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明中医辩证方剂

第一章.中医内科辩证方剂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药物组成:荆芥穗5克,防风5克,羌独活各5克,柴胡6克,茯
      
       苓6克,甘草3克,枳壳6克,桔梗5克,川芎5克,党参6克,薄荷3克。
  
    2. 风热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
      
            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葱豉桔梗汤  

       【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
        
               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
      
         (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组成: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

       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
      
           ,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二枚。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
          
              组成;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 草(不炙),各等分(30克)。

        止咳散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即各1千克)
                
                    甘草(炒,十二两即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即500克)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组方由: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 芦根(6克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组成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

              组成;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
                                  
        三子养亲汤:

               组成;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组 成】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

                        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合黛蛤散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青黛 30g蛤壳300g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

                        桑叶6克、生甘草3克。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
        
      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

              方组、苇茎30g  薏苡仁10~20g  桃仁log  冬瓜仁log
      
       如金解毒散

             组成: 桔梗6g,甘草9g,黄连4g(炒),黄芩4g(炒),黄柏4g(炒),山栀(炒)4g
  
    3. 溃脓期:解毒排脓-

      加味桔梗汤

              组成;桔梗(去芦)8分,白及8分,橘红8分,甜葶苈(微炒)8分,甘草节1钱5分,

                    贝母1钱5分,苡仁5钱,金银花5钱
    
     4. 恢复期: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

               组成: 黄芪10g,太子参10g,粳米15g,北沙参10g,麦冬10g,石膏20g,桔梗10g,

                     薏苡仁15g,冬瓜仁30g,半夏10g,白及10g,合欢皮10g等

      桔梗杏仁煎

               【组成】;桔梗 杏仁 甘草各3克 阿胶 银花 麦冬 百合 夏枯草 连翘各6克

                         贝母9克 枳壳4.5克 红藤9克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 紫菀6克(三两)
                   款冬花6克(三两); 大枣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

                     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2)睥虚证: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3)肾虚证:补肾摄钠-

       金匮肾气丸、

             处方.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炙)27g

       七味都气丸

            处方】五味子(制)150g 山茱萸(制)200g 茯苓150g 牡丹皮150g等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5~15 杏仁10 石膏15~45 生甘草10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组成】桑白皮4.5克 泽泻 黑玄参各2.4克 甘草0.75克 麦门冬(去心) 黄芩 旋复花各3克 菊花1.5克

                     地骨皮 桔梗 白茯苓各2.1克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组成;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  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组成;西洋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黄芪30g,桑白皮20g,防风10g,熟地25g,川贝12g,

                  淮山药30g,薏苡仁30g,半枝莲30g,鱼腥草15g,白花蛇舌草30g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

             处方.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炙)27g


       参蛤散

             【组成】蛤蚧1对、人参9克。研末,每服1~2克,

    
    肾阴虚-

        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处方】 熟地黄240克(忌铁,杵膏)山茱萸(酒润,去核)干山药(炒)各120克

              牡丹皮(酒洗,微炒)白茯苓(去皮,乳制)泽泻(去毛,酒浸,焙)各90克 肉桂(去皮,忌火)30克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
      
                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
                      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    

         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组成: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猪苓12g去皮, 泽泻20g,白术12g,茯苓12g, 桂枝8g去皮;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

             月华丸

                     【组成】天冬(去心,蒸) 生地(酒洗) 麦冬(去心,蒸) 熟地(九蒸,晒) 山药(乳蒸) 百部(蒸)
                             沙参(蒸) 川贝母(去心,蒸) 真阿胶各30克 茯苓(乳蒸) 獭肝 广三七各15克

             【用法】用白菊花60克(去蒂),桑叶60克(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

                   处方:百合100g 地黄200g 熟地黄300g 麦冬150g 玄参80g 川贝母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桔梗80g 甘草100g


           秦艽鳖甲散

                   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

               保真汤

                    [组成]藁本(去芦) 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苍术(洗,锉,麸炒)500克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组成】 紫河车1个(头生男胎者,用米泔水洗净,再入长流水洗,以砂锅内碗盛蒸烂,

              石臼内杵烂,入药),鹿茸(炙)2两,虎胫骨(炙)1两,大龟版(炙)2两,生地(酒炒,蒸1日,

              杵烂)、山药4两(炒),丹皮3两,泽泻3两,白茯苓3两,山萸肉4两,天冬3两,麦冬2两,

             五味子3两,枸杞子4两,当归4两,菟丝子3两,破故纸(酒炒)2两,牛膝3两,杜仲(酒炒)3两,

             肉苁蓉3两(酒浸,去鳞甲

    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 成:半夏16克、生姜16克、茯苓6到16克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

                      【处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 甘草6克(炙)


            已椒苈黄丸

                   【组成】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 各一两

                    【加减法】

                    A.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加麻黄4 g杏仁12 g
              
                    B.如痰涎雍盛,加紫苏子12g 莱菔子10g

                    C.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川朴12g 槟榔10 g

                    D.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10g(另炖服) 白术15g 黄芪24g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组成:柴胡10克,干姜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瓜蒌10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

                      赤芍12克,甘草6克,大枣5枚。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

          十枣汤

                 散剂: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体质强壮者服3-4.5g左右,

                       体质羸弱者服0.6-1.5g左右,宜早晨空腹服,日服1次,以大枣十枚煎汤送下。


            控涎丹

                  【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组成香附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炙苏子10克、光杏仁10克、桔梗10克、

                       制半夏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云茯苓18克、

                       苡仁30克、延胡12克,水煎服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

                 沙参麦气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

                        组方熟地黄四两,忌杵膏;白茯苓去皮乳制,三两;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微炒;牡丹皮酒洗,微炒;泽泻去毛,酒浸,焙干;车前子微炒;川牛膝酒洗培干;

                        肉桂去皮忌火,各一两;附子如法制熟,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白滚汤送下三钱。忌萝卜。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

               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 生姜(9克)三钱

                              大枣(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钱(炙,6克)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黄芪(12克)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

                   【组成】;桑白皮2克、地骨皮12克、栀子9克、黄芩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青皮9 克、

                           海蛤壳15克、大青叶9克、甘草5克。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

                      处方:百合100g 地黄200g 熟地黄300g 麦冬150g 玄参80g 川贝母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桔梗80g 甘草100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

                            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90g制成大蜜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组成】;黄芩9g 黄连3g 大黄后下9g 大蓟15g侧柏叶15g 茜草根30g 山栀9g 白茅根30g

                                牡丹皮9g 棕榈皮9g 荷叶9g 小蓟15g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

                                  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

            归脾汤

                        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

                               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 洗,四两[30g] 、小蓟 半两[15g] 、滑石 半两[15g] 、木通 半两[6g]、

                        蒲黄 半两(炒)[9g] 、藕节 半两[9g] 、淡竹叶 半两[9g]、当归 (酒浸)半两[6g] 、

                        山栀子 半两[9g] 、炙甘草 半两[6g]。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
                     组成】;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

                               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组成】;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

                           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肉苁蓉(15g)。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配方: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g、石菖蒲、龙齿各15g酸枣仁汤配方:酸枣仁18克,

                             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组成] 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半两(15g) 黄连六钱(18g) 炙甘草五钱半(17g) 当归二钱半(8g) 生地黄二钱半(8g)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组成];  桃仁18g、红花15g、当归40g、丹参30g、赤芍20g、川芎20g、二花30g、连翘20g、

                            全虫10g、蜈蚣15g、土元12g、元胡20g、苍术20g、甘草6g,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

                           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瓜萎薤白半夏汤

                           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

                                  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左归饮
      
                               【组成】熟地(9-30克) 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组成:太子参15-30g,麦冬10-30g,五味子6-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

            白芍9g,远志10g,陈皮6g,五味子6g,黄芪 15g,肉桂9g 丹参10-30g佛手10-15g内金10-15g 炒枳壳6g。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右归饮

                           组成; 红参12克,制附片12克(先煎),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熟地25克,山萸肉12克,

                             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若阳损及阴可加麦冬16克,五味子7克。若阳虚水泛者,

                             可加汉防己12克,猪苓12克,车前子16克。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

                                  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

                          【组成】; 半夏、陈皮、钩藤(后下)、石菖蒲、郁金、僵蚕各10g,云苓、枳实、

                                    竹茹各15g,甘草、全蝎各5g,胆星7.5g。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莲阿胶汤、

                           【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朱砂安神丸
                         【组成】 透明朱砂(另研) 黄连(各五分) 生地(三钱) 当归 甘草(各二钱)为细末,
                              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即以朱砂为衣。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处方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

                            【组成】 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

                                     党参9克。方中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则养心安神作用更好;若用于治癫痫,

                                     痰多者宜加入胆南星、竹茹等涤痰之品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2)虚证: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

                           【组成】人参30~60克 制附子6~9克 炙甘草3~6克 炮干姜6~9克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

               通瘀煎

                          【组成】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 乌药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泽泻4.5克   兼寒滞者,加肉桂3克,或吴茱萸1.5克;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3

~6克;微热血虚者,加芍药6克;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

加大黄3~9克,或加芒消、蓬术亦可。
                                   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方剂名称 通瘀煎
                            药物组成 生蒲黄3钱,五灵脂3钱,川郁金1钱半,小枳实1钱半(炒),白术炭1                          

                  钱半,建泽泻1钱半,西赤芍1钱半,桃仁泥3钱,明琥珀3钱。

                        
    2)虚证:补养气血-

                独参汤
                        主料: 人参3克。辅料: 红糖30克。                      

    3)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

                    组成半夏6克,橘红3克, 茯苓3克, 枳实3克(麸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材料丹皮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                    

       草6g,金银花10g,大黄10g。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厦厚朴汤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2g,紫苏?,生姜6g,香附10 g,枳壳6g,
                             佛手?10 g,旋覆花10g,代赭石。
加减:痰热结胸者,可加用小陷胸汤;痰热扰神,心胆虚怯者,用温胆汤;后期,痰气交阻,耗液伤津,食道不利者,可用启膈散开郁化痰润燥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

             甘麦大枣汤

                     主要由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用法是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

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功。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主治脏躁,即更年期综合征。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

、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

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

                        处方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滋水清肝饮
                         药用生地、山茱萸、怀山药、泽泻、茯苓、酸枣仁、栀子、白芍各12g,丹皮10g,当归6g,柴胡9g。纳差加鸡内

金、焦三仙,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胁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有黄疸加虎杖,腹胀加木香。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顺气导痰汤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茯苓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胆星9克,枳实9克,

                                                 香 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养心汤
                          【组成】黄耆 蜜炙、 茯苓、茯神、当归 酒洗、 川芎、半夏麴 一两 ,甘草 炙 一钱 ,
                                    柏子仁 去油 、酸枣仁 炒 、远志 去心炒、 五味子、人参、肉桂 二钱半 。
                                  
                                    柏子养心汤-《叶氏女科证治秘方》卷二【组成】生黄芪3克,麦冬3克,
                                              酸枣仁3克,人参3克,柏子仁3克,茯神2.4克,川芎2.4克,
                                              制远志2.4克,当归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成份:天冬去心麦冬去心贝母各9克,胆星、橘红、远志肉、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各3克                   

         元参、钩藤、丹参各4.5克、辰砂0.9克。用法:用生铁落煎熬三小时,取此水煎药服。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
                        【组成】熟地3-5钱,当归2-3钱,枣仁2钱,酒芍2钱,甘草1钱,人参随用。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组成] 天麻10 川贝9 法夏8 云苓10 茯神9 胆南星8 石菖蒲6 全蝎(去尾)3.5 僵蚕6 琥珀粉1.5

                            灯芯草2 陈皮5 远志(去心)6 丹参15 麦冬12 朱砂粉(水飞)2 竹沥(1杯) 姜汁(1杯)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生石决明、钩藤、茯苓各30克,生地15克,黄芩、栀子、法夏、胆星、枳实、泽泻、
                                            石菖蒲各12克,柴胡、车前子、陈皮、竹茹各1O克,生大黄5克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大补元煎、
                          【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                   

             (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                    

               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
                      
                      【处方】 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 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芍药9克、枳壳6克、炙甘草3克、陈皮6克、川芎6克、香附6克。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合丹参饮
                       组成;炒蒲黄(包煎)10克,五灵脂15克,丹参15克,檀香15克,砂仁6克,枳壳20克,党参12                    

        克,云茯苓12克,甘草克
                     胃脘发凉、喜热饮者,加吴茱萸9克,干姜6克;胃中灼热、苔黄者,加黄连10克,栀子10克;酸腐、苔厚腻者,加神曲

克,鸡内金15克;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胃阴虚、热不明显者,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5克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组成】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5克)
                           炙甘草(6克)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组成】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去心)4.5克 郁金1.5克 砂仁壳1.2克 荷叶蒂2个

杵头糠1.5克           【加减】虚者,加人参;若兼虫积,加胡连、芜荑,甚则用河间雄黄散吐之;若兼血积,加桃仁、红花,或另以生韭

汁饮之;若兼痰积,加广橘红;若兼食积,加卜子、麦芽、山楂。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主料水梨打汁20毫升、莲藕打汁20毫升、甘蔗汁50毫升、韭菜汁20                   

                               毫升、芦根汁50毫升。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炙甘草 红花各0.3克 生地黄 熟地黄各1.5克 升麻 桃仁泥 当归身各3克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                    

           、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 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12g,党参15g,桂枝9g,白术12g,半夏10g,                 

       砂仁6g,枳壳9g,大腹皮,黄芪18g,建曲12g,麦芽12g,炙甘草6g,生姜5g,大枣6枚。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半夏厚朴汤加减,组方如下:制半夏12g,厚朴9g,苏叶9g,瓜蒌20g,陈皮10g,茯苓

12g,射干12g,夏枯草12g,生姜9g,甘草10g; 左金丸;黄连 吴苿萸(盐水泡)上药用量,以6:1的比例配合起来,研成细末,水泛为丸,

或以米粥调和作丸亦可。每服9克,热水送服。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处方】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组成】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 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                    

                             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                    

          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组成」; 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配方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 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20克 白芍15克 陈皮10克 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服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配方】补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配方;白芍 15-20 大黄 6 黄芩 9 黄连 5-9 当归 9 官桂 2-5 槟榔 5 甘草 5 木香 5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方药】白头翁二两(15克)黄柏三两(12克)黄连三两(6克)秦皮三两(12克)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30克干姜9克糯米30克用法:上三味,对水适量,煮米令熟,去滓,温服,,

                                真人养脏汤
                        [组成]    人参6g、当归(去芦)9g,白术12g,肉豆蔻(面裹煨)12g,肉桂(去粗皮)3g,炙甘草6g,                   

              白芍15g,木香(不见火)9g,诃子12g,罂粟壳(去蒂萼,蜜炙)20g。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组成】;理中汤加茯苓 黄连【用法】上药研末。每服6克,沸汤点
服,不拘时候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饴糖45克(分冲)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 五灵

脂(炒)6克。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处方】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                    

                   (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组成】大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六味,各用水磨取汁75毫升,和匀,温服。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组成]; 生黄芪15克、鱼腥草30克、赤芍9克、丹皮6克、桔梗6克、瓜蒌9克、
                                    生大黄(后下)9克,水煎服。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处方: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羌活、当归尾、大黄(煨),各半两。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                    

               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处方:茵陈30克,猪苓12克,土茯苓18克,泽泻10克,蔻仁10克,藿香12克,石菖蒲12克,                    

         黄芩12克,连翘12克,滑石25克,木通10克,金银花15克。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组成】茵陈3克 白术6克 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甘草(炙)3克 肉桂(去皮)1克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组成】犀角屑15克人参15克(去芦头)茯神15克龙齿30克麦门冬30克(去心,焙)                    

                     黄芩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次服3克,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组成】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克,炙甘草15克。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组成】大槟榔 沉香 木香 乌药 大黄 枳壳各等分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药用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生蒲黄10克、赤芍10克、炒五灵脂10克、                    

             柴胡6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6g 桃仁9g 赤芍6g 五灵脂9g 乌药6g 元胡6g 香附9g 红花9g 枳壳6g 甘草6g 丹皮9g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胃苓汤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                   

          、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
                                 处方党参24g白术(麸炒)24g茯苓96g甘草24g陈皮96g半夏(制)24g砂仁24g

                                     枳实96g厚朴(姜制)48g猪苓96g泽泻24g黄芩96g黄连12g知母48g姜黄96

                             茵陈蒿汤 由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 大黄二两(9克)组成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水煎服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组成】薄荷24克,荆芥12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防风4.5克,细辛3克,甘草6克。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方药:川芎12g,白芷9g,石膏20g,菊花9g,藁本12g,黄芩6g,栀子6g,薄荷6g,羌活9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桑枝40克,穿山龙2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5克,                    

         威灵仙20克,川芎15克,甘草15克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牛膝12 杜仲9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 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 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龙胆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 牡蛎25.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12克。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5g 白芍药10g 当归12g 川芎8g 桃仁6g 红花6g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牛膝12 杜仲9 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6克,熟地黄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甘草6克。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组成】 大怀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龟

板胶(切碎,炒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

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各6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一两

(各3克),细辛半两(2克)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 [6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版(捣碎

)五钱[15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 [各6g],甘草一钱半[4.5g]。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
                        组成:犀角200g (现改用水牛角)  牛黄50g  玳瑁100g  琥珀10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麝香10g  安息香150g  冰片10g

                                 安宫牛黄丸

                                   【处方】 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处方】 苏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荜茇100g 白术100g 诃子肉100g 朱砂100g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药物:参30g,制附子10g,麦冬30g,五味子10g,龙骨、牡蛎各30g,干姜10g。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 、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 (15g) 、生龟板五钱(15g) 、生杭芍五钱(15g) 、玄参五钱

(15g) 、天冬五钱(15g)、 川楝子二钱(6g)、 生麦芽二钱(6g) 、茵陈二钱(6g) 、甘草钱半(4.5g) 。
                                              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牛膝12 杜仲9 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2) 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处方】白附子(炮)石菖蒲 远志肉 天麻 全蝎(去毒,酒炒)羌活 僵蚕各30克 木香15克 牛胆南星30克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处方】生地黄汁30毫升,芦根15克,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白蜜15毫升,橘皮10克,生姜15克。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组成】 白附子 僵蚕(各5-9g) 全蝎 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5g)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桑枝40克,穿山龙2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5克,威灵仙20克,                  川

芎15克,甘草15克。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物汤.组成为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大定风珠【组成】生白芍18克 阿胶9克 生龟版12克 干地黄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

牡蛎12克 麦冬18克(连心) 炙甘草12克 鸡子黄2枚 鳖甲12克(生)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 桂枝6克(去皮)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药6克 大枣12枚(擘)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组成瓜蒌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处方】 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处方】 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白术12克 大枣15枚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g,连翘10g,杏仁10g,赤小豆20g,大枣3枚,生桑皮10g,生姜10g,甘草5g,茯苓15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公英15g,地丁

10g,野菊花10g,二花12g,穿心连10g。水煎服,5剂。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五皮饮【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胃苓汤.组成: 苍术2钱,厚朴2钱,陈皮3钱,滑石块4钱,炒白

术4钱,猪苓4钱,炒黄柏4钱,炒枳壳3钱,泽泻3钱,赤苓4钱,炙甘草3钱。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处方】 泽泻12克 赤小豆(炒)15克 商陆6克 羌活(去芦)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去芦)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 洗,四两[30g] 、小蓟 半两[15g] 、滑石 半两[15g] 、木通 半两[6g]、蒲黄 半两(炒)[9g] 、藕节 半两[9g] 、淡竹叶

半两[9g]、当归 (酒浸)半两[6g] 、山栀子 半两[9g] 、炙甘草 半两[6g]。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萆薢30克,苍白术各6克,黄柏9克,石菖蒲9克,莲子心8克,丹参30克,怀牛膝9克,车前子15克(包),茯苓30克。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成分: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用法:上为散,每服

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组成】麻黄0.6克、玄参1.5克、麦冬0.9克、桔梗2.7克、知母1.5克、荆芥2.4克、诃子2.4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入竹沥、姜汁服。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沉香30g,砂仁30g,苍术40g,枳实50g,麦芽(炒焦)40g,青皮50g,紫苏叶40g,细辛20g,川芎40g,桔梗30g,茯苓40g,甘草10g,栀子

40g,厚朴(制)30g,香附(制)40g,木香30g,山楂(焦)50g,陈皮40g,藿香40g,荆芥40g,白芷30g,防风20g,薄荷40g,半夏(姜制)40g,白

芍30g,葛根40g。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组成】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120克 芒硝30克(如欲稳,以玄明粉代) 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60枚 当归尾 生地黄

穿山甲(蛤粉炒)各30克 肉桂9~15克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  白术6g  干姜12g  茯苓12g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3)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

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大怀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 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龟板胶(

切碎,炒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等八味药物组成,共同研制为丸药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山萸肉5钱 生黄芪5钱 牡丹皮 2钱,水煎服。又方:山药5钱 滑石5钱 朱砂1钱 共为细面,均分9包,一日三包,白水送下。脉数加生地;脉虚

无力加黄芪;脉虚汗出加山萸肉、生黄芪;口干加牡丹皮、花粉各5钱,麦冬3钱;肌肤甲错加牡蛎、当归。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处方.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

炙)27g 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白芷10壳 杏仁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薄荷10克 白芍10克 板蓝根20克 连翘10克 金银花 10克 黄苓10克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材料:香米50克,生川乌10克,薏苡仁6克,姜汁、蜜少许。
做法:将香米、生川乌、薏苡仁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水沸后取微火煮,并下姜汁、蜜3勺,煮至米烂为度。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处方】 桔梗30克 甘草60克 薏苡仁90克【制法】 上药锉碎,如麻豆大。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组成;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处方】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9克 石膏(煅)7.5克 甘草3克 人参2.1克 胡麻仁(炒,研)3克 真阿胶2.4克 麦门冬(去心)3。6克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2.1克 枇杷叶1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炒苍术lOg,炒黄柏5g,肉桂 2g(后下),半夏lOg,制南星lOg,炙远志5g,石菖蒲lOg,金樱子12g,芡实11g,煅牡蛎25g,(先煎),莲须lOg

,蛇床子lOg,细辛2g。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组成】黄柏(酒炒,240克) 龟板(酒炙,120克)知母(酒炒  虎潜丸,60克) 生地黄(60克)陈皮(60克)
白芍(60克)锁阳(45克) 虎骨(用狗骨代,炙,30克) 干姜(15克)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方药: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
             牛膝9克、甘草3克。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人参6g、白术9g、黄芪12g、当归9g、龙眼肉12g、 酸枣仁12g、茯神9g、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3g组成。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组成】黄耆30克 甘草 钟乳 人参各12克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白石英 厚朴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芋 远志 麦门冬各15克 大枣

20枚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组成】;党参、决明子各15克,茯芩12克,白术、苍术、甘草、菊花、木贼草各10克,柴胡、 陈皮、栀子、青皮、川芎、枳壳、黄芩、薄荷

、桔梗各6克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处方】 远志(去心)9克 龙骨20克 石莲肉 芡实 莲蕊 天门冬 桔梗(去芦)车前子 麦门冬(去心)酸枣仁各10克 辰砂2克(另研细末,

调服)甘草6克


    2)肝血虚-四物汤配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丹参25g,当归50g,石菖蒲25g,党参25g,茯苓25g,五味子50g,麦冬50g,天冬50g,地黄200g,玄参25g,远志(制)25g,酸枣仁(炒)

50g,柏子仁50g,桔梗25g,甘草25g,朱砂10g

    3)脾胃阴虚-益胃汤
  【组成】黄耆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各9克 黄连3克


    4)肝阴虚-补肝汤
配方:桂枝、干姜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5)肾阴虚-左归丸
;怀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 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龟板胶(切

碎,炒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组成】;人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当归9克、 陈皮6克、 五味子6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3)肾阳虚-右归丸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

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第二章.中医外科辩证方剂

    第一单元 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组成: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各等分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

牡蛎6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

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软

摊之。

           黄金散 【组成】螺蛳(淘净,养于瓷盆内,俟吐出壳内之泥,晒干)15克 牛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烧酒送下。

           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2)珠疖:清黛散【处方】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太乙膏贴   太乙膏敷贴治疗腮腺炎

    5)并发湿疮:清黛散 【处方】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各30克,                        滑石

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2.外治:千捶膏.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

蛎60克(用粗草包好入火内煨,存性)
3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

;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

软摊之。

     三黄膏 成分】;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疡肿痛,红热掀痛,烫火烧伤。
【用法用量】软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患处。每隔1~2日换药1次。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千捶膏   ;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                   

            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玉露膏.组成:芙蓉叶  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                    

              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用法:敷于患处。

                     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组成: 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 土木鳖 阿魏 轻粉 柳槐枝 血余炭

                     红油膏.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                  

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红灵丹
【处方】 雄黄18克 乳香18克 煅月石30克 青礞石9克 没药18克 冰片9克 火消18克 朱砂60克 麝香3克
【制法】 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冰片、麝香,瓶装封固。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九一丹药.【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

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4)脓尽:生肌散.
散剂【成分】象皮(滑石汤)、儿茶、赤石脂、龙骨(煅)、血竭、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冰片。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
【组成】牛蒡子10克 薄荷10克 荆芥12克 连翘12克 山栀子10克 丹皮10克 石斛10克 元参15克 夏枯草10克


              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

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2)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金黄膏.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

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3)脓尽:生肌散
【处方】 石膏 轻粉 赤石脂各30克 黄丹(飞)6克 龙骨 血竭 乳香 潮脑各9克

.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        蒡子3克,薄

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化斑解毒汤

【处方】 玄参 知母 石膏 人中黄 黄连 升麻 连翘 牛蒡子各等分 甘草1.5克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萆解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五神汤【组成】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五. 发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

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配方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2.外治: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双柏散  组成 大黄2斤,薄荷1斤,黄柏1斤,泽兰1斤,侧柏2斤。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

,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竹叶黄芪汤基本方:竹叶10克,川芎、甘草各6克,当归、白芍、党参各15克,半夏12克,石膏(先煎)、熟地、麦门冬、黄芪各30克。加减:气虚明

显者重用黄芪,党参;气郁者加佛手、香附;缺乳或乳少者加桔梗、皂角刺、赤小豆;乳汁清稀自出者加五味子、芡实;干呕加沙参、芦根;大使困

难者加肉苁蓉、杏仁、元参;身痛者加桂枝、大枣、鸡血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

(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

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千捶膏
组成松香(锅内溶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揉白取用)500克 蓖麻子180克(净) 柏油60克 白蜡60克 大黄 银朱各60克 左顾牡蛎60克(用粗草包好

入火内煨,存性)
3用法在平青石上,先将松香30~60克与蓖麻30~60克铺于石上,用铁锤打碎,干则加蓖麻,湿则加松香,余药亦渐渐掺入,捶至极细腻为度

;摊贴患处。遇无名肿毒,用麝香少许,掺于膏药内,初起者一张便效,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即止痛,且易收口。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

软摊之。

    2)溃脓期:八二丹.
【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

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3)收口期: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生肌散
药物组成:辰砂2钱,血竭2钱,海螵蛸3钱,川贝3钱,轻粉2钱,冰片5分,龙骨3钱,寒水石5钱(煅)。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药用黄连9克,黄芩 6克,黄柏6克,栀子9克,茯苓12克,金银花15克,牛膝10克,车前子12克,紫花地丁15克

。暑湿重者加佩兰、薏苡仁、六一散等;热毒余邪重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蓄瘀化热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

    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

(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托里消毒散.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

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玉露散
【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药物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

          八二丹.
【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红油膏.
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

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冲和膏
【药物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

尿坑内3年可用)。

    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八. 瘰疬
    1.内治:
    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逍遥散【组成】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克,炙甘草15克。二陈汤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

(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

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

    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 紫荆皮150g,独活90g,白芷90g,赤芍60g,石菖蒲45g。上药共为细末,葱酒调敷患处。

          阳和解凝膏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

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

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药物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

           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红油膏.
【组成】红信250克 棉子油2.5升 黄蜡250~500克
【用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入大铜锅内,置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去滓;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

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薄涂患处。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即停用。

           白玉膏.
【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生肌散  组 成:寒水石、滑石、密陀僧、海螵蛸、淀粉、枯矾、龙骨、干胭脂


    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

(3g)〖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

    2)中期:扶正托毒─透脓散   处方 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阴虚火旺者:养阴除蒸─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或研末,每日叁次,每次9克,冲服。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处方】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

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

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

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

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组成: 熟石膏5钱,升丹5钱。 功效: 提脓祛腐。


    第二单元 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组成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

柴胡3-6g,生甘草3-6g。
3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

;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

;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

    2)成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处方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3)溃后:排脓托毒─四妙汤 [组成] 黄芪 当归 银花 甘草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
成 分;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 各2500g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各1000g 天花粉 5000g 共研细末 。
       可用葱汁、 酒、 油 、蜜 、菊花露、 银花露、 丝瓜叶捣汁、 等调敷


           玉露散【组成】寒水石 石膏各15克 甘草(生)3克【用法】上同为细末。每服1~3克,食后用温汤调下。


    2)成脓:金黄散.

           金黄膏
【处方】金黄散20克、凡士林80克。
【用法】将上药加入已热熔的凡士林中搅拌均匀。局部红肿疼痛或坏死者每日外敷本品1次;已溃烂且脓性分泌物多者,清洗伤口并撒金黄散

少许,疮周再敷本品;溃烂日久不愈者用3%过氧化氢洗净伤口并撒珍珠八宝丹少许,隔日换药1次。

    3)溃后:八二丹.组成】熟石膏24克 升丹6克 【用法】研极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人疮中,
                        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九一丹.
【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黄芪50花粉50白芍12乳香10没药10丹参15虎杖15甘草6

        生肌玉红膏.
【组成】白芷15克甘草36克归身60克瓜儿血竭轻粉各12克白占60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用法】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勺内慢火熬至微枯色,用细绢滤清,将油复入勺内煎滚,下整血竭使化尽,次下

白占,微火化开。先用茶盅4枚,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人盅内,候片时,下研极细轻粉,每盅内投和3克,搅匀,候一昼夜取起。用时

先用甘草煎汤,甚者用猪蹄1只,先水煎至软,去蹄及浮油,温洗患处,软绢挹净,挑膏于掌中,撩化,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

,早,晚洗换二次,兼服大补脾胃暖药。


    二. 乳癖
    1.内冶:
    1)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组成;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


    2)冲任失调者─二仙汤.【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小金丹
处方;白胶香1两5钱,草乌1两5钱,五灵脂1两5钱,地龙1两5钱,木鳖1两5钱(制末),没药7钱5分,归身7钱5分,乳香7钱5分(净末),麝

香3钱,墨炭1钱2分(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研用)。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

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

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三.乳疬
    1.内冶:

    1)肾阳虚者:温阳化痰─右归丸合小金片
    2)肾阴虚者:滋阴化痰─左归丸合小金片
    2.外治:参照乳癖.

    三. 乳腺增生病
    1.内治:
    1)肝郁痰凝治: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蛎、山慈菇。

                                    六神全蝎丸
【组成】全蝎90克(焙干,去足、钩) 白术(炒)90克 半夏30克 白芍120克 茯苓120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核桃肉捣为丸,绿豆大。每日早、晚各服4.5克,火酒送下。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温阳化痰─二仙汤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合四物汤.
                                合十全大补汤
    2.外治:阳和解凝膏.

    四. 乳衄
    内治: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方药: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五. 乳岩
    1.情志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神效瓜蒌散药方,[组成]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
     开郁散,组成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

    2.冲任失调:调理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二仙汤;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3.毒蕴溃烂:解毒扶正─化岩汤
组成:黄耆1两,当归5钱,白术3钱,人参1钱,茯苓5分,防风5分,白芥子8分,红花3分,金银花5钱。
    
   4.气血虚弱:调补气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 瘿
    一. 气瘿
    内治:疏肝理气.解郁消肿─四海舒郁丸
【组成】青木香15克 陈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带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滚水泡去盐)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不拘酒、水,日服三次;滓沉在碗底内者,敷气颈上。愈后用黄药子120克,生酒1升,煮60分钟,窨七日,去

火毒,早晚任饮数杯。


    二. 肉瘿
    内治: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
             【药物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三. 石瘿:
    内治:化痰软坚.开郁行瘀─海藻玉壶汤

    第四单元 皮肤病:
    一. 热疮
    1.内治:
    1)风热毒盛者:疏风清热解毒─辛夷清肺饮
【组成】辛夷1.8克 黄芩 山栀 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叶3片(去毛) 升麻0.9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外以硇砂散逐日点鼻。

    2)湿热重者: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

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3)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组成】;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

    2.外治:青吹口油膏
【药物组成】青吹口散3两,(【组成】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用法】将

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

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凡士林10两。


    二. 缠腰火丹
    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2.外治:玉露膏

组成:芙蓉叶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

           双柏散.
制备方法:大黄、黄柏、侧柏、薄菏、泽兰、透骨草、伸筋草、骨碎补、没药、威灵仙,以上药2∶2∶1∶1∶1∶2∶1∶2∶1∶1比例配合,晒

干打碎研成细粉为加味双柏散,以适量(50~100 g)加味双柏散粉末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调匀,形成糊状偏硬成

形,将调好的药物平摊在医用橡皮膏胶布上,厚薄适中,敷料范围大于患处1.5厘米,温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直接敷于患处,周围加固,

敷药时间每次4-6小时,7天为一个疗程。

          三黄洗济.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解毒洗济.颠倒散
组成】大黄9克 滑石9克 皂角9克
【用法】如大便不通,再加大黄9克,如小便不通,再加滑石9克;如大小便俱不通,大黄、滑石各加9克,研末。空腹时用温酒调服。

    水疱破后:青黛膏
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三. 疣
    1.内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马齿苋合剂 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

    2.外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趾疣丝状疣.

    四. 癣
    头癣
    白秃疮肥疮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组成】雄黄10克 硫黄10克 氧化锌10克 凡士林70克
   【用法】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加入即成膏。外涂患处。
    手足癣
    鹅掌风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药物组成】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成分:土槿皮,水杨酸,苯甲酸,乙醇。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组成: 吴萸15g,樟脑15g,蛇床子15g,黄柏7g,轻粉3g,寒水石9g,白矾9g,白芷9g,槟榔9g,硫黄6g。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萆薢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

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五神汤,材料 ;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茶叶6克,红糖30克。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藿黄浸剂
藿黄浸剂,组成;藿香1两,黄精4钱,大黄4钱,皂矾4钱,醋1斤。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组成】雄黄10克 硫黄10克 氧化锌10克 凡士林70克
   【用法】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加入即成膏。外涂患处。

    3)有脓疱者:青黛膏
    【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薄荷汤下。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皮脂膏【药物组成】青黛6g,黄柏末6g,煅石膏60g,烟胶60g。
雄黄膏 药物组成:雄黄1两(细研),(艹闾)茹1两,蛇床子1两,礜石1两(锉捣为灰),水银半两(于手心内以津研如泥),黄连1两(去须

)。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二号癣药水,用于治疗灭菌止痒。主体癣,汗斑,单纯糠疹(桃花癣)。
    处方;土槿皮1.25kg,千金子6g,斑蝥40只(布包)。
    制法用白酒(高粱酒)5升,加入上药,装入大口瓶内,密封,浸泡半月至一月,去滓备用。
  
    一号癣药水,组成: 土槿皮10两,大风子肉10两,地肤子10两,蛇床子10两,硫黄5两,白鲜皮10两,枯矾2斤半,      苦参10两,樟脑

5两。 主治: 鹅掌风,脚湿气,圆癣等。 用法用量: 搽擦患处,每日3至4次。
    制备方法: 将土槿皮打成粗末,大风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温浸。第1次加8升,浸2天后,倾     取清液;第2次

再加6升,再浸2天,倾取清液;第3次加6升,去滓取液。将3次浸出之药液混和。再以樟脑用50%酒      精溶解后,加入药液中,俟药液澄

清,倾取上层清液备用。

    颠倒散,组成;大黄、硫磺各15克研成粉末、石灰水200ml。制法:先将石灰和清水混和,澄清后取中间水200ml,再             将大黄

、硫磺粉末倒入石灰水中混和即成。 治:酒糟鼻、粉刺、脂溢性皮炎等病。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

    五. 疥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 接触性皮炎
    1.内治:清热解毒.利湿
    1)上部者: ─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2)下部者: ─龙胆泄肝汤
    3)严重者: ─普济消毒饮或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组成】生石膏大剂180克至240克,中剂60克至120克两,小剂24克至36克,小生地大剂18克至30克,中剂9克至15克,小剂6

克至12克,乌犀角大剂18克至24克,中剂9克至12克,小剂6克至12克,小剂3克至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

、甘草、丹皮。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 湿疮
    1.内治:
    1)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二妙丸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9克,焦栀9克,柴胡9克,黄芩9克,生地9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白木通9克,甘草6                    

克,银花5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
     萆解渗湿汤,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                   

 ,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                       各12克。剧痒者,

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二妙丸,[处 方]苍术(炒) 500g 黄柏(炒) 500g [制 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
    
     湿重于热者: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除湿胃苓汤
                                    组成】苍术(炒) 厚朴(姜炒)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 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 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2)血虚风燥证:宜养血祛风.消热利湿─四物汤合萆解渗湿汤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黄柏霜,组成;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

药40%。嘱病人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皮枯膏,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烟膏60g(即土法烟熏烘消牛皮后烟汁结存的残留物质),枯矾粉110g。

    婴儿湿疮
    1.内治:疏风清热利湿─消风导赤汤
                        组成】生地1钱,赤茯苓1钱,牛蒡(炒,研)8分,白鲜皮8分,金银花8分,南薄荷叶8分,
                              木通8分,黄连(酒炒)3分,草(生)3分。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黄连油,组成;元胡150克,生地榆500克,生大黄、全当归、川柏、紫草各150克,黄连100克,蜂蜡1

000克,麻油6公斤。2制备工艺炼油:将麻油放入锅中加热,待油上下滚动后停止加热。油浸:将上述中药(除紫草外)浸入已炼过的油

中3~4天。炸料:将油浸药材加热,炸至药材色枯黄,捞除药渣,加入紫草后改用文火缓缓炸至油呈紫红色,去除残渣。制膏:取蜂蜡置油

内加热熔化后,搅拌冷却成膏,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组成;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嘱病人

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八. 药物性皮炎
    1.内治:
    1)风热证:祛风清热─消风散

〖组成〗;当归15g生地 15g  防风15g蝉蜕15g 知母15g 苦参15g 胡麻15g荆芥15g苍术15g牛蒡子15g石膏30g(各一钱)           甘草10g 木

通10g(各五分)

    2)湿热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                     ,

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                       各12克。剧痒者,加浮

萍9克、白蒺藜15克。

    3)血热证:凉血.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组成为;芍药12g 地黄24g 丹皮9 g 犀角现以水牛角30g代之
                          黄连解毒汤,组成为黄连9克,黄柏6克,黄芩6克,栀子14枚。

    4)火毒证: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5)气阴两伤证:益气养阴.清热.健脾和胃─增液汤【处方】 元参30克 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
                                            
                                          益胃汤.配方北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2.外治:三黄洗剂 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青黛散 【处方】1. 青黛7.5克 苦楝根30克(微炙,锉)鹤虱7.5克 槟榔1枚【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处方】2 青黛60克 石膏120克 滑石120克 黄柏60克【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和匀


    九. 瘾疹
    1.内治:
    1)风寒证: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

      麻黄桂枝汤 组成】麻黄30克(去节) 甘草9克(炙) 桃仁30个(去皮、尖) 黄芩15克 桂枝9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用水230

毫升,煎至150毫升,候发前温服。

    2)风热证:疏风清热─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3)肠胃实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
                              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防风、苍术、荆芥各6g,茵陈15g,生山栀、制大黄各9g,                    

                                   茯苓皮、苦参片各12g,制半夏45g,生甘草3g。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5)冲任不调证:调摄冲任─四物汤合二仙汤
      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

    十. 牛皮癣
    1.内治:
    1)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消风散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2)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2.外治:
    1)风湿热证: 三黄洗剂 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处方;土槿皮1.25kg,千金子6g,斑蝥40只(布包)。


    十一. 白庀
    1.内治:
    1)血热证: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凉血地黄汤【组成】黄柏(去皮,锉,炒) 知母(锉,炒)各3克 青皮(不去皮、瓤) 槐子(炒) 熟地黄 当归各1.5克


    2)湿热蕴积证:清热利湿.和营通络─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风散
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当归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苦参10克,蝉衣10克,胡麻仁10克,牛蒡子10克,知母10克,木通10克,

甘草6克。

    4)火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

克) 、连翘(6克)。

    十二. 粉刺
    1.内治:
    1)肺经风热证:疏风宣肺.清热─枇杷清肺饮
方剂1;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夏枯草、连翘各9克、银花15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
方剂2;枇杷叶l 0 桑白皮l 0克 黄芩10克 栀子10克 野菊花l 0克 黄连6克 赤芍10克 白茅根3 0克 生槐米15克 苦10克


    2)肠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腑─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3)脾失健运证: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 炙甘草(1000

克) 白术(1000克) 山药(1000克)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十三. 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风寒证:和营祛寒─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
    2)风湿热证:疏风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散
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消风散,〖组成〗当归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 [各6g] 甘草木通各五分 [各3g]

    3)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

克)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处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研细末。

      青黛膏;【组成】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 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组成】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
【用法】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

固,勿令泄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

    十四. 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疏风清热.和营利湿─四物消风饮
【药物组成】生地3钱,当归2钱,荆芥1钱5分,防风1钱5分,赤芍1钱,川芎1钱,白鲜皮1钱,蝉蜕1钱,薄荷1钱,独活7分,柴胡7分。

    2)表证解后: ─桃红四物汤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2.外治:用金黄膏.
配方:天花粉500克 姜黄250克 白芷250克 苍术100克 南星100克 甘草100克 大黄250克 黄柏250克 厚朴100克 陈皮100克 小磨麻油2500毫升

黄丹750-1050克
熬制:以上中药用麻油侵泡48小时,文火先炸前六位中药,后炸后四位炸制表面深褐色为佳,取出中药过滤药渣,剩下的麻油放入黄丹成膏状

物。 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有特效 3天换一次药

       玉露膏
组成:芙蓉叶
制法:研成细末,有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


    十五. 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24g 枣皮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2.外治:白玉膏

白玉膏1,【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白玉膏2,【组成】鲫鱼大者2条 铅粉500克 轻粉15克 象皮(烘,研)30克 珍珠(研)9克
【用法】用麻油500毫升,入鲫鱼,煎至枯,沥去骨,再煎一二十沸,离火少顷;然后下铅粉、轻粉、象皮末、珍珠末,搅匀成膏。外敷患处

白玉膏3,【药物组成】轻粉2钱,冰片2分,制油(冬熟猪油炖烊、滤清,每油7两,配白蜡3钱)2钱5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热毒内陷神昏者: ─加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组成]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

味药物配制而成。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24g 枣皮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大补阴丸,组成:黄柏12g 知母12g 熟地18g 龟板18g
    3)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

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4)心阳不足证:益气养心─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
苓桂术甘汤,组成: 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枣皮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
.
             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重者─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2.外治:白玉膏.【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黄柏霜
组成; 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与玉竹、知母按2:1。
  制剂用法 上药用95%酒精浸泡,提取有效成分;浓缩后制成水包油霜剂,含生药40%。嘱病人先将患处洗净,然后搽上该霜剂,稍作按

摩,每日3次,1月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痔
    1.内治:
    实证:
    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

组成,别名生地黄汤、地黄汤,由黄芩1分,荆芥穗1分,蔓荆子1分,黄柏2分,知母2分,藁本2分,细辛2分,川芎2分,黄连3分,羌活3分,

柴胡3分,升麻3分,防风3分,生地黄5分,当归5分,甘草1钱,红花少许组成。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
处方】 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

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虚证:
    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

(1.5克) 炙甘草(1克)
        十全大补汤
材料:党参三钱、炒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炙甘草钱半、当归三钱、炒熟地五钱、川芎二钱、杭白芍五钱、黄耆三钱、枸杞子五钱、肉桂五分

、红枣20个、土鸡或乌骨鸡一只。


    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 [组成] 熟地 15 当归 15 白芍 10 川芎 8

    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
组成秦艽(去苗) 桃仁(去皮、尖,研) 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克 苍术(米泔水浸,炒) 防风各2克 黄柏(酒炒)1.5克 当归尾(酒洗) 泽泻各

0.9克 槟榔0.3克 熟大黄3克


    便秘:
    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
【组成】 桃仁(30克) 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 松子仁(5克) 柏子仁(15克) 郁李仁(3克) 陈皮(另研末,120克)

                   麻子仁丸
【组成】 火麻仁(麻子仁)(500克) 芍药[1](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2.外治:熏洗法

    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
    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
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黄连15g,黄芩15g,栀子12g,龙胆草9g,木通9g,柴胡12g,泽泻9g,车前子30g(包),当归10g,牡丹皮9g,

半枝莲30g,山慈菇15g,土茯苓60g,砂仁10g,鸡内金20g,焦三仙各15g。(

    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三妙丸,【处方】; 苍术(炒) 600g 黄柏(炒) 400g 牛 膝 200g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处方】金黄散20克、凡士林80克。


                  黄连膏,组成】;黄连1两,黄芩1两,大黄2两,黄蜡6两,麻油2斤。

               虚证:冲和膏
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尿坑内3

年可用)。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
【组成】石膏(煅)7克 黄灵药3克(现 升药:煅石膏=1:9)
【用法】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用纸捻蘸药插人疮内,上用膏药盖贴。

            生肌散纱条 》。
[处方]珍珠5g 冰片5g 血竭30g象皮(砂炒)20g 朱砂10g 乳香(制)20g 龙骨(煅)30g 儿茶30g没药(制)20g

    三. 脱肛
    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2.外治:苦参汤
组成:苦参5钱,蜀椒1钱5分,川柏1钱5分,地肤子3钱。

五倍子散,方一 药物组成:五倍子(去心中虫)、槐花(择)各等分。
          方二      组成:五倍子、北细辛、白术1:1:3配制而成。

马勃散【组成】连翘15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10克,射干5克,马勃3克。


    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
    一. 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 实证:疏导法.
    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
组成;海金沙50g,金钱草50g,牛膝30g,滑石50g,大黄20-30g,木通15g,车前子20g,扁蓄20g,瞿麦20g,石韦20g,甘草10g),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

地黄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大分清饮【组成】茯苓 泽泻 木通各6克 猪苓 栀子(或倍之) 枳壳 车前子各3克


    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右归丸【成份】 熟地8~50克、山药6克、枸杞6克、山茱萸3克、炙草5克、肉桂4克、杜仲6克、制附子7克。


    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组成丹参1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4.5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王不留行10克,青皮6克,川楝子6克,小茴香3克,白

芷6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20克。


    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
成 分 大黄 黄柏 姜黄 白芷 各2500g南星 陈皮 苍术 厚朴 甘草 各1000g 天花粉 5000g
  共研细末 。可用葱汁、 酒、 油 、蜜 、菊花露、 银花露、 丝瓜叶捣汁、 等调敷。

葱归塌肿汤坐浴
【组成】当归9克 甘草9克 独活9克 白芷9克 葱头7个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600毫升,煎至汤醇,滤去滓,以绢帛蘸汤热洗,以疮内热痒为度。如温再易之

    二. 前列腺增生症
    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
      组成】黄芩、茯苓各5克,栀子、浙贝母各3克【药方用法】水煎服(成人常用剂量: 3剂

    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组成为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

    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补元煎
【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去皮),丹皮9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
    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处方】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失禁.遗尿: ─螵蛸丸
;【组成】桑螵蛸(炙)30个 鹿茸(酥炙) 炙黄耆各90克 煅牡蛎 赤石脂 人参各60克;【用法】上药为末,山药糊丸。每服6克,盐汤下;

【主治】下元虚冷,梦中遗尿。


    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
抵挡汤方 水蛭30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 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银花甘草汤,组成】;银花15g,紫菀9g,地丁15g,夏枯草9g,丹皮9g,连翘15g,茯苓9g,黄连3g,甘草6g。

清营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犀角地黄汤【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
方中人参、附子益气回阳救逆,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共奏回阳固脱之功
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各9g,赤芍、黄芩、黄柏各6g,栀子、甘草各3g,黄连1.5g。

地黄汤.
【组成】生地黄(切,焙)60克 黄芩(去黑心)15克 当归(切,焙) 地榆(锉) 柏叶(炙) 艾叶(炒)各45克 伏龙肝 蒲黄各60克

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克至240克,中剂60克至120克两,小剂24克至36克,小生地大剂18克至30克,中剂9克至15克,小剂6克至12克,乌犀

角大剂18克至24克,中剂9克至12克,小剂6克至12克,小剂3克至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组成】大黄、朴消、黄连、黄柏、赤芍药、当归、细辛、薄荷、芙蓉叶各等分。

万花油外搽.成分野菊花、乌药、水翁花、徐长卿、大蒜、马齿苋等86味。辅料为植物油。

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
:生肌白玉膏,【组成】密陀僧 黄蜡各60克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 白蜡各15克 轻粉12克
【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取起,入二蜡熔化搅匀,待油稍温,方入

余药,搅二百余遍,以大棉纸摊上阴干,随疮大小剪贴。待疮中毒水流出,膏药变黑,再换新者贴之
        黑布膏【处方】 黑醋半斤,五倍子末2两8钱,蜈蚣1条,蜂蜜6钱。

    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组成: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肉桂心 防风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组成】 金银花(90克) 玄参(90克) 当归(60克) 甘草(30克)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抵挡汤方 水蛭30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 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

钱(3g)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

)、 炙甘草二两(6克)。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2克(四两) 牡丹皮3克(一两) 桃仁9克(五十个) 冬瓜仁30克(半升) 芒硝9克(熔化

红藤煎剂.大血藤100克、败酱草15克、赤芍药20克、生甘草10克


锦红片 ,组成; 红藤,蒲公英,大黄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

2枚。

红藤煎剂,组成; 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红藤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 藿香 佩兰 薏苡仁 黄连 黄芩 生石膏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第三章.中医儿科辩证方剂

一、咳嗽

1.外感

1)风寒咳嗽:初起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
金沸草散;荆芥穗12克 旋覆花9克 前胡9克 麻黄9克 炙甘草3克 姜半夏3克 赤芍3克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舌苔薄黄
桑菊饮;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2.内伤

1)痰热咳嗽:咳嗽痰多,色黄粘稠,咯吐不爽,一或有热腥昧,或痰中带血,发热面赤,目赤唇红,烦躁不宁,甚则鼻衄,小便短赤,大便

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指纹、色紫
清宁散;桑白皮(炒) 葶苈<炒) 赤茯苓 车前子栀子仁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为末。每服1.5克,用生姜、大枣煎服。

2)阴虚燥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苔少,
沙参麦冬汤: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天花粉10g,甘草10g,地骨皮10g。

3)痰湿蕴肺;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濡滑
二陈汤加味;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4)肺气亏虚;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六君子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l。三蛇胆陈皮末 用于风热咳嗽。
  2.三蛇胆川贝液 用于肺热咳嗽及风热咳嗽。
   3.小儿百部止咳糖浆 用于肺热咳嗽。
   4。儿童清肺口服液 用于痰热咳嗽:
   5。小儿宣肺冲剂 用于风热咳嗽。
   6.止咳橘红口服液 用于肺热咳嗽。
二、单方验方 .
   1.紫苏、陈皮各9g,白萝卜汁12g.用水120ml煎成60ml,加红糖lOg,趁热温服。适用于风寒咳嗽。
   2.鸭梨工个去核,杏仁9g,冰糖15g,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咳嗽。
   3。枇杷叶、桑白皮各9g,桔梗、自前各6g,水煎服。适用于肺热咳嗽。
   4。川贝母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适用于咳嗽时间较长之阴虚燥咳。
   5.鱼腥草60g,杏仁9g,桔梗12g,水煎服。适用于痰热咳嗽。
   6.法夏12g,白矾末2g,甘草末6g。先将法夏末水煎成膏,后入白矾末与甘草末。和匀成丸,每丸3g,每曰含化1丸        。适用于痰

湿咳嗽。
三、药物外治
   1.葱白l根,豆豉log,捣泥敷手心。用于风寒咳嗽。
   2.生白矾50g,研细末,加入醋、白面调成小饼,敷足心,24小时换1次。用于痰湿咳嗽。
   3.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g,敷胸部,纱布包。用于痰热咳嗽。
   4.丁香、肉桂各3g,共为末,温水调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肺虚咳嗽.
四、食疗方药
   1.葱白粥 糯米60g,生姜5片(捣烂),入连须葱白5段,加米醋5ml煮粥,趁热饮用。适用于风寒咳嗽.
   2。梨粥或梨1个,葱白7条(连须),白糖10g,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咳嗽.
   3.荸荠海蜇丝 荸荠200g,海蜇皮(漂洗)100g,冷开水洗净,切丝,当菜吃。适用于痰热咳嗽。
   4.薏苡仁山药冬瓜子粥 薏米50g,山药、粳米100g,同煮粥食。适用于痰湿咳嗽。
   5。杏仁萝卜猪肺汤 猪肺、白萝卜、各1个(切块),杏仁9g,共炖烂熟食。适用于久咳气虚者。
   6.百合猪肺汤 百合30g,猪肺250g,炖熟加少许食盐调味,饮汤食猪肺.适用于肺阴虚咳嗽。

临床研究
1.卢昌义保和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嗽
基本方:鱼腥草(后下)、七叶一枝花、茯苓、生山楂各10g,神曲、炒莱菔子各6—10g,法半夏3—10g,陈皮3—6g
        连翘5一lOg,甘草1—3g。
加减:
1.伴发热加银花、钩藤;便秘加杏仁、瓜蒌仁、冬瓜仁;
2.鼻塞加辛夷、苍耳子;病久体虚加黄芪、白术。

2.肖挹运用热咳合剂
基本方:天竺黄3g,麻黄6g,杏仁葶苈子苏子白芥子冬瓜子、青黛(布包煮)各8g,马兜铃9g,广百部lOg,生石膏12g),
加减:
1.发热便干加青蒿、白薇、淡竹叶、大青叶;
2.久咳无痰加北沙参、二冬、玉竹;咽赤肿痛,
3.口干加芦根、射干、藏青果、海浮石;
4.痰多喘急,咳嗽气急,加京半夏、化橘红、银杏肉、地龙、浙贝母、款冬花,

3.沈湘妹苇茎汤加减
常用药:苇茎30g,冬瓜子lOg,薏苡仁lOg,瓜蒌皮lOg,桔梗、乌梅各6g,甘草5g。El渴便干痰黄加黄芩、葶苈子各6g;1.痰多纳呆加法半夏

、莱菔子、陈皮各6g;
2.气短、汗多、神疲等加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各lOg;
3.咽干不适,舌质红少苔加沙参、麦冬各lOg;夜咳甚加当归6g,

4.王启琴自拟止咳方;发热口干,咳嗽痰多,舌质偏红,中医辨证肺热型
止咳方:麻黄、甘草、桔梗各3g,杏仁4.5g,川贝母4g,黄芩6g,桑白皮、白术、白芍、茯苓各lOg,法半夏5g。
1.痰多加炙紫菀、蒸百部、莱菔子;
2.气急加葶苈子、海浮石。

5.张南:蠲咳汤
蠲咳汤:苏梗、藿香梗、苦杏仁、前胡各6g,牛蒡子、白僵蚕、甘草各3g,买麻藤15g。
1.气喘加苏子,
2.干咳加玄参,
3.黄痰加浙贝母、天竺黄,
4.白痰加法半夏,
5.夜咳甚加远志,
6.久咳不愈加炙紫菀,
73嗜酸细胞增多加芋环干,
8.呛咳甚加炙百部、旋覆花,
9.扁桃体肿大加龙舌草,苔厚腻加车前子。

6.陈秀菊百前合剂.治疗小儿顽咳(经用大量抗菌素,止咳剂治疗仍不效者
百前合剂;将百部、白前各30g,加水300ml,文火煎至lOOml,去渣后兑入蜂蜜30g,再煎至无泡沫即成。口服,每次3—5ml,日3—4次。血象

高者加银花30g,地龙9g,与上药同煎。

二、肺炎喘嗽

l,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色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三拗汤;甘草9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葱鼓汤加减;葱白5根 淡豆豉30克
 1.一次性服上药未好转,仍无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分二次温服)
 2.服以上药后仍未好转,且无汗,再加麻黄6克(分二次温服)
 3.若口中患者恶寒无汗,头痛较甚,加荆芥、防风、羌活。
 4.若兼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者,加紫苏、苍术、藿香。
 5.咳嗽明显,咯痰不爽,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桔梗、渐贝母。
 6.若有发热、咽痛、口苦,舌质偏红或苔黄等里热证候,可加栀子、黄芩、银花、连翘。

华盖散;炒紫苏15克  麻黄15克  杏仁15克  陈皮15克  桑白皮1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7.5克
 1.表寒重,加生姜、苏叶、防风等。
 2.鼻塞,加入苍耳子、辛夷花。
 3.胸闷,加入枳壳、桔梗、厚朴。
 4.咳嗽,加入前胡、半夏、白芥子。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大青龙汤加减;麻黄12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生姜9克 大枣10枚 石膏18克
 1.表寒不甚的,可酌减麻黄之量
 2.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加石膏
 3.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并加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4.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2.风热犯肺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连翘10克 银花1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
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
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
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18克
 1.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2.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减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3.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
 4.痰黄稠、胸痛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5.若属麻疹内陷,加连翘、银花、黄芩、赤芍等。
 6.麻疹未透出,或出而隐没时,加薄荷、荆芥、牛蒡子。
 7.若麻疹色暗红,加丹皮、紫草。
 
3.痰热壅肺; 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五虎汤;麻黄9克  细茶1撮  杏仁9克  石膏15克  甘草3克
加减
1.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恶寒甚者,加桂枝、荆芥,防风、紫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    .
2.喘咳  本方加桔梗,
3.肺炎  以本方去细茶,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败酱草、射干为基础方治疗。胸闷痰多,加瓜蒌、天竺黄,4.唇干口燥,加麦冬

、玄参,胸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小便短赤者,加滑石、车前子、芦根、茅根。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清营汤;犀角2克(磨汁冲服)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 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葶苈子、桑白皮、黄芩、鱼腥草、法半夏、浙贝母、甘草。
加减:
1.腑实便秘,加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2.口唇紫绀,加丹参、桃仁;
3.痰重,加瓜蒌皮、黛蛤散,必要时加鲜 竹沥或猴枣散口服;
4.热重,加虎杖、栀子。加减:
5.腑实便秘,加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6.口唇紫绀,加丹参、桃仁;
7.痰重,加瓜蒌皮、黛蛤散,必要时加鲜竹沥 或猴枣散口服;
8.热重,加虎杖、栀子。

4.阴虚肺热; 病程延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沙参麦冬汤;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5.肺脾气虚;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
人参五味子汤;人参3克 漂白术4.5克 白云苓3克 北五味1.5克 杭麦冬3克 炙甘草2.4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蛎6克 龙骨6克
1.咳嗽较甚者加百部、紫菀、炙款冬花;
2.痰多者加天竺黄、陈胆星或二陈汤;
3.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麦芽;
4.大便不实者加怀山药、炒扁豆。

六君子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活血油膏外敷;肉桂12g,丁香18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g,
              制成10%油膏,涂在纱布上敷背部,2日换1次。
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加减;
1.气阴两竭,宜育阴潜阳救逆,可加生脉散;
2.在心阳虚衰之时,面色、唇舌青紫郁血之症状,右胁下瘀块,酌加当归、红花、紫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中药成药
  1.通宣理肺丸 用于风寒袭肺证。
  2.桑菊银翘散 用于风热犯肺证。
  3.止咳青果丸 用于痰热壅肺证。
  4..炎热清胶囊 用于痰热壅盛证。
  5。参麦止咳糖浆 用于阴虚肺热证。
  6.牛黄醒瞄片 用于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
药物外治
  1。桑叶、知母各15g,杏仁、前胡、白前各log,桔梗6g,甘草3g,金银花、鱼腥草各20g。煎煮,澄清。1日分.3次雾        化吸入,

用于支气管肺炎。 、
   2.天花粉、黄柏、乳香、没药、樟脑、大黄、生天南星、白芷各等份。上药研为细末,以温食醋调和成膏状,置于        纱布上,贴

于胸部左右中府、屋翳穴,1日工一2次。主治支气管肺炎。
食疗方药
  1.瓜蒌茶 选用全瓜蒌30个,洗净。蒸熟压扁晒干,切丝,煎水,代茶饮。辅治肺热咳嗽。
  2.川贝杏仁饮 川贝母6g,杏仁38,冰糖或蜂蜜少许。洗净的川贝、杏仁同置锅内加水煮沸后,放入冰糖或蜂蜜,转       用文火煮30

分钟。每日临睡前服5~10ml。辅治小儿肺炎痰鸣等症。

临床研究;
1.孙轶秋将小儿支气管肺炎分为:
①风温闭肺型,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药用桑叶杏仁前胡牛子、桃仁各lOg丹参、全瓜蒌各15g,桔梗5g,甘草3g。
②痰热闭肺型,治以清泄肺热,涤痰定喘。药用炙麻黄生甘草各5g,杏仁桃仁、葶苈子各lOg,生石膏30g,桑白皮12g
                                       ,虎杖20g,丹参、全瓜蒌各15g。
③正虚邪恋型,治以益气健脾,养阴润肺。药用太子参麦冬白术扁豆炙百部、炙紫菀、黄精各lOg,陈皮6g,炙甘草3g。

2.龙秀芬临床辨证分为两期.
  急性期采用支肺合剂:麻黄3g,杏仁、甘草、黄芩各6g,生石膏、白茅根、银花各15g,大青叶、鱼腥草各9g。
  随症加减:
1.痰多加葶苈子4g,天竺黄3g;
2.紫绀重加丹参6g,赤芍3g等。加水煎至40—60ml。1—3岁每日l剂,分数次频频服下。
  恢复期采用扶肺合剂。药用百合、地骨皮、桑白皮、麦冬、党参各6g,甘草3g,粳米9g,前胡、百部各6g,服法同上。

3.徐振华采用《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加味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方剂组成: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log,陈皮12g生姜大枣甘草各6g,水煎每日2剂,分4次服3日后改为每日1剂。
1.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lOg,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
2.口渴加麦冬、沙参各30g;
3.便秘加瓜蒌仁、郁杏仁各10g。

4.阎田玉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化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水蛭各9g,鸡血藤12g,虻虫、丹皮各6g,黄芪15g,每曰l剂,分3次服。

5.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可加用中药灌肠,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大黄3—8g(后下),枳实6一lOg,厚朴6—8g。丹皮  、桃仁各3—6g,

红花、甘草各2—3g,赤芍6—9g,槟榔3一lOg。上药加水200--300ml,煎取60--80ml,每次取上液  20~30mI保留灌肠,4—6小时1次,每日2

—3次,疗效较好

三、哮喘
(一)发作期
1.寒饮停肺;咳喘哮鸣,恶寒怕冷无汗,鼻流清涕,痰液清稀,四肢欠温面色淡白,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指纹淡红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三子养亲汤加减;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1.咳甚加紫菀、款冬花;
2.喘甚加葶苈子、马兜铃;
3.哮吼甚者加地龙、僵蚕;
4.如婴儿痰声漉漉,
5.大便干结,可加大黄或配服南通保赤丸。

脱敏平喘汤;麻黄、钩藤、老鹳草、葶苈子、乌梅、甘草

2.痰热壅肺;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口干咽红,或发热面红,苔薄黄或黄腻,指纹浮紫,脉滑数。

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18克
 1.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2.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减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3.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
 4.痰黄稠、胸痛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5.若属麻疹内陷,加连翘、银花、黄芩、赤芍等。
 6.麻疹未透出,或出而隐没时,加薄荷、荆芥、牛蒡子。
 7.若麻疹色暗红,加丹皮、紫草。
 
麻杏石甘汤合葶苈丸;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汉防己、甜葶苈、桑白皮、炙冬花、黄芩、苏子、甘草、黛蛤散(包
1.眼鼻痒者加防风、蝉衣祛风清热;
2.热重加山栀、虎杖;
3.喘甚加地龙、僵蚕;
4.痰多,便秘加礞石滚痰丸(包煎),
5.热喘久而伤阴,加当归、白芍能加速咳喘平息,有利痰液咳出。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定喘汤;白果9克(炒黄)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4.5克桑白皮6克(蜜炙)黄芩4.5克(微炒)法半夏9克
1.若无表证,麻黄用量可减,或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2.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等以增强化痰之力;
3.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
4.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

苏葶丸;苦葶苈子(研泥) 南苏子(研泥)各等分,二味和匀,用枣肉为小丸。每服9克,夜三更时白汤下。形气弱者,先减半服之,有效再渐加
   
3.外寒肺热;咳嗽哮鸣,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咽红,口渴,痰粘色黄,舌质偏红,苔薄白,指纹紫,脉滑数。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蜜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15g、制半夏30g、白芍30g,细辛6-9g、甘草9-15g)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
加减:
1.痰白清稀,加象贝10克、杏仁10克;哮甚呕吐,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先煎);  
2.形寒无汗,加防风10克、苏叶10克。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1.热重加蚤休、板蓝根,
2.咳重加白前、前胡;
3.痰多加苏子、桔梗;
4.喘重加射干、枳壳;表寒重加桂枝
5.外有风寒,中、上二焦邪热盛者,用时可去人参、升麻,
6.头项不痛者去羌活;

4.虚实夹杂;哮喘持续发作,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动则喘息尤甚,面色晦滞带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

苔薄白,指纹淡紫,脉缓无力

黑锡丹;黑锡9克(另包) 硫磺9克(另包) 胡芦巴1.5克 沉香1.5克 熟附子1.5克 肉桂1.5克 茴香3克 破故纸3克
        肉苁蓉3克 金铃子3克(去核) 木香3克 

常用药:人参、杏仁、当归、广木香、沉香、补骨脂、肉豆蔻、麻黄、苏子,黑锡丹(包煎)等。
1.气短声低,神疲,痰声漉漉加半夏、茯苓,
.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钟乳石;
4.咯痰不畅而憋闷者去罂粟壳加细辛、干姜;
5.畏寒腹满者加川椒、川厚朴;
6.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

苏子降气汤加味;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二)缓解期

1.肺气亏虚;面色咣白,乏力,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
玉屏风散加味;防风30克 黄芪60克 白术6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生脉散;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 
1.汗多者加浮小麦、麻黄根、牡蛎;
2.伴有咳嗽,加百部、川贝母。

桂枝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2。脾气亏虚;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少,指纹淡,脉缓无力。
六君子汤加味;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5.苔腻者加苍术、厚朴;脾阳不振,
 6.形寒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
 7.便溏肠鸣者加怀山药、荆芥、防风炭、焦建曲。
 8.苓桂术甘汤也可用于本证,重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3.肾气亏虚;动则气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指纹淡,脉细无力。
金匮肾气丸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七味都气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五味子6克

(急症处理}
中医治法 开闭逐痰,解痉宣肺。人参lOg,附子、麦冬各9g,五味子4g,水煎送服黑锡丹1g。每日1—2次,好转即停药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寒喘丸 用于寒喘冷哮者.
  2小青龙汤冲剂 用于寒邪内阻兼有表证之喘咳。
   3.复方川贝精片 用于痰喘证.
  4.小儿肺热咳喘冲剂 用于肺热实喘者。
  5.小儿肺宝 用于肺脾气虚证。
   6.小儿止咳金丹 用于肺热阴伤之喘证.
   7.固肾定喘丸 用于肾阳虚,肾不纳气之证。 .
   8.健苗咳感宁背心 用于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和支气管肺炎。
   二、单方验方
  1.麻黄粉0.1g,枳壳粉0.2g。大黄粉0.3g。上药研细粉后装入胶囊备用,每丸0.6g。1日3次,每次剂量视年龄、病情       给予1/2

丸--2丸。用于痰热喘咳。
  2。红砒3mg,明矾11.5mg,五味子11.5mg,紫河车23mg,地龙23mg,黄精23mg,制成片剂(以上为每片含量)。3—6岁       每天3—5片

,7一10岁每天6—7片\:分早、晚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用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
  三、药物外治
  1.炙白芥子、玄胡各7g,甘遂、细辛各4g.上药各研细末,.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为5cm的油纸或       塑料布上,

贴敷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一般贴4—6小时,如贴后局部有烧灼感,可提前取下。夏季三伏时每伏贴1       次,连贴3年。哮喘发作期、缓

解期均可使用。 .
   2。麻黄6g,杏仁、僵蚕、款冬花各9g,炙苏子、广地龙各12g,甘草15ga上药浓煎取汁60ml,澄清,放在超声雾化器        中吸入。

每次10-15分钟;用于哮喘发作期。
   四、食疗方药
  1.猪肺萝杏汤 猪肺lOOg,白萝卜50g,杏仁9g。将猪肺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切成小块,杏仁去皮尖,加水炖至烂熟       后食用。用

于寒性哮喘.
  2.蕺菜丝瓜汤 鱼腥草、丝瓜各50g。将丝瓜切片,鱼腥草寸断,、用常法加调料制成汤饮用。用于热性哮喘卜 .
   3. 桂花核桃冻 石花菜15g,核桃仁250g,糖桂花少许,菠萝蜜适量,奶油100g。将核桃仁加水磨浆。石花菜加水250g       在锅中烧至

熔化,加入自糖搅匀,将核桃仁浆及奶油放入搅匀,煮沸,出锅倒入铝盒中,待冷后再放入冰箱冻结,        撤上桂花,淋上菠萝蜜,切块

即可食用。用于肺虚不足的虚喘证.
  4.虫草炖肉 冬虫夏草10g,瘦猪肉150g。将瘦猪肉切块,加冬虫夏草及各种调料炖服。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喘证。

临床研究
1.徐辉甫采用平喘糖浆治疗,
该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五味子、制半夏、桂枝、地龙、秦皮、桔梗各10g,大青叶30g,按常规煎煮浓缩而成,每      ml含生药lg。

服药方法:<1岁者10ml/次,l一3岁者15ml/次,3—5岁者20rnl/次,每日3次,>

2.何举纲中药方;白术、甘草各10g,茯苓15g百部、紫菀、桔梗各10g,法半夏9g;北黄芪、山楂、麦芽、怀山药各15g,鸡内金10g,每日1剂

,水煎服,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周围焮红较重,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

黄厚腻(拭去舌上白屑后),指纹紫滞,脉滑数

清热泻脾散;栀子9克 石膏15克 黄连3克 生地9克 黄芩9克 茯苓9克 灯芯3克
1.见胃纳不香,加薏苡仁,麦芽、莱菔子,
2.大便秘结,加大黄.

热毒不重
银连汤;银花、灯心草各5g,黄芩3g,川连、薄荷各1g,枳壳2g

热盛,口臭涎多.大便干结者
凉膈散;连翘6克 酒大黄3克 芒硝3克 甘草3克 栀子1.5克 黄芩1.5克 薄荷1.5克 竹叶7片 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热重,心胸烦热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
 2.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
 3.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躁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
 4.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

清胃散;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心热偏重,湿热上蒸
加味导赤散;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湿热郁阻所致鹅口疮发热,
三仁汤;杏仁12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6克 生薏苡仁18克 半夏10克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   热祛湿。
 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2.虚火上浮:口腔白屑散在,周围锨红不重、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或大便溏薄,舌质嫩红少苔
知柏地黄汤加减;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1.虚火上浮加肉桂末(冲服)纳气、引火归原;
2.久病偏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

虚火上浮型鹅口疮
甘草干姜汤;甘草12克 炮干姜6克,加黄连、肉桂治疗

虚火鹅口疮偏脾阳虚者
理中汤;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4.外涂冰硼散,还可用吴茱萸末、醋调敷两足心,引火归原,每日换药l一2次。

六味地黄汤;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导赤丹 用于湿热上熏证。
   2.五福化毒丹 用于热毒壅盛证。
   3.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7。5g,薄荷2g,生栀子3g,黄柏4.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心脾积热证。
   2.生大黄6g,黄连1g屯开水浸泡取汁,口服,每日1剂。用于心脾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选用以下方药,可先用药液含漱或擦洗,再用散剂涂患处。
   1。黄连、黄芩、黄柏各9g,研细粉。加开水300ml浸泡2小时,加入红糖lOOg。每次用lOml含漱,每日3—5次。
   2。板蓝根lOg,煎汁。反复涂擦患处,每日5—6次.
   3.银花、川黄连、生甘草各3—5g,煎汤。每日拭口3—5次.
   4.冰硼散、青黛混匀,涂患处,每日3次。用于实火证.
   5.青连散 青黛15g,黄连9g,朱砂4。5g,共研细末。清洁口腔后涂于患处,每日3—4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6.口疮散 梅片18g,枯矾9g,青黛15g,玄明粉30g,共研细末.清洗患处后以药粉少许撒布于患处,每日3次。用于        湿热证。
   7.地龙白糖浸液 活地龙10-15条,用清水洗后置于杯中,不要弄断,撒上白糖50g,用镊子轻轻搅拌,使其与白糖        溶化在一起

呈黄色粘液。将此液涂于创面上,3-5分钟后用盐水棉球擦掉,每日3—4次。用于各种证型。
   8.桂附散 肉桂、附子各等量,共研细末,另加面粉适量,以高梁酒调成饼状,外敷足心,每曰更换1-2次。用于虚        火证。
  9.吴萸膏 吴茱萸lOg,研为细末。以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两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引热下行,用于虚火证。
四、食疗方药
   l。苦瓜汁方 苦瓜汁50ml,冰糖适量。将苦瓜洗净去籽,捣绒,用干净纱布包裹采汁,入冰糖适量即成。不拘时服。        用于实火

证。
  2.蒲公英绿豆粥 蒲公英lOg,绿豆30g,冰糖适量。先将蒲公英水煎取汁,绿豆煮为糜粥,调入药汁、冰糖即成。每       日3次,剂量

随婴幼儿食量而定.用于实火证。
   3。生地肉桂乳 生地6g,肉桂工g,乳汁lOOml。前两味水煎3次,取汁50ral,加入乳汁中和匀。每次30--~50mI,每        日3次。用

于虚火证
  4.旱莲草粥 旱莲草:lOg,粳米15g。上两味共煮粥,每日l料,不拘时服.用于虚火证。

药效学研究
1.赵孟华等用玄锡糊剂;玄明粉10g锡类散5支研细末,混合,用生蜂蜜50g调匀,涂抹患处,每天2—3次,3天为1个疗程

2.于思善自配蚕蛾珍珠散;去蛹蚕茧、珍珠、黄连、黄柏、青黛、白芷、冰片、云苓、白矾。直接外敷,
                        或用纸筒吹敷于患处,治疗鹅口疮、口糜
3.徐克信用鹅口散(生蒲黄、西黄、煅石膏、冰片)局部涂敷,每日3—4次,治疗鹅口疮


五、口疮

辨别常证
   (1)辨虚实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辨证可从病史、全身症状及局部病变3方面着手。实火口疮有风热在表,脾胃积热       ,心火上炎

之别,起病急,常有外感或伤食史,病程短,容易治愈;虚火口疮,常有素体阳虚,或久患它病造成体      质虚弱病史,病程长,易反复发

作。全身症状方面,风热在表多有发热,恶寒;脾胃积热有发热口臭、大便干结等       症;心火上炎有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虚火上浮则

神疲颧红,手足心热。
   (2)审病灶 口疮是局部病变,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局部表现,局部病变是辨证的重要依据。辨证时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       统一,注重

局部病变,但必须结合全身症状详察明审。局部辨证主要靠望诊,其辨证要点如下:
   ①斑块 疮周见红色斑块多为实火,见淡红或淡白斑块多为虚火,肿而不红为湿盛。
   ②疮面 黄色脓膜为热毒,黄而粘腻为湿热。
   ③鳞屑 疮周起鳞屑,急性发作者多为实证,日久口疮起鳞屑或见龟裂者多为血虚阴亏。
   ④疼痛 疼痛较甚,灼热,多为实火,疼痛轻微,或因饮食受刺激时痛,多为虚火之证。
   ⑤深浅 疮浅者病轻,疮深者病重,深陷如穴如坑者更重。

l。风热在表
   证候表现 唇舌或两颊内出现疱疹、溃疡.红肿,疼痛,流涎,伴有发热、恶寒、咽红、咳嗽,舌尖红,。
银翘散加减;连翘10克 银花1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
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
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
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口疮兼外感风热者
竹叶石膏汤;竹叶20克 石膏48克 半夏12克 麦门冬24克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包)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十,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2.脾胃积热;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牙龈红肿,小便黄,大便干结,             或发

热面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凉膈散;大黄8 芒硝8 甘草9 栀子6 薄荷6 黄芩9 连翘12 竹叶10 蜂蜜(少许)
      加减法]
     A.如上焦热重伤津,心烦口渴者,则加天花粉10 麦冬10
     B.如果火热上炎,导致口舌生疮者,加玄参12 金银花12 青黛2
     C.若病人咽喉肿痛甚,则加玄参12 山豆根9 射干9 蝉蜕6
     D.若小儿积热内盛,引致惊厥,则要加入钩藤10 羚羊角4 天麻8
 1.若上焦热重,心胸烦热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
 2.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
 3.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躁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
 4.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

3.心火上炎;舌上、口腔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赤,苔薄黄,

泻心导赤散加减;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4.虚火上浮
   证候表现 口舌溃疡反复发作,稀疏色淡,不甚疼痛,神疲颧红,口干不渴,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

知柏地黄汤;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热病后期,热邪灼阴,阴液亏耗,虚火上炎所致口疮,
养阴清肺汤;大生地6克麦冬3.6克 生甘草1.5克玄参4.5克贝母2.4克丹皮2.4克 薄荷1.5克(后下) 炒白芍2.4克

六味地黄汤;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心肾虚火口疮
补心丸; 生地黄120克  人参15克 丹参15克 玄参15克 白茯苓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桔梗15克 当归身60克
         天门冬60克  麦门冬60克  柏子仁60克  酸枣仁60克朱砂9—15克

脾阴虚口疮
甘露饮;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甘草 黄芩枳壳  茵陈  枇杷叶上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6-15克,水煎服。

肝肾阴虚口疮
一贯煎;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热病后期,热邪灼阴,阴液亏耗,虚火上炎所致口疮,
养阴清肺汤:生地6g,麦冬4g,玄参5g,贝母、丹皮、白芍各3g。
用锡类散或养阴生肌散涂患处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瓜霜退热灵 用于实火口疮.
   2.牛黄解毒片 用于实火口疮。 .
   3.小儿化毒散 用于实火口疮。
   4.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口疮。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或大青叶15~30g,浓煎服。用于实火证。
   2.一枝黄花30g,水煎服,1 日1分服。用于实火证。
   3.仙鹤草30g,水煎,1日分服。用于实火证。
   4.茵陈20g,加水250ml,用文火煮沸1O分钟,过滤药液,代茶饮,用于湿热证。
   5.鲜天门冬适量,洗净捣烂取汁,频频噙服,连服l周。用于小儿口疮经久不愈,或愈后又发.
   6.口疳八味汤 生石膏、芦根各30g,大青叶20g,生地、玄参、赤芍、丹皮各lOg,生甘草5g。每日l剂,水煎,分3          4次服。

治疗实热口疮。
三、药物外治
   1.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lOg,玄参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每        日3—5次

。用于口疮实热证。
   2.复方西瓜霜 西瓜霜、黄连、川贝母、黄柏、黄芩、薄荷脑、冰片、朱砂等,撒布患处,每日1—2次。用于实热证。
   3.珠黄油 取3只稍大的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用于实火证,虚火证均可.用于溃疡        FJ久不敛者

更佳。
   4.细辛末2.5g,与适量的小麦粉用温水调成粘稠饼状,直径3~4cm,厚度0.5cm,直接敷于肚脐上,可用塑料薄膜及        纱布贴膏固

定。早晚各换1次,3日为1个疗程。用于虚火证。
   5.吴茱萸粉2g,陈醋2ml,蜂蜜2g,调成糊剂,直接贴敷于两足涌泉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调换糊剂1次,3        次为1个疗

程。用于虚火证。
四、食疗方药
   1.绿豆鸡蛋饮 绿豆适量,鸡蛋1个.鸡蛋打入碗中调匀,绿豆放入砂锅,冷水泡10~20分钟后煮沸,沸后3—5分钟,        将鸡蛋冲

入沸绿豆水为蛋花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
   2.绿豆青茶汤 绿豆、青茶、冰糖适量煮至绿豆熟透,取汁频服。用于实热证口疮。
   3。麦门冬粥 麦门冬10g,温水浸泡片刻,大枣2枚,冰糖适量,粳米50g,同入锅内,加水500m!,煮麦门冬烂熟,米        花粥稠即

可。每日2次温服,3"-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阴虚火旺口疮者。

临床研究

1.张宏启自拟方奇效解毒汤(生地、石膏各20g,金银花8g,连翘、升麻、竹叶、甘草各5g,生山楂片14g,黄连7g)
                         治疗小儿口腔炎
2.孙秀芳以银花玄参饮(金银花、玄参、连翘、冬瓜仁各10一15g,石斛10g,黄芩6—10g,生石膏15—30g,佛手、甘草各3                 

   —8g)水煎取液频饮治疗。
3.吴爱先用口疮饮(生石膏5~15g,生地黄3—8g,知母3~6g,天冬、麦冬各3~10g,黄连1—4g,生大黄2—8g,灯芯草3~5g                 

,淡竹叶3—12g,木通2~6g,生甘草1—4g,丝瓜络5—10g)水煎多次温服

4.高津福用加味银翘散(板蓝根、金银花各10g,连翘、桔梗、竹叶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芦根12g)治疗

5.柴英勤等用苓砂汤(茯苓、灯芯草、白术各6g,桂枝4g,朱砂0.5g,生甘草2g),每日1剂,连服5剂为1疗程。

6.张保贵自制五蜘散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其方法:五倍子30g,蜘蛛10个,爪甲lg,苦矾15g,冰片3g,共研细末,每日l岁                 

                          以内0.5一lg,1—3岁1—1.5g,3岁以上2g,分3—4次,外敷患处
7.陈国荣报道用白矾、去壳巴豆各2g,雄黄0.4g,捣如膏状,制成35粒,取1粒,用贴布贴印堂穴,24小时取下,

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夹食物残渣,嗳气酸馊,泛恶呕吐,纳呆恶食,矢           气臭秽

,夜寐不宁,舌苔垢腻,或见微黄,指纹沉滞,脉象滑
保和丸;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鸡金散;山楂炭lOg、炙鸡金4g、砂仁lg,共研细末
1.伤于肉食重用山楂;
2.伤于面食重用莱菔子;
3.伤于谷食重用神曲;
4.脾胃薄弱者加白术、谷芽;
5.呕恶加藿香、生姜;
6.舌苔黄加黄芩、竹茹;
7.脘痞腹胀,泻下不爽,暂加枳实、槟榔

2)风寒泻:泄泻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腹部切痛,肠鸣漉漉,喜按喜暖,常伴鼻塞,微恶风寒,或有发热,唇舌色淡,           舌苔薄

白或腻,指纹淡红,脉象浮紧
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5.肢体酸痛加羌活、秦艽;
 6.里寒重,加炮姜、砂仁,去生姜;
 7.腹胀加大腹皮、木香;
 8.纳差、大便夹未消化物加焦山楂、焦神曲,去大枣、甘草;
 9.水泻夹泡沫者加防风炭、苍耳根;
10.小便短少加车前子(包)、泽泻。

3)湿热泻:起病急骤,泻势急迫,便下稀薄,或如水样,色黄而气味秽臭,或夹粘液,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           腹痛阵

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象滑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6.高热烦渴加寒水石、生石膏(均先煎),重用葛根;
 7.泻下色黄秽臭或夹粘液加铁苋菜、辣蓼;
 8.暑湿所伤加香薷、豆卷、鸡苏散(包)、荷叶;
 9.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
10.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另服玉枢丹。

4)脾虚泻: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未消化之乳食,每于食后即泻,多食则脘痞、便多           ,食欲

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弱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

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4.脘腹胀痛加木香、香附;
 5.苔腻腹满加苍术、厚朴;
 6.大便清冷,小便色清,腹部绵痛,加炮姜、煨益智、煨肉蔻;
 7.少气懒言,便泄不止,甚至脱肛,加炙黄芪、升麻;
 8.口苦苔黄,或便夹粘冻,为兼湿热未清,加黄连、马齿苋。

薯蓣散;焙黄怀山药lOOg、砂仁5g,共研细末,周岁以上每次lOg,加少量开水或葡萄糖水凋成糊状喂服。

治脾阳虚泻,轻证可用
2号止泻散,以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各等份,研末,周岁小儿每服lg,1日2—3次。
           脾虚泻须重调理,常食山药粥、薏仁粥、芡实粥

5)脾肾阳虚:久泻不止,缠绵不愈,粪质清稀,澄澈清冷,下利清谷,或有五更作泻,食欲不振,腹软喜暖,形寒肢冷,             面白

无华,精神萎软,甚则寐时露晴,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细弱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加减法:
 1. 若脐上筑者,为肾虚水气上凌,去白术之壅滞,加桂枝以平冲降逆;
 2. 吐多者,为气壅于上,去白术加治呕圣药生姜以降逆止呕;
 3. 悸者为水饮凌心,加茯苓以 化饮宁心;
 4. 渴欲得水者,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白术以培土制水,健脾运湿;
 5. 虚寒 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脾肾;
 6. 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 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7. 寒湿发黄,加茵陈以利胆退黄;
 8. 阳虚失血,加黄 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9. 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四神丸加减;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5.兼夹食滞加陈皮、焦山楂、麦芽;
6.久泻滑泄不禁,内无积滞,选加煨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

6)肝脾不和泻; 泄泻色青如苔,胸脘痞满,嗳气食少,肠鸣攻痛,时作啼哭,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惊惧则泻剧,矢气,              睡中

惊惕,面青唇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脉弦细。  
痛泻要方;炒白术90克 炒白芍60克 炒陈皮45克 防风30克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2.变证
1)伤阴:泻下过度,呕吐频频,精神萎软,肢体无力,面白无华,肤出冷汗,口渴引饮,小便减少,舌质干,舌苔薄           ,指纹淡紫

.脉象细数。
连梅汤;云连6克 乌梅(去核)9克 麦冬(连心)9克 生地9克 阿胶6克【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生脉散;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1.若能加用西洋参另煎服则更好。
2.口渴引饮加天花粉、玉竹、鲜石斛、鲜芦根;
3.大便热臭加黄连、黄苓

2)伤阳:暴泻不止,便稀如水,皮肤干燥,目眶及囟门凹陷,啼哭无泪;久泻不愈,便泄不止,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形         体羸瘦。

精神萎靡,软弱无力,哭声微弱,杳不思纳。少尿无尿.四肢清冷,舌淡无津,指纹淡白,脉象沉微

参附龙牡汤;红参9g(先煎)、制附片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石菖蒲10g、制南星9g、

腹胀者可用验方
温脐散:丁香木香肉桂各I.5g麝香0.15g共研细末。用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的凹处,复敷脐上,)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甘露消毒丹 用于夏季暑湿泄泻
   2。纯阳正气丸 用于夏季中寒泄泻,腹痛呕吐肢冷者.
   3。小儿香橘丹 用于伤食泄泻,脾胃薄弱者。
   4.附子理中丸 用于脾肾阳虚泻。
   5。大蒜素片 用于隐孢子虫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二、单方验方
 
  1.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每味用15-30g,取1-3味,为煎剂或制成合剂,1日分服。用于湿热泻。
  2。焦山楂、鸡内金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2g,1日2—3次。用于伤食泻。
三,药物外治
   1.红灵散0.15—0.30g,置脐内,外用胶布粘贴,每日换药1次。用于夏季受暑水泻.
   2。丁桂散,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末。每用1—3g,置脐内,外用胶布或纸膏药粘贴,每日换药1次。用于寒泻、        虚泻。
   3.鬼针草,鲜草6-10棵,干草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熏洗患儿两脚,轻者1日3—4次,重者         6次,年

龄较大、腹泻较重者可提高熏洗所至位置达膝部以下.用于各种证型。
   四、食疗方药
       健脾八珍糕 组成:炒党参、茯苓、炒薏仁、炒芡实、陈皮、炒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莲子、炒粳米。婴儿每         次1-2块,

幼儿每次3—4块,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或炖服.用于脾虚泄泻。

临床研究
1.李光海归纳各家报道为五法。
①温脾化湿法:用于脾肾阳气不足证,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
②健脾化湿法;用于脾虚水湿不运证,杨氏用七味白术散为主方,李氏用捏脊配合煎药。
③行瘀化湿法:用于瘀血、湿浊内阻证,王氏用苦参粉2g,云南白药lg,每Et早晚各服1次.
④滋养脾胃法:用于阴亏液伤证,黄氏用益胃汤加味。
⑤寒热并调法:用于虚寒、湿热夹杂证,赵氏用柳花散(黄柏、青黛、冰片、肉桂)结合辨证用药,

2.杨硕平用驱隐汤:苍术、苦参、百部各6g,白芍、槟榔、葛根各lOg,陈皮、芜荑、甘草、雷丸(后下)各5g。

3.薛玉山分3型。
①脾虚型:健脾扶土止泻,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苍术、茯苓、藿香、木香、葛根、炙甘草各3—6g,儿茶1—3g.
②脾肾阻虚型:健脾温肾固肠,附子理中汤化裁:党参、苍术、干姜、炙甘草各3—6g炮附片1—5g。
③寒热错杂型:温肾健脾、清肠止泻,用乌梅汤(乌梅、肉桂、党参、干姜、黄柏各3—6g,炮附片、细辛、黄连、川椒各l一5g,当归l一3g)

4.黄九龄慢性腹泻几种特殊证型的辨证施治:
①受凉即泻,大便清稀,兼有表证,此为中阳不足,表邪内陷,当用逆流挽舟法,人参败毒散主之。
②五更泻,人皆谓五更泻主肾阳虚,然尚有食积、寒热错杂证,欲治五更泻,当辨虚实寒热。食积者,保和丸或枳实导滞  丸主之;寒热错杂

者,乌梅丸主之。
③泻必腹痛,餐后发作,舌苔厚浊,此为陈积阻于肠胃,属寒用温脾汤,属热用枳实导滞丸。
④时泻时止,反复不愈,虚象不显,无寒热表现,用乌梅丸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收效良好。
⑤季节性腹泻,春泻者,逍遥散疏肝健脾;夏秋泻者,胃苓汤运脾利湿;冬泻者,四神丸温补下元。

七、厌食

1.脾运失健;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若迫食或偶然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            苔白腻

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甘草10克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2.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曲麦枳术丸;白术(炒)160两橘皮160两枳实(炒)160两桔梗32两山楂32两神曲32两麦芽(炒)32两,枳壳(炒)32两。
1.若时在夏至以后,暑湿困阻者,加青蒿、大豆卷、荷叶;
2.热象明显者,加生薏仁、六一散、黄连;
3.脘痞腹胀者,加莱菔子、广木香,
4.苔厚腻者,加厚朴、草豆蔻。
5.食滞中阻,用神曲、山楂、枳实、槟榔、苍术、香附、茯苓、谷芽、麦芽等。
6.乳积者,加麦芽、砂仁;
7.食积化热者,加连翘、胡黄连。
8.偶然多食引起脘腹胀满时,应暂时控制进食。   

2.脾胃气虚;以不思进食,形体偏瘦为主。常兼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夹未消化物,部分患儿易           于出汗

,易罹外感,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
异功散;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5克 生姜5片 红枣2枚
1.若苔腻、大便稀者,白术易苍术,加薏仁,
2.大便稀溏者,加煨木香、干姜、益智仁;
3.汗多易感者,加牡蛎、黄芪、防风、浮小麦;
4.情志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川芎。

3.胃阴不足:以纳谷呆钝,食少饮多为主,常兼面色萎黄,皮肤失润,大便偏于,小便短黄,部分小儿烦躁少寐,手足心            热.舌

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脉象沉细。
养胃增液汤;石斛10 克,乌梅6 克,北沙参12 克,玉竹10 克白芍10克 生甘草5克淮山15克谷芽15 克,麦芽15 克。
1.兼脾气不足者,加太子参、茯苓、扁豆;
2.大便于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蜂蜜(调冲);
3.口渴烦躁者,加天花粉、胡黄连、芦根,
4.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者,加丹皮、酸枣仁、地骨皮。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香砂六君子丸 用于脾胃气虚证。
   2。儿康宁 用于脾胃气虚证。
二、单方验方
   1.全蝎8g,鸡内金lOg,研极细末。2岁以下0.3g,3岁以上0.6g,1日2次.连服4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天。用        于脾运失健

厌食。
   2.皂角.研末,过100目筛。l一2岁0.3g,3—4岁0.5g,5—6岁0.8g,1日2次,糖水冲服。用于脾虚痰湿内阻厌食。 .
   3.山药lOg,焦山楂、鸡内金、扁豆各6g,甘草4g,乌梅、沙参、白芍各5g。水煎服,1日l剂。用于胃阴虚厌食。
三、药物外治 .
  1.高良姜、青皮、陈皮、荜拨、荦澄茄、苍术、薄荷、蜀椒各等量,研为细末,做成香袋。佩带于胸前。
  2.藿香、佩兰、槟榔、山药、扁豆、白芷、砂仁、黄芪,白术、党参各等份.用无纺棉制成1lcm×9cm药棉,盖神阙       穴。30日1个

疗程,每10日换药1次。
   3.牙皂30g,砂仁、茯苓、焦麦芽,神曲、焦山楂、肉豆蔻各12g,人参、白术各l0g,川朴9g,广木香6g,冰片2g,        麝香0。4g

。粉碎,以凡士林调膏状。敷于中脘、气海穴上,1日1换,3次1个疗程。 .
   4.丁香;吴茱萸各30g,肉桂、细辛、木香各lOg,白术、五倍子各20g,共研末。 取药粉5—10C,用酒或生姜汁调        糊状,外敷

神阙,用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7—10日1个疗程。
四、食疗方药
  1.炒鸡内金.30g,炒白术60g,研细末过筛。与红糖、炒芝麻粉各30g,精面粉500s,加水适量和匀。制成20个小饼     卜上锅微火烙

制成焦黄松脆香甜即成。每次1个,5岁以下1日2次,5岁以上1、日3次,饭前食用;
  2。胎盘,鸡内金、苇肝各等量,洗净去筋膜,焙或烘干,共研细。1—2岁每次服3g,2岁以上每次服6g,1日3次,连       服7日。

临床研究
1.孟仲法分为;
睥气虚弱型予以健脾益气(党参、白术、黄芪、陈皮、炙甘草),
脾阳虚型以补脾助阳(党参、白术、制附子、干姜、茯苓),
脾胃阴虚型以益胃养阴(2k地、石斛、甘草、党参、白扁豆),
脾虚湿阻型以健脾利湿(藿香、厚朴、黄芩、苍术、车前草)。

2.王益谦主张凉肝健脾养胃;以乌梅、白芍、石斛各6g,夏枯草、炒扁豆各log,生麦芽、炒麦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g,                 

       糯稻根5g、生甘草4g,

3.马莲湘常用明党参、山药各9g,乌梅、橘皮各5g,生甘草3g,茯苓、炒白术各6g

4.詹起荪治脾虚夹湿型仿参苓白术散选方:茯苓、炒谷芽、炒薏仁各9g,炒白术陈皮厚朴花藿香各5g,佩兰、炒山楂、
                                      神曲各6g,炒枳壳、炒黄芩各2g,

5.苗晋用厌食散(苍术鸡内金干姜川朴山楂山药、陈皮),3岁以下每次服1.5g3岁以上每次服2g,每日3次,蜂蜜调服

6.曹济民常用香砂枳术丸,并加决明子30g,也司开水泡代茶

八、积滞

1.食滞脾胃;伤乳者则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腹满胀痛,大便酸臭,或便秘;伤食者则呕吐酸馊食物残渣,           腹部胀

痛拒按,烦躁多啼,饮食不振,小便短黄或如米泔,或伴低热,舌红苔腻,指纹紫滞,脉弦滑。

保和丸;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腹痛夜啼加广木香;
 6.腹泻加黄连、蚕砂、薏苡仁;
 7.便结加枳壳、莱菔子,冬瓜仁。
 8.伤食常用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
 9.腹痛甚加槟榔、广木香;
10.腹满甚者加厚朴、枳实;大便溏薄加白术;
11.积久化热加黄连;便秘加玄明粉(兑入)或大黄(后下)。

2.乳食内积:消乳消食
消乳丸;香附(炒)30克 甘草(炙)15克 陈皮(去白)15克 缩砂仁30克 神曲(炒)30克 麦蘖(炒)30克

木香大安丸;木香6克连翘5克黄连9克 陈皮9克 白术9克 枳实5克 山楂5克 炒神曲5克 炒麦芽5克 砂仁5克 炒莱菔子5克

3.食积不化;脘腹胀痛,胸胁苦闷,面黄恶食,扪手足心及腹部有灼热感,或午后发热,或时寒时热,面部时而潮红,心烦           易怒,

夜不安寐,夜睡易醒,自汗盗汗;好翻动蹬被,口苦口干,大便臭秽,或时溏时结,或皮肤出现疮疹瘙           痒,舌红苔黄腻,指纹紫

滞,或脉滑数。
枳实导滞丸;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平胃散;苍术(泔浸)6克 姜厚朴3克 陈皮3克 炙甘草3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
 1.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
 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4.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5.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发消食除满。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皮肤疮痒者,加苍术、黄柏、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第1—2煎内服,第3煎加冰片、雄黄各1g,搽患处,
 8.夜寐不安,头汗蒸蒸、加栀子、连翘、莲子心、夜交藤、生石膏。

4.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
           指纹淡红或脉细而滑

健脾丸;炒白术15克 木香4.4克 酒黄连4.4克 甘草4.4克 白茯苓12克 人参9克 炒神曲6克 陈皮6克 砂仁6克 
       炒麦牙6克 山楂肉6克 山药6克 肉豆蔻6克(面煨)
 1.若证偏寒者,可加干姜或肉桂以温中散寒;
 2.湿胜腹泻者,宜加薏苡仁、扁豆以渗湿止泻。

大安丸;山楂6克 炒神曲3克 陈皮1.5克 莱菔子1.5克 连翘1.5克 白术6克
1.兼呕吐者,加半夏、丁香、生姜;
2.寒凝腹痛加白芍、广木香、干姜。
3.偏实用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白术。

其它疗法}
中药成药
   1.保和丸 用于伤食所致积滞。
  2.枳实导滞丸 用于积滞较重而化热者.
  3.香砂六君子丸 用于脾虚不运的积滞。
   4.理中丸 用于脾胃虚寒的积滞.
单方验方
  l。鸡内金30g,瓦片焙黄研细末,每日.1—2g,开水冲服.用于乳食内积.
   2。黑白丑、鸡内金(炒)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0.5-lg,每日2次..用于乳食内积较重者。
  3。黑白丑、大黄各等份,共研细末。6个月以内每次o.3--0.4g,1岁以内每次0。5—0.7g,l一3岁以内每次1g,4—7       岁每次2g,

7—12岁每次3s,每日3次,糖开水送服。用于积滞化热者。中病即止。
药物外治
  1.桃仁、杏仁、栀子各等份,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混匀。每次用15~20g,以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双       侧内关穴,

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解去。每3天可用工次。用于积滞较轻者。
   2.玄明粉3g,胡椒粉0.5g,研细末。放于脐中,外盖油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病愈大半则停用。用于积滞          较重者。
  3。神曲、麦芽、山楂各30g,槟榔、生大黄各lOg,芒硝20g。以麻油调上药敷于中脘、神阙,.先热敷5分钟,后继续       保持24小时

,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用于食积腹胀痛者。
食疗方药
   1。鸡内金30g,白糖适量。研细粉,每服l一2g,1日2次。
   2。粟米60g,红糖适量。将粟米饭焦巴焙干,研极细粉,用红糖水冲服,每次2g,1日2次。
   3.莲子肉、山药、芡实、神曲、炒麦芽、扁豆、焦山楂各15g,粳米2008,白糖适量.前7味药煮30分钟,去渣,再        放粳米熬煮

成辫,服食时加白糖适量即可.

临床研究
 
1.梁宗翰认为;
1.初起宜消,芳香苦降,以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莱菔子、藿香、佩兰、草蔻仁、黄连、莲子心;
2.久病当和,平调阴阳,谷稻芽、莲子心、黄连、石斛、麦冬、天花粉;
3.滞湿困阳者,以谷稻芽、茯苓、白术、党参、草果、灶心土;
4.湿热充斥,化滞为先,以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稻芽,
5.湿盛加薏仁、茯苓皮,热盛加银花、连翘。

2.毕可恩将积滞分为4个阶段。
1.早期伤食,以消积化滞汤,药用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槟榔、枳实、炒莱菔子、陈皮、生姜;
2.食积化热阶段,以消积清热生津汤,药用焦山楂、槟榔、炒莱菔子、连翘、天冬、麦冬、玉竹,
3.若舌红剥脱苔或无苔者,用清热生津汤,药用沙参、玉竹、天冬、麦冬、连翘、生石膏;
4.日久脾胃并伤阶段,用补脾化积汤,药用党参、炒白术、陈皮、炒扁豆、焦山楂、槟榔、炒莱菔子、甘草。

3.杨秀婷等以保和散(神曲、山楂、麦芽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谷芽、鸡内金、枳壳、厚朴、砂仁、焦槟榔、莱菔子)与
                        升降散(大黄、酒军、僵蚕、胆南星、天竺黄、冰片、姜黄)以2:1的比例,3—7日内皆有效. 

九、疳证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指纹淡,
资生健脾丸;人参9克白术9克 白茯苓4.5克广陈皮6克山楂内6克炙甘草3克 炒山药4.5克 川黄连1克 炒薏苡仁4.5克            炒白扁

豆4.5克 白豆蔻1克 藿香叶1.5克 炒莲子肉4.5克 炒泽泻1克 桔梗1.5克 炒芡实粉4.5克 
         炒麦牙3克(磨粉)
1.面胱体瘦,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煅牡蛎。
2.腹胀嗳气,舌苔厚腻,去党参、山药、白术,加苍术、枳实、厚朴、鸡内金,
3.大便溏薄,加炮姜。
4.如兼大便干结用决明子、白芍,
5.兼有惊惕用牡蛎、钩藤,
6.目赤头晕用谷精草、石决明,
7.肝火有余用胡黄连、黄芩等。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黄结穗,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          退。或善

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
肥儿丸;黄连6克 神曲6克 使君子3克 肉豆蔻3克(面煨) 麦牙3克 木香1.2克 槟榔2.4克
1.脾虚腹泻明显者,可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2.虫积腹痛,宜加苦楝根皮、鹤草芽等以增强杀虫之力。
3.腹膨气胀加大腹皮、广木香、厚朴;
4.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赤芍;
5.虫积腹痛加苦楝皮、雷丸、榧子,虫去后再调理脾胃;
6.肌肤枯燥,口干舌红,加石斛、沙参、麦冬、生地;
7.烦躁性急,动作异常,加钩藤、牡蛎、石决明。

疳积散;使君子(炒,去壳)、榧子(炒,去壳)、青皮(炒)各174g,党参、芡实、麦芽(炒)、山药、茯苓、莲子,
       鸡内金(炒)、蛤蚧、山楂(焦)、白术(炒)各87g,雷丸、鹤虱各44g,蔗糖324g。

3.干疳; 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少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        鼻衄、齿衄

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指纹隐伏不显。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3.胃阴伤者,舌绛干,少苔或无苔,加乌梅、西洋参(另煎服)、石斛等;
4.脾肾阳衰者,加附子(先煎)、干姜、益智仁;
5.全身衰竭,虚烦不宁,汗多气短,口干舌燥,苔光剥,脉细数无力,用生脉饮口服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6.手足逆冷,面色苍白,汗出粘冷,呼吸减弱,脉微欲绝者,系气阳欲脱,应急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固脱救逆。

兼证
   
1.眼疳 ;两目干涩,眨目羞明,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者黑睛浑浊,白睛生翳,夜间视物不明等。
杞菊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子5克 菊花5克(后下)
1.偏肝热上犯,用石斛夜光丸。
2.肝热重者,用清热退翳汤,用木贼草、栀子、赤芍、生地、龙胆草、白蒺藜、蝉蜕(后下)、胡黄连、白芍、生甘草

2.心疳;口舌生疮,面赤唇红,或发热,甚则口舌糜烂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泻心导赤汤;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清热甘露饮;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甘草 黄芩枳壳 茵陈 枇杷叶上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6-15克,水煎服。
            口腔外吹锡类散或绿袍散

3.疳肿胀;全身或目胞、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防己黄芪汤; 防己12克  黄芪15克  白术9克  甘草(炙)6克生姜3片  大枣3枚
1.如见喘者,加麻黄,
2.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3.气上冲者,加桂枝;
4.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5.湿盛腰腿重着者,加茯苓、苍术,
6.胸腹胀满面痛,加橘皮、枳壳,
7.风湿兼见心悸,加桂枝、茯苓。
8.若是水肿实证,兼有恶心、腹胀、便溏者,则不适用。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偏肾阳虚
真武汤;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5.偏肾阳虚常用药:附子(先煎)、白术、茯苓、补骨脂、仙灵脾、白芍、生姜、车前子(包煎)、鹿茸冲服等。
 6.疳肿胀不可单用淡渗利湿之品,更不可攻逐水湿,否则损阴伤阳使证情加剧,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使阳气通利,
   则阴水自消。
 7.或加用食疗方,如干金鲤鱼汤等,均有俾益.

4.肾疳;发育迟缓,筋骨萎弱,五迟五软,囟门逾期不合,面色灰暗或咣白,神情呆滞,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5.疳泻。由于疳病患儿睥肾虚弱,易于合并泄泻。
七味白术散;人参7.5克 白术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叶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

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暖脾温肾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加减法:
 1. 若脐上筑者,为肾虚水气上凌,去白术之壅滞,加桂枝以平冲降逆;
 2. 吐多者,为气壅于上,去白术加治呕圣药生姜以降逆止呕;
 3. 悸者为水饮凌心,加茯苓以 化饮宁心;
 4. 渴欲得水者,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白术以培土制水,健脾运湿;
 5. 虚寒 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脾肾;
 6. 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 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7. 寒湿发黄,加茵陈以利胆退黄;
 8. 阳虚失血,加黄 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9. 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四神丸;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参附龙牡救逆汤; 人参30克  附子15克

单方验方
  1.蟾砂散 大蟾蜍工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末纳腹,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
       每服0.5—1.5g,1日2-3次。用于疳积证。
   2。羊肝(或猪肝)30g、苍术6g,煮汤,吃肝喝汤。每日1剂,连服2周。用于眼疳.
  3.皂矾12g,鸡内金6g,红枣(焙干去核)10枚,共研细末,混入白糖lOOg内。每服1.5—3g,1日2—3次。
        用于疳病伴有贫血者。
  三、药物外治
  1.猪肉lOOg,首乌30g,浓煎去渣,以干净纱布或棉花蘸汤擦洗全身皮肤,1日1一2次,连用7—10日。用于皮肤干皱       粗糙者。
  2。无花果叶3—5片,鲜、干均可。将无花果叶加水500ml,煎成200ml,倾入盆内,先熏两脚,待温时洗两脚心,
       熏洗15分钟即可.用于疳病并发泄泻:
   四、食疗方药
  1.肥儿百皮糕 炒白术22kg,炒党参3。4kg,炒山药、炒米仁、茯苓、炒芡实、炒莲子各6kg,炒陈皮1.6kg,
       焦山楂、焦神曲各3.6kg,炒扁豆12kg炒粳米、炒糯米各75kg,糖200kg。上药打粉和物,做成糕食用。每日分3次       ,每次约

30~lOOg。婴幼儿可用开水调成糊而服。
  2。茯苓糕 白茯苓、白莲肉(炒微焦)、大麦粉(炒焦)、胡桃肉(炒微焦)、黑芝麻(炒微焦)各50g,净白糖lOOg,上药共       研细末,再

加白糖共拌和调匀上蒸笼,蒸后即成糕糊。取出切为小方块的糕,;候冷却,用洁净瓷缸收贮。干燥后       随时可以取食,每日10-15g。
临床研究

1.郑桂英将疳病分为4期:
1.早期用党参、苍术、藿香各6g,葛根、焦三仙各8g,鸡内金、木香各4g;
2.中期用党参、白术、焦三仙、炒山药各8g,陈皮6g,木香4g,木瓜、乌梅各5g,丁香、甘草各3g;
3.后期用黄芪10g,白术、党参、山药各8g,陈皮、白芍各6g,升麻、柴胡、当归各4g,神曲9g,木香5g;
4.康复期用黄芪、巴戟天、生龙骨、牡蛎、鳖甲、龟版、山药各15g,炮山甲、鸡内金、砂仁各9g,珍珠母12g,胎盘粉18g   。制成散剂服用

。配合刺四缝穴。治愈90%,好转9.6%。

2.林莲梅分为3型,脾胃不和用肥儿丸,脾肺气虚用参苓白术散,脾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配合针刺四缝穴

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
                            【处方】 牛黄 8g 胆南星 200g 天竺黄 70g 茯苓 100g 琥珀 50g 麝香 4g 全蝎 30g                     

                僵蚕 (炒)60g 雄黄 50g 朱砂 30g
  【制法】 以上十味,除牛黄、麝香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胆南 星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             麝香研

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

    安神丸
     【处方】 槟榔 50g 沉香 40g 丁香 15g 肉豆蔻 12.5g  木香 25g  广枣 20g  山柰 20g                          荜茇 15g  黑

胡椒 17.5g 紫硇砂 7.5g 铁棒锤 15g 兔心 7.5g 野牛心 7.5g 阿魏 5g 红糖 25g
  【制法】 以上十五味,除红糖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红糖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组成;柴胡12 香附9 党参12 白术12 制首乌12 泽泻9 三七粉3 丹参12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
                                    【处方】 生白芍18克 阿胶9克 生龟版12克 干地黄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蛎12克 麦冬18克(连心)炙甘草12克 鸡子黄2枚 鳖甲12克(生)

    黄连阿胶汤、【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其它疗法)
中药成药
  1.安宫牛黄丸 用于急惊风中外感惊风,邪陷心肝者。
   2.牛黄抱龙丸 用于急惊风中感受风邪。
   3.牛黄镇惊丸 用于急惊风中惊恐惊风.
  4.羚羊角粉 用于急惊风中外感惊风。
单方验方
   1.僵蚕7个,全蝎3个,朱砂0.3g,共研末。母乳汁调服,用于惊恐惊风。
   2.生附子去皮研末,活白颈蚯蚓数条,置白蚯蚓于附子内滚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为丸如米大。每服工0丸,米汤         饮下。用

于慢惊风脾肾阳虚.
   3.人参6g,炙黄芪15g,炮附子、炒白术、钩藤、炒枣仁、杞子各4。5g,茯苓、赤石脂各lOg,干姜、丁香、全蝎、         炙甘草各

3g,肉桂、白豆蔻各1.5g,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的慢惊风.'
   4.全蝎、蜈蚣各等份研末,每次0.2—1g,每日2--3次。用于各种惊风。
       、药物外治
   1.开窍通关散 内含牙皂、雄黄、细辛、蟾蜍、麝香、冰片等,吹鼻取嚏。适用于急惊风神昏窍闭。 、
   2.取白头颈蚯蚓(韭菜田中的最好)7条,冰片1.5g,将蚯蚓捣烂,入冰片调和,贴于患儿颅囟上半小时,用于慢惊风

    十一、肠道虫证

    蛔虫病
    1)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汤
                                   组成;使君子、槟榔、川连、芜荑、枳壳、木香、楝皮
    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
                              组成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                     

                蜀椒56克出汗) 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中药成药
   1.乌梅丸 用于蛔厥证寒热错杂者。
   2.化虫丸 用于肠蛔虫证,湿热较甚而大便不畅者。
二、单方验方
   1.使君子仁 先去皮尖,文火炒黄嚼服,每日每岁lg(约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lOg(20粒)。晨起空腹服,可连服2         —3日。服

时忌进热汤热食。本品甘温无毒,驱虫有效率为60%-89.4%之间,以当年产未变质走油、无虫蛀者        效果为好。服后2小时可加3g大

黄煎水服导泻.主要用于驱蛔。 .
   2.苦楝根皮 一般干品用量为lO--15g,鲜品最多不超过30g,加水适量,煎30分钟,浓缩至50ml左右,晨间空腹顿服        ,可连服2

天.因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主要用于驱蛔。 .
   3.香榧子 文火炒熟,5岁以上每次每岁2粒,嚼细烂服,每日3次,连服1周;5岁以下服香榧子粉(将香榧子炒熟,研         成细末)

每岁每次1g,温开水吞服,每日3次,连服1周。主要用于驱蛔.
   4。槟榔、全瓜蒌、茵陈、苦楝根皮各lOg,番泻叶、陈皮各6g,浓煎至150~200ml。用温豆油20ml送服,每日工剂。        若呕吐不能

口服者,改作保留灌肠。用于虫瘕证。
三、药物外治
   驱蛔散 韭菜蔸、葱蔸各10个,鲜苦楝根皮125g,艾叶、川椒各lOg,橘叶30g,莪术6g,芒硝5g,酒药子1粒。将艾叶     、酒药子、川

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鲜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根皮切碎,两组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     处,外用包巾固定。药温保持在

37~C以上,最好能在其上加一热水袋保温。每日1剂,严重者用2剂。用于蛔虫腹痛。
四、食疗方药
   生豆油 5岁以下生豆油50~150g,6--10岁150--200g,11岁以上200~250g,在2小时内分2—3次口服,l剂不效者,可     再服1剂.一般

口服2剂后于24~48小时内即排出稀便、豆油或带有蛔虫。用于虫瘕证,可解除梗阻症状

    十二、小儿水肿
    1.常证
    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三妙丸合导赤散
三妙丸 【处方】 苍术(炒) 600g 黄柏(炒) 400g 牛膝 200g 【制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
导赤散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份(各10g)为未,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3)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参苓白术散,处方;人参 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 100g 山药100g白扁豆 (炒)75g 莲子 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 50g桔梗 50g 甘草100g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桂枝9g,白芍9g,麻黄6g,石膏18g,炙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9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6个)
    4)脾肾两虚:温肾健脾-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2.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 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己椒苈黄丸,组成:防己12g 椒目5 g葶苈子(炒)10 g大黄10g
参附汤 ,【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2)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

泻心汤,【组成】;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

    十三、感冒

1.风寒感冒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精神不爽,鼻塞,流清涕,喷嚏,咯痰清稀,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口不              渴,

咽不红,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葱豉汤加味;淡豆豉30克、葱白5根、桔梗6克、苏叶9克、荆芥9克、甘草3克。
加减:
1.头痛加白芷、川芎辛散止痛;
2. 咳甚加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
3. 痰多加白前、陈皮;
4. 呕吐加半夏.
 1.一次性服上药未好转,仍无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分二次温服)
 2.服以上药后仍未好转,且无汗,再加麻黄6克(分二次温服)
 3.若口中患者恶寒无汗,头痛较甚,加荆芥、防风、羌活。
 4.若兼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者,加紫苏、苍术、藿香。
 5.咳嗽明显,咯痰不爽,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桔梗、渐贝母。
 6.若有发热、咽痛、口苦,舌质偏红或苔黄等里热证候,可加栀子、黄芩、银花、连翘。
 
若表寒重者,
荆防败毒散;羌活5克 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兼风寒咳嗽重者,
杏苏散;苏叶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 苦桔梗6克 枳壳6克 生姜三片 橘皮6克 红枣3枚 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伤津也,加苏梗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厚朴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也。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             或化

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7.5克、菊花3克、连翘5克、杏仁6克、前胡6克、薄荷2.5克、甘草2.5克、桔梗6克、芦根6克
加减:
 1. 高热惊厥,加钩藤、僵蚕,另服小儿回春丸;
 2. 痰多色黄稠,加黛蛤散和黄芩;
 3. 腹胀呕吐,大便酸臭,选加山楂、神曲、枳壳、炒莱菔子。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银翘散加减;银花10克连翘10克豆豉5克牛蒡子6克、荆芥4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芦根、竹叶4克、甘草5克。
加减:
 1. 高热惊厥,加钩藤、僵蚕,另服小儿回春丸;
 2. 痰多色黄稠,加黛蛤散和黄芩;
 3. 腹胀呕吐,大便酸臭,选加山楂、神曲、枳壳、炒莱菔子。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
 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
 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
 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痰多色黄稠
黛蛤散;青黛30克 蚌粉30克(煅红)

3.伤暑感冒 ;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数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9克、豆卷6克、银花9克、连翘6克、厚朴6克、六一散18克(包)、藿香9克、佩兰9克、
                白豆蔻9克、扁豆衣9克
加减:
1. 热甚心烦者加黄连、竹叶、芦根,
2. 舌苔厚腻,纳呆胸闷,加枳壳、白豆蔻,苍术,
3. 呕吐、腹泻加法半夏、陈皮、焦山楂、苍术;
4. 湿感者,加鲜荷梗、荷叶、苏梗、佩兰、西瓜衣。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4.体虚感冒 ;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大病后正气未复之体质虚弱儿,大都抵抗力薄弱,卫外不固,易患感冒。临床较常              见气

虚感冒和阴虚感冒
气虚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参苏饮加减;人参6克、茯苓6克、甘草4克、苏叶6克、葛根6克、前胡6克、桔4克梗、陈皮4克、枳壳4克、半夏6克
1.气虚较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阻,兼解表邪。
2.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亦可用玉屏风散.益气疏风,图表止汗。
3.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加荆芥、防风。
4.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藁本。
5.气滞轻者,可减木香。

气虚较甚者,
补中益气汤;黄芪3克 炙甘草1.5克 人参0.9克 升麻0.9克 柴胡0.9克 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 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        阴痰厥头

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    克,通其经血

;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   只加佛耳草1.5

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   0.3克;如夏月,

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   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

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   干姜、肉桂以温

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   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

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   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   更加生黄芩0.9-

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    者,加苍术1.5

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    之。

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
玉屏风散;防风30克 黄芪60克 白术6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污,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于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等。
葳蕤汤加减;玉竹9克、葱白2~3根、淡豆豉12克、薄荷5克、桔梗5克、白薇3克、甘草1.5克、大枣2枚。
加减:
 1. 表证较重,酌加荆芥,
 2. 咳嗽咽干,咳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
 3. 心烦口渴较甚,加淡竹叶、天花粉。
 1.若表证较重者,酌加防风、葛根。。
 2.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
 3.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
 
5。时行感冒;全身症状一般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并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等,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银花10克、连翘10克、荆芥4克、薄荷6克(后下)、羌活6克、蚤休9克、贯众9克、
                        板蓝根9克、山栀9克、黄芩9克、鱼腥草15克。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
 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
 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
 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症见高热寒战,脘痞恶心。头痛,纳果,舌苔满布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邪入募原,
达原饮加味;槟榔6克 厚朴3克 草果1.5克 知母3克 白芍3克 黄芩3克 甘草1.5克

夹痰,偏于风寒者,治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夹痰.偏于风热者,治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黛蛤散加减;青黛30克、海蛤壳30克、桑白皮30克、葶苈子30克、浙贝母30克

夹滞.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保和丸;山楂18克、神曲6克、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枳壳6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
小儿回春丹;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竺黄 僵蚕 全蝎 檀香各37.5克牛黄                                 麝香

各12克 胆南星60克 钩藤24克 大黄60克 天麻37.5克 甘草26克 朱砂适量

夹惊.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骱齿,甚至可见惊厥
琥珀抱龙丸;山药(炒)256g朱砂80g甘草48g琥珀24g天竺黄24g檀香24g枳壳(炒)16g茯苓24g 胆南星16g
            枳实(炒)16g红参24g

单方验方
   1.鲜芦根30g(干品lOg),水煎l碗,加白糖适量随时服,用于风热感冒。
   2.生姜5片,红糖适量,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3。鲜菊花根、银花各lOg,鲜芦根.30g,桑叶菊花薄荷竹叶荷叶各6g,车前草15g,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4.淡豆豉9g,葱白5个,水煎服.用于风热或风寒感冒。
   5.紫苏叶6g,桔梗、甘草各3g,水煎服。用于风寒感冒。
   6.防风6g,砂仁工.5g,藿香3g,生姜工片,水煎服,待温服。用于风寒感冒吐乳。
   7。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制成糖浆,每次lOml,工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的复感儿。
   8.金银花、连翘、蚤休各8g,薄荷5g,香薷4g,以水浓煎至lOOml,每次50ml保留灌肠,1日2次。用于伤暑感冒.
药物外治 .
      金银花20g,青蒿、柴胡、生石膏(先下)各lOg,板蓝根15g,竹叶5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C~37~C时保留        灌肠 20--

30分钟,1日2次,插管深度视年龄大小插入10—15cm。用治小儿外感高热。
食疗方药
   1.葱乳饮 每次用带根葱白5根,洗净剖开,加母乳50ml,放入杯内加盖,隔水蒸,待葱白变黄为止,去掉葱,倒入        奶瓶内,喂

服.每天2—3次,连服2—3天。能疏散乳儿的风寒。
   2.芫荽黄豆汤 取新鲜芫荽30g,洗净。黄豆lOg.洗净后,先将黄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后,再加入新         鲜芫荽同

煮15分钟,去渣喝汤,分次服完,服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每天1剂。芫荽与黄豆配合有扶正祛邪之功,         可治风寒感冒。
   3。银菊饮 银花15g,桑叶、菊花各lOg,薄荷5g,煎水,加蜂蜜适量,饮服。有散风清热作用。 .
   4.山楂银花饮 山楂log,银花30g,蜂蜜2508。将山楂、银花放人砂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3分钟后将药         液滤入碗

内,将药渣加水再煎工次,滤出药液。两次药液合并后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随时饮用,用于风热          感冒.
   5。西瓜番茄汁 取西瓜及番茄榨汁,当饮料服。用于夏季风热夹湿感冒,有清热利湿作用。 .
   6.鸡苏饮 六一散lOg(包),加水1杯半,煎至1杯,加薄荷3g,再煮数沸,去渣饮用.有辛凉解表,淡渗利湿作用,          用于风热

感冒夹湿。
   
    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组成;升麻 葛根各2.5克 前胡2.5克 桔梗0.6克 枳壳(麸炒)2.5克 荆芥 防风各1.5克                     

             薄荷 甘草各0.6克 木通 连翘 牛蒡子 杏仁 竹叶各2.5克.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配方:西河柳7克,蝉衣3克,葛根6克,升麻4克,连翘3克,银花3克,紫草根3克,桑叶3                     

            甘菊3克,牛蒡子6克,甘草4克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材料: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天花粉10g,甘草10g,地骨皮10g。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清咽下痰汤方药:连翘、葛根、防风各12g,前胡、桔梗、牛蒡子各1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热甚惊悸加僵蚕                    

 蝉衣;气虚体弱加黄芪、党参;疹隐不达,高热神烦加鲜石斛、生地、豆豉
       六神丸;由人工牛黄、麝香、蟾酥、珍珠粉、冰片、百草霜组成,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羊角片6g 钩藤15g 桑叶10g 生地15g 菊花9g 生白芍30g 茯苓12g 竹茹9g 甘草6g 川贝母9g
   
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十六、丹痧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组成】荆芥穗4.5克 净蝉衣2.4克 嫩射干3克 生甘草1.5克 粉葛根6克 熟牛蒡6克 轻马勃2.4克                     

     苦桔梗3克 前胡4.5克 连翘壳6克 炙僵蚕9克 淡豆豉9克 鲜竹茹6克 紫背浮萍9克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组成】犀角尖(磨冲)1.5克 鲜石斛18克 黑山栀6克 牡丹皮6克 鲜生地18克 薄荷叶2.4克 川雅连1.5克               京赤芍6

克 京元参9克 生石膏24克 生甘草2.4克 连翘壳9克 鲜竹叶30张 茅芦根各30克 金汁30毫升(冲服)。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十七、水痘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
                               组成生石膏15-30克,知母12克,谷精草12克,银花12克,蝉衣6克,甘草3克。

    十八、痄腮
    1.常证
    1)温毒在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
       组成:银花9克 连翘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30克。
 
    2)热毒蕴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甘草(生用,6克) 、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2.变证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镇痛-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十九、顿咳
    1)痉咳期:泻肺镇咳-桑白皮汤
                        【组成】;桑白皮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山栀 黄芩 黄连各2.4克

    2)恢复期:润肺健脾-沙参麦门冬汤、
材料;沙参15克,玉竹12克,麦门冬12克,桑叶10克,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

                         人参五味子汤
                         [组成]人参3克 漂白术4.5克 白云苓3克 北五味1.5克 杭麦冬3克 炙甘草2.4克

    二十、小儿暑温
    1)邪在卫气: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白虎汤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炙甘草二两(6g), 粳米六合(9g)

    2)邪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      五钱,小剂二

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生栀      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

、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3)邪在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4)邪恋正虚:
    余热未尽:养阴清热、调和营卫-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桂枝汤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 生姜(9克)三钱 大枣(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钱(炙,6克)

    痰蒙清窍:开窍泄浊、豁痰清心-苏合香丸、
   药物: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一两 安息香(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 丁香 白术 青木香 乌犀屑 香          附子(炒去

毛) 朱砂(水飞) 诃黎勒(煨去皮) 白檀香 荜拨各二两 龙脑(研) 熏陆香(另研)各一两

                                 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二十一、夏季热

    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王氏清暑益气汤
     【组成】 西洋参 [5g]石斛15g]麦冬 [9g] 黄连 [3g] 竹叶 [6g] 荷梗 [6g] 知母 [6g] 甘草 [3g] 粳米 [15g]               西瓜翠

衣 [30g]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温下清上汤
       药用;淡附子3~6克,黄连3~6克,磁石10克(先煎),天花粉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蛤粉6~10克,补骨             脂10克

,桑螵蛸10克,白莲须10克。心烦口渴者,加莲子心、天花粉、玄参清心除烦。口渴不止,小便清             长,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合

金匮肾气汤加减,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

    二十二、五迟、五软

    1.五迟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菖蒲丸
      【组成】人参 石菖蒲 麦门冬(去心) 远志(取肉,姜汁炒) 川芎 当归各6克 滴乳香 朱砂各3克(研细)

    2.五软
    1)脾肾两亏:健脾补肾-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补肾地黄丸【组成】;干山药(去黑皮) 山茱萸(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用) 熟干地黄(酒洗,焙干)         各15克 鹿茸

(蜜或酒涂,炒) 川牛膝(酒洗,焙)各12克 牡丹根皮(净洗) 白茯苓(去皮)各9克 泽泻            (去粗皮)6克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                    

     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二十三、五硬
    1)阳气虚哀:益气温阳-参附汤 【组成】人参附子(炮,去皮、脐)青黛各15克

    2)寒凝血涩:温经通络-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两(6克)。
    二十四、尿频

    脾肾气虚:益气补肾-缩泉丸
                        组成;台乌药9克,山药18克,益智仁9克,五味子6克,桑螵蛸12克,熟地9克,甘草3克。
    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组成】菟丝子60克(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 牡蛎30克(烧为粉) 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                    

      刮去粗皮,炙干用)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30克 鸡膍胵中黄皮60克(微炙)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缩泉丸      组成;台乌药9克,山药18克,益智仁9克,五味子6克,桑螵蛸12克,熟地9克,甘草3克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9克,焦栀9克,柴胡9克,黄芩9克,生地9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白木通9克,甘草6克,                  

  银花50克,连翘15克,板兰根15克。

    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

(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玉屏风散,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牡蛎散,〖组成〗 黄芪去苗土 [30g] 麻黄根洗 [9g] 牡蛎 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30g]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组;黄芪9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lOg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18克(六两) 栀子9克(十四枚) 大黄9克(二两,去皮)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组成;茵陈12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 加减:湿盛者,加茯苓;寒甚者,加附子。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
                                              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二十九、脐风
    脐风:宣通经络、驱风镇痉-撮风散【组成】赤脚螟蚣半条(炙) 钓藤7.5克 朱砂 直僵蚕(焙) 血蝎梢各3克
                                            麝香0.25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0.25克,用竹沥调下。


第四章.中医妇科辩证方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组成 人参适量,熟地3-5钱(9-15g),山药(炒)2钱(6g),山茱萸1钱半(4.5g),远志7分(炒)(2g),炙甘草1-2钱(3-6g),五味

子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6-9g)。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组成】大生地30克(酒炒) 元参30克 白芍药15克(酒炒) 麦冬肉15克 地骨皮9克 阿胶9克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组成】丹皮9克 地骨皮15克 白芍9克(酒炒) 大熟地9克(九蒸) 青蒿6克 白茯苓3克 黄柏1.5克(盐水浸炒)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12克。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方用白芍一钱五分,人参、白术、陈皮、炙芪、茯苓、当归、桂心、炙草各一钱,熟地七分半,远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姜枣水煎。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组成】当归6~15克 熟地9~ZI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6克 杜仲6克 牛膝4.5克 肉桂3~6克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 三两[45g]、当归二两[30g]、芍药二两[30g]、川芎二两[30g]、人参二两[30g]、桂枝二两[30g] 、阿胶 二两[30g] 、牡丹皮 二

两,去心 [30g] 、生姜 二两[30g] 、甘草 二两[30g] 、半夏 半升[100毫升] 、麦冬 去心,一升[200毫升]。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组成】乌药7.5克 香附6克 当归3克 木香甘草(炙)各1.5克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组成】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二陈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

梅一个。)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组成 人参适量,熟地3-5钱(9-15g),山药(炒)2钱(6g),山茱萸1钱半(4.5g),远志7分(炒)(2g),炙甘草1-2钱(3-6g),五味

子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6-9g)。

    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组成白术(六钱,炒) 生黄耆(六钱) 生龙骨(六钱,捣细) 生牡蛎(六钱,捣细) 大生地(六钱) 生杭芍(三钱) 海螵蛸(四钱,捣

细) 茜草(三钱)川续断(四钱)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组成】生地 熟地 芍药各6克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处方】 当归6~9克 熟地9~15克 山药6克 杜仲6克 牛膝4.5克 山茱萸3克 炙甘草2.4克
下焦虚寒,加肉桂3~6克,甚者加附子;带下、淋浊,去牛膝,加金樱子6克,或加破故纸3克;气虚,加人参3~6克、枸杞6~9克。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组成】马鞭草荆芥穗各120克丹皮30克赤芍药枳壳(去瓤,面炒)肉桂(去粗皮)当归(去苗,炒)川芎各60克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组方是 吴茱萸 三两[9g] 当归 二两[6g] 芍药 二两[6g] 川芎 二两[6g] 人参 二两[6g] 桂枝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牡丹皮 二两,去心

[6g] 生姜 二两[6g] 甘草 二两[6g] 半夏 半升[6g] 麦冬 去心,一升[9g]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组成】当归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 乌药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泽泻4.5克
  兼寒滞者,加肉桂3克,或吴茱萸1.5克;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3~6克;微热血虚者,加芍药6克;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

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3~9克,或加芒消、蓬术亦可。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组成】人参(10-20克) 炙黄芪(10-20克) 炙甘草(3-6克) 升麻(4克) 白术(3-6克)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组成】生石膏30g,黄精30g,黄芪30g,人参叶10克,知母10克,生地10g,熟地15g,元参10g,枸杞子10g,山药10g。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棕橌炭15克,蒲黄炭15克,归身12克,炒白勺15克,川芎10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秦艽15克,泽兰15克,杜仲15克。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组成】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组成】白芍30克(醋炒) 当归30克(酒洗) 生地15克(酒炒) 阿胶9克(白面炒) 粉丹皮9克 黄柏6克 牛膝6克 香附3克(酒炒) 红枣10个 小黑

豆30克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组成】生地1两(酒炒),大黄3钱,赤芍3钱,丹皮1钱,当归尾5钱,枳壳5钱(炒),龟版3钱(醋炙),桃仁10粒(泡、炒、研)。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组成】山药15克(炒) 阿胶9克(白面炒) 当归9克(酒洗) 白芍9克(酒炒) 山萸肉9克(蒸熟) 巴戟3克(盐水浸) 甘草3克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配方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 三两[45g]、当归二两[30g]、芍药二两[30g]、川芎二两[30g]、人参二两[30g]、桂枝二两[30g] 、阿胶 二两[30g] 、牡丹皮 二

两,去心 [30g] 、生姜 二两[30g] 、甘草 二两[30g] 、半夏 半升[100毫升] 、麦冬 去心,一升[200毫升]。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黄连6克、香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莪术12克、延胡索12克、牡丹皮9克、泽泻12克、败

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熟地黄240g 枸杞子 120g 山茱萸 120g 菟丝子 120g 茯苓 120g 当归 120g 山药 (炒) 120g 杜仲 (盐炒) 120g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

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组成】生地黄 芍药 麦门冬 丹参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组成苍术2两,香附2两,枳壳2两,陈皮1两5钱,茯苓1两5钱,胆星1两,甘草1两。

   佛手散,组成;当归2钱,川芎4钱,益母草5钱。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组成】;生地30克熟地20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山药20克续断15克甘草10克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组成】生石膏30克 地骨皮12克 浮小麦30克 糯稻根30克 知母1.0克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

、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
【组成】 大怀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龟

板胶(切碎,炒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

    二至丸
【处方】女贞子(蒸)500g 墨旱莲500g【制法】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组成】 大熟地1两(9蒸),白术1两(土炒焦),黄耆3钱(生用),当归5钱(酒洗),黑姜2钱,人参3钱。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组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失笑散,【处方】 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去皮)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参(去芦) 甘草(炒) 白术

山药各1千克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
 【组成】人参15克 白茯芩9克 白术30克(土炒) 巴戟天15克(盐水浸) 薏苡仁g克(炒)
    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六两酒炒) 吴茱萸(三两,盐炒) 五味子(四两,炒) 肉豆蔻(四两,面裹煨)
       花椒(一两微焙) 生硫黄(六钱) 大枣(八十一枚) 生姜(六两,切片)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组成:生地、当归、丹皮、黄芩各lOg,白芍、川牛膝、鸡血藤、威灵仙各15g,玄参17g,栀子、甘草各6g。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组成】当归15克(酒洗)大熟地15克(九蒸)白芍6克(酒炒)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

、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组方为:白术30克 山药30克 人参6克 白芍15克 车前子9克 苍术9克 甘草3克 陈皮2克 黑芥穗2克 柴胡2克。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组成】黄连30克(去须,微炒)当归22.5克(锉,微炒)干姜15克(炮裂,锉)阿胶22.5克(捣碎,炒令黄燥)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黄柏12克,苍术12克,白头翁30克,木槿花15克,生苡仁15克,土茯苓15克,柴胡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前仁10克,蒲公英15克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5克、紫花天葵6克。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处方;知母40g 熟地黄160g 黄柏40g 山茱萸80g 山药80g 牡丹皮60g 茯苓60g 泽泻60g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 人参3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组成】;陈皮25g,法半夏20g,竹茹、枳实各15g,炙甘草6g,茯苓30g,远志、菖蒲各15g。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处方】 生芦根(切)20克 青竹茹20克 粟米6克 生姜6克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组成】菟丝子120克(炒炖)桑寄生60克川续断60克真阿胶60克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人参,白术,熟地,阿胶,白芍,炙甘草,砂仁,艾叶炭.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黄连4克,黄芩9克,阿胶9克(烊冲),生白芍12克,生龙齿15克,竹茹6克,半夏9克,陈皮6克,丹参10克,合欢花9克,生地12克,炒枣仁

12克,夜交藤9克,麦冬9克,百合12克,茯神9克,鸡子黄2枚。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组成】菟丝子120克(炒炖)桑寄生60克川续断60克真阿胶60克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组成】人参(10-20克) 炙黄芪(10-20克) 炙甘草(3-6克) 升麻(4克) 白术(3-6克)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组成】苎根2两,干地黄2两,当归1两,芍药1两,阿胶(炙)1两,甘草(炙)1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组成】生地 熟地 芍药各6克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组成 熟地5钱,生地5钱,川芎5钱,人参5钱,金银花1两,当归3钱,黄耆3钱。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组成】菟丝子250g,川续断90g,白术90g,鹿角霜90g,巴戟天90g,枸杞子90g,熟地150g,砂仁150g,党参120g,阿胶120g,杜仲120g,

当归头60g,大枣50个。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处方】 人参 黄耆各3克 白术 炙甘草各1.5克 当归3克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2.4克 续断3克 糯米10克 黄芩3克 砂仁1.5克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

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组成;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 甘草 乌药,制法;上药等分,研为细末。

    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去皮),丹皮9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
【组成】鲜生地18克 辰茯神6克 细木通1.5克 原麦冬3克(辰砂染)粉丹皮6克 益元散9克(包煎) 淡竹叶4.5克 莲子心30支(冲) 辰砂染灯心20

支 莹白童便150毫升(冲)。

    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组成】 当归15克,黑桅子10克,赤茯苓15克,白芍15克,甘草梢10克,车前子(包)10克,生地15克,泽泻15克,滑石(包)10克,木香6克

,黄芩10克。

    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组成;益母草 1 0 g 、 黄芪 3 0 g 、 太子参 1 5 g 、 郁金 9 g 、 川芎 6 g 、 当归 9 g 、 酸枣仁 1 5 g 、 红糖 3 0 g煎 3次,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组成】当归 川芎 大腹皮(洗) 枳壳(麸炒) 白芷各等分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
组成;泽兰叶、人参、川芎、荆芥穗、甘草五种药物组成,温酒调服

独参汤, 主料: 人参3克。辅料: 红糖30克。做法将人参切片,放入锅中,加水约100毫克,煎约30分钟,取汁,加入红糖搅化即可服食。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组成】白牵牛30克(半生半熟) 黑牵牛30克(半生半熟) 川大黄 槟榔各30克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组成】当归30克(酒洗) 熟地30克(九蒸) 人参9克 麦冬9克(去心) 阿胶9克(蛤粉炒) 山药9克(炒) 续断6克 甘草3克,肉桂0.6克(去粗,研)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组成〗 全当归八钱[各24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十四枚[各6g],干姜炮黑五分[2g],甘草炙五分[2g]。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组成】1.生地 熟地 芍药各6克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
【组成】2.熟地3钱至1两,生地2-3钱,麦冬2-3钱,天冬2钱,牛膝(酒蒸)2-3钱,茯苓2钱,山药(蒸)2-3钱,玉竹4-5钱,鳖甲4-5钱,龟

甲4-5钱(加圆肉10枚)。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组成〗 全当归八钱[各24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十四枚[各6g],干姜炮黑五分[2g],甘草炙五分[2g]。

    四、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组成】连翘2钱,葛根2钱,柴胡3钱,当归2钱,生地5钱,赤芍3钱,桃仁8钱(研),红花5钱,枳壳1钱,甘草2钱。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组成】荆芥6g,防风3g,酒生地15g,当归12g,酒白芍9g,川芎3g。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

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组成〗 全当归八钱[各24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十四枚[各6g],干姜炮黑五分[2g],甘草炙五分[2g]。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组成: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肉桂心 防风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组成】三棱180克(醋炒) 青皮 陈皮 莪术(炮,或醋炒)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 香附子各90克(炒) 黄连 神曲(炒)

麦芽(炒) 鳖甲(醋炙) 干漆(炒烟尽) 桃仁(炒) 硇砂 砂仁 归梢 木香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180克 山楂120克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

                              大黄庶虫丸

    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槟榔 当归各22克 陈皮 杏仁(麸炒,去皮、尖) 桂心各60克 茯苓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枳壳(麸炒,去

瓤) 厚朴(姜汁制) 吴茱萸(汤洗)各30克

    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
 主料:金银花30克,薄荷10克,芦根60克
调料:白砂糖30克, 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去渣适量白糖

    二、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人参12g,炒杜仲15g,炒白术15g,菟丝子12g,炒山药15g, 肉桂15g,补骨脂9g,熟地黄15g,炙甘草6g,香附6g。 喝7剂。早晚服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大熟地30克(九蒸)、当归15克(酒洗)、白芍15克(酒炒)、山萸肉15克(蒸熟)。

    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
组成白芍(酒炒)30克、香附(酒炒)9克、当归(酒洗)15克、白术(土炒)15克、丹皮(酒洗)9克、茯苓(去皮)9克、花粉6克。

    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组成芎藭、 白术、 半夏曲、 香附各30克, 茯苓、 神曲各15克, 橘红、 甘草各3克。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 五灵

脂(炒)6克。

    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9克) 山栀子酒炒(9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炒(3克) 生地黄酒炒(9

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第五章.中医古今辩证方剂

1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附方:1 麻黄加术汤:
组成: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9g.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痛.
2 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10g 杏仁12g 甘草10g 苡仁12g.
功用: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一身疼痛.
特征:发热日甚.
3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12g 桂枝4g 甘草10g 杏仁10g 石膏12g 生姜9g 大枣10g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发热恶寒,寒热具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4 三拗汤:
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各等份,加生姜为引.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
特征: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5 华盖散:
组成:麻黄 桑皮 紫苏 杏仁 茯苓 陈皮 各等份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葛根12g 桂枝6g 赤芍6g 甘草5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舒经.
主治:太阳病.
特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
特征: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恶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5g 防风5g 苍术5g 细辛2g 川芎3g 白芷3g 生地3g 黄芩3g 甘草3g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特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
大羌活汤
组成: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细辛10g 防己10g 黄芩10g 黄连10g 苍术10g 甘草10g 白术10g 知母15g 川芎15g 生地15g
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
特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等证.
加味香苏散
组成:紫苏5g 陈皮4g 香附4g 甘草3g 荆芥3g 人艽3g 防风3g 蔓荆子3g 川芎3g 生姜3g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
特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疼,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附方 1 香苏散
组成:香附10g 紫苏10g 甘草10g 陈皮20g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四时瘟疫伤寒.
附方 2 香苏葱豉汤
组成:香附10g 新陈皮10g 葱白10g 紫苏12g 甘草6g 香豉20g
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妇伤寒.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g 赤芍9g 细辛3g 干姜3g 甘草10g 桂枝6g 半夏9g 五味子3g
功用:解表逐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克表,水饮内停.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 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附方:1 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小青龙汤加:石膏10g
功用:解表逐饮,兼除烦躁.
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
特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附方:2 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6g 麻黄9g 生姜9g 细辛3g 紫苑6g 款冬花6g 大枣6g 半夏9g 五味子3g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1.2辛凉解表
桑菊饮
组成:桑叶6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甘草3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特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 荆芥6g 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附方:银翘汤
组成:二花15g 连翘10g 竹叶6g 甘草3g 麦冬12g 生地12g.
功用:滋阴透表.
主治:阳明温病.
特征:下后无汗脉浮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6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特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3g 葛根3g 赤芍6g 甘草3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特征:身热头痛.
附方:宣毒发表汤
组成:升麻6g 葛根6g 前胡10g 杏仁10g 桔梗3g 枳壳6g 荆芥6g 防风6g 薄荷6g
木通6g 连翘6g 牛蒡子6g 竹叶3g 甘草3g
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主治:麻疹初起.
特征:欲出不出.
竹叶柳蒡汤
组成:西河柳6g 荆芥6g 葛根6g 蝉蜕3g 薄荷3g 牛蒡子6g 知母3g
玄参6g 甘草3g 麦冬10g 竹叶3g 石膏15g
功用:透疹解表,清泻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
特征: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g 葛根10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赤芍6g 桔梗3g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特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
附方: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赤芍6g 黄芩6g 知母6g 生地3g 丹皮3g 贝母6g
心烦加竹叶,谵语加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春温夏热之病.
特征: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此方主之.
葱豉桔梗汤
组成:葱白10g 桔梗6g 枝子6g 淡豆豉10g 薄荷3g 元召6g 甘草3g 竹叶3g
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泻.
主治:风温初起.
特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附方:葱豉汤
组成:葱白50g 淡豆豉6g.不汗加葛根,升麻,再不汗加麻黄
功用:通阳发汗.
主治:外感初起.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1.3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独活 羌活 茯苓 桔梗 党参 甘草各10克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感冒风寒湿邪.
特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 腻脉浮濡,或浮数重取无力.
附方:1 荆防败毒散
组成: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 甘草各10g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
特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2 仓廪散
组成:党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前胡 独活 桔梗 枳壳 陈仓米.各等份.
功用:益气解表,败毒止呕.
主治:噤口痢.
特征:毒气冲心,有热呕吐.
3 参苏饮
组成:党参 紫苏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桔梗 枳壳 木香.各等份.
功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特征: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等证.
再造丸
组成:黄芪 党参 桂枝 甘草 制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姜 .据证用药量.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
特征: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奢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 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附方:1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 细辛 附子.据证用药量.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
特征:反发热,脉沉者.
2 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 甘草 附子 .据证用药量.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利尿.
主治:少阴病.
特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
2 泻下剂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据证用药量.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特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附方:1 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据证用药量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特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 ,里急后重者.亦可用之.
2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甘草 芒硝 据证用药量.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
特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 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3 复方大承气汤
组成:厚朴 大黄 桃仁 莱菔子 枳实 赤芍 芒硝.据证用药量.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
特征: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 芒硝 甘遂.据证用药量.
功用:泄热逐水.
主治:结胸证.
特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 紧按之有力.
2.2 温下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12g 附子10g 细辛3g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主治:寒积里实.
特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
温脾汤
组成:大黄12g 附子10g 干姜6g 党参10g 甘草3g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
特征: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三物备急丸
组成:大黄 干姜 巴豆.据证用药量.
功用: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冷积.
特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2.3润下
麻子仁丸
组成:麻仁 赤芍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据证用药量.
功用:润肠通便,泄热行气.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特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五仁丸
组成:桃仁 杏仁 柏子仁 李仁 松子仁 陈皮.据证轻重定量.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
特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济川煎
组成:当归15g 牛膝6g 大云10g 泽泻6g 升麻3g 枳壳6g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
特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 .
2.4 逐水
十枣汤
组成: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
特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主治:2:实水.
特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舟车丸
组成:黑丑 甘遂 芫花 大戟 大黄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 轻粉.据证轻重定量.
功用:行气逐水.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
特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2.5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组成:生地15g 甘草6g 党参6g 大黄10g 芒硝3g 玄参15g 麦冬15g 当归6g
海参20g 生姜6g
功用:滋阴益气,泄泻热结.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特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较黄或焦黑燥裂.
增益承气汤
组成:玄参30g 麦冬25g 生地25g 大黄10g 芒硝5g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特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2g 黄芩10g 党参6g 半夏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 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6g 竹茹10g 半夏6g 茯苓10g 黄芩6g 枳壳6g 陈皮6g 滑石10g
甘草10g 青黛10g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特征: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间现 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柴胡达原饮
组成:柴胡6g 枳壳6g 厚朴6g 青皮6g 甘草3g 黄芩6g 桔梗3g 草果3g 槟榔6g
薄荷15g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
特征:胸胁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后积如粉,扪之糙涩 ,脉弦而滑.
3.2 调和肝脾
四逆散
组成: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赤芍10g
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
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
特征:或颏,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逍遥散
组成:当归6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术12g 茯苓20g 甘草10g 生姜6g 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
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枝逍遥散
组成:由逍遥散加:丹皮,枝子.
功用:舒肝健脾,活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
特征:烦躁易怒,自汗盗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 小便涩痛.
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12g 白芍10g 陈皮10g 防风10g.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
特征: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3.3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0g 黄芩6g 生姜6g 党参6g 甘草6g 黄连3g 大枣6g.
功用:和胃厥逆,开结除痞.
主治:胃气不和.
特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黄连汤
组成:黄连6g 甘草6g 干姜6g 桂枝6g 党参3g 半夏10g 大枣6g.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特征: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4 清热剂
白虎汤
组成:石膏30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10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特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附方:1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0g 石膏30g 甘草10g 粳米6g 人参10g.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
特征:汗多脉大无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兼有津气两伤, 证见汗出背微恶 寒,身热而渴等证.
附方:2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10g 甘草3g 石膏30g 粳米10g 桂枝10g.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恶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特征:风湿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附方:3 白虎加双术汤
组成:知母10g 甘草3g 石膏30g 双术10g 粳米10g.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温疟.
特征:身热胸痹,汗多,舌红苔白腻等,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15g 石膏30g 半夏10g 麦冬15g 人参6g 甘草6g 粳米15g.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气津两伤.
特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
4.2 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犀角3g 生地15g 玄参10g 竹叶6g 麦冬10g 丹参6g 黄连6g 二花10g
元召6g.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邪热传营.
特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 数,舌绛而干.
清宫汤
组成:玄参10g 莲子3g 竹叶6g 元召6g 犀角6g 麦冬10g.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恶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
特征:症见发热,神昏谵语等.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3g 生地30g 赤芍12g 丹皮10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
特征:咳血,衄血,便血,溲血等;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 黑易解等;昏狂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4.3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10g 黄芩6g 黄柏6g 枝子10g.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特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盛发斑,身热下痢,湿 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凉膈散
组成:大黄 芒硝 甘草 枝子 薄荷 黄芩 元召.据证用药量.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特征:胸膈热聚,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喉吐衄,便秘溲赤,
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g 黄连15g 陈皮6g 甘草6g 玄参6g 柴胡6g 桔梗6g 元召3g 板兰根3g
马勃3g 牛蒡子3g 僵蚕3g 升麻3g.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大头瘟.
特征:风热余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欣痛,目不能开,咽喉 不利,舌燥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4.4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组成:石膏20g 生地20g 犀角10g 黄连12g 枝子15g 桔梗6g 黄芩12g 知母10g
赤芍10g 玄参10g 元召10g 甘草10g 丹皮12g 竹叶10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瘟疫余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特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四肢或抽蓄,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

唇焦.
附方: 化斑汤
组成: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10g 玄参10g 犀角6g 粳米10g.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均热.
特征:症见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4.5 清脏腑热
导赤散
组成:生地 木通 甘草.各等份.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
特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刺痛.
清心莲子饮
组成:黄芩15g 麦冬15g 地骨皮15g 前仁15g 甘草15g 石莲肉20g 茯苓20g
黄芪20g 人参20g.
功用: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
特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龙胆泻肝汤
组成:胆草6g 黄芩10g 枝子10g 泽泻12g 木通10g 前仁10g 当归6g 生地10g
柴胡6g 甘草6g.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
特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 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左金丸
组成:黄连18g 吴萸6g.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
特征: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虚数.
香连丸
组成:黄连6g 木香12g.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止痢.
主治:湿热痢疾,胸膈痞闷.
特征:赤白痢下,腹痛里急.
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30g 桑皮30g 甘草3g.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
特征: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
组成:生地12g 当归6g 丹皮9g 黄连5g 升麻6g.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
特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 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泄黄散
组成:藿香叶21g 山枝仁6g 石膏15g 甘草9g 防风12g.
功用:泄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
特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
玉女煎
组成:石膏15g 熟地10g 麦冬6g 知母6g 牛膝6g.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胃热阴虚.
特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舌红苔黄且干.亦治消渴善饥等.
芍药汤
组成:芍药15g 当归10g 黄连10g 槟榔6g 木香6g 甘草6g 大黄10g 黄芩10g 桂皮3g
功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痢.
特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
特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6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g 鳖甲15g 生地12g 知母6g 丹皮10g.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
特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来细数.
秦艽鳖甲汤
组成:地骨皮30g 柴胡30g 鳖甲30g 人艽15g 知母15g 当归15g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
特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
清骨散
组成:柴胡5g 黄连3g 人艽3g 鳖甲3g 地骨皮3g 青蒿3g 知母3g 甘草3g.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
特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嗌干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10g 生地10g 熟地10g 黄芩10g 黄柏10g 黄连10g 黄芪20g.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
特征:面赤,心烦,口干唇燥,便结溲黄,舌红脉数.
5 祛暑剂
5.1 祛暑清热
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边6g 二花10g 丝瓜络6g 西瓜翠衣6g 扁豆花6g 竹叶心6g.
主治:祛暑清热.
功用:祛暑伤肺,邪在气分.
特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
5.2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g 二花10g 扁豆10g 厚朴6g 元召10g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
特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香薷散
组成:香薷15g 厚朴12g 扁豆12g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5.3 祛暑利湿
5.3 祛暑利湿
六一散
组成:滑石18g 甘草3g.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
特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
桂苓甘露饮
组成:茯苓30g 甘草6g 白术12g 泽泻15g 官桂3g 石膏30g 寒水石30g 滑石30g 猪苓15g
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
特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5.4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10g 黄连3g 竹叶6g 荷叶12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特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6.温里剂
理中丸
组成:人参6g 干姜6g 甘草6g 白术10g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
2: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痞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附方:1 附子理中汤
组成: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茯苓 半夏 据证用药量.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
特征:心痛,霍乱吐利转经.
2 理中化痰丸
组成: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茯苓 半夏 据证用药量.
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
特征:呕吐食少,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3 桂枝人参汤
组成:桂枝6g 甘草10g 白术10g 人参6g 干姜6g.
功用: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泄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痹鞭,表里不解.
吴萸汤
组成:吴萸3g 人参6g 大枣10g 生姜18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 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
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
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附方:黄芪建中汤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10g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附方:当归建中汤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当归12g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赢不足.
大建中汤
组成:川椒3g 干姜5g 人参6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特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 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6.2 回阳救逆
四逆汤
组成:附子10g 干姜10g 甘草6g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特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微.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回阳救急汤
组成:熟附子10g 干姜6g 肉桂3g 人参6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甘草6g
五味子3g 半夏10g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特征: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颤战粟,或指甲 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回阳就急丹
组成:黑附块10g 紫瑶桂1g 人参6g 麦冬10g 辰砂10g 川姜3g 姜半夏3g 白术6g 五味子1g 广皮3g 甘草3g 麝香1g
功用:回阳生脉.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
6.3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甘草6g 通草3g 大枣15g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7. 表里双解剂
7.1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 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2g 荆芥2g 连翘2g 麻黄2g 薄荷2g 川芎2g 当归2g 白芍2g
白术2g 山枝2g 大黄2g 芒硝2g 石膏3g 黄芩3g 桔梗3g 甘草6g
滑石10g.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雍盛,表里具实.
特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 唾粘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

疹等.
7.2 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15g 甘草6g 黄芩10g 黄连10g.
功用:解表清热.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特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石膏汤
组成:石膏30g 黄连5g 黄柏6g 黄芩5g 豆豉10g 枝子10g 麻黄10g.
功用: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
特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解表温里
五积散
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当归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陈皮18g 枳壳18g 麻黄18g 苍术72g 干姜12


桔梗36g 厚朴12g
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特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 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附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15g 桂枝12g 干姜6g 瓜蒌根12g 黄芩9g 牡蛎20g 甘草3g
功用: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
特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疟疾多微有热,或但寒不 热.
8. 补益剂
8.1 补气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0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
功用:益气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特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缓.
附方
⑴ 异功散
组成:即四君子汤加:陈皮9g 生姜5片.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
特征: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⑵六君子汤
组成:即四君子汤加陈皮9g 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⑶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即六君子汤加木香6g 砂仁6g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
特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⑷保元汤
组成:黄芪20g 人参20g 肉桂8g 甘草5g 生姜3g
功用:补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
特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疹,阳虚顶陷,血虚浆清,
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50g 薏苡仁50g 砂仁50g 桔梗50g 扁豆75g 茯苓100g 人参100g 甘草100g 白术100g 山药100g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
特征:食少便溏,或泄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 红,脉细缓或虚缓.

附方: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7g 茯苓15g 白术15g 甘草3g 霍香15g 木香6g 葛根15g
功用:健脾止泄.
主治:脾胃久虚.
特征:呕吐泄泻频作不止.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20g 人参10g 白术10g 甘草6g 当归10g 柴胡3g 陈皮6g 升麻3g 大枣 生姜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特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 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气虚下陷.特征: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等症.

生脉散
组成:人参10g 麦冬15g 五味子6g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暑热多汗,耗气伤液.特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细微.
久渴肺虚,气阴两伤.特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白少津,脉虚数 或虚细.


2 补血

四物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9g 白芍12g 熟地12g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
特征: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 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桃红四物汤
组成:即四物汤加桃仁6g 红花6g
功用:养血,活血,逐瘀.
主治:妇女经期提前,量多.
特征:色紫质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50g 当归6g.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
特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 溃后,久不愈合者.

归脾汤
组成:白术30g 茯神30g 黄芪30g 龙眼肉30g 枣仁30g 人参15g 木香15g 甘草10g
远志3g.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两虚.特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不眠,盗汗 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特征: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 ,或带下.
注:现代亦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3 气血双补

八珍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6g 白芍9g 熟地15g 人参3g 白术10g 茯苓9g 甘草5g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
特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十全大补汤
组成:即八珍汤加黄芪15g 肉桂9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9g 当归9g 陈皮3g 黄芪3g 桂皮3g 人参3g 白术3g 甘草3g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劳积虚损。
特征: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

泰山磐石散
组成:人参5g 黄芪15g 当归8g 续断5g 黄芩5g 白术10g 川芎4g 白芍6g 熟地10g 砂仁4g 炙甘草4g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妇女妊娠,气血两虚。
特征:胎动不安或屡有坠胎宿患,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 薄白,脉滑无力,或沉弱。

4 补阴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g 枣皮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弦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不合之证。或 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6g 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左归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枸杞子12g 早皮12g 牛膝10g 兔丝子12g 鹿胶12g 龟胶12g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真阴不足。
特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 少苔,脉细和数。

左归饮
组成:熟地9g 山药6g 枸杞子6g 甘草3g 茯苓4g 早皮5g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
特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大补阴丸
组成:黄柏12g 知母12g 熟地18g 龟板18g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特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 ,尺脉数而有力。

虎潜丸
组成:黄柏15g 龟板12g 知母6g 熟地6g 陈皮6g 白芍6g 锁阳5g 虎骨3g 干姜3g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经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特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二至丸
组成:冬青子 汗莲草
功用:补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口苦咽干,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软,遗精早年发白等 。

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10g 麦冬10g 当归10g 生地30g 枸杞子12g 川楝子5g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
特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

石斛夜光丸
组成:天冬6g 人参6g 茯苓6g 麦冬3g 熟地3g 生地3g 兔丝子3g 菊花3g 草决明3g 杏仁3g 山药3g 枸杞3g 牛膝3g 五味子3g 蒺藜2g 石斛2g 肉丛蓉2g 川芎2g 甘草2g
枳壳2g 青葙子2g 防风2g 川黄连2g 犀角2g 羚羊角2g
功用:平肝熄风,滋阴明目。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
特征:瞳孔散大,视物昏花,羞明流泪,头昏目弦,以及内障等症。

龟鹿二仙胶
组成:鹿角50g 龟板25g 枸杞15g 人参5g
功用: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主治:肾中阴阳两虚,任、督精血不足。
特征:全身瘦弱,遗精阳萎,两目昏花,腰膝酸软。

七宝美髯丹
组成:何首乌30g 茯苓15g 牛膝15g 当归15g 枸杞15g 兔丝子15g 故纸12g
功用:滋肾水,益肝血。
主治:肝肾不足。
特征: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等症。

5 补阳

肾气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枣皮12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 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

济生肾气丸
组成:熟地15g 山药15g 枣皮30g 泽泻30g 茯苓30g 丹皮30g 桂皮15g 附子6g 牛膝15g 前仁30g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十补丸
组成:附子6g 五味子6g 枣皮3g 山药3g 丹皮3g 鹿茸3g 熟地3g 肉桂3g 泽泻3g 茯苓3g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气不足。
特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嬴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 脊疼痛。

右归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枣皮9g 枸杞12g 鹿角胶12g 兔丝子12g 杜仲12g 当归12g 肉桂12g 附子10g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特征: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 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右归饮
组成:熟地30g 山药6g 枣皮3g 枸杞6g 甘草6g 杜仲6g 肉桂6g 炙附子9g
功用:温肾补精。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9.安神剂
9 1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15g 黄连18g 炙甘草16g 生地8g 当归8g 功用: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
特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甚则欲吐无果,胸中自觉懊侬,舌 红,脉细数。

生铁落饮
组成:天冬9g 麦冬9g 贝母9g 胆星3g 橘红3g 远志3g 石菖蒲3g 连翘3g 茯苓3g 茯神3g 元参5g 钩藤5g 丹参5g 辰砂1g 生铁落20g
功用:镇心除痰,宁心定志。
主治:痰火上扰。
特征:颠狂症状。

珍珠母丸
组成:珍珠母22g 当归45g 熟地45g 人参30g 枣仁30g 柏子仁30g 犀角30g 茯神15g 沉香15g 龙齿15g 功用: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主治:滋阴养血,肝阳偏亢。
特征:神志不宁,入夜少梦,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脉细弦等。

磁朱丸
组成:磁石60g 朱砂30g 神曲120g
功用: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主治:水火不济。
特征: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亦治癫痫。

9.2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5-18g,甘草3g,知母8-10g,茯苓10g,川芎3-5.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

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黄120g(洒洗),人参 丹参 元参 白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身 天门冬 柏子仁 酸枣仁 各60g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
特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 而数。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9g 小麦9-15g 大枣5-7枚
功用:养血安神,和中缓急,亦补脾气。
主治:脏躁。
特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 ,舌红苔少。

10.开窍剂

10.1 凉开

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连 黄芩 山楂 朱砂 雄黄各30g 梅片 麝香 各7.5g 珍珠15g 金箔衣
功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
特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 雪 丹
组成:石膏 寒水石 滑水石 磁石各1.5g 犀角屑各150g 青木香 沉香 各150g 升麻 玄参各500g 甘草240g 丁香30g 朴硝5kg 硝石96g 麝香1.5g 朱砂90g 黄金3.1kg
功用: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
特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宝 丹
组成:生乌犀屑 朱砂 雄黄 生玳瑁屑 琥珀各30g 麝香 龙脑各7.5g 金箔 银箔各五十片 牛黄15g 安息香45g
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
特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 属于痰热内闭者。

小儿回春丹
组成:川贝母 陈皮 木香 白豆蔻 枳壳 法半夏 沉香 天竹黄 僵蚕 全 蝎 檀香各37.5g 牛黄 麝香各12g 胆南星60g 钩藤240g 大黄60g 天麻37.5g 甘草26g 朱砂适量
功用: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
特征: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者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泻泄。

行 军 散
组成:西牛黄 麝香 珍珠 冰片 硼砂各3g 雄黄24g 硝石0.9g 飞金 二十页
功用:开窍,辟秽,解毒。
主治:暑月痧胀。
特征: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治口疮咽痛。点目去风热 障翳,搐鼻可避时疫之气。

10.2 温 开

苏合香丸
组成:白术 青木香 乌犀屑 香附子 朱砂 诃黎勒 白檀香 安息香 沉香 麝香 丁香 荜茇各60g 龙脑 苏合香油各30g 薰陆香30g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中风,中气或感受时行瘴疠之气。
特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中寒气闭,心腹猝痛,甚则昏厥,或 痰壅气阻,突然昏倒。

紫 金 锭
组成:山慈姑90g 红大戟45g 千金子霜30g 五倍子90g 麝香9g 雄 黄30g 朱砂30g
功用: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感受秽污痰浊之邪。
特征:脘腹胀闷疼痛,呕吐泄泻,小儿痰厥,外敷疔疮疖肿。


11. 固 涩 剂

1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 黄芪各30g 白术60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寒。

牡 蛎 散
组成:黄芪 麻黄根 牡蛎各30g
功用:固表敛汗。
主治:诸虚不足。
特征:身常出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2 敛肺止咳

九 仙 散
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桔梗 桑白皮 五味子 阿胶 贝母各2g 乌梅1个 罂 粟壳6g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神。
主治:久咳不已,肺虚气弱,咳甚则气喘自汗,脉虚数。


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组成:人参6g 当归12g 白术12g 肉蔻12g 肉桂3g 炙甘草6g 白芍15g 木香9g 苛子12g 粟壳20g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泄久痢,脾肾虚寒。
特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 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

四 神 丸
组成:肉寇60g 补骨脂120g 五味子60g 吴芋30g
功用:温补脾肾,瑟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
特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桃 花 汤
组成:赤石脂30g 干姜9g 梗米30g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
特征: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等。

赤石脂禹粮汤
组成:赤石脂30g 禹余粮30g
功用:涩肠止泻。
主治:滑泻不禁,泻痢日久。

4 涩精止泻

金锁固精丸
组成:沙苑子60g 芡实60g 莲须60g 龙骨30g 牡蛎30g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精亏。
特征:遗精滑泻,神疲乏力,四肢酸软 ,腰酸耳鸣。

水陆二仙丹
组成:芡实15g 金樱子15g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者。

桑 蛸 散
组成:桑蛸30g 远志30g 菖蒲30g 龙骨30g 人参30g 茯神30g 当归30g 龟板30g 鳖甲30g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
特征:小便频数,或如米泔色,心神幌惚,健忘食少,以及尿遗滑精等。

缩泉丸
组成:乌药12g益志12g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5 固崩止带

固 精 丸
组成:黄芩30g 白芍30g 龟板30g 椿皮21g 黄柏9g 香附8g
功用:滋阴清热,止血固精。
主治:阴虚内热。
特征:经行不止,及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夹紫黑瘀块,心胸烦热,腹痛溲赤 ,舌红,脉弦数者。

固 冲 汤
组成:白术30g 黄芪18g 龙骨24g 牡砺24g 枣皮24g 白芍12g 海蛸12g 茜草9g 棕炭6g 五味子3g
功用:补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脾气虚弱,脾不统血。
特征:冲脉不固所致血崩或月经过多,而见血色稀淡,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等证。

震 灵 丹
组成:禹粮石20g 紫石英20g 赤石脂20g 代赭石20g 乳香10g 五灵脂10g 没药10g 朱砂5g
功用:止血化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阻胞宫。
特征:出血不止,血色紫红或紫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则痛减 ,舌质紫黯,脉沉细弦等。

完 带 汤
组成:白术30g 山药30g 人参6g 白芍15g 前仁19g 苍术9g 甘草3g 陈皮3g 芥穗3g 柴胡3g
功用: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特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易 黄 汤
组成:山药30g 芡实30g 黄柏6g 前仁3g 白果15g
功用:健脾燥湿,清热止带。
主治:脾虚湿热,带下黄白,粘稠腥臭,腰酸腿软者。

清 带 汤
组成:山药30g 龙骨18g 牡砺18g 海蛸12g 茜草9g
功用:健脾止带。
主治:脾虚湿热。
特征: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者。


12.理 血 剂

12-1 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核12g 大黄12g 桂枝6g 甘草6g 硭硝6g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
特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则其人如狂。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g 红花10g 当归10g 生地10g 川芎6g 赤芍6g 牛膝10g 桔梗6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3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特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 ,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昼不能寂。舌便有瘐斑, 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g 川芎3g 桃仁9g 红花10g 老葱3g 红枣6g 麝香1g 黄酒250ml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殿 风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10g 当归10g 川芎3g 桃仁10g 丹皮6g 赤芍6g 乌药6g 玄胡3g 甘草10g 香附3g 红花10g 枳壳5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
特征: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3g 干姜3g 玄胡3g 当归9g 川芎3g 桂皮3g 赤芍6g 蒲黄9g 灵脂6g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接连不断,断 而又来,色紫或黑或有淤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身痛逐瘀汤
组成:人茭3g 川芎6g 桃仁10g 红花10g 甘草6g 羌活3g 没药3g 当归9g 灵脂6g 香附3g 牛夕10g 地龙6g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复元或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9g 当归9g 红花6g 甘草6g 山甲6g 大黄30g 桃仁9g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
特征: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七 厘 散
组成:血结30g 麝香1g 冰片1g 尔香5g 没药5g 红花5g 朱砂4g儿茶8g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主治:跌打损伤。
特征:经断骨折之瘀血肿痛,刀刃出血及无名肿毒、烧、烫伤等。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g 当归6g 赤芍6g 地龙3g 川芎3g 红花3g 桃仁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语言不清,口角流涎,下肢萎痹,小便频数,或遗 尿不禁,苔白,脉缓。

失 笑 散
组成:灵脂12g 蒲黄12g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
特征:心腹巨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手 拈 散
组成:玄胡6g 灵脂6g 草果6g 没药6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丹 参 饮
组成:丹参30g 檀香5g 砂仁5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温 经 汤
组成:吴芋9g 当归9g 赤芍6g 川芎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9g 丹皮6g 生姜6g 甘草6g 半夏6g 麦冬9g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特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 ,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口唇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久不 受孕等。

艾附暖宫汤
组成:艾叶90g 香附180g 吴芋90g 川芎90g 白芍90g 黄芪90g 续断45g 生地30g 桂皮15g 当归90g 功用:暖宫温经,养血活血。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
特征: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肚腹 疼痛,久无子息。

生 化 汤
组成:当归25g 川芎9g 桃仁6g 干姜2g 甘草2g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血虚受寒。
特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g 丹参15g 尔香15g 没药15g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凝滞。
特征: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已及疱块积聚等。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赤芍各9g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疱块。
主治:瘀血留结胞宫。
特征: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灰暗腹痛拒按等。

大黄土鳖丸
组成:大黄30g 黄芩6g 甘草9g 桃仁6g 杏仁6g 白芍12g 熟地30g 干漆3g 虻虫6g 水蛭6g 蛴螬6g 土鳖3g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
特征:形体嬴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2 止血

十 灰 散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枝 大黄 丹皮 棕榈皮 各等分。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特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四 生 散
组成: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15g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特征: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降,脉弦数。

咳 血 方
组成:青黛6g 瓜仁9g 海石9g 枝子9g 苛子9g
功用:清火化痰,敛肺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
特征: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 黄,脉弦数。

槐 花 散
组成:槐花12g 柏叶12g 芥穗6g 枳壳6g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主治:肠风脏肚下血。
特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黯。

小 蓟 饮 子
组成:生地30g 小蓟15g 滑石15g 木通9g 蒲黄9g 藕节9g 淡竹叶9g 当归6g 枝子9g 甘草6g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下焦瘀血。
特征: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而见舌红脉数。

黄 土 汤
组成:甘草 熟地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各9g 灶心土30g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特征: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胶 艾 汤
组成:川芎6g 阿胶9g 艾叶9g 甘草6g 当归9g 赤芍12g 熟地12g
功用:补血止血,调经安苔。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
特征: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 疼痛者


13. 治 燥 剂

1 轻宣润燥

杏 苏 散
组成: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枣 各等分。
功用: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
特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

桑杏汤
组成:桑叶3g 杏仁5g 沙参6g 大贝3g 香豉3g 枝子3g 梨皮3g
功用: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特征: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g 石羔8g 人参2g 甘草3g 麻仁3g 阿胶3g 麦冬4g 杏仁2g 枇杷叶3g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特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 ,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参9g 玉竹6g 甘草3g 桑叶 扁豆 花粉各5g 麦冬9g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
特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

2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6g 麦冬5g 甘草2g 玄参5g 贝母3g 丹皮3g 薄荷2g 白芍3g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白喉。
特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 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百合固金汤
组成:生地6g 熟地9g 麦冬5g 百合 白芍 当归 贝母 甘草各3g 玄参 桔梗各3g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
特征: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60g 半夏9g 人参6g 甘草4g 梗米6g 大枣6g
功用:滋养肺胃,绛逆和中。
主治:1.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琼 玉 羔
组成:人参750g 生地8000g 茯苓16500g白蜜5000g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阴亏损。
特征: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玉 液 汤
组成:山药30g 黄芪15g 知母15g 内金6g 葛根5g 五味子9g 花粉9g
功用: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病。
特征: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 ,脉虚细无力。

增 液 汤
组成:玄参30g 麦冬24g 生地24g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
特征: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2、3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14.祛湿剂

1燥湿和胃
平 胃 散
组成:苍术15g 厚朴9g 陈皮9g 甘草9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
特征:腕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苔多 奢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霍香正气散
组成: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30g 神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各60g 霍香 90g 甘草75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特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峦 瘴疟等。

六 和 汤
组成:砂仁3g 半夏 杏仁 人参 白术 霍香 扁豆 茯苓 各6g 木瓜5g
厚朴3g 甘草2g
功用:健脾化湿,升清江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
特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2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30g 枝子15g 大黄9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一身面目具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 数者。

枝子柏皮汤
组成:枝子15g 甘草6g 黄柏9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 炮姜各9g 附子 甘草各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特征:黄色灰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三 仁 汤
组成:杏仁15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6g 竹叶6g 厚朴6g 苡仁18g 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特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 细而濡者等。

霍朴夏苓汤
组成:霍香6g 半夏5g 赤苓9g 杏仁9g 苡仁12g 白蔻2g 猪苓5g 豆豉9g 泽泻5g 厚朴3g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
特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9g 滑石9g 苓皮9g 腹皮6g 白蔻3g 通草3g 猪苓9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 脉缓。

甘露消毒丹
组成:滑石45g 茵陈33g 黄芩30g 菖蒲18g 川贝15g 木通15g 霍香12g 射干12g 元召12g 薄荷12g
白蔻12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特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 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连 朴 汤
组成:厚朴6g 黄连3g 菖蒲3g 半夏3g 香豉9g 枝子9g 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温伏。
特征:霍乱吐利,胸腕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蚕 矢 汤
组成:蚕砂15g 苡仁12g 大豆黄卷12g 木瓜9g 黄连9g 半夏3g 黄芩3g 通草3g 枝子5g 吴芋1g
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特征:腹痛转经,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者。

八 正 散
组成:前仁 瞿麦 扁蓄 滑石 枝子 甘草 木通 大黄各50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热淋、血淋、小便混浊,溺时疼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 ,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 淋 散
组成:茯苓18g 当归15g 甘草15g 赤芍60g 枝子60g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特征:血淋涩通,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二 妙 散
组成:黄柏 双术各15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
特征:两足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 舌苔黄腻。

三 妙 丸
组成:黄柏12g 双术18g 牛膝60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四 妙 丸
组成:黄柏12g 苡仁20g 双术12g 牛膝12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足麻萎肿痛等症。


3 利水渗湿

五苓散
组成: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特征:
1.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如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泻泄,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壳者。

四 苓 散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短赤,大便溏泻。

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10g 五苓散5g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热重于湿,小便不利者。

胃 苓 汤
组成:五苓散3g 平胃散3g
功用:祛湿和胃。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
特征: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猪 苓 汤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9g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
特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 黄芪15g 甘草6g 白术9g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特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9g 黄芪9g 桂枝9g 茯苓18g 甘草6g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特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五 皮 散
组成:姜皮 桑皮 橘皮 腹皮 苓皮 各等份。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甚,皮水。
特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苔白腻,脉沉缓。


4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甘草6g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甘草6g 干姜12g 茯苓12g 白术6g
功用:暖土胜湿。
主治:寒湿下浸着病。
特征: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

真 武 汤
组成:茯苓9g 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存。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 ,苔白不渴,脉沉。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 地。

附 子 汤
组成:附子15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白芍9g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阳虚寒湿内浸。
特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实 脾 汤
组成: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腹皮 附子 茯苓 干姜 各6g 甘草3g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
特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簿,舌苔厚腻, 脉沉迟者。

萆解分清饮
组成:益志 萆解 菖蒲 乌药 各10g
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
特征: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萆解分清饮
组成:萆解10g 黄柏 菖蒲 各3g 茯苓 白术 各5g 莲子心4g 丹参 前仁 各7g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渗入膀胱。
特征:白浊,膏淋,尿有予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5 祛风除湿

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 独活 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 川芎各3g 蔓荆子2g
功用:祛风渗湿。
主治:风湿在表。
特征:肩背疼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g 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芍 地黄各6g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
特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三 痹 汤
组成:续断 杜仲 防风 桂心 细辛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芍 黄芪 牛膝 甘草 秦艽 生地 川芎 独活各等分
功用:益气养血,祛风胜湿。
主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等。

鸡 鸣 散
组成:槟榔15g 陈皮 木瓜各9g 吴芋 苏叶各3g 桔梗 生姜、皮各 5g
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湿脚气。
特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治 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15.祛痰剂

1燥湿化痰

二 陈 汤
组成:半夏 橘红各15g 茯苓9g 甘草5g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特征: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痹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润,脉滑。

导 痰 汤
组成:半夏6g 南星6g 枳实 茯苓 橘红 甘草 生姜 各3g
功用: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涎雍盛,胸膈痹闷。
特征:咳嗽恶心,饮食少思,以及肝风夹痰,呕不能食,以及惊悸不宁头痛眩晕, 甚或痰厥者。

涤 痰 汤
组成:半夏 竹肉 胆星 各8g 橘红 枳实 茯苓 各6g 人参 菖蒲 甘草 各2g 姜枣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温 胆 汤
组成:半夏 竹肉 枳实 各6g 陈皮9g 甘草3g 茯苓5g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十味温胆汤
组成:半夏 枳实 陈皮 各6g 茯苓5g 枣仁 远志 五味子 熟地 人参各3g 甘草2g 生姜 红枣
功用: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特征: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茯 苓 丸
组成:半夏60g 茯苓30g 枳壳15g 朴硝7g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痰停中腕。
特征: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2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组成:瓜蒌 陈皮 黄芩 杏仁 枳实 茯苓 各30g胆星 半夏各45g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互结。
特征:咳嗽痰黄,咯之不出,胸膈痹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 陷 胸 汤
组成:黄连6g 半夏12g 瓜蒌30g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
特征:胸脘痹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柴胡陷胸汤
组成:柴胡3g 半夏9g 黄连3g 桔梗3g 黄芩5g 瓜蒌15g 枳实5g 生姜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具证,胸膈痹满。
特征:按之痛,口苦苔黄,脉滑数。

滚 痰 汤
组成:大黄 黄芩各240g 蒙石30g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
特征:发为颠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痹闷,或眩晕耳鸣,或 扰颈结核,,或口眼濡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大便秘结,舌苔黄 厚,脉滑数有力。


3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组成:贝母5g 瓜蒌3g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3g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肺燥有痰。
特征: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等。

4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12g 甘草6g 干姜9g 细辛6g 五味子6g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蓄。
特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冷哮丸
组成:麻黄 川乌 细辛 川椒 白矾 牙皂 半夏 胆星 杏仁 甘草各30g 紫苑 冬花 各60g
功用:散寒涤痰。
主治:背受寒邪。
特征:遇冷即发喘咳,胸膈痹满,欹息不得卧。

三子养亲汤
组成:白芥子6g 苏子9g 莱菔子9g
功用:降气块膈,化痰消湿。
主治:痰涎雍盛。
特征:咳嗽喘逆,痰多胸痹,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5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6g 白术15g 甘草4g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
特征:眩晕头痛,胸膈恶呕,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定 痫 丸
组成:天麻 川贝 半夏 茯苓 茯神 各30g 胆星 菖蒲 全蝎 甘草 僵蚕 琥珀 灯草 各15g 陈皮 远志 各20g 丹参 麦冬各60g 辰砂9g
功用:涤痰息风。
主治:痰热内扰。
特征: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扑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彻,目斜口歪, 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颠狂。

止 嗽 散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苑 白部 白前各10g 甘草4g 陈皮5g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
特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16.消食导滞

保 和 丸
组成: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 茯苓各9g 陈皮 元召 莱菔子各3g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积。
特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溏泻,舌苔厚腻,脉滑。

大 安 丸
组成:即保和丸加白术6g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饮食不消,气虚邪微,以及小儿食积。

枳实导积丸
组成:大黄30g 枳实 神曲各15g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各9g 泽泻6g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内阻肠胃。
特征:脘腹胀痛,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 槟榔 青皮 文术 枳壳 黄连 黄柏各30g 大黄15g 香附子 牵牛 各60g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泻热。
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
特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编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枳 术 丸
组成:枳实30g 白术60g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特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

健 脾 丸
组成:白术75g 木香 黄连 甘草各22g 茯苓60g 人参45g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 山楂 山药 肉蔻各30g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
特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簿,舌苔黄腻,脉象虚弱。

资 生 丸
组成:白术 人参各90g 苡仁45g 茯苓45g 山楂 橘红各60g 黄连9g 白蔻 泽泻 各10g 桔梗 霍香 甘草各15g 扁豆 莲肉各45g 山药 芡实各45g 麦芽30g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特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
18.2 消痞化积

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3g 甘草 麦芽 茯苓 白术各6g 半夏 人参各9g 厚朴 枳实 黄连 各15g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治,寒热互结。
特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

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90g 射干 黄芩 鼠妇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 厚朴 瞿麦 紫葳 阿胶 各22g 柴胡 蜣螂各45g 白芍 牡丹 土鳖各37g 蜂巢30g 朴硝90g 桃仁15g 人参 半夏 葶苈子各8g
功用: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疟疾日九不愈,胁下痞鞭成块,结成疟母。
特征:以及徵积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 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17.驱虫剂

乌 梅 丸
组成:乌梅45g 细辛18g 干姜30g 黄连45g 当归12g 附子18g 川椒12g 桂枝18g 人参8g 黄柏18g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症。
特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理中安蛔汤
组成:人参2g 白术3g 茯苓3g 川椒8g 乌梅9g 干姜2g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
特征: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中吐出, 或由大便排出。

连梅安蛔汤
组成:胡连3g 川椒2g 雷丸10g 乌梅5g 黄柏3g 槟榔10g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燥,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 红,脉数身热等证。

肥 儿 丸
组成:神曲30g 黄连30g 肉蔻15g 使君子15g 麦芽15g 槟榔12g 木香6g
功用: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虫积腹痛,消化不良。
特征:面黄肌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证。

布 带 丸
组成:夜明砂60g 吴芋60g 使君子60g 茯苓15g 白术15g 人参15g 甘草15g 芦荟15g
功用:驱蛔消疳,补养脾胃。
主治:小儿虫疳。
特征: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证。

化 虫 丸
组成:铅粉15g 鹤虱15g 槟榔15g 苦楝根15g 白矾37g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肠中诸虫。
特征:发作时肠中作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

伐 木 丸
组成:双术60g 黄酒面曲12g 皂矾30g
功用:消积,燥湿,泻肝,驱虫。
主治:黄肿病。
特征: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倦无力。


18.涌 吐 剂

瓜蒂散
组成:瓜蒂1g 赤小豆1g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雍滞胸脘。
特征:胸中痞硬,懊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三 圣 散
组成:防风5g 瓜蒂5g 藜芦3g
功用: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特征:失音闷乱,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

救急稀涎散
组成:牙皂15g 白矾30g
功用:开关涌吐。
主治:中风闭证。
特征:痰涎雍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扑不省 ,或口眼似歪,脉象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痞。


19.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 甘草 皂刺 山甲 花粉 尔香 没药 二花 陈皮各9g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督雍聚,气滞血瘀。
特征:红肿热痛,身热凛寒,苔白或黄,脉数有力。

连翘败毒散
组成:连翘9g 枝子9g 羌活8g 玄参12g 薄荷5g 防风5g 柴胡6g 桔梗5g 升麻5g 川芎6g 当归8g 黄芩9g 白芍10g 牛蒡子6g 渴加花粉;面肿加白芷;项肿加威灵仙;大便 实加大黄、穿山甲;气虚加人参。
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伤寒汗下不彻,邪结耳下硬肿,名曰发颐。

五味消毒饮
组成:二花20g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天葵子各15g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火毒结聚的痈疮肿疖。
特征: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 钉,舌红,苔黄,脉数。

银花解毒汤
组成:二花 地丁 犀角 茯苓 元召 丹皮 黄连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湿热风火,痈疽疔毒。

四妙勇安汤
组成:二花 玄参各9g 当归3g 甘草2g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脱疽。
特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五 神 汤
组成:茯苓20g 前仁15g 二花90g 牛膝10g 紫花地丁20g 功用: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主治:多骨疽、腿痛、委中毒、下肢丹毒等。

犀 黄 丸
组成:犀黄15g 麝香75g 尔香 没药各500g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横痃、瘰疠、流注、肺痈、小肠痈等。

消 醒 丸
组成:尔香 没药 各30g 麝香5g 雄黄15g
功用:活血散结,解毒消痈。
主治:一切红肿痈毒。

蟾 酥 丸
组成:蟾酥6g 轻粉1g 枯矾 寒水石 铜绿 尔香 没药 胆矾 麝香各 3g 雄黄6g 蜗牛21个 朱砂10g
功用:解毒消肿,活血定痛。
主治:疔疮、发疽、乳痈、附骨疽、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

牛蒡解肌汤
组成:牛蒡子10g 薄荷6g 荆芥6g 连翘10g 枝子10g 丹皮10g 石斛12g 玄参10g 夏枯草12g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颈项痰毒,风热牙痛。
特征:头面风热兼有表证者;外痈局部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 浮数,苔白或黄。

海藻玉壶汤
组成:海藻 昆布 半夏 陈皮 青皮 连翘 贝母 当归 川芎 独活 甘草 海带 各3g
功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主治:肝脾不调,气滞痰凝。
特征:石瘿,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

透 脓 汤
组成:黄芪12g 当归6g 山甲3g 皂刺5g 川芎9g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毒,正虚不能脱毒。
特征: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透 脓 散
组成:即透脓汤加白芷、牛子、二花。
功用:扶正祛邪,托毒溃脓。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此即溃。

托里透脓汤
组成:人参 白术 山甲 白芷 升麻 甘草 各2g 当归6g 黄芪10g 皂刺5g 青皮6g
功用:扶正祛邪,托里透脓。
主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
特征: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阳 和 汤
组成:熟地30g 肉桂3g 麻黄2g 鹿角胶9g 白芥子6g 姜炭2g 甘草3g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
特征: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 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中 和 汤
组成:人参 陈皮各6g 黄芪 白术 当归 白芷 各5g 茯苓 川芎 皂刺 尔香 没药 二花 甘草各3g
功用:补气透托,和血消散。
主治:痈阳证属半阴半阳之间,似溃非溃。
特征:漫肿微痛,淡红,不热等元气不足之证。

小 金 丹
组成:白胶香 草乌 灵脂 地龙 木鳖 儿香 没药 当归各75g 麝香30g 墨炭12g
功用: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
特征:流注、痰核、瘰疬、乳癌、横痃、贴骨疽、膳拱头等病。

内补黄芪汤
组成:黄芪 麦冬 熟地 人参 茯苓 各10g 甘草 白芍 远志 川芎 桂皮 当归各5g
功用: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主治: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特征:溃处作痛,倦怠懒言,胃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 弱,舌淡胎薄。

苇 茎 汤
组成:苇茎30g 苡仁30g 冬瓜子24g 桃仁9g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咳嗽。
特征: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胸中隐隐作痛,肌肤甲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18g 牡丹9g 桃仁12g 冬瓜子30g 硭硝9g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少腹种痞。
特征: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 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清 肠 饮
组成:二花90g 当归60g 地芋30g 麦冬30g 元参30g 甘草10g 苡仁15g 黄芩6g
功用:活血解毒,滋阴泻火。
主治:大肠痈。
苡仁附子败酱散
组成:苡仁30g 附子6g 败酱草15g
功用: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胀,按质濡软脉数。

薏苡仁汤
组成:苡仁 瓜仁各10g 丹皮 桃仁各6g
功用:肠痈初起,湿滞血瘀,腹中疼痛,或胀满不食,小便不利,或妇人产后, 月经前后,凡由湿滞血瘀而致腹痛者,皆可服用。


20.理 气 剂

1 行气

越 鞠 丸
组成:双术12g香附12g 川芎12g 神曲12g 枝子12g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即气、血、痰、火、食、湿。
特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腑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证。

金 铃 子 散
组成:金铃子30g 玄胡30g
功用:行气疏肝,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有热。
特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玄 胡 散
组成:当归15g 玄胡15g 蒲黄15g 赤芍15g 肉桂15g 姜黄9g 尔香9g 没药9g 木香9g 甘草9g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妇女室女,七情伤感。
特征: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连背膂,上下功刺,经候不调一切血 气疼痛,并可服之。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9g 苏叶6g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特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12g 厚朴12g 薤白9g 桂枝6g 瓜篓12g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痹。
特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上下抢心,舌苔白腻 ,脉沉弦活紧。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12g 薤白12g 白酒250g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
特征:胸部满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瓜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瓜蒌12g 薤白12g 半夏12g 白酒250ml。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兼痰浊较甚者。
特征:胸中满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桔 核 丸
组成:桔核 海藻 昆布 川楝子 桃仁 厚朴 木通 枳实 玄胡 桂心 木香 各15g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寒湿疝气。
特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天台乌药散
组成: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6g 青皮6g 高良姜9g 槟榔9g 川楝子12g 巴豆10g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
特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

导 气 汤
组成:川楝子12g 木香9g 茴香6g 吴芋3g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疼痛。

暖 肝 煎
组成:当归9g 枸杞9g 茴香6g 肉桂6g 乌药6g 沉香3g 茯苓6g
功用: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阴寒。
特征:小腹疼痛。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30g 陈皮30g 甘草15g 茯苓15g 草蔻15g 木香15g 干姜3g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伤于寒湿。
特征:脘腹胀满或疼痛。


2 降气

苏子定喘汤
组成:苏子9g 半夏9g 当归6g 甘草6g 前胡6g 厚朴6g 肉桂3g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
特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定 喘 汤
组成:白果9g 麻黄9g 苏子6g 甘草3g 冬花9g 杏仁9g 桑皮9g 黄芩6g 半夏9g
功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特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哮喘咳嗽,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四 磨 汤
组成:人参3g 槟榔9g 沉香3g 乌药9g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七情所伤,肝汽郁结。
特征: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芭痹满,不思饮食。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6g 乌药9g 沉香6g 槟榔9g 枳实9g
功用:行气降逆。
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
特征: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旋复代赭汤
组成:复花9g 人参6g 生姜10g 代赭石9g 甘草6g 半夏9g 大枣10g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特征:心下痞闷,噫气不除。

甘姜人参半夏汤
组成:干姜6g 人参6g 半夏9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2g 竹茹12g 大枣10g 生姜9g 甘草6g 人参3g
功用:降逆止呕,医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特征:呃逆或干呕。

橘皮竹茹汤
组成:茯苓30g 橘皮30g 枇杷叶30g 麦冬30g 青竹茹30g 半夏30g 人参15g 甘草15g
功用:降逆止呕,和胃清热。
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新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9g 竹茹9g 柿蒂9g 姜汁30g
功用:理气降逆,清热止呃。
主治:胃热呃逆,胃气不虚者。

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 柿蒂9g 人参3g 生姜6g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畏气虚寒。
特征:胸痞脉迟者。


21.治风剂

21-1. 疏散外风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9g 甘草6g 川芎6g 当归6g 白芍6g 细辛15g 羌活3g 防风3g 黄芩3g 石羔6g 白芷3g 白术3g 生地3g 熟地3g 茯苓3g 独活3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
特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消 风 散
组成:当归 生地 防风 虫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双术 牛子 石羔 各3g 甘草 木通各2g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
特征:皮肤疹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骚养,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 数有力。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 荆芥各12g 白芷 羌活 甘草各6g 细辛3g 防风5g 簿荷24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特征:偏正头痛,或颠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菊花茶调散
组成: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
特征:头目眩晕及偏正头痛。

苍耳子散
组成:辛荑15g 苍耳子7g 白芷30g 薄荷2g
功用:祛风通窍。
主治:鼻渊。
特征: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牵 正 散
组成:白附子 僵蚕 全蝎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中风,口眼莴斜。
特征:风中经络,风痰阻于头面。

止 痉 散
组成:全蝎 蜈蚣等分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蓄等。
特征:顽固性抽经样疼痛。

玉 珍 散
组成: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
特征:牙关紧闭,口嘬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五虎追风散
组成:蝉蜕30g 南星6g 天麻6g 全蝎10g 僵蚕10g
功用: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
特征:牙关紧闭,手足抽蓄,角弓反张。

小活络丹
组成:川芎 草乌 地龙 南星 尔香 没药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流滞经络之证。
特征:肢体经脉挛痛,关节躯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

大活络丹
组成:白花蛇 乌稍蛇 威灵仙 量头尖 草乌 天麻 全虫 首乌 龟板 麻黄 贯仲 甘草 羌活 官桂 霍香 乌药 黄连 熟地 大黄 木香 沉香各60g 细辛 赤芍 丁香 尔香 僵蚕 南星 青皮
骨碎补 白蔻 安息香 黑附子 黄芩 茯苓 香附 玄参 白术各30g 防风 葛根 虎骨 当归各5g 血结45g 地龙 犀角 麝香 松脂各15g 牛黄 冰片 各5g 人参90g
功用:祛风扶正,活络止痛。
主治:中风瘫痪,萎痹,痰厥、阴疽,流注等。

21.2 平息内风

羚角勾藤汤
组成:羚角片5g 桑叶6g 川贝12g 生地15g 勾藤10g 菊花10g
茯神10g 白芍10g 甘草3g 竹肉15g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经。
主治:肝经热甚,热极动风。
特征: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蓄,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 焦起刺,脉弦而数。

镇肝息风汤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生杭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呈6g 甘草5g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七血逆乱。
特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口 角歪斜,眩晕颠扑,昏不知人,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勾藤饮
组成:勾藤9g 羚羊角1g 全虫1g 人参3g 天麻6g 甘草2g
功用:清热息风,益气解痉。
主治:小儿天勾。
特征:牙关紧闭,手足抽蓄,惊悸壮热,头目仰视,兼有气虚者。

天麻勾藤饮
组成:天麻12g 勾藤12g 石决18g 枝子9g 黄芩9g 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寄生 夜交藤 茯神各9g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特征:头痛眩晕,失眠。

阿胶鸡子黄汤
组成:阿胶6g 白芍9g 石决15g 勾藤6g 生地12g 甘草2g 生牡蛎12g 络石藤6g 茯神12g 鸡子黄2个
功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主治:邪热久留,焯烁阴血。
特征:筋脉拘急,手足瘛纵,类似风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大定风珠
组成:白芍18g 阿胶9g 龟板12g 熟地18g 麻仁6g 五味子6g 牡蛎12g 麦冬12g 甘草12g 鸡子黄2个 鳖甲12g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温病邪热久羁,热灼真阴,或误用汗、下、重伤阴液。
特征:神倦瘛枞(zhi zong),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欲之脱。

小定风珠
组成:鸡子黄1个 阿胶6g 龟板18g 童便15ml 淡菜9g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温邪久羁下焦。
特征:灼zhuo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hui,脉细弦。

地黄饮子
组成:熟地 巴戟 枣皮 石斛 大云 附子 五味子 官桂 茯苓 麦冬 菖蒲 远志各等分
功用:滋肾阴,补肝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证。
特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典方剂(下)
120首常用方剂
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100首常用方剂-中药学
常用方剂歌诀(下)
中医医院肝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