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3.心 悸

213.心 悸
  心悸,乃心动悸不宁,俗称心跳。<伤寒明理论.悸)载:“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心悸,一般分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后者并不因受惊,而自觉心悸不安,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曰:“夫所谓怔仲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鉴别]
  常见证候    
  心气虚心悸:心悸不宁,面色咣白,胸满少气,神疲乏力, 口唇淡白,手足不温善欠或太息,自汗懒言,脉弱无力。
  心阳虚心悸:心悸气短,少气无力,声低息短,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甚则肢厥,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湿润,脉沉微,或沉缓。
  心阴虚心悸:心悸烦躁,头晕目眩,颧红耳鸣, 口干咽痒,失眠多梦,低热盗汗,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
  心血虚心悸:心悸怔忡,面色不华,心烦不寐,手足乏力,精神不振,唇淡爪白,舌质淡,苔白薄,脉细而弱。
  惊恐伤神心悸:心悸善惊,惕而不安,多梦易醒,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小数。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心悸,短气,心痛如刺,重则痛引肩臂,面唇紫暗,四肢逆冷,口干咽燥,舌质青,或见瘀点,或紫绛,苔白或黄,脉涩结代。
  痰火扰心心悸:心悸烦躁, 口舌糜烂疼痛, 口苦咽干,吐痰色黄,头晕失眠,或吐血、衄血,便秘溲赤。舌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水气凌心心悸:心悸胸满,头目眩晕,小便短涩,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

  1.心气虚心悸与心阳虚心悸:两者同属心虚证,病因大致相同。一般多由老年脏气衰弱,或因久病不复,或因过汗、过下损伤气血而成。
   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短气,自汗,活动或劳累加重。
   其辨证要点:
   心气虚心悸之主要脉症,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兼见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心阳虚心悸之主要脉证,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微弱或结代。
   治法:
   心气虚心悸宜养心益气兼安神定志,方用琥珀养心丹或养心汤;

 琥珀养心丹
    方剂来源.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  琥珀6克  龙齿30克  远志15克  石菖蒲15克
茯神15克  人参15克  酸枣仁l5克  柏子仁15克  当归20克
  生地黄20克  黄连10克  朱砂10克  牛黄3克
    上药共研细末,以猪心血和丸,金箔为衣。每服9克  日服2次,.灯心草煎汤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心安神,清热除惊。主治心血不足,短气自
  汗,心烦口干,失眠健忘,善惊易恐,舌质淡红、尖生芒刺,脉细数等。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病 症。
    应用要点  本方由定志丸合安神丸加减而成,主要用于治疗心血
  不足,虚热上扰证。方用人参、地黄补心气、养心血,黄连、牛黄清心火,
  合以朱砂、琥珀镇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短气白汗、心烦口干、善惊易恐、舌质淡红、尖生芒刺、脉细数,
  为其辨证要点。

养心汤 

炙黄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枣仁3克 当归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参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

心阳虚心悸宜温补心阳,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蛎6克 龙骨6克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3g  炙甘草6g  牡蛎6g  龙骨6g
    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ral,每日3次。
    (功效}温复心阳,安神除烦。
    (主治)心悸,烦躁不宁,苔白润,脉虚数。
    (临证加减)
    L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心脏早搏:治疗方法:益
气温阳,安神定悸,活血通脉。药用桂枝lOg,龙骨15g,牡蛎
20g,炙甘草log,红参lOg,丹参15g,苦参lOg。气虚加黄芪
以助益气扶正;胸闷痛者加全瓜蒌、薤白等,以宽胸理气止痛;
兼痰湿者加炙远志,法半夏等化痰之药物。每日工剂,水煎,分
2次温服,服药期间停服西药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药用桂枝、茯
苓,茯神各lOg,炙甘草、太子参各15g,大枣5枚,远志6g,
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g(先煎)。阳虚加淡附子;心悸
甚,早搏频发用红参代太子参,炙甘草加倍;咽中不适,舌尖红
加黄芩或知母;胸闷喜太息加旋覆花、广郁金;失眠加丹参、炒
枣仁。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药用桂枝
lOg,炙甘草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阳虚气弱加炙黄芪、
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加生黄芪、泽泻、防己、益母
草;阳虚寒凝加全瓜蒌、薤白、细辛,阴阳两虚加天花粉、麦
冬、黑附子、山楂;气阴两虚或夹湿热桂枝减为6g,加太子参、
苦参、生地、丹参;心动悸甚,生龙骨、生牡蛎各用至45g;短
气、乏力甚,炙黄芪、太子参加至30g,胸闷甚,加桔梗、枳
实;胸痛甚加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每日l剂,水煎服,60日为l个疗程。
    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老年中风。辨证施治:急性期,
中经络,多见神志清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言语
不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钩藤、天
麻、地龙、半夏,若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加石决明;中脏腑,闭
证,多为突然昏仆,两手握紧,肢体拘急,牙关紧闭,抽搐鼾
睡,溲黄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加石菖蒲、郁金、钩藤、天麻、地龙、半夏;脱证,症见不省人
事,目合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象细数,用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加麦冬、红参、五味子。恢复期,症见肢体酸软,偏枯不
用,舌强语謇,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当归、黄芪、地龙、
全蝎、牛膝、杜仲、枸杞子、狗脊。
    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用桂枝、
甘草各lO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20g。肝郁痰结加柴胡、
浙贝母;阴虚阳亢加麦冬、元参、珍珠母;气阴两虚加参须、黄
精;颈肿加夏枯草、山慈菇;眼突加菖蒲、白芥子;心悸加茯
神;多汗加浮小麦。每日工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
    6.加味桂枝龙牡汤治疗功能性不射精:药用桂枝lOg,白芍
lOg,生姜lOg,大枣20g,生甘草5g,生龙牡各30g,炒蜂房15g,
急性子lOg,怀牛膝15g。每天工剂,水煎分2次空腹时服。偏阳
虚者加仙灵脾15g,肉苁蓉log;偏阴虚者加生地15g,玄参15g,
减少桂枝、生姜用量;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工0g;血虚者加熟
地15g,当归工0g;血瘀者加地鳖虫lOg,莪术15g;肝郁者加柴胡
lOg,路路通15g;湿热者加车前子15g,川柏lOg。1个月为一疗
程,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

  2.心阴虚心悸与心血虚心悸:两者亦同属心虚证,病因亦大致相同。一般由于阴血化生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如产后失血过多,崩漏,外伤出血等),亦可由于过度劳神,以致营血亏虚,阴精暗耗所引起。
   二者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其辨证要点:
   心阴虚心悸除上述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 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血虚心悸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法:
   心阴虚心悸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用定心汤或补元益阴汤;

定心汤
处方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捣)5钱,萸肉(去净核)5钱,柏子仁(炒,捣)4钱,生龙骨(捣细)4钱,生牡蛎(捣细)4钱,生明乳香1钱,生明没药1钱。
功能主治心虚怔忡。
用法用量心因热怔忡者,酌加生地数钱。

补元益阴汤
处方熟地3钱,当归2钱,生地2钱,枣仁2钱,白芍1钱,甘草1钱,茯神1钱,麦冬1钱5分。
功能主治阴虚耳闭,嗽唾呻吟,肌骸骨痿,腰折。
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各家论述《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为会宇,即以心中之气血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损,失其保护之职,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方中用龙眼肉以补心血,枣仁、柏仁以补心气,更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且二药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亦可因之团聚。特是心以行血为用,心体常有舒缩之力,心房常有启闭之机,若用药一于补敛,实恐于舒缩启闭之运动有所妨碍,故又少加乳香,没药之流通气血者以调和之。其心中兼热用生地者,因生地既能生血以补虚,尤善凉血而清热,故又宜视热之轻重而斟酌加之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心血虚心悸宜养心益血,安神定志,方用归脾汤或河车大造丸。

   归  脾  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  心主神明,赖血以养之;脾主统血,由气以摄之。若思虑过度,劳伤
心脾,则气血日耗。血虚神失所养,神明不安则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神思恍惚、健
忘神疲等症。故张介宾说:“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
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
(《景岳全书》卷18)。气虚运化失职,血无所摄则致便血、崩漏、皮下紫癜等诸失血
证,亦如张氏所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
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景岳全书》卷30)。《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健旺,则能源源不竭地化生营血,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营运周身,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均失其养,故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
细弱等症俱现;阴血亏虚,阳气失于涵养,虚阳外浮亦可见盗汗虚热之症。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以心脾气血两虚为基本病机,故治宜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兼
顾。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归经心、脾,故既为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精养
神,故《神农本草经》卷1有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之论,《本草汇言》卷
1亦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
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羸乏
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龙眼肉甘温味浓,归经心脾,为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之滋补良药,故《滇南本草》卷l云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二药合用,补气生血,益脾养心之功甚佳,共为君药。黄芪、白术甘温人脾,补气健
脾,助人参益气补脾之力,俾脾胃气充,既可复其统血摄血之职,又能使气血生化有
源,而收补气生血,阳生阴长之效;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助龙眼肉养血补心之
功,用为臣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
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
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
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工),可谓深谙其理,以上俱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补气和
中,调和诸药。煎药时少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补
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方以
“归脾”名之;二是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气旺而能生血,血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舍。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可治脾气
虚弱之证。但本方以补气药配伍养血安神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补心宁神之功,用于
.C/脾气血两虚证;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药配伍升举清阳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之功,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
    本方与人参养荣汤均由补气健脾药配伍养血安神药组成,同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其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养荣汤方中蕴含十全大补汤之组成药物,故有大补气血之功,而养
心安神之力略逊,宜于心脾气血虚甚而神志失宁较轻者,亦可用治疮疡气血大虚,溃后
久不收口者;本方益气养血之功虽不及人参养荣汤,但养心安神力著,并有益气摄血作
用,宜于心脾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志不安较甚者,以及脾不统血的出血证。临证之
时二者可酌情选用。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
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河车大造丸
    方剂来源  明。《本草纲目》引《诸证辨疑》。原名大造丸。
    组成与用法  紫河车工具  龟板60克  黄柏45克  杜仲45克
牛膝36克  麦冬36克  天冬36克  生地(入砂仁末18克,茯苓60
克,同酒煮7次,去茯苓不用)75克  人参36克
    将地黄杵为膏,余药为末,和膏加酒为丸,如小豆大;每服6—9
克,曰服2次,开水或淡盐汤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阴填精,补肺益肾。主治肺痨虚损,咳嗽潮
热,形体消瘦,神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现代临床  常闲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结核;又用
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男子不育等病症。例如;
    (1)哮喘  用于小儿哮喘缓解期。一般服药2—3个月后,健康
状况有显著改善,偶有感冒或气候变化时,哮喘亦不再复发,或发作时
症状显著减轻(《江苏中医}1963年第工期)。
    (2)眩晕  本方加减,治疗数十例。疗效较为满意。其中眩晕甚,
加钩藤;呕吐,加半夏、竹茹,心神不安,加枣仁;口不渴,去麦冬。无紫河
车,用胎盘组织液肌内注射以代之(《湖南医药杂志》1984年第4期)。
    (3)男子不育  本方加减,治疗106例。  1个月为1个疗程。结
果。经4个疗程后,无精子者5例,治疗后,妻子受孕2例,精子活动率
低者24例,治疗后活动率增加的有2土例,妻子受孕16例,精于活动
力差者31例,经治好转24例,妻子受孕20例;精于少者5例,治疗后,
精子增多的有2例;精液少者10例,治疗后增加者6例,妻子受孕2
例,前列腺炎18例,治疗后炎症消失者10例,妻子受孕7例,精液不液
化4例,转正常2例,妻子受孕2例;不射精者4例,药后均射精,妻子
受孕;外阴发育不良3例及精子畸形4例,均无效(《辽宁中医杂志》
1990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肺肾阴虚,虚损劳伤。方用血肉有情之
品紫河车、龟板滋阴填精,黄柏、茯苓、麦冬泻火除蒸,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久病虚损、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
    食少便溏或中焦有湿浊、痰阻者慎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杂病源流犀烛}大造丸,由紫河车、生地、龟板、天冬、麦冬、黄
柏、牛膝、当归、人参、五味子组成;功能滋阴泻火,固肾益气,主治阴虚遗精。
    (2)《症因脉治》大造丸,方由熟地、枸杞、菟丝子、杜仲、山药、茯
苓、紫河车组成,功能补益肝肾,主治肝肾虚损.腰酸腰痛。

  3.惊恐伤神心悸:此证主要由于突然惊恐, “惊则气乱”以致心神不能自主,坐卧不安而生心悸;又“恐则气下”即所谓恐伤肾,精气虚怯,以致心悸不宁。治宜镇惊安神,补心扶虚,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4.心血瘀阻心悸:其因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或七情过激,劳累受寒,以致血脉阻滞而形成心血瘀阻。
   其辨证要点为心悸,伴有胸胁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青紫,四肢逆冷,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冠心Ⅱ号。

   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  当归三钱(9g)  生地三钱(9g)  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枳
壳二钱(6g)  赤芍二钱(6g)  柴胡一钱(3g)  甘草二钱(6g)  桔梗一钱半(4.5g)
川芎一钱半(4.5g)  牛膝三钱(9g)
  [用法]  水煎服。    。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Et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
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人暮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
斑,脉涩或弦紧。
  [病机分析]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之方,即王清任
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瘀血内阻胸中,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
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
血瘀而化热,病在血分,故人暮潮热、内热烦闷;瘀热上扰心神,闭阻心脉,心失所
养,故见,15悸失眠。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血瘀为主,气滞次之。
    [配伍意义]  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加桔梗、
牛膝而成,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
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共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气
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故配柴胡疏肝解郁,桔梗开宣肺
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一升一降,宽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合当
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去新生。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配伍特点:①气血同治。活血化瘀配疏肝理气,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既行
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②活中寓养。即活血理气之中寓养血益阴之品,药如当归、
生地、甘草,使活血理气而无耗血伤阴之弊,祛瘀而又生新。③升降同用。方中柴胡与
牛膝、桔梗与枳壳的配伍,乃升降合用,调达气机之法,使气血升降和顺。
    王清任认为隔膜的底处如池,池中存血,名曰“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
的理论,王氏创立了血府逐瘀之剂,故名“血府逐瘀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疗瘀阻胸部之证为主,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
脉涩或弦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瘀在脘腹部,重
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
茴香等;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广虫、九香虫;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
棱、莪术、制大黄或水蛭、广虫等;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
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3.本方是王清任所创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首,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从所治症目来看,计有19种,这些病证虽各不相同,但只要有瘀血证据,就可用本方
治疗。结合现代医学,这些病证基本属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两方面疾病。现代常加
减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之胸痛,
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溃疡病、神经官能症,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昏头痛、精神抑
郁,属于瘀阻气滞者,均取得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  因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

冠心Ⅱ号
处方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降香15g。
作用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心脏血管疾病》(1974;3:259):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病人在服药后二至三个月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滴度较服药前明显下降;给一组家兔静脉注射冠心Ⅱ号后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ADP诱导血小板的60秒的聚集和最大的聚集程度较给药前均有减低,而另一组给生理盐水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较给水前有所增加,两组有非常显着的差异。②扩张血管、解除平滑肌痉挛及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3:176):先给小白鼠冠心Ⅱ号注射液,后滴肾上腺素的7/10动物肠系膜微动脉血流末停止,3/10微动脉末收缩;冠心Ⅱ号与肾上腺素同用,可推迟血流停止时间,并使恢复时间缩短;先给肾上腺素,后滴冠心Ⅱ号对血流变化影响不显。实验观察表明冠心Ⅱ号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小白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有预防及对抗作用。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主冠心病、胸闷不适,或有胸前疼痛,心悸,气憋等。
摘录《古今名方》引北京冠心病防治组方

  5.痰火扰心心悸:其因多见于情志之火内发,或六淫化火内郁,或因过食辛辣,过服温补药物所致。其辨证要点为心烦而悸,急躁失眠, 口舌糜烂,或舌强难言,舌红苔腻,脉数滑。治宜清热豁痰,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或加味定志丸。

温  胆  汤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15g)
甘草炙一两(3g)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
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枣l枚,水煎服)。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或癫痫。
    [病机分析]  其证由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
喜柔和,恶抑郁。张介宾云:“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类经.藏金类》卷
3)。倘若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
脾胃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由生;若病后或饮食劳倦等亦致脾胃失运,疏泄悖常,
气机不畅,水湿停聚为痰为饮。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
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是证之成,终不离乎痰湿胆热及气机郁滞。痰热上扰神明,则
心烦不寐或夜多异梦;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触事易惊;痰浊上蒙清窍,则作头眩,
甚者发为癫痫;痰湿内阻,胃气上逆,发为呕恶。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治宜祛痰理气,清胆和胃。方中
以半夏为君,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因证为胆热,又与痰热相兼,故臣
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该药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故《本草思辨录》卷4
谓:“黄芩为少阳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
为胆药者。”二药相合,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
和,呕烦自止。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清痰,使
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
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正如《本草
纲目.果部》卷30所云:“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
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
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痰之所成,邪之本在
湿,脏之本在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陈念祖曰: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时方歌括》
卷下)。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既可助君臣祛痰
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之用,一者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补土以治湿,二者与
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健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
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
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本方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但其热象较轻者。若痰热重
者,本方力有不逮,当随证化裁。


  6.水气凌心心悸:此证多由心阳虚而水饮上泛所致。其证可分为二:
   一是心阳虚,加之脾肺气虚,不能布散津液,留而为饮,或水气上冲。其辨证要点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气短,头目眩晕,胸中发闷,咳嗽,咯吐稀白痰,舌苔水滑,脉沉弦。治宜通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伤寒论》)
    [异名]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卷18)、茯苓
白术汤(《伤寒总病论》卷3)、茯苓汤(《圣济总录》卷54)、茯苓散(《普济方》卷43)、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伤寒全生集》卷4)、茯苓桂甘白术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
茯苓桂术甘草汤(《医学入门》卷4)、苓桂汤(《杏苑生春》卷4)、桂苓术甘草汤(《景岳
全书》卷54)、桂苓术甘汤(《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白术二两(6g)  甘草二两炙(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  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病机分析]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有效方剂。痰饮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性产物。
人以水谷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脏腑的协同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
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脏腑的功能正常,水液能从正化,津血和调,则痰无由生;若
脏腑功能紊乱,化失其正,则停聚而为痰为饮。可见,痰饮的产生,与脏腑的功能是否
正常直接相关,尤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
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脾的运
化功能正常,则能散精归肺,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正如《医宗
必读》卷9所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而痰之为
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
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
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仲景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其治法当温阳化饮,健脾和中。饮邪既成,
首当化饮,故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神农本草经》卷1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
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本草经疏》卷
12亦云:“茯苓,其味甘平……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
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方
用之,是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饮,且可治生痰之源。饮为阴
邪,得寒则聚,得温则散,盖因温药能发越阳气,开宣腠理,通行水道,故臣以辛甘而
温的桂枝温阳化气。《长沙药解》卷1谓桂枝能“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本
草经解》卷3亦曰:“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桂枝辛温散结行
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中者脾也,辛温则能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
气者。”桂枝能温中州之阳气,其与茯苓合用,既可温肺以助化饮,止咳逆,又可暖脾
化气以资利水,且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
者,实有温化渗利之殊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本草
秘录》卷1谓:“白术味甘气温,……去湿消食,益气强阴,……健脾除湿,为后天之圣
药,真缓急可恃者也。”《本草经疏》卷6亦称其:“安脾胃之神品。”本方主治证是脾虚
湿盛,用其健脾燥湿,恰合病机。白术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助脾运化,使脾气健
运,水湿自除。方中还佐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得白术则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则辛甘
化阳之功尤妙。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甘草与茯苓同用,茯苓可消除甘草
引起的中满腹胀的不良反应。正如汪昂所云:“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反能泄满”(《医方
集解.除痰之剂》)。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湿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
实为治疗痰饮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通阳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配伍严谨,温而不燥,利而
不峻,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类方比较]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二方均有温阳利水的作用,方中均用白术、茯苓
和温阳化饮的桂枝。用于治疗阳虚水饮内停证。但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之功,主治证的病机是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的痰饮病。临床见胸胁胀满,目
眩,心悸,短气而咳等症。五苓散主治证的病机是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
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人即吐,水肿等为临床主要见症,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痰饮为四饮之一。应用本方,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脉沉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
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
开郁止痛;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
气健脾。
    3.本方现代常用于眩晕(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荡后遗症眩晕,链霉
素中毒引起眩晕),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心,冠心,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积
液,心脏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弛缓症,舞蹈病,习惯性痉挛,内分
泌失调所致之干渴症(喜热饮),慢性肾炎,乳腺小叶增生(乳癖),慢性轴性视神经
炎,夜盲症,视网膜炎,角膜炎,鼻旁窦炎,中耳炎,迷路神经疾患,颈椎病等引起的
耳鸣,单纯性肥胖症等。以上诸病,辨证属脾阳虚,水饮内停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2.原方有服药后“小便则利”一句,最可玩味。笔者认为:饮与水同类,欲蠲其
饮,宜利其水,此即“当从小便去之”之意。服后小便不利者则利,小便少者当多,此
乃饮邪从小便去之佳兆。

   另一是心阳虚,又加肾阳之虚,下焦水寒无所制伏,形成水邪上泛,其辨证要点为头眩心悸,伴有小便不利,筋惕肉困等证,脉沉,舌质淡,苔白滑,或见肩背酸凝,或见腹痛下利,或见肢体浮肿。治宜温阳散寒、利水消阴,方用真武汤加减。

 真  武  汤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1.若咳者,加五味子12克,细辛、干姜各3克;
2.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3.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克;
4.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24克。
    (《伤寒论》)
    [异名]  玄武汤(《干金翼方》卷10)、固阳汤(《易简方》)。
    [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生姜切三两(9g)  白术二两(6g)  附
子一枚(9g)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工.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
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
    [病机分析]  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伤寒论》所载真武汤
方证共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水气内停。两
者其始虽不同,而其发病皆为阳虚水泛所致。人体的水液代谢虽与多个脏腑的功能正常
与否有关,但其中尤其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水之所制在脾,所主在肾。《素问.逆
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今肾阳虚,气化失常,开合失司,故见小便不利等症。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
肤,故为驸肿。脷肿者,聚水而生病也。”除此,亦可引起水不化气,而见小便清长,
尿量增多等症。肾阳是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生化各脏腑组织器官。脾阳根于肾阳,现
肾阳虚衰,则脾阳亦不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不能运化,则水液停聚而为诸患,水
湿溢于肌肤,故见肢体浮肿而沉重;水湿流走肠间,“湿盛则濡泄”,故见下利,便溏。
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不降,湿浊之邪困郁清空,故见头眩头重。寒湿凝结于里,水停气
滞,故见腹痛。水气上凌于心,则见心悸。《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
神,柔则养筋。”因表证发汗太过,则伤阳耗阴,阳气大虚,筋肉失养,经脉失于温煦,
故见筋肉困动,站立不稳,震颤欲倒地等症。总之,上述诸症的出现,是由于肾阳虚而
导致脾阳亦虚,水湿不运所致,脾肾阳虚是“本”,水气内停是“标”。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而设。治疗阳虚水停之证,应温补
肾阳与利水渗湿结合运用。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盖本品乃纯阳燥烈之品,归心、肾、脾经,其性善走,长于补命门真火,且能
逐在里之寒邪。正如《本草求真》卷1所云:“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
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
无不奏效。”张锡纯也指出:“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医学衷中参西
录》中册)。主水虽在肾,制水则在脾,今肾阳虚衰,必致脾阳不足,脾胃之气亏虚,
故方中又配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本草求真》卷1云:“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
津,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茯苓甘淡性平,长于
健脾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尤其适用于脾虚不健,水湿内停之证。苓、术相
伍,以益气健脾祛湿,均为臣药。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既能助附子以化气,又可
助苓、术以温中健脾,还可直接温散溢于肌表之水湿,故以之为佐。仲景在方中配伍芍
药一味,颇具深义,盖芍药味酸苦性寒,用于此方,一药而具三用:一者芍药可利小便
而行水气,如《神农本草经》卷2谓其能“利小便”,故可助苓、术以祛除水湿;二者
本品能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以治水饮下注肠间所致之腹痛;三者可敛阴舒筋以止筋惕
肉瞤,并可防附子燥热以伤阴。在补阳利水药中佐以酸敛护阴之品,乃阴阳互根之意,
补阳而不致亢,护阴而不留邪,使阳生阴长,水火相济。诚如赵羽皇所云:“更得芍药之
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3)。从上可见,仲景组
方用药,确有超人之处。方中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
祛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二是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俾温阳而不伤阴,益
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愈。
    [类方比较]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皆有
温阳利水的作用,都能主治阳虚水气内停之证。然而本方主治证的病位重点在肾,且多
伴有肾阳虚的证候,故以附子为君,温阳散寒,配生姜助附子温散水邪。苓桂术甘汤的
病位重点在脾,且以水气上泛为主证,故以茯苓健脾利水为君,配桂枝温阳化气。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有效方剂,临床以四肢沉重,小
便不利,舌淡苔滑,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云: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
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盖咳嗽,为水气上犯于
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五味子以敛肺止咳;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
肾;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若呕者,为水停于胃,
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增强其宣肺发表利水之功,用以治疗顽固性湿疹及皮
肤溃烂、流水久不愈者,其效颇佳。本方加桂枝、党参等温经健脾益气之品,可治风湿
性关节炎及妇人寒湿带下等证。本方加党参、桑螵蛸、炙甘草等益气固涩之品,可治疗尿崩症。    +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下垂,腹泻,内耳眩晕症,高血压等属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者。
    [使用注意]  忌酢、猪肉、桃、李、雀肉等。

  心悸辨证,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一般以虚证为主,实证则少见,但常因内虚而复因诱发,出现虚实并见之证。治疗一般多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虚证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并可酌加宁心安神之药;实证则以清火化痰,行瘀镇惊为主。虚实兼夹者,当分清主次缓急,予以辨治。

  [文献别录]
  (证治汇补):“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漉漉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脉偏弦。”“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
  <张氏医通.悸): “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常用诊断经验及技巧300条 由编者历时一年呕心沥血整理
郭书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倪海厦常用诊断经验及技巧300条
藿香正气散,打开湿气下水道!
中医药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吗+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补虚祛痰化瘀治心律失常+冠心病
心脏之症的中医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