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名方儿科部分
名医名方儿科部分

1.婴幼儿黄疸
1.1退黄汤(王静安)(功效) 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主冶) 婴幼儿黄疸。
1.2阳黄清解汤(郑惠伯)[功效] 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主冶]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 新生儿肝炎综
合症及部分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阳黄者。
2.百日咳
2.1痉咳方(徐迪三)(功效] 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
2.2百马汤(黎炳南)(功效] 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主冶] 百日咳。
3.小儿病毒性肝炎
3.1利肝汤(田成庆)[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4.小儿外感、肺炎
4.1新加正气汤(王传吉)(功效] 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主治] 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4.2清宣导滞汤(王静安)[功效] 清热解毒,透邪导滞。 (主治] 小儿高热。
4.3苦降辛开汤(刘弼臣) (功能] 苦辛开降,豁痰宣闭。 [主治] 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 腹胀,痰壅
泛吐,舌苔自腻,脉象弦滑等。
4.4宣肺化痰汤(王静安)[功效].宣肺透邪,降气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咳嗽。
4.5清肺化痰汤(郭中元)(功效] 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 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
5.小儿肾炎、肾病
5.1五草汤、(刘嬲臣)(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渗湿,活血降压。 [主治] 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5.2小儿肾病合剂(李少川)(功效] 健脾化湿,调整脾胃。 (主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及脾虚不运所致的肿胀。
6.小儿腹泻 
6.1六味止泻散(张介安)(功效) 健脾渗湿,分清止泻。 [主治] 大便泻下清谷,或食后则便,或稍进油腻生冷之物 则泻次增多,
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 萎黄,舌苔薄白、质淡。
6.2滞泻方(李今庸)[功效] 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主治] 小儿积滞腹泻。
6.3加味益脾镇惊散(周炳文)[攻效] 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主治] 惊吓泄泻。症见惊惕不宁,睡中时惊醒,泄泻粪便 如水或粪
青如苔,目珠淡蓝,指纹淡红,或青色。
6.4消食散(张介安)[功效] 行气消积,导滞积胃。 (主治] 小儿消化不良,纳呆。
7.食欲不振
7.1温中运脾汤(蒋仰三)(功效] 温中运脾。 (主治] 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7.2磨积散(陆石如)(功效] 扶脾健胃,磨积消食清热。 [主治] 小儿疳积症见:尿如米泔,经常发热,继之面黄肌 瘦,腹大青
筋,嗜凉多饮,小便清长,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竖立, 结膜干燥,角膜软化,困倦多眠,肢体浮肿,大便稀溏或干如羊 粪。
8.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疝气
8.1温脐散(董廷瑶)[功效] 温阳导滞。 [主治] 小儿肠麻痹。
8.2活血利气汤(董廷瑶)[功效] 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主治] 小儿肠套叠。
8.3完疝汤(李孔定)(功效] 升陷降气。 [主治) 小儿疝气。
9.小儿夏季热
9.1清暑生津汤(孟仲法)[功效] 益气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 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与中医学中的“疰夏”、 “消
渴"、“暑温”等证类似。其病机由于暑气蕴遏肺胃,薰灼皮毛、 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上以夏季长期
发 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似与某些小儿对高、 热气候适应不良有关,尤以出生后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
为多见。 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
10.小儿癫痫
lO.1除痫散(林夏泉) [功效] 祛风、化痰、养血。 (主治] 小儿癫痫。



儿科部分

1.婴幼儿黄疸
1.1退黄汤(王静安)
(组成] 茵陈15-30克栀子6~9克黄连3克郁金12
~15克 白蔻6克 香附15~30克 苏梗§克 金钱草30克
满天星30克花斑竹30克
(功效) 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主冶) 婴幼儿黄疸。
[用法] 将诸药浸泡5--10分钟后用文火煎10分钟,取汁,
视dxJL,年龄给药,每日服四次,四小时服一次。
[方解] 本方茵陈性苦微寒,苦燥脾湿,祛中焦湿邪、苦泄
下降,又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其寒能清热、清泻肝胆之郁热,为
治肝脾湿热之主药;栀子清湿中之热、黄连清中焦湿热、三药合
用,使湿热分消,从下而解,为治黄疸之主药;配伍郁金、白蔻:
香附、苏梗宣通气机,并可化湿祛瘀;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
利湿退黄,合而用之,使气化湿而化,湿去而邪无所留,则其热
自退,其黄自消,堪谓清化湿热、退黄之效方。
(加减] 本方药组成以湿热发黄为主的黄疸较适宜,证见全
身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紫暗,小便深黄而短,腹部膨胀、
大便秘结或溏、舌苔黄腻、质红、指纹红紫等。若感受疫毒,黄
疸初起,症见发黄、恶寒、身热不扬、纳呆或食少、恶心呕吐、溲
黄赤、短少、大便不实,苔厚黄腻或微白、脉数沉细,纹红青紫,
属脾湿过重者加苍术9克、草果10克;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为气
郁不畅,经络阻滞,隧道壅塞,加用疏肝破气之品,重用白蔻、’香
附加青皮10克、香椽10克、槟榔10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
30克;大便干结者,加胖大海10--15克,腑气得通,邪气得泄;
如见腹部有痞块者,加紫丹参15---30克、鸡内金10~15克、酥
鳖甲15克、粉山甲15克,以活血软坚消痞;呕吐者加陈皮6克,
姜水汁竹茹9克;素体虚弱,色黄晦暗,手足欠温、邪气虽盛,正
气亦虚者,加明沙参30克、黄芪30克。
[典型案例] 韦某,男,两个月。
住成都市南部省博物馆。患儿出生后7天全身发黄、腹部隆
起,小便黄少。经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胆管阻塞性黄疸。经
住院治疗后,未见好转。初诊时全身发黄,腹胀如鼓、纳呆烦躁、
溲黄赤少,舌苔白腻、纹紫淡红。诊断婴幼儿黄疸。辨证:湿热
郁结、夹气滞血瘀。治则:清热除湿,利疸祛瘀。处方:退黄汤
加滑石15克、鸡内金10克、鲜车前草30克,服三剂,一日一剂。
复诊:经服上方后,黄色退去大半,小便增多微黄、烦躁减轻,腹
胀消退。再进上方加炒二芽各30克、姜黄6克,服九剂,一日一
剂,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经有关医院复查,患儿基本恢复正常。

1.2阳黄清解汤(郑惠伯)  
(组成] 绵茵陈10克 白英6克生栀子6克黄柏3克
川金钱草15克川郁金3克
[功效] 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主冶]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及部分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阳黄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一起,分2—3次温服。
(方解] 新生儿阳黄:‘症见目黄、身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哭
闹不安、呕吐、腹胀、不欲乳食、口干而渴、或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揆其病因,多由孕母
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婴儿于产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薰
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发黄疸,故又称“胎黄”或“胎疸”。方
中茵陈、白英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共为主药;生栀子、黄柏、金
钱草苦寒泄火,清利湿热,均为辅药;郁金理气活血为佐。诸药
协同共奏清热利湿,化瘀退黄之效。 ’
(加减] 只要新生儿湿热俱盛出现阳黄症状者,皆可加减运
用本方,每获良效。若身有发热者加柴胡、黄芩祛邪热;呕吐者,
加鲜竹茹、陈皮和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釜
底抽薪;小便欠利者,加滑石、车前草利水通淋;腹胀甚者,加
枳壳、厚朴;食滞不化者,加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高热烦躁,
身发斑疹,尿赤而暗者,此为湿热伤营入血,宜合犀角散以清热
利湿、凉营解毒;伴神昏、抽搐则合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
凉营、熄风开窍。
(按语) 新生儿皮肤粘膜及巩膜明显黄染,根据其病因不同,
临床表现不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往往生后数小时或1~2天内出
现黄疸逐渐加深。面色苍白、水肿、肝脾肿大,甚则嗜睡、惊厥、
肢体强直。胆道阻塞:生后数日慢慢出现黄疸,持续不退或加深,
大便灰白色,小便深黄,肝脾肿大。新生儿肝炎:黄疸逐渐加重,
经过缓慢,持久不退,小便深黄,大便灰白,母有肝炎病史,或
婴儿有肝炎接触史。败血症:部分患儿出现黄疸,伴有发热,精
神萎糜,皮肤常见出血点或者有化脓病灶。以上诸证需详辨。本
方的适应证,是以阳黄为主要表现者。
[典型案例] 龙某,男,3个月,初诊日期,1992年11月
15日,门诊号1470。
患儿在两个月前出现身目俱黄,逐渐加深。曾住省医院儿科
诊为“不完全阻塞性黄疸’’、“肝炎综合症",经治2个月无效,特
来就诊。刻下患儿症见全身及面目中度黄染、腹胀、便溏色似白
陶土,尿短赤如浓茶、口干、纳呆、舌暗红苔黄,指纹青紫。辨
证责在脾胃湿热蕴蒸,瘀热阻滞,胆汁被迫外溢而发黄——阳黄。

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退黄,遂用前方治疗。服药12剂后,黄疸全
部消退,二便均已见正常,胃纳转佳,精神振作,舌净而告愈。1
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按:本病例属於阻塞性黄疸,病过多日,瘀热阻滞,故取清
利湿热与活血化瘀,双管齐下,药证合拍,故其诸证迎刃而解。此
外本方还可治疗初生儿单纯性湿热黄疸,肝炎性黄疸等症。 .


2.1痉咳方(徐迪三)

[组成] 桑白皮9克杏仁9克 生石膏30克 鱼腥草9
克黄芩9克百部9克天浆壳4只 天竺子9克腊梅花9

(功效] 清肺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 天竺子与腊梅花,为《本草纲目拾遗》三奇方中的
主要药物,经常用于阵发性剧咳、,‘为治疗久咳及顿咳的要药。现
代药理研究已证明,天竺子中所含的南天竺碱,‘具有麻痹呼吸中
枢的作用。因此对阵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掌握
药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中毒。桑白皮具有清泻肺热的作
用。黄芩、石膏都能清肺胃之热,杏仁宣肺止咳,百部及天浆壳
为治疗久咳及百日咳的要药。天浆壳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与百
部同用,更能增强其止咳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百部中所
含的百部碱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加减) 凡症见咳声连连,甚至达数十声不止,咳后有鸡鸣
样吸气性回声,常于呕吐痰涎后方少定,并往往少住又作等百目
咳痉咳期可选用本方。若热盛加板兰根、射干、野菊花、芦根等;
咳剧加紫菀、款冬花、桃仁等;气逆加葶苈子、白芍等;痰多加
海浮石、海蛤壳、莱菔子等;干咳加川贝、黄精、人参等;咳血
加墨旱莲、茜草根、藕节、仙鹤草、茅根等;阴虚舌剥加乌梅、南
北沙参、天冬、麦冬等。
百日咳脑病变可应用下列药物:
高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类;抽搐可
加用羚羊角、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之类;神志昏者
可用苏合香丸之类。
[典型案例] 粟某,女,2岁。
病史号47767。顿咳一月,阵发性连续性痉咳,每日达20多
次,每次5~10分钟,咳时弯腰屈背,颈项伸展,有深长的鸡叫
样吸气声,咳剧时呕吐粘痰,甚至痰中带血六痛苦万分,在外院
曾用胆汁片、氯霉素以及其它中西药物,均未见效。症见苔少舌
红、脉滑数,治以清肺降逆、化痰止咳。药用:桑白皮9克杏
仁9克 生石膏30克 炙款冬9克、黄芩9克 鱼腥草9克
炙百部9克 旱莲草20克藕节9克天浆壳4只 天竺子9
克服药3剂 咳嗽已经大减,阵咳每日由20多次减少至10次
以内,时间也从每次5--10分钟减至3---5分钟,痰已松畅,呕吐、
咳血均止。再以原方连服4剂,咳嗽已基本控制,惟晚上偶有

二次阵咳,每次亦不超过2分钟,再以前方,佐以养阴清肺,连
服4剂而愈。

2.2百马汤(黎炳南) .
[组成] 百部10克马兜铃3克炙甘草6克太枣4枚
(功效] 降气止咳,补益脾肺。
[主冶] 百日咳。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方中百部.、马兜铃擅于降气止咳,对于痉咳连连之
症颇有捷效。而证多起于体虚,久咳必伤肺气,若专于攻邪则重
伤其气,此病势缠绵之因也,故对体虚者,能否恰如其分地运用
攻补兼施之法,是速愈本病之关键。本方用大枣、炙甘草即示扶
正之意,惟马兜铃性寒而味甚苦,婴儿服之易吐,当以轻剂取效
(3--4克),配用枣、草可调其味。体若虚寒者,更助以温补之品,
则量虽小而可获事半功倍之效。临证时,据其证候特点、加味调
治。
[加减]:本方为治百日咳的基础方。若外感风邪、痰热束肺,
证见发热、流涕、咳嗽阵作,夜间尤甚、痰黄、舌质略红、苔薄
白、脉滑数,以百马汤选加麻黄、防风、前胡、桔梗、大青叶、连
翘等;若痰浊互结、肺络受阻,症见痉咳连连,面赤发憋、涕泪
俱出、痰粘难咯,咳甚呕吐粘痰或伴食物,可予百马汤选加苏子、
葶苈子、鹅管石、沙参、地龙;偏热者再加毛冬青、蚤休;若肺
阴不足,正虚邪恋,病久阴伤,余热留恋,证见低热不退,或五
心烦热,咳嗽痰少,盗汗、口干、咽红,百马汤加青黛、海蛤粉、
沙参、麦冬、五味子、花粉;若中运不健、肺脾两虚,素体虚弱,
或病久正伤,证见面色萎黄、咳嗽无力、纳呆便溏、自汗盗汗,百
马汤加党参、白术、陈皮、法夏、鹅管石、五味子。
(按语] 此方为黎氏经验方,其治百日咳之法,.不论证属何
型,皆以“百马汤"为基础方治之。
(典型案例) 邝某男,3岁半,1 979,年11月26日初诊。
咳嗽3个多月,加剧月余,呈阵发性咳嗽,每晚10余次、痰
多、时现气促,曾用多种西药未效。舌淡苔薄白,+脉细数,双肺
音稍粗,未闻罗音。血象:白细胞9700/立方毫米,淋巴65%。中
性29%,伊红6%。证属脾虚痰盛、肺络受阻。处方:麻黄4克、
党参、沙参、鹅管石各15克、白术、百部、茯苓各10克、苏子、
炙甘草、葶苈子各6克、马兜铃3克、大枣4枚,共服七剂、咳
嗽大减,偶而晚问阵咳1~2次。以百合汤合六君子汤续进4剂,
咳愈。
_

3.小儿病毒性肝炎
3.1利肝汤(田成庆)
[组成] 茵陈25克板兰根10克败酱草15克、夏枯草
10克 尾连10克 黄芩10克黄柏10克 金钱草10克 木
通6克滑石15克胆草3克柴胡6克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解] 方中茵陈、黄芩、黄柏、胆草、滑石、木通、金钱
草等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尾连、板兰根有清热解毒之功;败酱
草能解毒且可活血;夏枯草、柴胡均可清肝胆之热。综观本方组
成适宜於肝胆湿热型肝炎。
(加减) 凡见主要症状: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大便干、
尿深黄如浓茶、身黄巩膜面部发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数或弦滑等,属“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者可用本方,清利肝胆湿
热。如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
薄荷5克、生石膏1 5克;并外感风寒者,加苏叶l0克、芥穗5克;
呕吐、恶心者,加陈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5克;肝区痛者,
加川楝子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赤芍等各10克;纳差
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炒稻谷芽10克、扁豆10克;.
便秘者加熟军3克。
(按语)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有关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其治
法当以清热利湿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湿热蕴伏是本病发病的
主要因素,湿热可持续于病程的始终。本方证系肝胆湿热、疫毒
蕴结,再进一步分当属热重於湿者,用之奏效甚佳。 .
[典型案例) 孙某,男,12岁,学生,1989年6月lo日初
诊。
患儿8天前身热,呕吐,不欲食,大便稀、小便黄、乏力、精
神差、巩膜发黄、肝肋下3公分,脾不大、脉弦滑、舌有黄苔,化
验肝功能,各项均不正常(略)。观其脉症属“肝胆湿热"。拟清
肝胆湿热为法,遂用上方去夏枯草、木通,加车前草1.0克、焦三
仙各io克、陈皮10克服7剂后来诊,身热已退,饮食渐佳,大
便仍稀,小便变淡黄,呕吐消失,巩膜黄染渐退,乏力与精神好
转,脉弦滑、舌苔仍黄。又与前方去陈皮加夏枯草10克。上方又
进7剂后复诊,饮食转佳,大便已不稀,小便转清,精神已正常,
已无乏力,巩膜黄染已退。惟有时尚有轻微的恶心、腹胀、舌苔
变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滑石、胆草、金钱草、车前草,加陈皮
10克、竹茹10克、蚤休10克、丹皮10克,又服七剂后再复诊,
饮食尚好,又时有恶心、,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苔仍薄黄、脉
弦滑。前方去蚤休、丹皮加藿香10克、法夏6克,又进7剂后前

来开药,诉饮食如前,二便正常,恶心.已除,时腹稍有胀痛,舌
淡黄薄苔,脉弦缓,肝脾已不能触及。前方去陈皮、竹茹、法夏
加腹皮10克、川楝子10克,再进七剂。前后共服药30余剂,症
状始消失,肝功能化验方正常。停药一月余再复查肝功能仍正常,
且无临床表现。

4.小儿外感、肺炎
4.1新加正气汤(王传吉)
[组成] 苏叶10克.藿香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
白芷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功效] 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主治] 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用法] 水煎服,1日1剂,水煎约150毫升。1岁以内1次
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9 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
日服4次。3岁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
(方解] 临床所见小儿外感表证以风夹湿邪、阻中化热型较
为多见。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取效迅速。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
湿、理气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湿邪,四
味合用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
热解毒。综观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 一
(加减] 本方适宜於证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
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拥、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
渴而不多饮、苔白苔多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
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证。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恶心
呕吐加半夏10克、陈皮5克;腹泻加滑石12克:炒薏仁10克。
(按语) 本方系于《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减
面成。
[典型案例] 左某,男,5岁。
患儿发热4天,曾用西药治疗,热仍不解,来本科门诊治疗:
体温39.5℃,倦怠,身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纳少,口
苦恶心,大便稀,日1~2次,舌苔厚腻,脉濡数。诊为风邪夹湿、
阻中化热。应用本方加板兰根10克。服药1剂,体温降至36.8。C;
余证悉减。,食欲尚差。于上方加陈皮5克,继服1剂而愈。

4.2清宣导滞汤(王静安)
(组成] 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 白薇30克桑
叶10克 赤芍3~6克 柴胡6~10克荆芥9克 黄连3~6
克 山楂10-15克 神曲lO- 15克槟榔6~9克 花粉9--
1 5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 清热解毒,透邪导滞。
(主治] 小儿高热。
[用法] 将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煎煮,水量以超过
浸泡药面为度,文火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大小给药。
患儿饮药后,放至床、盖被,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
汗,日服3~4次。
[方解] 石膏气味辛甘,大寒无毒,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
阳明实热之圣药,故有“温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石膏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火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
止消渴烦逆”(《别录》)其功专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
之滞,使邪不凝于血分,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见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证,以石膏为主。方中石膏得青
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具
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热之功;柴胡、荆芥发散郁热,透营转气,引
邪外出,给邪以出路,堪称王道用药;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
耗损。配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它药伐
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
体微汗出,大便通、鸱张之热毒去矣。 .
[加减] 本方适宜於小儿高热。若高热引动肝风,选加羚羊
角、犀角、钩藤;热入营血,选加丹皮、玄参、生地、麦冬;鼻
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子;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
对小儿年令不足厨岁者去石膏,视其病情缓急使用紫雪丹每晚八、
九点分二次服。 .
[按语]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证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
体,“稚阴稚阳"最易感受病邪,邪气最易枭张,邪正交争急剧,
则易于出现高热。因小儿患病后,既有变化迅速,易寒易热、易
虚易实的病理转变,又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故治疗时
应做到及时、果敢、准确。对本证只要辨证准,大可不必因其年
少而不敢用药,放胆用本方.,使其直达病所,方可却敌。否则,杯
水车薪、药轻病重、终难取效。
[典型案例] 郭某,男,1岁,1990年2月7 日就诊。
患儿5天前因外感导致发烧,最高体温达40℃。曾到它院治
疗·口服螺旋霉素,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但疗效不佳,于我科
就诊,体温39℃,神倦纳呆、唇赤面红、舌红苔少,指纹紫滞。改
处下方:荆芥9克、柴胡10克、黄连9克、石膏30克、青蒿30
克、赤芍9克、栀子9克、芦根30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
花粉15克、连翘9克、黄芩10克、板兰根30克。上方服一剂后,

烧即退,精神恢复。随善后调理,即告病愈。

4.3苦降辛开汤(刘弼臣)
[组成] 黄连1克(或用马尾连3克) 黄芩10克干姜1
克半夏3克枳壳5克川I郁金5克莱菔子3克
(功能] 苦辛开降,豁痰宣闭。
[主治] 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
腹胀,痰壅泛吐,舌苔自腻,脉象弦滑等。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三次分服。
  [方解] 本方以芩连之苦降,治疗肺胃郁热,解除内闭之邪;
姜夏之辛开,祛除胸中痞满,宣通内郁痰浊;枳壳、郁金、莱菔
子逐痰水,破结实,直导胸中之滞,使里结客邪,无所依附而自
解,每收开中焦疾实,通宣肺气之闭的功效。 ’
[加减] 当小儿肺炎出现痰壅泛吐,胸满腹胀,舌苔白腻、
脉象弦滑,属于痰热内羁的指征,方可应用本方。如果喘咳痰鸣,
面色青紫、泛吐痰沫、脉象沉细,则属寒痰上泛,法专温振胃阳、
化痰除饮,就非本方适应证了。临床运用时,还要注意不宜过量,
因为大苦沉寒能使脾胃受伤;辛温大热,有导致口燥咽干之弊。所
以《临证指南医案》谆谆告诫我们:“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
通’’,其主要关键在一“微”字。使用本方时若能同时根据临床不
同证情,分别酌加杏仁、山栀、淡豆豉、炙杷叶、南沙参、地骨
皮、桑白皮、黛蛤散、生姜等药,灵活配伍,辨证论治,往往可
获更佳疗效。
[按语] 肺炎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其发病机
理多因肺气郁闭,化热生痰,痰随气逆,所以喘咳多痰。因此,治
疗小儿肺炎,解除热、痰、喘是临证诊治的关键,常能及时控制
病情发展,防止变证丛生。
有些肺炎因外邪犯于肺,肺气郁阻生热,薰蒸津液成痰,痰
热闭阻,壅塞气道,不能宣通,升降失常,往往出现发热较高,喉
中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胸闷胀满,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症。这
种外感非时之气,拥有大量胶固之痰,以致热毒壅盛、痰闭肺窍
的病证,绝非麻杏石甘汤所能奏效。因其肺胃同病,必须苦辛开
降,豁痰宣闭,上病中取。故常给以苦降辛开汤用以治疗小儿肺
炎,每获良效。因为辛先入肺,肺主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
行,故凡肺气郁阻,气化不利,应用辛药则可通其闭,畅其气,开
其毛窍,祛邪外出。所谓“辛能疏通;宜导而行之’’正合“辛通
其闭"之旨。苦先入心,心主血,统管一身之火,火性炎上,故
凡邪火有余之证,应用苦药则可降邪火,平其火盛,泄邪予内,正
所谓“苦降其逆”。邪火无以逗留,阴阳自然调燮,而气化功能畅
通,病当痊愈。 ‘ : r.
[典型案例] 洪某,男;10个月。
于1 986年7月23日就诊。曾因发热2天于7月17_日入院诊

治。自入院后体温逐渐自38.4℃上升到40.4。C.,发热无汗,查自
血球8000mm3、中性37%,淋巴|5;;0%,大单核1%、嗜酸2%、z
线等查之诊为“肺炎”。入院5天来经用青、链霉素、四环素加氢
考点滴、、中药清热解毒剂,、大便干燥3天未排,舌苔薄白腻、指
纹稍紫,两肺布满干啰音及哮鸣音。随改处方为:黄连1克、黄
芩5克、干姜o.5克、半夏l克、枳壳3克、杏仁.6克、生石膏
20克、大黄1.5克,服2剂后汗出、便通、体温下降到37.8℃。
随后以此方为主加减出入,因其体质较差,复加用5%G·S300毫
升、VitCl00毫克静点。又服3剂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诸症消
失。于28日出院后,未再发。

4.4宣肺化痰汤(王静安) .
[组成) 炙麻绒12克荆芥6克炙百部12克炙复花15
克 芦根30克炙前胡12克 橘络15克 黄连6克 桔梗9
克 山楂10克神曲1 o克。枳壳6 4克
[功效].宣肺透邪,降气化痰。
[主治] 小儿肺炎咳嗽。
[用法) 将方中诸药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待药煎沸后,用
细火再煎5~10分钟,滤药取汁,每日服4--5次,适量。服药期
间,忌生冷油腻之品。若需用中成药“蛇胆陈皮末”、用温开水调
服,每日一支、两次分服{若需配草药,先将草药清水洗净,晾
干后,放入热水锅内加30克蜂蜜炙,然后与它药共煎。
(方解) 临床上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很多,但不论何种原因。
咳嗽总不离乎肺。肺气壅遏、宣降失常为产生咳嗽的主要机理,因
此对咳嗽的治疗强调宣降肺气。方中炙麻绒其性较麻绒缓和,但
宣肺止咳功效不变,并具有解表祛邪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麻
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为方中主药;荆芥祛风解表,其
性平和,使表邪去,咳嗽自平;配以百部、复花、前胡降气止咳,
则止咳力量更强;用山楂、神曲、枳壳“健脾开胃,调五脏,下
气,止呕逆,消痰’’(《日华子本草》)具有消食导滞通腑,以增
进纳食,使腑气通畅之功,肺气赖六腑以通气,六腑通则肺气亦
降,是以六腑以通为用,肺气亦以降为和,肺气顺降咳自平矣。此
即通腑即所以泻肺之理也;小儿乃纯阳之体,感邪易于化热,故
兼热者多见,方中芦根、黄连以清热泻肺,枳壳、桔梗、橘络相
配,理气化痰。以上诸药配伍,共奏宣肺透邪、降气化痰之效。治
疗小儿咳嗽疗效确佳。
[加减] 本方组成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宗旨,以何种咳嗽
总离不开肺为契机。概言之肺失清肃是咳嗽产生的基本病机,治
疗时应重在宣肺顺气化痰,用药须考虑小儿肺脏娇嫩特点,相机
行之。兼见厌油者,去黄连,加紫苏;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者,去
黄连、加黄芩,石膏;热痰甚者,加瓜蒌,配合中成药“蛇胆陈
皮末”;咽喉红肿,干咳不断,舌质红者,加射干、腊梅花、银花,
去枳壳;久咳伤阴,干咳痰少,少苔者,去芦根、黄连、。枳壳,加
沙参、桑叶、花粉、麦冬、炙杷叶;咳吼气紧痰多者,加胖大海、
苏子、葶苈、丝瓜络;久咳痰少,数月不止,加配草药五皮革、青
蛙草、肺经草、六月雪、兔耳风、炙杷叶各15克;舌苔厚腻属湿
热者,加冬瓜仁、木通、滑石;咳嗽声嘶加射干、银花、蝉蜕;兼
咳者加苏梗、姜制竹茹;脾虚便溏者,去芦根、枳壳,加陈皮;兼
发疹者,去枳壳、加银花、丹皮、蝉蜕、大青叶,不一而足,堪
称辨病用药精细。 .
(按语] 小儿咳嗽系常见病、多发病。该方立意缜密全面,

已为临床印证,急待剂型改革以造福于患者。
[典型案例] 江婷,女,5岁。 , .
就诊时间1 990年2月4日。患儿一月前因不慎外感,反复咳
嗽、哮喘,曾在多处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今日来我科就诊,患
儿咳嗽,精神欠佳,纳差,舌质红、苔黄厚、指纹紫滞。处方如
下:
苏叶10克、前胡10克、黄连10克、木通10克、滑石30克、
芦根3Q克、炙麻绒12克、炙复花15克、炙冬花12克、炙百部
12克、冬瓜仁30克、炙紫菀12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30克。
上方服二剂后,患儿于7日来复诊。咳嗽明显减轻,精神好
转、食欲增加、苔白、舌质淡红、指纹紫。即于上方去前胡、加
白蔻3克、连翘9克,服二剂后,即告痊愈。

4.5清肺化痰汤(郭中元)
[组成] 板兰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桔红10
克天竺黄15克元参1 2克炒杏仁10克 白前10克鱼腥
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苑12克甘草10克
(功效] 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 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
[用法]‘加水煎服。轻者,日服一剂,早晚二次分服;重者,
日服两剂,分四~六次服完。
[方解] 方中以芦根、板兰根、天竺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
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兰根性味苦寒,
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
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竺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
要药,对於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
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桔红
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气
止咳之品,邪热得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
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 、
(加减] 凡证见咳嗽气喘、声高息诵,痰液浓稠或黄,发热
面赤,烦躁口渴,大便或干或秘,小便短赤,舌苔中心黄腻,脉
滑数者,即为本方的适应证。若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
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从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
薄荷、蝉衣、芥穗,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
胡、葛根,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
不甚,但肢体酸困拘急,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湿;邪入气分后,
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银花,清气透热;热痰壅
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
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泻肺平喘;热邪
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
欲饮,加花粉、麦冬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
便数日不通,加大黄、元明粉、瓜蒌,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
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
, [按语] 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
《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
‘ [典型案例]。 患者常某、男孩、5周岁。
于1987年春节前,因起居不慎发病。初起发热咳嗽,鼻流清
涕,当地医生按感冒予以治疗。后因热不解,经当地的卫生院化
验、胸透、诊为肺炎,改用青、链霉素治疗。连续用药四天,病
情不见好转。农历正月初四邀郭氏往诊。当时,患儿壮热(体温
39℃),有汗而热不解,喘促咳嗽,喉间痰鸣,唇色紫绀,鼻翼煽
动,舌苔焦黄而燥,脉滑数有力。询之已五日未大便,遂诊之为:
风温,邪在气分,痰热阻肺,肠腑热结。按照上方酌减用量,并

减去紫菀,加地龙、大黄、元明粉,令一昼夜服药两剂,分六次
服完。服后,当晚泻下燥粪五、六枚,次日体温降至37.5℃,痰
喘明显减轻。.遂依原方改为每日服药一剂。又服二剂后,体温降
至正常,喘促痰鸣消失,但仍时有干咳。再依原方减去大黄、元
明粉、地龙。加紫菀,又连服三剂,诸证消失而治愈。

5.小儿肾炎、肾病 ’
5.1五草汤(刘弼臣)
(组成] 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
草15克车前草15克 白茅根30克灯芯草1克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渗湿,活血降压。
[主治] 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
[方解] 方中鱼腥草、半枝莲性味辛寒,功能清热解毒,活
血渗湿;倒叩草、灯心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益母草可活血通
络,去瘀生新’(现代实验证明有明显的利尿降压作用);车前草甘
寒滑利,可清热渗湿,利水消肿(现代实验证明有抗菌消炎、利
尿降压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诸药合伍,有很强的清热利
水,活血解毒作用。同时根据I临床不同证候,分别配合以传统的
“发汗、利尿、逐水、燥湿、理气、清解、健脾、温化"等八法,
灵活配伍,辨证论治。 ’
[加减] 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
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
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按语] 小儿肾炎,中医将其归于“水肿病"、“水气”的范
畴。临床应用辨治水肿的方法治疗小儿肾炎,有些病例往往迁延
不愈,说明须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探索新
的治疗途和径。
临床证状表明,小儿肾炎除水肿外,尚有高血压、蛋血尿或
白尿等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高热、头痛、恶心等;部分病例
水肿不明显,或水肿消失而肾炎未愈。故小儿肾炎一病,与中医
的“水肿病”虽相近似,但也不尽相同。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
因与感染有关,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通
透性改变而造成血尿、蛋白尿等变化,故中医在治疗上,应该配
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
五草汤系刘氏从民间单验方中筛选、验证并加以充实而成。通
过临床验证,90%以上的肾炎患儿,服用7天左右、浮肿明显消
失,血压下降;服用2周左右,肉眼血尿消失。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
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
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
(++),红血球15—20、白血球10一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
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於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
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

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 5克、车前草15克、白茅
根30克、灯芯草1克、连翘1 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
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
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
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
热渐除。再拟方:苍术、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
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
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
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5.2小儿肾病合剂(李少川)
(组成] 嫩苏梗9克制厚朴10克 广陈皮6克炒白术6
克 肥知母9克 云苓9克抽葫芦10克炒枳壳9克麦冬9
克猪苓5克泽泻10克甘草6克
(功效] 健脾化湿,调整脾胃。
(主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及脾虚不运所致的肿胀。
[用法] 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先用冷水浸泡2 o.分钟,然后
用微火煎30分钟,取120毫升~150毫升,分两次温服。
(方解] “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为治水肿之宗
旨、医家治水肿之法,多遵内经此古训化裁而成,故其源一也。开
鬼门即发其汗,方中苏梗能开腠疏表以发其汗,远比麻、桂辛温
过燥为妥;洁净腑即利其便,方中抽葫芦,泽泻,皆有甘淡利温
之功,又比过投栀子、木通苦燥伤阴为佳;去宛陈蕉即涤肠胃之
郁,使脾胃得以维持正常的受纳腐熟,俾漫渍之水可以归经,方
中厚朴、陈皮、白术、枳壳,借其辛香苦燥,以调达脾胃升降枢
机;加知母、麦冬者,一则可佐白术之燥,二则又可顾胃之阴。动
物实验表明:此方对提高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胆固醇均有一
定效果。
[加减] 本方治疗因脾虚湿困,三焦气化失司所致之小儿肾
病水肿。若感受风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时,可去方中苏梗、
白术,加薄荷、芥穗、连翘、银花;感受风寒而见畏寒、身热、肢
冷者,可加羌活、防风、苏叶;正气偏虚,兼受时邪者,可加太
子参、葛根、柴胡,仿人参败毒散意,以扶正祛邪;病久气阴两
虚,或久服激素,出现面赤火升,阴虚阳亢时,可去白术、猪苓、
重用知母、麦冬或配生地以甘润滋阴。小儿肾病综合征所致水肿,
证情复杂棘手,且湿性粘腻,难获速效。故用此方时,守法守方
还须通权达变,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一
(按语) 小儿肾病综合征,当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机
固然与肺的肃降,肾的开合温煦有关,但小儿“脾常不足’’,故主
要病因为脾气不足,中焦湿困,运化失司所致。因此,如何促使
脾胃功能健运,维护其脏腑升降气化作用,调和阴阳,增强体质,
防止继发感染,已成为治疗小儿肾病的中心环节。
小儿肾病乃因脾受湿困为病,但感受时邪,或湿邪蕴久化热,
也每多出现变证,故在治疗中,均不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成不变。既要掌握健脾化湿的原则性,又要考虑到见是证用是药
的灵活性”阴阳表里,虚热虚实;辨证确切,庶不致误。
(典型案例) 王某,女,13岁>学生。
1984年5月20日来诊。自1 984年4月15日感冒低热咽痛,
继之面及全身浮肿,4月20日诊为“急性肾炎99“小儿肾病综合

征"。经某医院用中、西药与强的松10毫克每日三次,尿蛋白自
(fff)降前(+),后持续不降,经常呕吐、面部及腿仍有浮肿。于
5月20日来诊,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腻,脉象稍滑。随嘱其递
减停用强的松,处方:太子参20克、苏梗9克、云苓15克、猪
苓10克、泽泻12克、白术10克、白茅根10克,每日煮服1剂。
服用10剂后,浮肿消失.食欲转佳,尿蛋白微量~(一),前方
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又服七剂,先后复查三次尿蛋白
(一),而治愈。

6.小儿腹泻
6.1六味止泻散(张介安)
(组成) 白术200克泽泻150克云苓200克猪苓150
克车前子100克木瓜50克
(功效) 健脾渗湿,分清止泻。
[主治] 大便泻下清谷,或食后则便,或稍进油腻生冷之物
则泻次增多,饮食减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
萎黄,舌苔薄白、质淡。
(用法] 以上诸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
泡服。用量:1岁以内每次10克,每日2次;1—3岁,每次1 5克,
每日2次;4—7岁以上,每次15—20克,每日3次
[方解] 小儿“脾常不足”是泄泻发病的内在因素。祖国医
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其气宜升;胃
主受纳,其气宜降。升降失调,纳运失职,致使清浊不分,则生
泄泻。故调理脾胃是治疗泄泻的基本法则。利尿止泻之法常为临
床所甩,《景岳全书》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择
其健脾利湿之意则寓在此中。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为主,辅以泽
泻利水渗湿,直达下焦膀胱;猪苓、云苓、车前增强利水之功为
佐,使以木瓜酸收而固涩。六药合方,则脾健湿除,其泻自止。
[加减] 本方适宜脾土亏虚,清浊不分之泄泻。若乳食不化、
加山楂、神曲;久泄不止,加诃子、石榴皮。
(按语] 本方源于四苓散加车前与木瓜而成。一是增强利尿
之功,意在利小便以实大便;二是妙用木瓜一味乃借其酸收涩肠,
既止泻而又防利水太过。验之临床确是治疗脾虚泄泻的有效方剂。
[典型案例] 梁某,男,7个月。
腹泻五月,每日十余次,泻下清谷,伴纳谷不香,睡眠露睛、
汗多、小便短少。曾连续3次住院,中西药治疗,时有好转,终
未根除。初诊,患儿神疲倦怠,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指
纹淡。治宜健脾渗湿,分清止泻。方用六味止泻散20克,每日分
2次开水泡,澄清取汁加少许白糖频服。连服2 日证减,服4日而
愈。

6.2滞泻方(李今庸)
(组成] 党参10克 白术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苡
仁1 o克 陈皮5克麦芽10克黄连3克石榴皮6克马齿
苋10克神曲6克
[功效] 健脾和胃,清热化滞。
[主治] 小儿积滞腹泻。
[用法] 水煎服。一日一剂,药汁稍浓缩,加糖,半岁以内,
一次服15毫升,每隔2---3小时一次;半岁至一岁,一次20毫升,
2~3小时一次;一岁以上,一次25~30毫升,2~3小时一次。
(方解] 本方的基础是四君子汤,以补脾健运为主;加苡仁
甘淡利湿,亦是为了健脾;其次为神曲、麦芽、陈皮等,其主要
作用为和胃化滞;余下黄连、马齿苋、石榴皮主要用于清湿热,清
湿热而不伤阴而利於脾的健运,而马齿苋、石榴皮虽味酸,但却
无留邪之弊,此三药均有良好的清湿热、治泻痢的效果,不论脾
虚结滞或单纯湿热泄泻都有显著疗效。 ,
[加减] 小儿泄泻,伤于饮食者,最为常见。诚如《素问》
所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又“脾常不足”,内因与外因
合而为一,构成本病好发年令多在两岁以下。故本病治疗要点以
健脾祛湿为主,扶正重在健脾,祛邪重在利湿。本方旨意亦在此
也。若呕恶加砂仁;发热加银花;积重者加槟榔;腹痛加自芍。
.[按语] 幼儿腹泻的特点,既见脾虚,又有积滞。脾愈虚乳
食愈难运化而愈积滞;反之,积滞愈久,愈妨脾健运而脾愈虚,形
成恶性循环,为解开这一怪圈,故本方补脾又兼导滞。还应注意
的是,蕴久化热,而脾虚积滞最易蕴生湿热或易感湿热,故清湿
热之品,诸如黄连、马齿苋等常不可少。
[典型案例). 患儿刘某,男性,1岁半。 ’
由于喂养失调,致消化功能紊乱。生后1 5天开始吐泻,少者
4~5次,多至10余次。经服西药吐止,但仍泄泻,初泻水样便,
后有乳块,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未效。于1 989年9月初来我
处就诊,望患儿眼窝下陷,呈严重脱水状,二目无光、精神不振、
表情淡漠,但手足心热,舌红苔光嫩,舌尖尤赤,指纹紫红色。其
母代诉患儿近来每日大便10余次,泻下物如豆瓣,有时精神萎糜,
有时烦躁不安,口渴欲饮,乳食不香。此症乃久积化热:脾阴受
损,宜清不宜补,宜凉不宜温,以清热化滞,育阴健脾为治,处
以太子参9克、茯苓6克、甘草3克、苡米9克、石斛9克、山
药9克、连翘3克、焦三仙10克、黄连1.5克、桔梗3克、车前
子3克,水煎频服,一日五次,二日一剂。服药3剂,泄泻明显
好转,每日4~5次,精神好转,乳食香,手足心热大减,舌质由
红变淡。又服3剂,泻全止,每日大便一次,一切恢复正常。以

参苓白术丸和黄精丹善后,至今随访八个月,患儿健康无恙。

6.3加味益脾镇惊散(周炳文)
[组成] 党参9克 白术5克茯苓6克甘草3克钩藤
5克朱砂0.3克琥珀1克
 [攻效] 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主治] 惊吓泄泻。症见惊惕不宁,睡中时惊醒,泄泻粪便
如水或粪青如苔,目珠淡蓝,指纹淡红,或青色。
[用法] 每日 1剂,水煎分服。
[方解]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化湿;钩藤
平肝祛风;朱砂、琥珀镇惊安神,诸药合用为扶脾抑肝镇惊之剂。
[加减) 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惊泻粪青如苔,
泻色青,发热有味,睡卧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则十余次,
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胃纳欠佳、紫纹多淡红;若调治不当,
往往缠绵难愈。本方宜於以上诸症治疗,如兼肠热食滞,腹胀,大
便次数无度,粘如胶、矢气者,加黄连、木香、砂仁、焦三仙、陈
米。另外还要强调饮食忌口,饮食需择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
冷瓜果,肥甘厚味。
(按语] 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脾易虚肝
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每易导致肝旺侮脾,脾失
健运,乳食不化而成泄泻。因此,婴幼儿惊泻主要是肝脾功能失
调所致,脾虚肝旺乃惊泻病机关键,本方药组成与之甚为合拍。

6.4消食散(张介安)
[组成] 厚朴20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内金陈皮各60克
[功效] 行气消积,导滞积胃。
(主治] 小儿消化不良,纳呆。
[用法] 以上诸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泡服。
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
7岁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用量煎服,
每日一剂。
[方解] 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除膨胀为主药;辅以内
金、槟榔去宛陈莝而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茯苓、陈
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食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以
期宛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消食散是以六腑生理功能出发而制定。盖胃属六腑之一,《内
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时,六
腑纳运饮食、传导水谷,虚实更替,通而不滞。后世更提出:“六
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以此为理论根据,张氏认为:胃气
既有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
胃气不畅,气血违和,故而百病丛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
根本,腑通则诸证悉除。
[加减] 凡因内有积滞而致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
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寝不宁,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
舌苔白厚腻者皆宜本方。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半夏;兼
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
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者,加生石膏。
[接语] 使用本方宽中通利气机,导其积滞从大便而解,则
诸证可除,但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故运用本方中病即止。用
时还须确审其内有积滞,若用之不当,反致真元耗损。
[典型案例] 陶某、男、2岁。
发热10天,手足心热,便结2~3日一行。曾口服感冒清及
静脉点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一周无效。初诊体温39℃,面黄颧
赤,精神不振,舌苔白厚腻。证属内伤(食滞)发热,治拟导滞
清热。方用消食散加地骨皮、生石膏、石斛煎服,三剂后治愈。

7.1温中运脾汤(蒋仰三) ‘
(组成) 制附子3克 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
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5克 焦山楂10克 神曲10克
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功效] 温中运脾。
(主治] 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服,其中鸡内金应研末
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素。 .
[方解) 小儿厌食证,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
证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如
恣啖生冷之物等等,而致寒湿阻困,脾虚食滞,导致运化失司。
《名医方论》云:“阳气始动於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方中附子、
肉桂去脏腑之寒湿,补火暖土;配干姜以增强暖中除寒之功;苍
术、白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阳,一为阴中之阳;一为补中除湿,一
为益气和中,且能强脾土,伍茯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
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青、陈皮破滞气,削坚积,
且消食宽胃,.相伍而行气导滞;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
开胃之品。诸药相伍,中宫得温,脾士始运,磨谷消滞,升降调
和,恙疾皆除矣。
[加减] 本方加减后还可疗寒湿中阻之滞泻、呕吐、积滞等
脾胃运化失司之证。兼泄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兼呕吐
者加姜半夏6克、苏叶梗各6克、旋复花(包)6克、蔻仁3克;
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菔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按语]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
一种病症,病久则可转为积滞或疳证。如果小儿的发育营养比较
好,只是偶有食欲低下的情况,则不视为厌食症;正在患病的小
儿而出现的食欲不振,亦不属此范围。厌食证在城市的小儿较为
多见。由于部分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增加过多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一些滋补食品,或偏食、挑食影响了小儿脾胃的腐熟运化
能力,损伤脾胃而引起本证。但小儿脾常不足,若恣啖生食冷饮,
常导致寒湿困中,脾土失运而厌食,久之则有碍健康,这在独生
子女中每每易见,故蒋氏拟“温中健脾汤”可谓独具匠心。
[典型案例] ·蒋某,女,4岁,1985年初诊。
患儿经常不欲食,伴有腹痛、溏泻,睡喜腑卧,有时呕吐、舌
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失健运,胃有寒湿,治宜健脾和胃,祛
湿散寒。方用温中运脾汤略加减。上方服六剂后食欲好转,腹已
不痛,诸症都有所减轻。又以上方加减,并服肥儿丸一丸日二次,
进7剂证愈。

7.2磨积散(陆石如) 、
[组成] 鸡内金30克 生谷芽30克 焦麦芽30克 生黄
芪25克胡连12克五谷虫30克蜣螂30克
(功效] 扶脾健胃,磨积消食清热。
[主治] 小儿疳积症见:尿如米泔,经常发热,继之面黄肌
瘦,腹大青筋,嗜凉多饮,小便清长,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竖立,
结膜干燥,角膜软化,困倦多眠,肢体浮肿,大便稀溏或干如羊
粪。
[用法] 上药共研成细面,每晚服3~6克,用红糖水调服
之。 .
(方解) 方中鸡内金能磨积,消食;黄芪助气;胡连反佐黄
芪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功;生谷芽能生发胃气;焦麦
芽能清导化滞;五谷虫、蜣螂有消疳积之功。全方药味不杂、配
伍精炼,一补一消,一升一降,补而不过,消而毋伐,从而使脾
胃运化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疳积亦日趋消失。
[加减] 疳积是一个虚实互见的病,治疗原则总以调理脾胃
为主:胃滞宜消,脾虚宜补;脾胃损伤还不甚而积滞重者,祛邪
消积为主;脾胃虚弱禀赋不足,当补其不足为主;体壮者先去其
积,后补其虚;体弱者,先补其虚,而后消积,或攻补兼施;其
它兼证,亦随证辨治。本方立意亦即此也。如有结膜干燥,角膜
软化时可加谷精草、菟丝子;重者可加枸杞子;如系脾虚泄泻可
酌加茯苓、白术等,此外还可加用当归补血。
[按语] 疳积即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疳者,干也,即
津液干涸之意。“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小儿乳食不节,恣食肥
甘生冷,或父母过於溺爱,妄投高级营养滋补食品,损伤脾胃,食
而不化,壅滞中焦,脾气不运,形成积滞,积滞日久,郁而化热,
灼伤津液,脏腑肌肉无以濡养,身体消瘦,形成此证。疾病初起,
病情较轻,多为积滞伤脾之初。病情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虚
多实少而为疳积。总之,脾胃虚损,亡津耗液是本证的主要病理,
调理脾胃则是其总的治疗原则。磨积散的药物组成与此意甚为贴
切,故疗效颇佳。 ·
[典型案例] 王某,男、2岁,1989年10月4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为第二胎唯一的男子,在奶奶家扶养,奶奶
十分喜爱,经常任性而食。近二月来患儿腹部逐渐增大,夜哭不
止,对欲吃食品食则不止,身体明显消瘦,大便不成形,常有不
消化之食物,伴轻度咳嗽。诊之,小儿面枯肌瘦、舌苔自腻夹黄,
胸部肋骨明显,腹大如蛙,叩诊鼓音较多,四肢消瘦、全身皮肤
干燥,脉象滑细而数。此疳积为患,遂处以磨积散,照法服之,并
嘱其饮食忌宜。一月后访其母日,我儿愈后一切正常,活泼可爱。

8.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疝气
8.1温脐散(董廷瑶)
[组成] 内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
0.15克
[功效] 温阳导滞。
[主治] 小儿肠麻痹。
[用法] 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
半个蛋白凹处,复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
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
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方解] 用本方药敷脐孔上,治疗小儿肠麻痹症。该症是起
於患儿泄泻后脾气虚惫,导致腹胀如鼓,叩之嘭嘭,呼吸短促,食
入即吐,而便稀不畅;次多量少,常有粘液,其小溲尚通,形神
困疲,病情严重。现代医学认为此系因腹泻所致低血钾或“停滞
性"缺氧而导致肠麻痹。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由于药入
即吐,因此另辟奚经,制“温脐散”外敷法以弥补之,使即转矢
气,拯危为安。本方为温香之品,借麝香的渗透之力,深入肠腔,
旋运气机。若得频转矢气,为脾阳复苏之机,即是向愈之兆。婴
幼儿泄泻,常遇肠麻痹,其势危急,病情严重者,多系脾惫气窒,
中焦阻滞,升降失职,逐致气阻于下而大便不畅,胃气上逆而呕
恶吸促,药入即吐,汤剂不纳,内治不易,施此外治、治效颇彰。
[按语] 本症在《幼幼集成》中已有记载:“虚胀者,或因
吐泻之后..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厚朴温中汤,若虚而兼
寒者,加附桂’’。症治似略接近。《内经》已知本症为逆症,《灵枢
·玉枢证》云:“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
咳逆,腹胀且殆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一
天之意)而死矣"。由此可见,泄泻而现腹大胀鼓,类似肠麻痹者,
以小儿为多见,须及早注意。其病机久泻脾惫,中焦窒滞,升降
紊乱,胃气上逆,治当振奋脾阳,复其升降,可用附桂理中汤加
木香、砂仁。及至重而吐,胃不受药时,则须另觅途径,急予
“温脐散”外敷之法,历试不爽。可旋运气机,使升降复常而获生
机。此类病患,.每多脾阳不振,故应以附子理中善后为妥。
[典型案例] 陶某,男,11个月。
因脾常不足,泄利六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
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嘭嘭,舌红口
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予外敷“温脐散’’,
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
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
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
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

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
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瘥,腹
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
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术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
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
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予温扶而安。 。

8.2活血利气汤(董廷瑶)
[组成] 小茴香3克干姜3克官桂3克 延胡索6克
没药3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 川芎3克 当归6克赤芍
6克
[功效] 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主治] 小儿肠套叠。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本方治疗小儿复发性肠套叠"。从患儿腹痛阵阵,痛
而拒按,有的伴面色晦暗,舌质色青等症状推理而论,此为肠道
局部血分瘀结。乃仿王清任氏少腹逐瘀法,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灵活运用,疗效显著,且可根除不发。
少腹逐瘀汤原方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
延胡索,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散
结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合当归、赤芍以活血行气。全方
主要在于温经散寒,活血利气,化瘀止痛,通达下焦。在实践中
可根据临床情况,随证加减化裁。
[加减] 凡症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有包块、按之则痛、
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舌有瘀点,口唇紫暗,脉象细涩者宜使用
本方。若寒甚必重用姜、桂;气滞血瘀需选用木香、乳香、桃仁、
红花、枳壳、川楝子等活血利气;腹部包块者可加三棱、莪术、,山
甲片化瘀消症;随宜而施,疗效显著,且可根治。
[按语] 小儿腹痛首当辨清儿内与儿外疾患。大抵而言,起
病缓慢,疼痛性质较轻,常自行缓解、腹部柔软,少有伴随症,多
属儿内疾病;起病急暴、病情较重、腹痛阵作或持续剧痛,腹肌
紧张,板硬拒按,或按即离手有阵击剧痛,或见腹部包块、肿物、
肠型,或常伴随发热、呕吐、大便不通,多属外科性疾病。小儿
肠套叠为西医儿外科常见病,急性发作时,常在X线下以空气或
钡液加压灌肠使之整复。但患儿每多反复发作,‘甚至上午复位,下
午又发,若手术治疗,病家每多顾虑。从中医辨证分析,认为本
病腹部剧痛,是由血络瘀滞,运行失常;局部麻痹而形成。如果
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后,这部分的血行仍不通畅,就形成反复发作。
方书谓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拥,肢体之痛,均
在络,皆宜治血。但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故治血必须顾气。从
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来看,本病均为局部血瘀气滞,采用
活血利气之法,灵活化裁,使血活气行,通则不痛,且能绝根。
(典型案例) 付某,男,6岁。
经常腹痛,已有年余,时作时止,舌苔薄白,面色萎黄,有
11次肠套叠史,症属络瘀,兼夹虚寒。治以温通活血,方用桂枝
2.4克、白芍9克、归尾9克、桃仁泥9克、红花4.5克、延胡索

4.5克、炙甘草3克、淡干姜1.5克、饴糖30克(冲入),3剂。
二诊时腹痛尚有,痛连脘腹,舌苔白腻,面色萎黄,虽有寒
湿夹杂,究与肠套叠有关。再以治血行气之法,方用归尾9克、醋
炒五灵脂9克、桃仁泥9克、红花4.5克、赤芍6克、炒枳壳4.5
克、延胡索6克、广木香2.4克、陈皮3克、官桂3克,四剂。
三诊:腹痛已减,且已轻松,就诊前一天曾下蛔虫一条,舌
苔薄润,便下通调。再以活血为主,参以杀虫之品,方用当归9克、
桃仁泥9克、川楝子9克、槟榔9克、红花4.-5克、延胡索4.5克、
炒枳壳4.5克、赤芍6克、炒柴胡3克,四剂。
四诊:血活络通,腹痛不作,胃纳正常,便下通调。再拟调
气活血,以善其后,方用党参6克、广木香3克、赤芍6克、当
归6克、延胡索6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炒枳壳4.5克、台
乌药9克、焦白术9克,五剂。以后随访从未复发。

8.3完疝汤(李孔定)
(组成] 柴胡6克 白芍15克枳实12克甘草6克黄
芪12克北五昧子6克荔枝核12克黄芩10克萱草根10

(功效] 升陷降气。
[主治) 小儿疝气。 .
(用法] 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
汁150毫升,煎3次取汁混匀,分4次温服。本病冬天皮肤收缩,
治疗较易;夏天皮肤松弛,治疗较难。服药期间,忌尉烈活动。食
勿过饱。疝已全消;则去黄芩,减枳实、荔枝核量为各4克、续
服5剂,巩固疗效。 .
[方解] 本病病机为中气下陷,小肠等腹腔脏器下坠腹股沟,
局部气血运行受阻而成。以气陷为夺,气滞为标。气滞由气陷而
成,但气滞又可反过来阻碍气陷的升复。故治以升陷治本,降气
治标。方中柴胡、黄芪、甘草、萱草根益气升提以治气陷;枳实、
荔枝核、黄芩苦辛通降,以治气滞;白芍、五味子酸敛收气,以
固既升之脏。如中气完全升复、疝气已全部消失,则重在补中益
气,自当减苦降之味。

9 小儿夏季热
9.1清暑生津汤(孟仲法)
(组成] 生石膏20克知母4.5克竹叶4.5克甘草4.5
克西洋参3克鲜石斛6克(干品减半) 鲜芦根20克鲜生
地12克(干品减半) 黄芩3克粳米15克
[功效] 益气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 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与中医学中的“疰夏”、
“消渴"、“暑温”等证类似。其病机由于暑气蕴遏肺胃,薰灼皮毛、
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上以夏季长期发
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似与某些小儿对高、
热气候适应不良有关,尤以出生后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为多见。
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
[用法] 每日1剂,以水煎服,热重时一日可服2剂,可连
续服用数周。
[方解] 本方从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
生津的基础上,以西洋参替代人参,使其在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
养阴之功;石膏、知母、竹叶、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
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之中更增生津益液之功;粳米,甘草和胃
以保护胃气。因此本方对暑伤肺胃的患者最为有效。
[加减) 若热重不退者可加银花9克、连翘6克;口渴多饮、
多尿者,可加蚕茧3枚、天花粉4.5克;舌红口干、烦躁不安者,
可加西瓜翠衣6克、莲肉6克、玄参4.5克;纳呆大便不实者可
加生山楂9克、白术6克、白扁豆9克,而去知母、石斛及生地;
高热已退而有低热缠绵者,可加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去石
膏、知母;乏力倦怠,精神不振者,可加孩儿参10克、黄芪10克。
(按语] 夏季热是婴幼儿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疾病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C之
间,一般午后较高,早晨较低,其体温与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愈
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三
个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不甚明显;病
延日久,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一昼夜可饮水4~5公升,甚则更
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长,
体温虽高,但大都不见汗出,甚则毫无汗泄。疾病初起,多不显
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多饮等症状。本方正适宣於此病的初中
期,亦即清暑益气之治则,暑伤肺胃之病机。 、
(典型案例) 周某,男孩,1岁,1989年夏初诊。 ’
平素体弱,入夏后发热不退,发热将近1个月,已用抗菌素
和解热药无效。来诊时患儿苍白少华,略显疲乏,一测得体温为
39.5℃,皮肤及手足心灼热,口渴频饮而少汗,纳呆大便干结,尿
多而频,舌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红。证属暑热郁阻,肺胃受

损,久则气阴不足。拟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治之,给清暑生
津汤4剂。二诊:服药后热降,仍有余热徘徊在38℃上下,口渴
多饮多尿已有改善,皮肤、手足心已不感灼热,舌红、苔薄黄,·指
纹显紫。拟前方去石膏、黄芩,加西瓜翠衣9克、银柴胡6克i地
骨皮9克,再予4剂。三诊: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面色转红润,舌
淡红苔薄白,指纹显紫,上午无热而下午偶有低热,以二诊方加
孩儿参10克、陈皮3克,复予4剂。四诊时已无热数天,患儿精
神食欲良好。停药而仅给六一散每日9克,泡茶饮服。后未来诊,
经访问已愈而未再发热。

1 O.小儿癫痫
10.1除痫散(林夏泉) .
[组成] 天麻72克 淡全虫60克 当归。150克 炙草60
克 胆星21克
[功效] 祛风、化痰、养血。
(主治] 小儿癫痫。
[用法] 以上各药共为细末,重者B服2~3次,轻者日服
1~2次,每次3克,以开水送服。
(方解] 先贤曾云:“治疗小儿癫瘸,不外乎清肝、养血、清
心、豁痰,如有虚损,则须补益。清肝,在于清肝经之热而达到
熄风定搐,佐以养血,则血和风灭。清心,在于泻心经之火而安
神开窍。肝热心火,皆能使气血不顺,炼液成痰,火升痰壅,肝
’失条达,肝风内动,而作抽搐,痰阻清窍,则神识不清,而出现
昏倒,所以必须着重于祛痰。如有亏损,自当于缓解后进行补
益”。方中天麻甘平入肝经,为祛风镇静之主药,且有疏痰气、清
血脉之功。淡全虫入肝经,搜风以定搐,与天麻相得益彰。风之
由来,是肝血少,血少而生风,肝风内动则眩晕抽搐,所以用当
归以养血、活血,而得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治痫之法,首先治
痰,胆南星,性味苦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化痰而不温,熄
风而不燥。并以炙草解毒调和诸药,且固中而助当归之补养。
[加减] 在治疗癫痫过程中,常以汤剂与除痫散配合应用,
以散剂长期服用,汤剂则间断服用,一般在发作时配合使用以增
强药效。汤剂亦以除痫散为基础,分量加以调整,改:天麻6克、
淡全虫4.5克、当归1 5克、炙草4.5克。如痰多,舌白腻,脉滑
者加法半夏9克;顽痰不化者加礞石4.5克,鸟豆花9克;肝火
旺而心烦善怒,舌质红,脉弦者加干地黄15克、白芍12克、生
石决15克或珍珠母30克;肾虚耳鸣,腰酸者加女贞了9克、菟
丝子9克、川I断15克;血虚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者加何首乌15
克、桑寄生15克、鸡血藤15克;心悸惊恐,睡眠不宁者加麦冬
9克,五味子4.5克,生龙齿15克;大便稀薄者加茯苓15克、蚕
砂15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15克,秦艽12克。 。
(按语) 小儿癫痫之因,先天多由胎惊、遗传等因素有关;
后天则多由痰、热、风、惊、食滞、血瘀等因素所致。而其所发
生,主要由于体内气血虚弱,脏气不平,而造成风、痰、虚交错
为患。由此可见,癫痫之发作总不离在本为虚,在标为实,虚者
正气虚,脏腑气血虚弱;实者,邪气实,风盛痰壅,故其治疗应
抓住风、痰、虚之理,而立祛风、化痰、养血之法。“除痫散”一
方用子临床颇有效验即缘于此也。 , ,
- (典型案例) 一男孩,10岁。

。 于1973年5月在发热后10余天,即出现全身阵发性不自主
的抽动,日l0余次不等,在某医院曾做脑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癫痫。
1973年8月上旬来诊时亦曾发作1次。病孩面色萎黄、喉间痰多,
舌淡,脉细滑。此为正虚外感,邪与痰郁于络脉。治以补虚、祛
风、化痰、镇痉。处方:天麻6克、淡全虫4.5克、当归15克、
炙草4.5克、胆星6克、法半夏6克、党参12克、菟丝子9克。
进服2剂后,随症加减礞石、茯苓、乌豆衣等味,共进20剂,抽
搐完全消失。遂以除痫散日1次,每次3克以巩固疗效。至当年
9月25 日复诊,一直没有发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施今墨对药(新版重排).pdf
中医食疗实用列表大全(含食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二、蔬菜瓜果类(1)
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材:竹叶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书籍 方剂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