赤便干,甚则夜梦惊急,脉多弦细滑数。可用泄肝热降气逆方法,仿奔豚汤意。

 

生桑皮15、白芍15、生草15、半夏12、黄芩10、葛根10、川楝子10、代赭石10

 

加减法:

若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质红者,可加龙胆草3、瓜蒌20、片姜黄6

若血虚体弱者,可加养血药物,也可用甘草20、大枣20枚、浮小麦30、煎汤送逍遥丸6,亦可用四物汤、二至丸合方化裁。

 

 

()温阳散寒,降逆定冲

 

素体心阳不足,水饮内停,偶遇惊恐,水寒之气上冲,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神志不安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脉沈弱,宜用温阳散寒方法,仿桂枝加桂汤。

 

桂枝10、白芍15、炙草10、生姜3、大枣20枚、上肉桂粉1.5(冲服)

 

加减法:

若中气不足者,可加蔘、芪、苓、朮之类。

若下元不足者,可加附子10(先煎)、干姜6

这种病主要因情志抑郁而起,应当告诉病人,注意心情愉快,锻鍊身体,饮食宜于清淡。

 

 

 

【臌胀五法】

 

臌胀是因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内经》认爲:“浊气在上,则生[+]胀”。明·张景岳曾指出: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蛊与鼓同)。从其病因来分析,有因气、因血、因食、因虫、因水的区别,故而臌胀又有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等名。这种病的诊断与治疗确实有一定困难,应当细致检查处理。

 

 

()疏调气机,以退臌胀

 

气臌腹部膨胀,叩之有鼓声,胸胁支胀且痛,胃纳不佳,食后腹胀,得嗳气或矢气则舒,小便少,苔白腻,脉弦滑。用疏调气机方法。

 

旋覆花10()、苏梗子各6、杏仁10、白檀香3、紫降香3、半夏10、大腹皮10、木香6、砂仁3(研冲)

 

加减法:

若早期体质尚可时,方中加少许活血之品,以调和气血。

若气郁且热,脉弦实有力者,方中可加行气利膈之品,以泄其标。

若血虚气弱时,当减疏气之味,酌情加用养血益气之品。如确需疏展气机,可少用或暂用散气疏调之药,但不可多用、常用,防有耗气之弊。

 

 

()调气和血以祛其瘀,疏通络脉而除血臌

 

臌胀日久,从气分入血分,腹大坚满,腹皮隐隐色紫,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舌瘦质紫且干,有瘀斑,脉沈涩。当以活血祛瘀爲主,仿膈下逐瘀汤意。

 

旋覆花10()、片姜黄6、当归10、赤芍10、元胡粉2()、炒五灵脂10、红花3、香附10

 

加减法:

若正气不足时,不能单纯用破血化瘀之品,防其消耗正气,必须以养血爲主,配合一些活血药物,以缓缓攻消。

若属气滞爲主,一定弦调气机,俟气调则血自活矣。

本证发病时日久而病情重,邪踞深而正气耗,不可急于求成而率投猛剂,应当重病轻投,久病缓治,可用丸剂、散剂、膏剂长服。适当配用汤药,不能专赖汤剂以求速功。

 

 

()温化水湿,以退水臌

 

水臌者,腹皮薄而色苍,筋现脐突,面色萎黄,小便少,畏寒,便溏,苔白腻,脉象沈濡且弱。故治疗可用温化水湿爲主,考虑苓桂朮甘汤或实脾饮之类。

 

附子3(先煎)、干姜3、茯苓20、白朮10、桂枝3、草果3、大腹皮6、木香6

 

加减法:

若属寒湿较重,颜面及下肢浮肿者,可加益气温阳之品,附子可加至20、干姜加至10、肉桂子3、炒川椒3

若阳虚气弱者,加黄芪30、党蔘10,或人蔘粉3~5()

 

 

()苦泄导赤,分消退臌

 

水湿蕴热,腹大如鼓,心烦急躁,口苦梦多,溲赤便干,舌红苔腻尖部起刺,脉弦滑数。必当先用清化湿热方法以退水臌。

 

苏叶3、杏仁10、栀子6、大黄2(后下)、竹叶3、木通3、冬瓜皮30

 

加减法:

在湿热阶段,如属肺气不宣时,仍以宣肺爲主,用麻黄3、防风6、杏仁10

若病在中焦,甚则喘满脉实者,可加葶苈子3、生桑皮10、厚朴6、大腹皮10

重点在下焦时,可在宣阳解郁的基础上,用清化湿热方法,方中加泽泻10、冲天草10、滑石10

 

 

()滋养肾阴而折其热,软坚散结以消臌胀

 

腹水日久,化热伤阴,故口鼻出血,五心烦热,心烦夜梦,形体逐渐消瘦,口干舌绛,脉多弦细畧数。用滋养肾阴,软坚散结方法。

 

生地黄20、生白芍15、丹皮10、炒地榆10、大腹皮10、知母6、沙蔘10、香水牛角粉0.3()[]

[注:犀角,现已禁用。凡本书所用之犀角,均可用30倍量的水牛角代替入煎剂]

 

加减法:

若肺气不宣时,可加宣肺气之品。

若肝经郁热较重,仍宜泄肝折热,加龙胆草3、黄芩10、川楝子6

 

 

臌胀的种类很多,治疗也要分成几个阶段。在早期多爲气滞湿阻,蕴郁化热,故症状多见胸闷腹胀,五心烦热,舌红苔腻,脉多弦滑。当以疏调肝郁爲主,再根据其兼证,配入相应药物。

在中期,多爲标实而本虚,故形体日瘦,面色黯浊,小溲短少,夜梦纷纭,舌质红而苔黄,脉细弦数。根据热的重轻,可考虑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化裁;若患者素体阳虚,脾胃运化欠佳,可用枳朮丸、香砂六君子丸之类。

晚期阶段,标实大增而正气日衰。久病肝、脾、肾俱伤,气血大亏,水浊壅塞不通,病人心情急躁,夜间难以入寐,愁思阴伤日甚,热郁而面色黑浊,形瘦枯槁,腹胀如鼓,有增无减,食后胀势尤甚,脐突筋现更爲明显。虚热化火,热迫血分,牙龈、口角、大便出血较重,心中如焚,舌红苔焦黑,龟裂起刺,牙齿干燥无液,逐渐入于昏迷状态,脉细如丝,按之弦数,预后不良,时刻有呕血、便血而亡的可能。滋液则有碍气机;益气则增火助热;利水恐更伤其阴。可考虑大补阴丸、犀角地黄汤等方化裁。但药量不可过重,药味不可过多,防其治此失彼,与病无益也。

【水肿八法】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引起周身浮肿的疾病。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肾失温化,水气泛滥;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均能产生水肿。《金匮要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证,将水肿分爲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又根据水邪偏胜某脏,即可出现某脏病证的特点,定出五脏水的名称。

水肿的辨证,广义的分爲阳水与阴水两大类。阳水属表属实,包括风邪侵袭,水湿浸渍,湿热蕴结;阴水属里属虚,包括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治疗阳水多从祛邪入手;治疗阴水则多以扶正爲法。

 

 

()宣肺气以化湿邪,利三焦而消水肿

 

湿热内蕴,风邪外侵,肺气失宣,三焦不利,身热头晕,眼睑头面浮肿,逐渐波及上肢、胸部及全身,恶风,骨节痠痛,舌白苔腻,脉浮数。可用本法治疗,宜越婢加朮汤法。

 

麻黄3、生石膏25(先煎)、杏仁10、甘草10、生姜3、大枣5枚、苍朮6

 

加减法:

若病人对麻黄过敏,或血压较高时,去麻黄,改用苏叶6

若病人服麻黄有效,脉象血压皆正常,可加麻黄用量。

 

 

()清热凉血,宣肺化湿,通利三焦,以退水肿

 

肺气不宣,三焦不利,湿热蕴蓄,身热烦渴,一身浮肿,头晕且胀,甚则神志昏迷。小溲赤少,甚则尿中带血。舌红绛而口干,脉弦滑且极数。必须清热凉血,宣肺化湿爲法。

 

苏叶3、荆芥穗10、防风6、蝉衣6、生石膏30(先煎)、杏仁10、赤芍10、连翘25、鲜茅芦根各30、焦山栀12、菖蒲9

热重者酌情加局方至宝丹半丸分两次服。

 

加减法:

若肺胃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先煎)、黄芩10,以泄肺胃之热。

若舌苔黄厚者,加入消导之品,如保和丸之类。

若尿中带血者,可于原方酌减辛宣药物,加炒地榆10、炒槐米10、白头翁10,以清化下焦湿热,凉血止血。

 

 

()宣气机通畅三焦,泻腑浊峻下逐水

 

热与水结,三焦不通,发爲水肿。周身沈重,胸脘痞满,小溲黄少,大便干结,舌苔老黄垢厚,质红且干,两脉沈弦且实,按之有力。脉症皆实,可用峻剂猛攻以逐水邪而退肿势,仿舟车丸之类。

 

苏叶6、羌活6、防风6、青陈皮各9、茯苓皮15、大腹皮10、赤小豆15、商陆6、黑白丑粉1.5()、太乙玉枢丹1.5(研冲)

 

加减法:

若服药后大便泄势较重者,暂停服药,缓一日再服。若脉症仍实者,可再服一剂。

 

 

()益气补中以温阳化水,扶脾利湿而退其浮肿

 

水肿日久,脾运大伤,四肢浮肿较重,皮肤光亮,按之窅而不起,小便不畅,舌淡苔白腻,两脉濡缓。必须用益气扶脾利湿法以退水肿。

 

黄芪12、桂枝6、苍白朮各6、防风6、防己12、茯苓20、大腹皮10

 

加减法:

若服药有效时,可以加重剂量。

若服药后,心烦梦多,肿势不减,甚则舌红口干,此属热郁与内,必须先清其热,后议温阳。

 

 

()温脾阳,化饮邪,以退阴水

 

水肿日久,正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全身高度水肿,面色萎黄不华,胸脘闷胀,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溲不畅,四肢发凉,脉象沈缓力弱。可用温脾阳且化饮方法。

 

黄芪30、防己12、防风6、苍白朮各10、茯苓20、桂枝木10、淡附片6(先煎)、干姜6

脾阳不振,水饮不化,多因命门火衰而致,必须用桂、附以温命门。俟命火壮。脾得温,则水自化矣。

 

加减法:

若元阳不足,命火过衰,可加重桂、附之量。

 

 

()益脾阴,清虚热,活络退肿

 

水肿亦有因脾阴伤而致者。往往脾阴不足,虚热内生,胃有湿滞,络脉不和,症见周身浮肿,心烦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瘦,脉象细数。必当益其脾阴,清其虚热,通络化湿,以退其肿。

 

沙蔘10、生山药20、生扁豆20、生苡米20、冬瓜皮30、生白朮10、丝瓜络10、大腹皮10

 

加减法:

若湿邪较重时,也可加些风药,以散风祛湿,使湿邪化则肿易退。

若胃中积滞不化,舌苔糙垢者,可加焦三僊各10

 

 

()温肾以通阳,气化肿自消

 

肾阳不足,全身瀰漫作肿,腰以下爲重,按之窅而不起,精神睏倦,四肢不温,舌体胖嫩苔滑润。用温肾通阳,化气退肿方法。

 

淡附片10(先煎)、淡吴萸6、淡干姜6、炒川椒目3、云茯苓30、冬瓜皮30、肉桂子3

 

加减法:

若属肾阳不足,下肢清冷,可酌将药量加重。如兼中气不足,加益气补中之品,如蔘、芪、朮、草之类。

若虚阳上浮,头目眩晕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以潜阳定眩。

 

 

()益火填精调补阴阳,化气行水以退其肿

 

久病脾虚及肾,阴阳两亏,浮肿经久不愈,下肢尤甚,面色萎黄,一身乏力,腰脊痠痛,有时心烦急躁,舌胖嫩而尖部发红,脉沈弱按之弦细。必须旣温阳又填精,阴阳两顾。

 

附子10(先煎)、白朮10、芍药12、茯苓30、当归12、熟地18、芡实25、山药25、山萸肉10、泽泻6

 

加减法:

本方旣治脾肾之阳虚,又顾脾肾之阴亏。临牀根据,脉、舌、色、症,分清阴阳两者亏损程度之重轻,酌情加减。

若阴阳两虚之外,又有热郁于内时,可先用丹栀逍遥散以调肝解郁清热,1俟其郁解热除,再行调补。

 

 

 

【五淋九法】

 

小便淋沥涩痛叫做淋证。中医方书中多分爲五淋:气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分别讨论其治疗法则如下。

 

 

()清利湿热,化石通淋

 

石淋多因阴虚热盛,湿阻不化,结于下焦而致。症见少腹隐痛,小便艰难或浑浊,尿中挟有砂石,痛不可忍,砂石排出后疼痛即减。一般采用清利湿热,化石通淋方法。

 

石韦30、冬葵子10、杏仁10、瞿麦10、防风6、琥珀1(研细末,装胶囊送下)

另用金钱草30煎汤代茶,随时饮之。

 

加减法:

湿热互阻下焦,除药物治病外,更主要的是在生活上加以节制,以解除产生湿热的原因。当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控制饮食,一定忌辛辣、酒;二是锻鍊身体,以使气血通畅,代谢旺盛,砂石自行排出。

 

 

()疏理气机,以通水道

 

气淋因气滞而生者,多见:少腹满痛,小便艰涩难下,且溺有余沥,六脉弦实。用疏理气机方法,以畅其水道。

 

沈香1(研冲)、石韦30、滑石10、瞿麦8、冬葵子30、当归10、通草12

 

加减法:

若肺气不宣,胸闷脘胀者,加苏叶3、杏仁10、荷梗15、郁金6

若气分郁滞较重者,可加白檀香3、紫降香5

若有血分瘀滞,可酌加活血通络之品,如蟋蟀两对,研细冲入。

 

 

 

()培补中气,以畅水道

 

气淋属虚者,多小溲淋沥,少腹隐隐坠胀,甚则脱肛气坠,一身乏力,大便溏薄,食纳不甘,苔白润滑,脉多沈濡力弱。用益气补中方法以畅水道。此类淋病,往往有遇劳即发者,称爲劳淋,其治仍同此法。

 

黄芪15、党蔘9、白朮10、陈皮6、当归9、升麻6、防风3

 

加减法:

若肺气不足,中阳又虚,可加重方中蔘、芪之剂量,以补益脾肺之气。

若兼有气郁者,方中可加苏梗6、杏仁10、郁金6、香附10

若因升降失和,方中加旋覆花6()、代赭石15

若劳淋气虚阳衰,肾气不固者,可于方中加鹿茸粉1()、海马粉3(),甚则可加附子3、肉桂3

 

 

()清湿热,凉血分,以止溲红

 

血淋是由湿热蕴于血分,下迫州都之官而致,症见溺中带血,血色红紫,尿道热痛,舌红苔腻且黄,脉数有力。法当清湿热,凉血分,仿导赤散意。

 

细生地15、杏仁10、木通3、竹叶6、生甘草10、炒槐花10、白头翁12

 

加减法:

若因外感,荣卫不和,兼头痛恶风,周身痠痛者,可加苏叶6、荆穗炭10,以和血调气疏表。

若血热郁结较重,大便色黑或干结时,可加大黄3,或大黄粉0.5~1(冲服)

 

 

()育阴清热,和血止红

 

血淋日久,阴分日炽,心烦急躁,夜寐梦多,日晡低热,五心灼热,舌红口干,脉细弦畧数。用育阴清热,和血止红方法,仿小蓟饮子化裁。

 

小蓟15、鲜藕30、生蒲黄12、侧柏炭10、阿胶珠10、茜草根10、白芍15、炒槐米12

 

加减法:

若血热阴伤重者,可用鲜藕100打汁、鲜汉三七100洗净打汁或三七粉3拌匀、鲜白茅根100打汁、鲜生地100打汁,徐徐饮之。

若溲时痛势较重,可加血琥珀末3、云南白药1共装胶囊服下。

 

 

()益气养血,保元止红

 

血淋已久,气血两虚,脾失统摄,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脣白舌胖质淡,脉象虚弱无力。可用养血益气保元方法。

 

肉桂心0.5(研冲)、炙甘草15、人蔘粉3(研冲)、黄芪20、白朮10、当归10、龙眼肉30、净丝棉3(焙灰冲)

此属脾虚气不摄血之证,用药多爲甘温之品,因此必须详诊细辨,防其内有热郁而错投温补。

 

 

()分利湿热,化浊通淋

 

膏淋乃湿热久蕴,膀胱不畅,小溲混浊,腻如膏脂,溺时茎中涩痛,大便畧干,舌红苔白腻。脉象滑数,两尺尤甚。可用分利湿热、化浊通淋方法。仿萆薢分清饮意。

 

荠菜30、萆薢12、石菖蒲10、生草梢10、乌药6、茯苓皮15、瞿麦6、海金砂10、通草12

 

加减法:

若尿液如膏如乳,可将荠菜加量,或单用荠菜汁100代茶饮之。

若湿郁不解,可加风药而胜之,如防风6、独活6

若三焦不利,肺失宣化,可加苏叶3、杏仁10,以开肺气而利三焦。

若属湿滞不化,舌苔黄腻者,加焦麦芽10、焦神曲10、焦山楂10、焦槟榔6

若大便干,舌苔老黄者,酌情加大黄1~2(后下)

 

 

()益肾气,化湿邪,以通水道

 

肾气不足,湿邪不化,水道不通,小便淋沥艰涩,舌淡苔滑,脉濡而弱。可用益肾气,化湿邪方法,以通其水道。

 

菟丝子10、芡实12、山药30、莲子肉10、枸杞子10、茯苓皮20、生龙骨20(先煎)

 

加减法:

若肾气不足,二便失司,小溲不畅,经常腰痛乏力,四肢不温者,可酌加桂、附以温肾通阳。

若湿热不净,仍须参用清化湿热之品。

 

 

()滋肾水,温命火,以充下元

 

劳淋日久,损及先天,下元不足,阴阳两亏,稍有劳累淋病即发者,当以滋肾水,温命火爲法。

 

熟地10、山萸肉10、山药30、菟丝子10、巴戟天10、僊茅10、僊灵脾10、杜仲10、补骨脂10

 

若服药有效时,可令病人服金匮肾气丸之类丸药缓缓调补。根据体质恢复情况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否则气化不行,三焦不利,疗效难以巩固。

癃闭、五淋之类的疾病,主要是三焦气化失常,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若久治而疗效不甚显着者,当进一步在泌尿科检查,如有结核、肿瘤或早期癌变,宜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合作治疗,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遗溺三法】

遗溺,是指小便不受意识控制,自行排除体外而言。其有频数不禁者,多见于老年,肾气不足使然;有睡中自遗者,以幼儿爲常见;若发于青少年,则病多复杂,当仔细推敲。

一般对遗溺多责之爲虚,称之爲肾气不足,固涩无权。当然,遗溺属虚者不少,但是属热属实,或湿热下注,影响厥阴,或迫及下元而致遗溺者,亦常有之。在发热病中,也常伴有遗溺,一定分辨清楚,辨证施治,不可一概以虚论之。

()清泄胆火,芳化湿邪,以止遗溺

湿热下迫,厥阴受扰,宗筋失和,遗溺时作,大便溏,周身痠楚,心烦口干,苔白腻,脉象濡滑畧数。用苦泄芳化方法。

泽兰叶15(后下)、苏藿梗各10、柴胡6、黄芩10、防风6、苍朮6、黄柏6、杏仁10

加减法:

若湿热较重,下肢浮肿,小溲时遗而不畅,周身痠沈,舌苔黄腻。可于方中加防己6、茯苓皮15

若热重,大便干结,脉象弦实,可加川楝子10、龙胆草1~2

若经络不和,周身作痛,可于方中加秦艽10、羌独活各6、丝瓜络10、桑枝15

()清泄肝火,定眩滞遗,治在厥阴

肝热化火,晕眩耳鸣,心烦口苦,大便干结,溲赤而臭,时而遗溺,舌绛干裂,六脉弦实有力。当用清泄肝火方法。

龙胆草4、炒山栀6、黄芩10、柴胡6、防风6、杏仁10、黄柏6、知母6、川楝子10、灯心草0.5

加减法:

若舌绛口干,阴分不足者,可于方中加凉营养阴之品,如生地30、丹皮10、赤芍10、白头翁10、炒地榆10

()益中气,温下元,止其遗溺

老年体弱,脾肾气虚,不能固摄,经常腰痛,四肢逆冷,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禁,脉沈弱迟缓,可用本法,仿桑螵蛸散。

生黄芪12、桑螵蛸10、海螵蛸10、补骨脂10、覆盆子10、麻黄2、生牡蛎30(先煎)

加减法:

若属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者,加附子6(先煎)、肉桂子6、炒川椒3、葫芦巴6、对蚕蛾6

若督脉不足,腰脊冷痛,小便失禁者,加鹿茸粉1~2()、胎盘粉3()、人蔘粉2()

【浊病一法】

浊病,是指尿道流出白色混浊黏液,没有痛苦感的疾病,符合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炎症。一般分两种:混有血液者爲赤浊;不混血液爲白浊。导致浊病的原因,主要是湿热下注,其与肾阴不足,膀胱气化功能不畅,及过嗜肥甘,食滞不化等,均有一定关系。此外,体力活动过少,气血壅滞不行,亦是湿热郁滞不化的原因之一。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是治浊病的主要方法,但又必须结合病情及体质,灵活化裁。对于老年体弱气虚之人,常需清化湿热与补益中气相结合。年轻阴虚且热者,又当清化湿热与育阴并用。同时,一定要适当控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腥及糖类食品,坚持适量体力活动,纔能收到满意效果。

柴胡6、荆穗炭10、防风6、黄柏6、苍朮3、焦三僊各10、茯苓30、鸡内金10

加减法:

若属老年气分不足者,可于方中酌加益气补中药物,如黄芪10、太子蔘6。但须注意量不宜多,防其助火增热。

若湿热下注。又兼阴虚心烦者,方中去苍朮及茯苓,加白芍10、玉竹10

若尿浊而混有血液者,方中加凉血之品,如小蓟10、白茅根30、赤芍10

【癃闭四法】

小便点滴而下爲癃;小便涓滴皆无爲闭;小便淋沥涩痛爲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祗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气化失职,则成癃闭之证。若其他有形的东西阻塞尿道,如结石、肿块等,须检查清楚,辨证施治,纔能达到目的。

()宣畅肺气,导热下行,以解癃闭

肺经有热,上焦之气不行,上见咽干烦躁,口渴欲饮,呼吸短促,下见小便癃闭不下,脉弦滑苔黄腻。用宣肺以开天气,导热以利水道方法。

苏叶6、杏仁9、淡豆豉12、炒山栀6

加减法:

若过服寒凉利尿之药,苔见白滑,胸部满闷,两脉弦涩,神气呆滞,自觉乏力。当停寒凉通利之药,改用本方以调和升降,宣畅气机。

若过用寒凉利尿,耗伤阳气,症见汗出乏力,阵阵心悸,舌胖淡而脉虚濡,甚或沈取细弦而小者,宜加宣肺温中之品。药如麻黄3、杏仁10、党蔘10、生黄芪15;若利尿伤阴,而见舌绛口干者。可改用西洋蔘3(另兑煎)、天麦冬各10、五味子10,切不可再用利尿药。

()补中气扶脾阳,求其化气利尿

脾阳运化失灵,三焦不得通畅,胸中满闷,肢体痠沈,一身乏力,小便不爽,脉象濡缓。以温运脾阳方法,俟天气开而地气通。

黄芪12、党蔘9、升麻3、柴胡6、白朮10、茯苓12、陈皮6

加减法:

中气不足,脾阳不振,三焦不畅,必须补中气以促气化,俟气化行而三焦畅,小便自利。

若兼肝郁气滞时,当佐以调肝解郁之品,俟其郁解气行,则三焦自利。

()温命门,补下元,小便自通

肾司二便,主前后二阴。由于肾阳不足,命火衰微,二便失司,而见面[+]身肿,下肢清冷,神气怯弱,小便点滴难下,舌嫩苔白,脉象沈细。可用温补肾阳方法。

附子10(先煎)、肉桂3、熟地12、山药30、山茱萸10、芡实10、茯苓10、五味子10

加减法:

若兼中气不足,当加黄芪10、党蔘10、白朮10、炙草10

若兼肺气郁闭,三焦不得宣畅,可加杏仁10、苏叶梗各6、防风6,以畅肺气而利三焦。

()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

肾阴不足,虚火内炽,五心烦热,小便点滴难下,脉细数,舌干绛。可用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方法,仿滋肾通关丸意。

知母6、黄柏6、生地12、茯苓10、肉桂3

加减法:

若肾阴不足,而邪热不重者,可减苦寒之味,加阿胶10(烊化)、玉竹10、沙蔘19、海蔘3(先煎)

若有肝经郁热时,参用调肝折热方法,可于方中合入丹栀逍遥散化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绍琴临证400法》癃闭四法】26
癃闭四法
水肿八法
赵绍琴临证400法1
三焦一通,痛风无踪!中医新思路治痛风,5剂见效!
针灸治疗疑难杂症配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