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节 疏肝和胃法
第六节 疏肝和胃法 .   [概述] 肝胃关系至为密切,肝胃不和在临床上甚为常见。因为肝脉挟胃贯膈,布于胸胁。所以,当肝气太过或疏泄不及时,皆可犯胃,以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脘痛、吞酸。与肝气乘脾,睥阳不振所致腹痛腹泄等侯其理一致。 肝气犯胃,当疏肝和胃,故本法常选用柴胡、薄荷、郁金、白芍,陈皮,半夏,生姜,枳壳、香附,甘草等疏肝和胃之品组成方剂。以治疗肝气犯胃,或肝郁不疏所致诸证。凡以胁痛、脘腹胀痛、善怒,呕吐、吞酸、便溏、脉弦为主要表现者,皆可使用本法治疗. (常用方剂}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本方由柴胡,香附各9克,枳壳,川芎各6克,白芍18克,甘草3克组成。功能疏肝和胃。主抬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脘腹眼满疼痛,痛经等证。 肝气郁结是本证病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胄,故见以上诸证.故方以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经之气郁,川芎开肝经之血郁,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合用,使气帆畅则肝不郁,肝木柔而痛可解,肝气疏畅,则胃腑可安。 此外,二陈汤和左金丸也是本法常用方剂.王旭高所言。肝木乘土,系肝气横逆犯胃,主以泄肝和胃,泄肝重在泻火。用左金丸以清泻肝火,用二陈汤和胃降逆。二方合用,一在治肝,一在治胃,合之用则肝胃同治。”确是中的。 [主治病证] 1.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乃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横逆犯胃而成。其症胃脘胀痛,胸闷嗳气,胃纳不振或呕吐反酸,大便或干或稀,或有黑便,脉多弦细。治当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之。 常用加减法:若胃脘痛甚,可合沉香降气散(沉香、砂仁、香附,元胡、川楝子、炙甘草),其中元胡一味,能活血祛瘀,故孕妇慎用。若因外寒诱发,可加苏梗,桂枝、散寒通阳。若挟食积中阻,纳呆苔腻,加神曲、麦芽消导和胃。若泛吐酸水、时感嘈杂,加煅瓦楞、左金丸平肝和胃。若肝郁化火,犯胃刺痛,烦躁易怒,予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以疏肝泄热和胃,若肝火伤阴,则又宜予滋水清肝饮(生地、枣皮,茯苓,当归、山药,丹皮、白芍,柴胡,栀子、大枣)同用。兼有瘀血、吐血便黑可合失笑散,便黑不止,则加炒当归、芍药、三七止血化瘀。 2.痞证(胃窦炎) 痞证,以胃脘胀痛,胀甚于痛为主证,伴嗳气、口苦、口干、嘈杂,胃部灼热感,夜寐不安,大便不调等为主要表现。从证审因,病责在肝。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胃腑主降,赖肝之疏泄,今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木侮胃土,、气机郁滞,其病作矣。治当疏肝和胃,平调气机。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俾使肝气得疏,土气能伸,胃气得降,疾病自复。然调气降气之品,不宜太燥辛,香燥过烈,却伤肝胃之阴,于病不利。 3.肝气犯胃(慢性胃炎) . 慢性胃炎属肝气犯胃者,其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情志抑郁或恼怒加重,嗳气反酸,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多弦细占其发生之理多因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肝气失疏,横逆犯胃,气机阻滞,冒失和降所致。诚如《沈氏尊生书》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治宜疏肝和胃.以四逆散加味。药如柴胡、川楝、白芍、枳壳、木香、甘草。若疼痛较重,可选加香附、郁金、炒川楝、延胡索等疏肝理气之品,此所谓“治肝可以安胃”之意也。如嗳气频频,胃气上逆,酌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嗳。如泛酸较甚,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制酸止痛。若胃酸减少,胃脘灼热疼痛,口干,酌加石斛、乌梅、木瓜等养阴。如气郁化火,痛势急迫,口苦口干,又宜泄热和胃,如化肝煎加减,药如青皮、陈皮、川楝子、丹皮、栀子、白芍、黄连,宜忌刚用柔,慎用香燥之剂。若疼痛固定,夜间尤甚,是有瘀血,又宜加丹参、赤芍、血竭等。 4。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与肝脾肾相关。肝属木,主风,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滋生于水,涵养于土,乃藏血之脏,性喜条达,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若有抑郁,则气机不舒,气郁则血滞,木不疏土,脾胃失和,则生血物质不足、而形成肝郁血虚。其证经行忽前忽后,经量时多时少,其色时淡时红,胸胁闷胀,食欲不振嗳气,舌淡或舌红,脉弦细。治宜疏肝养血和胃。逍遥散加佛手、旋覆花、绿萼梅、便秘加肉苁蓉、生白术、火麻仁。 5.肝热恶阻 肝热恶阻,乃肝郁化热,横逆犯胃,其证食入即吐,头目眩晕,胸胁胀满,嗳气反酸,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呕。芩连竹茹汤主之。 6.脑气震动(脑震荡) 脑震荡,中医谓之“脑气震动”或“脑海震动”。究其病机,初期乃因外部之力,脑髓震动,气机失调,血瘀气阻,肝经郁滞,犯胃克睥,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证见眩晕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宜疏肝和胃,升清降浊。宜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化裁。后期乃经久不愈,肝脾失和,化源匮乏,气血不足,则头目眩晕,面色眈白,少气乏力,腰膝发软,耳鸣如蝉。宜补中益气,或睥肾双调,补中益气汤或杞菊地黄丸。但无论初期后期,笔者体会,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归尾、鸡血藤、土鳖虫、则疗效更好。 ‘ 7.梅核气 梅核气以喉中梗阻,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妨碍进食为特征。《金匮要略》则描述本证为“咽中如有炙膏”。临床常见肝气上逆,痰凝气滞,肺热阴虚三个证型。肝气上逆者,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柴胡疏肝散和旋覆代赭石汤加减。痰凝气滞者,宜化痰宣中,降逆和胃,方用四七汤。肺热阴虚者,宜润肺清热,降逆和胃,养阴清肺汤加减。 [临证心得] 中医认为,肝为乙木,脾为己土,木之与土,克中有用,即木疏土是也。然相克是一种互相制约的现象,克之太过亦不正常,即克中有害,肝木之克睥土,当责之肝用(气)。肝气太强则横逆,气应调畅,不调畅便郁结,气有余便是火,火动则善冲激。因于肝气者,则胸闷,胁痛、脘痞、腹胀、太息,短气等.因于肝郁者,则善疑、忧虑,沉闷、不思饮食等。因于肝火者,则急躁,易怒冲动、吞酸、口苦等。由此看出,肝气横逆,则扰乱胃肠系统,肝气郁结,则精神抑郁,肝火冲激,则影响胃土,此皆肝之为患使然。 胃和大小肠乃传化之腑,以降为顺,以纳食化物,传导作用,若肝气不及或太过,则影响胃失和降之功能,其病理表现不是亢进,便是减弱,而出现纳呆,心嘈、吞酸,嗳气、呕吐,胁胀痛、胸痞,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头晕,烦躁,失眠,乏力等错综复杂的证候。临床上这种由肝引起肝胃两经症状同时并见时,中医称之为“肝胃不和”。 由于肝气病变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治疗上也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和证候而施治。虽治疗大法总的是疏肝和胃.但又固有肝火,肝郁,肝气之不同,故具体治法又有平肝清火,疏肝理气,舒肝解郁之不同,结合到胃则是平肝和胃、疏肝和胃、舒肝和胃等法。常用方药.平肝和胃者,黄连,吴萸,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等。方如金铃子散,温胆汤。疏肝和胃者:柴胡、白芍、陈皮、川芎、枳壳、香附,甘草,方如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者;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甘草、大枣,方如逍遥散。肝胃不和多因气机不达,易出现湿滞、食停,可酌加砂仁、厚朴、神曲、山楂等祛湿化食,又如佛手、厚朴花、香橼、苏梗等亦可斟酌选用。 此外,治疗肝之气分病,用药性多辛散香燥,若重用久用,不但破气耗气,亦能伤津耗液,故须注意中病即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肝胃不和
小议肝气与肝郁(谢兆丰)
张珍玉丨诸病皆可从肝论治
治疗脾胃病,可疏肝
从“肝”调理脾胃气机十法
董建华教授运用疏调肝木法的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