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

    张某,男,25岁,南京人。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 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产后抑郁治验

    周某,女,32岁,湖南人。

    初诊:产后9个月,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口干,口苦,纳少。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治法: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甘草10克,炒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炒麦芽2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心烦等减轻,有时胸闷、心慌,舌苔薄黄,脉细数。前方去麦芽,加柏子仁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近来心情逐渐好转,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细。续原方10剂,以收全功。

    半年后追访,患者已康复,病未再发。

    按 患者产后心烦抑郁,属郁病,又属《金匮要略》所载脏躁,谓“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因产后失血,血不养肝,肝失柔和,则肝郁血虚,气郁化火,则兼郁热,以致忧郁心烦、少寐、口干口苦诸症。以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方证合拍,效如桴鼓。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舌謇语涩治验

    王某某,男,65岁,湖南长沙人。2010年6月24日初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中风”,曾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经抢救脱险。现神识欠清,行动不便,舌謇语涩,口角流涎,小便失禁。舌苔黄腻,脉弦细滑。

    辨证:痰浊闭阻。

    治法:化痰息风,活络开窍。

    主方:涤痰汤去参,合天麻四虫饮加减。

    处方:陈皮10克,法夏10克,枳实10克,茯苓20克,竹茹10克,炙远志10克,石菖蒲30克,胆南星6克,甘草6克,天麻20克,全蝎5克,僵蚕20克,地龙10克,蜈蚣1支,桑螵蛸20克,益智仁20克。15剂,水煎服。

    二诊:神识稍清,涎痰减少,舌苔薄黄腻,脉细滑。续以化痰息风开窍,上方继进15剂。

    三诊:神识渐清,语涩好转,小便失禁次数显减,近日大便干结,舌苔薄腻,脉细滑。继用前方加生大黄2克,15剂。

    四诊:神志渐清,语音更清晰,已无涎痰,无遗尿,但尿频,精神疲乏,纳少,大便尚可,舌苔薄白,脉细滑。拟原方加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20剂。

    五诊:神志基本清晰,言语已清,肢体活动增强,舌苔薄白,脉细滑,服前方20剂,诸症平复,基本能自理起居。

    按:本案中风为中脏腑之后遗症,综观脉症,可辨为痰浊闭阻证,正所谓“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痰热风阳上扰,蒙蔽神窍,瘀阻脑络,致神识蒙昧,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瘀阻肢体经络,致活动不便。故选涤痰汤去人参以涤痰开窍为先,寓“挟痰者,豁痰则风去”(喻嘉言)之意,再合天麻四虫饮活络祛风化痰,增强豁痰解语醒神之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医案---黄芪虫藤饮治痹痛

    曾某某,男,72岁,2009年09月25日初诊。全身麻木疼痛、疲乏、头昏沉、行步不正两年,伴颈胀,时作呕逆,咳嗽,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气虚血络瘀滞。

    治法:益气舒筋,活络消瘀。

    处方:黄芪虫藤饮。黄芪30克,全蝎5克,地龙10克,僵蚕15克,蜈蚣1条,鸡血藤15克,海风藤15克,钩藤15克,天麻20克,葛根3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全身麻木、头昏、颈胀减轻,仍疲乏,行步不稳,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继服前方,服药1月后,各症明显好转。

   按:黄芪虫藤饮具有益气、舒筋活络祛瘀之功效,用于本案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不畅,身麻,步履不正,方证合拍,故取良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肠胃积热便秘案

    陈某,女,35岁,长沙人。2009年09月25日初诊:便秘,2天1次,约5个月,伴腹胀,痔疮下血,口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肠胃积热。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合赤小豆当归散。麻仁2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4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槐花15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大便已通,血止,口疮减轻,轻度腹胀,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

    麻子仁丸合泻黄散加减:麻仁2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2克,防风6克,生石膏20克,栀子10克,藿香10克,槐花15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追踪观察,患者大便通畅,痔血未作,口疮已愈。

   按:《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竭,则坚于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本患者肠胃积热,日久未清,热盛伤津,肠道枯涩,故便秘成痔;热迫血溢,积热上蒸而发口疮。以麻子仁丸润肠通便,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使热去肠清,更合泻黄散清泻内热,以达邪去症除之目的,故效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熊继柏医案---风热咳嗽案

   李某,女,47岁,长沙某小学教师。初诊2009年12月15日:4日前感冒,自服感冒药,寒热退而喉痒,咳嗽渐甚,夜卧难安,痰黄黏,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贝止嗽散。桑白皮15克,川贝母10克,炙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荆芥1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矮地茶10克,法半夏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2月22日):服药后咳减,痰清。前方继进5剂,随访愈。

   按: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久郁不尽,肺热伤津,蒸液成痰,故有各症。以桑贝止嗽散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加半夏化痰止咳,薄荷清咽利气,矮地茶止咳祛痰,更增止咳之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

    张某,男,25岁,南京人。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 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滋阴降火理气治腰腿痛

    王某某,男,41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双侧腰腿部胀痛,伴尿黄,口干,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阴虚火旺,兼有气滞。

    治法:滋阴降火,理气止痛。

    主方:知柏济生汤合二妙散、金铃子散。熟地15克,淮山药15克,丹皮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川膝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0克,玄胡15克,川楝子10克。10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03月22日):腰腿疼痛止,近日失眠,舌苔薄白,脉弦细。拟枣仁汤合金铃子散。枣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茯神15克,甘草6克,玄胡15克,川楝子10克。10剂水煎服。

   按:“腰者肾之府”,腰腿疼痛,伴尿黄、口干,属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以知柏济生汤合金铃子散、二妙散,既滋阴降火,又理气止痛除痺,故取良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清心涤痰治神识癫狂

    林某,女,11岁,湘潭人。2011年8月18日初诊:精神迟滞,日渐加重,已近8个月,其行为乖异,多躁动,双目呆滞,少语寡言,大便干结,少寐,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痰热上扰。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主方:生铁落饮。天冬10克,麦冬15克,川贝10克,陈皮10克,胆南星4克,炙远志10克,石菖蒲15克,连翘10克,茯神15克,钩藤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辰砂10克,甘草6克,丹皮8克,栀子8克,生大黄3克,煅磁石20克,龙齿15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09月1日):躁扰减轻,大便正常,但仍神识蒙昧,口干多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继以生铁落饮加减,15剂。

    三诊(2011年09月29日):上方服后效显,家人再给15剂。今诊见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神情似清,稍可交流,近日少食,舌红,苔薄黄,脉数。续前方,再进20剂。

    四诊(2011年10月20日):精神面貌日渐趋向正常,有时几如常人,饮食、二便无异。嘱原方继服20剂,以收全功。

   按:本案患儿行为乖异,神识蒙昧,为癫病。《丹溪心法》谓癫狂:“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观舌脉,属痰火扰心之证,故以生铁落饮主之,使痰火清,神明清,则癫症自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消乳核

    李某某,女,23岁,湖南岳阳人。2009年3月11日初诊:患者自诉双乳肿物2个月,伴月经前乳房胀痛、心烦,经血色暗,舌淡红,舌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略数。查:双乳外侧上方各有1~2枚小结节,质中等,边清,可推移,与表皮无粘连。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桃仁10克,红花5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3月26日):自觉乳中结节变小,乳胀乳痛显减,仍时觉心烦,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继服前方,加黄芩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4月3日):乳胀、心烦、口干解。双乳中结节较前减小,舌苔薄黄,脉弦。拟疏肝消瘰丸:柴胡10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郁金15克,青皮10克,橘核15克,生牡蛎20克,浙贝30克,夏枯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炮山甲10克。服用1月后复诊,乳中结节又减。将此方制成蜜丸,服用两月,再查,双乳中结节全消,乳胀及心烦未发。

   按:本案为乳核病,多因痰阻、气滞、血瘀所致。肝郁气结致使痰浊内阻,气郁则血瘀,经络不畅,而见诸症。先以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再以疏肝消瘰丸解郁化痰散结,使肿核消散。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不开西药的纯中医”---——访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教授

    13岁学医,16岁行医,56年诊治85万人次,上至非洲总统,下至黎民百姓,他看病一视同仁;只有高小文化,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5篇,撰写出版中医学专著20部,成为大学知名教授、中医名家……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熊继柏发奋努力,成就了一代“名医”“名师”传奇的人生。 

    熊继柏天资聪颖,学力非凡。13岁启蒙习医,熟读《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时方妙用》等医书,过目能诵;拜师名老中医胡岱峰和陈文和门下,先师执教颇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指导重点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理论联系实际,临证日见长进。16岁起,熊继柏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望闻问切,乡人称“小郎中”,历时21个春秋,足迹踏遍石门的山山水水,各种病他都看,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有一年,石门县维新镇一带乙脑、流脑流行,限于当年医疗水平,诸多患者不治。一名17岁姓周的男孩,染病后高热不退,最高时体温达到41℃,连续5天昏迷,全身发斑疹,四肢抽搐。县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准备了后事。男孩有个亲戚听说熊继柏有办法起死回生,便慕名找来。熊继柏一副猛药,嘱咐病家弃药罐而用大吊锅煎药。一日一夜,病人喝下十碗药汤。奇迹出现了:高热退了,抽搐止住了,几天后,病情痊愈。自此,21岁的熊继柏名声大震。

    1979年底,全国中医选拔考试,熊继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选调到湖南中医学院,主讲《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课程,任教20余年,授课8000多学时。因条理清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且紧密联系临床,学生受益匪浅,桃李满天下。迄今熊继柏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带徒100余人,大多成为业务中坚。更形象直观的是熊继柏在全国首创基层医师中医临床现场视频教学,一个个活生生的病案,深入浅出的示范解答,学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我今年73岁,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回顾我的中医之路,感受最深莫过于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它的生命力在于辨证施治,济世活人。” 精神矍铄的熊继柏中气十足,掷地有声。几十年中医生涯,他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诊疗各种疑难病症及危急病症经验独特。

    熊继柏说,疑难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超乎常见病一般规律的疾病。中医讲究整体,讲究辨证论治,在治疗疑难病时更能独占鳌头。熊继柏通熟中医经典,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灵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屡屡用中医药创造奇迹。

    长沙一位35岁医学教师患流黑汗的“怪病”,晚上不出白天出,全身发黑,全国多家大医院诊断为内分泌失调,服用西药难奏效。刘老师羞于见人,意志消沉,心乱如麻。熊继柏诊断为阴虚自汗,而不是阴虚盗汗,问题出在肾脏,肾阴虚致虚热自汗。处方知柏地黄汤治肾脏虚热,外加龙骨、牡蛎帮助止汗,不出一个月,黑汗止了。几个诊疗回合,病人痊愈,容光焕发。

    一位曾下过几次病危通知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人,高热,体温达41.5℃,全身斑疹、黄疸。患者绝望等死。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找到熊继柏,他辨其病机为热毒入血,予以犀角地黄汤加味,5剂药后退烧;20剂后,病人斑疹黄疸皆退,临床指征消失,生活、工作恢复如常。

    北京中建集团40多岁的张某,2011年肺癌手术后化疗半年,出现脑转移,站不稳,头昏头痛厉害,求诊于熊继柏。熊继柏诊此乃正气内虚、并兼痰凝毒聚,需扶正益气与化痰祛瘀贯穿于治疗始终。熊继柏清楚地记得,病人第一次是被人“抬”进诊室,第二次是“扶”进来的,第三次是亲友“陪”着来的,第四次却是自己“走”来的。而今,张某每年从北京来长沙两次复查,对熊继柏感激涕零。  

    只要是熊继柏坐诊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挤满诊室。如今医学发达,各种高精诊疗仪器可以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得一清二楚。但熊继柏摸脉看病不是借助仪器,靠的是一块布垫,一支笔,一本处方笺。他的诊室无血压计,无听诊器,无体温表,无化验单;酷爱中医的他从不开西药,从不开中成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坚持用地地道道的“纯中医中药”治病。他自创的黄芪虫藤饮、葛根姜黄散、玄贝止嗽散、散偏痛丸等名方,药味精,见效快,救人无数,彰显了熊继柏对中医的虔诚与深情。

    熊继柏说,医者行善积德,要有菩萨心肠。因此,他看病特别照顾6种人:抬担架或坐轮椅来求诊的危重病人;残疾人;80岁以上老人和3岁以下小孩;癌症的重症患者;从外省来的;边远山区来的,尤其是农村来的,再苦再累也要看完。他动情地说:“农民太辛苦,收入低,生病以后跑到城里要路费,住宿吃饭要花钱,看病更要钱,能够为他们减轻点负担就尽量减轻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上)
每日一病案┃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
盗汗钩玄
经典指导临床 | 熊继柏教授是这样辨治眩晕的!
哮喘斷根秘方
痰湿导致的耳鸣头晕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