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癥瘕2

概述]
  妇人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症瘕。
  《广韵》曰:“癥,腹病也。。《说文》曰: “瘕,女病也。”症瘕一证,泛指一切腹内结块,临床上以妇女为多见。正如《徐灵胎医书全集。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所指出的:“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所以妇科立专章讨论.主要是指子宫、胞脉,胞络及冲任脉等部位发生的结块或伴疼痛的疾患。症与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癥瘕》篇曰: “症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 与脏气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症。。“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明确地指出了症与瘕在症状上的区别.但因其病形相类,难以截然分开,且瘕聚曰久. 由气及血,病情发展,每多成症,故临床上每多症瘕并称。与症瘕一名相类的有积聚,《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类》曰:“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不移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从其包块的质地言之,积同症类,为有形可征;聚与瘕似,聚散无常,故又有症积、瘕聚之名,但症瘕发生于下焦为多。
  在症瘕积聚的分类方面,古人论述颇详,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说。《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症瘕》篇中概括地说: “古方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五藏之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六府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若夫七症八瘕则妇女居多。”五积六聚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所谓五积者,即心之积曰伏梁,肺之积曰息贲.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肾之积曰奔豚。六聚者,概指六腑之气聚也.但无详论.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解释曰: “六腑失常,则壅聚不通了故实而不转。虚而输,随气往来,痛无定处。”“久气积聚,状如症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腰胁, 上气窒塞,喘咳,满闷,小腹缜胀,大小便不利,或腹泄泻,淋沥无度,遗精、白浊,状若虚劳。”《诸病源候论》中首载七症八瘕,但有八瘕名证.而无七症病形,仅在“症病侯”下列有暴、鳖、食、米、虱,发、蛟龙七证.后世又见血症,痃症.痞症,肉症之论,说法不一,难以统名。八瘕者,是指黄、青、燥、血、脂、狐、蛇、鳖瘕。该书还列有疝瘕候,是以突出其。浮假而痛。之特点也。以上分类既有琐碎之弊,又有“惑世诬名。之嫌.对临床缺乏指导意义,早在金末张载人就加以否定,现在很少应用。另外.尚有肠覃、痃、癖、疝、痞之名。肠覃者是指肠外之包块,乃寒浊凝结,腹生瘟肉,始如鸡卵.大如怀胎.按之坚,推之移,月经以时下。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癖者,僻在两胁之间,有时而痛。疝者,痛也,少腹痛引腰胁。痞者.胸脘痞满,腹胀如臌。痃、癖、疝、痞与症瘕相近,但不属癥瘕范围。
  根据症瘕症状的描述.似应包括西医妇产科学中的肿瘤及炎性包块等一类疾病.亦可能将陈旧性宫外孕列在其中, 目前大多倾向以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作为本病证内容较为合适。
  [历史沿革]
  关于癥瘕之疾.其论瘕者早于症,春秋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不少论述。《内经.素问.骨空论》曰;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为瘕聚最早的记载,并认识到本病乃奇经任脉为病。《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有从脉象的角度分析疝瘕的病位,更加完整了瘕疾的四诊内容,其曰: “寸口脉沉而弱, 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 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至于该书中论述的石瘕,肠覃两候,似应属于症积之类。《灵枢:水胀篇》详述之:。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肠覃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瘟内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提出以月事之行与不行区别两种不同的疾病,可能是对妇科与内科包块的鉴别诊断。而且提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疗原则.并指出攻伐太过者可致死的戒条。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描述了血与水结于胞宫所成之症积: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温,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敦者.古盛食之器,少腹满如敦状,盖少腹有形高起,如上下稍锐,中间肥大之敦状。同时还论述了妊娠宿有症病的鉴别诊断和证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恤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此方为临床常用的缓攻之剂。隋代《诸病源候论》第十九卷专论积聚症瘕.其中论“积聚病诸侯”六论,“症瘕病诸侯。十八论, “妇人杂病诸侯”中又列有积聚侯、癖病侯、疝瘕、症痞、八瘕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更具体地认识了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伴有不同症状的症瘕,在该书《症瘕病诸侯.癥瘕候》中指出: “症瘕者. 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该书对症瘕病名进行了分类.尽管其过于烦琐,庞杂,但无疑是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提高,为后人由博返约奠定了基础。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妇人女子众病论证治法》指出.症瘕一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 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淋滞为症瘕。”其述病因病机较之前人更为确切,更接近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明代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列有痃癖诸气、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症痞、食症、积年血症方论.方药俱备,附有治验。病机论述虽泥于前贤,但在治法上一改昔人纯用攻下之法,主张
攻补兼施,并引用罗谦甫言: “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营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侯中云:“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 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 当详辨之。盖积者.积垒之谓, 由渐而成;聚者,聚散之谓.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张氏对前人的论述进行了概括,较全面而正确地分析了病机、症状特点,符合临床症积以血瘀为主.瘕聚以气滞为主的辨证大法,对临床颇有启迪。清代吴谦等主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中.论述本病没有新的内容但用歌赋的形式进行表达,提纲挈领,便于掌握.其日: “五积六聚分脏腑,七症八瘕气血凝.症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
  综观先贤论述.对本病的认识日臻完善。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子宫肌瘤、陈旧性宫外孕、盆腔炎包块之研究,取得了进展,充实了本类病的内容,成果显著。
  [病因病机]
  《华元化中藏经.卷二.积聚症瘕杂病第十八》指出:积聚症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所以症瘕的形成.不仅是局部气血阻滞壅塞的结果.而且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有关。临床上以气滞,血瘀、痰湿致症瘕者为多。
  一、气滞 《女科经纶.症瘕痃癖证》认为,症瘕“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气滞是症瘕的起始因素.是病理演变的中心环节,气滞的形成多为七情内伤,主要指恚怒伤肝.忧思伤脾。另外由于妇女经带胎产屡耗阴血.肝木失养,稍有七情引动,则易失却条达之性.疏泄失常,气血郁滞,多成瘕疾;气滞日久生瘀、凝痰.可转化为症积。
  二、血瘀 血瘀的形成.除气滞所致外,还有妇女的特点,如经期产后.正气虚弱,血室正开.若感受风寒,则与血相搏;或房事不节,余血败精内留等,均可致瘀。瘀血结于胞宫,多为有形可征,推之不移之症积,正如《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中云: “妇人腹中瘀血者. 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瘕矣。”瘀结成症后可有两种发展,其一损伤阳气.整体功能衰退.出现虚寒状态..导致水湿不运,泛滥而见浮肿、腹水;再者是耗损阴血.肌肉经脉失养,虚热内生,热灼血络,可见反复性不规则出血。
  三、痰湿 痰湿的形成.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为枢纽,运化水湿;肾乃水脏,开阖司从.气化膀胱。然痰湿致症,每多与气血相并, 因为津液亦随气血而运行,小腹经脉丛集,气血易于瘀滞,津液随之蕴蓄而成。亦可因痰湿内‘蕴日久化热,致湿热与瘀血相并为症者。正如《女科经纶。痃癖证》引武淑卿所说:“盖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症,食症之内,未尝无痰,则痰、食、血未有不因气病而后形成。”
  另外.对于症瘕之因,尚有食积成症之说.《校注妇人良方.食症方论》指出: “妇人食症. 由脏腑虚弱,经行不忌生冷饮食,或劳伤元气所致。”由于脾胃运化失常,致饮.食停滞不消,与气血相结,亦如张景岳《妇人规.癥瘕类。食症》候所云:“凡饮食留聚而.成症痞,或以生冷,风寒、愤怒,气逆、劳倦.饥馁,饮食不节,皆能致之。然胃气强者.必不致留聚饮食,而饮食之不能化者.必为脾胃气弱而然,结聚成块, 日渐生成。坚牢不移,故谓之食症。”
  本病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理演变主要是气滞血瘀,至于痰湿、湿热,食积等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病理因素;病变部位在于宫胞脉冲任;病理性质.初病多实.久则每多虚实夹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下腹部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或影响经带胎产,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痛经.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
  (二)检查 若包块较大者可见小腹部隆起,或可于腹壁上扪及包块:包块较小者往往需运用西区的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才能确其包块部位,大小、软硬、触痛等.以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辨证论洽]
  一,辨证要点
  1。分辨病之性质:包块坚实硬结者.多为血症;聚散无常者,多为气瘕;包块呈囊性感者,多为湿(热)症;包块软而僵硬.多为痰积。
  2。从病程分虚实:病之初期,肿块胀痛明显者,此乃邪实为主;中期包块增大,质地较硬,隐隐作痛,月事异常,面色欠润者,多邪实正虚;后期胀痛甚剧.肿块坚硬如石,全身羸弱者,正虚为主。
  3.辨善恶: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精神如常,面色有泽者多善证;若症瘕曰益增大.按之坚硬如石,疼痛甚剧,伴有或崩或漏,或五色带下,形瘦面黯者,多恶证。
  二、治疗原则
  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论述繁多,但总的治则不外攻邪、扶正两端。
  体质强者.攻积为主。若肿块有形可征.属血瘀者,治宜活血破瘀消症;肿块无形可征,聚散无常,属气滞者, 当以理气行滞散瘕为主。然攻伐之剂当遵。衰其大半而止”之旨,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正如《女科经纶.症瘕痃癖证》引李东垣之言:“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当主固元气,佐以攻伐之剂,必需待岁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剂,反致有误也”。
  对于体质虚弱者,当扶正以祛邪,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型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一)气滞症瘕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结块不坚.推之可移.部位不定,痛无定处.或有经行后期量少,经行腹痛,或带下偏多。
  (2)全身症状:小腹胀满,胸闷嗳气,精神抑郁,苔薄润.脉沉弦。
  (3)证候分析:疏泄失常,气血不和,乃生症瘕。然以气滞为主者.必积块不坚,部位不定,推之可移,疼痛每随气聚而作,气行则止;病在小腹,故小腹胀满.肝气士逆则暖气、胸闷:肝失疏泄.则精神抑郁;气机郁滞.血行受阻.可见经行后期、量少;经血滞于胞中,故痛经;肝旺克脾.湿邪内生,则带下量多;脉沉弦乃气机不畅之象。 .
  2.治疗: *
  (1)治则:行气导滞,破瘀消症。
  (2)方药:香棱丸,或大七气汤。
  ①香棱丸(《济生方》):
  木香 丁香 三棱 枳壳 莪术 青皮 川栋子 小茴香
  方中木香、丁香、枳壳均为行气导滞之品;青皮破气疏肝;川栋清下焦郁热,且高行气止痛之效;佐以三棱破血中之气滞.莪术逐血分之血瘀,以助行气导滞之力.诸药为细末,面糊为丸,朱砂为衣,取其护心宁心之意。若伴有月经不调,经行后期量少者,可加香附、丹参以助血行:经行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田七.加强理气止痛之效;带下过多.加茯苓、白芷,健脾利湿。

  ②大七气汤(《济生方》):
  制香附 青皮 陈皮 藿香 醋三棱 醋莪术 苦桔梗 肉桂 益智仁各四十五克丧甘草二十二克 共为粗末,每服十五克,水式盏,煎为一盏.清晨空腹服下。
   方中香附、青皮疏肝达郁,疏泄气机;木香理气和胃:佐三棱破血中之气,莪术逐气中之血, 以助行气导滞之力;桔梗升提气机,以宣通上下;益智仁辛温气香,能温脾暖肾,宣中带涩,用之以防耗气;肉桂鼓舞血行.以助气化;甘草和中益气,缓急止痛。
  综合全方,行气导滞,开郁破结,缓缓调治,以防伤正。
  若兼食积,证见胸脘痞满,吞酸泛恶,腹部胀硬疼痛,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涩,宜理气开郁,消食导滞,用开郁正气散(《济阴纲目》):
  制香附 青皮 陈皮 白术 茯苓 炒山楂 炒神曲 炒麦芽 桔梗 砂仁 海粉(海蛤代) 延胡索 炙甘草各等份 共为粗末,每服30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方中香附、青皮、陈皮、砂仁疏肝和胃,理气开郁: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气滞痰亦滞,故用海粉软坚化痰;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以恢复胃肠功能;桔梗宣畅气机.以除痞满;益气郁则痛,血滞亦痛,延胡索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行血行,通则不痛,故用之以止痛;甘草和中缓急,使诸药在理气导滞、消食散瘕时不致损伤脾胃。
  (二)血瘀症瘕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月经量多或经期错后,色紫黑有血块。
  (2)全身症状:面色晦黯,肌肤乏润, 口干不欲饮水,舌边瘀点.脉象沉涩。
  (3)证候分析:血瘀不行,气机被阻.积结成症,故包块坚硬不移,痛而拒按。脉络不通,血运失常,上不荣面.外不荣肌肤,故面色晦黯,肌肤不润;瘀血内阻,冲任失调,故月经量多,色紫黑有血块,或经行后期;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不欲饮水;舌边瘀点,其脉沉涩,均属瘀血内阻之征。
  2.治疗:
  (1)治则:活血化瘀.破积消症。
  (2)方药:桂枝茯苓丸,或大黄廑虫丸,兼血虚者增味四物散。
  ①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 茯苓 丹皮 赤芍 桃仁
  方中桂枝温经、行气、通阳;丹皮、桃仁活血祛瘀 茯苓化痰渗湿健脾:赤芍行血中之滞。若症块顽固,上方久服效果不著,可在汤剂中加入醋三棱、醋莪术各十二克.以增强逐瘀破症之力。 ,
  ②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
  大黄 生地 桃仁 杏仁‘白芍 甘草 黄芩 虻虫 水蛭 蛴螬 么虫 干漆
  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1丸. 曰服l~2次,‘空腹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方用大黄、桃仁,干漆通瘀化结;尘虫、虻虫、水蛭、蛴螬破结化瘀;地黄养血,赤芍活血,二者与大黄结合兼能消瘀之郁热;杏仁润燥,配黄芩以调肺气而清郁热;甘草缓中。全方重点在于化瘀破血,用丸剂者.取“峻药缓攻。之意。治疗偏热性的血瘀症瘕较重者为合。
  ③增味四物散(《济阴纲目》)
  热地 当归 芍药 川芎 醋三棱 醋莪术 肉桂.干漆(炒令烟尽) 各等份.共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 、
   方中以四物汤补肝养血;三棱、莪术,干擦破血逐瘀:肉桂鼓舞血行,促进结块之消散。
  若出现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者,当先治其出血,可用加味失笑散增损, 以化瘀止血;带下量多,加苡仁、 白芷.以健脾利湿;经行腹痛甚剧加延胡,乳香、没药,以化瘀止痛;月经量少或闭经者,加牛膝,泽兰活血通经。
  (三)痰湿症瘕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下腹部包块按之柔软,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腻。
  (2)全身症状:形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质暗紫,脉细濡或沉滑。
  (3)证候分析:痰湿结于下腹,与气血相结,症瘕乃成。包块系痰湿凝聚而成,故按之柔软,时或作痛;痰湿下注,故带下量多,色白而腻:痰湿内阻,则胸脘痞闷;苔白腻,脉细濡或沉滑,均为痰湿内阻之征;舌暗紫乃气血瘀滞之象。
  2。治疗:
  (1)治则:理气化痰,破瘀捎症。
  (2)方药:开郁二陈汤、大黄牡丹皮汤加味。
  ①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
  制半夏 陈皮 茯苓 青皮 香附.川芎 莪术 木香 槟榔 苍术 甘草 生姜
  方中青皮,香附、木香、槟榔为理气行滞之品;半夏、陈皮、茯苓有燥湿化痰之功;川芎为血中气药,擅长调经.莪术能消症瘕。
  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可用上方去槟榔,加白术、党参以健脾益气;若体壮形实者,可加金礞石、葶苈子攻逐之品。
  ②大黄牡丹皮汤.(方见产后发热)。 、
  此方用于痰湿日久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而成湿热症瘕者,除腹部包块外.还伴有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有臭气.或如脓样,少腹疼痛,胸闷烦躁.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苔黄腻,根部尤甚.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方中加入红藤、败酱草、桃仁,炙山甲等以达清热利湿、破瘀消症之效。
  尽管分型如此,但临床上的症情是复杂的.往往需要结合诸法运用。病至后期,正虚邪实,治疗当权衡主次。
  目前在妇科包块的治疗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肌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粘膜下、壁间,浆膜下肌瘤三种,临床多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或不规则子宫出血,伴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西医认为此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与过多的雌激素刺激有关。中医认为,脏腑不和.血行瘀阻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可以按照上述辨证分型治疗。但本病是以子宫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病久失血,而导致气血两虚,所以在治疗时,除出血期以化瘀止血.平时破瘀消症外,还必须结合补益气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卵巢微循环作用。另外《刘奉五妇科经验》中认为,本病相当。石瘕。. 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门,瘀血凝结.蕴久化热.与内湿相合,虾以留止, 曰益增大发为本病。治疗上改变了过去单纯针对局部症块的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而立足于整体.从清热燥湿、调理冲任入手。选用芩连四物汤加减。对于陈旧性宫外孕.其治疗可参照异位妊娠(包块型)。中医中药治疗盆腔炎包块疗效较为满意.临床上分急性、慢性两类,原因多为湿热、寒湿侵袭以致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冲任受阻,凝集下焦,出现高热或低热.黄带或赤带,少腹刺痛或抽痛.拒按,腰酸,检查可扪及包块。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消症法.分急性与慢性期予以治疗。又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急性期),药物煮热外敷(慢性期)’可加强疗效。
  另外,对于恶性肿瘤的病人除及早手术治疗外,中药治疗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 .
  [结语]
  症瘕是以妇女胞中结块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形成由于气血、痰湿壅阻经脉,瘀结为患;病位在胞宫、胞脉,胞络、冲任等;治疗以理气破瘀化痰消症为主.兼注意扶正。本病初起,若能及时治疗.病情可望好转或痊愈。若经治无效.包块益大,面黯形瘦者,则预后不佳。
  [文献摘录]
  《寿世保元.卷三.积聚》曰:积者,生于五脏之阴也.其发有根,其痛有常处.脉必结伏。聚者.成于六腑之阳也.其发无根.其痛无常处.脉必浮结。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四气七情失常,所以为积聚也。
  《妇科玉尺。卷六.妇人杂病》曰。积聚症瘕者.本男女皆有之病。而妇人患此.大约皆胞胎生产,月水往来.血脉精气不调,及饮食不节,脾胃亏损,邪正相侵.积于腹中之所生。
  《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症》曰、瘀血留滞作癃,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感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症瘕积痞痃癖疝诸证门。治诸积大法》:凡治诸症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其病;若形证俱实.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桂成:乳癖消甲方
妇科痛证---木郁达之
癥瘕
半夏厚朴汤原文八步法分析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施杞 > 医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