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吴鞠通临床用药策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李刘坤

  

  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要想真正取得满意的疗效,防止误治、失治,不仅要做到辨证准确,立法组方得当,而且还须掌握必要的用药策略。那么,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用药策略呢?吴鞠通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值得借鉴。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时时轻扬,防邪深入

  吴氏认为,温邪由口鼻而入,初起多犯上焦手太阴肺卫;肺病逆传,则入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入下焦。故及时有效地驱除手太阴肺卫之邪,是防止其逆传心包和深入中下焦的关键。而欲达此目的,不仅需要使用恰当的辛凉清解之剂,而且还要用适当的煎药和服药方法。因肺位最高,用药宜取其轻清之气,煎煮时间不可过长,若过煮则气散失而味反浓厚,易入中焦,难达肺卫。在用量方面,既不宜过多过重,亦不可过少过轻,正如吴氏所说:“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提高辛凉之剂治疗肺卫证的疗效,吴氏在临床上多巧妙地采用“时时轻扬”之法。

  本法不同于一般汤剂的煎服法。在剂型上,多采用煮散,如治疗风温初起的银翘散,治疗上焦温毒的普济消毒饮、代赈普济散等皆属此剂型。也就是将所用药剂杵为粗末,按患者病情轻重分为若干小包,以备随时煎服。在煎法上,采用武火速煎。即每次用一小包,以鲜芦根汤煎,待香气大出,即去渣取服。在服用方法上,则采用昼夜时时服用的方法。如病轻者,可三个时辰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重者,约二个时辰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至重者,可一个时辰一服,昼夜达十二服之多。如此剂型和煎服之法,则可确保药力轻轻达上,扬而向外,不犯中下。其驱肺卫之邪的功效,实优于汤剂。吴氏临床使用此法,每获良效。如某患者温毒喉痛发疹之重症,用代赈普济散加减,每包七钱,一时服一包,周十二时服十二包。服二帖,病即痊愈。

  二、多备少服,中病即止

  临床治疗所用方药,其功效有攻补之异,其毒性有大小之差,其药力有峻缓之殊,其用法自当有别。一般来说,治疗慢性病证的调补之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等,毒性较小,药力和缓,且不求速效,故使用较易,只要方药对证,即使剂量稍小或略大,服用时间长些或短些,都不至于有多大的损失和危害。但治疗急性病证的汗、吐、下等攻伐逐邪之剂则不同,其毒性较大,药力峻猛,且力求速效,故使用较难。若剂量偏小,则恐病重药轻,邪气不能被及时祛除,迁延病程,贻害无穷;若剂量过大,又虑伤及无辜,变生不测,酿成恶果。故医生在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特别是在使用攻伐之剂时,一定要善测病情之轻重,斟酌药量之多少,既要避免病重药轻之弊,又要防止病轻药重之害,绝不可轻易照搬一般方书中所定的分量。正如吴氏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说:“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为防止此弊,吴氏每用“多备少服”之法。

  所谓“多备少服”之法,就是所备方药的量可以稍微大些、多些,以达力大效宏,药力相续,速战速决的目的。但使用的时候,应严格掌握分寸,并不一定将所备之药全部服完。一般宜分次服用,随时观察药后反应,以决进退。若服一次即达治疗目的者,就应立即停止再服。哪怕只服了半剂,后半剂也应弃而不用,以免过用伤正。在这方面,医圣仲景早有明训。吴氏谨遵前贤之训,在临床上善用此法。如用桂枝汤、麻黄汤、新加香薷饮等方剂发汗解表时,每剂药煎好后,分2~3次服用。服用间隔时间为2~4小时。每次服药后,观察汗出的情况,以遍身微汗为佳。若服后汗不出者,可以再服,甚至缩短间隔时间。但是,若服一次而汗出者,则停止后服。即使汗后邪热未除,亦当随证更方治之,不可继服汗剂,以防过汗伤阴亡阳。正如吴氏所说:“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又如用承气类方剂时,将每剂药煎好后,分2~3次服,服药间隔时间为3~6小时,每次服药后,观察大便情况,以大便通利为度。大便不通者,可以再服。但是,若服一次而大便得通者,则余药勿服。即使下后邪热未除,亦须随证变法,不可纯恃承气以为攻病之具,以防正虚邪陷,无法挽回。

  三、斟酌剂量,以求万全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时虽然方证相投,但却因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差异,剂量难以把握。特别是某些攻伐峻剂,更是如此。为避免孟浪行事,过量伤正,吴氏多采用“逐渐增量,以知为度”的给药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患者服药时,先从小剂量开始,若不见效,则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出现应有的效果为佳。如用控涎丹治疗某患者悬饮胁痛之证,先让其服十三丸,不知,渐加至二十一丸,以得快便、下黑绿水为度。用天台乌药散治疗某患者寒疝腹痛之证,让其先服一钱,不知,再服二钱。

有时,为了找到最佳用量,吴氏还反复斟酌揣摩。如用半夏汤治疗秀氏产后痰饮不寐之证,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用二两,得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如此反复多次,才找到最佳剂量。又如治鲍某癫狂实证,初用极苦之药以泻心胆二经之火,服两帖而大效,于是减少苦药,加补阴之甘润药,结果导致病势大增。由此吴氏始知进退,复重用苦药而收功。

  四、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既是兵家常用的战略,也是医家不可缺少的治略。自古以来,许多名医遇复杂疑难之证时,均善用此法。如遇阳明病不大便七八日,不知可否用大承气汤攻下时,仲景先用小承气汤试之,察其反应,以作定夺。若服后转矢气者,说明燥屎已成,则进而用大承气汤攻之;若服后不转矢气者,说明燥屎未成,则告诫:“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则腹胀不能食也。”吴鞠通深悟仲景之意,临床多灵活运用此法。如治疗腑实阴亏之证,为防止承气汤攻下重伤其阴,则先用增液汤增水行舟。观察一昼夜,若大便得下者,则不用承气汤;若大便仍不下,知其不能胜任,则合调胃承气汤微予通下。又如治朱某肺脏本热,为外风所搏,金实无声,本系麻杏石甘汤证,但恐药力峻而伤正,则先用清音汤加减,然药后不效,知其难以胜任,立即改用麻杏石甘汤加半夏,服一帖,而病减其半,音亦渐开。这种试药测证,以作进退的方法,真可谓投石问路,步步谨慎,对保证辨证准确和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针药配合,难病易治

  在临床上,常见某些疑难病证,单用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效,而针药配合,则可明显提高疗效。故古今许多名医在临床治疗中都善于针药并用。如仲景所说:“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吴氏虽不善针法,但遇疑难之证,每求善针者配合治疗。如治陶氏中风夹痰之证,先与汤药二十帖,而无大效。吴氏认为系络中有块痰堵塞,非针不可。于是延善针之郏芷谷医师针之。针后再以前药治之,则日日见效。服至七十余帖而能策杖行矣;服九十帖,能自行出堂上轿,诸症悉除。又治汪某伏暑夹痰饮之证,先与三仁汤加减,屡效而热不退,痰不除。又延郏芷谷针中泉穴,紫血出后,继咳老痰二口。以后用药无不见效,半月后伏暑痰饮皆愈。

  六、内外并举,取效甚捷

  吴氏对于温毒之证,每用内外合治之法,取效甚捷。如治疗大头瘟,则让患者内服代赈普济散或普济消毒饮,外先敷水仙膏拔毒外出,继敷三黄二香散,消肿止痛。治疗温毒喉痹之证,则漱口与服药并重。特别是咽喉肿痛而滴水不下者,则先以代赈普济散煎汤漱口,待喉痹开,药液得以下咽,再用半漱半服之法。如治王某温毒,身热,喉痹,滴水不能下咽。与代赈普济散二十包。先煎一包,含入口内,仰面浸渍喉疮,少时,有稀涎满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上法,浸至半日,喉即开,得小咽。于是每一包药煎一碗,咽下一半,浸吐一半,服至三日,喉全消,身热亦退。

  七、巧用剂型,各取其长

  药物有汤剂、散剂、丸剂等多种剂型,而不同剂型又各有所长。如何合理运用不同的剂型,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吴氏在这方面,可谓匠心独具。他不仅善用散剂驱上焦肺卫之邪,而且善用汤药丸药配合,治疗各种危重疑难之证。因汤剂可随证加减变化,切中病情,丸药服用方便,可以应急,可以持久,故吴氏遇热闭心包,高热神昏之证,往往先以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成药清心开窍以应急,继以汤药随证治之;若汤药已煎好,亦可以汤药送服丸药。若遇癥瘕痼疾、难取速效之证,则以化癥回生丹等丸药缓而图之。正如他在《医医病书》癥瘕论中所说:“汤者,荡也,其力甚猛,宜新病,不宜久病,宜上中焦,不宜下焦。……丸者,缓也,既不伤正,渐磨锢疾,假以时日,三月不化至五月,五月不化至年余。余治癥瘕,有三五月即化者,有三年而后化者。若用汤药,何能候至三年哉!”如遇新病兼有痼疾,则多以汤药丸药相配,使各司其职;或先以汤药祛其新病,再以丸药缓攻痼疾。又如遇暴虚易复之证,则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汤剂,从急治之;久虚

难复之证,则用专翕大生膏、通补奇经丸、天窟月根膏等成药,从缓治之,使各剂型之长得以充分发挥。

  八、乳儿之疾,母子同治

  乳儿之体,靠母乳之养,故乳儿之疾,与乳母密切相关。治疗时,若母子同治,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吴氏治其长女出痘之案,便是有力的证明。其长女两岁时,因体质虚弱,出痘半月,且经当地谢宝灵医师调治,服补气血之剂一周有余,仍然难以上浆。吴氏适由京回家,见此情景,便照原方制二十帖,重加燕窝,并用大公鸡一只,紫河车一具,自早至暮,浓煎得二碗许。令母饮半茶杯,女饮半酒杯。二鼓时,母则乳胀,急令小儿吮之。漏下三鼓,痘之清浆如露。未至四鼓,又令母女服药如前。四鼓未罢,浆如蜡色。五鼓以后,又如茶色浓厚,如及时之浆。第二天,谢医师见状,着实称奇,自愧不能。可见,其女之痘之所以上浆如此迅速,全赖乳母服药,乳汁充足之功。

  九、姜汤引药,止呕有方

  服药治病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措施,但是,若患者呕吐不止时,则药物治疗难以实施。吴氏遇此病证,则用姜汤引药之法,往往使难题得以解决。如赵某中有蓄水,误食水果,致腹痛难忍,大呕不止,不能服药。吴氏先处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汤药,另以生姜一两,煮汤一碗,候药汤凉,先服姜汤一口,接服汤药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如此妙法,终于收功。

总之,吴氏在临床治疗中之所以每获奇效,不仅因为他辨证精确、立法组方合理,而且与其注重用药策略密切相关。以上所述内容仅是举例而已,若欲得其详,还须细阅其著作,尤其应深研其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明粉敷脐治疗便秘183例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经典的火神派风格,你知道吗?
方剂学——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练习题)
这些方剂重点不背,将拉远你与学霸的距离!|连载 1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总论(三)
方剂学 12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