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产后发热2

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突发寒战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西医学的产褥感染归属于“产后发热”范畴,颇类于感染邪毒型。其病急重,可危及产妇生命,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后而见发热征象,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通汗虚实论》,篇中指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后汉《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中则记载了“中风发热”证治,分列竹叶汤与阳旦汤方之。此后,隋、唐、宋多部名著典籍如《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陈素庵妇科补解》、《产育宝庆集》等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又有了侧重不同的论述,指出本病可由外感、冒暑、瘀血、血虚等多种原因所致,《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发病》篇中则详述了“火证发热”与“阴虚发热”的证治,可做为临证参考。
  清代,温病学家有关“产后病温”论治的经验体会,如叶天士“妇人病温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产后之法……当如虚怯人病邪而治,总之无犯实实虚虚之禁”(《外感温热篇》)。徐灵胎“产后血脱,孤阳独旺,虽石膏、犀角对证亦不禁用”“辛热之药,戕其阴而益其火,无不立毙”的见解,为“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提供了有实践意义的施治原则和用药准绳.
  (主要病机]
  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感风寒,营卫不和;阴血亏虚,虚阳外越所致发热,以及瘀血发热等四方面。
  西医学认为产后发热多因产褥感染所致,缘由分娩及产褥期中,生殖道受病菌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变化,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产褥热”。由于产褥感染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17世纪Holmes和Semmel—weise时代,便引起了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发现接生时操作不洁,为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原始的消毒,无菌操作技术,挽救了大量产妇生命。随着细菌学的发展,抗生素的问世,产褥感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我国解放前产妇死亡中约有半数是由产褥感染引起。解放后,由于妇幼保健工作的健全与发展,推广新法接生,产褥感染导致产妇死亡已明显减少,但仍为产妇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一已知原因的致命疾患,将会得以更好的控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以确诊。
  (1)病史:素体虚弱,不注意孕期卫生,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滞产、难产),产时失血过多,产道损伤,产创护理不洁,产后不禁房事,感受风寒或冒暑受热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证,可表现为寒战后壮热不退或起病即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
  (3)妇科检查:盆腔炎性改变,恶露秽臭或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
  (4)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血培养或阴道及颈管分泌物培养,超声诊断对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或盆腔脓肿可提供临床依据。
  2。鉴别诊断
  (1)乳痈发热:乳痈发热可表现乳房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化脓。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可鉴别。
  (2)产后淋证:产后淋证发热必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而产后发热不伴有泌尿系感染症状,小便常规检查可资鉴别。
  (3)产后肠痈;肠痈发热有典型的腹痛症状,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常伴恶心呕吐,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上述症状,可鉴别。
  (4)蒸乳发热:产后3—4天泌乳期间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蒸乳”,不属病理范围.
  (因、证、辨、治)
  产后发热主要病因为感染邪毒,外感风寒风热,产后中暑、以及血虚、血瘀,因分内外,证有虚实。虚者多因阴血骤虚,阳无所附,虚阳外越而致虚热,实者多为感受邪毒,外感寒、热、暑邪以及血瘀发热。
  辨证主要根据发热特点(如热势、热型等),结合恶露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头痛、腹痛等证与舌脉加以分析。相应辅助检查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转归。若产后高热寒战持续不退,恶露秽臭,小腹疼痛,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属感染邪毒证;产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身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属外感风寒证;产后发热恶寒,汗出恶风,头痛咽痛,咳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证;产后寒热时作,伴恶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色黯夹块,腹痛拒按,块出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者,属血瘀发热;产后低热缠绵,或日晡尤甚,伴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数
无力者,属血虚发热证。若高热不退,伴神昏谵语者,属热人心包危证.
  产后发热的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治疗时“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重视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实证不可过于发表攻里,虚证不可片面强调补虚;清热勿过于苦寒,恐化燥伤阴,解表勿过于发散,尤须慎投辛温发汗之品;化瘀勿过于攻破,以免耗伤正气。感染邪毒证病情危重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积极抢救。
  1.感染邪毒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分娩
时间长,用力太过,产创出血,致产妇正气亏虚,复因接生不顺,消毒不严,或产后外阴护理不洁,或产后房事过早,邪毒乘虚入侵胞宫、胞脉,漫延全身,邪正交争而发热。
  主要证候 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或呈脓血样,秽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依据 感染邪毒病史;高热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甚或神昏谵语,恶露臭秽,小腹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五味消毒饮(见“带下过多”节)合失笑散(见“经间期出血”节)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石膏。
  因产后多虚,邪毒乘虚入侵后,与血相搏,病邪不解,热毒常人营转血,甚则逆传心包,故临证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用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若持续高热,腹痛拒按,大便不通为热毒与瘀血互结于肠道之阳明腑实证,宜大黄牡丹皮汤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苡仁、益母草清热解毒,逐瘀通腑。
  方药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若邪毒内传,热人营血,壮热不退,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宜清营汤加败酱草、益母草。
  方药 清营汤(见“盆腔炎”节)。
  若邪毒逆传心包,壮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者,清营汤送服紫雪丹(《温病条辨》)或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者,又当煎服独参汤(见“堕胎、小产”节)或参附汤(见“堕胎、小产”节)以益气回阳救脱。
  病势发展至此,已属险恶阶段,相当于西医学细菌性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阶段,当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详见后“中西医结合应急处理”)
  2.外感发热证
  病因病机 产后体虚、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摄生不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盛夏暑热当令,感受暑热之邪,营卫不和而致发热。
  主要证候
  (1)外感风寒型:产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外感风热型:产后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而胀,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稠,咽痛咽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外感暑热型:产后发热,口渴,多汗,烦燥面赤,体倦少气,舌红,脉虚数。
   辨证依据
  (1)外感风寒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嗽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2)外感风热型:发热汗出,头痛恶风,口干咽痛,咳嗽黄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外感暑热型:产褥期正值盛夏之时;发热、口渴、多汗、烦躁面赤、体倦;舌红、脉虚数。
  治法
  (1)辛温解表,养血祛风。
  (2)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3)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
  (1)外感风寒型
  ①参苏饮(《和剂局方》)加减:人参、甘草、紫苏叶、葛根、枳壳、桔梗、前胡、半夏、茯苓、生姜。
  ②荆防四物汤(见“经行感冒”节)加桂枝、苏叶、前胡。
  若头痛甚者,加白芷、藁本散寒止痛;周身关节疼痛者,加独活、秦艽、桑枝;脘闷呕恶,纳呆食少,苔白腻者,加白蔻、厚朴、苍术化湿和中,小腹疼痛,恶露不畅者,酌加当归、川芎、桃仁、益母草、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
  (2)外感风热型:银翘散(见“经行感冒”节)。
  若咳痰黄稠,胸闷气紧,苔腻中黄者,加瓜蒌皮、浙贝母、冬瓜仁、黄芩、鱼腥草清热化痰;唇干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加沙参、麦冬、花粉、梨皮清润生津。
  (3)外感暑热型
  ①清暑益气汤(《温病条辨》):西洋参、石斛、麦门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②白虎加人参汤(见“妊娠消渴”节)
   若头昏身痛,脘闷呕恶,苔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半夏、滑石、通草、猪苓等清暑渗湿;若暑人心营,神昏谵语,灼热烦躁,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喘不语,牙关紧闭,舌绛脉数者,参“感染邪毒”论治;若暑热引动肝风,四肢抽搐者,加犀角粉(水牛角代)、钩藤、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镇痉息风。
  3。血瘀发热证
  病因病机 产后瘀血停滞,经脉闭阻,营卫不通,阴阳失和而发热。
  主要证候 产后乍寒乍热,恶露淋漓不畅,色黯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夹瘀点、瘀斑,脉孩涩。
. 辨证依据 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寒热时作,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黯夹块;舌紫黯,夹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桃红消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丹参、土牛膝、当归尾、桃仁、红花、乳香、蕺菜。
  (2)生化汤(见“堕胎、小产”节)加连翘、败酱草、贯众、丹参、益母草.
  若小腹痛剧,但无感染征象者,加炒蒲黄、五灵脂、玄胡索化瘀止痛。瘀郁化热,见恶露黯红有臭气,酌加连翘、败酱、蚤休、马齿苋清热解毒。

  4.血虚发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伤阴,阴血骤虚,阳无所附,虚阳外浮,而致发热。
  主要证候 产后低热缠绵,或日晡发热,汗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恶器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喜揉按,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血亏虚,产时产后失血伤阴;低热缠绵或日晡发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 补血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 加味一阴煎(<<景岳全书》):生地、熟地、白芍、知母、麦冬、地骨皮、甘草。
  发热多汗者,加浮小麦,煅牡蛎,五味子敛汗,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气短神疲,肢软乏力者加沙参、黄芪、白术.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五物汤;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
  功用:补血益气和营。
  适应证;血虚发热证。
  (2)马宝璋经验方;大黄、芒硝、丹皮、丹参、冬瓜仁、枳壳、厚朴、银花、连翘、黄柏、香附、莱菔子。
  功效:通便化瘀泻热。
  适应证:感染邪毒,瘀热互结阳明证。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
  功用:清热解表。
  适应证。外感风热发热证。
  (2)参苏饮
  功用:益气解表。
  适应证:外感风寒发热证。
  (3)三黄丸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感染邪毒发热证初期。
  (4)牛黄解毒丸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感染邪毒发热证初期。
  3。食疗方
  (1)益母桃仁糖粥(《食鉴本草》);益母草50g,桃仁lOg,大米50g,红糖适量.
  (2)桃仁莲藕糖汤(《表表恒音》)。桃仁lOg,白莲藕250g,红糖适量。
  (3)地丁败酱糖水(《饮食疗法》):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红糖适量。
  (中西医结合应急处理)
  感染邪毒所致发热者,若未能及时治疗,或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候,当此之时,相当于西医学细菌性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阶段,当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1.热入心包 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温病条辨》)或静脉点滴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开窍。
  2.热深厥脱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十药神书》)、生脉饮(喀温病条辨》)或参附汤(《妇人良方》).给予吸氧,多巴胺升压,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循环,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补充电解质,心电监护,记出入量,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及时纠酸,进行血气分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及护理)
  1.预 防
  (1)加强孕期保健,妊娠晚期及初产后慎戒房事.注意均衡营养,纠正贫血.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一旦发生感染,及时治疗。
  (2)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护产道,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及产后出血,有产伤者及时缝合。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产后刮宫,或胎膜早破,手取胎盘,或产妇抵抗力低下,合并有内外科易于发生感染的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等的产妇,均宜预防性予以抗生素,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对于感染邪毒所致产后发热,热退后仍需追踪观察,预防发生产后栓塞性静脉炎。
  2.护 理
  (1)注意保暖,避免对流当风,但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外阴清洁,行会阴冲洗或擦洗,腹部伤口适时更换敷料。
  (2)正确哺乳,清洁乳房。
  (3)多饮水、高热期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物理降温。
  (4)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及炎性渗出物局限。
  (5)严格探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疗效判定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痊 愈 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2.显 效 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3.有 效 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部分消失,或有明显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
  4。无 效 体温未恢复正常,发热如故,主要证候无改善,甚至有所加剧,理化指标异常。
  (现代研究报道]
  近年来,对本病发病原因及机制的探讨较少,主要是治疗经验及体会报道,多以一方为主加减治疗。“人参当归汤治疗产后发热93例”一文中认为产后发热之因有外感邪毒,血虚,血瘀三类,采用张景岳《妇人规》所载“人参当归汤”治疗产后发热93例,其中产后外感发热者45例,产后感染发热者48例,有效率达94.5%,方药组成:人参、桂心各6g,当归、生地各9g,麦冬12g,白芍10g,粳米30g,竹叶3g,大枣3枚。水煎500ml,1日2次服,每次250ml。其中外感发热者加防风、荆芥、苏叶各10g;气阴两虚发热者加沙参、玄参各15g,女贞子12g;高热持续,恶露粘稠臭秽;血液白细胞增多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30g.认为本方有益气养阴,调和营卫之效,临证时加减变通,屡试屡效.“小柴胡汤治疗产后发热86例”一文中,以小柴胡汤作为基本方化裁:恶露未净或量少,腹痛拒按者加桃仁、益母草、川芎各10g;兼大便秘结者加酒制大黄1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两次内服,显效54例,有效28例。用本方治一患者产后3天,发热(了39℃),伴头痛、汗出,下腹部疼痛,恶器量少,色紫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检查:Hb90g/L,wBC:1.4×10。/L,N:78%,L:22%。经用西药补液,抗炎,退热等处理,体温不降,时达一周,投以小柴胡汤二剂,竟一剂而愈。作者认为,妇人产后百脉空虚,血室已开,外邪易人血室,使气血瘀阻,正邪相争而致发热,恶器量少,下腹痛.治疗本病,用药不宜解表攻里,亦不能片面强调补虚,惟和解一法,其效最好。“五物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186例”一文中指出,产后发热多由产后伤阴,气血俱虚阳气浮越于外,卫阳不固,外邪乘虚侵入;产道不洁邪毒内侵.治宜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产后虚多实少,既不宜过用发表攻里,又不用甘温除热,而忽视了外感和里实之证,而犯虚虚实实之戒。方用五物汤(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各15g)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外感风寒加桂枝12g,往来寒热加柴胡12g;头痛加藁本12g;口渴加花粉12g,淡竹叶6g,气血虚加黄芪30—50g,地骨皮、鳖甲各15g,卫阳不固、产道不洁、邪毒入侵者,加银花、鱼腥草、土茯苓各30g,血瘀者加丹参、益母草各15g,红花6g,恶器量少而腹痛者,加丹皮12g,桃仁10g,药证和拍,故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产后发热及妇科术后发热100例”一文中则根据本病发病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不同,以及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之分,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春季加双花、连翘、薄荷,夏季加藿香、佩兰、香薷、滑石;秋季加桑叶、杏仁、沙参;冬季加荆芥、防风、桂枝;卫分证发热恶寒并见,加薄荷、牛蒡子;气分证壮热、汗出、口渴、苔黄,加石膏、知母;营分证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谵语,加犀角、玄参、羚羊角;血分证出血,舌深绛,加生地、丹皮、赤芍、阿胶;血虚发热加熟地、阿胶;阴虚发热加青蒿、鳖甲;血瘀发热加益母草、丹皮或蒲黄、五灵脂;感染发热加双花、蒲公英;大便秘结加大黄、木香;热甚加石膏。显效82例,有效14例,收到较好效果。

产褥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产后一二日内,只有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肴,此由阴血骤虚.阳气浮越所致。二三天后,荣卫自能调和,低热自退,不作病论。
  西医学之产褥感染.可参考本病感染邪毒型辨洽。
  [历史沿革]
  产后发热.临床常见,原因复杂,其中之重者.若治不及时,甚可危及生命,故为历代医家重视.早于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已有产后中风持续不愈及中风而兼阳虚的证治,其阳旦汤(即桂枝汤)、竹叶汤为后世治疗产后发热之常用方。隋《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侯上及卷四十四.妇人产后病诸侯下.分别载“产后虚热候”、“产后寒热候。,论病因,主“产后脏腑劳伤,血虚不复,而风邪乘之”或。阴阳不和,互相乘克”以及“余血在内”所致。并指出辨另。瘀血发热者,。其腹时刺痛者是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六.产后虚烦》列方一十三首,其中治产后烦热方5.首。然对本病之机理未进一步论及。唐代其他医著,如《外台秘要》、《经效产宝》及南宋《女科百问》等.皆从巢氏所论。至宋.陈素庵立产后发热专论多篇,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有。产后发热总论”、“产后发热属外因方论”、“产后发热属内因方论”,“产后寒热往来方论”等。其论病因病机颇为全面,如外因者,有外感风邪,伤寒、冒暑等;属内因者,有劳损体虚,瘀血内闭。血虚、蒸乳、伤食、房劳伤肾等。治宜分别主之,外因者, “仍当产后血虚为主而加见症之药”;属内因者. “皆当从产后大补气血为主.而加见症之药。。遗方用药,皆以四物汤加味,虽颇合产后“阴血骤虚”之特点,然过于偏执,难应寒、热、虚、实诸变。嗣后,金、元、明,清各家对以上所论病因病机不断充实完善.并在辨证论治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如元.《丹溪心法.产后》首倡治疗产后高热必用干姜,引起后世之争。明《景岳全书.妇人规.卷三十九。产后发热》,又在陈氏所论基础上,更深入,中肯地阐述各类发热之病因、机理、治则,方药.并补充。邪火内盛而热。之病因证治,是诸家论述最详尽者。其辨证明确,遣方用药亦颇实用。清《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上卷.产后发热》论本病主治“决不可妄投发散之剂.当用生化汤为主,稍佐发散之药。,对血虚、外感、或瘀血为患者尚为适宜.《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卷下.发热》对胎前伏邪(蕴热痰湿),娩后徒发之证,辨之于舌,又有其独见。并告诫后人不可妄用酒,糖、生化汤之类,以免后患。
  可见历代医家对产后发热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认识都在不断充实、完善。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对“邪毒感染”致病者则未有足够认识。至1964年《中医妇科学》教材开始论及.74年版教材《中医妇产科学》作了规范化的论述。嗣后,全国各地妇科专家教授不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天津哈荔田教授云:。个人体会,产后多虚固是,但卫外之阳不固,最易感邪内传, 由虚转实,若专持产后概属诸虚不足,而不分寒热皆投温补滋腻之剂,则无异于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以致变生它证。程钟龄说: ‘凡产后用药,不宜轻投凉剂,又不宜过用辛热。产后气血空虚。用凉剂恐生脏寒,然桂,附,干姜气味辛热,若脏腑无寒,何处消受?理用和平调治.方为合法。若或偏寒偏热之证.又须活方治之,不可谬执也。’这种意见我认为是比较妥当的。。(《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产后发热》)这些经验,不断丰富了对本病的认识。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产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元气亏虚,易感外邪;或瘀血内阻,壅遏气机所致。临床常见者有感染邪毒发热,血虚发热、外感发热、血瘀发热等。
  一,感染邪毒 由于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元气受损;或接生消毒不严,护理不慎;或产褥不洁,邪毒乘虚侵入胞中,漫延全身.正邪交争,致令发热。
  二,血瘀 产后因故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郁而发热。如肖慎斋曰。
  “总之,败血为病,乃生寒热.本子荣卫不通,阴阳乖格之故。” (《女科经纶.卷六产后证下》)
  三、外感 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之阳不固.以致风,寒、署、热之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四、血虚 由于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发热证治》曰: “产后发热,多因阴血暴伤,阳无所附。”本型发热与生理性。阴虚阳浮”发热之机理相同.唯程度.转归各异,前者微热无兼证,勿药而愈;后者热久不退,虚弱疲惫,不经治疗.可缠绵终日。上述四方面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产后体虚.易感外邪:若六淫之邪从肌表入侵.则主外感发热;如邪毒疫疠之邪.从阴户直入胞中,则致感染邪毒发热:后者因邪毒炽盛,又直犯胞中,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致热入营血.热陷心包.或虚脱等危候。
  在体虚发热因素中,尚有劳伤发热者, 因素体虚弱,产时产后劳倦过度;或未满月交合.损伤肾气,气虚阳衰,虚阳外浮而发热。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下。产后类.产后发热》曰: “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云:“产未满月交合,损伤肾气,发热、四肢清冷,脉沉而细。”
  此外,产后饮食太过.食滞内停;或乳汁不畅.熏蒸于内;亦是产后发热的原因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发生的时间是在产褥期,尤于新产后多见:常伴见恶露异常,小腹疼痛等症;病史中可有前驱原因存在.如产程过长、早破膜、手术产,或产后出血,或胎盘、胎膜不全等。同时因病因不同,其热势各异,如感染邪毒者,为高热寒战;外感者,为发热恶寒;血虚者,低热自汗;血瘀者.乍寒乍热。
  (二)检查 据不同证型而异.如外感,血虚者可无阳性体征:属血瘀者,或有下腹压痛;以上三者均可检查血常规或血沉.以作参考。如系感染邪毒(西医产褥感染),则可发现生殖器官局部感染征,如外阴、阴道、宫颈,子宫或盆腔局部有红、肿、热、痛,甚或脓肿形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升高,阴道(或官腔)分泌物培养致病菌可阳性(详参急性盆腔炎一节)。
  另立临食发热,则每于产后数日而发,多有伤食史.发热伴胸痞,腹胀,纳减或大便异常。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之五》曰: “产妇七日后气血旺者,或恣食肥甘及生冷坚硬等物,停滞中焦,胸胀膈闷,或作痛发热.审知是饮食所伤。”《女科经纶。产后证下。产后伤食发热分证用药》引薛立斋曰,。若胸膈饱闷,嗳腐恶食,或吞酸吐泻,发热,此为饮食停滞。”
  蒸乳发热,多发于产后3~4天后,乳汁下少或不行,乳房胀硬.甚可表面皮肤发红.或局部有波动感.持续高热而其他部位无感染体征(参乳痈一节)。
  二、鉴别诊断 产褥期发热尚可由内外各种疾病如痢疾,疟疾、肠痈、淋证等所致,临证时务需详参四诊,结合必要的检查,予以鉴别。
  痢疾必有排便异常,实验室检查可确诊。疟疾者,产前有同样发作史.血中可找到疟原虫。肠痈有典型腹痛,常伴呕吐,麦氏点压痛。淋证必有小便异常改变,小便检查可明确诊断。这些病证均无生殖器官异常发现,恶露亦可正常。临证时可据发热及伴随症:犬、体征,结合病史及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应据热型、恶露、小腹情况及伴见症状加以分辨。若高热寒战,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有臭气,为感染邪毒发热。甚若高热神昏、惊厥.则属产后发热危重症。寒热时作,恶器量少,小腹拒按,为血瘀发热。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流涕.为外感发热。炎热季节,身热多汗, 口渴心热.体倦少气,为中暑发热。产后失血过多,微热自汗.为血虚发热。 .
  本病的治疗,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产后诚多虚证,不宜过于发表攻里;但又不可不问证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感染邪毒型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新产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臭气。
  2。全身症状:烦躁, 口渴引饮.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证候分析:感染邪毒,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急剧.故高热寒战。邪毒入胞,与瘀血互结,以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有臭气。热盛于内,灼伤津液,故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均为邪毒感染内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 .
  2。方药:解毒活血汤加银花、益母草或五味消毒饮(方见产后恶露不绝)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或银翘解毒汤加益母草. ’
  (1)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方中连翘、葛根、柴胡、甘草清热解毒,升散退热;生地、赤芍,当归和血凉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枳壳散结行滞;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加银花、益母草以增强其解毒祛瘀之功。
  (2)五味消毒饮(方见产后恶露不绝)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
  经药理研究,五味消毒饮中诸药及丹皮、赤芍,鱼腥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益母草可促进子宫收缩.故合具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之效。 .
  (3)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银花 连翘 地丁 川连 夏枯草 丹皮 赤苓 犀角(磨汁入药,如缺.水牛角代)。
  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连清热泻火解毒;夏枯草、丹皮、犀角清热凉血,活血散结解毒.赤苓淡渗利湿以解毒清热,加益母草以增活血祛瘀之功。
  3。随证加减:
  (1)高热甚,可酌加连翘、白薇、柴胡。
  (2)汗多,烦渴不解者,加石膏、天花粉,人参叶等。,
  (3)如瘀热互结胞中,证见小腹痛加剧,恶露不畅.大便秘结,宜清热泻下遂瘀.用人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败酱草、红藤。
  大黄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方中大黄、芒硝泻瘀热结聚,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皮清热活血;桃仁活血散瘀滞;冬瓜仁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加红藤、败酱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本型发热.因感染疫疠邪毒炽盛。临床症侯复杂.变化迅速.但常以卫、气、营.血传变,故可参照温病辨治。
  ①如属热盛津伤.证见高热,汗多,烦渴,脉虚大。治宜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人参(可用西洋参)
  方中白虎汤清热除烦.人参益气生津。
  ②如热入营血.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
  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紫地丁:红蚤休 
     玄参 生地 麦冬 金银花 连翘 竹叶心 丹参 黄连 犀角
   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甘寒清热养阴;黄连、竹叶心、连翘、银花清心解毒;犀角咸寒.清营分之热毒;丹参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加紫花地丁、红蚤休.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
  ③如属热陷心胞,证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清心热,养阴液及芳香开窍。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送服安宫牛黄丸(方见子痫)或紫雪丹(方见产后痉证)。
  ④如上症进一步发展至热深厥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相当于西医中毒性休克阶段),急宜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方见堕胎小产).生脉散(方见恶阻).或参附汤(方见堕胎、小产)。
  上述卫、气、营、血传变是一般规律,临床变化错纵复杂.症侯并非单一,而可相兼并见。如气卫同病,邪已入营血而气热未消.或气血两燔,又或逆传等,应据证细辨.灵活掌握。
  感染邪毒发热,即西医产褥热,是威胁产妇生命四大原因之一,势急症重.故必须根据病情,配合西医方法治疗。如适当选用抗菌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抗休克、伤口的处理、脓肿切开弓I流等。
  二.血瘀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2.全身症状:口干不欲饮,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3.证候分析:由于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以致瘀血内阻,荣卫皆闭,郁而发热.故寒热时作。如《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产后乍寒乍热似症》曰: “败血未尽乍寒乍热者何?曰:败血留滞,则经脉皆闭.荣卫不通,闭于荣则血甚而寒,闭于卫则阳甚而热,荣卫俱闭,则寒热交作。”瘀阻胞脉,气机不畅,故恶露紫黯有块,少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舌紫黯,脉弦涩.亦为血瘀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恬血化瘀,佐以清热解毒。
  2.方药:生化汤(方见堕胎小产)加丹皮、益母草、连翘、公英,或活络效灵丹加益母草.银花,连翘、知母,或桃仁消瘀汤。 ,
  (1)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归 丹参 乳香 没药


  方中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散瘀定痛。银花,连翘,知母清热解毒.加益母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2)桃仁消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丹参 归尾 土牛膝 桃仁红花 乳香 蕺菜
  方中丹参、归尾,土牛膝活血通经;桃仁,红花破瘀活血,乳香散瘀止痛;蕺菜清热解毒。 .
  3。随证加减:
  (1)若体温超过38℃,腹痛加剧,恶露有臭秽气,为瘀滞未尽,复感邪毒所致,当参照感染邪毒发热处理。
  (2)如伴恶露时多时少.或时下时止.疑有胎盘、胎膜残留者,可行刮宫术。
  三.外感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产后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恶露如常,无下腹痛。
  2.全身症状: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微汗出,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3.证候分析:产后气血虚弱,卫外之阳不固,风寒乘虚侵袭,正气抗邪,则恶寒发热。外邪入侵,首及太阳之表,太阳经脉络于头目项背,故头痛,肢体疼痛。寒邪束表,则无汗。卫气不固,遇风则微汗自出。肺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侵肺,故有鼻塞、流涕、咳嗽、邪尚在表,未伤及胞宫血气,故恶露如常,无下腹痛。产后正气较虚,病邪传变较快,邪入半表半里.则寒热往来。舌质红、脉浮.均为风寒袭表之征。
  (二)治疗
  1.治则:养血祛风。
  2.方药:荆防四物汤加苏叶,或阳旦汤(即桂枝汤)。
  ① 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地:黄
  方中四物汤养血.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加苏叶以疏风散寒。全方为养血祛风解表之剂。
  ②阳旦汤(《伤寒论》):
  桂枝 芍药 生姜 炙草 大枣 服药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温服令通身微似有汗。
  方中桂枝解肌表为君,臣以白芍敛阴和营,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生姜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之虚,祛邪外出之功。本型发热.由于外邪留滞部位有表里之别,邪之属性又有风寒暑热之异,故又当分别论治。
  (1)如邪犯少阳,证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 口苦.咽干,作呕,舌苔白薄,脉弦或弦数,方用小柴胡汤或三合散。
  ①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撤;半夏降逆和中;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以祛邪;生姜、大枣配甘草以调和营卫。共奏和解少阳,补中扶正之功。
  ②三合散(《证治准绳。女科》):
  白术 当归 芍药 黄芪 茯苓 熟地 柴胡 人参 黄芩 法夏 甘草 川芎
  方中用柴胡达少阳之邪,黄芩清胆腑之热,二药相配,透达清泄,以解除往来之寒热;半夏和中止呕;黄芪,人参,茯苓、 白术益气扶脾,合当归、白芍、熟地,川芎补血调肝,共起鼓舞正气的作用:甘草调合诸药,共成扶正祛邪之功;本方实为小柴、四君、四物三汤所合。据四川王谓川教授经验,用治血虚邪犯少阳之证甚宜。
  (2)如属外感风热,证见发热,微微恶风,头痛,口干咽痛,或咳嗽,微汗,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或竹叶汤。
  ① 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 连翘 竹叶 荆芥穗 牛蒡子 薄荷 桔梗 淡豆豉 甘草 芦根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散结,宣肺祛痰;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对风热犯肺.体实者宜。
  ②竹叶汤(《金匮要略》):
  竹叶 葛根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 附子 大枣 生姜
  方中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以解外在之表邪;人参、附子以固阳气之虚脱.甘草、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共收扶正祛邪、表里兼治之效。适用于体虚产妇.产后阳气不固,又挟表邪,证见头痛发热,气喘,脉寸浮尺弱之证。 .
  (3)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外感暑邪,气津两伤,证见身热多汗. 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洋参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解毒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全方俱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
  若症情急重,产妇突然晕闷,昏不知人,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出或无汗等证,此为暑邪乘虚直中于里,以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之征。应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改变高热环境.加强降温措施.刺人中以促其苏醒,给予清凉饮料,再服益气解热方药。
  四、血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产时产后失血过多.继之身有微热,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质稀,腹痛绵绵。
  2.全身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少寐,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
  3.证候分析:因产失血伤津,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故身有微热自汗。血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血虚胞宫、胞脉失养.故恶露量少.色淡质稀,腹痛绵绵。血虚不能濡养四肢.则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数,为血虚之象。
  (二)治疗
  1。治则:养血益阴,清解虚热。 . . .
  2.方药:地骨皮饮加桑寄生;首乌或圣愈汤加地骨皮。
  (1)地骨皮饮(《和剂局方》):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地骨皮 丹皮 ; .
  方中四物养阴益血,地骨皮,丹皮退虚热,加桑寄生、首乌以增养血益阴之效。
  (2)圣愈汤(见痛经)。
  3.随证加减:
  (1)如属阴虚内热.证见午后热甚.两颧红赤, 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加减一阴煎(方见月经后期)加青蒿、鳖甲。
  方中生地、白芍、麦冬滋阴养液,知母、地骨皮清火退热,熟地滋肾补血,甘草益气和中,加青蒿、鳖甲增其益阴退热之功。
  (2)如兼气虚,伴见短气懒言,神疲肢软,脉细弱者,加党参、北芪。
   此外,如属劳伤发热、伤食发热,蒸乳发热者,又当分别论治。
  ①劳伤发热.证见微热,或患者不感觉发热.体温测量下午偏高,形寒恶风,气短自汗.头昏心悸,神疲肢软,腰酸乏力.脉微细,治宜温补气血,调和营卫.可用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或用十全大补汤(方见产后腹痛)去肉桂加桂枝.
  方中四君加北芪益气健脾,四物养血活血、益阴,桂枝调和营卫,全方温补气血,使气血得充,营卫和谐,则虚热可解。
  ② 伤食发热,证见发热,不思饮食.吞酸嗳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和胃,消导化滞,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
  连翘 山楂(炒) 神曲(炒) 莱菔子 制半夏 陈皮 茯苓 麦芽(炒)
  方中山楂、神曲、麦芽称“焦三仙”,善消一切饮食积滞;半夏,陈皮、茯苓消痰行滞,和胃健脾;食积易于化热.故以连翘清热散结,本方消导和胄.药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③ 蒸乳发热,证见发热恶寒,甚或高热寒战,乳汁涩滞不畅,乳房胀痛,或局部红,肿、焮热、硬结,治宜疏肝清热.通络下乳(详参缺乳、乳痈二节)。
[预防护理]
  一、预防:产后发热的预防工作应贯穿于孕产期全过程。
  1。作好产前检查及孕期卫生指导,如产前有慢性病、营养不良、贫血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应及时处理,增强机体抵抗力。 、
  2。正确处理分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有损伤者应仔细缝合。
  3.产褥期适当调理.适寒温,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入侵。
  4.凡有产道污染、滞产、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炎或清热解毒药物.以作预防性治疗.


  二、护理:产后发热的护理着重如下几项:
  1.产妇衣着被褥宜温凉适宜,居室宜温暖通风,但勿当风坐卧。
  2.如属感染邪毒或外感发热(不明原因发热亦应视为感染处理)应与正常产妇隔离。
  3.恶露未尽,宜取半卧位,以利恶露瘀浊流出。
  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给予充分饮料及维生素。
  5.密切观察产妇子宫底高度,恶露的量、色、质、气味,下腹部有无疼痛,压痛,或包块.注意盆腔生殖器感染。
  6.发热超过38℃.暂停哺乳.定时吸空乳汁。
  [预后]
  产后发热之预后,以不同病因而各异。属血虚、血瘀或外感风、寒、热而发者,症情较缓,合理诊治。概能痊愈。中暑发热,病势较急,若治不及时,可致阴阳离决,危及生命。感染邪毒发热,即西医之产褥感染.乃产后发热之急重症,当炎症限于外阴、阴道、宫颈或子宫表浅时.。病情易于控制;如累及宫壁肌层,则较为严重;如已形成脓肿或炎症扩散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则尤为严重.抢救不及.可致中毒性休克,性命垂危:或虽抢救成功,亦可遗留盆腔慢性炎症粘连等后患。
  [结语]
  产后发热,以新产后至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其他症状为特点。并据此鉴别生理性发热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产后体虚,复感外邪(邪毒或风、寒、热,暑);血虚阴亏,阳气浮散;瘀血内阳、,营卫不通等。充分体现了产后病三大发病机理,及。多虚、多瘀”的特点。其辨证,主要依据妇科特点,如恶露变化及局部情况(下腹痛)等(见下表).并结合全身症状加以分辨。
┏━━━━━━┳━━━━━━┳━━━━━━━━━━━━━━━━━━━┳━━━━━━┓
┃\妇科特点  ┃      ┃                   ┃       ┃
┃ \     ┃ 热型    ┃ 恶 露                ┃ 下腹痛   ┃
┃证型 \   ┃      ┃                    ┃      ┃
┣━━━━━━╋━━━━━━╋━━━━━━━━━━━━━━━━━━━╋━━━━━━┫
┃ 感染邪毒  ┃ 寒战高热  ┃ 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臭气 ‘  ┃ 痛剧拒按  ┃
┣━━━━━━╋━━━━━━╋━━━━━━━━━━━━━━━━━━━╋━━━━━━┫
┃ 血瘀    ┃ 寒热时作  ┃排出不畅,时少时多,色黯有块     ┃疼痛拒按   ┃
┣━━━━━━╋━━━━━━╋━━━━━━━━━━━━━━━━━━━╋━━━━━━┫
┃外感     ┃恶寒发热  ┃可正常                ┃可无痛    ┃
┣━━━━━━╋━━━━━━╋━━━━━━━━━━━━━━━━━━━╋━━━━━━┫
┃血虚     ┃低热夜甚  ┃量少,色淡              ┃绵绵作痛   ┃
┗━━━━━━┻━━━━━━┻━━━━━━━━━━━━━━━━━━━┻━━━━━━┛
  以上各型,临床可互相转化,或相兼出现,如血虚兼外感.血瘀合感染,外感兼食滞,或外感六淫合邪毒入胞等,临证当仔细辨认.分清主次.正确处理。
  治疗应根据发热的原因.分别采用清热解毒.疏解表邪,养血益阴.活血化瘀等法。但应注意产后“诚多虚证”,。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时时照顾扶持正气.清热勿过于苦寒.疏风勿过于发散.化瘀勿过于攻破。热退后应养血扶脾。若恶露未净者;应使瘀浊畅行.切勿一意壅补;凡病情需要寒凉、攻下者.虽石膏,大黄.亦可大胆投药.唯当“中药即止”。感染邪毒型发热是产后发热急重症,临床变化最速,诊治贵在及时,果断,必要时宜中西医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文献摘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产后发热,其症不一。有属外因者.外感风邪发热,伤寒发热,夏月产室人喧,热气遏郁.冒暑发热,七日内玉门未闭进风发热,或七日内手试冷水发热,产后未满月,或爱洁.或畏暑当风,浴不试干,凉风外袭发热.皆属外因。治宜分别主治,仍当产后血虚为主而加见症之药。有属内因者,劳动太早,体虚发热,瘀血闭而不行.阴阳乖度发热.三日内蒸乳发热.产后去血多.肝虚血燥.阴火上炎,迫阳于外发热,产后胃气未复,饮食不节,停滞胸膈。或伤于生冷,呕吐恶心发热,产未满月交合,劳伤肾气发热,、皆属内因.治宜分别, 皆当从产后大补气血为主,而加见症之药。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产后乍寒乍热方论第三》:“产后乍寒乍热,….繇血气虚损,阴阳不和.若阴胜则乍寒,阳胜则乍热,宜用增损四物汤。若因败血不散,腹内作痛,宜用夺命丹,后用增损四物汤.随病加减。
   愚按.前症若因阳气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而恶寒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因阴气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而发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不足而恶寒发热者,用八珍汤。若病后寒热倦怠者.用补中益气汤。若肌热大渴, 目赤面红者,用当归补血汤。
   《丹溪心法.产后》:产后大发热.必用干姜,轻者用茯苓,淡渗其热,一应寒苦并发表之药,皆不可用。
   前条云,产后大热,必用干姜,或曰:用姜者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耳。故以补阴药大剂服之,且干姜能入肺和肺气,入肝分引血药生血.然不可独用,必与补阴药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於此乎。
   《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产后血虚则阴虚,阴虚生内热。其症心胸烦满,呼吸气短,头痛闷乱, 曰晡转甚,与大病后虚烦相似,人参当归散主之。
   产后乍寒乍热似疟…….似疟真症,何以别之?曰:似疟寒不凛凛,热不蒸蒸.发作无时,亦不甚苦.此正气虚而无邪气也。真疟者,寒则汤火不能御,热则冰水不能解.发作有时,烦苦困顿.此正气虚而邪气相搏者也。
   《古今医鉴卷十二.产后》:夫妇人产后发热,有去血过多者.有恶露不尽者,有伤饮食者,有感风寒者.有感冒夹食兼气者.有三朝蒸乳者,俱能发热增寒,并身疼腹痛.不可相类而药也。
   产后去血过多发热者.脉必虚大无力, 内无痛者,此非有余之热也,乃阴虚不足生热,用四物汤去芍药,加参术、茯苓,淡渗其热,若大热不退,加炒黑干姜神效。产后恶露不尽,亦有发热恶寒,必胁肋胀满,连大小腹有块作痛。
   产后荣卫俱虚.腠理不密,若冒风发热者.其脉浮而微,或自汗.以芎芷香苏散加羌活,防风主之。
   产后蒸乳发热,恶寒者,、必乳间胀硬疼痛,令产母揉乳汁通,其热自除.不药而愈。
   《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类。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有风寒外感而热者;有邪火内盛而热者;有水亏阴亏而热者;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有去血过多.头晕闷乱烦热者。诸证不同.治当辨察。
   产后有外感发热者,盖临盆之际.多有露体用力,无暇他顾,此时或遇寒邪.则乘虚而入.感之最易。若见头疼身痛,憎寒发热.或腰背拘急,脉见紧数,即产后外感证也。然此等外感,不过随感随病, 自与正伤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谓新产之后.不宜表散。但当酌其虚实而用得其宜耳。
   产后有火证发热者,但外感之热多在表,火证之热多在里。此必以调摄太过,或时令热甚,或强以酒,或误用参、术,姜、桂大补之药,或过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气太盛,或气体本实而过于动作。凡属太过者, 皆能生火。火盛于内,多见潮热、 内热,烦渴喜冷,或头痛多汗,便实尿赤,及血热妄行。但无表证,脉见缓滑不紧而发热者,便是火证。宜清化饮、保阴煎之类主之。
   产后有阴虚发热者,必素禀脾肾不足,及产后气血俱虚,故多有之。其证则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或昼或夜,进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无表证而脉见弦数,或浮弦豁大,或微细无力,其来也渐,非若他证之暴至者,是即阴虚之侯。治当专补真阴。
   立斋曰:大凡元气虚弱而发热者,皆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但用六君或补中益气加炮姜温补脾气,诸证自退。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
   《女科经纶.产后证下》吴蒙斋曰: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产时有伤力发热.有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去发热,有三日蒸乳发热.有早起劳动.饮食停滞发热.状类伤寒,要在仔细详辨,切不可便发汗。大抵产后大血空虚,汗之则变筋惕肉困.或郁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轻。凡有发热.宜与四物为君,加柴胡、人参、炮姜最效,盖干姜辛热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且能去恶生新,有阳生阴长之道,以热治热.深含内经之旨。
   王节齐曰:产后脾胃大虚.多有过服饮食,伤滞发热者,误作血虚,则不效。故凡遇产后发热.须问服何饮食,有无伤积饱闷,恶食泄泻等证.只作伤食治之;若发热而饮食调者,方用补血正法。
   慎斋按,产后发热有六证.一曰血虚发热,二曰劳力发热,三日瘀血发热.四曰风寒发热,五曰伤食发热,六曰蒸乳发热,须分有余不足治法。如血虚劳力为不足;瘀血伤食、风寒蒸乳为不足中之有余。不足者,固宜大补气血,而不足中之有余.亦不可以务末而忘本也。金匮胃实一证,虽下亦当酌量。
   赵养葵曰:产后大失血,阴血暴亡,必大发热.名阴虚发热,此阴字,正谓气血之阴,若以凉药正治必毙,正所谓证象白虎,误服白虎必死,此时偏不用四物,有形之物,不能速化几希之气,急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使无形生出有形来.阳生阴长之妙.不可不知也。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如食饮太过,胸满呕吐恶食者,则为伤食发热。若早起劳动,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新产发热,血虚而阳浮于外者居多,亦有头痛,此是虚阳升腾,不可误谓冒寒,妄投发散,以煽其焰.此惟潜阳摄纳.则气火平而热自巳。如其瘀露未尽,稍参宣通,亦即泄降之意,必不可过与滋填,反增其壅。感冒者,必有表证可辨,然亦不当妄事疏散,诸亡血虚家.不可发汗,先圣仪型.早巳谆谆告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节 产后发热
中医辩证治疗产后发热
产后感染发热
产后发热中医中药
第六单元 产后病 细目一 概述
产后发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