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全攻略





                              脐突;脐疝(西医病名:脐疝)



                              急惊风小儿痴呆又名呆病。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等所致。以小儿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
    
呆小病是因先天不足,或地理、遗传等因素所致。以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特殊外貌,智力迟钝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
佝偻病又名软骨病。
    
佝偻病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所致。以小儿发育迟缓,骨软变形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包括古代所说五迟、五软、鸡胸、龟背等病症。
    
如能早期进行正确的护养和治疗,均可痊愈;若护理不周,营养失调,病后未能及时治疗,可遗留骨骼畸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诊断依据]
    1
.多见于母孕营养差,早产,人工喂养,生后生长过快,或冬春季出生的小儿。
    2
.初期主要表现为多汗,烦躁,易哭,夜惊,枕部秃发,肌肉松软等。激期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逐渐出现骨骼改变的各种体征,轻症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增大,头颅方形,肋骨串珠,肋膈沟等,重则出现程度不同的鸡胸或漏斗胸,O形或X形腿,脊柱弯曲,囟门迟闭等。恢复期则临床症状逐渐消失,骨骼体征逐渐减轻。后遗症期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3
.血生化检查:示钙磷乘积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4
X线检查:(常规腕部正面象)示长骨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与干骺端距离加大,临时钙化带模糊不清,呈毛刷样,骨样组织向干骺端四周伸出,呈杯口状改变,骨干骨质明显稀疏,密度减低,易有弯曲和骨折。至恢复期及后遗症期,X线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或留下轻重不等的骨骼畸形。轻者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矫正。


[
鉴别诊断]
    1
呆小病:以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特殊外貌,智力迟钝为主要表现,血清钙、磷正常,X线见骨龄虽较正常同龄儿迟,但钙化正常。
    2
疳病:以全身虚弱羸瘦为主要表现,无血清钙、磷降低及碱性磷酸酶的升商,骨胳X线正常。


[
辨证论治]
    1
.脾肺气虚证: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舌淡,苔薄白,脉缓弱。健脾益气。 
    2
.肾精亏虚证:形体瘦弱,面色无华,出牙、坐立、行走延迟,可见方颅、鸡胸、龟背、下肢弯曲等骨骼异常,舌质淡,少苔,脉迟弱。补肾益精。
    3
.肾虚髓亏证:激期症状消失,但有不同程度骨胳畸形。补肾填髓。
肺炎喘嗽之名出《麻科活人全书》。又名肺炎痰喘、马脾风。
    
肺炎喘嗽是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导致肺气郁闭。以小儿发热、咳嗽、气喘、鼻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
    
若正气不支,可出现心阳虚脱、毒陷心肝,而成危候。 
积滞之名出《婴童百问》。《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证”等都是论述有关饮食不节所引起的肠胃疾病。
    
奶麻又名假麻、奶疹。
    
奶麻是因感受时邪疫毒所致。以哺乳期婴儿骤起高热,热退后肌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出疹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
诊断依据]
    1
.多发生于1岁左右的乳婴儿,冬春季多见。
    2
.起病急骤,突起高热,持续34天,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玫瑰色细小丘疹,以躯干、颈背、腰、臀部较多,面部及肘膝等处较少,疹出后12天即消退干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屑。疹出前可有耳后 核肿大。
    3
.全身状况一般良好。
    4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
鉴别诊断]
    1
麻疹:发热,咳嗽,羞明流泪,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疹退时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2
风痧:低热、轻咳,全身皮疹,耳后及枕部 核肿大。
    3
烂喉丹痧: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增多。


[
辨证论治]
    1
.邪袭卫表证:突然高热,轻咳咽红,食欲不振,精神如常,或伴有轻度呕吐、腹泻、惊跳,舌苔薄白或黄,指纹色紫见于风关。疏风清热。  
    2
.胃热阴虚证:发热减退,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细小丘疹,唇干口渴,胃纳欠佳,舌红少苔。清热养阴。 
夜啼之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夜啼候》。
    
解颅又名囟开不合。其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解颅候》:“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
燕口疮又名口吻疮。其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燕口生疮候》:“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
    
滞颐又名流涎不收。其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滞颐多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 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
诊断依据]
    1
.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
    2
.唾液增多,不断流涎,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口腔周围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
    3
.全身状况均属佳良。


[
鉴别诊断]
    (小儿)口疮
(小儿)口糜燕口疮:为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或口角发生溃疡、糜烂为特征,非流涎浸渍,可伴有发热等症。


[
辨证论治]
    1
.脾胃积热证:流涎稠粘,颐肤红赤、痛痒,口角赤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口渴引饮,大便秽臭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色紫。清脾泄热。  
    2
.脾胃虚寒证:涎液清稀,多如漏水,颐肤湿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燥湿运脾。
脐湿之名出《颅卤经》,又名脐湿肿。《太平圣惠方·小儿脐肿湿久不差诸方》曰:“夫小儿脐湿者,亦由断脐之后,洗浴伤于湿气,水入脐口,致令肿湿经久不干也。”
脐疮又名脐湿疮。《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脐疮候》曰:“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 
    


    

                   脐 血 (西医病名:脐带出血、新生儿出血症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脐血又名血脐。
    
脐血是因脐带结扎过松或过紧所致。以婴儿断脐后脐带断端有血液渗出,经久不止为主要表现的出血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脐带出血、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自然出血、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
诊断依据]
    1
.初生小儿断脐后脐部血液渗出,经久不止,或兼见其他部位的出血。
    2
.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见发热、面色苍白、手足欠温等症。
    3
.出血过多者可致贫血。


[
鉴别诊断]
    1
脐疮:初生小儿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红肿波及脐部周围
    2
脐湿: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红肿,无渗血。


[
辨证论治]
    1
.热炽血分证:血从脐带创面外溢,并见发热面赤,唇焦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舌质红,指纹色紫。清热凉血。 
    2
.气不摄血证:脐部渗血,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手足欠温,口唇淡白,舌淡苔白 指纹色淡。补气摄血。


    

小儿痴呆 (西医病名:智力迟缓)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智力迟缓。
    
痴呆不仅病情复杂,病程亦长,特别是患自胎孕者,往往成为痼疾。


[
诊断依据]
    1
.多有家族遗传病史,或母孕时感染邪毒、受过放射线照射、嗜酒或服过对胎儿有害的药物等病史。
    2
.患儿分娩时有颅脑损伤、颅内出血、初生不啼等病史。
    3
.出生后患过颅脑疾病(如春温、痫病等),有过颅脑外伤史、惊风史,或有药物及某些物品中毒等病史。
    4
.动作、语言等发育均显迟缓,学习困难,智能障碍。
    5
.某些引起痴呆的疾病可通过特定的检查诊断,如染色体检查、骨骼X线检查等。


[
辨证论治]
    1
.肝肾亏虚证:筋骨萎软,发育迟缓,抬头、坐、爬、站、行及萌生乳牙均明显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彩,反应迟钝,囟门宽大,舌淡红,苔少,脉细弱。滋补肝肾。 
    2
.心血亏虚证:语言障碍,发育迟缓,笑、叫、喊妈妈、说出完整语句等均明显延迟,甚至只能无意识发音,或语言含混不清,词不达意,面黄少华,唇指色淡,神情呆钝,发稀萎黄,舌淡,苔少,脉缓弱。补血养心。
    3
.心肾两虚证:智识不开,形容笨拙,反应迟钝,举止粗鲁,动作发育迟缓,思维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差,面白虚浮,毛发细疏而黄,四肢弛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软。补益心肾。 
    4
.肾虚髓亏证:难解人意,动作无主,言语无序,情志异常,难以教育,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容貌痴愚,张口流涎,摇头吐舌,面色晦暗,形瘦骨立,舌淡,苔薄,脉沉迟。补肾填髓。
    5
.痰蒙心窍证: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失聪失语,肢体强硬,动作不由自主,口流痰涎,喉间痰鸣,吞咽困难,形体虚浮,苔腻,脉滑。涤痰开窍。 
    6
.瘀阻脑络证:神情麻木,反应迟钝,时作惊叫,肌肉软弱,关节强硬,语言延迟而不流利,或有痫病发作,舌下络脉色紫而显露,脉涩。化瘀通络。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即克汀病。
    
目前对本病尚无根治方法,但若坚持长期治疗,轻症患儿可减轻病情,重症患儿可缓解症状。


[
诊断依据]
    1
.可于生后13个月即发病,或迟至45岁才出现症状。
    2
.早期表现为胎黄持久不退,腹胀脐突,纳乳量少,吸吮缓慢,安静多睡,哭声低哑,肌肤不温,继而逐渐表现为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特殊外貌,智力迟钝等。
    3
.骨骼X线检查:可见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的生长迟缓,骨龄落后于年龄,骨化中心的钙化不均匀呈斑点状。
    4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固醇增高,血清蛋白结合碘降低,血清T3T4浓度常降低或在边缘水平。此外,如血清促甲状腺素测定、甲状腺”’碘吸收率测定均有助于诊断。


[
辨证论治]
    1
.心肾亏虚证:智力不足,反应迟钝,身材矮小,头大,颈短,眼球突出,毛发稀疏而软,两眼距离较远,鼻梁宽而平,伸舌,流涎,皮肤较粗糙。补益心肾。 
    2
.脾肾阳虚证: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黄染不退,或智力缺乏,饥饿不知,吞咽缓慢,有五迟、五软症。补肾壮阳、健脾养心。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大叶性肺炎。


[
诊断依据]
    1
.好发于婴幼儿,冬春季多见。
    2
.以发热、咳嗽、气喘、鼻煽为主要表现,严重者颜面口唇青紫,张口抬肩,涕泪俱无,甚则神昏、惊厥。
    3
.可见呼吸加快,紫绀,肺部可闻及细湿罗音。若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叩诊成浊音,严重者可相应出现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4
.血常规检查:细菌所致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病毒所致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5
X线检查:常见者为肺部片状阴影,有的可呈节段或大片状阴影、云雾状阴影,或出现肺大泡、肺脓肿等。


[
鉴别诊断]
    1
肺咳4.2:以咳嗽为主,病情较轻,肺部听诊正常或仅闻及干罗音而无细湿罗音。
    2
哮病:为发作性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肺部可闻哮鸣音。


[
辨证论治]
    1
.风寒闭肺证:发热无汗,恶寒体痛,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淡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而青。疏风宣肺。 
    2
.风热闭肺证:发热微汗,鼻流浊涕,咳嗽气急,咯痰黄稠,咽赤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清热宣肺。
    3
.痰热闭肺证:高热烦躁,气急鼻煽,咳嗽频频,痰涎上壅,涕泪闭塞,口渴唇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宣肺。
    4
.肺热阴虚证:潮热盗汗,干咳少痰,舌干红,苔光剥,脉细数。养阴清肺。  
    5
.肺脾气虚证:低热自汗,咳嗽无力,喉中痰鸣,神疲纳呆,舌淡红,苔白滑,脉细弱。健脾益气。 
    6
.心阳虚脱证:突然面白唇青,呼吸浅促,头额冷汗,四肢厥冷,虚烦不安,肝脏肿大,舌略紫,脉微弱疾数,指纹青紫过气关达命关。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7
.毒陷心肝证:壮热抽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积 滞 (西医病名:消化功能紊乱)

积滞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所致。以小儿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胃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消化功能紊乱。


[
诊断依据]
    1
.婴幼儿多见,有乳食不节或恣食肥甘生冷等病史。
    2
.临床表现为不思乳食,腹部胀满拒按,嗳腐呕吐,腹泻或便秘,甚则困倦无力,面色无华。
    3
.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
鉴别诊断]
    1
厌食:以长期不思乳食为主,一般情况尚好,无腹部胀满、呕吐腹泻等症。
    2
疳病:可由厌食或积滞发展而成,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肚腹膨胀,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等为特征,病程较长,影响生长发育,且易并发其他疾患。


[
辨证论治]
    1
.乳食内积证:食欲不振,夜卧不安,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满,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有发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消食和中。
    2
.脾虚食积证:面色无华,困倦无力,夜卧不安,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青紫。理气健脾,兼以消导。

夜 啼 

夜啼多因脾寒、心热、惊恐等所致。以1岁以内婴儿经常在夜间啼哭不停,甚至通霄达旦,而白天如常为主要表现的小儿疾病。


[
诊断依据]
    1
.见于1岁以内婴儿。
    2
.可有受寒,或乳食不节、暴受惊恐等病史。
    3
.婴儿白天安静,入夜则啼哭不停,甚至通霄达旦少则数日,多则数月。
    4
.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等表现。


[
鉴别诊断]
    
小儿在高热、口疮等疾病过程中,也可引起彻夜啼哭,不属夜啼范畴。


[
辨证论治]
    1
.脾阳虚证:哭声低绵无力,啼时曲腰,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口中气冷,不欲饮乳,大便色青,舌淡苔白,指纹青紫而滞。温中散寒。  
    2
.热扰心神证:哭声洪亮有力,烦躁不安,面赤唇红,或口中灼热,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青紫。清心安神。  
    3
.惊恐伤神证:猝然惊哭或梦’中啼哭,声音尖短,紧偎母怀,神情不安,面色时青 时白,指纹色青。镇惊安神。 


                       解 颅  (西医病名:先天或后天性脑积水) 

解颅是因先天不足,颅内受损,或因热毒壅滞,水湿停积于脑所致。以头颅增大,囱门和颅缝开解为主要表现的小儿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先天或后天性脑积水。


[
诊断依据]
    1
.可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等病史。
   2
.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囟门未能应期闭合,头缝开解,额大面小,头皮青筋显露,眼球向下呈落日状,神志呆钝,智力低下。
    3
.可有头痛、呕吐,烦躁、嗜睡、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甚至痉厥等症。
    4
X线、CT、头颅超声检查可显示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各脑室扩大,脑血管畸形,脑皮层萎缩,脑脊液积聚等。颅骨透照试验及酚红注射试验也有助于诊断。


[
鉴别诊断]
    1
佝偻病:头颅增大成方形,囟门迟闭,并有骨软变形等症,无颅高压征。
    2
.头大畸形:头颅大,增长也快,有明显的智力不足,脑室造影正常。
    3
脑瘤颅脑痈:可经X线、CT等鉴别。


[
辨证论治]
    1
.肾气亏虚证:头颅明显增大,囟门宽裂,颅缝开解,面色淡白,神情呆钝,目无神采,眼珠下垂呈“落日状”,头大颈细,前倾不立,食少便溏,舌淡少苔,脉弱,指纹淡青。补益肾气。  
    2
.肾虚肝亢证: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额青筋暴露,眼球下垂,白睛显露,目无神采,时或筋惕肉跳,头痛呕吐,舌淡红,苔白根腻,脉沉弦。滋阴平肝。   
    3
.脾虚水泛证:头大,头缝裂开不合,头皮光亮,肢体消瘦,面色觥白,目无神采,白睛显露,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厚腻,脉沉缓。健脾利水。  
    4
.热毒壅聚头面证:颅缝开而不合,头颅增大,头皮光亮,青筋暴露,两目下垂;头痛口干,发热气促,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脉弦数。清热解毒。 

燕口疮;口吻疮  (西医病名:口角炎)  

    燕口疮是因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所致。以小儿口角两侧唇边出现溃疡或糜烂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口角炎。


[
诊断依据]
    1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2
.口角两侧唇边出现溃疡或糜烂。
    3
.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和维生素BC缺乏症。


[
鉴别诊断]
    鹅口疮
:多见于哺乳的婴儿,多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史,以口腔内铺布白屑为特征。


[
辨证论治]
    1
.毒火攻唇证:口唇两侧溃疡、糜烂,疼痛拒食,心烦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通腑。  
    2
.虚火灼唇证:口唇两侧溃疡、糜烂,疼痛不甚,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


  

              奶麻;假麻;奶疹  (西医病名: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脐湿多因水湿秽毒浸淫脐部所致。以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液,浸淫不干,或微见红肿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本病亦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脐炎。


[
诊断依据]
     1
.初生小儿有脐部消毒不严或污染史。
    2
.脐带脱落后,脐孔见淡黄色流脂,潮湿不干,表面微显红肿,脐周皮肤如常或微红。
    3
.无明显全身症状。
    4
.脐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
鉴别诊断]
    1
脐疮:二者实为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脐湿乃脐疮的早期表现,脐湿病变继续加重则成脐疮。
    2
.脐尿管瘘:系脐管未完全闭合,从脐部间歇性排出尿液。作瘘管造影,可见造影剂进入膀胱,或将美蓝注入瘘管,可见蓝色尿液从尿路排出。
    3
.脐肠瘘:系卵黄管未完全闭合,又称卵黄管瘘。瘘管连接于脐孔与回肠之间,脐部间歇排出气体或粪水。由脐孔注入造影剂,X线检查可见其进入回肠。


[
辨证论治]
    
肌肤湿热证: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红肿,吮乳佳,精神好,入睡欠安,舌淡红,指纹正常。清热祛湿。

                                         脐疮

   脐疮是因水湿秽毒侵蕴脐部所致。以婴儿脐部红肿灼热,甚至糜烂、流脓水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脐炎。


[
诊断依据]
    1
.初生小儿有脐部消毒不严或污染史。
    2
.脐部红肿灼热,或有糜烂流脓,重者红肿向腹壁四周及腹腔扩散。
    3
.可有发热,烦躁哭闹,纳乳少等全身症状,甚则神昏、抽搐。
    4
.脐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可为阳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
鉴别诊断]
    1
脐湿:二者实为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脐湿乃脐疮的早期表现,脐湿病变继续加重则成脐疮。
    2
.脐肉芽肿:常为脐疮迁延所致。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质软,无糜烂流脓,经硝酸银烧灼后可痊愈。
    3
.脐茸:系脐部残留的肠粘膜,呈红色息肉样,无糜烂流脓,一般用药无效,需将粘膜切除、局部缝合始愈。


[
辨证论治]
    
肌肤热毒证;脐部红肿明显,或呈糜烂,脓水流溢,发热,面赤或苍白,哭闹不安,神疲,吮乳少,睡不安,舌红苔黄,指纹紫。清热解毒。


    

                                        奶癣

    奶癣是因风湿热邪浸淫皮肤所致。以哺乳期婴儿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婴儿湿疹。


[
诊断依据]
    1
.发病多在出生后13个月,肥胖儿多见。一般2岁以内可愈,有的可反复发作,迁延至儿童期或青春期,而成顽疾。
    2
.以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反复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皮损可呈多形性,痒甚,蔓延成片,或流淌脂水,或结痂脱屑。
    3
.实验室检查:血清IgE升高。血中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增高。


[
鉴别诊断]
    1
瘾疹:以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
    2
黄水疮:以生于皮肤的脓疮、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
辨证论治]
    1
.湿热蕴结肌肤证:皮损见红斑、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有糜烂、结痂,瘙痒难忍,口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2
.脾虚湿盛证:病程较长,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体瘦纳少,哭闹不安,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健脾祛湿。  
    3
.血虚风燥证:皮损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抓破少量渗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养血祛风。 

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大叶性肺炎)

呆小病 (西医病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即克汀病)

急惊风之名出《太平圣惠方》,为小儿惊风的一种类型。
    
急惊风多因感受时邪,肠胃湿热积滞,以及惊恐、痰食等所致。于多种疾病中突然出现神昏、目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痉病类疾病。


[
诊断依据]
    1
.有患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
    2
.突然发病,具有痰、热、惊、风四症及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惊风八候。
    3
.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
.若为细菌感染所致的脑部疾患,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
鉴别诊断]
    痫病
: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移时自醒为特点,一般不发热,年长儿较为多见,多具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型。


[
辨证论治]
    1
.风邪外袭证:发热头痛,咳嗽咽红,或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之际,突然痉厥神昏,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2
.热毒内闭证;患温热疾病,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突然肢体抽搐,两目上窜,神昏面青,甚则肢冷脉伏,舌红苔黄,脉数。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3
.气营两燔证:病来急骤,高热,抽搐,昏迷,颈项强直,剧烈头痛,狂躁不安,皮肤发疹发斑,或见深度昏迷,壮热无汗,呼吸不利,喉间痰多,二便俱闭,舌质深红或绛,苔黄糙,脉数。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4
.湿热疫毒证:高热,神昏,或烦躁谵妄,反复抽搐,呕吐腹痛,大便粘腻可挟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肠解毒、熄风开窍。  
    5
.惊恐伤神证:发病较急,暴受惊恐后突起神昏,抽搐,或惊跳惊叫,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乱不齐。镇惊安神。
脐突又名脐疝。其名出《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脐突》:“婴儿热在腹中,无所发泄,故频频伸引,睡卧不宁,努胀,其气冲入脐间,所以脐急肿赤,虚大光浮,名曰脐突。”
    
脐突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或生后过于啼叫努挣,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以婴儿 脐部突起,虚大光浮,按压肿物可推回腹内为主要表现的疝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脐疝。


[
诊断依据]
    1
.初生小儿尤以未成熟儿多见。
    2
.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肿物复又出现。脐部皮肤如常。
    3
.无明显全身症状。


[
鉴别诊断]
    
脐肉芽肿:常为脐疮迁延所致。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有少量脓液,肿物不可推回腹内。经硝酸银烧灼后可痊愈。


[
治 疗]
    1
.尽量减少婴儿啼哭叫扰。
    2
.压脐法: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紧扎,一般可逐步痊愈。
    3
.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二岁,仍未见痊愈者,宜考虑手术治疗。

                                                                                                                                                                                                                                            
奶癣又名胎疮、胎敛疮。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称为乳癣,曰:“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胎敛疮,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49.小儿小便不通
爱爱医资源-下篇第三章儿科病证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看小儿病状歌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诊断学
望诊-望皮肤,小儿指纹-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