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诸证辩证方剂汇编

第一章、感冒,感冒的分类论治二、咳嗽`三、哮`四、喘证五、肺痈六、肺痨`七、肺胀`八、肺痿`九、心悸,十、胸痹`十一、不寐`十二、癫狂`十三、痫证`十四、痴呆`十五胃痛、十六、厥证`十七、痞满`十八、呕吐`十九、噎膈`二十、呃逆`二十一、腹痛`二十二、泄泻`二十三、痢疾`二十四、便秘`二十五、胁痛二十六、黄疸`二十七、积聚二十八、鼓胀:二十九、头痛三十、眩晕三十一、中风三十二、瘿病`三十四、水肿`三十五、淋证`三十六、癃闭`]三十七:阳痿`三十八、遗精`三十九、郁证`四十、血证`四十一、痰饮`四十二、消渴`四十二、消渴`四十三、自汗、盗汗`四十四、内伤发热`四十五、虚劳`四十七、痉证`四十六、痹证`四十八、痿证`四十九、颤`证五十、腰痛`五十一、耳鸣、耳聋`五十二.湿阻`五十三.外感发热

中医病证分型选方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家香薷饮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症——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桑菊饮(★★★★★)

(3)燥热伤肺证——疏风润燥 清肺止咳——桑杏汤

(4)凉燥伤肺证——轻宣凉燥 润肺止咳——杏苏散

3、慢性支气管炎:【喘证】

(1)实证:

(A)风寒犯肺证——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三拗汤(★★★)

(B)风热犯肺证——清热解表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

(C)痰浊阻肺证——燥湿化痰降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D)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桑白皮汤

(E)寒饮伏肺证——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小青龙汤

(2)虚证:

(A)肺气虚证——补肺益气化痰止咳——补肺汤

(B)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止咳化痰——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C)肺肾阴虚证——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4、支气管哮喘:【哮病】

(1)发作期:

(A)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B)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A)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B)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C)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5、肺炎:【肺炎喘嗽】

(1)邪犯肺卫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三拗汤、桑菊饮(★★★)

(2)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宽胸止咳——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3)热闭心神证——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清营汤

(4)阴遏阳脱证——益气养阴回阳固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5)正虚邪恋证——益气养阴润肺化痰——竹叶石膏汤

6、肺结核:【肺痨】

(1)肺阴亏虚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和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7、心律失常:【心悸】

(1)心神不宁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气血不足证——补气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生脉散

(5)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6)心脉痹阻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8、高血压病:【眩晕】【头痛】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2)痰湿内盛证——祛痰降浊——半夏白术天麻汤(★★★★★)

(3)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平潜肝阳——杞菊地黄丸

(5)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济生肾气丸

9、冠心病:【胸痹】

(1)心绞痛:

(A)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B)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闭——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C)阴寒凝滞证——辛温通阳开闭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D)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脉止痛——补阳还五汤

(E)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F)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丸(★★★)

(G)心肾阳虚证——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丸(★★★)

(2)心肌梗塞:

(A)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B)寒凝心脉证——散寒止痛芳香温通——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C)痰瘀互结证——豁痰活血理气止痛——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D)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痰止痛——补阳还五汤(★★★)

(E)气阴两虚证——益气滋阴通脉止痛——生脉散合左归饮

(F)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通脉止痛——真武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

(G)心阳欲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托——参附龙牡汤(★★★)

10、胃炎(慢性):【胃痛】【呕吐】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四君子汤(★★★)

(3)脾胃湿热证——清利湿热醒脾化浊——三仁汤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益胃汤(★★★★)

(5)胃络瘀血证——化瘀通络和胃止痛——失笑散和丹参饮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2)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黄芪建中汤(★★★★)

(3)胃阴不足证——健脾养阴益胃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4)肝胃郁热证——清胃泻热疏肝理气——化肝煎合左金丸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和胃——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白头翁汤

(2)脾胃虚弱证——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

(3)脾肾阳虚证——健脾温肾止泻——四神丸

(4)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痛泻药方

(5)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清热化湿——驻车丸

(6)气滞血瘀证——化瘀通络——膈下逐瘀汤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肝郁气滞证——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小柴胡汤

(2)肝胆湿热证——清利肝胆湿热——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

(3)肠胃热结证——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大承气汤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湿热痢——清热利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理气——白头翁汤

(3)寒湿痢——散寒除湿调气和血——平胃散(★★★)

(4)阴虚痢——养阴清肠——驻车丸

(5)虚寒痢——补虚温中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四君子汤和香莲丸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

(1)急性黄疸型肝炎:

(A)阳黄证——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

(B)阴黄证——健脾和胃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湿阻脾胃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茵陈五苓散

(B)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3)慢性病毒性肝炎:

(A)湿热中阻证——清利湿热凉血解毒——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

(B)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逍遥丸

(C)肝肾阴虚证——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一贯煎

(D)脾肾阳虚证——健脾益气温肾扶阳——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E)淤血阻络证——活血化瘀散结通络——膈下逐瘀汤

(4)重型肝炎:

(A)毒热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神犀丹

(B)脾肾阳虚痰湿蒙闭证——健脾温肾行气利水化痰开窍——阴沉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

(C)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益气救阴活血化瘀——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1)急性期:

(A)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疏风散寒宣肺行水——麻黄汤合五苓散(★★★★★)

(B)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C)热毒内侵湿热郁结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健脾渗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五苓散

(E)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益气扶正利水消肿——防已黄芪汤

(2)恢复期:

(A)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B)肺肾气阴两虚证——补肺肾益气阴——参芪地黄汤

17、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1)本证

(A)脾肾气虚证——补气健脾益肾——异功散

(B)肺肾气虚证——补益肺肾——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

(C)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

(D)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

(E)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参芪地黄汤

(2)标证:

(A)水湿证——利水消肿——五苓散合五皮饮

(B)湿热证——清热利湿——三仁汤

(C)血瘀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D)湿浊证——健脾化湿泻浊——胃苓汤

18、肾病综合症:【水肿】

(1)风水相搏证——疏风解表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利水消肿——疏凿饮子

(5)脾虚湿困证——温运脾阳利水消肿——实脾饮

(6)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兼利水湿——左归丸

19、尿路感染:【淋证】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淋——八正散(★★★★)

(2)肝胆郁热证——疏肝理气清热通淋——丹栀逍遥散合石韦散

(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健脾补肾——无比山药丸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滋阴益肾清热通淋——知柏地黄丸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益气养血——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

(2)心脾两虚证——益气补血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1)肾阴虚证——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2)肾阳亏虚证——补肾助阳益气养血——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3)肾阴阳两虚证——滋阴助阳益气补血——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

(5)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6)热毒壅盛证——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清瘟败毒饮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

(1)血热妄行证——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清热止血——茜根散、玉女煎

(3)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健脾养血——归脾汤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止血——桃红四物汤

23、糖尿病:【消渴】

(1)无症状期——滋养肾阴——麦味地黄汤

(2)症状期:

(A)阴虚燥热证:

1)上消(肺热伤津正)——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B)气阴两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C)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D)痰瘀互结证——活血化瘀祛痰——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E)脉络瘀阻证——活血通络——血府逐瘀汤

(3)并发症:

(A)疮痈——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

(B)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杞菊地黄丸、羊肝汤、磁朱丸

24、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1)活动期:

(A)湿热痹阻证——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四妙丸

(B)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祛风通络——丁氏清络饮

(C)寒热错杂症——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桂枝芍药知母汤

(2)缓解期:

(A)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B)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独活寄生汤

25、脑梗死:【中风】

(1)肝阳暴脱——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星蒌承气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镇肝息风——镇肝息风汤加减

(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祛风通络养血和营——大秦艽汤加减

(7)痰热内闭清窍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以羚羊角汤加减

(8)痰湿壅闭心神主——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

(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26、脑出血:参见脑血栓形成。27、癫痫:【痫证】

(1)风痰上扰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热内扰证——清热化痰,息风定痫——黄连温胆汤加减

(3)肝郁痰火证——清肝泻火,化痰息风——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4)瘀阻清窍证——活血化瘀,通络息风——通窍活血汤加减

(5)脾虚痰湿证——健脾和胃,化痰息风——醒脾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育阴息风——左归丸加减

28、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中毒】(中医没方,详情看书)29、不寐: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六味地黄汤合黄连阿胶汤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6)心火炽盛证——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朱砂安神丸加减30、便秘:

(1)实秘:

(A)热秘——泄热润肠——麻子仁丸加加减

(B)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

(C)冷秘——温里散寒,导滞通便——大黄附子汤加减

(2)虚秘:

(A)气虚证——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B)血虚证——养血润澡——润肠丸加减

(C)阴虚证——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

(D)阳虚证——温阳润肠——济川煎加减

31、黄疸:

(1)阳黄:

(A)湿热兼表证——甘露消毒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B)湿重于热证——茵陈四苓散(★★★★★)

(C)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D)胆经郁热证——清泄胆热——清胆汤

(E)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

(2)阴黄:

(A)寒湿困脾证——温中散寒,健脾渗湿——茵陈术附汤

(B)瘀滞肝脾证——化瘀疏肝——膈下逐瘀汤

(C)脾虚营亏证——健脾益气——归脾汤(★★★)

32、头痛:

(1)风寒头痛证——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证——祛风清热——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证——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加减

(4)肝阳头痛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5)肾虚头痛证——补肾填精——大补元煎加减

(6)血虚头痛证——养血滋阴——加味四物汤加减

(7)痰浊头痛证——化瘀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8)瘀血头痛证——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33、郁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忧郁伤神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草大枣汤加减

(6)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肝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4、血证:

(1)鼻衄:

(A)风热伤肺证——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

(B)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加减

(C)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D)气血亏虚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2)齿衄:

(A)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B)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咯血

(A)燥热犯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B)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C)肝火犯肺证——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4)吐血:

(A)胃中积热证——清胃泄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B)气虚血溢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C)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5)便血

(A)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B)脾胃虚寒证——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6)尿血:

(A)下焦热盛证——清热泄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B)脾不统血证——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

(C)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D)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

(A)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B)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C)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35、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36、急性阑尾炎:【肠痈】

(1)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湿热证——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热毒证——通腑排毒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37、急性胆道感染:【黄疸】

(1)蕴热证(肝胆蕴热)——疏肝清热通下利胆——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加减

(2)湿热证(肝胆湿热)——清胆利湿通气通腑——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肝胆脓毒)——泻火解毒通腑救逆——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38、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散结止痛——逍遥散加减

(2)痰瘀凝结证——活血化瘀软坚祛痰——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4)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活血散结——二仙汤加减

39、前列腺增生症:【癃闭】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通闭利尿——八正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

(3)脾肾气虚证——健脾温肾益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阳衰微证——温补肾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加减

(5)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清利小便——知柏地黄丸加减

40、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A)热毒壅盛——清热解毒化瘀止疼——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B)湿热玉洁证——清热利湿活血消痈——仙方活命饮

(2)慢性盆腔炎:

(A)湿热壅阻证——清热利湿祛瘀散结——银甲丸

(B)寒湿凝滞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C)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销徽散结——膈下逐淤汤

(D)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4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

(1)无排卵型供血:

(A)血热: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合生脉散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B)肾虚:

1)偏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2)偏肾阴虚证——滋肾养阴调经止血——右归丸合二至丸(★★★)

(C)脾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

(D)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2)排卵型供血(月经失调):

(A)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

1)气虚证——补气摄血调经固冲——举元煎

2)虚热证——滋阴清热调经止血——两地汤

3)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止血调经——固经丸

4)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B)黄体功能不足:

1)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不固证——补肾调冲——归肾丸

3)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经散

4)肝郁血热证——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

5)阴虚血热证——滋阴清热凉血固冲——两地汤合二至丸

(C)黄体萎缩不全:

1)脾虚气弱证——健脾益气调经止血——归脾汤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调经止血——四妙丸

3)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止血——血府逐瘀汤

(D)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证——滋味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补肾助阳益气止血——健固汤

3)湿热证——清热利湿

调经止血——清肝止淋汤

4)肝郁气滞证——疏肝清热

化瘀止血——丹栀逍遥散42、围绝经期综合症:【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证——滋肾养阴佐以潜阳——左归饮(★★★★)

(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两虚证——益阴扶阳——二仙汤合二至丸

43、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疼——膈下逐淤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3)湿热郁结证——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清热调血汤

(4)痰瘀互结证——化痰散结活血逐瘀——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

(5)气虚血瘀证——益气化瘀——理冲汤

(6)肾虚血瘀——益经调血活血祛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44、痛经: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逐瘀止疼——膈下逐淤汤

(2)寒湿凝滞证——温经祛寒活血止疼——少腹逐瘀汤

(3)湿热遇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疼——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活血止疼——八珍益母汤

(5)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调肝汤

47、小儿肺炎:【肺炎喘嗽】(1)常证:

(A)风寒闭肺证——辛温散寒化痰止疼——华盖散

(B)风热闭肺证——心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C)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

第一章、感冒

感冒的分类论治

1.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1荆防达表汤;

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甘草3克

加减:

1.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用参苏饮加减。

6.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临证参考: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

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合二陈汤使用也佳。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荆防败毒散;

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2: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3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

4麻黄汤;

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风寒夹湿证: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5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加减: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

6九味羌活汤;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风寒感冒,

香薷饮;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

8小青龙汤;

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9麻杏石膏汤加减;

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10清解汤;薄荷叶12克蝉蜕(去足、土)9克生石膏(捣细)18克甘草4.5克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

11柴葛解肌汤;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

12防风通圣散;

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13柴胡达原饮;

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加减:

1.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

14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15参苏饮;

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香4克枳壳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

加减:

1.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6.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16香苏散;

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1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包)炮附子5克细辛6克

加减:

1.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6.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若阳气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

18参附再造丸;

党参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5g。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19葱白七味饮加减;

葱白9克豆豉6克葛根9克生姜9克地黄9克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加减2:

1.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4.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风热证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

20银翘散或葱豉汤:

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构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感冒加减2:

1.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辨证加减】

1.高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症,加黄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加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3.如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去荆芥,酌加板蓝根、玄参、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黄花、射干等清热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咽部。

4.兼夹湿邪,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郁金以芳香化湿。

5.如感受时行病毒,症状明显者,配合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草河车等以增强清热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温燥致病,或风热化燥伤津,兼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数者,酌加南沙参、天花粉、

梨皮等清热润燥,此时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7.兼见里热者,加细生地黄、玄参、黄芩、知母以清热生津。

8.如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予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

1.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风热表虚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1茅苇汤;

白茅根芦根白芍竹叶桔梗杏仁葱白

加减:

1.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

2.咳嗽者,加渐贝母清热化痰宣肺;

3.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

4.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若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淡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

22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60克生地9克水牛角120克(先煎)黄连3克栀子9克桔梗4.5克黄芩9克知母9克

玄参9克连翘9克甘草4.5克丹皮9克鲜竹叶6克

加减:

1.咳嗽、痰多者,加渐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

2.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风热兼燥证:(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多见于秋季23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银花5克连翘5克苦桔梗3克薄荷3克竹叶2克生甘草2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贝母3克香附3克栀子皮3克犁皮3克

加减:

1.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止痛;

2.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

3.干咳者,加炙枇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

4.咽痒者,加蝉蜕、僵蚕情网利咽;

5.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解毒利咽。

6.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风疏风止痛;

7.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风热兼阴虚感冒:身热微恶寒,无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减葳蕤汤;

玉竹9克白薇9克葱白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豆豉9克甘草3克红枣5枚

1.咽干口渴甚的,加入沙参10克、麦冬10克;

2.心烦口渴较甚,加入黄连6克,竹叶9克、天花粉10克;

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射干9克、瓜蒌皮10克。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

25蓝地汤;

板蓝根生地麦冬知母桑叶苦桔梗蝉蜕

加减:

1.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

26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克银花9克扁豆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辨证加减】

1.暑热偏盛的,加入黄连9克、山栀子9克(或黄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鲜荷叶10克、鲜芦根20克);

2.湿困卫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佩兰9克

3.里湿偏重的,加入苍术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

4.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热偏盛,身热明显,泛恶,肢体昏重,头昏且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泄热。

6.湿困卫表,身重肢楚,胸闷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

7.如里湿偏重,纳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苍术、陈皮、半夏和中化湿。

8.暑湿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9.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11.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12.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13.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14.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5.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16.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亦可配合鲜荷叶,鲜芦根,

17.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18.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化湿和中,

19.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27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红枣2枚

【辨证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气虚感冒

28参苏饮

【组成】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前胡人参茯苓各23克枳壳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

29玉屏风散

: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30再造散

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31加减葳蕤汤:

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枣10g

。加减: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经方治疗感冒

1)出现出汗,并且周身肌肉疼痛,怕风吹,怕寒冷,食欲减退,没有或者略有发烧时,就用

32桂枝汤。

其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红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一般服用后会有微汗出,效果最好。如果没有出汗,就喝点热的米粥以帮助发汗。注意发汗后要马上换衣服,以防受风后反而会加重感冒。

2)出现无汗,并且周身肌肉关节非常疼痛,甚至于痛得就如鞭打一样,而且非常怕冷,发烧,怕风吹,怕寒冷时,就用

33麻黄汤

其方:麻黄2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打碎,炙甘草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空腹时服用。

3)出现发烧,甚至于高烧40度,但病人自觉体内热而体外寒,怕冷,无汗,且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减退时,就用

34大青龙汤

其方:麻黄20克,杏仁20克,打碎,石膏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生姜五片,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汗出。当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发烧,诸西医措手不及,最后还是请山东的刘惠民老中医用此方,一付而烧退。

4)如果发烧后先去挂水吃西药,久之高烧既退,却低烧不断时,那就表示人体的阳气被伤害了,对病邪的抵抗力下降了,因此,已经发不出高烧了。这时就要用

35当归四逆汤

配合四逆汤来扶阳气,退低烧了。用;附子20g干姜15克甘草炙10g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5)出现后项强痛,头痛,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症状,就用

36葛根汤

其方:葛根30克,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大枣十枚,切。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葛根汤是治疗感冒后脖子后面紧,或者咽喉痛的好方子。一般小孩如果感冒后发烧,喉咙痛,或者出现脊柱强直抽搐时,就用此方。往往一付而烧退。

6)、病人外感风寒湿邪,如果出现咳嗽,痰多且色白,病人自觉身体冷痛且沉重,无汗,不渴,也没有胃口,喉咙痒,有时感觉背后两肩胛骨之间有一片冷冷的区域,转动肩胛有不顺畅感,或伴有发烧,此时就用

37小青龙汤。

其方:麻黄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桂枝20克,五味子20克,炙甘草20克,法半夏20克,细辛10克,后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寒湿的主方。此时病人所患之感冒,不单独有寒邪,还有湿邪。因此用此方时,病人多有在水中或者雨中受寒史。小青龙汤治疗寒湿型感冒,服汗出即烧退,咳嗽就会好转。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数例久年咳嗽,配合

38金沸草散

效果十分明显【组成】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前胡(90克)荆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药(30克)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

7)病人外感风寒,出现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畏寒怕冷,反复发作,数天不愈。食欲尚可,不渴。此时可用

39麻黄桂枝各半汤

其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10克,大枣4枚,切,杏仁10克,打碎。每付药加入五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有汗。这个方子也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的寒热反复发作。如果感冒风寒或者风热,病人或热或寒,或汗出,或症状不明显。辨不清该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时,即可先处以此方以开表透邪。

8)、病人外感风寒,如果出现自觉忽冷忽热,恶心,口苦,咽喉发干,食欲减退,心烦,眼睛发花,同时两胸肋部位有胀满感时,即可用

40.小柴胡汤

其方:柴胡15克,法半夏15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生姜三片,大枣十枚,切,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各喝一碗。感冒后往往不康复。因为正虚,所以经常反复感冒,前面的感冒未愈,紧接着又来一次新的感冒,病人甚至于常年处于感冒状态之中。此时也可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来治疗虚人感冒,往往效果明显。

9)病人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反正经常出现鼻塞、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腻、口中有腻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就用

41麻黄附子细辛汤

其方:麻黄20克,细辛20克,后下,制附片20克。每付药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两碗。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个帮助机体排除外邪的常用方子。服这个方子时一般病人没有发烧,但多伴随有面色苍白,平素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阳虚症状。也就是说,这是典型的少阴体质所用的方子。凡是少阴体质,多需长期扶阳,但也要时时用此方来扶少阴以开太阳,祛邪外出。一般服后面色转为红润,畏寒减轻,即是佳兆。

10).体虚之人出现感冒。用

42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

其方:柴胡15,桂枝20,白芍20,黄芩12,法半夏15,生姜三片,大枣6枚,切开,炙甘草10,党参15。每付药加入六碗水,用大火来煮成两碗,每三小时空腹喝一碗,服后会微汗出。如果不出汗,要喝点热的稀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有效果。

虚人反复感冒,这次感冒初愈,下次尚未感冒时,及时服此方可以有效地预防再次感冒。遇到流感或者天气大的变化,正常人也可连服三付此方,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平时总觉得身体虚弱,似有病又无病,但又浑身不适的人,即是虚人,可服用此方十余付,既可消除不适的各种症状,又能改善体质,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其实,这是从少阳与太阳两个层面来修复机体的。

11)常服

玉屏风散亦是不错的扶正固表的好方法。其方:防风30克,生黄芪60克,白术60克。一付,共研成极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但要求是感冒已愈时服用此方。如果正在感冒期间,以不服为好,以防敛邪之弊。

12)阳气素虚之人若有外感,就可试用

43参苏饮

这个方子,也有不错的效果。其方:苏叶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切,党参10克,木香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满闷等症。

感冒单验方

(1)治风寒感冒方羌活、防风、紫苏各10g,生姜2片,苍耳子10g,水煎服,日1剂。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野菊花、大青叶、鱼腥草、淡竹叶各lOg,水煎服,日1剂。

②大青叶20g,鸭跖草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感冒食疗方

(1)治风寒感冒方

①姜葱粥:糯米60g,生姜5g,连须葱白5茎。粥熟时,加入姜葱,再煮数沸,并加白糖少许。。食后可出汗。

②葱白7根,豆豉9g,鲜生姜5g,陈皮6g,煎后加红糖30g调服。

(2)治风热感冒方

①黄豆香菜汤:黄豆20g,干香菜3g,水煎服,连服3g。

②薄荷芦根饮:芦根30g,薄荷3~5g,水煎饮用。

(3)治暑湿感冒方

①荷叶粥:粳米60g,鲜荷叶1张。以常法煮熟,加白糖适量,将荷叶盖于粥上,或将荷叶切碎,另用水煎,调入粥内加白糖适量。

②二豆羹:豆腐250g,淡豆豉15g,葱白15g,糖适量。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略煮,后将淡豆豉加入,放水一大碗,煎取小半碗,再放入葱白,煎滚后取出·趁热内服,盖被取微汗,每日1剂。

(4)治时行感冒方

①绿豆饮:绿豆50g,熬汤,加菊花5g,煎服。

②冬瓜粥:粳米30g,小块冬瓜适量与米同煮,粥熟即可食用。

(5)治气虚感冒方党参30g,茯苓15g,生姜6g,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感冒简验方

(1)春风寒当令,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i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

(2)夏月暑湿当令,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频服。

(3)如为流行感冒,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或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等,煎汤服,一日一剂。

名医经验方;

1·风寒感冒正柴胡饮组成;柴胡(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

2·风热感冒解毒合剂.药用;紫苏、荆芥16,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0,

3.体虚感冒泽泻汤.加味药物;泽泻20焦白术16牛膝11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剂,保温瓶中用开水15冲泡后服

4.病毒感冒.药用;石解、玄参、生地、远志各13,生大黄(后下)7,薄荷(后下)、杏仁泥各10,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16,体弱者加生黄芪,

二、咳嗽

A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风寒初期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

1三拗汤;

甘草9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生姜5片(包)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2.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以清肺。

3.与止嗽散合用更好。

4.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5.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6.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7.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8.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0.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1.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热。

12.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风寒稍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

2止嗽散;

炒桔梗10克荆芥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炒甘草4克陈皮5克

加减: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生姜或合三拗汤用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6.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以清肺

7.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8.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9.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10.如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11.饮邪内停,症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2.咳嗽声重,气急而喘,痰粘稠,心烦,身热,口干,苔黄而腻,舌红,脉滑数,可加石膏、黄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15.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6.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7.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

3.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苏散加减;苏叶9克厚朴6克苍术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红枣3枚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9克或荆芥9克、防风9克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伤津也,加苏梗或紫菀10克、款冬花9克,百部9克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6克、厚朴6克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9克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也。

6.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麦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热生津。

3.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口渴;痰粘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4桑菊饮加减;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生甘草2.5克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参5克。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麦冬5克、玉竹5克。

4.若肺热甚,加黄芩5克、山栀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参5克。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5克、板蓝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挂金灯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5克、蝉蜕5克、木贼5克、决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黄5克、贝母5克、枇杷叶5克

10.夹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叶5克。

11.咳嗽重者,加渐贝母、枇杷叶、前胡以宣肺止咳;

12.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15.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

16.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

17.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19.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

20.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

21.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

22.热伤肺津加南沙参、花粉清热生津。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

5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燥热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多发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6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

加减: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3克、荆芥3克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莲草3克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麦冬5克、玉竹5克以清热生津。

5.热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热;

6.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8.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

9.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

10.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11.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12.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13.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14.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声;痰多,质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7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5克黄芩5克山栀子5克川贝5克瓜蒌仁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橘红5克茯苓5克

麦冬9克知母5克

加减:

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10克,金乔麦9克、薏苡仁9克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5克、风化硝5克(后下)以泻肺逐痰;

3.如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养阴生津。

4.身热烦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5.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6.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

8.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9.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10.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1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13.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脉濡滑。

8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苏子6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6克白前5克

生姜6克红枣2枚

咳嗽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5.脾虚食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19.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20.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调理。肝火犯肺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咯出;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9加减泻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炒桑白皮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黄芩5克知母5克桔梗5克青皮5克陈皮3克青黛3克海蛤粉10克

加减;

1..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2.火旺,加山栀子5克、丹皮5克清肝泻火;

3.胸闷气逆,加枳壳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气降气;

4.胸痛,配郁金5克、丝瓜络5克枳壳理气和络;

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伤津,酌加生地、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诃子肉5克养阴生津敛肺;

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节10克等。

8.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

9.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络理气解郁;

10.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

11.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

13.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

14.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1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0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

加减: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6克、白及6克、阿胶6克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气促,配五味子6克、诃子肉6克以敛肺。

7.潮热,酌加功劳叶6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鳖甲6克(先煎)胡黄连5克以清虚热;

8.盗汗,酌加碧桃干6克、乌梅6克、浮小麦10克以敛汗;

9.咯吐黄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黄芩5克以化痰清热;

10.痰中带血,酌加丹参5克、黑山栀子5克、藕节10克凉血止血。

11.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

12.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

14.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5.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16.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

18.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19.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

20.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

21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1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6克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克肺气虚寒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见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食少;面色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

12温肺汤加减;人参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钟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橘红5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细辛3克(后下)温肺散寒化饮;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温肾阳;

3.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6克、诃子肉6克、沉香3克补肾气。

4.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

6.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7.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9.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

10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11.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2.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寒饮伏肺证: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发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1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苍耳子9克。

8.兼水肿者,加茯苓9克、猪苓9克。

9.喘咳痰多,加射9克、葶苈子5克、苏子9克、白前9克、金沸草9克降气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厚朴9克、橘皮9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9克理气化痰;

11.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黄芩9克、石膏30克、知母9克清化痰热。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

13.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6.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14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陈皮9g炙甘草3g。15二陈汤: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16三子养亲汤: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成广木香24克西砂仁24克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炒广皮30克制半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组成;半夏(姜制)、紫苏叶、陈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标本兼顾

二、咳嗽

A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风寒初期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

1三拗汤;

甘草9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生姜5片(包)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2.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以清肺。

3.与止嗽散合用更好。

4.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

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5.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6.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7.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8.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

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0.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1.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方中麻

黄、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热。

12.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

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风寒稍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

2止嗽散;

炒桔梗10克荆芥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炒甘草4克陈皮5克

加减: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生姜或合三拗汤用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克之类燥湿化痰;

6.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以清肺

7.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8.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9.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10.如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11.饮邪内停,症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2.咳嗽声重,气急而喘,痰粘稠,心烦,身热,口干,苔黄而腻,舌红,脉滑数,可加石膏、黄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15.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

16.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7.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

3.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苏散加减

;苏叶9克厚朴6克苍术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红枣3枚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9克或荆芥9克、防风9克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伤津也,加苏梗或紫菀10克、款冬花9

克,百部9克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6克、厚朴6克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9克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也。

6.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麦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热生津。

3.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口渴;痰粘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

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4桑菊饮加减;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生甘草2.5克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参5克。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麦冬5克、玉竹5

克。

4.若肺热甚,加黄芩5克、山栀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参5克。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5克、板蓝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挂金灯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5克、蝉蜕5克、木贼5克、决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黄5克、贝母5克、枇杷叶5克

10.夹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叶5克。

11.咳嗽重者,加渐贝母、枇杷叶、前胡以宣肺止咳;

12.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15.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

16.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

17.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19.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

20.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

21.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

22.热伤肺津加南沙参、花粉清热生津。

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滑而数者,

5麻杏石甘汤;

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燥热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

有血丝;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多发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6桑杏汤加减;

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

加减: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3克、荆芥3克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莲草3克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麦冬5克、玉竹5克以清热生津。

5.热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热;

6.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8.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

9.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

10.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11.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12.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13.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14.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声;痰多,质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

质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7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5克黄芩5克山栀子5克川贝5克瓜蒌仁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橘红5克茯苓5克麦冬9克知母5克

加减:

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10克,金乔麦9克、薏苡仁9克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5克、风化硝5克(后下)以泻肺逐痰;

3.如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养阴生津。

4.身热烦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5.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6.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

8.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9.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10.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1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13.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

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脉濡滑。

8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苏子6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6克白前5克

生姜6克红枣2枚

咳嗽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5.脾虚食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19.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20.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调理。

肝火犯肺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咯出;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

黄,少津;脉弦数。

9加减泻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炒桑白皮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黄芩5克知母5克桔梗5克青皮5克陈皮3

克青黛3克海蛤粉10克加减;

1..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2.火旺,加山栀子5克、丹皮5克清肝泻火;

3.胸闷气逆,加枳壳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气降气;

4.胸痛,配郁金5克、丝瓜络5克枳壳理气和络;

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伤津,酌加生地、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诃子肉5克养阴生津敛肺;

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节10克等。

8.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

9.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络理气解郁;

10.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

11.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

13.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

14.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1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

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

热,夜寐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0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

加减: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6克、白及6克、阿胶6克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气促,配五味子6克、诃子肉6克以敛肺。

7.潮热,酌加功劳叶6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鳖甲6克(先煎)胡黄连5克以清虚热;

8.盗汗,酌加碧桃干6克、乌梅6克、浮小麦10克以敛汗;

9.咯吐黄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黄芩5克以化痰清热;

10.痰中带血,酌加丹参5克、黑山栀子5克、藕节10克凉血止血。

11.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

12.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

14.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5.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16.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

18.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19.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

20.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

21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

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1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6克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气虚寒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见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食少;面色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

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

12温肺汤加减;人参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钟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橘红5克木香5克炙甘

草3克

加减;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细辛3克(后下)温肺散寒化饮;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温肾阳;

3.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6克、诃子肉6克、沉香3克补肾气。

4.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

6.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7.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9.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10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11.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2.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寒饮伏肺证: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发作加重,形寒,背冷,喜

热饮;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1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苍耳子9克。

8.兼水肿者,加茯苓9克、猪苓9克。

9.喘咳痰多,加射9克、葶苈子5克、苏子9克、白前9克、金沸草9克降气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厚朴9克、橘皮9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9克理气化痰;

11.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黄芩9克、石膏30克、知母9克清化痰热。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

13.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6.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热。

14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陈皮9g炙甘草3g。

15二陈汤: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6三子养亲汤: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成广木香24克西砂仁24克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炒广皮30克制半

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组成;半夏(姜制)、紫苏叶、陈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标本兼顾

经方治咳嗽

一、风寒咳嗽

外有寒内有饮,多见胃部不适,痞满,要化饮散寒并用

麻黄汤合小青龙汤(舌红方中桂枝可用葱白代替)麻黄10克、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细辛5

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五味子10克。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质淡苔水滑,脉弦紧。

②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苔白腻或黄腻,宜小青龙汤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二、风热咳嗽;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6克

三、凉燥咳嗽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各等分(10克)。

五、风邪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厚朴6克、杏仁9克。

六、痰湿咳嗽.半夏厚朴汤;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七、风湿咳嗽,麻杏薏甘汤:麻黄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

八、痰热咳嗽,小陷胸汤;黄连6克、半夏12克、瓜蒌实20克。

九、肝气犯肺,小柴胡汤;柴胡12~24克、黄芩9克、生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党参9克、炙甘草9克;白芍10

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十、阴虚咳嗽;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麦冬15~30克、半夏6克、沙参或太子参9~15克、生甘草6克、大枣12枚;

百合15~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十一、阳虚咳嗽

上: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

中: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半夏杏仁。

下:四逆汤或真武汤加半夏杏仁。

甘草干姜二苓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克、细辛6克。

加再半夏10克、杏仁10克。(附: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理中汤: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四逆汤:炮附子1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真武汤: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

附录: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12克)甘草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细辛三两(5克)五味子半升(5克)。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加减;

如兼有呕哕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

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气滞胃脘胀者,加陈皮5克、枳壳10克、春砂仁10克;

脾虚食少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

若喘嗽时时发作,不能平卧者,应加入麻黄4克、胆南星8克。

单验方

(1)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g,煎服。治慢性咳嗽。

(2)矮地茶30g,水煎服,日1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3)鱼腥草30g,桔梗9g,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肺热咳嗽。

(4)沙参15g,川贝母9g,百合15g,水煎服。适用于肺阴虚咳嗽。

(5)党参60g,冬虫夏草30g,五味子15g,蛤蚧1对,共为细末,每次9g。适用于慢性气虚咳嗽。

食疗方

(1)鲜萝卜1个,蜂蜜30g,水煎服。适用于风寒咳嗽。

(2)JII贝母9g,梨1个,煮汁饮服。适用于虚火咳嗽。

(3)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腹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管炎咳嗽。

(4)川贝粉6g,豆腐浆1碗。先将豆腐浆炖热冲川贝粉内服。治久咳不愈。

(5)白果5~7粒,用猪肉蒸食3~5次。治疗久咳。

简验方

1.佛耳草15克,苏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湿咳嗽。

2.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红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日一次,治痰湿化热的慢性咳嗽。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黄花各15克,煎服,治痰热咳嗽。

5.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服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管炎咳嗽。

6.复方阴阳莲,阴阳莲30克,功劳叶、枇杷叶各工5克,煎服,每曰一-剂,30天为一疗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三、哮证

A.发作期

1.寒哮: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面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舌苔白滑,脉弦紧。

1射干麻黄汤;

射干9克麻黄12克(包)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12克红枣7枚半夏12克

加减:

1.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2.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3.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葶苈子以降气涤痰;

4.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

5.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浮肿;

6.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

7.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8.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9.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10.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11.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12.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

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13.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4.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15.喘哮剧甚,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体无虚象,寒实证明显者,吞服紫金丹,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粒

(<150mg),临卧冷茶送下,连服5--7天。有效如需续服,停药数日后再服。热哮,旰肾病及出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

饮酒,并需严密观察其毒副反应。

2外用药方;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麝香0.6克(另包)。(药研成粉末,加入麝香,和匀,

分三次用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约1-2小时)

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0.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

4皂荚丸;皂荚不拘量(去子,酥炙)可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竹沥、姜汁

寒哮兼气虚盛证: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

白,5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7.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8.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9.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可用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

剂。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

症。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

1个,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

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3.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

30g,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

汤或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

邪,遇冷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4.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

劫痰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

肝脏有病者忌服。

5.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

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2.热哮;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孔,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

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

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

定喘汤:白果9克(炒黄)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4.5克桑白皮6克(蜜炙)黄芩4.5克(微炒)法半夏

9克

加减:

1.若无表证,麻黄用量可减,或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2.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等以增强化痰之力;

3.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

4.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

5.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地龙或大黄、芒硝等以通腑利肺;

6.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7.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表寒重者酌配桂

枝。

8.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9.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10.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11.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12.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

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13.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

14.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

15.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

16.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17.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大等症。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生姜9克红枣15枚半夏12克

加减: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

枝。

阴虚痰热证: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半夏24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9克红枣12枚

加减;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人参改用生晒参,或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5.痰粘难咯,酌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6.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7.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8.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9.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

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2.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

闷,大便秘结等。

3.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

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

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

喘。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

.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

石膏30~60克)或厚朴麻黄汤(【组成】厚朴五两25克麻黄20克石膏20克杏仁20克半夏半升20克五味子10克)

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紫苏子为主,15克,莱菔子12克,白芥子10克。)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

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10克)

痰哮: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

三子养亲汤加减;炒白芥子9克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

加减;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胸闷,苔浊腻,加川厚朴、半夏、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5.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6.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7.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8.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9.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只茯苓6克丹参6克桑白皮6克炙甘草5克地龙6克陈皮3克半夏6克麦冬6

克生晒人参6克(焗服)五味子6克

加减:1.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

2.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

3.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

4.阴虚者,加熟地、山药补肾养阴;

5.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7.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8.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9.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参附汤;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用方】

1.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

治: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2.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

3.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

15g,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

分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

力,手足不温。

4.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

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

附:喘脱

回阳救急汤;熟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9克)肉桂(3克)陈皮(6克)

五味子(3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合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

另服黑锡丹;沉香附子葫芦巴阳起石茴香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各30克肉桂)15克

B.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

濡。

肺虚证: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玉屏风散;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

阴。

肺虚证:营卫空虚,自汗,怕冷,常易感冒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黄芪6克红枣12枚、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肺虚证: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加味;麦冬9克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黄芪9克玉竹9克北沙参10克

肺气亏虚证:比上药加强力度。

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人参6克黄芪9克白术6克防风6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罂粟壳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

2.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

3.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

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人参60克茯苓60克知母60克桑白皮60克炙甘草150克杏仁180克(包,服前再另

研)

1.若无热者,去桑白皮、知母;

2.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润肺;

3.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黑侧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用方;

1.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

剂。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

30g,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

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

4.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

用: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脾虚: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语言无力;痰多质稠;

六君子汤加味;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干姜3克细辛1.5克(后下)

五味子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加减: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干姜、桂枝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5.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

6.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7.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8.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9.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10.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用方】

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

30g,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

心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2.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

角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

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肾虚: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慌;脑转耳鸣,腰痠腿软,劳累易发;或畏寒、

肢冷、自汗、面色淡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腰痠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加减;

1.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茸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5.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

6.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

7.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8.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9.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10.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11.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12.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13.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14.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七味都气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五味子6克

【辨证加减】

1.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胶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5.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6.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7.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8.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9.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10.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1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1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1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用方】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

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

咳嗽呕恶,喘逆多痰。

2.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

皮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3.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

芍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

15--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

日久,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

4.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

咳嗽气喘,呼多吸少。

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Et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1次,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条,大贝母lOg,共捣为丸。每服1.5g,每El2次,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气逆之证。

(6)乌贼鱼骨,刮削,研细末。每次2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

日1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8)治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

后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9)平喘汤小蝌蚪用凉水洗净,成人每日服10个,小儿酌减,连服10日。主治过敏性哮喘。

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

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

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人胞,用新鲜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缓解期治疗。

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

薄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

穴,3日1换。

简验方

在辨证施治原则下选择应用。

1。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以缓解哮喘。

2.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每次用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

次用于热哮。

3.玉涎丹蛞蝓(蜒蚰)20条,大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4.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克,曰三次,用于发作时痰涌气逆之症。

5.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6。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五味子24克,蜜丸或水丸,每服5克,一日两次。平时治本,可以

减少发作或不发。

四、喘证

A.实喘

1风寒袭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散寒,化饮平喘。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桂枝6g,芍药9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3g,半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表寒重者,可加紫苏叶、炒荆芥、豆豉等,以解表散寒。

2.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紫菀、白前等,以降气化痰平喘。

3.若得汗而喘不平,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厚朴、杏仁,或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和营卫,宣利肺气。

4.兼身热,喘息气促,痰黄者,为表寒里热,可酌加桑白皮、黄芩、石膏、瓜蒌皮,或改用大青龙汤以解表清里,宣泄肺热。

【用方】

1.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汤(《伤寒论》):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水煎服,每日1剂,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喘促胸闷,口不渴,苔白,脉浮缓或浮弱者。

2.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12g,桂枝4g,炙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水煎服,取汗,服后得汗者停服。

功用:发汗解表,泻热平喘。主治:恶寒发热俱重,脉浮紧,无汗而喘,烦躁不安。据报道:本方对多种发热性

疾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4小时内降温0.8~1.06℃。

3.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

白,脉浮紧。

4.加味三拗汤(《世医得效方》):麻黄6g,陈皮6g,桂枝4g,五味子6g,杏仁lO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伤风伤冷,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头痛目眩,四肢困

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寒喘。

5.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6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五味

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宣肺祛痰,下气平喘。主治:喘促气急,痰多清稀,泡沫多。

2.风热犯肺证,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粘稠,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麻黄6g,杏仁9g,石膏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

剂。

【辨证加减】

1.身热甚者,重用石膏,加知母、黄芩、栀子、桑白皮,以加强清热泻肺平喘之力。

2.恶风寒者,可酌加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以疏解表邪。

3.痰多粘稠,可加海蛤粉、青黛、瓜蒌皮、鲜竹沥、贝母、半夏、陈皮以化痰平喘。

4.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芥麦、冬瓜子、薏苡仁、芦根,以清热化痰。

5.口渴咽干,可加知母、天花粉、芦根、葛根,以生津润燥止渴。

6.喘不能卧,痰涌便秘,可酌加葶苈子、苏子、莱菔子、射干、大黄、芒硝,以泻肺通腑,降逆平喘。

【用方】

1.桑白皮汤(《古今医统大全》):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各9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泄痰热,降气平喘。主治:喘咳气涌,痰多色黄粘稠,发热,胸闷,有汗,口渴

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泻火清肺汤(《万病回春》):黄芩、枳壳、栀子、桑白皮、麦冬各9g,沉香、陈皮各6g,杏仁、赤茯苓

、苏子各12g,贝母6g,朱砂3g,竹沥20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泻火清肺,降气平喘。主治:热喘。症见

发热,喘促气急,痰多色黄粘稠,胸闷,口渴等。

3.清气化痰丸(《医方考》):陈皮、茯苓、黄芩、瓜蒌、枳实、杏仁各30g。半夏、胆南星各45g。

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每日3次。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清热化痰,平喘

止咳。主治:喘促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化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半夏、陈皮各15g,茯苓9g,甘草5g,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苍术、厚朴、枳壳,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

2.痰多气逆,可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前胡、白附子,以增加化痰降气平喘之功。

3.兼恶寒肢冷,便溏,可加生姜、桂枝、紫苏叶,以散寒解表。

4.痰多清稀者,可加麻黄、杏仁、射干,或改用射干麻黄汤,以宣肺化饮,降逆平喘。

5.痰湿化热,粘稠,可加黄芩、黄连、鱼腥草、金荞麦、贝母等,以清热化痰。

【用方】

1.千缗导痰汤(《古今医鉴》):南星3g,半夏7个,陈皮3g,枳壳3g,赤茯苓3g,皂荚3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燥湿化痰定喘。主治:痰喘不能平卧。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9g,半夏9g,当归6g,甘草6g,前胡6g,厚朴6g,陈皮6g,肉桂

3g。加生姜2片,大枣1枚,紫苏叶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痰涎壅盛,喘咳短

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胀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温阳化气,利水平喘,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咳嗽,痰白而稀,可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以温肺散寒,燥湿化痰。

2.小便不利,重用茯苓,加泽泻、桂枝、猪苓以通阳利水。

3.下利,加人参、干姜以温中止利。

4.呕吐,酌减附子,重用生姜,加半夏以温胃止呕。

5.咳喘心悸,肢体浮肿,舌淡胖大,脉沉细,尿少者,为阳虚水停,上凌心肺,酌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

子以温肾益气利水。

6.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者,为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加丹参、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行水。

【用方】

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干地黄15g,山药30g,山茱萸30g,泽泻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桂枝15g,附

子牛膝15g,车前子30g。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剂量比例

酌情增减,水煎,每日1剂。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

状胸满不能平卧,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楝子30g,葫芦巴30g,木香30g,炮附子30g,肉豆蔻30g,补骨脂30g,沉

香30g,茴香30g,阳起石30g,肉桂60g,黑锡60g,硫磺60g。每服3~9g,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亦可按

原方剂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壮下元,镇纳浮阳。主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

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

5.肺脾两虚证,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

燥,

补益肺脾,化痰平喘。补肺散(《普济本事方》)。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黄芪各15g,紫菀12g,五味子10g,茯苓、白术各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可酌加冬虫夏草、蛤蚧,或加服人参蛤蚧散以增强补肺益肾之力。

2.气短、汗多者,可重用黄芪,加防风、五味子,即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气固表。

3.兼咳嗽者,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前胡、苏子,以宣肺止咳。

4.痰多色白、脘腹作胀者,可酌加半夏、陈皮、山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5.口干咽燥者,是肺阴亏虚,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白芍,或改用补肺阿胶散以养肺润燥。

【用方】

1.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蛤蚧1对,杏仁150g,炙甘草150g,人参60g,茯苓60g,贝母60g,桑白皮6g,知

母60g。共研细末,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每服6g,开水送下。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主治:久咳气喘,声

低无力,痰稠色黄,胸中烦热,身体日渐赢瘦,或面目虚浮,脉浮大无力。

2.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阿胶45g,马兜铃15g,牛蒡子7.5g,杏仁

6g,人参10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7.5g,糯米30g。水煎服,每日1剂。阿胶烊化,分次调入药

汁。功用:补肺养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3.补肺汤(《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桑白皮、熟地黄各15g,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各10g。水煎服,每日

1剂。功用:补益肺脾,定喘止嗽。主治:肺气不足,心腹胀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

惕然自惊,干呕,心烦,面色自。

4.清金汤(《袖珍tJ',JL方》):罂粟壳5g,甘草3g,陈皮6g,赤茯苓10g,杏仁10g,阿胶10g(烊化),五味子

10g,桑白皮15g,薏苡仁15g,紫苏叶10g,贝母6g,半夏10g,百合10g,款冬花10g,人参15g,生姜3片,大枣2枚,

乌梅1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敛肺,健脾化痰。主治:咳喘,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饮食

不下。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补益肺肾,纳气平喘。肾气丸(《金匮要略》)。

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120g,泽泻90g,丹皮90g,茯苓90g,桂枝30g.,附子30g。研为细末,炼蜜为

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空腹时用开水送服。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可加人参、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以加强益肾补肺,纳气平喘之功。

2.咳痰稀薄,食少便溏,可加人参、白术、姜半夏、陈皮、茯苓、款冬花,以增加健脾化痰之功。

3.如兼面色浮红,喘促汗出等虚阳上浮之症,可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改桂枝为肉桂,以潜阳纳气。

4.如见午后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咽干燥等阴虚之症,可酌减桂枝、附子,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加北沙参、

麦冬、百合、五味子,或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5.善后调理可以本方加服紫河车粉、紫衣胡桃肉。

【用方】

1.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五味子6g。炼

蜜为丸,每丸重15g。每服1丸,每日3次,空腹时用开水送下。或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肾

阴亏虚,气喘呃逆。

2.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生地黄240g,山茱萸120g,茯苓、牡丹皮各90g,五味子、麦门冬、山药、益智

仁各6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g,早晚空心温酒调下;或炒盐汤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

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阴。主治:年高之人,或喘或咳,足膝无力,形体消瘦、盗汗。

3.右归丸(《景岳全书》):大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90g,枸杞子120g,鹿角胶120g,菟丝子120g,杜

仲120g,当归90g,肉桂60~120g,香附60--180g。配作蜜丸服,每丸约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按

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的喘息。喘促日

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4.参杞汤(《顾氏医经读本》):人参15g,当归、熟地黄、杞子、山萸肉、麦冬各12g,阿胶10g,肉桂3g,黑荆

芥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纳气,养血,救脱。主治:肾虚,气失根蒂,喘逆。

单验方

(1)北京中医学院董建华治喘方:麻黄5g,杏仁lOg,全虫3g(研末冲服),地龙10g,川芎lOg,煮沸10一15分钟,

每日1剂,分温再服。

(2)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治喘方:前胡lOg,黄芩lOg,干姜8g,细辛5g,五味子10g,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

15g,苏子lOg,桔梗、枳壳、橘红、半夏各10g,茯苓15g,炙桑皮12g,甘草3g。适用于肺气肿,急性发作喘咳。

(3)金梦贤(天津)四子克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30g,甘草8g,苏子10g,白芥子6g,莱菔子10g,干姜

lOg,细辛10g,五味子6g,川贝母10g,半夏6g。

(4)朱良春咳喘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蔓荆子15g,金荞麦15g,佛耳草lOg,天竺子lOg,水煎服。

(5)紫河车粉1.59,每日2~3次,开水送服。用于肾虚者。

(6)地龙研粉,每服3~69,可装胶囊,1日3次。用于热喘、实喘。

(7)猪胆汁烘干研粉,每服3---69,1日3次,(牛、鸡胆汁亦可用,服法用量同)。用于实喘。

(8)胆南星,每服3g,1日3次。用于痰喘。

(9)桑白皮、葶苈子各等分,炒黄,研为粗末,水煎15g,去渣,食后温服。用于痰喘、热喘。

(10)人参6g,胡桃肉2枚(去壳不去皮),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用于虚喘。

(11)紫衣胡桃肉10个,每晚临睡前缓嚼,用淡盐水送服。用于虚喘。

(12)五味子250g,加水煎半小时,冷却,用鸡蛋10个放入浸泡,10天后,每晨取1个,糖水或热黄酒冲服。

(13)银白苏超声雾化吸入剂(银花lOg,白芥子lOg,苏子lOg,煎液20ml,加入CW—I型超声雾化器中,再加生理

盐水20ml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连续使用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喘促痰多者。

(14)海蛤散:海浮石lOOg,蛤壳200g,共研细末,每次9g,每日1~2次。适用于肺虚喘咳,气急痰粘者。

(15)I号宁肺丸:海藻、昆布、蛤粉各150g,北沙参、百合、生地、茯苓、黄芩、钩藤、紫河车各90g,党参、黄

芪、枇杷叶、半夏、陈皮、百部、杏仁、桔梗、瓜蒌皮、马兜铃各60g,旋覆花,麻黄各45g,瓜蒌仁45g,白

果lOOg,小青蛙(干品)300g。上药碾碎为末,炼蜜为丸,每次服6~9g,1日2~3次。适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喘

病。

食疗方

(1)痰阻气逆之咳喘选杏仁15g,麻黄30g,豆腐120g,上三味共煮1小时,去药渣,吃豆腐喝汤,早晚各服1次,连

服4~5天。

(2)肺肾不足之咳喘

①蛤蚧1个,胎盘1个,鱼腥草75g,北杏仁10粒,瘦肉少许。先将上述各品洗净,慢火煲汤3小时以上,加盐调味,分2次服,每周3次。

②猪肺300g,大白萝卜250g,洗净后加盐、姜炖熟,分两次服,隔天食用,连服14天为1疗程。

其他治法

1.五味子250克,加水煎半小时,冷却,用鸡蛋10个放入浸泡,10天后,每晨取一个,糖水或热黄酒冲服。

2。紫衣胡桃肉10个,每晚临睡前缓嚼,用淡盐水送服。

3.紫河车粉1.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

以上三方治肾虚动则喘甚之证,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表现肾虚喘者均适用.

五、肺痈

1.初期:恶寒发热,咯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清肺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连翘各30g,桔梗、薄荷各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共为细末,每服18g,鲜芦根汤煎服,每日1剂。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如恶寒较甚,表证重者重用豆豉、薄荷,加桑叶以疏表散邪。

2.如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口渴者,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黄芩、鱼腥草等清肺泄热。

3.如咳甚痰多色黄,为痰热较甚,加浙贝母、桑白皮、黄芩、鱼腥草、冬瓜仁等以清热化痰。

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嗽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

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组成]苇茎60克、薏苡仁30克、瓜瓣20克、桃仁9克。)合如金解毒散(组成:桔梗

6g,甘草9g,黄连4g(炒),黄芩4g(炒),黄柏4g(炒),山栀(炒)4g。)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苇茎30g,薏苡仁15g,冬瓜子24g,桃仁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银花、连翘、桔梗、鱼腥草、黄芩、黄连,或以如金解毒散加减,以助清热解毒,消痈化痰。

2.如痰多气急,咯痰黄稠,为痰热内盛,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加强清化痰热之效。

3.如咯吐脓浊痰,腥臭味多重,可再加牛黄上清丸或合犀角丸以解毒化瘀。

4.如壮热烦渴,为肺胃气分郁热较盛,可加石膏、知母清气泄热。

5.如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为痰浊阻肺,可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泄浊。

【用方】

1.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桔梗3g,甘草4.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2.1g。水煎服,每日1剂。功

用:解毒降火。主治:肺痈发热烦渴,脉洪大者。

2.牛黄上清丸(《中国药典》1995年):黄连、白芷、桔梗、川芎、赤芍、荆芥穗各24g,生石膏、大黄各120g,

黄芩、栀子、连翘各75g,薄荷45g,莲子心、菊花各60g,当归75g,黄柏、冰片、甘草各15g,朱砂、雄黄各18g,

牛黄3g。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每日2次。功用:清热散风,泻热通便。主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

疼,耳鸣,大便秘结属实热火盛者。

3.犀角丸(《外科证治全生集》):犀角lg,麝香5g,乳香、没药各15g,黄米饭15g。研末为丸,每日3次,每服

9g。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主治:乳癌,瘰疬,痰核。流注等。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处方】牛黄(别名:丑宝、西黄、犀黄)0.9克乳香(去油)没药

(去油)各30克(研极细末)麝香4.5克黄米饭30克)

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侬。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桔梗、白及、化橘红、葶苈子各2.4g,甘草、贝母各4.5g,薏苡仁、银花各

1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方中桔梗为排脓的主药,用量宜大,一般用6~15g,以增强排脓泄壅之力。

2.方中可酌加鱼腥草、黄芩、金荞麦根等,以增强清肺化痰,排脓解毒之力。

3.如心烦口干,舌红而干,为阴津受损,可加麦冬、南北沙参以养阴生津。

4.如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为热伤血络,可加藕节、丹皮、白茅根以清热凉血止血。

5.如见短气,自汗,脓出不爽,为气虚不能排脓,可加生黄芪以补气托毒。

6.如脓液量少难出,为痈脓溃泄不畅,可加穿山甲、皂角刺解毒溃坚,但咯血者禁用。

7.如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可改用桔梗白散以峻下逐脓。

【用方】

1.桔梗白散(《金匮要略》):桔梗、贝母各22.5g,巴豆7.5g。共为细末,每服1.5g,米汤和服。功用:峻下

逐脓散结。主治: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寒实结胸证。孕妇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2.肺脓疡合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一号方:黄芩、虎杖、桔梗各12g,金银花、半枝莲各15g,鱼腥草

15~30g。二号方以一号方加桃仁9g,薏苡仁18g。三号方以一号方加黄精、白及各15g。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

一号方用于发热期,二号方用于溃脓期,三号方用于恢复期。

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

力。

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m沙参15g、黄芪25g、太子参30g、合欢皮30g、白及12g、生甘草3g、桔梗lOg、生薏苡仁25g、

冬瓜子20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如有低热,午后较甚,为阴虚内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等清虚热。

2.如食纳不振,便溏,为脾气亦虚,健运失司,酌配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3.如咯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为脓毒未尽,阴伤气

耗,可酌加鱼腥草、野荞麦、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或用桔梗、杏仁煎养肺滋阴,清热排脓。

【用方】

1.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各3g,阿胶、金银花、麦冬、百合、夏枯草、连翘各6g,贝母

9g,枳壳4.5g,红藤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阴清肺,解毒排脓。主治:咳嗽吐脓痰,痰中带血,或胸

膈隐痛将成肺痈者。

2.黄芪汤(《江苏中医杂志》生黄芪15g,鱼腥草30g,赤芍9g,丹皮6g,桔梗6g,瓜蒌9g,生大黄9g(后下)。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排脓,益气托毒。主治:肺脓疡。

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

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

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食疗

(1)薏苡仁粥:以薏苡仁50g,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2)沙参麦冬粥:以南北沙参各15g,麦门冬15g,加糯米若干,煮粥食用。

(3)百合粥:以百合50~lOOg,加少量糯米煮粥食用。

其他治法

治疗本病的单验方甚多,兹简介数则,可在成痈、溃脓期选用之。

1.陈乔菜卤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2.鲜薏苡根适量,捣汁,炖热服,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

3.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500克,加水2000克,煎至1000克,一日3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臭食品百日。

4.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5.金鲤鱼汤活鲤鱼一尾,去肠,入贝母末9克,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6.金芥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克,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煮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N40毫升,一日3次,儿童酌减。

六、肺痨

1肺阴亏损: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滋阴润肺月华丸

(《医学心悟》)天冬、生地黄、麦冬、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川贝母、阿胶各30g,茯苓、獭肝、三七各15g。上药用白菊花、桑叶各60g,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炼蜜为丸,每丸

重6g。每服1丸,含化,每日3次。亦可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辨证加减】

1.如痰中点有血丝,为虚热损伤血络,可加仙鹤草、藕节、白茅根、阿胶等清热和络止血。

2.如低热较甚,可酌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骨皮、青蒿等清热除蒸。

3.平时可常服琼玉膏以滋阴润肺。

【用方】

1.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人参750g,生地黄8000g,茯苓1500g。水煎3次,去渣,加白蜜5000g,熬膏。每日

清晨取lOg,以白汤化下。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主治: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

乏力

2.润肺膏(《劳症十药神书》):羯羊肺1挂,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g,白蜜60g。先将羊肺洗净,次将5味

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常服食。功用:滋肺止咳。主治:肺痨肺燥久未愈。

2.阴虚火旺:咳逆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

细数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百合12g,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麦冬各9g,玄参、贝母、桔梗、白芍各6g,

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另可加白及、百部、黄芩补肺杀虫止血;阿胶、五味子滋肾养阴。

2.如咳嗽痰粘或色黄量多者,为虚热灼津,痰热内盛,酌加桑白皮、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

3.如咳血不止,或痰中带血较多,为虚热灼伤血络,可酌加丹皮、栀子、紫珠草、煅人中白等凉血止血。如咳

血紫黯成块,伴胸痛者,为瘀热伤络,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

4.如骨蒸、潮热、盗汗甚者,为阴虚而火旺偏盛,可加秦艽、鳖甲以清热除烦,加乌梅、煅龙骨、煅牡蛎等敛

营止汗;或用秦艽鳖甲散加减或合方。

5.如失声或声音嘶哑,可加诃子、凤凰衣、胡桃肉、白蜜等,以调肺肾、通音声。

咳血较著者配合十灰丸组成;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

灰、蒲黄灰各等分。

【参用方】

1.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地骨皮、柴胡、鳖甲各30g,秦艽、知母、当归各15g。共为粗末,每服15g,加

青蒿3g,乌梅1个,水煎服,每日2次。功用:清虚热,退骨蒸。主治:阴虚阳亢,虚热内盛,五心烦热,盗汗,

颧红,口于,舌红少苔,脉细数。

2.坎离丸(《活人方》):熟地黄90g,山萸肉180g,山药120g,丹皮120g,茯苓120g,芡实90g,莲子须90g,知

母90g,黄柏90g,炙远志60g,龙骨60g,牡蛎粉60g。金樱子熬膏和丸,早晨空腹时用参汤或白开水送服6~9g。

功用:滋肾水,泻心火,交通心肾。主治:痨瘵,肾水不足,心火旺盛,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多梦遗泄。

3.滋阴降火汤(《明医杂著》):生地黄、炙甘草、干姜各1.5g,川芎、熟地黄各3g,白芍3.9g,陈皮2.1g,当

归、白术各3.g,黄柏2.1g,知母、天冬各3g。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温服,每日1剂。功用:滋阴降火。主

治: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痰血,倦怠,食少,脉沉数。

3.气阴两虚证,咳嗽气短,咳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

而数益气养阴,保真汤(《劳症十药神书》)。当归、生地黄、白术、黄芪、人参各3g,莲心、赤茯苓各0.45g,天门

冬、麦门冬、陈皮、白芍药、知母、黄柏、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黄、赤芍药、甘草各1.5g。加生姜2片,大

枣5枚。水煎服,每日3剂,食前服。

【辨证加减】

2.如咳嗽痰稀,为肺失温润,可加紫菀、款冬、苏子温润止嗽。

3.如咳痰稀薄,色白量多,为痰湿偏重,可配半夏、陈皮、茯苓等以燥湿化痰。

4.如咳血较甚,可酌加阿胶、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益气摄血止血。

5.如骨蒸、盗汗者,可加鳖甲、牡蛎、乌梅、银柴胡等,或用黄芪鳖甲散加减,补阴配阳,清热除蒸。

6.如腹胀、便溏、食少明显,为脾虚健运失司,应去地黄、麦冬、阿胶等滋腻之品,酌加扁豆、薏苡仁、莲子

肉等甘淡实脾之品。

【用方】

1.黄芪鳖甲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肉桂、桔梗各47.5g,生干地黄33g,半夏、紫菀、知母、赤芍

药、黄芪、炙甘草、桑白皮各75g,天门冬、鳖甲各150g,秦艽、白茯苓、地骨皮、柴胡各lOOg。上锉为细末,每

服10g,水煎,食后服,每日3次。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

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2.百部清金汤(《理虚元鉴》):百部、地骨皮、人参、麦冬、桔梗、生地黄、丹皮、芍药、茯苓各9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养阴,润肺杀虫。主治:肺痨。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

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

人参60g,炙黄芪、白术各90g,酒当归、炒枣仁、炒远志、酒白芍、山药、茯苓各45g,枸杞子、熟地黄各120g,

紫河车1具,鹿角500g,龟甲240g(与鹿角同熬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天早晨服12g。

【辨证加减】

1.阴虚偏重,加地骨皮、五味子养阴清热。

2.阳虚偏重,加冬虫夏草益气温补。

3.如短气不足以息,为气虚明显,应加重人参、黄芪用量。

4.若肾虚气逆,喘息不已,可加冬虫夏草、钟乳石、诃子等摄纳肾气。

5.若咳嗽无力,气短声低。食少神疲,面色咣白,舌淡,脉细弱者,为肺脾气虚,当去地黄、龟甲、白芍等滋

腻之品,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药、陈皮等健脾助运。

【用方】

1.补髓丹(《劳症十药神书》):猪脊膂1条,羊脊膂1条,鳖1只,乌骨鸡1只,大山药5条,莲肉250g,京枣100

个,霜柿10个,真阿胶120g,黄蜡90g。上药研成膏,合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并知母、贝母、黄柏末各30g,制

成丸剂,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枣汤送下,不拘时。功用:补益精气。主治:一切大痨大怯,极虚甚惫,髓干

精涸,血枯气竭。

2.新定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炒黄芪、人参各6g,肉桂2.1g,酒当归4.5g,炒白术、化橘红各3g,甘草

1.5g,北五味1.2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益气。主治:痨伤气耗诸症。

3.偏于气虚者--补肺汤组成;黄耆30克甘草钟乳人参各12克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

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15克大枣20枚

4.若痰浊偏盛者--六君子汤合平胃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0g,木香8g,砂仁8g,苍术10g,厚朴8g,陈

皮8g,半夏10g,良姜10g,香附8g,甘草6g。

5.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组成】白及1两,枇杷叶5钱(去毛,蜜炙),藕节5钱。)、补络补管汤。(【处方】

生龙骨(捣细)30克、生牡蛎(捣细)30克、净萸肉30克、三七粉6克。)

6.潮热、骨蒸--柴胡清骨散;【组成】柴胡9克青蒿9克秦艽9克白芍9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鳖甲9克知母9克黄

芩6克甘草3克童便少许胡黄连3克

7.如属气虚劳热--黄芪油鳖甲散组成柴胡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15克

盗汗、自汗--当归六黄汤;5组成当归(6克)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黄连(6

克)黄芪(12克)

8.气虚明显者--牡蛎散、〖组成〗黄芪去苗土[30g]麻黄根洗[9g]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30g]

9.玉屏风散;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10.泄泻--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

炒)750克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1千克.

11.阳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组成为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

12.遗精、月经不调--大补元煎,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

克、炙甘草12克。

单验方

(1)白及散(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方):白及、百部、牡蛎、炮穿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3

~59,每日2~3次。

(2)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1粒,每日3次。

(3)宁肺散:百部、白及、三七。上药等量研末,每服1.5g,1日2~3次。具止咳止血功效。

(4)断龟片: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g。每服4片,每日3次。

(5)芩部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黄芩18g,百部、丹参各9g,水煎服,或依此比例制成膏剂或片剂。

(6)抗痨丸:沙参、麦冬、五味子、人中自、百部、白及、胡黄连、生地、白术、生甘草。用于浸润型结核。

(7)鱼百片:鱼腥草、百部、穿心莲、干蟾皮、金荞麦。制片,每片0.35g,每次4~6片,每日4次,口服。

(8)壁虎粉胶囊:壁虎,又名守宫、天龙,放瓦上焙干研细,装胶囊,每服3~4粒,每日3次。用于肺、肺门淋巴结结核以及胸、腰椎结核。

(9)铁破汤:铁色金、穿破石各30~60g,阿胶、白及、瓜蒌、杏仁、枇杷叶、紫菀、百部、川贝母各lOg,水煎

服。

(10)大蒜对于肺痨颇有效验,内服外用均可,或每次以309佐餐,每日3次,或以鲜大蒜泥,置纱布上贴双涌泉穴

20~30分钟,局部疼痛时取下。

(11)野百合、款冬花各90g,蜂蜜300g,共煎成膏,分为40次量。每日3次,开水送服。

外治法

(1)净灵脂、白芥子各15g,生甘草6g,研末,大蒜泥15g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1

寸半,约1~2小时皮肤灼热感去之。每7日1次(《理钥骈文》,原方有白鸽黄粪15g,麝香0.3g)。

(2)五倍子、飞辰砂敷脐治疗肺痨盗汗:取五倍子粉2--3g,飞辰砂1~15g,加水成糊状,涂在塑料薄膜上敷于脐

窝,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为1次。

(3)雾化吸入:大蒜30一35克捣碎,放入雾化器内,通过雾化吸入,每周二次,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食疗

(1)百合粥:鲜百合30~50g,粳米50g,煮熟即可,食时放入冰糖适量调匀,晨起作早餐食之。适用于肺阴不足

者。

(2)珠玉二宝粥:先将生山药60g、生薏苡米60g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24g切碎,调入融化,随意食

之。适用于气虚不复者。

(3)桃仁粥:桃仁(去皮实)100g,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适用于瘀血残留者。

简验方

1.白芨散《南京中医学院附院方》。白芨、百部、牡蛎、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3,--.,5克,一日二至三次。

2.断龟片: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克,每服4片,每日三次。

3.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4.葎草合剂。蓉草3斤,百部、白芨各1斤,夏枯草半斤,糖4斤,反复加水蒸馏浓缩至10斤,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七、肺胀

1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组成】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

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合三子养新汤(原料: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6.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7.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8.痰多喘急,胸满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多者,加渐贝母、杏仁以化痰;

10.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

11.若有郁热,兼见烦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

12.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13.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14.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15.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痰浊夹瘀用涤痰汤+活血药

【组成】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红4.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包)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如痰涎壅塞气道,痰鸣喘促不安,加用猴枣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鲜竹沥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数

次)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苔黄舌红者,加黄连、天竺黄、竹沥,中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粒,日2

-3次),以增强清心开窍之力。

5.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风。

6.热伤血络,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2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组成】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生姜9克红枣15枚半夏12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5.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药物,加沙参、麦冬等滋养阴液。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5克黄芩5克黄连5克栀子5克杏仁5克川贝5克半夏5克炒苏子5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

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注释:坎脐--脐带))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合补肺汤组成;人参5克黄芪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桑白皮6克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药物组成五灵脂(研)2两,柏子

仁半两,胡桃8枚(去壳,研)。)

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蛤蚧6克炙黄芪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9克川芎4.5克

桃仁5克贝母5克生姜5片红枣3枚

加减:

1.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

2.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

3.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

4.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5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炮附7克。)

加减;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5.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肿;

6.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1.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

2.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3.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

单验方

(1)葶苈子粉3~6g,装胶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症。

(2)万年青根12一--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加生蜂蜜少许调服,每日3次,每次用药末3g。适用于肺肾气虚而肺胀者。

(4)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细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6)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食疗

(1)紫桃羹鲜紫河车1具,洗净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炖汤加调料食。具有补肾纳气之功。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补肺活血。

(3)参苓白术散馍将5小袋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揉入250g发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馍食。可健脾益气。

八、肺痿

1.虚热:

滋阴清热,清肺生津麦门冬汤(【组成】麦门冬42g半夏6g人参9g甘草6g粳米6g大枣4枚

加减;

1.阴伤甚者,加沙参9克、玉竹9克等;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9克、款冬花9克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9克、生姜9克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5.肺胃火盛,虚烦呛咳,加芦根、竹叶以清热,

6.咳唾浊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等以清热化痰,

7.津伤较著者,加北沙参,天门冬、玉竹等以益阴生津,

8.潮热较著者,加胡黄连、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

合清燥救肺汤,组成;经霜桑叶9克煅石膏7.5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杏仁2.1克真阿胶2.4克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加减;

1.痰多,加贝母、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6.肺胃火盛,虚烦呛咳,加芦根、竹叶以清热,

7.咳唾浊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等以清热化痰,

8.津伤较著者,加北沙参,天门冬、玉竹等以益阴生津,

9.潮热较著者,加胡黄连、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

2.虚寒:

温肺益气

甘草干姜汤(组成:炙甘草12克炮干姜6克。)

1.脾气虚弱,纳少神疲,加白术9克、茯苓9克健益气,兼化痰湿;

2.肺虚失约,唾沬多而尿频者,加益智仁9克、银杏肉9克等中,以敛气摄涎;

3.肾虚而不能纳气者,加钟乳石9克。五味子9克,另吞蛤蚧粉(第次2克,一日2次),收敛肺气,摄纳肾气。

生姜甘草汤(方组;生姜15克人参9克甘草12克红枣15克)

1.脾气虚弱,纳少神疲,加白术9克、茯苓9克健益气,兼化痰湿;

2.肺虚失约,唾沬多而尿频者,加益智仁9克、银杏肉9克等中,以敛气摄涎;

3.肾虚而不能纳气者,加钟乳石9克。五味子9克,另吞蛤蚧粉(第次2克,一日2次),收敛肺气,摄纳肾气。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皂荚1克(粉服)

先用冷水1斤浸20分钟,捏烂红枣,然后煎取4.2两,分三次热服,热服药后啜热稀粥至稍稍出汗即可。如果无汗出

的,说明药量不够,就服下一服。服至稍微出汗。下一次服药,在无汗时,同样服至稍微出汗才见效。禁生冷、粘

滑、酒酪、臭恶变质等食物。(痰涎壅盛,咳逆上气,不能平卧)

九、心悸

,(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平补镇心丹;人参麦冬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肉桂炙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茯神炙甘草

加减:

1.心气虚者,加黄芪;

2.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黄连5克半夏9克橘红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生姜6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安神定志丸;【组成】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心悸证: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

心丹。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

(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悸证:

1.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

2.若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见心悸者,仿生脉散意。

3.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重用酸枣仁。

4.精血亏虚,加服河车大造丸。

5.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

6.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

7.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

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3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组成:熟干地黄(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当归(洗,

焙)、远志(去心)、石菖蒲、黑参、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

(姜汁炒)、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处方:朱砂200g,

黄连300g,地黄200g,当归200g,甘草100g。)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12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包)阿胶9克(包)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

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心悸证加减;

1.一搬加枣仁、珍珠母,牡蛎,加强安神定悸作用。

2.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版、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3.阴虚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

4.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苍术等.

5.若兼风湿热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变证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3克炙甘草6克牡蛎6克龙骨6克

心悸证:

1.心阳不足较明显,宜加人参、附子以加强温阳益气之力。

2.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

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合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大汗出,亡阳者用独参汤主料:人参3克。辅料:红糖30克。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呕恶,加半夏、陈皮、生姜。阳虚水泛: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组成为:炮附子5克桂枝9克茯苓12克白术6

克猪苓9克泽泻9克五加皮9克葶苈子5克防已6克甘草6克

加减:

1.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皮;

2.尿少肢肿者,重用泽泻、猪苓、茯苓、防已、葶苈子,加大腹皮、车前子;

3.兼有肺气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

4.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6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桃仁5克红花5克(后下)丹参9克赤芍5克川芎5克元胡5克香附5克青

皮5克生地5克当归3克

1.阳虚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络气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

4.胸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粉、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等活血止痛药。

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1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牡蛎二两30g(熬)龙骨二两30g)

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北柴胡3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气滞血瘀者,重用柴胡、枳壳,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陈皮;

8.因虚致瘀者,去柴胡、枳壳、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9.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

10.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11.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磁石。

7痰热扰心:

黄连温胆汤,组成】黄连5克半夏9克橘红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生姜6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证:一般可加山栀子、黄芩、陈胆星、贝母、全瓜蒌、酸枣仁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

加全瓜蒌、生大黄。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牡蛎、石决明。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生地、天冬。麦冬、玉竹。

8.气阴两虚

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4.心悸证加减;

1.气虚甚者,加黄芪。

2.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

3.心神不宁,心慌甚者,加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

4.兼见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归尾。

5.脾虚、食少、便溏者,去麦冬、麻仁、地黄,阿胶,加白术、木香。

变证

1.痰血较多,。面颧暗红者,在原方基础上去桂、姜、参,加丹皮,旱莲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可加热附片,龙骨、牡蛎,黄芪。

单验方

(1)甘草30g,水煎服。

(2)苦参20g,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的患者。·

(3)紫石英lO-l5g,水煎服。

(4)定心汤:龙眼肉30g,酸枣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乳香3g,没药3g,水

煎服。

(5)养心镇惊汤:白苇根15g,天竺黄9g,龙骨9g,牡蛎9g,钩藤9g,煅磁石12g,生白芍15g,银花藤9g,茯神9g,

朱砂5g,菖蒲lOg,水煎服。

其它治法

(一)朱砂3克,塞入猪心中煮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二)朱砂0.3克,琥珀0。6g,一El两次吞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三)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治心悸具有阴虚证候者。

(四)苦参片,每次3--10片,每日三次,或苦参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二次肌注,适用于室性、房性,结性

及多源性期前收缩。

十、胸痹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胸痛甚者,可去生地、牛膝,酌加降香、郁金、延胡,丹参以活血理气止痛。

8.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拨等辛香理气止痛,并吞服三七粉。

9.若痛剧,伴恶寒肢冷等证,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

变证

1.若见汗出肢冷,面色苍自,脉细弱等阳气欲脱者,急用四逆汤,加人参、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或急服

人参粉、独参汤、静脉点滴生脉散注射液。

2.胸闷胸痛,血瘀气滞夹痰湿者,可考虑用旋复花汤加郁金、归尾、桃仁、红花、桂枝、瓜蒌、薤白。

加减:

1.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2.若夹痰浊者,加薤白、石菖蒲。

临证参考若痛势剧烈,唇紫脉涩,可用通经逐瘀汤。若久病入络,一般活血化瘀治疗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龙、

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瘀阻。本证可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若气虚血瘀----人参养营汤和桃红四物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陈皮3克桂心3克生姜3片

红枣3枚酒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4.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冲服,重用黄芪。

5.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参、三七粉、延胡。

6.兼有阴虚的,加玉竹、麦冬。

7.挟痰浊的,加栝萎、薤自、半夏、蓄蒲。

2气滞心痛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日久化热—丹栀逍遥散

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便秘者—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酒炒)100g龙胆(酒炒)100g芦荟50g青黛50g栀子100g黄连(酒炒)100g黄芩(酒炒)100g黄柏

(盐炒)100g大黄(酒炒)50g木香25g麝香5g

3痰浊壅塞:

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

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合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克橘红4.5克石菖蒲人参各3克竹茹

2.1克甘草1.5克)

痰郁化热用黄连温胆汤

组成】温胆汤加黄连,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4阴寒凝滞: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枳实四枚(12g)厚朴四两(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两(6g)瓜蒌一枚,捣

(12g))

合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通草二两(6

克)、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炙甘草二两(6克)。)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组成】蜀椒14克乌头7.5克(炮)附子7克(炮)干姜14

克赤石脂14克)

+苏合香丸【处方】苏合香50g安息香100g冰片50g水牛角浓缩粉200g麝香75g檀香100g沉香100g丁香100g香附100g木

香100g乳香(制)100g荜茇100g白术100g诃子肉100g朱砂100g

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组成:酸枣仁12柏子仁10当归10天冬9麦冬10生地15人参10

丹参9玄参天王补心丹10云苓12五味子8远志肉9桔梗8)

合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干地黄一斤(30克)阿

胶二两(6克)麦门冬半升(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三十枚掰(10枚))

左归饮加减熟地9-3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

加减:

1.心痛、胸闷,加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2.以心肾虚为主要表现,症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寐、脉细数等。可加玉竹、黄精,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

仁、龙骨、牡蛎等。

变证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见头晕痛、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脉弦,可取羚角钩藤汤,并可根据情

况选加天麻、稀莶草、臭梧桐是心非,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药

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克(锉成粉,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6.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7.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6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生晒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

木香1.5克当归3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胸痹证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1.阴虚较著者,可加玉竹、生熟地、首乌。

2.气虚较著,见自汗、纳果、便溏、神倦者,去麦冬、当归、加白术、淮山药。

3.心痛舌暗者,可加丹参、赤芍、郁金、红花、三七粉。

变证

若脉结代者,改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

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

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合人参养营汤(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

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7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18克、生地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火麻仁9克、人参6克、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加减:

1.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酸枣仁;

2.血枯肠燥者,加当归、何首乌;

3.若入夜痛甚,剌痛,痛外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而不伤阴之品。

临证参考据报道,复脉汤有减低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和调节心脏传导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

为合拍。

四肢厥冷,出冷汗。心悸气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面色唇甲青紫。脉沉微欲绝

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10克麦冬9克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

胸痹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6.病情急者,可用红参粉调服,或独参汤灌服或鼻饲。

7.心悸、怔忡明显的,可加龙骨、牡蛎。可配合生脉散注射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或静滴。

变证

8.如病情严重,喘不得卧,汗出肢冷,面青唇紫,重用人参、附子、并加服黑锡丹。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

组成为:茯苓三钱9g芍药三钱9g白术二钱6g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若阳虚厥逆—四逆加人参汤(组成:附子(15克)干姜(25克)人参(15克)炙甘草(30克))或参附注射液

参附汤合桂枝去芍药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人参6克附子10克

胸痹加减:

1.肾阳虚较著,并见夜尿多,遗精等症,可加强温肾之药,如锁阳、鹿角片、巴戟天等。

2.若心阳虚较著,并见脉结代或迟缓者,重用人参、炙甘草、细辛。

变证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饮邪泛溢,水气凌心,喘、悸、肿并见,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

水。

真武汤;(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6克炮附子5克汉防已6克猪苓6克车前子6克)

心肾阳微

轻者用冯氏全真一气汤;

炮附子5克、人参5克(焗服)、麦冬5克、五味子3克、熟地6克、当归5克、牛膝5克

胸痹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6.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7.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

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

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重者有陶氏回阳救急汤;

炮附子1.5克肉桂1.5克人参1.5克白术3克茯苓3克半夏2.1克陈皮2.1克甘草0.9克北五味子9粒麝香

0.9克(包)

胸痹加减:

1.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2.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

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

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8.阴寒内结,胸闷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

栝蒌仁15克薤白24克白酒1斤上药先用酒浸泡20分钟,然后煮取3两,分二次温服。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恶变质等

食物

胸痹证:

1.阴寒甚者,加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

2.痛剧者,加细辛。

变证

1.痛剧无休止,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重证,重用

乌头赤石脂丸(炮乌头1.6克.蜀椒6克.附子3克干姜6克赤石脂6克),以温通之。

2.疼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见其它湿象者,属阳虚寒湿留着,宜薏苡附子散(薏苡仁45克炮附子50克)以温

化寒湿。

单验方

(1)阴邪壅滞治宜辛温通阳,益气活血。药用瓜蒌30g,薤白9g,桂心5g,枳壳lOg,丹参15g,太子参30g,白术

15g,茯苓15g,干姜6g,白酒90g,炙甘草lOg。

(2)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温通络脉。药用瓜蒌30g,薤白9g,桂枝4.5g,当归9g,丹参15g,枳壳

9g,赤芍12g,川芎6g,檀香6g,桃仁9g,红花9g,鸡血藤30g,天仙藤12g,甘草4.5g。

(3)阴虚阳亢治宜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佐以通络。药用生石决明30g,珍珠母30g,钩藤15g,夏枯草15g,菊花12g,

白蒺藜12g,瓜萎30g,半夏g9,生白芍15g,麦冬12g,女贞子15g,生地15g,旱莲草15g,地龙9g,桑寄生30g。

(4)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辛温通阳。药用太子参30g,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丹参15g,远志9g,生地

15g,柏子仁9g,炙甘草9g,鸡血藤30g,丝瓜络9g,桂心5g。

(5)肾虚治宜滋阴补肾,疏气通脉。药用黑桑椹30g.瓜蒌30g,薤白12g,半夏9g,旱莲草12g,肉苁蓉12g,郁金

9g,降香6g,丹参15g,鸡血藤30g,枸杞子12g,菖蒲9g,远志9g,柏子仁12g。

食疗

(1)痰浊未尽者可用双菇冬瓜汤取鲜香菇、鲜蘑菇各5只,洗净,入生油中稍煸,加食盐少许,水适量,旺火煮汤

沸,入寸许冬瓜小块,煮令熟。

(2)留瘀未清者可用三仁粥取桃仁、麻仁、柏子仁各lOg,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约15分钟,入粳米50g,煮成

粥。

(3)气虚血亏者可用黄芪莲芯红枣粥取黄芪15g,莲子lOg,红枣10粒,文火煎煮20分钟,捞去黄芪,炊入粳米

50g,煮成粥。

(4)阴虚不复者可用山药煲猪肾取猪腰子1对,割开,刮去脂膜,以粗盐擦洗,切成丁块,另取山药50g,洗净,去

皮切片。先取山药,入油锅中煸炒,盛起,另起油锅,取葱、姜稍煸,入猪腰片爆炒,加黄酒、细盐少许,入山

药片,旺火煮令熟,勾芡即成。

(5)阳虚不复者可用羊肉胡桃粥取羯羊肉30g,洗净,放葱、姜煮令酥烂,炊入粳米30g,煮成粥;另取胡桃1个,

用生油氽熟,研细末,撒入粥中即成。

其它治法

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心痛发作时服。或每日二至三次,可常服。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l~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4,'-,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低

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内静脉滴注。

3.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4.麝香保心丸每服l~2丸,痛时服用。

应急措施

1.胸闷气促,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者,可急选下列药物以止痛

(1)心脉瘀阻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络者,可选冠心苏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宜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并以参附龙牡汤频频灌服。经治病情仍无好转者,宜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得延误。

十一、不寐

1肝火扰心:

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不寐证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解郁。

8.若大便秘结不解者,可加大黄、芒硝之类通便泻热;

9.如心烦甚者,加朱砂安神丸。

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烦躁大便秘结—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3克龙胆草3克山栀子3克黄连3克黄柏3克黄芩3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

木香0.45克麝香0.15克

2痰热扰心: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组成】黄连6克、栀子6克陈皮15克、半夏6克、茯苓4.5、竹茹6克、枳壳6克、琥珀粉3克、丹参6克、远志6克、神

曲6克、甘草3克、大枣1枚

不寐证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入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

5.痰热较甚者,加黄芩、瓜蒌、胆南星、贝母;

6.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或礞石滚痰丸并用;

7.若食积重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等。

注意本证:以清热化痰为主,一般不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之类养心安神药物,因为这类药具有酸收敛邪之

功,

不利于化痰清热。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组成.半夏9克秫米10克

3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若产后虚烦不寐/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也可用本方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6克,熟地黄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甘草6

克。

不寐证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若血虚较甚,加熟地、白芍、阿胶以补血。

5.若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等以助养心安神。

6.若脘闷纳呆,舌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7.心悸,倦怠,脉沉无力,气虚甚者,应重用参、芪;

8.纳呆,便溏,苔厚腻,脾虚有湿者,重用白术加苍术、茯苓燥湿健脾;

9.心悸,头昏,面色少华,此为心血不足,重用黄芪、当归,加阿胶以补血养心。

4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合交泰丸:黄连10克,肉桂1克泡茶

5心胆气虚: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酸枣仁48克(包)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龙齿3克

加减:

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

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

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

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

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6.若见惊惕不安,心悸较甚,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7.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

8.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组成】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合酸枣仁汤〖组成〗酸枣仁,炒(15~30g)茯苓二两(6g)知母二两(6~9g)川芎二两(6g)甘草一两(3g)

龙功宏辨证分型治疗神经衰弱;

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远志lOg,白术lOg,枣仁lOg,龙眼肉15g,夜交藤15g,甘草

6g

阴虚火旺型用生地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泽泻15g,知母15g,淮山药15g,丹皮lOg,枣仁lOg,参须10g,黄柏8g,

麦冬12g,远志6g;

脾胃不和型用法半夏lOg,枳实10g,川厚朴10g,枣仁log,太子参10g,陈皮6g,茯苓12g,竹茹5g,水煎送服保和丸或

五积散。

董长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柴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壳12g,甘草6g,

加减:

1.血瘀加赤芍、丹参;

2.肝火盛加菊花、栀子;

3.痰湿重加胆南星、石菖蒲;

4.心神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茯神,日一剂,水煎服,10日1疗程,

单验方

(1)酸枣仁15g,炒香,捣为末,每晚临睡前服,温开水或竹叶煎汤调服。

(2)炒酸枣仁lo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

(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日1剂。

十二、癫狂

A癫1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

导痰汤

.木香10g,郁金10g,半夏10g,陈皮10g,制胆星10g,茯苓10g,香附10g,菖蒲10g,厚朴10g,佛手10g,甘草3g。

顺气导痰汤合控涎丹加减

半夏9克、陈皮3克、胆南星6克、茯苓6克、川贝母6克、竹沥9克、枳壳6克、木香6克、香附6克、菖蒲3克、郁金6克、远志6克

加减: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4.病情较甚者,可用控涎丹以除胸膈之痰浊;

5.倘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

当慎用,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

6.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

7.如出现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系痰郁气结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有转化为狂病

的趋势,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

8.若神昏志乱者,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9.若逐渐出现高声吵闹,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证论治。

逍遥散

组成;归身9g,焦白术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栀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痰伏较甚者可用控涎丹。【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10克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苏合香丸【处方】苏合香50g安息香100g冰片50g水牛角浓

缩粉200g麝香75g等

+四七汤【组成】紫苏叶6克厚朴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白芷木香各6克建菖蒲2.1克

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温胆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陈皮三两

(90g)甘草一两(30g),炙茯苓一两半(45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黄连合白金丸.组成郁金700g,明矾300g

神昏志乱者--至宝丹.组成:犀角200g(现改用水牛角)牛黄50g玳瑁100g琥珀100g朱砂100g雄黄100g麝香10g安息香

150g冰片10g

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黄连9克生姜15克红枣1

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养心汤【组成】生黄芪3克,麦冬3克,酸枣仁3克,人参3克,柏子仁3克,茯神2.4克,川芎2.4克,制远志2.4克,

当归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加减:

若兼有畏寒蜷缩,卧姿如弓,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属脾肾阳虚,宜加入温补脾肾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

蓉、干姜等,或改用右归饮加减。临证参考本证多因病程日久,耗伤正气而成,属虚证,病已往往属晚期,治疗重在

调理,不可急于求功。

合越鞠丸【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亦可+甘麦大枣汤.由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神思迷乱,痴呆不语,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迈肾衰,脾肾俱虚,精气不足,

济生肾气丸加仙灵脾、菖蒲、郁金等;熟地1.5克山药3克茯苓3克山茱萸3克丹皮3克泽泻3克肉桂3克(粉服

焗)仙灵脾3克菖蒲3克郁金3克车前子3克牛膝3克附子1.5克

加减: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

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B狂

1痰火上扰: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成份:天冬9克(去心)麦冬9克(去心)胆星3克橘红3克远志肉3克

石菖蒲3克连翘3克茯苓3克茯神3克元参4.5克钩藤4.5克丹参4.5克辰砂0.9克生铁落15克(先煎)

加减:

1.若大便秘结,或先用滚痰丸下之;

2.烦热、渴饮者,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2.心烦不寐,痰热甚者,酌加黄连、生地、竹茹、枳实以增清热涤痰安神之力;

3.目赤甚,舌苔黄厚者,加羚羊角友清肝泻火明目。

4.狂证:若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可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5.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6.若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清泻肝火;

7.如属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

8.若烦渴引饮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病情甚者酌用龙虎丸以劫夺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交作,只可暂用,不

可多服,以免损伤肠胃;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化痰安

神。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发之初,属阳证、热证、实证,为肝火暴涨,心火暴亢,阳明痰热内盛,痰火交结,胶锢不

化,上扰清窍而成,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可短暂使用礞石滚痰丸、承气汤类以堕下顽痰腑实,使火无所附,待邪去大

半后,再酌情调理脏腑,清除余邪。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处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黄芩320g熟大黄320g

再用安宫牛黄丸由牛黄、犀角、郁金、黄芩、黄连、麝香、栀子、朱砂、雄黄、冰片、珍珠、金箔等药物组成

如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加减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

者,炙)

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温胆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陈皮三两

(90g)甘草一两(30g),炙茯苓一两半(45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朱砂安神丸[组成]朱砂五钱(15g)另研,水飞为衣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18g)炙甘草(16.5g)生地黄一

钱半(4.5g)当归二钱半(7.5g)

1.谵语发狂,便秘弦实,以肝胆火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山栀子30克黄连30

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大黄12克炙甘草6克皂角1.5

克猪胆汁一匙芒硝12克(包))荡涤秽浊。

3.若之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

实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

润燥生津;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2火盛伤阴: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组成】熟地3-5钱,当归2-3钱,枣仁2钱,酒芍2钱,甘草1钱,人参随用。)

合琥珀养心丹

组成;琥珀(另研)6克龙齿(煅,另研)30克远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人参酸枣仁(炒)各15克

当归生地黄各21克黄连9克柏子仁15克朱砂(另研)9克牛黄(另研)3克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组成]朱砂五钱(15g)另研,水飞为衣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18g)炙甘草

(16.5g)生地黄一钱半(4.5g)当归二钱半(7.5g)

若睡中不安稳加孔圣枕中丹.组成:远志10克、菖蒲12克、败龟板15克、龙骨15克

3痰热瘀结

癫狂梦醒汤(【组成】:桃仁(八钱)24g、柴胡(三钱)9g、香附(二钱)6g、木通(三钱)9g、赤芍(三钱)9g、

半夏(二钱)6g、腹皮(三钱)9g、青皮(二钱)6g、陈皮(三钱)9g、桑皮(三钱)9g、苏子(四钱,研)12g、甘

草(五钱)15g)

有蓄血内结+大黄蔗虫丸;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制)60g虻虫(去翅足,炒)45g蛴螬(炒)45g干漆

(煅)30g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黄芩60g地黄300g白芍120g甘草90g

不叽不食+白金丸;【处方】郁金700g明矾300g

王彦恒将脾虚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分为4个证型论治,

1.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

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

2.脾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

50g,枸杞子15g等;

3.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炙黄芪15g,当归20g,

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

4.脾虚血瘀,脑神失调型,治拟益气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炙黄芪5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

20g,红花15g,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

冯秀杰等对精神分裂症将其分为8个证型论治:

1.痰火内结,上扰脑神型(124例),治拟豁痰泻火,清脑安神之法,药用生石膏120g,陈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黄

芩15g,栀子lOg,枳实lOg,酒制大黄lOg,佩兰lOg,炒枣仁80g等;

2.肝火内炽,灼及脑神型(16例),治拟镇肝泻火,清脑宁神之法,药用生石决明60g,生龙齿60g,龙胆草15g,黄芩

15g,栀子lOg,枳壳15g,车前子lOg,酒制大黄lOg等;

3.肝郁痰结,上及脑神型(7例),治拟解郁化痰,育脑安神之法,药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远志lOg,白芍209等;

4.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13)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

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

5.脾肾两虚,上不益脑型(23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

丝子60g,枸杞子15g等;

6.肝肾两虚,上不益脑型(17例),治拟补益肝肾,荣脑养神之法,药用当归15g,白芍40g,女贞子40g,菟丝子40g,枸

杞子15g,杜仲30g,炒枣仁60g,何首乌30g,炒麦芽30g等;

7.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16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生黄芪15g,当归

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

8.气虚血瘀,脑神失调型(6例),治拟益气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生黄芪6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

20g,红花15g,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结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转55例,占45.

08%;无效1例,占0.82%中医杂志

张世珍应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化裁,以法半夏lOg,陈皮lOg,茯苓25g,枳实12g,竹茹12g,当归12g,川芎15g,白芍

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为基础方,

结合辨证分型属

1.气郁血瘀,痰浊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朴lOg;

2.属痰瘀蔽窍,心脾两虚型加远志lOg,柏子仁lOg,黄芪30g,小麦30g;

3.属郁热内扰。冲任失调型加黄连lOg,坤草15g,生地20g,菟丝子15g,炒枣仁15g。治疗癫证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北京中医)。

彭玉萍等采用补肾助阳法,方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泽泻12g,茯苓12g,丹皮12g,桂

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枣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脏腑失养,

脾失健运,气血阻滞,精血耗损,其病及肾,以致肾阴阳俱虚,而又以阳虚为甚,肾阳虚以至命门火衰则无以化气,

各种机能衰退,呈现一派阳气衰弱之象,治疗以固肾气温肾阳为本,湖南中医杂志。

十三、痫证

1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焦神曲、焦麦牙、焦山楂各60g,代赭石30g,炒大黄、竹茹各15g,共研细末,蜜为丸,每丸重6g)

明天麻3克川贝3克姜半夏3克茯苓3克茯神3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全蝎1.5克炒僵蚕1.5克真琥珀

1.5克陈皮0.45克丹参6克麦冬6克辰砂0.9克甘草12克(包)

1.犬痫,杏仁5枚,煎汤化下;

2.羊痫,薄荷0.9克,煎汤化下;

3.马痫,麦冬6克,煎汤化下;

5.猪痫,黑料豆9克,煎汤化下。

痫证:

1.若无伤津表现可去麦冬。

2.若痰粘不利加瓜蒌。

3.若痰涎清稀而多可加干姜、细辛。

加减:

1.胁胀嗳气者,加柴胡、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

2.眩晕、目斜风动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熄风。

临证参考基本方中全蝎、僵蚕等虫类搜剔药可研粉吞服,但因其有一定的毒性,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切不可骤

用重剂。

2痰火扰心:

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

克、生地黄18克。)

+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克橘红4.5克石菖蒲人参各3克

竹茹2.1克甘草1.5克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酒龙胆草3克栀子4.5克炒黄芩4.5克泽泻6克木通4.5克车前子4.5克当归1.5克酒生地

黄4.5克柴胡3克生甘草3克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红4.5克石菖蒲3克竹茹2克甘草

2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8.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痫证:可加入生石决明、钩藤以潜阳熄风定痫。1.若大便秘结甚者可加大黄。

加减:

1.火盛伤津出现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者,宜加麦冬、南沙参养阴生津;

2.便秘不通者,宜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临证参考本证往往由邪滞体内,久郁化热,或火热炽盛所引发,故治以清郁热,泻肝火,清郁热尚可予丹皮、赤芍、

柴胡、大黄等,泻肝火尚可予黛蛤散。

3瘀血脑络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中风:用通窍活血汤治

疗,均予赤芍9g,川芎9g,红花9g,红枣10枚,鲜生姜3片,老葱3根,冰片0.1g,黄酒1钟。加减法:若见气虚者,加

黄芪60g;阴虚者,加玄参20g,生地30g;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决明30g;风盛者,加僵蚕9g,天南星9g;

兼腑实者,加小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

克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夹痰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8.伴抽搐重者,加钩藤、地龙、全蝎;

9.瘀血重者,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药。

临证参考本证由外伤或久病所致,若遇劳累、情绪波动及气候变化等常易诱发。故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

等,遇气候突变宜在家静养。

4心脾两虚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合归脾汤成: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

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六君子汤加味

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生姜3片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痫证:

1.宜加入生龙骨、钩藤、僵蚕以镇肝熄风。

2.若气短甚者可加入柴胡、升麻以升清阳之气。

3.若呕恶、腹胀可加枳壳、竹茹以和降胃气。

4.若痰浊较甚可加菖蒲、远志、胆南星以开窍化痰止痫。

加减:

1.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可加胆南星、瓜蒌、菖蒲、旋覆花等加强化痰降逆之力;

2.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

临证参考补气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故本证患者平时宜常服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以调理,并注意药物、饮

食、劳逸等结合调治。

5心肾亏虚

左归丸(组成】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加减:

1.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可选用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柏子仁、磁石、辰砂宁心安神,贝母、天竺黄、竹茹清

热除痰。

2.心中烦热者,可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

3.大便干燥者,可加玄参、天花粉、火麻仁、郁李仁养阴润肠通便。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常因反复发作,久病伤肾,故须处处顾护肾脏精血,不可过分应用刚燥之品,并需因势利导,以柔

克刚。若神疲面苍,久而不复,为阴精气血俱虚,当大补精血,宜常服河车大造丸。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柏子仁10当归10天冬9麦冬10生地15人参10丹参9玄参天王补心丹10云苓12五味子8远志肉9桔

梗8

酸枣仁汤;酸枣仁48克(包)、川芎6克、当归6克、生地黄9克、知母6克、党参9克、茯神6克、远志6克、甘草3克

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

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

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

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

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加减:

1.经常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镇心安神;

2.头晕健忘较甚者,加胡桃仁、胡麻仁、制何首乌、紫河车补养精血。

临证参考本证常由后天之本失于调养所致,故平时应重视健脾益气生血,可常服八珍汤、归脾汤等方药。

6.气虚血瘀证

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克赤芍3克防风3克

1.治癫痫时可加天麻、全蝎、僵蚕、菖蒲、半夏、竹沥;

2.治治疗瘫腿,可加木瓜、牛膝、防已、薏苡仁、茯苓、党参。

3.若癫痫发作后,伴有眩晕、心悸、惊恐恍惚、睡眠不安、胸膈满闷、其寸口脉细或细弱者,本方加远志、菖蒲、五

味子、酸枣仁、朱砂,以通窍宁心;

4.若伴见面黄肌瘦、或轻度浮肿、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脘腹胀满、饮食不化、大便溏薄、其脉浮虚者,本方加党

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以补益脾胃;

5.若倦有头眩、眼花、耳鸣、怔忡、健忘、遗精者,本方合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肝

肾。

加减:

1.若兼有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

2.若体质壮实可酌加螟蚣、全蝎、僵蚕则熄。风通络作用更强。

3.若兼见颈项强直加葛根。

4.若头部刺痛难以缓解,可加麝香、葱白以通络止痛。

黄芪赤风汤送服

龙马自来丹;马钱子240克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香油500克.先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钱子炸之,待马钱子

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地龙末,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

付吃三四分,临卧服,盐水送服。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服。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

也可。

单验方

(1)惊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夜交藤30g,酸枣仁15g,地龙9g,珍珠母309,水煎服。治疗瘀血阻滞,心神不宁之惊痫。

(2)气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川楝子9g,青、陈皮各9g,白芷6g,合欢皮30g,水煎服。治疗气滞血瘀之痫病。

(3)风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葛根9g,薄荷3g,大青叶30g,地龙9g,珍珠母30g,水煎服。治疗肝阳化风,瘀血阻络之痫病。

(4)痰痫汤:丹参30g,川芎9g,红花4.5g,半夏9g,胆南星6g,地龙9g,僵蚕9g,夜交藤30g,珍珠母30g,水煎服。治疗痰瘀交阻,肝风内动之痫病。

十四、痴呆

1髓海不足-----

-七福饮【组成】人参6克熟地9克当归9克白术(炒)5克炙甘草3克枣

仁6克远志5克(制用)2脾肾两虚-----

-还少丹,组成】黄精(炙)36两,党参(去芦)16两,山药

24两,大茴香24两,远志(炙)24两,甘草24两,苁蓉(炙)24两,牛膝24两,九菖蒲24两,

茯苓24两,熟地24两,莲须24两,杞子24两,五味子(炙)24两,续断24两,巴戟肉(炙)24

两,楮实子24两,杜仲炭24两,山萸肉(炙)24两。3痰浊蒙窍-----

-涤痰汤,方药:法半夏10

g,广陈皮6g,云茯苓10g,鲜竹茹10g,石菖蒲6g,天竺黄10g,生牛十蛎18g,:r地龙10

g,川杜仲12g,杜红花5g,江枳壳10g,生甘草3g。4瘀血内阻-----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

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十五、厥证

A气厥

1实证:

顺气开郁五磨饮子(【组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厥证加减:

1.若肝阳偏亢者,加入钩藤、生石决明、磁石以平肝潜阳。

2.若兼痰火加入胆星、贝母、橘红、竹沥以涤痰清热。

3.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远志、炒酸枣仁安神。

厥证加减:

1.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

2.醒后哭笑无常者,可加远志、茯神、酸枣仁、丹参等药以安神宁志;

3.痰多气壅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清涤痰浊。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发病突然,口噤不开,急救药品难以下咽,可先用手指掐人中、合谷以开郁解噤,继之灌服药物。

本证常有遇情绪刺激而反复发作的倾向,患者平时可常服逍遥散调理。

合通关散【处方】猪牙皂500g鹅不食草250g细辛250g

平时可服消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

克。)

越鞠丸〖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各6g)。

2虚证:

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组成】炙甘草6克生附子5克炮干姜4.5克人参3克

厥证加减:

1.若汗出特别多可加入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以加强益气固涩止汗。

2.若纳谷不香,咳嗽多痰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化痰。

3.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厥证加减:

1.自汗出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益气固表;

2.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等以固涩敛汗;

3.心悸不宁者,可加丹参、远志、酸枣仁等养血安神。

临证参考本证实乃气陷欲脱之证,务以救急为先,缓以图本。平素脾亏气虚者,多易发本证,宜常服人参养荣汤或香

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调和脾

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组成】广木香24克西砂仁24克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炒广皮30克制半

夏60克【用法】共研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

克,食后开水吞服。

B血厥

1实证:

活血顺气

通瘀煎(【组成】当归尾9~15克山楂香附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乌药3~6克青皮4.5克木香2.1克泽泻4.5克)

厥证加减:

1.气滞重者,加大腹皮、枳实、厚朴。

2.血瘀重者,加失笑散、川芎、三棱、莪术。

3.热证明显者,加黄芩、黄连、山栀子、丹皮。

4.寒证明显者,加桂枝、细辛、干姜、附子。

5.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6.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首乌。

厥证加减:

1.若肝热甚,当加丹皮、菊花、龙胆草,

2.肾阴不足当加生地、天冬。

厥证加减:

1.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

2.风阳内盛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草决明、生地、枸杞子等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临证参考急救可用醋或童便火焯,取烟熏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儿童中段尿),待患者苏醒后,继服通瘀煎。本证

患者平常宜服用杞菊地黄丸等清肝滋肾之品。

羚角钩藤汤[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五

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

生甘草八分(3g)。

2虚证:

补养气血急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方剂:十全大补汤加减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

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C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组成半夏12克姜天南星3克枳实3克橘红3克甘草3克茯苓3克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厥证加减:

1.若痰气壅滞过甚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若有化热倾向加黄芩、山栀子。

厥证加减:

1.湿盛者,症见咯吐痰涎,苔白腻者加入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湿;

2.痰热内蕴者,症见痰稠而黄、苔黄腻,可加山栀、黄芩、竹沥等清热化痰。

临证参考痰在膈上者,应急用盐汤探吐;属寒痰者,可用巴矾丸研细末调水灌服;属热痰者,

可用白金丸研细调莱菔汁灌服。

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枣散;组成】羚羊角3克麝香1.2克猴枣12克月石(煅)3克伽楠香3克川贝母(去心)6克青礞石(煅

成绛色,水飞)3克天竺黄(飞)9克【用法】上药各取净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

随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细粉和匀,瓶装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川贝10克

食厥,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清窍闭塞故突然昏厥

盐汤探吐;食盐(若干)水2000克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小承气汤;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腹痛者,可加木香

暑厥,卒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疼。胸闷身热,面色潮红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若兼湿者可加入藿香、佩兰。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气随汗脱证,多汗肢冷。头晕心悸、四肢无力

参附龙牡汤;人参6克附子10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

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秽厥,吸入秽毒之气,突然毛发耸立,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神不守舍,或错语妄言,牙关紧闭,四肢颤

栗,昏晕不知,二便自遗,急用姜汁调服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继用藿香正气散治之。

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

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厥证加减:

1.清窍不利者,加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2.素体亏虚,病发则阳气暴脱者,宜按气厥虚证处理,补气回阳,用人参、黄芪补气,附子、炮姜回阳,龙骨、

牡蛎回阳敛汗。

酒厥,纵饮酒浆,昏晕仆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昏厥如泥。急用鹅毛拭咽探吐,或用盐汤探吐,继用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15克砂仁15克葛花15克干姜6克炒神曲6克橘皮4.5克泽泻6克白术6克

猪苓4.5克人参4.5克白茯苓4.5克木香1.5克莲花青皮0.9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厥证加减:

1.中脘痞满,舌苔厚浊,口气臭秽者,去人参、白术,加山楂、鸡内金、麦芽以消食导滞;

2.探吐后口干口渴者,可去白豆蔻、陈皮,加沙参、玉竹、石斛、生地、麦冬养胃生津;尚可加枳棋子助葛花醒酒。

临证参考酒后致厥,以祛除酒邪为先,急当探吐,待吐出酒食之后,再以梨汁、绿豆汁、浓茶交替灌之,

神清后再以葛花解酲汤治之。

寒厥,手足厥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痛面青,甚则昏厥

四逆汤;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5克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厥证加减:

1.手足厥逆者,可加桂枝、枳壳温经通络;

2.昏厥者,可加黄芪、人参益气温阳。

临证参考血虚寒凝者,则宜养血和营,宜当归四逆汤。

痛厥,身受创伤或体内脏器剧痛难忍,汗出,面色苍白,痛苦面容,渐出现手足厥逆

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

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厥证加减:

1.属寒者,加服苏合香丸,调姜汁化服,以芳香开窍醒神;

2.属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竹沥汁化服,以清热醒神开窍;

3.阳虚欲脱者,急服参附汤;

4.气阴两虚者,宜用生脉散。

尿厥,排尿时突发昏晕倒地,人事不省,四肢厥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厥证加减:

1.中气不足者,加黄芪、白术、柴胡、升麻补中升提;

2.肾亏甚者,加鹿角胶、龙骨、牡蛎、金樱子、菟丝子、仙茅等温补下元。

临证参考对于尿厥患者,平素宜采取蹲位排尿。

色厥,男女同房,突发昏厥,汗出喘促。先灌服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继用一贯煎填精补血

一贯煎;生地黄18-45克、麦冬9克、白芍药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厥证加减:

1.鼻衄甚者,宜酌加茜草、仙鹤草、大蓟、小蓟、槐米、地榆等止血之品;

2.病势重者,要注意益气温阳固脱,可加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及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温补命门,填精益

髓。

阴竭于下,阳脱于上,最为危候。故辨治时要注意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滋阴不可过用寒凉,壮阳不可劫灼阴精。

单验方

(1)取生半夏或皂荚末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2)石菖蒲适量,研末,取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3)取生铁一块,烧红醋淬,熏鼻。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4)山萸肉30~60g,水煎服。用于厥病属虚证者。

(5)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灌服。用于尸厥者。

(6)炒蒲黄30g,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7)升压汤:黄精、制附片、生甘草,水煎送服苏合香丸。治中毒性休克。

单方及简易疗法

1.醋炭熏法,将烧红之煤炭块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

2.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

3.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此方出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厥方第

二》。.

4.炒蒲黄s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十六、胃痛

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1良附丸(【处方】酒高良姜9克醋香附9克

【辨证加减】

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

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4.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5.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6.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8.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10.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11.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苏饮,处方:香附子9克紫苏叶9克炙甘草3克陈皮6克。(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

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

4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1保和丸

处方: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克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

7.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结通府。

8.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

9.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

10.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

11.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

12.食积化热者,加黄连、黄芩;

13.脾胃素弱食滞者,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加神曲、麦芽;

14.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除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

呆,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

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

或改用

3枳实导滞汤;【组成】大黄12克炒枳实6克炒神曲6克茯苓3.6克黄芩3.6克白术3.6克泽泻2.4克1.若胀

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

4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包)厚朴24克枳实5克芒硝8克(包)。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1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辨证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若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4.若喛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

5.若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牙、莱菔子消食顺气。

6.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7.如胃脘胀痛剧烈者,为气滞重证,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紫苏梗、佛手等,或改用沉香降气散(沉香9g,

砂仁21g,甘草15g,香附150g,川楝子30g,延胡索30g。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3次,淡姜汤送下。)。

8.如气郁化火,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酌加丹皮、栀子、

黄连蒲公英,以清热泻火,稍佐吴茱萸以行气降逆止痛。

9.如恶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者,为夹寒凝,可酌加高良姜、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散寒降逆止痛。

10.如痛有定处,状如针刺而拒按者,为兼血瘀,可加丹参、五灵脂、制大黄、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

11.如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舌苔厚腻,脉弦滑者,为夹食积,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谷芽等,以消食化滞。

12.如饮水痛增,时呕涎沫,头痛如裹,舌苔白滑者,为夹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藿梗、茯苓、泽泻等,以化湿

和胃。

肝胃郁热证

2化肝煎合左金丸,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6克丹皮6克山栀子9克泽泻9克贝母9克黄连9克吴茱萸1.5克

加减:

1.喛气频作,胃气上逆加旋复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2.胀痛胀满,喛腐舌苔厚腻,兼挟食滞,可加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导滞。

3.舌苔黄厚而燥,大便秘结,胃热燥结,宜加大黄、元明粉以通下泻热。

胃脘灼痛而烦,痛及两胁,五心烦热,舌红苔黄,滋水

3清肝饮

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4郁久化热用化肝煎(【组成】青皮陈皮芍药各6克牡丹皮栀子(炒)泽泻各4.5克土贝母6~9克)

或丹栀逍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13左金丸,材料;丹皮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金银花

10g,大黄10g。

清火凉血止血。方用

5泻心汤,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4湿热中阻:胃热疼痛有热感。嘈杂口干而若。口渴而不欲饮,

1清中汤;;黄连5克栀子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白豆蔻5克陈皮3克甘草3克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藿香、厚朴以增强化湿理气之功。

2.呕恶者,胃气上逆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

3.便秘者,气机阻滞加枳实,行气导滞。

4.湿偏重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厚朴、佩兰;

5.热偏重者加黄芩、蒲公英、苦参;

6.便秘者加枳实、制大黄;

7.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以清热和胃降逆。

8.胃脘痞胀者,为热郁气滞,可酌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白残花、紫苏梗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之品,

或加服金铃子散。

9.嘈杂吐酸者,为肝热犯胃,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乌贼骨,以抑酸和胃止痛。

10.口渴喜凉饮者,为热盛伤津,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玄参,以清热生津止渴。

11.呕吐苦水者,为肝胆郁热,可酌加柴胡、黄芩、竹茹、紫苏梗、半夏,以清肝泄热和中。

12.大便干结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瓜蒌仁、火麻仁,以泄热通便。

13.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导致吐血、便血者,常见胃脘疼痛痞满,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症,可加大

黄、黄芩,以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出血自止。

2三仁汤,杏仁12克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豆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0克

辨证加减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

黄连以清热祛湿。

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

湿。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3小陷胸汤,黄连3克半夏12克栝蒌实18克(另包)

辨证加减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4连朴饮,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炒香豉9克焦栀子9克芦根60克

辨证加减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5六一散,滑石18克甘草3克

辨证加减

1.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

2.难产,紫苏汤调下;

3.临床常配清暑利湿之品,如西瓜翠衣、丝瓜络之类;

4.阳明热甚者,加石膏以清热;

5.小便涩痛或砂淋,可酌加海金沙、金钱草以利水通淋;

6.血淋者,宜加生侧叶、小蓟、车前草以通淋止血;

7.夏季食生冷所致的赤白痢疾,可加黑山栀、干姜。

6左金丸,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辨证加减

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5瘀血停滞: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

1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15克五灵脂6克蒲黄10克

辨证加减

1.腿疼加牛膝活血通脉,引药下行;

2.臂疼,加连翘理肝气,并引药上行;

3.妇女瘀血胀痛,加生桃仁、生五灵脂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4.疮红属阳者,加金银花、连翘、知母等以解毒消痈;

5.疮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温通血脉,温补精血;

6.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黄芪、知母、甘草补气托毒,生肌敛疮;

7.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疗痈。

8.跌打损伤之腿疼痛甚者,加穿山甲、地龙、水蛭活血通络止痛;

9.癥积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行气活血之品。

10.若见脘腹胁肋胀满者,此气滞而血瘀,上方加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砂仁,以埋气化瘀;

11.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并用。

2膈下逐汤,五灵脂6克川芎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桃仁9克红花9克

香附6克枳壳6克当归9克

辨证加减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3手拈散,草果10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10克,研成粉末,每服9克,温酒煎服

4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处方】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5合丹参饮,组成;丹参一两[30g]檀香砂仁各一钱半[4.5g]

6香砂枳术丸,白术6克枳实3克木香3克神曲5克麦芽6克砂仁3克

辨证加减

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

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

6胃阴亏虚:养阴益胃

1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

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辨证;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郁金12克、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春砂仁9克、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加入川贝10克、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石膏15克、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

等。)

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

2益胃汤。沙参9克麦冬15克细生地15克炒玉竹4.5克半夏6克甘草5克粳米9克

加减:

1.若热象明显者,加桑叶清肝胃之热,石斛,知母之类以养阴清热;

2.若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

3.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参、天花粉、五味子;

4.大便干燥重者,加当归,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肝阴液亏耗,并伴见口干、舌光絳、胸胁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贯煎;

6.阴虚夹湿,症见胃脘痞闷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呆作呕,舌红苔腻,或兼见咽干烦燥,大便溏泄不爽,脉濡数,治

以酸甘养阴益胃,佐以燥湿理气,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气虚两虚证: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

4叶氏养胃方加太子参、炙黄芪,麦冬生扁豆玉竹甘草桑叶北沙参太子参黄芪

津涸血瘀:症见胸脘疼痛,食入则吐,大便坚硬;

4通幽汤

桃仁9克红花9克生地9克熟地9克当归9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5芍药甘草汤

配方:芍药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制作: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2.将锅置中火上,

煎煮20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6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左金丸【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7脾胃虚寒:

1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白芍18克生姜9克胶胎70克(包)黄芪4.5克人参9克甘草9克

白术9克干姜9克

辨证加减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9.虚甚者,加人参、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10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温中和胃止痛;

11痛甚者,合良附丸以温中以止痛;

12脘腹胀闷,纳少者,加砂仁理气宽中;

13泛酸量多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

14呕吐清涎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吴茱萸以温中健脾和胃化饮降逆;

15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香砂养胃丸调理。

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组成,芍药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附子理中丸(附子(制)100g党参200g白术(炒)150g干姜100g甘草100g)

2大建中汤加味,炒蜀椒5克干姜12克人参6克饴糖50克(包)

辨证加减

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

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

3.恶寒重者,加附子;

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3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枳实5克

4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汤【处方】泡参3钱,云苓3钱,白术3钱,木香2钱,砂仁1钱,秦归2钱,川芎1钱半,陈皮1

钱,半夏3钱。

5黄土汤加减,甘草9克干地黄9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灶中黄土100~200克(包)

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附:吐酸

1热证

:泄肝清火左金丸【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2寒证:

温养脾胃香砂六君子汤【处方】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

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附:嘈杂

1胃热:

和中清热温胆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茯苓一两

半(45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2胃虚:

健脾和胃四君子汤,药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各9-10g、生姜3片、大枣2粒

3血虚:

补益心脾归脾汤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6克,熟地黄15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麦

冬15克,甘草6克。

单验方

(1)棉花籽20g,用水3杯,煎成1杯,加黄酒半匙温服。治疗气滞胃痛。

(2)绿萼梅、好茶叶各6g,开水冲茶服。治疗肝胃气痛。

(3)桃仁、五灵脂各15g,微炒为末,面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20粒,温开水送下,孕妇忌服。治疗瘀血胃

痛。

(4)生韭菜30g,五灵脂15g。五灵脂先研末,以韭菜煎汁吞服。治疗胃痉挛疼痛。

(5)姜黄、香附(炒)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g。治疗气滞胃痛。

(6)黑香附12g,砂仁3g,共为细末,每服3g。治疗气滞胃痛。

(7)苍术30g,吴茱萸lOg,炒研末,每次服6g,1日2次,温开水冲服。治疗寒湿胃痛。

(8)荜澄茄、白豆蔻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9)荜茇、荜澄茄各等分,研末,每服3g。治胃寒痛。

(10)胡椒、干姜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g。治疗虚寒胃痛。

(11)百合30g,丹参20g,水煎空腹服,治疗虚热胃痛。

(12)百合30g,乌药15g,水煎服。治疗虚热胃痛。

(13)荔枝核(烧焦)、木香按6:1比例,共研细末,热汤调服。治疗胃寒气滞疼痛。

(14)山栀子、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疗郁热胃痛。

(15)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疗食积胃痛。

(16)鸡内金lOg,香橼皮lOg,共研细末,每服3g。治疗食积胃脘胀痛。

17.干姜9克、蔻仁6克,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胃痛(罗国钧《实用内科学》)。

18.青木香研细末,每服2—3克,能理气止痛(《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19.白胡椒、肉桂各6克。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粒。忌食生冷。适用于胃寒而痛。

20.桃仁、五灵脂(火煨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适用于瘀血胃痛(《寿世保

元》)。

21.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的胃

痛,虚实寒热夹杂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一期》

22.白芨粉4.5克,血竭粉1.5克,适用于瘀血胃痛的出血症。

23安中散;桂枝5克、延趋、牡蛎各4克,小茴香2克、缩砂仁、甘草各1.5克,良姜0.7克(通常加茯苓5克)共为

细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寒痛或气血郁滞之胃痛(《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24.乌贼骨30克、浙贝母12克、白芨30克。共细末,每服6克,每日四次,治胃痛酸水过多及慢性溃疡病(《常见疾

病验方参考资料》)。

25山楂15克,香附9克,水煎服。适用于食滞胃痛(罗国钧《实用内科学》)。

食疗

(1)二姜粥:干姜6g,高良姜6g,粳米60g。将干姜、高良姜冼净,用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

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胃寒疼痛。

(2)橘皮粥:陈皮lOg,生姜4片,粳米60g。将陈皮、生姜洗净,水煎去渣取汁,再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

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痛及消化不良。

(3)山楂粥:山楂30g,粳米60g,红糖lOg。山楂洗净,水煎取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红糖同煮成粥,空腹食,

随量食用。适用于食积引起的胃脘不适。

(4)萝卜饼:白萝卜200g,面粉250g,瘦肉lOOg,姜、葱、食盐、食用油适量。瘦肉剁细,萝卜切丝炒至五成熟,

与姜、葱、盐共调和为馅,将面粉加水适量,制成薄片,以面粉片为皮,萝I-与肉为馅,制成小饼,放入油锅中烙熟,空腹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5)桃仁粥:桃仁15g,粳米60g,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汁煮粳米为稀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血瘀胃

脘痛。

(6)参芪粥:党参lOg,黄芪lOg,红枣4枚,粳米60g。将党参、黄芪、红枣、粳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

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脾虚气郁引起的胃脘痛。

(7)天花粉粥:天花粉15g(鲜品30g),粳米60g。将鲜品洗净水煎取汁去渣,同粳米煮成粥,或粳米加水煮成粥,将

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适用于胃热及胃津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适。

(8)木须肉片:黄花菜干品20g,黑木耳干品lOg,瘦牛肉60g,植物油、精盐、黄酒、姜、葱适量。黑木耳用温水

浸泡发胀后,再用冷水浸没备用,黄花菜用温开水浸泡1小时,滤干,牛肉切薄片,用刀背打松。加精

盐、黄酒拌匀。植物油二匙,中火烧热,倒入肉片炒2~3分钟,再倒入木耳、黄花菜同炒,加精盐、黄

酒适量,炒出香味后,加清汤半小碗,烧6分钟,撒上姜葱半分钟即成。适用于气滞及兼血瘀引起的胃痛

(9)韭菜子250g,炒黄研末,与红糖250g和匀,1次1汤匙,1日3次。治胃痛。

(10)小麦500g炒熟,白胡椒90g,共研细末,每早服。用红糖拌1茶匙,治胃痛。

(11)牛肚胡椒:牛肚1个,胡椒lo粒,姜5片。将牛肚用水反复洗净,纳入胡椒和姜片隔水炖烂,每日就餐吃。治

久病体弱之胃病或胃痛久治不愈。

外治,

(1)盐炒麸皮,炒热后盛布袋中,放在痛处熨,冷却后换热的再熨,治胃痉挛痛。

(2)仙人掌不拘多少,捣烂,包痛处,治热性胃痛。

(3)大黄、玄明粉、栀子、郁金、香附各30g,滑石60g,黄芩、甘草各lOg,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糊状,敷胃痛

处。治气滞、食积化热之胃痛。

(4)青黛30g,雄黄15g,密陀僧30g,共研细末,鸭蛋清2个调均,外敷胃部热痛处。适用于胃热作痛。

急性胃痛

虚寒证,用温中止痛口服液(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每次20ml,;

气虚证,用理气止痛口服液(醋柴胡、炒白芍、炙甘草、炒枳壳、炒川楝等),;

湿热证,用清化止痛口服液(全瓜蒌、黄连、半夏、厚朴等),;

阴虚证,用益胃止痛口服液(北沙参、麦门冬、玉竹、木香、香橼),;

瘀血证,用活血止痛口服液(丹参、蒲黄、五灵脂、檀香、大黄等),。

李寿山教授治疗急性胃痛,

气滞证用四逆散合香附、郁金,

虚寒证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

湿热证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阴虚证用益胃汤化裁,

瘀血证用化瘀止痛口服液,

慢性浅表性胃炎

1.辨证论治季哲生将胃脘痛分为5型:

(1)脾虚气滞155例,治以理气和中,用香砂枳术汤加减;

(2)脾胃虚弱104例,治以益气建中,用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3)中虚气滞207例,治以补中疏导,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4)脾胃湿热81例,治以清热化湿,用三仁汤加减;

(5)气阴两虚29例,治以益气养胃,用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

吴俊良治本病200例,分4型,

(1)肝胃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蒲公英30g,白芍、枣仁各24g,柴胡15g,炒枳壳、炒莱菔子、半夏、香附各12g,

檀香(后下)、砂仁(后下)、甘草各6g;

(2)脾胃虚弱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夜交藤各30g,党参20g,白芍、焦三仙各15g,桂枝12g,甘草9g,当归6g,大

枣5枚;

(3)胃阴亏乏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百合30g,枣仁20g,麦门冬15g,沙参、玉竹、石斛、鸡内金各12g,甘草、天花粉各

9g;(4)郁热蕴胃用化肝煎加减:蒲公英30g,白芍18g,青皮、陈皮、丹皮、栀子、远志各12g,黄连9g,吴茱萸6g,。

同时4型均并用及贝延胡散(白及、川贝、延胡索各等分,共细末)4g,日2次,忌酒、醋、辛辣之品,15日为1个疗程

王英丽治疗本病分3型:

(1)脾胃气滞用I号方:柴胡、枳壳、白蔻仁、木蝴蝶、香橼、川芎各15g,生地、白芍、白术、延胡索、川楝子各20g;

(2)胃阴不足用II号方:生地、玄参、石斛、麦门冬各20g,鸡内金、砂仁、白芍、山楂、乌梅、丹皮、陈皮各15g,

茯苓30g;

(3)脾胃虚寒用Ⅲ号方:黄芪35g,当归、砂仁、肉桂、扁豆、陈皮、生地、三仙各15g,白芍、山药各20g,白术25g。

张福产用四逆散为主,基本方: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各lOg,炙甘草5g。

胃热炽盛加川黄连、蒲公英、连翘,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

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

夹络瘀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索;

胃阴不足加石斛、麦门冬、天花粉;

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

便溏加炒白术、茯苓。

印国银用自拟莪参胃炎汤

基本方为莪术、郁金、延胡索、茯苓各lOg,党参20g,蒲公英15g,陈皮、白术各12g,法半夏、甘草各6g。

脾胃虚弱去蒲公英,加炙黄芪、桂枝;

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

血瘀加丹参、五灵脂;

脾胃湿热去法半夏,加黄连、薏苡仁。

任毅用胃安汤加减治,基本方为粜胡、白术、炒枣仁、茯苓各20g,黄芩、川芎各15g,半夏、川朴、陈皮、枳壳各

lOg,焦三仙30g。

痛甚加木香、延胡索;

暖气频加沉香面;

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丹皮、栀子。日1剂,水煎服。

十七、痞满

(一)实证

1饮食内停------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六神曲(炒)100g半夏100g茯苓100g陈皮50g连翘50g莱菔子(炒)50g麦芽(炒)50g。

2枳术丸加味,白术6克枳实3克陈皮3克白术6克

加减:

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

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

4.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

5.嗳气甚者,加石菖蒲、黄连、苏叶、郁金;

6.呕恶明显者,加法半夏、生姜;

7.气郁久而化热者,用丹栀逍遥散;

8.纳呆者加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

9.血瘀加丹参、红花。

3旋覆代赭汤加枳实以降肝胃逆气行胃之壅滞。(旋覆花9克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石3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枳实6

克红枣12枚)

加减:

1.若气逆较甚,胃虚不甚者,代赭石可重用至20-30克,以增强其重镇降逆之功;

2.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

3.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

4.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

5.若舌红苔黄脉数。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

2食积停滞:胃脘痞满而胀,食后尤甚,饥可稍缓,喛腐吞酸,厌食恶心,用木香槟榔丸加味

,木香槟榔丸加味;木香3克槟榔3克生姜3克青皮3克陈皮3克莪术3克黄连3克枳壳3克黄柏9克

大黄9克炒香附12克牵牛子3克(粉服)

1.纳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加减

1.食积化热者,加连翘、黄连、栀子;

2.便秘者加大黄;

3.纳呆者加鸡内金。

临证参考

宋孝志治本证常用二陈汤加熟地或生地、焦三仙、鸡内金、木香以行气除滞,调整胃肠活动节律,达运脾开胃

之功

若积滞日久,化热生痰或痰热内壅者,临床证见:脘满胁胀,口苦,烦躁,苔黄,治疗常用温胆汤清化积滞;

清热化痰,行气和胃,协调脏腑。伴失眠者,加秫米,以配半夏除痰消滞和胃,使之能寐。

3痰湿中阻------

1二陈平胃散:组成】熟半夏10白茯苓18广皮12甘草6熟苍术24厚朴18

2二陈汤,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乌梅1枚生姜6克红枣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16.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加枳实行气开痞;

17.痰湿久而化热,见口苦、苔黄者,改用温胆汤。

18.临证参考本证还可用平胃散为主方加减。

3平胃散,苍术(泔浸)6克姜厚朴3克陈皮3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红枣3枚

加减:

1.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

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4.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5.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发消食除满。

4湿热阻胃------泻心汤合连朴饮

1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连?6克,厚朴?克,栀子10克,清半夏10克,藿香?15克,干姜3克,黄芩10克。

2连朴饮,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炒香豉9克焦栀子9克芦根60克

加减: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1.脾虚湿热者,改用半夏泻心汤,

2.兼肝胆湿热者,用金铃子散加味;

3.呕吐加生姜、竹茹、旋覆花、枳实;

4.若热邪偏重,而致热毒蕴结,症见脘部痞闷,灼热,口渴口苦,烦躁易怒,呃逆泛酸,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

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消痞和胃,改用药方。

5.临证参考治疗本证还可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方。

3三仁汤,杏仁12克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豆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0克

加减: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

以清热祛湿。

5.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

湿。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4藿朴夏苓汤,杏仁6-9克白蔻仁3克半夏6-9克厚朴2-3克藿香梗4.5-6克薏苡仁12-18克

通草9-15克(包)茯苓9-12克猪苓4.5-6克泽泻4.5-6克

5金铃子散加味,元胡5克败酱草5克连翘5克龙胆草5克茵陈10克马齿苋5克半枝莲5克大黄5克金铃子5

加减:

1.如用于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

2.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

3.妇女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少腹疝气痛,可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

6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甘草9克黄连3克红枣12枚

加减:

1.热多寒少以芩、连为主。

2.寒多热少则重用干姜。

3.浊饮上泛重用半夏。

4.若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红枣,加枳实、生姜。

5.服药后若症状仍如故,或微减者,加枳壳、白术以健脾益胃,调理升降;

6.胃气逆者,加代赭石、莱菔子、莪术降气和胃,消痞散结;

7.疼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

8.食欲差者,加麦芽、山楂、山药、扁豆以补虚开胃;

9.脾虚寒甚者,加香附、川椒少量以温中祛寒;

10.气滞胃胀甚者,加陈皮、木香以理气消胀;

11.肝胃气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白芷以疏肝气止痛;

12.失眠加炒枣仁、丹参;

13.热偏盛去干姜,加蒲公英;

14.阴虚去干姜,加麦冬、石斛;

15.瘀重去干姜,加丹参、红花;吐酸者加乌贼骨。

临证参考宋孝志治本病多用泻心汤类,对兼有呕恶者加吴茱萸助半夏降逆;腹中雷鸣,干呕而恶食,加生姜与干姜守

散同用,散寒化饮,降逆和胃;若脘腹痞满,冷痛,大便清稀,加川椒以温脾散寒暖肠;湿热未清,壅滞中焦,加白

蔻、薏苡仁、厚朴祛湿除痞;若热恋上焦,肝胃郁热而烧心泛酸者,加乌贼骨、贝母以制酸。

4肝胃不和------越鞠丸(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合枳术丸(枳实(炒)25g,白术(炒)50g)

(二)虚证

1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加减“

1.气滞较甚,脘腹满胀嗳气者,改投四磨汤;

2`厌食纳少者,加砂仁、神曲、半夏芳香醒脾,降逆化浊;

3`苔厚腻,湿浊内盛者,改投参苓白术散加藿香、佩兰;

4`血瘀者加丹参、红花。

2胃阴不足------

益胃汤

【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细生地15克炒玉竹4.5克半夏6克石斛9克甘草5克粳米9克

胃痛加减:

1.若热象明显者,加桑叶清肝胃之热,石斛,知母之类以养阴清热;

2.若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

3.口燥咽干偏重者,加玄参、天花粉、五味子;

4.大便干燥重者,加当归,且白芍用量宜加大;

5.肝阴液亏耗,并伴见口干、舌光絳、胸胁不舒或疼痛者,用一贯煎;

6.阴虚夹湿,症见胃脘痞闷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呆作呕,舌红苔腻,或兼见咽干烦燥,大便溏泄不爽,脉濡数,治

以酸甘养阴益胃,佐以燥湿理气,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

7.阴虚夹瘀,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舌红少津,兼见瘀斑,或兼见口干不欲饮,纳少干呕,治以养阻益胃,佐以

活血化瘀,方用通幽汤加减。

痞满加减:

1.肝胃阴虚并伴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两胁陷痛,急躁者,改投一贯煎;

2.嘈杂伴吞酸或吐酸者,加当归、白芍、川芎、蒲公英、板蓝根以养血和胃,清热通络;

3.纳呆,似饥不纳明显者,重用生地,加鸡内金、焦三仙少量;

4.便干甚者,加玄参、火麻仁、当归、白芍、蜂蜜;

5.血瘀者,重用当归,加赤芍、红花、丹参、山楂;

6.夹湿者,见舌质红而干,苔白腻加陈皮、半夏、厚朴花、佩兰、薏苡仁、茯苓、芦根、通草;

7.湿浊难化用石菖蒲宣窍化湿,藿香芳香化湿,益智仁湿脾化湿。

气阴两虚:胃脘部痞冰不舒,纳后加重,不饥少纳,神疲乏力,用甘平养胃汤。

甘平养胃汤;太子参16,白术11,炙百合10,沙参11,乌药6,鸡内金6,绿萼梅6,香橼皮6,八月札6。

加减:

1.咳嗽有痰,胸闷,口苦苔腻者,加瓜蒌皮、天花粉、贝母以清热化痰;

2.盗汗者,加浮小麦、生地以养阴固摄止汗;

3.伴胃脘痛者,加白芍、甘草止痛;

4.恶心欲吐,嗳气频频者,合入旋覆代赭汤加减;

5.若服药后仍嗳气不止者,加石菖蒲、黄连、郁金、苏叶、酸枣仁以开心气,宣郁降逆,但药量宜轻;

6.瘀滞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山楂。

脾胃虚寒:胃脘痞满,或冷痛、隐痛,遇冷则重,得温则缓,喜热饮食,药用枳实理中丸。枳实理中丸;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枳实6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单验方

(1)草果,煨黄研细末,每次服3g,温开水送下。主治脘腹痞满。

(2)槟榔烧存性,为末,每次服5g,温开水送下,每日1~2次。主治脘腹痞满有积滞者。

(3)砂仁5g,陈皮5g,红糖6g,水煎服。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痞满。

(4)丁香3g母10g,煅瓦楞lOg,乌贼骨lOg,吴茱萸1.5g,黄连lOg,乌药10g,高良姜6g,厚朴10g,神曲lOg,丹

参10g,苏梗6g,藿梗6g(翟济生方)。适宜于酸多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脘腹满闷,有烧灼感,反酸,不喜甜食。

(7)养胃汤:沙参lOg,麦门冬15g,石斛10g,百合15g,白芍15g,甘草5g,绿萼梅10g,木蝴蝶6g,炒当归10g,炒

山药lOg。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表现为胃脘痞胀不适,有嘈热感,食少,口干欲饮,体消瘦,

舌质干红少苔,脉细。

(8)胃慢萎复元汤:党参15g,生黄芪15g,麦芽30g,稻芽30g,山药15g,鸡内金12g,青皮6g,陈皮6g,菟丝子15g

(布包),枸杞子12g,粉甘草6g。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食疗方

(1)高良姜炖鸡块:高良姜、草果各6g,陈皮、胡椒各3g,公鸡1只,葱、食盐适量。将公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切

块,与高良姜、草果、陈皮、胡椒、葱、盐一起放入。煮熟食用。有散寒补中功效,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

虚寒者

(2)鲫鱼羹:鲫鱼1尾,500g左右,大蒜2瓣,胡椒10粒,陈皮3g,砂仁3g,葱盐适量。先将鱼鳞、肚肠去掉,洗

净,然后把大蒜、胡椒、陈皮、砂仁放入鱼肚中,入锅内水煮,将熟时放入葱、盐即可。适宜予慢性萎缩性胃脾胃虚

寒者。

(3)白术猪肚汤:白术30g,槟榔lOg,猪肚一个,粳米60g,洗净猪肚,切成小块,同白术、槟榔、生姜同煮,至

猪肚炖熟后,取汤汁入粳米煮粥;加麻油、酱油、葱拌猪肚,喝粥食猪肚。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不思饮

食,

脘腹作胀,大便泄泻的患者,有健脾益气、消食和胃功效。

(4)草果炖牛肉:草果6g,牛肉200g。将牛肉切成小块,放入草果,加清水适量煮炖,再加盐少许调味,食肉饮

汤。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寒者,有温脾暖胃,祛寒除湿,消食除痞止痛之功,脾虚食欲不振亦适用。

(5)三香牛肚:肉桂30g,砂仁30g,紫豆蔻30g,牛肚1个。将牛肚洗净,上之药研为粗末,纳入牛肚中,加水适

量,用麻绳把牛肚口扎紧,放入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将牛肚取出,去药液及药渣,将牛肚切小块食之。

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部胀满者。

(6)白胡椒15g,牛肚1个。胡椒打碎研成粗末,放入洗净的牛肚内,加少许水,然后用线将口扎紧,放入砂锅内微

火炖熟烂,调味食之。隔2~3天服1次,连服5次。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者。

(7)牛肉250g,花生仁150g,大蒜lOOg,三味混合后加水煮熟,空腹温服分2次服完,连服30天。适宜于慢性萎缩

性胃炎肝郁脾虚者。

(8)香砂藕粉:木香lOg,砂仁1.5g,藕粉30g。将木香、砂仁共研细末,和藕粉、白糖适量,温水调糊,再用开

水冲热,晨起服。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食后欲吐、脘腹胀者。

十八、呕吐

A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呕吐加减:

1.挟有食滞,脘痞嗳腐,去白术、甘草、红枣。

2.加鸡内金、神曲以消食导滞。

3.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羌活以祛风寒、解表邪。

4.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消胀。

5.表邪偏重者,加防风、荆芥;

6.兼宿滞者,加服保和丸;

7.寒偏得者,加砂仁;

8.夏令感受暑湿之邪者,加佩兰、鲜荷叶、六一散;

9.若感受秽浊之气者,可予玉枢丹,每次0.6-1.5克,1日2次,温开水磨服。

【辨证加减】

1.风寒重者,可加大紫苏、生姜用量,或再加荆芥、防风,酌减大腹皮、桔梗,以解表散寒。

2.发于暑令者,减紫苏,加荷叶、香薷,或改用香薷散加味,以祛暑化湿。

3.伴腹泻者,可重用茯苓,酌减桔梗、大枣,加泽泻、山药、车前子,以健脾渗湿。

4.兼夹宿食,嗳腐腹胀者,酌减桔梗、甘草、大枣,可加神曲、佛手、砂仁,以消食导滞。

5.泛酸者,可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刀豆壳,以和中制酸。

6.胸闷呕恶,骤发暴吐,舌苔浊腻者,为秽浊犯胃,可加玉枢丹。

7.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者,可去桔梗、白芷,加柴胡、黄芩、香附,或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8.若寒热错杂,痞结于中,脘腹痞胀,呕逆不止者,可酌减大腹皮、白芷、桔梗,加黄芩、黄连,或改服半夏泻心

汤以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止呕。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处方: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克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1.因食而吐者,重用山楂。

2.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

3.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

4.因酒食而吐者,加白蔻仁、葛花、枳椇子,重用神曲。或改服葛花解酲汤。

5.因鱼、蟹食而吐者,加苏叶、生姜。

6.因豆制品食而吐者,加用生萝卜汁。

7.腹满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以荡涤胃肠,导滞通腑,使浊气下行;

8.胃中有热,伴口臭口干,苔黄腻者,加芦根、黄连、黄芩;

9.胃寒伴胃痛,嗳气畏冷,舌淡,脉弱者,去连翘,加干姜、砂仁。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24克生姜24克

加减: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6.脘腹胀满,苔厚,去白术,加苍术、厚朴以行气除满。

7.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四七汤【组成】半夏15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生姜14片红枣3枚厚朴9克,呕吐加减:胸胁胀闷疼痛较甚,

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肝解郁。

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左金丸(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5.痰郁化热证:症见眩晕,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者,治宜化痰泄热,和胃止呕。

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5克半夏9克橘红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生姜6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呕吐清水痰涎,脘腹满闷,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胃中水声漉漉,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二陈汤加味;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乌梅1枚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呕吐加减:

1.若纳差者,加砂仁、白蔻仁;

2.若痰饮化热见心烦口苦、失眠者,加竹茹、枳实、黄连以清胆和胃,化痰饮、止呕吐;

3.若脾气气虚者,加苓桂术甘汤;

4.若胃气虚弱,痰饮内阻者,选用旋覆代赭汤。

泽泻汤加味;泽泻15-30克茯苓30克天麻15克制半夏15克

7.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晕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15g,生姜12g,茯苓9g,白术6g、陈皮6g、甘草6g

【辨证加减】

1.胃脘冷痛,恶寒者,可加桂枝、高良姜,干姜,以温中散寒。

2.脘腹痞胀,便溏者,可加苍术、厚朴、砂仁、木香,或改服和胃二陈煎,以燥湿化痰。

3.如吐清水痰涎多者,可加用牵牛子、白芥子各2g,研末装胶囊,每日分3次吞服,以增强化饮之功。

4.如痰郁化热,壅阻于胃,胃失和降,出现眩晕、心烦、少寐、恶心呕吐等症,可用黄连、竹茹,

或改服黄连温胆汤,以清胆和胃,除痰止呕。

5.如兼食积不化者,可去甘草,加神曲、谷麦芽,或改服白术汤,以消食导滞。

6.胃热炽盛或胃气虚寒者皆可配伍用之,胃阴亏虚所致干呕呃逆者慎用。

8.痰浊蒙蔽清阳:症见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代赭石;半夏4.5克明天麻3克(包)茯苓3克橘红3克白术9克甘草1.5克代赭石5克

生姜3克红枣2枚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9.呕吐泛酸,恶心,口苦,嗳气频作,脘胁烦闷不适,嘈杂,每因情志过激而证情加剧,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

弦。

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呕吐加减:

1.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肝郁化热,热象重者,加黄连、吴茱萸、郁金以清肝泻火,辛开苦降;

3.化火伤阴者,少加石斛、沙参以养阴。

10.气郁化火证:症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

左金丸加减;黄连9克柴胡3克青皮5克山栀子6克黄芩6克吴茱萸1.5克

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

11.俯气不通证:症见呕吐、口苦、嘈杂、大便秘结。

调胃承气汤加减;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

12.郁火伤阴证:症见呕吐,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者,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B虚证

1脾胃气虚,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常吐涎沫。大便不畅

香砂六君子汤,组成】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

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加减。

1.呕恶频作,噫气脘痞,加旋复花,代赭石以镇逆止呕.

2.泛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辨证加减】

1.四肢不温,喜热饮,中焦虚寒较甚者,加川椒、白蔻仁、干姜,或改用正元丹,以温中和胃。

2.若胃脘冷痛拘急,喜温者,可加黄芩、桂枝、白芍,或改服黄芪建中汤,以温中缓急。

3.若呕不能食,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紫苏梗,以助降逆止呕之力。

4.酸水较多者,加吴茱萸、瓦楞子,或加用吴茱萸汤,以暖胃抑酸。

5.胃脘胀闷,疼痛,呕吐酸馊腐秽,大便臭秽,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兼食滞内停者,加神曲、麦芽、谷

芽,以消积和胃。

6.喜唾涎沫,苔腻不化,兼夹湿浊者,加苍术、佩兰、藿香,以化湿醒脾。

中气大亏:症见呕吐,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脉虚弱。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

2脾胃虚寒:呕吐反复迁延不愈,劳累或饮食不慎即发,伴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

附子理中丸合香砂六君子汤;炮附子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砂仁3克、木香3克、生姜9克

加减:1.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散寒,

2.降逆止呕;若呕吐酸水者加黄连、竹茹。

5.气虚者,可与香砂六君子合用。

肾,肾阳亦虚:症见呕吐,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肉桂3克(冲粉服)吴茱萸6克干姜9克

呕吐证:

1.本证尚可增加益气温中,散寒制酸之品,如黄芪、高良姜、川椒、乌贼骨等。

2.呕吐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类以理气降逆止呕。

3.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吐。

4.若呕吐酸水者加黄连、竹茹。

5.气虚者,可与香砂六君子合用。

3胃阴不足: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半夏24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9克红枣12枚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呕吐加减:

1.呕吐较剧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等以和降胃气,而止呕吐。

2.余热甚者,加黄连、连翘。

3.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白蜜以润肠通便。

4.气虚者,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呕吐加减2:

1.阴虚重者,加石斛、沙参、生地;

2.气阴两虚者,人参改用西洋参以益气养阴生津而不燥;

3.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去人参,并加蜂蜜,但消渴病人禁用蜂蜜,可加熟地、当归;

4.呕吐甚者,加竹茹、枇杷叶;

5.胃中有热者,并见吞酸、口臭、溲赤者,加石膏、知母、芦根;

6.胃阴虚兼气逆肝旺者,证见干呕频频,心烦面红,口干苔剥或苔薄少津,脉细弦者,用石斛、沙参、麦冬、丁香、

沉香、制半夏、生地、陈皮、竹茹、绿萼梅。

【辨证加减】

1.呕重者,可酌加陈皮、竹茹、枇杷叶,以助降逆止呕之力。

2.余热未净者,可酌加胡黄连、青蒿、地骨皮,以益阴清热。

3.大便干结者,可酌加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润肠通便。

4.气阴两虚者,可酌加白术、淮山药,以益气健脾。

5.如津伤过甚口渴者,则宜减少半夏用量。可再加石斛、瓜蒌仁、知母、沙参、芦根之类,以生津养胃。

脾胃阳虚证: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喜喛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

理中汤;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呕吐证:

1.本证尚可增加益气温中,散寒制酸之品,如黄芪、高良姜、川椒、乌贼骨等。

2.呕吐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类以理气降逆止呕。

3.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吐。

4.若呕吐酸水者加黄连、竹茹。

胃阴不足: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半夏24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9克红枣12枚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呕吐加减:

1.呕吐较剧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等以和降胃气,而止呕吐。

2.余热甚者,加黄连、连翘。

3.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白蜜以润肠通便。

4.气虚者,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呕吐加减2:

1.阴虚重者,加石斛、沙参、生地;

2.气阴两虚者,人参改用西洋参以益气养阴生津而不燥;

3.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去人参,并加蜂蜜,但消渴病人禁用蜂蜜,可加熟地、当归;

4.呕吐甚者,加竹茹、枇杷叶;

5.胃中有热者,并见吞酸、口臭、溲赤者,加石膏、知母、芦根;

6.胃阴虚兼气逆肝旺者,证见干呕频频,心烦面红,口干苔剥或苔薄少津,脉细弦者,用石斛、沙参、麦冬、丁香、

沉香、制半夏、生地、陈皮、竹茹、绿萼梅。

【辨证加减】

1.呕重者,可酌加陈皮、竹茹、枇杷叶,以助降逆止呕之力。

2.余热未净者,可酌加胡黄连、青蒿、地骨皮,以益阴清热。

3.大便干结者,可酌加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润肠通便。

4.气阴两虚者,可酌加白术、淮山药,以益气健脾。

5.如津伤过甚口渴者,则宜减少半夏用量。可再加石斛、瓜蒌仁、知母、沙参、芦根之类,以生津养胃。

单验方

(1)频嚼生姜。用于干呕不止及胃寒呕吐。

(2)丁香、半夏各lOg,加生姜4片,同煎温服。治脾胃虚寒呕吐。

(3)鲜芦根2509,切碎,水煎取浓汁,频频饮用。治胃热呕吐。

(4)藿香lOg,炒苏子lOg,水煎服。治外感夹食之呕吐。

(5)藿香lOg,半夏lOg,水煎服。治外感湿邪所致呕吐。

(6)饭锅巴,如掌大一块,焙焦研细末,生姜汤送下。治饮食停滞呕吐。

(7)黄连、苏叶各3g,水煎服。治胃热呕吐。、

(8)乌梅肉150g,蜂蜜150g,熬膏,日服3次,每次20ml。治胃阴不足呕吐。

3.食疗方

(1)伤食呕吐

①山楂麦芽饮:山楂与炒麦芽各log,将山楂洗净,切成薄片,与炒麦芽同放杯内,加开水,盖上杯盖,泡30分钟

即成。代茶饮。

②莱菔粥:莱菔子炒研末,与粳米同煮粥,频频服。

(2)胃热呕吐

①鲜芦根60g,水煎,频频饮。每次量不宜过多。

②西瓜鲜汁,少量多饮。

③枇杷饮:枇杷叶与鲜芦根各lOg。将枇杷叶用刷子刷去毛,洗净、烘干,鲜芦根洗净,切成片。同放锅内,加

清水适量先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煎30分钟,代茶饮,温服。

(3)痰饮呕吐

①姜汁米汤:生姜汁3~5滴,滴于米汤内频服。

②橙子煎:橙子水泡去酸味,加蜜煎汤频服。

(4)肝气犯胃呕吐

①橘饼少量,时时嚼服。

②砂仁藕粉:砂仁1.5g,木香1g,研细末,和藕粉、白糖一起冲服。

(5)虚寒呕吐

①蜜姜汁:姜汁半茶匙,蜜1汤匙,开水调服。

②陈皮红枣饮:红枣3个去核,陈皮1块,水煎饮服。

③干姜煎水,频饮;或干姜研细末,每次用3克,粳米粥调服。

(6)阴虚呕吐

①陈皮梅,每次5个,煮烂食之。

②雪梨汁、荸荠汁、藕汁,均可常饮。

③羊乳饮:羊乳1大茶杯,竹沥水2茶匙,蜂蜜2茶匙,韭菜汁1茶匙。先煮羊乳,熟后放入竹沥水、蜂蜜及韭菜

汁,调匀,待温频饮之。

④生地黄粥:鲜生地1509,洗净捣烂,纱布挤汁。先用粳米50g,冰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井水800ml煮成稀粥

后,将生地黄汁冲入,改文火,再煮一沸即可。每日3次温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吴茱萸30g,生姜汁适量。吴茱萸研末备用,临用时取3g调姜汁贴敷,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每天换药1

次。适用于肝气犯胃呕吐。

(2)佛手、明矾、半夏各等份,生姜汁适量。前3药共为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敷神阙穴,日1次。适用于痰饮内阻呕吐。

(3)大黄、丁香、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药末lOg,撒于黑膏药中间,贴神阙穴,每日换药1

次。用于胃热呕吐。

(4)生姜15g,半夏lOg,上两药捣烂后炒热,将炒热的药物外敷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

寒饮呕吐。

(5)大葱、胡椒、吴茱萸各适量,将上药共捣烂,炒热,敷于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

于胃寒呕吐。

(6)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大葱1根捣烂,加吴茱萸粉,用醋或开水调成膏,贴涌泉穴。用于寒性呕吐。

(7)蓖麻子仁捣烂,敷涌泉穴。治热性呕吐。

(8)白矾、绿石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贴涌泉穴。用于热性呕吐。

(9)鲜地龙若干条,洗净泥土,撒上白砂糖,顷刻化为糊状,加面粉适量和成药饼,贴涌泉穴。用于热性呕吐。

单方验方2

1。外感挟食的呕吐

藿香17克,炒苏子9克,水煎,顿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2.外感湿邪所致呕吐

藿香12克,半夏9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3.饮食停滞呕吐

饭锅巴、如掌大一块,焙鱼研为细末,用生姜汤送下(<<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绸)。

4.胃热呕吐

(1)黄连、苏叶各3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一.

(2)连、苏叶各5克,竹茹12克,水煎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3)黄连3克姜炒、石膏60克火煅,为末,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4)栀子(炒黑)、朴硝各等分为末,每服二,三茶匙、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5.痰饮呕吐

生姜捣汁涂舌,或生姜片口含。.

6。脾胃虚弱之呕吐

伏龙肝(灶心土)30-60克,水煎15分钟后,去渣取汤,冲入生姜汁一匙,一次服下(《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

编)。.

7.胃阴不足的呕吐

乌梅肉120克,蜂蜜120克,熬膏,曰服3次,每次服20毫升。

(二)外治法.

1。塞鼻法

取伏龙肝为末,水调成柱形,塞入两鼻孔。此法适用于闻药气即呕吐的患者(《寿世保元。卷三。呕吐》).

2.敷足心法

(1)鲜地龙数条,捣烂敷两足心,用布包扎.适用于热呕(《中医外治法》,曹欣荣,詹永康编).

(2)用蓖麻仁30克捣烂敷两足心,治呕吐不止(《同上》)。

(3)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敷足心,可治热呕(《同上》)。

3.敷石门穴法

田螺数个去壳,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脐下石门穴一小时。适用于温热病呕吐(《同上》)。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

启膈散;

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4.5克(去心)郁金1.5克砂仁1.2克荷叶蒂二个杵头糠1.5克

【辨证加减】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

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

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

青紫,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2痰多可化服

玉枢丹

【组成】山慈菇(三两)红大戟(一两半)千金子霜(一两)五倍子(三两)麝香(三钱)雄黄(一两)朱砂(一两)

3.五汁安中饮

【组成】牛乳60毫升韭汁生姜汁藕汁梨汁各10毫升

4.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

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

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大黄

5.痰热郁结:症见吞咽梗阻,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

小陷胸汤加减;黄连3克半夏12克栝蒌实18克(另包)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6.痰瘀互结证:症见吞咽困难,泛吐粘痰、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舌质紫暗等。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桃红饮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后下)归尾9克威灵仙9克川贝9克昆布9克海藻9克川芎9克,合启膈散治

噎膈

1.痰多,加竹沥、海浮石。

2.呕吐痰涎,加莱菔子、生姜汁。

启膈散;

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4.5克(去心)郁金1.5克砂仁1.2克荷叶蒂二个杵头糠1.5克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辨证加减】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6.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吞咽梗噎感,较少出现饮食不下,病人的饮食与身体状况较好,应抓紧机会,尽早治疗。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天竺

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

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

青紫,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3瘀血内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

通幽汤【组成】桃仁9克红花9克生地9克熟地9克当归9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5.噎膈加减:本方可加三七、丹参、赤芍、蜣螂,以祛瘀通络。

6.若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或加入急性子同煎服,以增其破结通络之力。

7.若呕吐较著,痰涎较多,宜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

8.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燃点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药。

1.瘀血甚者,加乳香、泻药、土鳖虫、水蛭、蜣螂、三七以散瘀通络;

2.瘀痰互结者,去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牡蛎。瓜蒌、贝母、制半夏以软坚散结;

3.吐物如赤豆汁重者,加仙鹤草、白及;

4.食入即吐者,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服药;

5.夹热毒者,加玄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

6.津亏血虚者,加白芍、石斛、芦根、山药;

7.气虚者,加西洋参。

8.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沬。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面色苍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补气运脾汤【组成】党参15g,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黄芪15g,陈皮、砂仁各3g,半夏曲9g,生姜、大枣各3g。

【辨证加减】

1.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宜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和胃降逆。

2.气阴两虚者,宜加石斛、麦冬、沙参之类滋养津液。

3.气逆不已,食不能下者,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沉香等,以降逆止噎。

4.兼痰涎多者,可酌加砂仁、木香、白芥子、白附子等,以化痰逐饮。

5.阴阳两虚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以益阴和阳。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组成】丁香6g,沉香4g,砂仁6g,木香10g,白术15g,香附10g,厚朴6g,白豆蔻10g,神曲12g,半

夏lO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呃逆,加柿蒂、生姜;腹泻,加乌药、炮姜;泛酸,加吴茱萸、

瓦楞子;寒胜甚者,可加大建中汤或理中丸。

5阴津枯槁证:食入格柜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形体消瘦,皮肤干枯。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6气滞血瘀证:症见吞咽困难,胸膈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或痛引两胁,喛气不舒或食入即吐,舌质紫暗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血瘀津枯证: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不下,大便干结,咽喉干燥,胸膈刺痛,知红少津,或舌色青紫,脉细涩

桃红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生地9克赤芍6克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桃仁6克红花6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8.热盛阴伤证:症见烦渴咽燥,大便秘结,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若黄燥,舌质红而少津,脉大有力

竹叶石膏汤加大黄;竹叶20克石膏48克半夏12克麦门冬24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大黄5克粳米12克(包)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十,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9.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证:症见噎食不下,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大无力,舌淡苔薄等。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远志2克、菖蒲3克

10..脾虚血亏证:症见胸脘膈塞,饮食不下,面色萎黄,心悸不寐,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

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单验方

(1)守宫酒:活守宫(壁虎)5~6条,浸入白酒500ml中7日。每次饮酒lOml,每日2次。适用于早、中期食管癌有吞咽

困难者。

(2)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各等分,和匀蒸熟,任意食之。适于噎之

吞咽困难,饮食难下。

(3)八角金盘汤:八角金盘lOg,八月札30g,石见穿、急性子、半枝莲各15g,丹参、青木香、生山楂各12g,水煎

服,每日1剂。适用于邪毒热盛,气滞血瘀的噎膈。

(4)硼砂60g,沉香lOg,火硝30g,礞石15g,冰片lOg,硇砂lOg,共研细末,每次含化19。适于噎膈之吞咽梗阻,

食入困难。

(5)硇砂1.5g,硼砂6g,冰片1g,共研细末,如黄豆大小,每次噙化1丸。用于噎膈之吞咽困难者。

(6)山慈姑120g,洗净剖开,入水浓煎后加蜂蜜120g,熬成膏状液。每次15ml,每日服3次。用于治疗噎膈。

3.食疗方

(1)鹅血或白鸭血:将鹅或鸭颈宰断后即口含颈部,饮其热血,5日1次。用于治疗噎膈。

(2)鲜无花果500g,瘦肉lOOg,加水共炖半小时,吃肉喝汤。适用于各证候噎膈。

(3)噎膈膏:人参、牛乳、人乳、甘蔗汁、梨汁、芦根汁、生姜汁、荸荠汁、桂圆肉汁,熬膏蜜收。治噎膈。

(4)枸杞子50g,粳米lOOg,蜂蜜适量,以枸杞子与粳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待煮熟后,加入蜂蜜调味食

用,每日三餐温热服食。适用于食道癌术后及放、化疗期间出现噎膈者。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金仙膏(又名天郁消积膏):由苍术、白术、川乌、生半夏、生大黄、生五灵脂、生延胡索、枳实、当归、黄芩、巴豆仁、三棱、莪术、连翘、防风、芫花、大戟等百余种中药制成的药膏,外敷病处或选穴外贴。

(2)蜣螂1个,贝母9g,青黛6g,玄明粉6g,木香3g,沉香3g,朱砂3g,牛黄1.5g。上药共研细末,以万年青捣汁

加陈酒和团备用。外搽胸部,每日1次。用于噎膈疼痛者。

(3)硼砂lOg,枯矾15g,冰片45g,95%酒精500ml。先将冰片溶入酒精内,后再投入硼砂、枯矾即可(放置时间越久

越好)。在疼痛部位擦用。每日视疼痛次数而定。

其它治疗

1.开道散

硼砂60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砾石15克,冰片10克共细末,每次含化工克《浙江中医学院方》。2.硇砂1.5克,硼砂6克,冰片1克,共研末为丸,如黄豆大,每噙化一丸。

上述二方,适用于噎膈的格拒不通,甚至于滴水难下者,具通关开道的作用。

3。石打穿、半枝莲、龙葵、蜀羊泉、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鬼针草、山豆根等,任选1-3种,每次15-30克,加入辨证论治方中或单独煎服。适用于噎膈各种类型。

4.蝼蛄、蜣螂各七个,广木香10克,当归15克,共为细末,用黑牛涎半碗和药,黄酒送下。适用于噎膈之瘀血内结者。

5.韭汁、牛乳各等分,调匀,频频呷服,适用于阴津枯槁证。

二十、呃逆

A实证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中不渴,食少

丁香散【组成】丁香5克(冲粉服)杮蒂5克高良姜5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里寒较甚、四肢厥冷,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而降逆。

2.挟有痰滞,脘闷嗳腐、泛吐痰涎,加厚朴、半夏、枳实、陈皮、麦芽等以行气祛痰导滞。

3.兼气机阻滞,胃脘闷胀,呃逆频作,加木香、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其理气降逆,和胃止呃之力。

4.兼气虚者,加党参、生姜、黄芪、白术之属;

5.兼表寒邪者,加苏叶、藿香、生姜、荆芥、防风;

6.寒偏重者,加吴茱萸、肉桂;

7.兼痰湿者,加制半夏、厚朴、枳实。

寒盛气虚证:寒呃日久,或久病呃逆,因于寒者,呃声沉缓而细,或形寒气怯,舌苔薄白,

丁香杮蒂散加橘皮;丁香6克杮蒂9克人参3克橘皮6克生姜6克

1.若兼气滞痰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

2.胃气不虚者,可减去人参;

3.若胃寒较甚者,酌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温中祛寒之力;

4.若兼气滞胸脘胀满者,加陈皮、木香等以理气除满。

胃寒气逆,阳气郁遏证:症见呃呃连声,四肢欠温(或厥冷)。

橘皮汤;橘皮12克生姜24克

寒邪凝滞,阴浊上逆证:症见呃声不止,胸膈满闷,脉沉弦,苔白腻。

橘皮干姜汤合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橘皮3克通草1.5克干姜3克

桂心1.5克(粉,冲服)人参3克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胃火上逆:呃声响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

竹叶石膏汤或小承气汤加减;竹叶20克石膏48克半夏12克麦门冬24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包)

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呃逆证加减:

1.可加杮蒂降逆平呃。

2.热郁气滞,脘腹痞满难消可加槟榔、莱菔子,破积消痞。

3.兼呕吐者,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

4.烦渴引饮(热盛伤津),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小承气汤;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

1.热郁气滞,脘腹痞满难消可加槟榔、莱菔子,破积消痞。

2.兼呕吐者,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

3.烦渴引饮(热盛伤津),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竹叶石膏汤;竹叶20克石膏48克半夏12克麦门冬24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包)杮蒂9克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呃逆证加减:

1.热郁气滞,脘腹痞满难消可加槟榔、莱菔子,破积消痞。

2.兼呕吐者,加竹茹清热和胃降逆。

3.烦渴引饮(热盛伤津),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用

凉膈散;连翘6克酒大黄3克芒硝3克甘草3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薄荷1.5克竹叶7片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热重,心胸烦热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

2.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

3.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躁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

4.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

湿热中阻证:症见脘痞懊,小便不利,舌苔黄腻。

泻心汤加减;大黄6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栀子3克黄芩3克黄芩3克

热伤气阴证:症见口渴喜饮,呃而纳呆,舌红少津,脉数而弱。

橘皮竹茹汤;橘皮48克生姜24克竹茹48克红枣30枚人参3克甘草15克

1.若胃阴不足较甚,口干舌红少苔者,可加石斛、麦冬等以滋阴养胃,或合麦门冬汤加减;

2.胃热呕逆而气虚不显者,可去人参、甘草、红枣,加丁香、杮蒂以加强降逆止呃之力;

3.热较甚,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者,宜加黄连以清泄胃热。

3气机郁滞

:顺气降逆五磨饮子【组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气逆痰阻(呃逆连声。胸胁胀闷。抑郁恼怒则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恶心,饮食不下,头昏目眩

旋复代赭汤;【组成】旋覆花9克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石3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红枣12枚

1.若气逆较甚,胃虚不甚者,代赭石可重用至20-30克,以增强其重镇降逆之功;

2.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

3.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

4.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

5.若舌红苔黄脉数。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

呃逆证加减:

1.气逆痰阻,正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红枣以防壅滞气机,加茯苓、陈皮即取二陈汤之意,以化痰和胃,降逆

平呃。

2.胸胁胀闷疼痛,加川楝子、郁金等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

3.气郁化火、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黄连或用左金丸,清肝泻火。

1.痰盛者,加竹沥;

2.气滞者,加乌药、木香;

3.痰郁化热者,去人参,加黄连、栀子、竹茹以清热化痰为。

瘀血阻滞证:气滞日久,瘀血内结证:症见呃逆,其声深重,胸胁刺痛,口干不渴,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体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8.若见脘腹刺痛者,可改用膈下逐瘀汤。

饮食停滞证:呃声壮实有力,酸腐之味随呃而出,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12克炒枳实6克炒神曲6克茯苓3.6克黄芩3.6克白术3.6克泽泻2.4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加减:

1.兼恶心者,加制半夏、陈皮;

2.肉食油腻停滞者,加炒山楂。

肝气犯胃证:呃逆连作,多因抑郁恼怒而发,脘胁胀满,嗳气频频,苔薄,脉弦。

五磨饮子加减;旋覆花5克槟榔5克沉香5克乌药5克枳实5克木香5克

加减:

1.夹寒邪者,加丁香、杮蒂民,或改用丁香芾蒂散;

2.夹痰湿,脘闷苔腻者,加制半夏、白术、茯苓;

3.气郁化火者,症见呃声响亮,心烦易怒,胁痛,苔薄黄,脉弦数,治宜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B虚证

1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饮食少思。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困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理中丸【处方】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食滞者,可稍佐陈皮、谷芽、麦芽、楂曲之类以理气化滞。

11.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呃逆证:

1.本方治胃阳虚之呃逆,应加吴茱萸、丁香,温胃透膈以平呃。

脾胃气虚证:症见食纳不佳,呃逆连声,声轻浅短,脉虚、舌淡苔少。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

生姜3片红枣2枚

中气大亏证:症见气短懒言,呃声低弱,难续,体倦乏力,脉虚弱。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

2胃阴不足:呃声急促。气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益胃汤(【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炒玉竹4.5克杮蒂9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呃逆加减:

1.有虚火者,加竹茹、枇杷叶;

2.有痰者,加天花粉、贝母;

3.兼气虚者,加人参、知母、黄芩、山药;4.大便干燥者,加蜂蜜,重用当归;

5.肝肾阴虚者,加白芍、枸杞子、山萸肉。

橘皮竹茹汤【组成】橘皮18克,竹茹12克,人参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生姜15克(原方大枣为30枚)

肝肾阴虚,相火挟火冲气上逆证:症见呃逆声短无力,腰膝酸软。

大补阴丸加减;盐知母12克盐黄柏12克酒熟地18克炙龟板18克猪脊髓一条生姜3片

1.阴虚较重者,加麦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

2.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4.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遗。

胃中虚火上逆证:症见呃逆,咽喉不利,口渴舌尖红,脉虚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5克半夏24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9克红枣12枚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单验方

(1)气呃

①柿蒂lOg,水煎服。

③鲜枇杷叶50g,刷去毛,水煎服。

③刀豆(取老而绽者)每服9g,开水下。

(2)寒呃

①丁香、高良姜、荜澄茄等份为末,每服6g,水煎,加醋少许服。

②半夏lOg,生姜20g,丁香lOg,水煎服。

(3)热呃

①丁香lOg,柿蒂lOg,连翘15g,黄连lOg,水煎服。

②竹茹15g,陈皮10g,柿蒂lOg,石膏20g,水煎服。

4)瘀呃

桃仁log,红花15g,水煎服。

(5)虚呃

①荔枝7个,连壳烧灰为末,开水送服。

②丁香79,柿蒂lOg,人参209,水煎服。

(6)久呃

①韭菜子(生或炒均可)研末,每服9g,开水送下。

②刀豆子烧存性,开水调服6g。

3.食疗方

(1)实热呃

①柿蒂饮:柿蒂10个,煎水饮用。

②萝卜汤:萝卜半个,切块或丝,煮汤。

⑧鸡蛋黄:鸡蛋煮熟。破鸡子去白,吞鸡蛋黄数枚。

(2)寒呃

川椒(去子及闭口者)120g,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10丸,醋汤送下。

(3)虚寒呃

①丁香姜末粥:大米30g,丁香末6g,姜末6g,以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粥熟时加入丁香末、姜末,趁热温服。

②核桃姜汤:核桃研碎,生姜汤送下。

(4)阴虚呃

甘蔗汁,服300ml左右,日3次。

(5)久呃

①荔枝7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

②生姜捣汁lOOm|,加蜜I匙,温热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久病呃逆,姜汁、蜂蜜和匀,擦背。

(2)丁香、沉香、吴茱萸各15g,姜汁、蜂蜜各15ml。将前3味药混合研为细末,加入姜汁、蜂蜜调匀如膏状后装瓶

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敷于神阙穴,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治寒呃。

(3)芒硝、朱砂适量,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清水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日1次。用治热呃。

(4)乳香、硫黄、艾叶各15g,共研细末,用好酒100ml,煎沸,乘热气嗅之。外用捣生姜擦胸前。用治虚寒呃逆。

(5)熟地、石斛、知母、黄柏各100g,麻油熬,黄丹收,敷于神阙穴。用治阴虚呃逆。其他治法

(一)单方验方

1.胃寒呃逆

(1)毕澄茄、高良姜各等分,研末,每7克,水煎入醋少许服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花椒微炒,去目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15丸,醋汤下(《万病回春》)。

(3)刀豆子(炙存性)研细末,每服3克,以酒送下(《兰台轨范》)。

(4)半夏9克,生姜20克,丁香9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2.胃热呃逆

(1)刀豆子三枚(用竹刀切碎),枇杷叶6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柿蒂9克,丁香3克,黄连6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3.病深及肾.

吴茱萸酢炒热、橘皮、附子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姜汤送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呃门》)。

4.顽固性呃逆 韭菜子(生或炒均可)研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二)外治法

1.导引法.

口含开水,并将手指掩塞耳鼻,然后吞下开水,稍等片刻放开手指,如一次不效,

可行2,-,-3次(《中医外洽法》曹欣荣、詹永康编)。

2.取嚏法取纸捻通鼻取嚏即止,重症牙皂一条去子研细末,用少许吹鼻取嚏,可治偶然呃逆(同上)。

3.指压内关穴法

呃逆频作时,患者以左手拇指紧压右手内关穴10分钟(同上).

二十一、腹痛

1寒邪内阻:腹痛急暴。遇冷则甚,得温则缓。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薄,或秘结

良附丸

(【处方】高良姜500g香附(醋制)500g)

天香正气散加减;

干姜5克紫苏5克乌药5克香附5克高良姜5克木香5克延胡索5克陈皮5克

1.蛔虫或大便有蛔病史,可加服乌梅丸,以安蛔止痛。

2.夏报感受寒湿,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者,酌加藿香、苍术、厚朴、白豆蔻、半夏

等,以化寒湿,降逆和中。

变证

1。阴寒腹痛: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治宜温中理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方

中附子回阳,干姜温中,白术健脾,党参、甘草补脾益气,加木香行气止痛。

2.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治宜温通肾阳,以祛寒邪。方

拟通脉四逆汤加味。方中重用附子以温通肾阳,干姜、甘草温脾阳而和中。加乌药理气止痛。.

3.寒袭下焦,疏泄失常。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宜

暖肝散寒。方以暖肝煎加减,如寒甚者加吴萸、干姜、附子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亦可。.

4。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治宜温经散寒,方用乌头桂枝汤加减。方中

乌头温里,祛内寒而腹痛得止。桂枝汤解表以治外寒之身痛恶寒。可加香附、紫苏之类以理气散寒止痛。

5。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治宜温中降逆。方以附子粳米汤。方中附子温阳以祛寒,半

夏降逆止呕,粳米、大枣、甘草以和中。

阴寒腹痛证: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

附子理中汤加味;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木香5克砂仁5克干姜9克

加减:

1.服药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加高良姜、荜茇、乌药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2.寒喜暖湿偏盛,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倦怠身重,苔白腻者,加姜半夏、厚朴、藿香、苍术、吴茱萸以温中散

寒,化湿降逆;

3.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紫苏、白芷、防风,去人参、干姜以散表寒;

4.夏暑之季咸邪者,加香薷、藿香、苍术、佩兰等以芳香化湿;

5.若大便不溏反秘结或大便不通者,此为寒邪夹积滞,加大黄以荡除积滞。

肾阳不足证:寒邪内侵证: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

通脉四逆汤加味;炙甘草6克生附子8克干姜9克(强人12克)乌药9克

1.面色赤者加葱九根

2.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6克;

3.呕吐者,加生姜6克;

4.咽痛者,去白芍,加桔梗3克如果利止而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9克。

寒袭下焦,疏泄失常证: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

暖肝煎加减;当归6克茯苓6克枸杞子9克小茴香6克肉桂3克(粉,冲服)乌药6克沉香3克生姜5片

1.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温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拘急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

乌头桂枝汤加减;乌头10克(包)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香附6克紫苏6克生姜9克红枣12枚蜂蜜100克(包)

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

附子粳米汤;炮附子5克半夏12克甘草3克红枣10枚粳米12克

寒积用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还可用附子理中丸(处方】附子(制)100g党参200g白术(炒)150g干姜100g甘草100g)

和乌梅丸(乌梅300枚细辛84克干姜140克黄连224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

皮)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

二钱(3~6g)乌药二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组成:乌头12·5g,桂枝23·4g,白芍23·4g,甘草15·6g,大枣15g,生姜

23·4g,蜂蜜1斤)(内外皆寒)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寒邪上逆)

2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组成】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

克)芒硝(9-15克)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

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组成]大黄9枳实9神曲10云苓8黄芩6川连6白术8泽泻6

轻症用保和丸,处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4肝气郁滞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陈皮(6克)川芎(4.5克)香附(4.5克)枳壳(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1.5克)

腹痛肠鸣泄泻用痛泻要方组成;白术炒,三两(90g)白芍药炒,二两(60g)陈皮炒,一两五钱(45g)防风一两(30g)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用天台乌药散

组成:天台乌药(12g)、木香(6g)、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各半两,槟榔二个(9g)、川

楝子十个(12g)、巴豆七十粒(12g)。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

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

5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

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若有寒像用膈下逐淤汤

【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

克枳壳4.5克

6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喜按。饥饿及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

小建中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麦牙糖70克(另包)

加减;

1.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2.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3.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4.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5.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方中生姜可改用干姜,再加党参、白术等,以增其温中益气健脾之力。若腹中攻痛不解,可加吴萸、

川椒、乌药等,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气虚偏重者,伴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淡,体胖淡,体胖大,有齿痕,加炙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2.血虚者,伴见面色黄萎黄或面色苍白,心悸,加炙黄芪、当归;

3.服药后腹痛仍不缓解,方中加熟附子、干姜,去生姜;

4.若伴有恶心呕吐者,用千金吴吴茱萸汤。

5.可温中补虚,通络止痛并举可加丹参、檀香、九香虫等。

若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

大建中汤;炒蜀椒5克干姜12克人参6克半夏6克乌药6克砂仁5克陈皮3克饴糖50克(包)

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

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

3.恶寒重者,加附子;

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脾肾阳虚证:症见腹中冷痛,怯寒肢冷,下利清谷,脉沉细等。

桂附理中汤加减;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肉桂3克(粉,冲服)干姜9克

血虚腹痛证:症见腹中隐痛,面色萎黄,心悸眩晕,脉细无力,多有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的病史。

四物汤加味;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黄芪1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若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者--附子理中汤

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

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还可用温脾汤,

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

片、大枣6枚。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更多>>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通草二两(6克)、大枣二

十五枚(8枚、擘[bo])、炙甘草二两(6克)。

黄芪建中汤配方: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气滞证:脘腹或胁下胀痛。痛处游走,或攻窜不定。痛引少腹。胸闷喛气。恼怒忧虑而作,舌苔薄,脉弦或弦细。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醋香附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腹痛加减:

1.胁肋疼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之力;

2.窜痛明显,攻冲不定,加木香、乌药、沉香、郁金。

3.以助理气止痛之功;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化少腹之气。

4.腹痛,肠鸣,便溏者,加白术、陈皮、防风等,即取痛泻要方之意。

若腹胀闷痛,痛无定处,痛引两胁或少腹,嗳气、矢气则舒,情绪变动而发作,舌苔薄白或白,脉弦。

木香调气散加减;木香(另研)1.5克乌药香附枳壳青皮(各3克砂仁1.5克厚朴陈皮各3克官桂0.6克抚芎

苍术各3克甘草0.9克

加减:

1.肝郁较重,痛连两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2.内有郁热,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栀子、知母、黄柏。

血瘀证:腹痛如针剌,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腹部胀满。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少腹逐瘀汤加减;炒小茴香7粒炒干姜0.5克延胡索3克没药3克川芎3克官桂3克赤芍6克炒五灵脂6克

蒲黄10克当归9克

1.少腹胀甚,加莪术、青皮、木香;

2.少腹疼痛拒按,加姜黄、三棱、莪术;

3.虚寒甚,加附子。

加减。

1.若无寒邪凝滞之征,本方可去肉桂、干姜,加香附,枳壳、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即气行则血行之谓)。

2.跌仆创伤成瘀者,加红花、泽兰以散瘀破血。

3.术后络脉损伤,粘连作痛者,可加蜣螂(焙微黄为末另服),或加丹参,王不留行等,以通络逐瘀。

瘀结于腹证:症见腹中或胁下积块,疼痛拒按,或腹大坚满,舌质紫黯,脉沉涩等。治宜消瘀散结。

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6克川芎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桃仁9克红花9克

香附6克枳壳6克当归9克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加减:病人少腹疼痛为主者,改投少腹逐瘀汤。

湿热积滞证:腹痛突然,持续加重,或阵发剧痛。腹部胀满,拒按。口中干苦,身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调胃承气汤;大黄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

腹痛加减:

1.湿热者,伴见口渴不欲饮者,身热,苔黄腻,加薏苡仁、豆豉、黄芩、栀子以清化湿热泻火;

2.暑湿之季发病者,可用黄连香薷饮;

3.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铃子散。

4.下后改用调理脾胃之剂善后。

热积成痈证:小腹右侧急痛拒按,连及脘腹,压痛点始终在小腹右侧),或见发热呕吐,腹壁拘急或口渴喜冷饮,。

黄牡丹皮汤加;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8.5克冬瓜仁12克败酱草10克红藤10克连翘10克芒硝8克

(包)

单方验方

1.小茴香9克,乌药6克,水煎服。适用于寒痛。

2.五灵脂9克,蒲黄9克,研细末,醋、水各半,煮透,连渣服之。适用于血瘀腹痛。3。莱菔子15克,广木香5克,共研细末开水炖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4。吴茱萸3克,木香2.5克,研末,开水冲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5.艾叶5克,香附10克,肉桂3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6.黄芪工5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气虚腹痛。

7。蔓荆子15克(炒),研细末,开水送下。适用于热痛。

8.黄荆树子(晒干)10克,炒研细末和红糖冲服。适用于食积腹痛。

(二)外治法

1.硫黄,吴茱萸各6克,大蒜适量,捣和,涂敷脐中。适用于寒痛。

2.皮硝30"--'90克,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适用于因食滞湿热而引起的腹痛。

3.白胡椒研细末,以少许纳入脐中,外贴胶布。适用于感寒腹痛。

4。苦瓜藤叶10片,洗净捣烂敷少腹痛处或用栀仁20粒、胡荽菜一两,捣烂外敷少腹痛处。此法适用于腹部热

痛。

(三)针灸疗法

1。寒邪内积;针中脘、关元,足三里,公孙。隔盐灸神阙。.

2。脾阳不振:针刺用补法,并灸。取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章门、足三里等穴。

3。饮食停滞;针刺用泻法,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等穴。

单验方

(1)寒积腹痛

①生姜lOg,大枣6枚,艾叶9g,红、白糖各15g,水煎服。

②生姜5片,红糖60g,沏姜糖水加白酒少许,温服。

③胡椒12粒,研成细末,开水送服。

(2)气滞腹痛陈皮lOg,青皮6g,炒莱菔子15g,水煎服。

(3)血瘀腹痛

延胡索15g,当归lOg,水煎服。

(4)食积腹痛

①焦山楂12g,陈皮6g,神曲9g,莱菔子6g,水煎服。

②鸡内金3个(炙酥),研成细末,1天分2次服完。

③山楂lOg,炒焦成炭,外呈黑色,内深黄色,研细末,加红糖,.开水冲调。待温1次服下。

(5)热郁腹痛炒蔓荆子15g,研细末,开水送下。

(6)治腹痛不可忍芍药、当归等分为末,每服10g,水2碗,煎成50~lOOml,温服。

(7)一切腹痛,不论虚实寒热皆效。小麦秆烧灰,地上出火气,将麻布包之,滚水淋汁,一服立止。

3.食疗方

(1)寒痛

①茴香粥:小茴香10~15g,粳米50~lOOg,红糖15g。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红糖煮为稀粥。

②干姜粥:干姜lOg,粳米lOOg,葱白2茎,红糖适量。先将干姜入砂锅煎半小时,再入葱白、粳米、红糖同煮

粥。

(2)热痛

①加味石膏粥:生石膏lOOg,番泻叶5g,粳米lOOg。先将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泻叶用开水泡,用石膏煎

液与粳米同煮为粥,再调入番泻叶浸泡液,日服2次。

②番泻叶饮:番泻叶lOg,开水浸泡后代茶饮用。

⑧西瓜汁:取西瓜瓤挤汁,适量频频饮。

④加味郁李仁粥:郁李仁10--15g,粳米lOOg,西瓜汁或梨汁适量。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研绞取药汁,或捣烂后

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兑入西瓜汁或梨汁服用。

(3)虚痛姜枣饮;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再调入饴糖,

稍煮片刻即可,日分2次调服。

(4)气滞痛

①砂蔻散:砂仁、白蔻、广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白糖水温冲服,每日3次,每次5g。

②荔香散:荔枝核lOg,木香5g,红糖少许。将荔枝核煎取汁,木香研末并与红糖共调入汁中。

(5)血瘀痛桃仁粥:桃仁10-~15g,粳米10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稀粥食用。.

(6)食滞痛

①山楂神曲汤:山楂15g,神曲15g,共煎汤服。

②加味曲末汤神曲15g,谷芽、麦芽各lOg,枳实lOg,共煎汤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寒痛

①艾叶6g,生姜6g,花椒6g,诸药共捣碎,用酒炒,敷于脐上。

②食盐60g,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

③花椒30g,葱白1撮,盐30g,麸皮250g,共炒热,布包乘热敷熨痛处。

(2)食积热痛

皮硝30-~60g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3)气滞痛

莱菔子120g(打碎),生姜60g(切碎),葱连根须5009(切碎),白酒1杯,上药用锅炒热,布包好,遍熨腹部,一般先由上而下,由左至右,冷则换之。

(4)急腹痛取本人头发烧灰存性,研末5g,不拘时酒下,随即以白芥子研末少许,水调封脐中,汗出而愈。

(5)腹痛,或寒或热或食积、血瘀不辨,药不能施者生姜2000g,捣碎炒热,布袱2块各包姜一半,热铺上,候热气蒸熨,冷即易之,勿间断。如姜炒枯,加酒炒,须痛止方已

(6)热痛苦瓜藤叶lOg,栀子仁20粒,胡荽末50g,洗净捣烂,敷腹部疼处或脐部。

二十二、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

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

【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2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

理中汤加味;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3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

纯阳正气丸组成】官桂30克公丁香30克青木香30克生苍术30克生白术30克广皮30克制半夏30克白茯苓30克广藿

香30克花椒15克红灵丹12克【用法】上药除红灵丹、花椒外,其余生晒,各取净末,将红灵丹加入一

并和匀,用花椒煎汤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约成丸270克。或轧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

4湿重于寒,困遏脾阳证: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泻,小便少等,

胃苓汤加减;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生姜6克红枣3枚

1.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15克,打碎包煎;

2.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

5湿热伤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

滑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12克(包)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泄泻证加减:

1.本方治湿热泄泻需要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湿热。

2.腹痛甚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宜加木香理气、白芍和营止痛。

3.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宜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

4.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泄泻加减2:

1.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

2.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3.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燥湿;

4.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

5.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6`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

7.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

8.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证加减】

1.如发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者,为热偏重,加银花、连翘、马齿苋、黄柏等以加强清热之

力。

2.如舌苔微黄而腻,脘腹满闷者,为湿偏重,加苍术、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强祛湿之力。

3.脘腹胀痛甚者,为湿阻气滞,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止痛。

4.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5.兼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如发于炎热盛夏之时,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

荷叶等6清暑化湿;如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可改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

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合六一散(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7暑湿留连证:症见面赤而垢,烦渴身热腹痛暴泻,痛泻交作,小便短赤,。

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和葱豉汤以通职解表;

3.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4.若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

5.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等行气导滞、清热燥湿;

6.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7.若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8食滞胃肠:腹痛肠鸣,脘腹痞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下痛减。喛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之物。

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克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泄泻证加减:

1.泻甚加茯苓、车前子以分利湿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食积化热之象,宜黄连苦寒清热。

4.若舌苔白腻,脉濡,乃食兼寒湿宜加干姜、苍术温中燥湿。

【辨证加减】

1.泻甚者,为食滞湿阻较重,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2.胀痛甚者,为食滞气阻,加枳实、槟榔等以通腑导滞。

3.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呕。

4.苔白腻,脉濡缓者,为食滞夹寒湿,可加干姜、苍术等以温中燥湿。

5.苔黄腻,脉濡数,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者,为食滞化热,宜重用连翘,加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消

导化滞,清利湿热;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因通用”。

1.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9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证:症见脘腹满胀,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苔黄腻等。

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12克炒枳实6克炒神曲6克茯苓3.6克黄芩3.6克黄连3.6克白术3.6克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浊;

5.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香以解表畅中;

6.伤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7.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8.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9.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10.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11.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12.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10饮食伤脾,湿痰流注证:症见胸脘满闷,手足不温,泄泻时发时止,腹中雷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时吐稀痰,

理中化痰丸加减;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茯苓9克半夏9克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11脾虚证:大便时溏时稀,完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

乏力。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内5克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人参10克炒甘草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4.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

1.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

2.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

3.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

4.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

5.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

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

6.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辨证加减】

1.久泻不止,肛门坠胀,甚则脱肛者,为中气下陷,酌减薏苡仁、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清,健脾

止泻;或改用补中益气汤。

2.伴见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加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运脾

阳;或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3.伴见暖气呕恶者,为夹食滞,可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4.肠鸣漉漉,舌苔白厚而腻,或食已即泻者,为脾虚夹有寒湿,加苍术、厚朴、羌活、防风等以升阳燥湿;或改用

升阳益胃汤。

5.大便泻下色黄褐者,为脾虚夹有湿热,可加黄连、厚朴、地锦草以清化湿热。

6.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以脾阳不足为主者,可改用胃关煎(药方下面)加味。

12脾虚挟湿证:症见食已即泻,粪便清稀,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濡或弱。

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7.5克白芍7.5克羌活7.5克橘皮6克

茯苓4.5克柴胡4.5克泽泻4.5克黄连1.5克

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

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

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

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13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溏泻,肛门坠胀,或见脱肛。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

(二)久泻

14肝郁证:素有胸胁胀闷,喛气少食。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鸣攻痛,矢气频作。

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9克炒白芍6克陈皮4.5克防风3克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

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泄泻加减2:

1.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

2.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

3.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

5.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6.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寒热错杂,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

肝脾

7.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证加减】

1.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以理气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舌红少苔,脉

弦数,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而调和脾胃。

4.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山药、芡实以健脾益气。

5.泄泻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泻;或再加乌梅、石榴皮、煨诃子等酸涩之品以涩肠止泻。

15脾虚久泻证:症见泄泻频作,时兼呕吐,腹满口干,舌苔薄白而腻,脉细缓。

七味白术散加减;人参7.5克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藿香叶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渴者加至15-30克)

16肾阳虚衰:

四神丸【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补骨脂(炒)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17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处方】附子(制)100g党参200g白术(炒)150g干姜100g甘草10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

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

18若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可用真人养脏汤

〖组成〗人参[9g]当归去芦[6g]白术焙[9g]各六钱肉豆蔻面裹煨,半两[6g]肉桂去粗皮[3g]甘草炙[6g]各八钱白芍

药一两六钱[15g]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5g]诃子去核,一两二钱[12g]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5g]

19若脾虚肾寒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有粘冻,表现寒热错杂症候可改服乌梅丸【处方】乌梅300枚细辛84克干姜140克黄连224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

20脾阳不足,寒湿内困证:症见脘腹胀满,口中不渴,身重纳呆,手足不温,便泄澄清,色如鸭粪,脉象沉迟。

实脾饮加减;姜厚朴3克白术3克木瓜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炮附子3克白茯苓3克

干姜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21脾病及肾,脾肾阳虚证:症见肠鸣水泻,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细。

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6克

22肾虚证:黎明腹痛肠鸣即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

四神丸加味;煨肉豆蔻6克盐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炒吴茱萸3克生姜12克红枣5枚

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5.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6.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喛脾之力。

7.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

8.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

9.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

10.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辨证加减】

1.临床应用时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如脘腹胀满,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

3.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人参、白术、柴胡,以补中益气。

4.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可改用真人养脏汤。

23酒食积滞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挟有粪块,而无肾阳虚之征。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研末

以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

24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酒黄连5克神曲6克乌梅6克生姜6克红枣

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5五更即泄而脾肾阳虚证不显,及见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治当寒热并用,温脾止泻。

乌梅丸加减;乌梅500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炮附子18克当归12克黄柏18克人参18克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川椒6克桂枝9克人参12克黄柏9克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单方验方

1。小蒜(又名团蒜)120克,鸡蛋二个。将小蒜洗净切碎,和鸡蛋煎,不放盐。内服,可治疗寒湿泄泻.(《常见病

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车前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车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适用湿盛暴泻,小便不

通.(同上)

3。车前子15克,(或车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适用寒湿泄泻。(《实用中医内科学》)

4滑石、黄柏、甘草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克,取汁用开水冲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适用于暑湿暴泻(同上)。

6.葛根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泄泻(《中医实用内科学》)。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适用于伤食泄泻(同上)。

8。陈萝卜秧60克,水煎服。适用于伤糯米食之泄泻(编者)。

9。二神丸。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为末,用大枣49个、生姜120克,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盐

汤送下。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普济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吴茱萸工5克,吴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适用于五更泻(《中医内科学》江

苏新医学院编)。

11.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命火衰微,泄泻曰久,滑脱不禁者。此法始见于《医学衷中参

西录》,现在改用胶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满肚脐,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一次,适用于寒湿泄泻。(《中医内科

学》江苏新医学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一般久

泻(《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脾肾阳虚之泄泻

(《中医外治法》)。

4.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1分。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治水泻不止(《串雅外

编》)。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适用于暑湿或湿热泄泻(《中医外治法》)。

6.大蒜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适用于寒泻(《中医外治法》)。

7。灯火灸法。用灯芯蘸茶油点燃在隐白穴或长强穴烧一燋,如无效可在天枢穴再烧一燋。天热改用毫针浅刺不留

针。适用于寒泻或虚寒久泻之证。

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3.食疗方

(1)萝卜叶放在房顶瓦上日晒夜露1个月,用时洗净,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饮。主治湿泻。

(2)黄瓜叶晒干研末,每服lOg,米汤送服。治各种泄泻。

(3)黄瓜叶烧成灰,每服lOg,姜汤送服。主治寒泻。

(4)黄瓜叶lOg,用醋或鸡蛋煎服。主治热泻。

(5)黄瓜叶10g,红糖煎服。主治体弱腹泻。

(6)猪肾1个,剖开,纳入补骨脂6g,湿纸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肾泻。

(7)山药粥:山药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虚泄泻。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适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虚有湿,消化不良,大便

溏泻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将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适量先煎15分钟,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

2次。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10)芡实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虚泄泻。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鲜柞树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为40。C左右时浸泡患者双足踝关节以下部

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泻。

(2)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部。主治水泻。

(3)胡椒粉填神阙穴,纱布敷盖,纹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主治寒湿泄泻。

(4)大葱lOOg与食盐合炒热,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湿泻。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药上,贴脐处。主治寒泻。

(6)附子15g,生姜20g,大葱2根,捣烂敷于双足脚心。主治寒泻。

(7)大蒜1头,胡椒20粒,艾叶3g,共捣烂如泥状,加酒适量,敷于脐孔。主治寒泻。

(8)大蒜1头捣烂敷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9)五倍子lOg,研末,醋调为糊状,敷脐中,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用于久泻不止。

(10)肉桂、鸡内金各3g,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细末,以上为1次用量,用鲜葱头3根捣

烂,与药末拌匀,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摊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

程。敷处有痒、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芍药汤加减;

白芍20克当归9克黄连9克槟榔5克木香5克炙甘草5克大黄6克黄芩9克官桂3克

加减:

1.如血痢渐,加大黄。

2.汗后腑毒,加黄柏15克。

3.若苔黄而干,热甚津伤者,可去温燥之肉桂。

4.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可去甘草,加焦山楂。

5.若泻下赤多白少或纯下冻者,当归败改为归尾,并加丹皮、地榆。

6.兼饮食积滞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7.湿重于热者,大便白多赤少,苔白腻,可去当归、大黄、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祛湿。

8.热重于湿,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者,可加白头翁、金银花、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

9.若痢下鲜红者,再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以凉血止痢。

10.热偏重者,见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丹皮、马齿苋、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和营;

11.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化湿和中;

12.表热者,加荆芥、薄荷、葛根、连翘以清表热。

13.有表证必先解表或表里双解,可用葛根芩连汤。本证有无表证,关键在于是否有浮脉,有浮脉必有表证。

【辨证加减】

1.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较重者,酌减芍药、大黄,加桔梗、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或改用荆防败毒

散;表里俱热者,加葛根,以解肌清热。

2.腹痛明显,用白芍,以缓急止痛;痢下不爽,多脓血,用赤芍,以凉血散血。

3.湿重于热,兼见发热轻,胸腹满闷,里急后重,小便赤涩,可酌减芍药、大黄、黄芩的用量,加车前子、通草、

滑石,以渗湿清热。4.如热毒偏盛,症见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酌减木香、槟榔,加白头翁、秦皮、苦参、牡丹皮、桃仁,以清

热解毒,凉血止痢。

5.如气滞食积偏重,痢下不爽,腹部痞痛,苔腻脉滑者,酌减芍药,加枳壳、厚朴、大腹皮、莱菔子,以行气导

滞,破积泻热。

6.热盛消灼津液,或过用燥剂,症见内热烦躁,脓血粘稠,小便赤涩,酌减木香,加石斛、鲜生地黄,以清热润

燥。

2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

荆防败毒散;党参12克荆芥、防风各10克、前胡、桔梗、枳壳各9克川芎、柴胡6克茯苓20克薄荷6克甘草6克

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水煎服

3若身热汗出,脉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

4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枳实导滞丸.[组成]大黄9枳实9神曲10云苓8黄芩6川连6白术8泽泻6

5疫毒痢: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较湿热为甚。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质红絳,苔黄燥,脉

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6克黄柏9克黄连9克秦皮9克

加减:

1.发热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降,属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白芍。

3.治疫毒痢时,可加金银花、黄芩、赤芍、丹皮、地榆等,以加强清热之力。夏季兼有困表者,可加藿香、佩兰、

荷叶等,芳香透达,使邪从表解。

4.本证尚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马齿苋、赤芍、白芍,以增强其清热解毒瘀血之功;

5.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以荡涤疫毒之邪;

6.高热者,加羚羊角、水牛角;

7.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血解毒;

8.痉厥抽搐者,加石决明,重用钩藤以镇肝熄风;

9.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细弱者,急用服参附汤,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10.来势急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昏迷、惊厥等症状常出现在下痢之前,此为疫毒内闭,宜急用大承气汤灌肠

以荡涤肠腑,使疫毒之邪从下排出,之后再用白头翁汤加生大黄、马齿苋、白芍以保留灌肠。对于出现的各种危急

变证,应采用综合措施抢救,可参照本节应急措施部分。

【辨证加减】

11.本方可酌加大黄、苦参、马齿苋、虎杖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12.腹满胀痛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厚朴、木香、槟榔,以增加通腑泻热,导滞除胀之功。

13.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细弦,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羚羊角、

鲜生地黄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解痉。

14.腹痛拘急,里急后重明显,可酌加木香、芍药、木瓜,以缓急止痛。6如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弦细,舌红绛苔黄糙+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

药(12克)牡丹皮(9克))紫雪丹(【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

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7若暴痢致脱应服独参汤或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人参(12克)

8邪毒内陷营血证:症见烦燥、神昏、谵语、痢下脓血等。神犀丹化服

9寒湿痢: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痛困重。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10克厚朴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红枣3枚甘草10克

【辨证加减】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2.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5.本方可加炮姜,桂枝,枳实、木香、神曲等以增其温中导滞之力。亦可加当归和血。

6.初起兼有风寒表证,可加荆芥,防风等,以解表达邪。

7.初起夹有风寒表证,可酌加炒荆芥、紫苏叶、防风,以解表达邪。

8.夹有表湿,可酌加羌活、防己、白芷,以解表胜湿。

9.里湿较重,食积内阻,痢下白多赤少,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可酌减甘草、大枣,加草果

仁、茯苓、泽泻以化湿,并加保和丸以消食。

10.里寒明显,腹痛拘急,恶寒喜温者,可酌加干姜、肉桂、大蒜等,以温中散寒化湿。

11.气滞较重,腹胀而痛,痢下不爽者,酌减大枣,加砂仁、木香、大腹皮、槟榔,以行气消胀。

12.若兼湿热,发热,口渴,苔黄腻者,可酌加黄连、黄芩、苦参,以清热燥湿。

13.湿郁化热,见口渴,下利夹血者,可酌减厚朴、苍术用量,加黄连、白头翁、赤芍,以清热化湿。

10暑天感寒湿用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

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11阴虚痢: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腹痛绵绵,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

驻车丸加减;黄连9克干姜3克当归4.5克阿胶4.5克

1.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痢疾加减:

1.本方宜加白芍、甘草、乌梅等以酸甘化队,和营止痛。

2.若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干者,宜加石斛、沙参、麦冬、干地黄滋阴生津。

3.痢下血多,宜加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4.烦热,口苦,肛门灼热,为湿热未清,宜加黄柏等以清湿热。

5.泻痢日久,滑脱难禁者,可用石榴皮、诃子以收敛止痢。12.湿邪偏重,食积内阻证:症见痢下白多赤少,但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

胃苓汤合保和丸加减

胃苓汤;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炙

甘草1.5克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

痢疾加减:

1.偏寒者,加砂仁、吴茱萸、草豆蔻以温中散寒;

2.湿重者,加藿香、半夏;

3.若见寒湿化热之势,加酒黄连以清热燥湿;

4.兼外湿者,加羌活、防风。

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克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黄连阿胶汤【处方】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13虚寒痢:下痢稀薄,或带白冻。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甚至滑脱不禁

真人养脏汤;人参3克(研粉,焗)当归3克白术3克煨肉豆蔻2.5克肉桂4克(粉,焗)炙甘草4克白芍8克

木香7克诃子肉4.5克罂粟壳14克(蜜炙)

1.若脾肾虚寒较甚,下利完谷不化,洞泄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2.脱肛坠下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陷。

痢疾加减:

1.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

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痢疾加减2:

1.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实;

3.若仍有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罂粟壳,加山楂、槟榔以导滞除积。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大蒜、椿根皮、鸦胆子仁,以加强抑菌止痢之功。

2.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可加附子、干姜、赤石脂、石榴皮、大蒜、椿根皮等,或加服桃花汤、干姜丸,以增加温

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3.若大便夹有血液,可酌加苦参、虎杖。

4.腹痛不已,可酌加干姜、附子、吴茱萸,以散寒止痛。

5.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酌加柴胡、升麻、葛根,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14桂附理中汤;炮附子9克肉桂3克(粉,冲服)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痢疾加减:

1.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

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15桃花汤;(〖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25g]干姜一两[6g]粳米一斤[25g])

16真人养脏汤;组方: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各18g)肉豆蔻半两(15g)肉桂甘草炙,各八钱(各24g)白芍药一两

六钱(48g)木香一两四钱(42g)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

17休息痢: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倦怠怯冷,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大

连理汤;人参5克(焗)白术5克干姜5克炙甘草5克木香5克枳实5克当归5克黄连5克

加减:

1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2加木香、枳实行气导滞。加当归以和血。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

脾肾之阳。

变证

1.发作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施治。

(1)若湿热征象明显,症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者,可参照湿热痢治疗,方用芍药汤加减。但苦寒之品不可

太过,以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2)若寒湿征象明显,如痢下白冻,舌苔白腻,或寒积留滞,腹痛肢冷,痢下涩滞,可参照寒湿痢治疗.用胃苓汤

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

(3)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症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杂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隐作痛,或胀痛,口

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或黄或白,脉沉弦等。可用乌梅丸(作汤剂)加减,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4)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先以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滑肠清泄。

2.未发作时当视其何脏虚弱而补益调理s.

(1)脾胃气虚者,治当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若见肾阳不足者,以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兼温脾

阳。

(2)与情志有关,旰郁乘脾者,当调理盱脾。方以遥逍遥散加减,或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乌梅、木瓜等养血

柔肝之品。休息痢多因失治,误治,或未得根治,迁延而成。本证的临床表现,常无定症,或寒热互见,或虚实夹

杂,病情较为复杂,辨证时必须细加推敲,寻出症结所在,方能用药精当,以除病根。

痢疾加减:

1.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

2.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

仁、红花、莪术、薄黄等;

3.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以湿化寒湿;

4.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

5.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

6.由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脾丸;7.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

8.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

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絳,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

热燥湿。

18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温脾汤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

克)芒硝(6克)甘草(6克)

19与情志有关,肝郁乘脾者,当调理肝脾。方遥逍遥散加减

遥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20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伤寒论》

乌梅丸;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川椒6克桂枝9克

人参12克黄柏9克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1若肾阳虚,关门不固,

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补骨脂(炒)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22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枣6枚

附:噤口痢(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1实证:

23噤口痢证:下痢不能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精神倦怠。舌苔黄腻,脉濡数。

开噤散加减;姜川连1.5克、石菖蒲2.1克,冬瓜子1.5克(去壳),茯苓3克,陈皮1.5克、陈仓米3克、石莲子3克,

荷叶蒂3个,丹参9克,人参1.5克

加减

本方宜加半夏,代赭石、大黄降逆清热,通腑泻浊。若屡饮屡吐,汤剂不受者,可予少量玉枢丹含化,再予前方缓缓

咽下2虚证:

24健脾和胃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石菖蒲、姜汁

若下痢无度,饮食,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人参(12克)

25正虚邪恋证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

白头翁补中汤;炙黄芪lOg、炒党参lOg,蒸白术7g、炒当归7g、白芍7g、白头翁7g,陈皮3g,升麻2g、柴胡2g、砂仁

2g、炙甘草2g

【辨证加减】

1.腹胀,纳呆不运,可加佛手、紫苏梗、木香、徐长卿,以行气健脾助运。

2.恶心欲呕,酌减升麻、柴胡,加半夏、炒竹茹,以降逆止呕。

3.舌苔厚浊者,可酌减白芍、升麻,加薏苡仁、茯苓、山药,以健脾化湿。

4.久痢不止,稍劳即甚,可酌加椿根皮、罂粟壳、石榴皮,以涩肠止痢。

5.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酌减当归、升麻,白芍用酒炒,加干姜、附子,以

温补脾阳。

6.久痢胃气虚衰,噤口不食者,可酌加人参、陈仓米,少量频频服食,以益气和中,开胃止噤。

26脾虚气陷证:症见痢疾日久,少气乏力,脱肛,脉虚弱等。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

克升麻1克枳实5克

单方验方

1。《干金方》有;“下痢热诸治不差方。即。乌梅一升,黄连一斤,蜜和丸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夜四神

妙。。之记载。现有报道,用乌梅20克,黄连10克为散剂,每服5克,每六小时一次,结合地骨皮液保留灌肠,

治急性菌痢(即湿热痢),取得显著疗效。

2.治痢散(《医学心悟》)“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药用。苦参(酒炒),陈皮、陈松萝茶(陈茶)各一

斤,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十二两。”用法,上药共碾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

本方对湿热痢有良好的疗效。

3.独头大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次6克,一日三次,适用湿热痢。

4。苦参30-50克,水煎,浓缩至60---90毫升,每服20--30毫升,一日三次,适用于湿热痢。.

5。鸦胆子仁工5粒,胶囊分装,每日三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痢下酱色,时发时止。

6.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汁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一杯),上四样药汁和匀,不须再煎,细呷

服。适用于噤口痢。.

7.赤石脂30克,炮姜10克,煎服,治痢而滑脱不禁。.

8.关于单味草药治痢很多,如辣蓼,仙鹤草、海蚌含珠、马齿苋、篇蓄、地绵草、凤尾草、穿心莲、旱莲草、

十大功劳叶、金银花,败酱草等可任选1一2味煎服,对湿热痢皆有疗效。其次山楂30--60克煎服,可治久痢。

(二)外治法

1.鼻嗅法;用醋喷炭火上,使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而不思饮食者。

2.敷脐法;

(1)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1枚为丸敷脐,24小时后去药,适用于寒湿痢。

(2)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适用于噤口痢。3.吴茱萸18克,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两小时后取下。适用于痢而不思饮食,四肢厥冷

者。

单验方

(1)湿热痢

①白头翁、马齿苋、苦参、穿心莲、金银花、败酱草、地锦草、地榆等任选1~2种,每日30~60g(鲜品加倍),水

煎服,每日2~3次。

②独头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

③黄连15g,乌梅20g,共研细末,每次服6g,6小时1次。

(2)赤白痢

①乌梅烘干研粉,每次吞服3--6g,每日3次。

②鲜大蓟1把,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2g。取水1碗,煎至半碗,每日早晚服2次。

(3)痢下酱色,时作时止鸦胆子去皮去壳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个疗程。

(4)急性痢疾

白头翁15g,黄柏lOg,黄连15g,马齿苋20g。水煎取汁200ml,候温,保留灌肠,每次lOOml,1日2次,连用7天。

(5)各种痢疾独头蒜捣烂取汁lOOml,保留灌肠,日1次,连用7天。

(6)治痢而滑脱不禁赤石脂30g,炮姜lOg,水煎服。

3.食疗方

(1)湿热痢

①马齿苋500g(鲜品)洗净,热水浸后加油盐代菜食;也可将鲜马齿苋洗净捣汁,每次适量,加蜂蜜2匙,加温空腹

服,日2次。

②马齿苋绿豆汤:鲜马齿苋200g,绿豆lOOg,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用3--4次。

⑧金针菜汤:金针菜lOOg,马齿苋lOOg,水煎取汁,加白糖适量,顿服。

(2)寒湿痢

①鲜鲫鱼500g,大蒜、韭菜适量。将鲫鱼去鳞、肠作烩,蒜韭食之。

②独头蒜2头,红、白糖各少许。将独头蒜去皮捣烂,兑入适量开水泡4~6小时,然后滤取清汁,放入适量红、

白糖,一次服下。

⑧椒梅茶:胡椒10粒,乌梅肉6g,茶叶5g。共研细末,开水冲服。

④焦山楂50g,胡椒粉5g,红糖30g。焦山楂水煎取汁,入胡椒粉、红糖搅匀,频饮。

(3)阴虚痢银耳30g,粳米100g,共煮粥,空腹食之。

(4)虚寒痢

①干姜粥:干姜lOg,粳米60g。将干姜研为细末,同粳米煮粥,每日2次,空腹食之。

②老母鸡1只,胡椒20粒,山楂30g,干姜10g,红糖适量。将鸡去毛退净,除内脏切成小块,与胡椒、山楂、干

姜、红糖一起入锅内,添水煮烂,吃肉喝汤。

(5)正虚邪恋

①生姜15g,乌梅肉30g,绿茶5g,红糖适量。生姜切成细丝,乌梅肉剪碎共放保温瓶中,沸水冲泡,浸半小时

后,入红糖,顿服,日3次。

②山药60g,薏苡仁60g,粳米200g,红糖适量。山药、薏苡仁共研细末,粳米洗净加水煮粥,待要煮熟时,加入

山药、薏苡仁共煮,等煮好后,加入红糖适量服食。③鸦胆子仁15粒,桂圆肉适量。将鸦胆子仁研粉,以桂圆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饭后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湿热痢

①大黄30g,川黄连、木香各20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食醋拌和调成厚泥状,纳入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

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②苦参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纳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③车前草15g,滑石6g,甘草1g。共捣烂如泥敷脐,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④诸葛行军散:姜粉1.5g,硝石1g,牛黄15g,雄黄25g,硼砂15g,冰片15g,人工麝香15g,珍珠15g,共研为细

末,装瓷瓶内,每次用药末0.6g,纳入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

(2)寒湿痢

①吴茱萸、胡椒各lOg,共研为细末,醋调成膏,敷神阙穴、涌泉穴(双),每日换药1次。

②胡椒、绿豆、巴豆仁各2g。共研为细末,用熟大枣肉调成膏,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③大蒜捣烂,敷神阙及涌泉穴,局部发赤有刺痛感时去掉,左右足交替敷。

④巴豆3粒,黄蜡lOg,共捣成膏,贴敷神阙穴,胶布固定,1日1换。

⑤巴豆去壳3粒,绿豆7粒,胡椒10粒,红枣2枚(去核)。诸药混合,捣融如膏,用时取膏1/2,分贴于神阙穴和脾

俞穴,纱布盖好,胶布固定,1日1换,2~3次即愈。

(3)虚寒痢鲜鲫鱼1条,胡椒16粒,共捣如泥,贴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4)正虚邪恋痢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各200g,干姜lOOg,煅龙骨lOOg,乳香、没药各15g,肉豆蔻50g。诸药共

研细末,熬膏贴脐。

二十四、便秘

(一)实秘;大便秘结而腹胀拒按者。

1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身热面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脾约麻仁丸加减;

麻仁8克白芍4克炙枳实4克大黄8克炙厚朴5克蜂蜜60克杏仁4克

1.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

2.如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

3.如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

便秘加减:1.津液耗伤较盛,口渴喜欢,大便坚硬者,宜加沙参、生地、麦冬、玄参等,以增液行舟。

2.秘结日久不通,大便坚硬者,可加玄明粉以咸寒软坚而通便。

便秘加减2:

1.大便秘结日久,粪块坚硬者,加芒硝、全瓜蒌;

2.津伤较重者,见口渴喜冷饮,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增液行舟,

3.若肝胃火旺者,加芦荟。

2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组成】朱砂(研飞如面)15克芦荟<研细)21克

3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证:症见大便秘结,目赤易怒,口苦,舌质红,脉弦而数者。

当归龙荟丸加减;

当归3克龙胆草3克山栀子3克黄连3克黄柏3克黄芩3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

大黄1.5克木香0.5克生姜3克麝香0.15克(包)

4正虚邪实证:因阳明腑实,失于攻下,症见胸腹硬满,大便秘结,烦躁,口渴,甚至谵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气短等

黄龙汤加减;

大黄12克芒硝9克(包)枳实9克厚朴12克甘草3克人参6克当归9克桔梗3克。老年气血虚

者,去芒硝。

5若燥热不甚,除便秘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

青麟丸

【组成】大黄10千克黄柏250克黄芩250克猪苓250克赤苓250克泽泻250克木通250克车前子250克米仁250克粉萆薢250克生侧柏250克玄参250克广皮250克薄荷250克制香附250克

6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用

大承气汤.

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

7冷秘,

温脾汤.

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合半硫丸.处方.半夏(姜制)300g硫黄(制)300g

8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喛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加减;

木香5克天台乌药5克槟榔5克黑沉香5克大黄5克枳实5克

便秘加减:

1.大便得通后,减大黄、槟榔,加香附、柴胡,以疏肝理气。

2.腹胀攻痛者,加青皮、莱菔子,小茴香以增理气止痛之功。

3.恶心呕吐,去槟榔,加半夏、陈皮、代赭石降逆和胃。

便秘加减2:

1.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

2.肺气不降所致者,加苏子、前胡、桔梗、或改投苏子降气汤;

3.气郁日久化火者,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

4.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9肺失宣降,传导失司证:症见大便秘结不通,咳嗽喘满,心腹痞闷,胸胁胀满,脉沉弦者。

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10肝脾不调证:症见大便秘结,腹胀纳呆,胁肋作痛,脉弦苔薄等。

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二)虚秘大便秘结而腹胀喜按者。

1气虚: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面色苍白,神疲气怯。舌质嫩,苔薄,脉虚,便后乏力

黄芪汤加减;

黄芪10克火麻仁10克陈皮5克白蜜2两(溶入)

气虚便秘加:

1.宜加当归、白术、党参等,以助其益气健脾润肠之功。

2.兼血虚者,其唇、舌、爪甲皆淡,可加制首乌、生地等以养血润肠通便。

2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秘结,肛门坠迫,屡欲登厕而虚坐努责,甚则脱肛等。

补中益气汤

加枳壳;黄芪3克枳壳3克白蜜2两炙甘草1.5克人参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白术0.9克

便秘加减:

1.咳嗽痰多,苔白腻者,加桂枝、半夏、白芥子以化痰;

2.便干结甚者,加生地、柏子仁以滋阴;

3.食欲欠佳者,加砂仁。

3若气息低微,懒言少气,用

生脉散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4若肾气虚用

大补元煎

【组成】人参少用10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5血虚:大便秘结如栗。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

《尊生》

润肠丸加减;

生地10克当归10克麻仁10克桃仁5克枳壳5克

便秘加减:

1.兼阴虚,症见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等,宜加玄参、麦冬、生首乌滋阴润肠通便。

2.若津液已复,大便仍然干结者,可用五仁丸,以润肠通便。

6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

五仁丸

【组成】桃仁(30克)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3克)陈皮(另研末,120克)

7阴虚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加减;元参30克麦冬24克细生地24克柏子仁9克松子仁9克郁李仁9克陈皮3克白蜜2两(后下)

1.若津亏燥热较甚,服增液汤大便不下者,加大黄、芒硝清热泻下;

2.阴虚燥热,虚火上炎,发为牙痛者,加川牛膝、丹皮等以降火凉血;

3.若胃阴不足,舌质光泽,口干唇燥者,加沙参、玉竹、石斛等以养阴生津。

加减:

1.血虚者,加熟地、当归、白芍、阿胶、川芎。

2.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知母、石斛、玉竹以清热养阴;

3.年老之人加黑芝麻、桑椹、核桃肉、何首乌;

4.脘腹胀甚者,加少量枳壳、厚朴。

8妇人产后便秘:妇人产后,气血虚弱,若大便秘亦可用益气补血润肠之法,

八珍汤

加生首乌、桃仁、白蜜等;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生首乌9克桃仁6克白蜜30克(冲服)生姜5片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9冷秘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

《千金》温脾汤;

大黄12克(后下)炮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6克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温里止痛。

2.若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夹热,加黄连、黄芩、银花炭。

便秘加减:

1.腹冷痛者,加肉桂、木香以温阳理气止痛。

2.服上方而大便仍不通者,可加当归、肉苁蓉以辛润通便。

10缓则用半硫丸;半夏3克硫黄3克

便秘加减:

1.腹冷痛者,加肉桂、木香以温阳理气止痛。

2.服上方而大便仍不通者,可加当归、肉苁蓉以辛润通便。

11肾虚气弱证:症见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背酸冷,或频转矢气,欲下不下者。

济川煎加减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1.如气虚者加人参无碍。

2.如有火者,加黄芩。

3.若肾虚,加熟地。

4.虚甚者,枳壳不必用。

便秘加减:

1.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人参;

2.肾虚者,加山萸肉、生地、熟地黄;

3.寒重者,加干姜、肉桂、吴茱萸,亦可于方中加入核桃仁、锁阳、黑芝麻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

12若胃阴虚用

益胃汤

【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13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14若津亏热结,热盛伤津,

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4阳虚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少苔,脉细数。

济川煎

【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加减法】A.如果病人气虚,可加人参10黄芪18

B.如果肾虚,则去枳壳加熟地18

C.如果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10火麻仁8

单验方

(1)肠道实热

①番泻叶6g,开水冲服,代茶饮。

②生大黄6g,开水泡,代茶饮。

⑧元明粉9g,温开水化服。

④芦荟15g,水煎服。

(2)肠道气滞

①枳实15g,火麻仁30g,水煎取汁300ml,分3次服。

②炒莱菔子6g,皂荚末1.5g,共研细末,开水送服。

③紫菀、苏子、火麻仁各15g,水煎取汁300ml,1日3次口服,每次100m|。

④柴胡10g,陈皮20g,水煎取汁200ml,去渣,加入蜂蜜309,饭前服。

(3)脾虚气弱

①白术60--100g,水煎服。

②生白术60--100g,黄芪20g,水煎取汁300ml,加入蜂蜜30g,每次100ml,每日3次服。

(4)脾肾阳虚

①肉苁蓉30g,锁阳30g,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口服,每次100ml,服时加蜜适量。

②附子lOg,大黄9g,生姜3片,蜂蜜适量。前3味药先煎取汁200ml,加入蜂蜜适量,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

(5)阴虚肠燥①生何首乌30g,水煎服,服时加蜜适量。

②决明子20g,煎浓汤服,每日1次。

③决明子炒香研末,每次5--10g,加蜜适量,开水冲服。

④黄芪、枳实、威灵仙各等份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57~70丸,不拘时,姜汤饮下,忌茶。

⑤当归、白芷各等分,每次lOg,蜂蜜水下。

⑥蜂蜜30g,凉开水冲服。

⑦黑芝麻30g,当归30g,桃仁15g,枳实5g,蜂蜜30g,水煎服。

⑧火麻仁15g,当归10g,桑椹子30g,水煎服,加蜂蜜20g,调匀1次服下。

3.食疗方

(1)肠道实热

①生大黄粉lOg,生鸡蛋1个,蜂蜜20g。生鸡蛋磕入杯中,倒入生大黄粉,搅拌,加入蜂蜜,适量的凉白开水搅

拌均匀,1次服下。

②生大黄lOg,蜂蜜20g。将生大黄用沸水泡20分钟,加入蜂蜜饮用,每日1剂。

③蜂蜜30g,甘蔗300g。将甘蔗轧取汁兑入蜂蜜中,加凉白开水冲服,每日1剂。

(2)肠道气滞

①白萝卜1个,切成条块状,不拘时食用。

②白萝卜200g,菠菜200g。将菠菜洗净切断,入沸水中烫3分钟,捞出,萝卜洗净切细丝,与菠菜同入大盘内,加

调料调味,每日1剂服之。

③炒决明子15g,蜂蜜30g。将决明子炒香捣碎,加水,300~400ml,煎煮10分钟,冲入蜂蜜,每日l剂,分2次服。

(3)脾虚气弱

①黄芪3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蜂蜜适量。将黄芪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和洗净的粳米同煮稀粥,待

熟后,加蜂蜜适量调合,每日1剂,分2次服。

②蜂蜜30g,凉白开水冲服,不拘时。

(4)脾肾阳虚

①核桃仁、松子仁,不拘时食用。

②肉苁蓉30g,锁阳2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蜜适量。将肉苁蓉、锁阳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粳米共

煮粥,待熟时,加入蜜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次服。

(5)阴虚肠燥

①百合50g,蜂蜜30g。将百合加水煮熟,入蜂蜜煮片刻,每日1剂,分3次饮服。

②白木耳50g,黑芝麻50g,蜂蜜30g,粳米lOOg,将黑芝麻、粳米、蜜共煮粥,待熟时纳入白木耳,煮半分钟食

用,每日1剂。

③蜂蜜50g,香油30g,凉开水1000ml。将蜂蜜放入大碗内,用竹筷不停地搅拌,使其起泡,搅至泡浓密时,边搅

动边缓缓倒入香油,搅拌均匀后,徐徐加入lOOml凉白开水,再搅拌,直至开水、香油、蜂蜜三者混合成液状,即

可食用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敷脐法

①大黄30g,皂角25g,黑丑20g,朴硝20g。上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以蜂蜜调药末适量成膏状,敷

于肚脐孔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②皮硝9g,皂角末1.5g。将皮硝用水溶解后,再加入皂角末,调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天1次。用于肠道实

热便秘。

③大黄、芒硝、枳实各等分,蓖麻仁适量。前3味药研为细末,取药粉6g,用蓖麻仁去壳捣烂同药粉混合成糊

状,敷于肚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④大黄、芒硝、生地、当归、枳实各30g,厚朴、陈皮各15g。上诸药共研细末,过筛,用蜂蜜水调成膏,压成饼

状,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⑤当归60g,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麻油熬,黄丹收膏,摊于牛皮纸上,敷神阙穴。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⑥枳实30g,青皮15g,槟榔15g,食盐30g。将4味药混合共碾成粗末,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将药包放于患者脐

部熨之,冷后再炒再烫,持续40分钟,每天2~3次。用于肠道气滞便秘。

⑦白术5g,黄芪5g,葱白、生姜、蜜适量。将前2味共研为细末,与葱姜共捣如泥,再加蜜少许共融,制饼敷

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⑧淡豆豉、松子仁各9g,皂角刺12g,五倍子、火麻仁各6g,葱白适量。将前5味药混合共研细末,加入葱白共捣

烂如膏状,将适量的药膏敷于患者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⑨白芍50g,当归50g,熟地50g,大黄10g,芒硝10g。将上诸药混合研成细末加水及少量蜂蜜煎熬成浓稠膏状备

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布于蜡纸或纱布上,敷贴于患者肚脐上,胶布固定,一般24小时以内大便即通。用于阴

血虚肠燥便秘。

⑩葱白半斤,先将葱白捣烂如泥,再炒热,敷于脐部,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

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⑩附子15g,苦丁香、川乌、白芷各9g,胡椒3g,大蒜lOg,蜂蜜适量。前5味共研细末,与大蒜同捣成饼,加蜂蜜

适量调成膏状敷脐,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⑧半夏、硫磺各等份。将上2味研为细末,取药粉3g,用醋、酒各半调成糊状,敷于脐,外用胶布封固,每日1

次,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2)塞肛门法。①皂角1条,红砂糖60g,葱白60g。将红砂糖熬煎成浓缩液倒出冷却后搓成条状,皂角煨黑存性研末,葱白捣汁。

再以糖条浸入葱白汁然后粘上皂角末,再纳入肛门内,不久可大便畅通。用于各种便秘。

②取老姜似指头大,长约5cm。用草纸包裹,置于火中煨热取出,蘸上麻油塞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秘。

③白萝卜条、浓盐水适量。将白萝卜条浸入50%的浓盐水中,浸2~3天,取出后立即插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

秘。

④蜂蜜适量。将蜂蜜微火煎熬,制成蜜栓,塞入肛门内,每天1次。用于各种便秘。

⑤牙皂3g,面粉lOg。将牙皂研为细末,与面粉混合,用冷开水调成条状,纳入肛门内。用于妇女大便不通。

(3)灌肠法

①肥皂适量,加水制成肥皂水,取50~lOOml灌肠。用于各种便秘。

②大猪胆2枚。取猪胆汁隔汤炖透消毒,用时加开水,调成50%胆汁液,每次用40ml灌肠。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元明粉9克,温开水化服。

2.生大黄6克,开水泡服。

3.番泻叶6克,开水泡服。

以上三方均适用于热秘证。

4。萝b子(炒)6克,皂荚末1。5克。共研细末开水送服。适用于气滞痰浊之便秘(《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黑芝麻60克,捣碎,用蜂蜜调食。每日工一2次。适用于津枯肠燥之便秘(《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

6.生首乌20克,煎服,可润肠通便(湖北中医学院《函授辅导资料》,1983年u期)。.、

7.当归工5克,火麻仁15克,水煎服。适用于老年津亏血虚之便秘(《实用中医内科学》,.

8.白木耳5克,水煎,掺入白砂糖适量,此为一日量,分2一s次服。适用于阴虚肠燥之老年便秘(《中医杂

志》,1985年1期)+

(二)外治法

1.敷气海穴法。大田螺三个捣烂,加盐少许,敷贴脐下气海穴,适用于热秘(《中医外治法》)。

2。熨脐法:葱半斤,捣成饼敷脐上,用热水袋,熨葱饼上,适用于冷秘(《同上》)。

3.敷脐法。皮硝9克,、加水溶解,再加皂角末1.5克,调敷脐上,适用于热秘(《同上》)。

4.握药法。以巴豆仁、干姜、良姜、韭子,硫黄、甘遂、白槟榔各1。5克,研极细末合匀,‘用米汤调分成二丸,先以花椒汤洗双手,然后用麻油涂手心握药,俟大便得下,则以冷水洗手去药,适用于冷秘(《中医杂

志》,1985年1期)。

二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减少喛气频作。苔薄脉弦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麦芽3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胁痛加减:

1.胁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2.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可于原方中去辛温之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理气,和络止痛。

4.若气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急烦躁,头晕寐差,舌红少津,脉弦细。

5.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乌、栀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阴清热。

胁痛加减2:

1.上方常加延胡索;

2.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

胃散加焦楂曲、党参;

6.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子、菊花、桑叶。

7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过大,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

8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

9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玫瑰花、香橼皮、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若肺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证见胁痛,肠鸣泄泻,腹胀纳差者,

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12克炒白芍7.5克炒陈皮5.5克防风4克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

2.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连。

若脚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恶心呕吐,喛气频作者,

四七汤加减

半夏15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厚朴9克

若肝郁气滞日久,临床表现腹中攻窜胀痛,抑郁忧虑等症状者,

木香顺气散加减:

广木香6g,青陈皮各6g,炒枳壳10g,川厚朴10g,台乌药10g,制香附10g,炒苍术10g,缩砂仁3g

(后下),槟榔10g,瓜蒌15g。

加减:嗳气、腹胀明显者,加刀豆壳6g,莱菔子9g;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大便不爽者加制大黄3g,芦荟6g。

2瘀血停着:胁痛如剌,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旋复花汤旋复花9克葱14茎茜草少许

胁痛加减:

1.胁肋刺痛较重,方中可加归尾、桃仁、郁金、延胡索等药,以增强理气和血之功。

2.血瘀之重证,胁肋刺痛,痛不可忍,彻夜难眠,胁下癥块者,可配合复元活血汤以增强祛瘀散结,疏肝通络之力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6克桃仁9克红花9克五灵脂6克制香附6克枳壳6克乌药6克延胡索3克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胁痛加减:

1.血瘀化热者,加大黄、丹皮、栀子;

2.胁下有癥块者,加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土鳖虫等,或配合服用大黄庶虫丸、鳖甲煎丸;

3.正气渐衰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临证参考:

1.趺仆闪挫而致凉血内停,胁肋疼痛者,可用复元活血汤,另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或三七粉、七厘散等成药。

2.若胸胁胀满剌痛,痛处不移,口渴欲饮,得热饮稍舒,舌质黯紫,脉细涩时,用旋复花汤加味,常用旋覆花、茜

草、合欢花、柏子仁、丝瓜络,以通阳和血,行气散滞。

3.若见胁痛如剌,卧着不安,剧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冯痛剧,脉涩之肝络不和,络实之证,涌辛温通络,常用药

物有荜菝、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高良姜、蒲黄、茯苓、桂枝、当归须、淡姜渣。

4.若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结,可加土鳖虫、蜣螂;

5.若症属虚寒,可加枸杞子、肉苁蓉、胡桃、鹿角霜。

6.邪伏络脉,必须以辛香温通,躁动络中伏邪,络脉才能畅和。邪在络久化热化燥者,以辛润为法,

旋复花汤加桃仁尾、桃仁、红花、柏子仁、生地、麻仁等。

复元活血汤

;柴胡5克瓜蒌根3克当归3克红花2克甘草2克炮穿山甲2克酒大黄10克酒桃仁泥5克

1.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气止痛之力;

2.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

鳖甲煎丸;

炙鳖甲36克射干9克黄芩9克北柴胡18克鼠妇9克干姜9克大黄9克白芍15克桂枝9克葶苈子3克(熬)石

苇9克厚朴9克牡丹皮15克瞿麦6克紫葳9克半夏3克人参3克土鳖虫15克炙阿胶6克炙蜂房12克赤硝36克蜣螂18克

桃仁6克

1.若久病体弱者,可与补益之剂结合使用,如配入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

2.疼痛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胀满甚,加三棱、莪术、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4.饮食不香,纳食难消,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以和胃消食。

若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脉络不和,气滞血阻。证见积软而不坚,固而不移,胀痛有定处,舌质暗,脉弦者,

大七气汤合失笑散加减半夏15克白茯苓12克姜厚朴9克紫苏6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

若肝气郁结,瘀血停着,络脉痹阻,瘀停胸胁,证见胸胁剌痛,憋闷不舒,心悸懊,急躁善怒,舌暗,脉涩者,

血腑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若瘀血阻肝脾脉络,致使脉道不通,肝脾血瘀。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疼痛,面色黯黑,唇色紫褐,头颈胸臂有

血痣

调营饮:

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

克。

加减:大便色黄加参三七、侧柏叶;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苔腻加半夏、苍术、红花。

3肝胆湿热: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肿痛。目黄身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龙胆泻肝汤加减

;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

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1.胁痛胸闷,恶心呕吐较剧者,原方可减去当归、生地,酌加川楝子、郁金,陈皮、半夏等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2.若热重于湿,耗伤津液,出现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

3.如湿重于热,损伤脾阳,出现脘痞腹胀,纳少便溏,神倦乏力者,方中酌减滋腻之品,可加白术,茯苓、苡仁、砂

仁等以健脾祛湿。

加减

1.便秘者,加大黄;

2.大便不爽者,加炒枳壳、生白术,白术用量30g以上;

3.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

4.小便黄赤者,加白茅根、滑石;

5.有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秦艽、丹参等。

肝胆湿热兼胆胃不和者

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4.5~6克淡竹叶9克仙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黄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皮4.5克

滑石9克甘草粉1.5克青黛0.5克

1.若呕多,可加黄连、苏叶。

2.湿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朴。

3.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若湿热交蒸证:胆汁外溢于肌肤,发为黄疸,症见目黄身小便黄,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心中懊,恶心呕吐,

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蒿18克(包)栀子14克大黄6克

1.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2.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

3.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

4.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

5.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

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若湿热煎熬日久,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大柴胡汤;

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加减: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胁痛加减:

1.砂石阻滞,绞痛发作者,加海金沙、茵陈、金钱草、威灵仙等;

2.热毒壅劢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柏等;

3.蛔虫所致者,配合乌梅丸;

4.胁痛剧者,加川楝子、三棱、莪术、姜黄等。

5.本证若属结石阻滞致绞痛发作者,当重用大黄通里攻下,或加芒硝。

若症见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胆道蛔虫)

乌梅安蚘丸加减;

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川椒6克

桂枝9克人参12克黄柏9克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肋剧痛,边及肩背)

合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制作散剂(矾石散.组成:矾石(烧令汁尽)8分,藜芦(炙)8分,防风8分,细辛8分,干姜8分,白术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子8分,附子(炮)8分。)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一贯煎;

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加减: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胁痛加减:

1.若心中烦热甚,加炒栀子、酸枣仁以清热安神。

2.若头晕目眩甚,可加黄精、钩藤、菊花以补肝肾而止眩晕。

3.若目干畏光,视物昏花者,方中可加女贞子、草决明等以养肝明目。

胁痛加减2:

1.阴虚重者,加阿胶、鸡子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

2.腰腿酸软者,加何首乌、山萸肉,或配合六味地黄丸;

3.骨蒸潮热者,加丹皮、地骨皮、银柴胡、白薇;

4.舌光无苔者,加天花粉、玉竹、乌梅、石斛;

5.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太子参;

6.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丹参;

7.若兼气虚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卧,乏力等,可于上方中加生黄芪并佐少量知母。

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或腹痛,绵绵不休,劳则加重,神疲乏力,胆怯忧郁,或惊恐不安,面淡不华或黄色晦滞,畏寒

肢冷

暖肝煎加减;当归6克茯苓6克枸杞子9克小茴香6克肉桂3克(粉,冲服)乌药6克沉香3克生姜5片

1.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温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胁痛加减:

1.神疲乏力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

2.阳虚甚者,吴茱萸、鹿角、巴戟天、山萸肉、酸枣仁、木瓜等。

单方验方。

1.香附10克紫苏梗10克生姜3片葱白五寸。水煎服适应于肝郁气滞之胁痛。

2。当归15克白芍30克杞子15克生地15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水煎服,适应于肝阴不足之胁痛。

3.全瓜蒌1枚没药3克红花3克甘草6克水煎服适应于瘀血停着之胁痛。

4。龙胆草15克金钱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应于肝胆湿热之胁痛,并可用于胆结石。

5.青皮60克玄胡150克共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6克适应于肋间神经痛。

6.茵陈15克板蓝根30克龙胆草10克败酱草工5克水煎服,适应于旰郁化热或湿热困阻之胁痛。.

7.五味子10克太子参15克蒸首乌15克丹参工5克水煎服适应于旰肾阴虚之胁痛。

单验方

(1)舒肝片香附300e,川木香、十大功劳、虎杖、田基黄各1509,金钱草、红孩儿各1759,木通759,淀粉适量,

硬脂酸镁适量。将上药制成片。1次8片,1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肝炎之胁痛、脘胀等症。

(2)太子参lOOg,三七1009,郁金1509,五味子609,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5g,日服2次。用于脾虚肝郁之胁痛。

(3)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茵陈、半枝莲、蒲公英、板蓝根各适量,水煎服,日2次。用于湿热中阻之胁痛。

(4)藿香、酒黄芩、杏仁、橘红、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焦白术、草蔻各适量。用于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胃失和降之证。

3.食疗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适量,煎汤作羹饮。用于阴虚肝郁之胁痛。

(2)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橼、橘红,各适量入粥。用于脾虚肝郁胁痛。

二十六、黄疸

(一)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发热口渴,小便秘结,心中懊,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交蒸所致,属于热证

脾胃湿热证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腹胀便秘。心中懊,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舌苔黄腻,

1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8克(包)栀子14克蒲公英9克赤芍9克郁金9克萹蓄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大黄6克

1.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2.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

3.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

4.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

5.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

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黄疸加减:

1.本方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以助湿热从小便而去。

2.若腹部胀满,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气。

3.若恶心甚,苔黄厚者,加黄柏、黄芩以清热燥湿。

4.若兼心烦失眠、衄血者,可加用健脾化湿之品,如白术、茯苓等,并酌减苦寒清热之药,以防脾阳损伤而转为阴

黄。

黄疸加减2:

1.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重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

2.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

3.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

4.湿重于热见发热不扬者,加黄芩、竹茹;

5.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陈皮;

7.大便溏滞粘臭者,加制大黄、木香;

8.热重兼表症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

10黄疸消退缓者,可重用赤芍,或据症加化痰药如杏仁、陈皮、青黛、白矾之品。

湿重于热证: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微黄。

2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30克猪苓3克泽泻5克白术3克茯苓3克桂枝2克

黄疸证加减:

1.应加藿香、白蔻仁、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湿浊。

2.若兼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后用本方。

3.若湿热交蒸较甚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之功。

4.若兼呕逆者,乃因胃浊上逆,宜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呕。

5.若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

6.若腹胀较甚,加大腹皮、木香行气消胀。

黄疸加减2:

1.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重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

2.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

3.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

4.湿重于热见发热不扬者,加黄芩、竹茹;

5.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陈皮;

7.大便溏滞粘臭者,加制大黄、木香;

8.热重兼表症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

10黄疸消退缓者,可重用赤芍,或据症加化痰药如杏仁、陈皮、青黛、白矾之品。

肝胆湿热证

热重于湿者,兼身絷烦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数,

3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酒龙胆草6克炒黄芩9克栀子9克茵陈50克车前子9克泽泻12克生大黄9克

赤芍9克生地黄9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北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黄疸加减:

1.黄疸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钱草;

2.热重于湿见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芦根、青蒿等;

3.湿重于热见脘痞纳呆者,加厚朴、苍术、砂仁;

4.湿重呕逆者,加草豆蔻、佩兰;若为痰湿蒙蔽心包;

5.症见神识昏蒙,是时或谵语,苔腻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汤(石菖蒲栀子竹叶丹皮郁金连翘姜汁竹

沥菊花滑石牛蒡子玉枢丹)加赤芍、茵陈、苏合香丸,重用生地黄,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湿重于热者,兼发热不扬,肢倦困重,口粘口腻,大便溏滞,舌红,苔黄白腻滑,脉弦滑或弦滑略数。

4甘露消毒丹;藿香6克白蔻仁6克清半夏6克石菖蒲9克生薏苡仁10克茵陈16.5克茵陈50克木通7.5克

黄芩15克连翘6克赤芍6克郁金6克

1.若高热口渴,身目发黄,肢体酸痛,二便不畅属于湿热并重者,可加栀子、大黄、白茅根以清热泻火,解毒通黄。

2.若低热不退胸闷,纳呆,肢倦,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脉滑数者,可加秦艽、金钱草、柴胡、青蒿以疏泄肝胆,

祛除热邪。

3.若颐肿而湿不重者,可加青黛或板蓝根,以增强解毒作用。

4.若咽肿,可加板蓝根、牛蒡子、金银花、山豆根利咽散结。

5.若黄疸者,可加秦艽、栀子、大黄、金钱草等利胆退黄。

6.若热淋,小便涩痛者,可加白茅根、竹叶、石韦、萹蓄以清热通淋。

黄疸加减:

1.黄疸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钱草;

2.热重于湿见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芦根、青蒿等;

3.湿重于热见脘痞纳呆者,加厚朴、苍术、砂仁;

4.湿重呕逆者,加草豆蔻、佩兰;若为痰湿蒙蔽心包;

5.症见神识昏蒙,是时或谵语,苔腻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汤(石菖蒲栀子竹叶丹皮郁金连翘姜汁竹

沥菊花滑石牛蒡子玉枢丹)加赤芍、茵陈、苏合香丸,重用生地黄,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3胆腑郁热目黄、身黄鲜明或呈黄绿色,右胁疼痛剧烈拒按,痛彻肩背,口苦呕逆,脘腹胀满,小便短赤灼热

5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炙枳实4克生大黄6克金钱草30克金银花10克海金砂15克蒲公英

10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黄疸加减:

1.大便干结,腹胀甚者,加芒硝、焦槟榔;

2.高热烦躁者,加山栀子、生石膏、知母;

3.痛剧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4.黄疸重者,茵陈用90克(后下),赤芍用30克,并加虎杖、半边莲等;

5.砂石阻塞较重者,金钱草用至60克,并加鸡内金、海浮石等;

6.若胆热瘀结演变成火毒,症见黄疸深重,高热寒战者,宜合用黄连解毒汤,凉血泻下,清利肝胆。热毒炽盛证:身目黄色鲜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发热或高热烦躁,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

赤。

6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黄连3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赤芍9克丹皮9克连翘9克茵陈蒿

50克生大黄9克生地9克甘草4.5克

黄疸加减:

1.高热不退宜加水牛角;

2.黄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参、白花蛇舌草、虎杖;

3.气阴伤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参、玄参;

4.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地龙;

5.若出现昏迷者,宜鼻饲安宫牛黄丸。

热毒内陷证:面、目、身黄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发热不退或入暮高热,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龈出血呕血便

7清营汤加减;水牛角120克(先煎小时)生地黄15克银花9克黄连5克栀子9克连翘6克麦冬9克玄参9克

丹皮9克赤芍9克大黄9克茵陈50克

黄疸加减:

1.腹胀如鼓,腑气不通者,加槟榔、芒硝;

2.狂躁,抽搐严重者,加全蝎、地龙、天麻、钩藤;

3.黄疸深重加半边莲、虎杖、白花蛇舌草;

4.出血严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黄粉;

5.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

临证参考:

1.本证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应急进人参、西洋参补气防脱,而勿拘泥进补滞邪之说。

2.若见脉细肢冷蜷卧,应大胆用附子、人参、干姜回阳救脱;

3.若见肢厥,神识淡漠,汗出如油,蜷卧囊缩,为肾衰竭,证情凶险,须急用回阳救急汤化裁以回阳救逆,固脱开

窍,或加参附注射液静点。此外,还应密切观察出血、神志及动风的动态变化。

4急黄:发病迅速,身目均黄,其色如金,主高热烦渴。胁痛腹痛。神昏谵语。衄血、便血,出现瘀斑

8犀角散;犀角屑15克人参15克(去芦头)茯神15克龙齿30克麦门冬30克黄芩15克甘草15克

黄疸证加减:

1.可加生地、丹皮、元参、石斛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2.若神昏谵语,可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营开窍。

3.若衄血、便血或瘀斑者,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等凉血止血之品。

4.若小便短赤不利,或?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清热利尿之品。

5.若舌质红絳苔黄厚、腹胀不大便,狂躁不安,为气分热毒炽盛,可用栀子金花汤清热解毒。

6.若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

7.若动风用羚羊角粉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

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可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共奏平肝阳,止眩晕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

角散。

4、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用治热病神昏,壮热,躁狂,抽搐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

丹;用治热毒发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汤中取效。

热毒炽盛证:身目黄色鲜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发热或高热烦躁,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

9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3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赤芍9克丹皮9克连翘9克

茵陈蒿50克生大黄9克生地9克甘草4.5克

黄疸加减:

1.高热不退宜加水牛角;

2.黄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参、白花蛇舌草、虎杖;

3.气阴伤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参、玄参;

4.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地龙;

5.若出现昏迷者,宜鼻饲安宫牛黄丸。

(二)阴黄: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呆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神疲畏寒

10茵陈术附汤;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5克白术9克茵陈30克

黄疸证加减:1.可加茯苓、泽泻、郁金、川朴等行气利湿之品。

2.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

3.若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兼证:

一.若兼木郁脾虚,肝脾失调,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难,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者,治宜疏肝

扶脾,配服逍遥散。

二.若兼胁下癥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脉弦细,属气血两虚,浊邪瘀阻脉络,可用配硝石矾石散,

以祛湿浊,化瘀软坚。

三.若黄疸日久,气滞血瘀,兼见癥块,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虚寒,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寒湿困脾证:身目俱黄色晦暗,畏寒喜暧,倦怠困重,脘痞腹胀,纳少便溏,或胁肋胀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浮肿,

11茵陈术附汤加味;炮附子5克茵陈30克桂枝5克党参5克白术9克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

茯苓9克泽泻9克川芎6克

黄疸证加减:

1.可加茯苓、泽泻、郁金、川朴等行气利湿之品。

2.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

3.若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黄疸加减2:

1.腹冷痛便溏者,加吴茱萸、肉豆蔻;

2.胁下痞块,兼见瘀阻者,加莪术、红花、炒土鳖虫;

3.脘痞腹胀者,加厚朴、木香;

4.若损及脾肾之阳,症见肢冷腹凉,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淡脉细者,加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上方

中桂枝改用肉桂。

临证参考:

1.附子、干姜、桂枝之类温阳散寒之品为主药,必须酌情调整剂量。

2.寒湿重者,适当加入补骨脂、仙灵脾、益智仁等温补肾阳之品,防止向脾肾虚转化。

3.活血药物宜用偏于辛温之川芎、红花、当归尾等以利散寒除湿。

4.本证向愈期,常有脾虚湿滞或肝胆两虚之证,以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化裁,并佐温中健脾之品,防止寒湿再

起。

兼证:

一.若兼木郁脾虚,肝脾失调,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难,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者,治宜疏肝

扶脾,配服逍遥散。

二.若兼胁下癥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脉弦细,属气血两虚,浊邪瘀阻脉络,可用配硝石矾石散,

以祛湿浊,化瘀软坚。

三.若黄疸日久,气滞血瘀,兼见癥块,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虚寒,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阴虚湿阻证:面目身色皆呈灰黄,腰酸膝软,眩晕目涩,五心烦热,纳少肢困,脘痞腹胀,尿黄

12六味地黄丸合二冬车汤加减;生地.山萸肉天门冬.楮实子茯苓车前子茵陈丹皮赤芍郁金太子参

加减:

1.胁肋隐痛者,加白芍、川楝子;

2.腰酸膝软重者,加川断、杜仲;

3.阴虚血热出血者,加生槐花、生茜草;

4.大便滞而不畅者,加香附、枳壳;

5.兼湿热者,宜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半边莲;

6.夹瘀者,加丹参、泽兰、王不留行等。

肝脾血瘀证:身、目黄而晦黯,胁下有痞块,可兼见痞块胀痛或剌痛,脘腹作胀,面色暗滞或黧黑,皮肤赤丝红缕,

13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6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五灵脂6克制香附6克枳壳6克延胡索3克

生黄芪9克茵陈蒿50克泽泻9克

黄疸加减:

1.胁下痞块较硬,胀剌痛重者,加炮甲、土鳖虫、三棱、莪术之类;

2.有出血现象者,牙龈出血加三七粉、白茅根;

3.呕血便血者加三七粉、白及、地榆、血余炭等;

4.若兼寒湿困脾,基本方中宜去桃仁、赤芍、丹皮、加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等;

5.若阴伤者,加生地、麦冬、女贞子等。

14送服鳖甲煎丸;炙鳖甲36克射干9克黄芩9克北柴胡18克鼠妇9克干姜9克大黄9克白芍15克桂枝9克葶苈子3克

(熬)石苇9克厚朴9克牡丹皮15克瞿麦6克紫葳9克半夏3克人参3克土鳖虫15克炙阿胶6克炙蜂房12克赤硝36克蜣螂18克桃仁6克

1.若久病体弱者,可与补益之剂结合使用,如配入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

2.疼痛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胀满甚,加三棱、莪术、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4.饮食不香,纳食难消,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以和胃消食。

若胁下徵积胀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制作散剂)

脾虚湿滞

15黄芪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黄疸消退后,湿热留恋

16茵陈四苓散加味;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0g,三棱9g,莪术9g,贝母15g,昆布10g,夏枯草6g,黄药子

10g,茵陈蒿16g,陈皮10g。

验方:

1.茵陈60克,大枣18个浓煎,每日一剂早晚服,并吃枣。

2.大青叶30克,水煎服,连服15曰左右。

3.小蓟根60克,水煎服,连服10日左右。

4.茵陈15--30克,板兰根30克,胆草15克,水煎服,连服15日左右.以上验方均适用于阳黄证。、

(二)通关法;

1.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少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一次,用于阴黄。

(三)外用法.

茵陈蒿一把,生姜一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以治黄疸。

单验方

(1)鲜平地木、鲜车前子、红枣各适量,煎汁代茶,连服数日。用于湿热型黄疸。

(2)茵陈50g,绿豆500g(捣末),大蒜4头(去皮),水煎服。用于湿热黄疸。

(3)大黄30g,枳实5枚,栀子7枚,豆豉0.6L,水6L,煮取2L,分3次服。

(4)鸡骨草5~15g,瘦猪肉50g(淘米水洗去脂肪),煮水20分钟,顿服,每日1次。用于/b)l,黄疸。

3.食疗方

(1)茵陈金钱白面散:茵陈500g,金钱草400g,白面200g,白糖150g。上药共研细末,与白面、白糖拌匀,每服

lOOg,做成熟食服之,连用至黄疸消退。

(2)栀子花根煨肉汤:栀子花根鲜品500g或干品250g,猪前腿夹心肉(去肥)500g,黄酒1匙。栀子花根和夹心肉切成

小块,入砂锅加冷水,文火烧开,文火炖1~2小时,喝汤lOOml,日2次,肉可佐餐食之。

(3)茵陈麦芽红枣汤:茵陈15g,大麦芽20g,红枣10个,白糖少许。上物入锅炖半小时,每日160~200ml,连服助

黄疸消退。

4:外治法

(1)擦身法:用生姜250g,茵陈250g,同捣烂以布包之,时时周身擦之,助黄疸消退,1bJL,尤宜。

(2)熏洗法:地骨皮120g,生姜、茵陈各等量。地骨皮煎汤熏洗全身后,用生姜、茵陈各等份捣烂用布包好,揉擦

全身,每日1~2次。用于黄疸型肝炎,助黄疸消退。

二十七、积聚

A聚证

肝气郁结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脉弦

逍遥散;

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积证加减:

1.若气滞较重,症见胁肋胀痛,喛气,善太息,可加香附、青皮、木香、佛手、枳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2.若肝郁化火,证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而干,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可先

加丹皮、栀子、黄芩、龙胆草、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药以清肝泻火。

3.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喉干燥,心烦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可选加首

乌、杞子、玄参、天冬、菊花、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以养阴安神。

4.若肝气横逆犯胃,证见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呃逆喛气,善太息,脉弦,可选加陈皮、半夏、砂仁、麦芽以和胃降

逆。

5.若肝气横逆乘脾,证见两胁胀痛,脘腹满闷,烦躁易怒,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缓,可选党参、白

术、薏苡仁、车前子以健脾利湿。

6.若气滞日久,致使血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瘀暗,脉象沉涩,可选加玄胡、莪术、桃仁、丹参、

红花、赤芍等以活血。

1肝气郁滞:

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加减;

北柴胡3克、木香3克、青皮3克、枳壳3克、厚朴3克、乌药3克、川芎3克、香附3克、

生白芍3克、当归3克、炙甘草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加减:

1.口苦舌尖红,兼有热象者,加黄芩清泻肝热;

2.两胁胀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3.兼瘀者,可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食滞痰阻证:腹胀或痛,便秘纳呆。腹部时有条状物聚起。舌苔腻,脉弦滑。

六磨汤;

木香5克天台乌药5克槟榔5克黑沉香5克枳实5克大黄5克

加减:

1.若痰湿较盛,可配入二陈汤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

2.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舌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神曲等以徤脾消导,燥湿化痰。

3.若患者有经常发作的病史,其病因是蛔虫结聚,阻于肠道,可配服乌梅丸,或驱虫汤。

加减:

1.若肝气夹痰交阻,咽梗不利者,可加紫苏、半夏、厚朴、茯苓行气化痰;

2.若兼脾虚便溏纳差者,可加党参、白术、鸡内金、炒麦芽等健脾益胃。

若痰湿较重+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陈皮9g炙甘草3g。

热结腑实证候腹痛剧烈,辗转不安,便秘纳呆,发热口渴,舌质红,舌苔黄燥或厚腻,脉弦数。

大承气汤;大黄12克(包)厚朴24克枳实5克芒硝8克(包)

一般先试用小承气汤无效后,再用本方。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加减:

1.津伤甚者,加生地、玄参以养阴凉血;

2.若腹胀甚者,加槟榔、木香、莱菔子理气消胀;

3.若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等降逆止呕。

临证参考本证攻下要适度,便通热泻后以养阴益气为主。

B积证

1气滞血阻

柴胡舒肝散:

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香附15g,陈皮12g,广木香12g,鸡内金15g,建曲12g,黄连6g。

加减:若痛甚而暖气呕吐者,加沉香6g,砂仁6g(后下),厚朴,延胡索15g;兼有神倦乏力,可加南沙参30g,茯苓30g;

若痛势急迫,泛酸嘈杂,舌边红,可加焦栀子15g,乌贼骨15g。

合失笑散(处方】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2瘀血内结:

膈下逐瘀汤;

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

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合六君子汤: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石菖蒲、姜汁

若积块大而坚硬作痛+

鳖甲煎丸

人参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麸炒)150g,干姜150g,鼠妇虫90g,大黄150g,黄芩90g,葶苈子30g,石韦150g,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麦(炒)120g,厚朴(制)150g,蜣螂虫180g,银硝360g,土鳖虫(炒)150g,凌霄花150g,鳖甲胶300g,柴胡180g,阿胶150g,生半夏(漂洗)150g。

3正虚瘀结:

八珍汤;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化积丸;大黄..30克,巴豆6克,高良姜15克。研极细粉,米饭为丸如绿豆大,以灶心土或朱砂上衣,米泔水送服

外治法.

1.水红花膏,用水红花或子,每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用纸摊贴,以无方为度。,

2.贴痞琥珀膏。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贴之。

单验方

(1)甲鱼1只,用黄泥封固,焙黄去泥,研细末。每服6g,每日3次,红糖调冲服。治肝脾肿大。

(2)醋炒三棱、莪术、黑丑、白丑、槟榔、茵陈各15g,研细末,醋糊为丸。每服5g,每日2次。治腹中积块。

(3)藤梨根、生薏苡仁、连苗荸荠各30g;或龙葵、黄毛耳草各15g,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g;或藤梨根、水杨梅根、虎杖根各30g。均水煎服。用于脘腹积块(胃癌)。

(4)三棱、莪术各15g;或三白草60g,大蓟、地骨皮各30g;或半边莲、半枝莲、黄毛耳草、薏苡仁各30g,天胡荽60g。均水煎服。可用于右上腹积块(肝癌)。

(5)苦参9g,生、熟薏苡仁各74g,煅牡蛎、土茯苓各24g,紫参、生地、地榆各12g;或白花蛇舌草、菝葜各60g,垂盆草、土茯苓各30g;或薄公英、半枝莲各24g,白花蛇舌草、银花藤、野菊花根各30g,露蜂房9g,蜈蚣2条。

均水煎服。可用于下腹之积块(肠癌)。

2.外治法均用于治疗积久不散。

(1)水红花膏用水红花或子,每1碗以水3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用纸摊贴。

(2)贴痞琥珀膏大黄、朴硝各309为末,以大蒜同捣膏贴之

第二十八章、鼓胀

气滞湿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喛气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

偏气滞证:

1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炙甘草1.5克醋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加减:

1.胁下痛甚者,加川楝子、姜黄;

2.腹胀明显者,加炒莱菔子,甚可予沉香粉0.6~1.Og吞服;

3.气虚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减大腹皮、枳壳用量;

4.食少纳呆者,可加生山楂、砂仁、藿香、佩兰;

5.暖气胸闷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口干口苦头晕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栀子;

6.大便不畅者,加槟榔、大黄;

7.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茯苓皮、冬瓜皮等。

偏湿阻证:

2胃苓汤加减;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气滞湿阻并重证:

柴胡疏肝散与胃苓汤合用;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

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柴胡2克醋陈皮2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

枳壳1.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1.5克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3胃苓汤

组成;苍术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水湿困脾:脾大胀满,按之如囊裏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苔白腻、

4实脾饮;姜厚朴3克白术3克木瓜3克槟榔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炮附子3克白茯苓3克干姜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鼓胀加减:

1.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

2.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薏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3.气虚息短可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了。

4.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胸。

加减:

1`气虚息短者,加党参、黄芪;

2`阳虚湿盛者,加肉桂、苍术、茯苓;

3`胁腹胀痛者,加郁金、青皮、砂仁。水热蕴结:

5中满分消丸;白术人参炙甘草猪苓(去黑皮)姜黄各5克白茯苓炒枳实干姜砂仁6克泽泻橘皮各9克炒知母12克炒黄芩10克炒黄连法半夏各5克姜厚朴10克

+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12克),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小便赤涩。面目皮肤发黄。

6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白术3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猪苓3克姜黄3克白茯苓6克干姜6克砂仁6克泽泻9橘皮9克炒知母12克炒黄芩36克炒黄连15克半夏15克枳实15克厚朴30克茵陈蒿40克(包)栀子14克大黄6克

1.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见面目皮肤发黄者,去人参、生姜,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

2.若湿热下注,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萹蓄、瞿麦以利尿通窍。

3.若热壅气滞水阻而血瘀,症见腹大皮苍,络脉暴露,舌紫脉涩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加减:

1.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

2.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

3.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

4.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

5.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

6.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7舟车丸加减;面煨甘遂3克醋紫大戟3克黑丑头末12克大黄6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轻粉0.3克

瘀结水留:

8调营饮: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面色黯黑。口渴不饮

9调营饮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莪术10g延胡索15g大黄10g瞿麦10g槟樃15g大腹皮15g茯苓10g陈皮10g肉桂5g甘草6g

加减;

1.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2.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

3.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

4.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

5.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加减:

1.胁下有癜块者,加生牡蛎、地鳖虫、鳖甲;

2.胁肋痛剧者,加炙乳香、炙没药;

3.兼有胀气者,加厚朴、大腹皮;

4.瘀热互结者,可加丹皮、栀子、连翘、白茅根;

5.鼻衄、齿衄者,选加白茅根、仙鹤草、羊蹄根、蒲黄、三七、茜草根;

6.黑疸者,加茵陈、海金砂。10若胁下肿大明显可合鳖甲煎丸

人参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麸炒)150g,干姜150g,鼠妇虫90g,大黄150g,黄芩90g,葶苈子30g,石韦150g,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麦(炒)120g,厚朴(制)150g,蜣螂虫180g,银硝360g,土鳖虫(炒)150g,凌霄花150g,鳖甲胶300g,柴胡180g,阿胶150g,生半夏(漂洗)150g。

若病久体虚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

11八珍汤;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12人参养营汤

组成。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阳虚水结: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13附子理苓汤;附子(炮)1钱5分,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1钱,白术(炒)1钱,猪苓1钱,

赤茯苓(去皮)1钱,泽泻1钱,官桂1钱。14济生肾气丸

附子9g白茯苓6g泽泻6g山茱萸6g山药6g车前子6g牡丹皮6g官桂3g川牛膝6g熟地黄6g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为细末,炼密为丸,每次15g

.脾肾阳虚证: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胖紫,偏于脾阳虚的,

15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茯苓9克肉桂6克

鼓胀加减:

1.如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2.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加减:

1.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服济生肾气丸;

2.胁下瘢块者,加鳖甲、穿山甲;

3.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诃子、石榴皮;

4.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5.腹胀较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6.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谷麦芽。偏于肾阳虚的,

16济生肾气丸;熟地1.5克山药3克茯苓3克山茱萸3克丹皮3克泽泻3克肉桂3克(粉服焗)车前子3克牛膝3克附子1.5克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

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阴虚水结:

1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合一贯煎【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郁金12克、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春砂仁9克、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加入川贝10克、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石膏15克、淡竹叶15克。

8.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肝肾阴虚证候腹大如瓮,胀满甚剧,常见青筋暴露,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不寐,牙宣出血,时有鼻衄,

18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生地黄9克、阿胶9克(包)、赤芍药9克、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

加减:

1.咽干、鼻燥有热者,加南沙参、百合、白茅根;

2.内热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石斛、麦门冬;

3.腹胀重者,加大腹皮、莱菔子;

4.鼻衄齿衄者,加茜草、鲜茅根、水牛角;

5.有潮热,烦躁不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6.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者,加龟甲、鳖甲、牡蛎;

7.若吐血,下血,血脱气微,汗出肢厥,脉微欲绝者,急用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8.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红,脾胃伤者,山药、扁豆、白术、白芍、谷芽、炙甘草,或佐用乌梅、木瓜之酸收敛阴。

)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单验方

(1)黄芪、白术各30~60g,黑大豆、茅根各30g,煎汤口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用于肝硬化腹水较重,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白球蛋白比倒置者。

(2)穿山甲、鳖甲、黑大豆、陈葫芦、冬笋各适量,煎汤服,每日3次。用于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腹水明显者。

3.食疗法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甲、腮及内脏),赤小豆60g,煮汤至肉烂为度,布过滤去渣后服用,每日1次,每次服250ml,连用2~3周。用于肝硬化腹水。

(2)胡桃山药粥:胡桃肉30g,桑椹子20g,山药30g,小米50g,大米50g,煮粥服数日。用于肝硬化脾肾俱虚之形瘦、纳差、脘腹满、大便溏薄等症。

(3)黑豆首乌复肝散:黑豆200g,藕粉500g,干小蓟lOOg,干生地lOOg,干桑椹200g,干何首乌200g,共研细面,每日用lOOg,做主食中,连续服用。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之形瘦面暗、胁痛、胁下痞块、肌衄等症。

(4)五豆食疗利水散:扁豆、黄豆、赤小豆、黑豆、大豆、莲子肉、山药、藕粉、冬瓜皮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60g,加入白面60g,做成食品,以之为主食。主治肝硬化腹水。

二十九、头痛

A外感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边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尤剧。常喜裏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1川芎茶调散;

川芎12克荆芥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甘草6克赤芍6克清茶6克防风4.5克薄荷24克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沬,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宜温散厥阴寒邪,

2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24克人参9克生姜15克红枣12枚

1.呕甚者,加陈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

2.头痛甚者,加川芎、当归以养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里散寒;

4.吞酸嘈杂,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头痛脑户觉冷,项背恶寒,名为“脑风”。时作时止,痛连眉梢,常如牵引状,目不能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

3神圣散加减;

麻黄10克细辛5克全蝎10克藿香10克

本方可加川芎、白芷。蒿本为基础方,

治疗偏寒头痛者。如头痛剧烈者,加蜈蚣、地龙、蝉衣。

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2风热头痛:头胀而痛,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引,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

4轻证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黄芩6克栀子6克

生甘草2.5克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1.若症见高热、口渴、鼻干、心烦、舌红、少津等热甚伤津之证,可加葛根以解肌,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热生

津。

2.若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可于上方加川贝、瓜蒌仁、沙参等以化痰生津。

5重证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10g、白芷10g生石膏15g菊花115g、藁本10g、羌活6~10g。牛蒡子黄芩连翘当归头

痛证加减:

1.风热夹湿,头痛且重,胸闷口渴者,加藿香、佩兰、黄连等;

2.发热甚者,酌减当归、蒿本、羌活用量,加金银花、栀子;

3.便干秘者,加少量大黄,以通为度;

4.兼心烦急躁者,加丹皮、栀子、玄参。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6黄连上清丸加减;

大黄12.5克黄芩12.5克赤芍12.5克荆芥穗12.5克生栀子7.5克连翘7.5克当归7.5克薄荷7.5克

桔梗7.5克元参7.5克黄连7.5克石膏7.5克菊花7.5克川芎7.5克天花粉6克甘草6克黄柏6克

临床:

1.若见发热咽痛,可加金银花、板蓝根清热利咽。

2.牙龈红肿疼痛,加知母、牛膝泻火清胃、导热下行。

3.两眼红赤作痛,加车前子、蝉衣清胆疏邪。

4.小便黄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若在夏令,多挟暑湿,临床表现为发热较高,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

7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若在秋季,多挟燥邪,症见头痛发热,咽干口燥,脉略数者,治宜疏风清燥热

8桑杏汤加减;

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头痛急性发作而伴有雷鸣之响者,称“雷头风”。症见头痛伴有雷鸣声响,头面起核块肿痛,憎寒壮热。此为湿热毒

气上冲,扰乱清窍。

9清震汤;

升麻10克、苍术10克、荷叶半张

1血管神经性头痛本方加天麻、丹参,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所致的偏头痛。

2如头痛剧烈,加藁本、白芷,肝阳、肝火甚,加龙胆草、夏枯草、钩藤;头痛如锥,加川芎、丹皮、赤芍。

3脑外伤后遗症本方加黄芪、地龙,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等所致的后遗症。

4如头晕,加杞子、菊花、桑椹子,头痛剧烈,加蜈蚣、全蝎,体虚,加党参、黄芪、黄精。‘

10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15克黄连15克人参3克橘红6克玄参6克生甘草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

牛蒡子3克炒白僵蚕2克升麻2克柴胡6克桔梗6克

1.临证若见表证明显,里热不重的,可酌减黄芩、黄连用量,加荆芥、防风、蝉蜕、桑叶等。

2.若表证已罢,邪从火化,里热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银花、青黛等。

3.若里热盛而燥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

4.肿硬难消者,加牡丹皮、贝母、赤芍、丝瓜络、夏枯草、橘皮等。

5.兼有睾丸炎者,加川楝子、龙胆草。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裏。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

11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头痛证加减:

1.若伴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以降逆止呕,

2.若见烦闷、纳呆、口苦粘腻,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此为湿郁化热所致,可加黄芩、黄连、黄柏、半夏以清湿

热。

3.如见胸闷腹胀,四肢困重,纳差,大便溏泻,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和中。

若症见喘咳痰多而胸闷,咯出不爽,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此为内有痰湿,外受风湿所致,祛风胜湿,祛痰平喘

12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

;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炒白芥子9克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B内伤

1肝阳头痛:

13天麻钩藤饮;

天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夜交藤9克,获神9克,生龙牡各30克。

2肾虚头痛:

14大补元煎;

人参少用10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若肾阴虚

15知柏地黄丸

;知母40g黄柏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肾阳虚,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而缓--

16右归丸;

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匮肾气丸【组成】(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

3血虚头痛:

17加味四物汤

.组成】熟地黄15g白芍药10g当归12g川芎8g桃仁6g红花6g

4痰浊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5瘀血头痛:

18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单验方

(1)治风寒头痛方

①苍术、细辛、白芷各lOg,共为细末,每服6g,日2次。

②川芎、蔓荆子各lOg,水煎服,日2次。、

③制川、草乌各6g,白芷、僵蚕各6g,生甘草9g,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用治顽固性风寒头痛效佳。

(2)治肝阳头痛方

①夏枯草30g,菊花18g,川芎15g,草决明15g,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②槐花lOg,菊花lOg,白蒺藜lOg,水煎服,日2~3次。

(3)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方

①全蝎、蜈蚣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29,日3次。

②川芎、白芷各15g,大头鱼鱼头1个,文火炖40分钟,饮汤。对偏头痛疗效尤佳。

(4)气血虚头痛方;黄芪40g,当归18g,川芎18g,牛蒡子20g,水煎服,日2--.3次。

3.药物外用及局部用药

更多>>风火头痛或阳虚寒凝头痛,可选用川芎lOg,细辛3g,白芷3g,冰片0.3g,研末取少许塞鼻,每日3--4次。

阳虚寒凝头痛,可用川乌20g,桂枝lOg,细辛lOg,白芷lOg,煎水熏洗疼痛部位。

验方

1.羌活、防风、红豆各等份为末。吹鼻取嚏,风寒头痛立止。(《玉机微义》).

2.川芎3克茶叶6克,水煎5分钟,饭前热服,治风热头痛。(《简便方》)

3.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风热头痛.(《永类钤方》)

4.。散偏汤。;川芎30克白芍工5克白芷3克郁李仁3克治偏头痛。

5.乌星散;制川芎、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o.9克,先煎川芎、南星、细辛、地龙四味,菊花最后入,稍煎即成,分两次服,冰片另研极细,分做两份,临服药时冲入一份,服后略休息,头痛即止。主要治阳气虚损,清阳不足于上的头痛。

6。地肤子同生姜研烂,冲酒热服,取汗即愈,治雷头风肿。(《圣济总录》)

7.鲜旱莲草拧汁滴鼻中,治偏头痛。(《圣济总录》)

8.制南星一两,荆芥叶一两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姜汤下二十丸,治风痰头痛不可忍。《济生方》)

9.大栝蒌一个,去瓤研末,放入碗中,用热水泡之,去滓服,治风热头痛。(《圣惠方》)

10。白芷、黄芩酒炒等份为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治眉棱骨痛。(《丹溪纂要》)

三十、眩晕

外感眩晕证:

风寒表证用

1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12克荆芥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甘草6克赤芍6克清茶6克防风4.5克薄荷24克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风热表证

2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豆豉5克、牛蒡子6克、荆芥5克、薄荷6克、竹叶5克、钩藤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3克

风燥表证

3桑杏汤加减;

桑叶3克、豆豉3克、杏仁4.5克、贝母3克、栀子3克、麦冬6克、沙参6克、玄参3克

风湿表证

4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独活6克、川芎3克、藁本3克、防风3克、蔓荆子2克、车前子5克、炙甘草3克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加重。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5天麻钩藤饮;

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明18克(先煎)山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加减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龙胆草10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牡蛎25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

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眩晕证加减:

1.若阴虚较甚,症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先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2.若肝火亢盛,症见眩晕,头痛较甚,耳聋,耳鸣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去杜仲、桑寄生。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

3.若大便秘结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加用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若眩晕剧烈,泛泛呕吐,手足麻木甚至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羚羊角等,以镇肝熄风。

5.若肝肾阴虚较甚,风阳翕张,眩晕较甚,伴有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用大定风珠育阴潜阳。

6.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

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加减:

1.肝火偏盛,面红目赤、咽痛明显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

火;

2.兼腑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3.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

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肝风内动、本病的肝阳上亢证:最易化火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发生中风。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肢体震颤、口眼?

斜等,重者则可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

6羚羊钩藤汤加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全蝎5克地龙5克蜈蚣5克僵蚕5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不寐若阳亢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可发生不寐。表现为失眠,性情急躁,目赤口苦等,治宜清肝泻热,佐以安神

7龙胆泻肝汤加

;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磁石15克龙齿15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若大便秘结者

8当归龙荟丸

;当归100g龙胆100g芦荟50g青黛50g栀子100g黄连100g黄芩100g黄柏100g大黄)50g木香25g麝香5g

2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脉细弱。

9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眩晕证加减:

1.若气虚而卫阳不固,自汗时出者,可加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

2.若气虚湿盛,伴有泄泻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术,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炒当归。

3.若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可表现为眩晕而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等,可用补中益气汤。

4.若气虚进一步发展,兼见阳虚症状,如形寒肢冷,腹中隐痛等,可于归脾汤中加桂枝、干姜以温阳益气。

5.若血虚心神失养者,可兼见心悸怔忡、不寐等,可加柏子仁、朱砂等以安神。

6.若血虚较甚,可见面色惨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冲粉)等。

7.若因失血引起,先按血证治以止血,后进行调治。如本证失眠不重者,

10十全大补汤加减;

人参6克(焗服)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生姜5片红枣5

枚黄芪12克肉桂3克(研粉焗服)

1.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自汗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敛汗固表。

加减

1.脾阳虚衰,,兼见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者,则在上方中去地黄、枸杞子、牛膝,加干姜、熟附片等以温运中阳。

2.如遇心脾两虚,心悸、少寐、健忘证候明显者,则可选用归脾汤以补血养心安神;

3.气血亏虚以血虚为甚者,往往有失血病史,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或圣愈汤加味,其中黄芪5份,当归1份,在大补元

气的基础上,促进血之生成,并可在方中加黄精、山药、枸杞子、鸡血藤等;

4.若有出血倾向者,则应寻找出血部位与原因,可参照血证辨证治疗。

若有出血病史,气血亏虚为甚者,

11当归补血汤;北黄芪30克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11圣愈汤;人参6克(焗服)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黄芪30克

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脉无力者--

12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肾精不足: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数。四肢不

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偏阴虚者:

13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眩晕证加减:

1.若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有热,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等以滋阴清热。

2.若精虚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在本方证的基础上参照肝阳上亢证进行辩证施治。

3.若失眠、多梦、健忘等心肾不交症状明日,可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4.若肾精虚甚,子盗母气,肺阴亦虚者,可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肾。

5.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偏于阴虚有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

2.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加入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亦可用右归丸主治;

3.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偏阳虚者用

14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肉桂3克炮附子3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眩晕证加减:

1.若寒象不重,可加巴戟天、仙灵脾易肉桂、附子以防辛燥太过而伤精。

2.若兼见短气喘逆,咳逆汗出等,为肾虚不能枘气,可加人参、胡桃仁、蛤蚧等以助肾纳气。

3.若兼见下肢水肿者,为阳虚水泛,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4.若兼见大便溏泄、腹胀少食等,可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止泻。

15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16杞菊地黄丸;

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枸杞子5克菊花5克(后下)

4.痰浊中阻: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17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4.5克明天麻3克(包)茯苓3克橘红3克白术9克甘草1.5克生姜3克红枣2枚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眩晕证加减:

1.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为胃失和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

2.若脘闷不食,腹胀较甚者,为湿壅气滞,可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

3.若肢体沉重苔腻者,为湿困脾阳,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湿。

4.若耳鸣重听者,为痰湿闭阻清窍,右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阳开窍。

5.若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阻气机,郁而化热,可加黄连、竹茹等以化痰清热。

6.若见腹胀泄泻苔白腻者,为痰湿伤及腹阳,可加干姜、煨肉豆蔻等以温脾止泻。

7.若见心悸怔忡者,为痰浊蒙闭心阳,可加石菖蒲、郁金、酸枣仁、朱砂等以通阳化痰安神。

加减2:

1.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之类以除痰降逆;

2.舌苔厚腻,水湿潴留者,可合五苓散,使小便得利,湿从下去;

3.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湿醒胃;

4.若兼耳鸣重听者,加生葱、石菖蒲、远志以通阳开窍。

若为脾虚生痰者,

18六君子汤加;

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生姜3片红枣2枚黄芪5克竹茹5

克胆南星4.5克白芥子4.5克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若为寒饮内停,

19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附子6克白芥子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若为痰郁化火,

20温胆汤加减;

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天竺黄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

若愤怒郁勃,痰火肝风交炽者,

21二陈汤;

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22当归龙荟丸;

当归3克龙胆草3克山栀子3克黄连3克黄柏3克黄芩3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

木香0.45克麝香0.15克(包)

瘀血阻窍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

23血府逐瘀汤加减;

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捣成泥)红花9克生姜9克老葱3克红枣7枚麝香0.15克(粉,冲服)

1.如见痰湿内阻,加半夏、瓜蒌皮、川贝、天竺黄;

2.项强加葛根;

3.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

4.气虚,加党参、黄芪;

5.瘀血明显,加当归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远志、酸枣仁;

7.眩晕,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贞子、枸杞子;

8.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

9.便秘,加大黄;

10.阴虚,加生地、玄参;

11.血热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晕厥者,加至宝丹。

产后血瘀眩晕者,

24失笑散加减;

五灵脂6克蒲黄6克

1.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是气滞血瘀证,宜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

2.若痛有定处而畏寒喜热,属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

3.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经血挟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为冲任气血瘀滞,可酌加益母草、红花、桃仁、香附、

玄胡等以活血行气。

4.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漓不畅,可与生化汤合用,熔行血止血于一炉。

5.月经不调属血滞而兼血虚者,宜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功。

单方

1.一味大黄散大黄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调,每服8-9克,日服二次,治疗痰火眩晕,为治标之法。(《丹溪心法》)

2.一味鹿茸酒取鹿茸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用,治阳弱眩晕。(《医学实在易》)

单验方

(1)血虚眩晕生五月艾45g,黑豆30g,煲鸡蛋服食;或川芎lOg,鸡蛋1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15g,黑豆12g,水煎服。

(2)肾精不足眩晕羊头1只(包括羊脑),黄芪15g,水煮服食;或胡桃肉3个,鲜荷蒂1枚捣烂,水煎服;或桑寄生120g,水煎服。

(3)瘀血眩晕生地30g,钩藤30g,益母草60g,小蓟30g,白茅根30g,夏枯草60g,山楂30g,红花9g,地龙30g,草决明30g。以水浓煎160ml,1次服40ml,1日2次。

(4)痰饮眩晕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5丸,常服;或明矾7粒(如米粒大),晨起空腹开水送下。

三十一、中风

中经络;在中经络的见证中,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肢体拘急等表证者脉络

空虚,风邪入中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发热恶

寒,肢体拘急,风痰阻闭头面经络,症见口眼?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而

表证不显者

1牵正散;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作汤剂,可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当归、荆芥、防风、菊花、钩藤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正气不足,风邪初中经络而兼内热,症见手足重滞,?僻不遂,舌强语涩,并有寒热头痛,肢体拘急,关节痠楚,脉浮苔

2大秦艽汤;

秦艽9克甘草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细辛1.5克川羌活3克防风3克黄芩3克石膏6克吴白芷3克白术3克生地3克熟地3克白茯苓3克川独活6克

1.如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

2.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

4.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阳气了虚弱,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症见口眼?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并伴恶寒发热,冷痛麻木者。

3小续命汤;

防风3.6克桂枝2.4克麻黄2.4克人参2.4克酒白芍2.4克杏仁2.4克川芎2.4克防已2.4克甘草2.4克附子1.2克生姜3片红枣3克

1.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化痰宁神也;

2.骨节烦痛而去附子,倍白芍。

3.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

4.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仁、当归,去黄芩、白芍以避中寒;

5.烦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地,倍加白芍、竹沥;

6.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

7.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

8.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

9.身疼、发搐,加羌活;

10.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黄;

12.舌燥,加石膏,去附、桂。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烘热。腰膝

痠软,少寐多梦,心悸虚烦。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见弦滑。肝

阳上亢,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或?僻不遂,舌红弦数。

4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明18克(先煎)山栀子9克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中风加减:

1.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若舌强、言语謇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

1.加减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桑叶;

2.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白芍;

3.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

4.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目胀、面红烘热,心烦

躁热、肢体重滞、肌肤麻木、脉弦细有力。

5。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克生代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生玄参15克天冬5克川楝子6克生麦牙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者,可加钩藤、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

中风加减:

1.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若舌强、言语謇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

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不退,心烦躁扰,头晕

胀痛面红目赤。手足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红絳、脉弦数或弦细数6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

克(刨细丝,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9克(后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中风加减:

1.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若舌强、言语謇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

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

7化痰通络饮;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石菖蒲(10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

加减:

1.瘀血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以活血祛瘀通络;

2.热象明显而见舌苔黄腻,烦躁不安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3.头痛、眩晕者,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候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8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丹参、天竺黄加减:

1.腑实明显者,痞、满、燥、实、坚俱者,可应用大承气汤以通腑;

2.热象明显者,加栀子、黄芩;

3.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

气虚血瘀:证候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

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9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中风加减:

1.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的作用。

12.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中风:

1.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阴虚风动:证候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

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

数。

10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克生代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生龟甲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生玄参15克天冬5克川楝子6克生麦牙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者,可加钩藤、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

中风加减:

1.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若舌强、言语謇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中脏腑(此证是危急重证,轻者可救,重者会死亡。应住院治疗。)

A闭证1痰热腑

实-----

-11桃仁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9克大黄12克(炒)甘草6克肉桂3克2痰火

瘀闭------

12羚角钩藤汤:

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入(9g)霜桑叶(6g)滁菊花(9g)鲜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g),茯神木(9g),生甘草

(3g)。(另可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亦可用醒脏静或清开灵注射液)

3痰浊瘀闭------

13涤痰汤;

(方药:法半夏10g广陈皮6g云茯苓10g鲜竹茹10g石菖蒲6g天竺黄10g生牛十蛎18g,地龙10g,川杜仲12g,杜红花5g,江枳壳10g,生甘草3g。)(另可用苏合香丸)

B脱证(阴竭阳亡)------

参附汤

(组成:炮附子(9克)人参(12克))合生脉散或注射液恢复期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或左或右偏废不用者气虚血瘀,脉络痹

阻证:患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面色萎黄,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或见肢体麻木,小

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14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中风加减:

1.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

12.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中风:

1.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8.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根据气虚的程度决定黄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45g,重者可用至75g。除偏瘫不遂外,如兼见

舌强语謇,痰涎壅盛,四肢浮肿,患侧为重,静卧嗜睡,舌体大,舌质淡暗,舌苔滑数。

15涤痰汤加减;

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红4.5克木瓜5克桑枝10克薏苡仁5克防已5克全蝎5克白附子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包)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

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若体质壮实,

属寒痰凉血阻滞者,

16小活络丹加减;

炮川乌6克炮草乌6克地龙6克炮天南星6克乳香2.2克(粉)没药2.2克(粉)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证:偏废不仁,患侧筋骨痿软,足难任地,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瘖不语,

17地黄饮子加减

;肉桂1.5克附子1.5克肉苁蓉1.5克白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菖蒲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石斛1.5克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中风加

1.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可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18虎潜丸加减;

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可用豹骨代)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中风加减:

1.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言语不利:因舌体强硬或痿软而运动不灵,轻者言语不利,重者可致失语风痰阻络证:舌体短胖,强硬不灵,言语謇涩,口角流涎,伴有肢体麻木,肌肤不仁,脉象弦

滑,舌苔粘腻。

19解语丹加减;

羌活1.5克防风3克附子3克羚羊角3克(另包)酸枣仁3克天麻3克肉桂2.4克炙甘草1.5克竹沥15克(后下)生姜汁6克(后下)

20二陈汤加减;

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竹沥15克姜汁6克石菖蒲5克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肾虚精亏证:舌体瘦小,痿软不用,甚或音喑失语,胖见腰膝酸软,足痿不任履地,心悸气短,

舌淡红苔少,脉象细弱。

21地黄饮子加减;

肉苁蓉1.5克桔梗1.5克木蝴蝶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1.5克地龙1.5克白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菖蒲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石斛1.5克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口眼歪斜证:本症多与半身不

遂等后遗症同时并见,多由风痰、凉血阻于络脉所致。

22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蜈蚣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各等分

(并生用

1.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2.若口眼瞤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其它治法.(一)口眼喁邪,可选用下

例方法治疗。

1.蓖麻子(去壳)30克或加冰片l克,研膏敷于患侧面部,冬天加干姜,附子各3克。

2.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患侧,单纯鳝鱼血外涂亦可。

中成药

(1)神昏

①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点,每日1~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苏无锡中药厂),10~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每日1次。或安宫牛黄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或局方至宝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②苏合香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2)痰多竹沥水(鹿迪牌,江西鹿迪制药有限公司):每次lO--lOOml,每日2~3次,口服。

(3)腑实新清宁片(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3~5片,口服。

(4)高血压牛黄清心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5)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謇、口歪。

①属血瘀证者血栓心脉宁胶囊(圣喜牌,吉林敦化华康制药厂):每次4粒,1日3次。

复方丹参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20~4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1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金殿牌,云南生物制药厂):6~12ml加入葡萄糖500ml中静点,每日1次。脉络宁注射液(桂冠牌,南京金陵制药厂):lO--一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

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②属痰热证者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静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③属气虚血瘀证者消栓再造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三十二、瘿病

气郁痰阻证: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颈部觉胀。胸闷、太息,胸胁窜痛。病情随情志而波动。

脉弦1四海舒郁丸;青木香5克陈皮3克海蛤粉3克海带20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海螵蛸20克

四状腺肿:

以本方加煅牡蛎、香附、夏枯草、山慈菇、郁金等为基础方。

1.病程长、肿块大、皮肤坚者,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桃仁。

2.心悸胸闷者,加薤白、全瓜蒌。

3.失眠,加酸枣仁、酸枣仁、夜交藤、珍珠母。

4.气虚胸闷者,加党参、黄芪。血虚、阴虚加当归、玄参、生地、黄精。

5.甲状腺结节则加当归、土贝母、夏枯草、连翘等。

瘿病加减:

1.胸闷、胁痛(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

2.胸闷、发憋(气郁痰结),加郁金、菖蒲、厚朴、瓜蒌开郁散结。

3.咽喉不适及声音嘶哑(痰浊阻滞),酌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以利咽消肿。

青春及孕妇患气郁阻之瘿病者,

2昆布丸;海藻20克昆布20克羊甲状腺体3克(粉服)海蛤壳10克通草3克(孕妇忌用)

四状腺肿:以本方加煅牡蛎、香附、夏枯草、山慈菇、郁金等为基础方。

1.病程长、肿块大、皮肤坚者,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桃仁。

2.心悸胸闷者,加薤白、全瓜蒌。

3.失眠,加酸枣仁、酸枣仁、夜交藤、珍珠母。

4.气虚胸闷者,加党参、黄芪。血虚、阴虚加当归、玄参、生地、黄精。

5.甲状腺结节则加当归、土贝母、夏枯草、连翘等。

瘿病加减:

1.胸闷、胁痛(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

2.胸闷、发憋(气郁痰结),加郁金、菖蒲、厚朴、瓜蒌开郁散结。

3.咽喉不适及声音嘶哑(痰浊阻滞),酌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以利咽消肿。

痰结血瘀证: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弦或涩。

3海藻玉壸汤;

海藻3克贝母3克陈皮3克昆布3克青皮3克川芎3克当归3克半夏3克连翘3克甘草节3克独活3克海带1.5克

瘿病加减:

1.胸闷不舒(气机郁滞),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

2.烦热、舌红、苔黄、脉数(郁久化火),加夏枯草、玄参、丹皮清热泻火,并可增强原方消瘿散结的作用。

3.纳差、便溏(脾失健运),加薏苡仁,茯苓、山药以健脾益气。

4.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血脉瘀阻),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丹参、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构作用。

5.肿块坚硬,移动性小不可移者(痰瘀凝结,邪毒内聚),酌加黄药子、莪术、丹参、露蜂房、山慈菇、蛇莓、天葵

子、半枝莲等,或配合六军丸、犀黄丸,以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肝火亢盛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柔软、光滑、无结节,可随吞咽动作而活动。烦热,急躁易怒、口苦。多汗。眼

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数。

4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栀子5克丹皮5克柴胡5克白芍5克茯苓5克甘草3克当归5克川芎5克海藻5克黄药子5克牛蒡子5克

瘿病加减:

1.烦躁易怒,脉弦数(肝火亢盛),加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清肝泻火。

2.手指颤抖(风阳内动),加石决明、钩藤、牡蛎平肝熄风。

3.多食易饥(胃热亢盛)合用白虎汤清泄胃火、益胃护津。

火郁阴伤,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多食易饥、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

5二冬汤合消瘰丸;

麦冬10克天冬10克沙参10克花粉10克黄芩6克知母6克荷叶10克甘草3克玄参6克牡蛎12克贝母6克

瘿病加减:

1.烦躁易怒,脉弦数(肝火亢盛),加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清肝泻火。

2.手指颤抖(风阳内动),加石决明、钩藤、牡蛎平肝熄风。

3.多食易饥(胃热亢盛)合用白虎汤清泄胃火、益胃护津。

.心肝阴虚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软、光滑。心悸不宁,心烦少寐。眼干目眩。手指颤动。消瘦乏力,月经量少

或闭经,阳痿。舌质红,脉弦细数。

6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酸枣仁3克当归3克生地12克柏子仁3克麦门冬3克天门冬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3克白茯苓1.5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桔梗1.5克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手指及舌体颤动(阴虚风动),加钩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风。

2.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脾失健运),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益气健脾。

3.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加龟版、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

4.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萎(正气亏耗,精血不足),加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正气,

7一贯煎;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加减

1.手指及舌体颤动(阴虚风动),加钩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风。

2.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脾失健运),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益气健脾。

3.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加龟版、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

4.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萎(正气亏耗,精血不足),加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滋养精血。

(1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青木香15克陈皮海蛤粉各9克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滚水泡去盐)

2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海藻30g昆布15g贝母15g半夏l0g青皮6g陈皮l0g当归15g川芎l0g连翘l0g甘草6g

3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组成:党参5克砂仁5克栀子10克山药5克车前子5克石膏5克伏苓5克黄连5克

东楂5克甘草5克葱头3个)

消累丸;牡蛎30克,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芨、天冬、北沙参各15克,百部10克,甘草6克。

治疗时,吐血加生地、阿胶(烊)各15克,田三七6克;阴虚加百合30克,麦冬、山药各15克。

4心肝阴虚: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太子参12g麦冬12g五味子6g茯苓12g远志10g知母12g黄柏12g当归12g枣仁12g柏子仁12g生地、熟地各20g丹参15g丹皮15g黄芪30g夜交藤20g北沙参12g

枸杞子12g川楝子12g生牡蛎40g夏枯草20g。)

单验方.

1.昆布海藻方(《外台秘要》)。昆布、海藻等量为丸,每服3克,每日二次。适用于气郁痰阻之瘿病。

2。化瘿丹(《儒门事亲》),海带,海藻、海蛤、昆布、泽泻、连翘、猪靥。适用于气郁痰阻及痰结血瘀之瘿病。

3.海带。煎服或作菜吃。适用于无阴虚火旺表现之瘿病。

4。黄药子。煎汤或作成流浸膏服用,每日用量应控制在原生药工2克以内。适用于痰结血瘀,瘿肿质硬或有结节,

三十四、水肿

A阳水

风水泛滥证:眼脸浮肿,继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多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咽喉肿痛、舌红、脉滑数。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脉沉(肿较甚时)、滑数或紧。

越婢汤加减;麻黄18克石膏5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红枣12枚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注意:石膏55克更效。

风水证加减:

1.肿甚身重,为湿邪重,加苍术燥湿。

2.头面鸹肿,或咳喘为肺气郁滞,加浮萍、杏仁以加重宣肺行水之力。

3.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利水。

4.烦渴热而少尿,为热闭水道,加鲜白茅根清热利尿。

5.恶寒身楚,为寒邪偏重,加苏叶、防风、桂枝等一、二味以辛温散解。

6.咽喉肿痛,为风热上搏,加板蓝根、桔梗、连翘清热利咽。

7.恶风汗多,为表虚失固,加白术(越婢加术汤),散精输肺,固表止汗,使麻、膏得宣通水道之效。

8.甚者再加附子,助白术逐水祛湿。

风水泛滥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兼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脉沉。

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18克羌活9克防风9克防己10克桂枝6克白术12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炙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加减

1.风寒者,加苏叶;

2.风热者,去羌活、桂枝,加生石膏、金银花、白茅根、芦根;

3.若咽喉肿痛明显者,还可加板蓝根、桔梗、牛蒡子、土牛膝、射干清咽散结解毒;

4.若咳喘较甚者,加前胡、杏仁、葶苈子、苏子降气止喘;

5.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复感外邪者,可用防已黄芪汤加渗利之品,以补气固卫,行水消肿;

6.脾胃气虚者,加大枣、甘草、太子参。

卫阳已虚,汗多,恶风,无热,改用补虚固表、微佐行水法,

防已黄芪汤;防已12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黄芪15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卫阳不行,四肢肿,聂聂动,水在皮肤中,拟温阳助卫,行水消肿,

防已茯苓汤;防已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3.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

4.水湿较重者,加泽泻、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二.疮毒内归证:身患疮?痍,或咽喉肿痛溃烂。或因洗浴,擦药不当。眼脸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

脉浮数、滑数。苔薄黄、舌红。

有表证未解

败毒散;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更5克川芎5克甘草3

水肿加减:

1.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水肿毒甚

赤小豆汤;赤小豆当归商陆泽泻连翘仁赤芍汉防已木猪苓桑白皮泽泻生姜

水肿加减:

1.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有热毒证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水肿加减:

1.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外寒里热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6克杏仁7克赤小豆24克红枣12枚茵陈24克生姜片6克炙甘草6克

水肿加减:

1.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湿毒侵淫,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赤小豆24克、连翘6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

克、

紫背天葵15克、生麻黄6克、杏仁7克、炙甘草6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加减:

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地丁;

2.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3.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赤芍;

4.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芒硝。

偏重湿热下注,烦渴。舌赤、溲短赤涩胁痛、口苦、肿痒、妇人带下臭秽,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全身水肿。小便短少。身肿按之没指。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久

居卑湿,水中作业,冲犯雾露。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水肿加减:

1.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胃苓汤;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泔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

水肿加减:

1.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五皮饮;陈皮5克茯苓皮5克姜皮5克桑白皮5克大腹皮5克

1.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

2.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

3.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

4.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

5.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

6.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

7.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水肿加减:

1.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水湿浸渍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

濡缓五苓散合胃苓汤加减;泽泻3.8克、桂枝1.5克、苍术(泔浸)3克、白术2.3克、陈皮1.5克、桑白皮3克、生姜皮3

克、

大腹皮5克、猪苓2.3克、茯苓皮2.3克、生姜6克(包)、大枣3枚(包)

加减:

1.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

2.寒湿偏盛,中焦不运,脘痞腹胀者,可加厚朴、干姜、川椒目温脾化湿,行气宽中;

3.卫表阳虚,汗出怕风者,加生黄芪、防风以护卫固表。

水湿浸渍,五皮饮+胃苓汤;桑白皮30,陈皮25,大腹皮30,茯苓皮25,生姜20,白术20,厚朴20,猪苓25,泽泻25,肉桂20,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己椒苈黄丸,组成:防己12g椒目5g葶苈子(炒)10g大黄10g

水去脾虚,肿势少退,伴见腹满不食吐水,

外台茯苓饮;茯苓9克人参9克白术9克枳实6克橘皮7.5克生姜12克

脾阳虚水逆,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促,吐清痰涎,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湿热壅结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面赤发热)、不引饮。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结

或溏而不爽。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疏凿饮子;泽泻12克炒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各等分也可)

水肿加减:

1.用上方后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加防已,葶苈子、大黄增强攻逐之效。

2.尿痛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加减:

1.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见尿痛、尿血等症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2.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体质尚实者,可加生大黄、黑白丑攻逐二便,

3.或合用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4.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

5.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为主,可用五苓散、五皮饮等方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以泻胸中之水;.

6.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水肿兼见口咽干燥、大便于结等津液亏耗之症状者,可用猪苓汤,既能滋阴,又可清利水邪。

水浊上逆胸中。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10克(包红枣12枚(包)杏仁6克木通6克防已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

湿郁化火,肝胆热壅。兼见头晕头痛、口苦、目赤、溲赤短涩、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B阴水

脾不制水证:身肿,多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食减,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苔白

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1实脾散;姜厚朴3克白术3克木瓜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炮附子3克白茯苓3克干姜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法;

1.气短声怯,加人参、黄芪,或再少加升麻益气补中,清升则浊阴自降。

2.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化气行水。

脾阳虚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

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

2实脾散加减;炮附子3克干姜3克白术3克桂枝3克茯苓皮3克椒目3克车前子3克、大腹皮3克、木香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

1.若湿邪内盛,脘闷腹胀、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木香以燥湿健脾,理气消胀;

2.若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3.若小便短少,可加猪苓、薏苡仁、泽泻增强渗利水湿之功;

4.若脾胃虚弱明显者,治当健脾化湿,以健脾为主,不宜过于分利,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气虚水溢浮肿,尤以下肢明显,按之凹陷,有时晨起面浮较甚,纳少便溏,倦怠无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

气短,尿有余沥,舌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防已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生黄芪15克、生熟地各9克、太子参9克山药9克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紫河车9

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防己12克、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续断9克、车前子9克、芦根18克、白茅根9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阴虚尿少者,加沙参、麦冬;

2.气虚偏重者,重用黄芪,并加党参、白术;

3.精气亏虚较甚者,加何首乌、天冬、阿胶等。

水退、脾虚未复。淡渗之后,水肿见消,胃中胀满不食,原法酌减渗利之品,

4五味异功散;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生姜5片红枣2枚

气虚水溢浮肿,尤以下肢明显,按之凹陷,有时晨起面浮较甚,纳少便溏,倦怠无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

气短,尿有余沥,舌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5防已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生黄芪15克、党参9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炒白术9克、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

山药6克、车前子9克、杜仲9克、炙甘草6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若脾虚气滞者,加木香、香橼、佛手、大腹皮;

2.若腹水明显,腹胀难忍,步履艰难,甚则腹大不能起床者,加大腹皮生姜皮陈皮、鸡内金等以运脾利水、消滞疏中;

3.若气分药不效,可寻求于血分,合桃红四物之类;

4.若从脾治不效,亦可从肝络瘀阻论治,重用养肝和络之药,如当归、白芍、枸杞子、红花、桃仁等;

9.病程日久,脾病及肾,以肾气不足为主者,可加济生肾气丸治疗;

10.心气不足为主者,用归脾汤或炙甘草汤加赤小豆、丹参、益母草等。

肾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反多尿。四肢厥冷,怯寒

神疲。面色灰滞、苍白。舌质胖淡、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6真武汤加减;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6克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水肿加减:

1.小便不利,水肿较甚,口渴,加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之效。

2.神疲肢冷,上述虚寒症状加重,加胡芦巴、巴戟天、肉桂以温肾壮阳以助气化。

3.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加党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蛎、黑锡丹,纳气防脱。

4.心悸唇舌紫绀,脉虚数,加肉桂、炙甘草,加重附子剂量,温阳化水;加丹参、红花温通化瘀。

5.神昏欲寐,溲闭,泛恶,甚至口泛尿臭或兼头痛烦燥,加大黄、半夏、黄连,通府泄浊降逆精神。

肾阳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

神疲,面色灰滞或咣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7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熟附片6克、鹿角片9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9克、熟地黄12克、山药3克山茱萸3克、白术6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3克、桂枝3克(粉服焗)

加减:

1.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2.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者,重用附子、桂枝,加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

3.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者,可加人参、蛤蚧、五味子、煅牡蛎,或吞服黑锡丹以防喘脱;

4.若病程缠绵,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

5.病至后期,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者,用左归丸加泽泻、茯

苓、冬葵子;

6.若兼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者,可用左归丸加重镇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鳖甲等;

7.若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者,宜炮附子合大黄、吴茱萸、黄连、茯苓、陈皮、竹茹、代赭石、六月雪等。

肾不化气证:水肿久留不退、反复发作。下肢较肿、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多色清(夜尿多)。腰酸膝

软。脉虚弱。或伴见神疲体倦、头晕耳鸣、腰痛遗精、阳萎早泄、牙龈出血。

8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4.下肢肿甚,小便不利,加牛膝、车前子,利肾泄浊。

水肿少退,肾精未复证:水肿较退,肌肤不泽、语音低怯、面色不华、溲功多功少,温肾固摄、填补精气。

无比山药丸;

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泽泻3克干地黄3克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阴精伤损证:兼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不寐、腰酸遗泄、精气疲惫、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燥、喘嗽有

痰、

9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牛膝6克车前子5克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瘀血阻络、营卫不利证。水肿久稽、面色黯滞、舌紫不活,或皮肉有赤缕血痕,妇人经闭、脉沉涩,

10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赤芍9克红花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11肾气丸合四物汤;山萸肉6克山药6克生地12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6克红花6克赤芍6克当归6克川芎3克

白芍6克肉桂1.5克(焗服)炮附子1.5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浊阻阳明、和降受扰(多由湿热蕴结壅塞,及通降受阻发展而来)症见恶心泛恶、吐清涎、甚至二便闭,嗜睡不食、

神昏,舌苔腻浊、脉细数。

12温胆汤;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苍术6克代赭石6克生姜15克红枣1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便闭加大黄。

.病情加重、气血耗损、精神失守,宜救本培元,

13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4.水肿证:若元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

水凌心肺、阳气衰微证:(多由阳虚水泛,发展而来)症见心悸、气短促、咳喘清涎,颤振。

14真武汤;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6克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15黑锡丹;黑锡9克(另包)硫磺9克(另包)胡芦巴1.5克沉香1.5克熟附子1.5克肉桂1.5克茴香3克破故纸3克

肉苁蓉3克金铃子3克(去核)木香3克

虚风扰动、神明不守证:(多由肾精内竭,以致脉络失养,发展而来)症见筋惕肉瘈、步履飘摇、头晕神昏。

16羚羊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其他治法

1.香薷叶500克,水一斗,熬至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宋210克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五夜

一服。治暴发风水,通身皆肿(方见《外台秘要》深师薷术丸)。

2.苦葫芦瓢30克,微炒为末,每曰粥饮服三克,功专利水(见《太平圣惠方》)。

3。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日三服,治阳水浮肿(见《丹溪心法》)。

4.浮萍晒干为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口二服,治水气洪肿,小便不利(阳水)(见《太平圣惠方》)。

5。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豆焙干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

丸,煎冬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治十种水气、浮肿喘满(见《杨氏家藏方》)。

6.冬瓜白瓤,水蒸汁,淡饮之。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见《圣济总录》)。

7.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廿丸,利水(见《普济方》)。

8.禹功散。黑牵牛末120克,茴香30克,炒为末,每服3--,.6克,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逐水(见,《儒门事亲》。

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

9.代盐。以秋石拌饮食,少少用之(《摘玄方》).

单验方

阳水水盛时酌情逐水,可选用:

(1)控涎丹:胸水明显,已用各种方法治疗仍顽固不消者,可小剂量服用控涎丹,用时剂量由小到大,每日用量

1.5~4.5g,晨起空腹顿服,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一般连续服3~5天即停,见效后即减量,服后腹痛、腹泻

较剧者,立即停药,防止伤正。

(2)大戟枣:大枣150g,放在锅内,加水,以上没四指为度,大戟并根苗30g,入锅同煮,待熟,去大戟吃枣,分4

~6次服,每日2~3次。

(3)商陆豆:商陆15g,绿豆30~50g,煮熟去商陆,可服1周,不宜久服。

(4)苦葫芦瓢30g,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3g,功专利水。

(5)干燥玉米须50g,加水600ml,用温水煎煮20~30分钟,或煎至300~400m|,经过滤而口服,每日1剂

阴水水不盛时,扶正可选用:

(1)黄芪鲤鱼汤:生黄芪50g,鲤鱼1条500g左右,生姜30g,葱60g,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鱼。

(2)黄芪苡米粥:用生黄芪60g,生薏仁50g,煮成稀粥,长期食之。

(3)黄芪山药粥:生黄芪60g,山药60g,每日一剂,煎汤服。

三十五、淋证

1热淋,小便灼热刺痛。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腰痛拒按寒热起伏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1八正散;木通9克、瞿麦9克、扁蓄9克、车前子12克、滑石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甘草梢6克。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淋证加减:

1.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2.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淋证加减:

1.大便秘结,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泄热;

2.寒热、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小腹坠胀疼痛者,加川楝子、乌药以理气疏导;

4.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5.伴尿血者,加生地黄、自茅根凉血止血。

6.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组成】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

若热毒弥漫三焦,入营入血,又当急则治标,

2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连4.5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4.5克金银花10克野菊花7.5克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紫背天葵子7.5克

1.便秘者,加大黄。

2.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黄汤。

3.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

4.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5.湿热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泽泻。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尿时突然中断,腰腹绞痛难涩。尿中带血。

腰酸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热细带数。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3石苇散;石韦12克冬葵子9克瞿麦9克滑石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10克鸡内金10克车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显,可加白茅根、大小蓟等以凉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3.用于石淋,在应用时须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

淋证加减:

1.若腰腹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缓急止痛。

2.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

3.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

变证

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加减:

1.腰腹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

3.发热者加黄柏、凤尾草、大黄、蒲公英清热泻火;

4.小便频急,少腹胀满,涩滞疼痛,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膀胱湿热壅盛者,加生大黄、栀子、枳实、沉香清热泻

火,行气排石;

5.若攻伐太过或久病正虚,面色咣白,少气无力,舌淡脉结者,加黄芪、党参;

6.气血两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白芍;

7.结石盘结日久不下而无症状者,以利尿排石为主,加乌药、川楝子、白芍;

8.石淋日久,阴液耗伤者,合六味地黄丸。

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

4二神散合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海金沙10克

滑石18克生姜5片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实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脉沉弦。

5沉香散加味;沉香5克橘皮5克当归5克白芍5克甘草3克石苇5克滑石9克冬葵子6克王不留行5克

淋证加减:

1.若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通肝气。

2.若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减:实证

1.气滞严重,小腹胀满难忍者,加青皮、乌药、小茴香理气;

2.气滞日久,夹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

虚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6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

生姜9片、大枣6枚。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实证:小便涩痛有血。尿时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数。

7小蓟饮子合导赤散;生地黄5克小蓟根5克滑石5克通草5克炒蒲黄5克淡竹叶5克藕节5克当归5克

山栀子仁5克生地5克竹叶5克木通5克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5.淋证加减: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8小蓟饮子加减;小蓟9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叶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栀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

顾。。

加减:

1.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便秘者,加大黄。

3.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7.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虚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甚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9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蓟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加减:

1.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便秘者,加大黄。

3.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7.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10膏淋证: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实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6克炒黄柏1.5克石菖蒲1.5克茯苓3克白术3克莲子心2克丹参5克车前子5克

淋证加减:

1.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若小便夹血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

加减:

实证:

1.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2.虚证、实证用药截然不同。实证为湿热,要清利,虚证为肾脏虚寒,下元不固,要补肾固涩,

还可用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治之。

虚证: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形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

11膏淋汤;生山药30克生芡实18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大生地18克潞党参9克生杭芍9克

1.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痠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

2.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证加减:1.若见头痛乏力为主者,可加黄芪、白术、升麻以补气升清。

2.若见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者,可加知母、黄柏、龟板,以滋阴清热。

加减:

实证:

1.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劳淋证: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小便不甚来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

12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泽泻3克干地黄3克山茱萸3

克茯神(一作茯苓)3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淋证加减:

1.脾虚气陷,少腹坠痛,小便点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黄芪、党参益气升陷;

2.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黄柏、丹皮,改熟地黄为生地黄以滋阴降火;肾

3.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或鹿角粉;

4.湿热未净,溲黄热痛者,加车前子、黄柏、凤尾草。

5..益气升陷之黄芪剂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

6.正虚者非一日可复,应缓缓补之,补阳应同时补阴,以阴中求阳;

7.劳伤心肾者,用清心莲子饮;

8.若小肠有热可合用导赤散;

9.心脾两亏而无湿热之征者,用归脾汤

若肾阳虚衰,症见面色少华,畏寒怯冷,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

13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若肾阴亏虚,症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

14知柏地黄丸;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山萸肉6

克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心劳淋,症见小便滞涩,小腹微胀,心悸短气,失眠多楚,口干,咽燥,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乃由思虑过度,

心营暗耗,虚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治宜益气阴,清心火,

15清心莲子饮;黄芩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车前子10克炙甘草10克石莲肉15克白茯苓15克炙黄芪15克人参15克

1.遗精为主,加煅龙骨、煅牡蛎。

2.膏淋白浊者为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带下者,加椿根皮、炒荆芥穗炭。若伴尿痛

16合导赤散;生地5克竹叶5克木通5克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其它治法

1.地锦草、鸭跖草,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篇蓄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热淋。

2.金钱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剂。、适用于石淋。

3.乌蔹莓、血见愁、仙鹤草、白茅根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血淋

4.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膏淋。

5.菟丝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适用于劳淋。

6.赤芍、槟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适用于气淋。

单验方

(1)热淋者,服马齿苋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或用灯芯草、木通、麦门冬、甘草煎水,入蜜调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韦、瞿麦、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葱白两茎、灯芯草1尾煎汤,空腹服用。

(4)气淋者,赤芍、槟榔各lOg,或鸡肠草、石韦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选一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为

末,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适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黄芩30g,紫草30g,棕榈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叶一把,苎麻根10枝,任用1种,或芭蕉根、旱莲草各30g,或栀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或海金沙、茄叶、赤小豆,或白薇、赤芍各等量,或血余炭、蚕种烧灰,分别加入工麝香适量,任用1组,均为细末,每次3~5g,日3次;或生地黄汁加鲜车前草汁各适量,日3次。

(6)劳淋者,用菟丝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日用30~60g,水煎服,日3次;或鲜葎草一握捣汁,加醋适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每次5g,麦冬煎汤送下,日3次。

三十六、癃闭

实证:

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多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沉数,大便不

畅。1八正散;车前子1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滑石10克山栀子10克甘草10克木通10克大黄10克(加入木香10克更佳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癃闭证加减:

1.若舌苔厚黄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热的作用。

2.若兼见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

加减:

1.湿热重,舌苔黄厚腻者,加苍术、黄柏;

2.心经热盛,心烦口糜者,合导赤散;

3.小腹胀满,欲尿不得者,加滋肾通关丸;

4.湿热壅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者,用黄连温胆汤;

3.口中尿臭,甚则神昏者,加菖蒲、郁金。

若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

2滋肾通关丸加减;黄柏20克知母60克肉桂1克生地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

1.方中可加桔梗,以宣瞿上焦,助利尿;

2.湿热较甚者,可加车前子、滑石、猪苓、木通等以加强渗湿通淋作用;

3.气虚较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

4.阴虚者,加生地、女贞子等以养阴;

5.热毒甚者,加葎草、贯众等以清热解毒;

6.兼瘀血者,加琥珀以利尿通淋,活血化瘀。

7.若服本方效果欠佳,可配合肉桂、芫花外敷中极穴以助膀胱气化而利尿。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

3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3.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

4.小便淋涩明显,加篇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

5.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脾胃虚弱者慎用

4若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滋肾通关丸,组成;黄柏知母各30克肉桂1.5克

若因湿热蕴结日久,三焦气化不利,而出现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尿臭,甚则神昏

谵语

5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5克半夏9克橘红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车前子9克白茅根9克

木通6克生姜6克红枣1枚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通便泻火。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黄,脉数。

6清肺饮;黄芩5克桑白皮5克麦冬9克车前子5克木通5克山栀子5克茯苓5克

加减:

1.如患者出现心烦,舌尖红或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的征象,可加黄连、竹叶等以清心火。

2.如大便不通,可加杏仁、大黄以宣肺通便。

3.如兼表证而见头痛、鼻塞、脉浮者,可加薄荷、桔梗以解表宣肺。

加减

1.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

2.大便不通者,加杏仁、大黄宣肺通便;

3.心烦而舌尖赤者,加黄连、竹叶以清心火利小便;

4.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肝郁气滞证: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脉弦,多烦善怒。苔薄黄,舌红。

7沉香散;沉香5克橘皮5克当归5克石苇5克滑石9克冬葵子6克王不留行5克

癃闭证加减:

1.若肝郁气滞症状较重,可合六磨汤加减应用,以加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

2.若气郁化火,而见苔薄黄舌红者,可加丹皮、山栀子等以清三焦之火。

若气滞日久而导致血瘀阴寒者,症见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可改用行瘀散结,清利水道的治法,

8代抵当丸;归尾5克炮甲5克桃仁5克大黄5克芒硝3克(后下)生地9克肉桂1.5克(冲服)‘

加减:

1.若凉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牛膝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

2.如病久血虚,面色不华,治宜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之类。

3.如小便一时性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克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药芳香走窜能通行十二经,药力较猛,切

不可多用,以免伤人正气。

4.若由于尿路结石所致的尿道阻塞,小便不通,可加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冬葵子、瞿麦、萹蓄以通淋排石利

尿,或参考淋证篇治疗。

加减:

1.血瘀甚者,加红花、牛膝;

2.小便不利者,加滑石、通草;

3.久病正虚者,加黄芪、党参;

4.继发于石淋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萹蓄、瞿麦;

5.伴血尿者,加三七、琥珀化瘀止血;

6.尿中夹精浊、瘀块者,加萆薢、土茯苓。

7.属邪实正不虚者,加虫类药如蜂房、地龙、地鳖虫等以搜剔顽痰死血,可提高疗效。

虚证:

肝气郁滞严重

8六磨汤;上沉香3克尖槟榔3克小枳实3克广木香3克台乌药3克生锦纹3克(各用原支

脾气不升证: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气短而语声低微,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

弱。9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合春泽汤(白术桂枝猪苓泽泻茯苓人参)

加减:

1.若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症见舌质红,可改用补阴益气煎,本方即上方去黄芪、白术,

加热地,山药。

2.若脾虚及肾,而见脾肾俱虚的证候者,可加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益气利尿。

加减:

1.小便不利甚者,加肉桂、通草、车前子;

2.排尿无力或失控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

10《济生》肾气丸;熟地1.5克山药3克茯苓3克山茱萸3克丹皮3克泽泻3克肉桂3克(粉服焗)车前子3克牛膝3克附子1.5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症见小便量少,甚到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

11温脾汤;大黄12克(后下)炮附子9克干姜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温里止痛。

2.若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夹热,加黄连、黄芩、银花炭。

12吴茱萸汤;吴茱萸24克人参9克生姜15克红枣12枚

1.呕甚者,加陈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

2.头痛甚者,加川芎、当归以养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里散寒;

4.吞酸嘈杂,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单方验方

1.倒换散。

生大黄12克荆芥穗12克。晒干(不宜火焙。否则效力减弱)后共研末,分两次服,每隔四小时用温开水调服一次,一日两次。

按.此方出自《普济方》,《本草纲目卷十四。草部》载有。癃闭不通,小便急痛,无论新久,荆芥大黄为末等分,每次温水调服三钱。小便不通,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荆芥减半,名倒换散。。

(摘自《江西中医药》1956年第4期3工页)

2.卫矛汤,

新鲜卫矛枝杆连根叶羽,共五两至一斤,黄酒一杯,加水煮,煎后去滓,趁热在饭前顿服。

按.卫矛即鬼箭羽,有活血化瘀驱风的作用。(摘自《浙江中医》1959年第6期第27页)

3.一味瓜蒌汤坐浴。

瓜蒌30克--~60克,煎汤坐浴约20分钟左右,用药时有出汗及轻度头昏,余无不良反应。

按。瓜蒌甘苦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降肺气,清热化痰,润肠通便,使肺气下行而通调水道。

(摘自《江苏中医》1965年第8期第36页)

(二)取嚏或探吐法。打喷嚏或呕吐,能开肺气,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

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均可。

(三)外敷法。

1.独头蒜头一个,栀子三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

2。食盐半斤,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一斤,捣碎,入麝香少许挣匀,分二包,先置脐上一包,热熨约15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亦工5分钟,交替使用,以通为度。

单验方

(1)卫矛汤新鲜卫矛(枝杆连根叶羽),共250---500g,黄酒约30~50ml,加水煮,煎后去滓,趁热在饭前顿服。卫矛即鬼箭羽,有活血化瘀祛风的作用。

(2)一味瓜蒌汤坐浴瓜蒌30~60g,煎汤坐浴约20分钟左右。用药时有出汗及轻度头昏,余无不良反应。瓜蒌甘苦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降肺气,清热化痰,使肺气下行而通调水道。

3.外治法

(1)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

(2)食盐半斤,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1斤,捣碎,入人工麝香适量拌匀,分两包,先置脐上1包,热敷约15分钟,再换另1包,以冰水熨亦15分钟,交替使用,以小便通为度。

(4)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敷小腹或会阴部,也可采取热水坐浴,以松弛膀胱括约肌和尿道各部位的痉挛。适用于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不畅,也适用于急性尿潴留。

(5)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流水的声音,即可有尿意,随之解出小便。适用于神经官能症病人出现的尿闭。

三十七:阳痿

命门火衰证:阳萎之命门火衰、精气虚冷: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腰膝痠软,苔薄白,脉沉细。摄精较好

五子愆宗

菟丝子24克五味子3克枸杞子24克覆盆子12克车前子6克

加减:

1.若阴虚,加熟地、山茱萸、天门冬。

2.阳虚,加苁蓉、鹿茸、肉桂、巴戟天。

3.阴阳两虚,加鹿角、龟板、枸杞子,;

4.多尿,加桑螵蛸、益智仁;

5.阳萎,加仙茅、仙灵脾、锁阳、狗脊、鹿鞭;

6.遗精,加金樱子、芡实、莲须。

7.阳萎加干地黄、杜仲、苁蓉、仙灵脾、鹿鞭。服二个月。

温肾较好

赞育丹;熟地12克白术12克当归9克枸杞子6克酒杜仲6克酒仙茅6克巴戟天6克山茱萸6克淫羊藿6克

(羊脂炒)酒肉苁蓉6克炒韭菜子6克炒蛇床子3克炮附子3克(先煎)肉桂3克(粉冲服)

命门火衰证候痿精薄,精冷精少,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乏力,面色咣白,舌淡体胖,尺脉沉弱。

右归丸加减;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加减:

1.阳痿病久,病情严重者,可加仙灵脾、阳起石、补骨脂、韭菜子增强温肾助阳之功。

心脾亏虚证:心脾受抑则、气血虚弱,气血不养阳明、宗筋纵则见阳萎,症见精神不振,夜寐不安,面色不华,舌质

淡、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

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血虚者,加何首乌、鹿角霜、龟甲胶。

精血薄弱—

左归丸;熟地黄200g菟丝子100g牛膝75g龟板胶100g鹿角胶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枸杞子100g

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恐惧伤肾证:恐惧伤精则见阳萎。症见精神苦闷、胆怯多疑。心悸、失眠。脉弦细、苔薄腻、舌质淡青。

大补元煎加减;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酸枣仁9克远志5克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宗筋、肝肾真阳受遏则见阳萎;症见小便短赤,下肢痠困;苔黄、脉沉滑、或濡滑而数。

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肝经湿热下注较甚,阴汗囊湿,小便后余沥臊气,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

1.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小便疼痛剧烈,微热,舌红者,加黄柏、竹叶、滑石

肝郁不舒证候阳痿,烦躁易怒,胸脘满闷,胁肋胀痛,食少便溏,舌淡红,脉弦细。

逍遥散加减;北柴胡3克、白芍3克、当归3克、枳壳3克、郁金3克、青皮3克、陈皮1.5克、香附3克、川楝子3克、

炒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4.肝肾同源,若有肾虚者,应加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

单验方

(1)地肤子作汤淋浴,洗外阴,同时应用地肤子lOg、阳起石30g煎汤服用,每日1剂。适用于湿热下注者

(2)九香虫1209,用文火炒黄,研末,每日服2次,每次服5g。适用于脾肾亏损或肾亏气滞者。

(3)羊睾丸2只,加陈酒少许,每晨蒸服,连服1月为1个疗程,如得效而未恢复者,可续服1个月,在服食间忌房

事。适用于命门火衰之阳痿者。

(4)草还丹吴茱萸酒浸,取肉500g,破故纸酒浸1日,焙干,取250g,当归200g,人工麝香6g,为细末,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10g,临卧酒盐汤下。具有补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的功效,适用于肾亏之阳痿者。

辨证论治

1.汪明德辨证治疗阳痿,分为心肾不交型用人参汤;肾虚阳衰型用狗肾汤加减治疗,

2.宣文虎将阳痿分为阴虚瘀热用阳康汤;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加味;肝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3.尹立新治阳痿应用具有滋补肾阳,益精血功能的自拟治痿汤,药用山萸肉30g,枸杞子30g,菟丝子30g,沙苑蒺藜30g,仙茅25g,蛇床子25g,淫羊藿25g,巴戟天25g,当归20g,熟地20g,胡芦巴15g,肉桂10--15g为基本方加减。

4.黄秋增应用八五二仙汤治疗阳痿药用熟地、菟丝子、枸杞子各24g,淫羊藿30g,山萸肉、山药、覆盆子、仙茅各12g,

泽泻、白茯苓、丹皮各9g,制附片、肉桂、五味子各3g,车前子6g(包)。

三十八、遗精

一.心动神浮,火扰精泄证:寐少楚多,心中烦热。楚而遗精。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头晕目眩。怔忡心悸,健忘善恐。掌烙心烦,口干。小溲短赤。舌本红,脉虚数。脉细涩。

1君相火旺:

1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黄连12g,生地12g,当归15g,甘草9g,酸枣仁20g,茯神15g,远志15g,人参20g,

莲子肉15g,天冬15g,熟地20g,黄柏15g,砂仁12g。此方为(黄连清心饮加三才封髓丹)

积思不遂,心神浮越证:见色动情,积思不遂,心动神摇,精不安舍,主证积思多楚,楚中泄精,日久可兼失寐、夜

烦、心神不宁,或精神恍惚、健忘、心悸易惊等症。

2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龙齿3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用心太过,心不摄肾:心主存神,气交于肾,劳心诵读,曲运神机则心气受耗,气不摄精,主证楚遗时作,失眠、多

楚,或兼心悸易惊,健忘神倦,黄色苍白、气短自汗盗汗、舌质嫩、脉细无力等症。治宜益气宁心,

3妙香散;麝香0.3克(粉服)煨木香7.5克姜山药3克茯神3克茯苓3克黄芪3克炒远志3克人参1.5克

桔梗1.5克炙甘草1.5克辰砂0.9克(另研粉,冲服)

加减:

1.若遗精频作不愈,伤及肾元,成为脾肾两亏,此时就要兼治下焦可加入菟丝子、山萸肉等,;

2.若中气不升,兼有头晕目眩,可改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

心血暗耗,阴不敛阳证:劳心思虑,久则伤及心血,心中阴不敛阳,神浮精动,主症楚遗时作,怔忡健忘、心悸夜

烦,或见自汗盗汗,心口生疮,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配阳,收敛心气

4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酸枣仁3克当归3克生地12克柏子仁3克麦门冬3克天门冬3克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白茯苓1.5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桔梗1.5克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肝虚热郁,扰动心神:心胆气虚,心神不安,则精气不宁,症见心慌、胆怯,遗精多梦,触事多惊,夜常失寐,烦闷

眩晕食少恶心口苦吐涎,苔白或腻,脉细参弦,治宜安神定志,和胃清热,

5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15克枳实15克白茯苓7.5克炒酸枣仁3克远志3克甘草炒北五味子3克熟地黄3克党参3克甘草1.5

心肾不交证候梦遗时作,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6三才封髓丹加减;天门冬5克熟地5克生晒参5克黄柏30克砂仁15克炙甘草7.5克

加减

1.若心肾不交,火灼心阴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菖蒲、莲子以滋阴安神;

2.若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以滋阴泻火。

3.心肾不交多因心火亢盛,心肾阴亏引起,临证时必须辨明心火亢盛和肾阴亏损的孰轻孰重,才可决定以清心火为主

还是以滋肾阴为主。

久遗伤肾,阴虚火亢:遗久伤肾、火亢未已,心动精摇,多楚遗精,或无梦自遗,腰酸头眩,咽干,或兼颧赤盗汗,

午后身热,苔薄质红,脉弦参数。

7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8大补阴丸;盐知母12克盐黄柏12克酒熟地18克炙龟板18克猪脊髓一条生姜3片

1.阴虚较重者,加麦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

2.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4.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遗。

二.湿热下注,热扰精室证:遗精时作。尿色热赤浑浊,溺涩不爽、余沥不净。口苦而渴、心烦少寐,口舌生疮。脘腹

痞闷,恶心泛恶。勉强固涩,则诸证转加。茎中作痛、精溺随下。苔浊腻,脉濡数。

9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6克炒黄柏1.5克石菖蒲1.5克茯苓3克白术3克莲子心2克丹参5克车前子5克

加减:

1.若湿热流注肝经者,宜苦泄厥阴,可用龙胆泻肝汤以清利肝胆湿热;

2.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宜升清化湿,可用苍白二陈汤加黄柏、升麻、柴胡

脾乏升清、湿注于下:饮食不节,或中气不升,则精微不化,脾精不敛,流注于下。症见遗精时作,胸腹满闷,口苦

或淡,渴不多饮,头晕肢困,饮食不馨,苔浊、脉弱。治宜升清化浊,收敛脾精。

10苍白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苍术6克白术6克黄柏9克升麻3克柴胡5克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11猪肚丸;猪肚1具(制如食法)黄连粱米各150克栝楼根茯神各120克知母90克麦门冬60克

湿注肝脉,热蕴厥阴:湿气下流与下焦相火,互相蕴结,肝火不泄,扰动精室,症见梦遗,精滑,口苦胁痛,小便短

赤臭秽、或兼淋浊、下部湿痒,苔浊或黄、脉弦。治宜苦泄敛阴、利湿泄热。

12封髓丹;砂仁30克黄柏90克炙甘草21克

13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肾气闭郁,败精凝滞:肾主摄精,精之或敛或泄,皆主于肾湿热下注,则肾气闭郁,离位的败精泄排未尽,阻碍肾气

蛰合之职,于是精之敛、泄无主,混杂而下。症见梦遗时作,精滑自流,茎中痒痛、余沥不尽,或有窘迫,

14猪苓汤;猪苓9克茯苓9克阿胶9克(包)泽泻9克滑石9克

1.本方用于热淋、血淋属热轻而兼阴虚者。

2.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15威喜丸;白茯苓120克猪苓7.5克黄蜡120克(包)

经络郁火、脊心热遗:热郁经络,恍惚膈热,至夜则脊心中烙热而梦遗,,

导赤散;生地5克竹叶5克木通5克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

16苍术二陈汤;苍术12克半夏5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

(1.外感风寒,皮毛闭塞,肺气失宣,生痰阻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咳咯泡状痰液,二陈汤加杏仁、紫苏各9

克,荆芥、防风各12克,其效颇佳。若还有喘,则更加麻黄6克。

2.痰湿引动内风上扰致头晕,自感周围诸物转动,不能睁目,恶心欲吐,苔白腻二陈汤加天麻、白术各15克,泽

泻、生姜、大枣各9克。取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白术、泽泻健脾除湿;天麻平肝熄风;姜、枣助二陈和胃

也。

3.痰湿困脾,常见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食少乏味,甚则大便稀溏,苔白厚。用二陈汤加苍术12克,厚朴18克,党

参、白术各l5克,藿香、白豆蔻各9克。

4.痰湿阻肺,咳嗽痰多,微带黏稠,易于咯出,胸闷气喘,苔白腻,。用二陈汤加苏子、白芥子各9克,莱菔子15

克,或更加苍术、厚朴各12克治之,常获捷效。

5.肺中痰湿化热,咳咯黄痰,甚至咯腥臭脓痰,舌质红,苔黄厚腻。用二陈汤加冬瓜子15克,芦根18克,苡仁、鱼

腥草各30克,桃仁、桔梗各9克,数剂即见效。

6.胆热犯脾,脾失健运,生湿成痰,口苦心烦,失眠多梦,胸胁胀闷,继而又见食少便溏,或咳咯黏痰,厌油口

腻,苔白微黄而稍厚,。可用二陈汤加竹茹12克,枳实18克,黄芩12克治之,不出3剂,即见显效。

7.由七情郁结致痰滞咽部而见咽中若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常或薄白,为梅核气。用二陈汤加厚朴、香附

子各15克,紫苏、佛手各9克,麦芽18克,获效者亦众。)

8.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

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三.劳伤心脾、气不摄精:劳伤太过。思索太过。遗精,过劳辄发。肢体困倦。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失眠健忘、心悸

怔忡。舌淡、苔薄、脉弱。

17妙香散;麝香0.3克(粉服)煨木香7.5克姜山药3克茯神3克茯苓3克黄芪3克炒远志3克人参1.5克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辰砂0.9克(另研粉,冲服)

加减:

1.若遗精频作不愈,伤及肾元,成为脾肾两亏,此时就要兼治下焦,可加入菟丝子、山萸肉等,不可单用补益心脾之

法;

2.若中气不升,兼有头晕目眩,可改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

思索太过,郁伤脾气:劳心思虚,损伤脾气,气不生血,心脾两虚。症见遗精频发,劳神便作,头晕心悸,健忘少

寐,面色萎黄,体倦食少,惊悸盗汗,苔薄质淡,脉细无力。

18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清阳下陷,肾气不清:中气不升,则浊气下注,使肾气不清,封蛰失职,症见劳则遗精,四肢倦怠,动常气短,食少

乏味,身喜近衣、大便溏薄,苔白,脉浮大虚软,治宜升清益气,健运精微,

19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升麻1克

四.肾虚滑脱、精关不固证:精滑早泄。腰酸膝软,发落齿摇。眩晕耳鸣,健忘失眠。低热颧赤,五心潮热、咽干。

肾水亏虚,相火易动:肾中水亏则火不能秘,火动则精泄,久则精滑肾气更虚。症见遗精滑精,腰酸神倦、耳鸣、头

晕目眩、口咽发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宜滋水制火,涵阴敛阳,

20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左归饮;熟地9-3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

久遗伤肾、精髓耗损:滑精空虚,症见滑精久频、精薄如水、腰腿痿软,头昏目暗、耳鸣失聪、失眠健忘、神智迟

钝、面色枯槁、发枯齿落、舌淡少苔、脉弱细涩。

21左归饮;熟地9-3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

龟鹿二仙胶;鹿茸10克龟板10克人参1.5克枸杞子2克

1.头晕目眩者,加杭菊花、明天麻以熄风止眩;

2.遗精频作者,加金樱子、潼蒺藜以补肾固精。久遗精滑,肾关不固:各型遗精日久、精关不固、滑精连连,均宜补肾固摄,

22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各等分

23金锁固精丸;蒸芡实6克莲蕊须6克炒沙苑蒺藜6克炙龙骨9克盐煅牡蛎9克莲子肉6克(包)

1.肾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等滋养肾阴;

2.阴虚火旺,加生地、丹皮、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

3.肾阳虚损,加鹿角霜、补骨脂、巴戟天以温肾固涩;

4.肾精亏虚,加熟地、紫河车以填补肾精;

5.肝阳偏亢,加石决明、代赭石、白芍等平肝潜阳;

6.心火偏旺,加黄连、麦冬等清心安神;

7.脾气虚弱,加党参、白术、山药等健脾补气;

8.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壮腰;

9.兼见阳痿者,可加锁阳、淫羊藿等壮阳补肾;

10.大便干结者,可加熟地、肉苁蓉以补精血而通大便;

11.大便溏泄者,加补骨脂、五味子以固肾止泻;

12.若欲增强固涩力量,则加五味子、金樱子、菟丝子之类。

24秘精丸;菟丝子、山萸肉、家韭子(炒)、熟地黄、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煅)、炙甘草

加减:

1.若滑精频繁者,加芡实、金樱子,或合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2.若肾气虚已发展为肾阳虚,可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当归、菟丝子、杜仲、仙

茅、仙灵脾、芡实、刺猬皮;

3.若以肾阴不足,则可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或左归丸加减;

4.若病由心肾不交发展而来者,在补肾固精基础上佐以宁心安神之品,如茯神、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25桑螵蛸散;桑螵蛸3克远志3克菖蒲3克龙骨3克人参3克茯神3克当归3克酥龟甲3克

1.若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肾阳;

2.若遗精,脉细弱者,可酌加山萸肉、沙苑蒺藜以固肾涩精;

3.糖尿病之小便频数,可加怀山药、山萸肉以固肾填精;

4.神经衰弱之滑精,健忘、心悸、失眠等,可酌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6斑龙丸;鹿角胶250克鹿角霜250克柏子仁250克菟丝子250克熟地黄250克白茯苓120克补骨脂120克

1.如见阳损及阴者,加龟板、鳖甲、枸杞子,

2.心肾两虚者,加麦冬、人参、远志;

3.脾肾两虚者,加淮山药、芡实、石莲肉。

4.凡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等属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

5.纳呆口苦、胸闷苔腻者,也不宜服用。

【(1)前列腺肥大症以本方加肉桂为基础方,可治疗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后余沥不尽症。

如小便混浊者,加萆藓、益智仁;小便不畅者,加牛膝、车前子。

(2)精液异常症以本方加天门冬、人参为基础方,治疗遗精以及精于数量不足、存活率低、活动力差,

或精液不化以及无精于等精液异常症。如见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台乌药、上肉桂;大便溏薄者,

加附子、白术、淮山药(《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性机能减退症以本方加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为基础方,治疗男子阳痿早泄、

女子性欲淡漠等性机能减退症,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孕、不育症。如见下肢清冷者,加肉桂、肉苁蓉、锁阳;

毛发枯槁、经血稀少者,加当归、龟板、紫石英、石楠叶;带下清稀如水者,加芡实,淮山药。

(4)糖尿病以本方加淮山药、山茱萸、芡实、金樱子为基础方,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尿频尿多、尿色清长、饮一溲二、

腰酸肢软、神疲乏力等症。如见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鳖甲;目花头晕者,加枸杞子、白芍。

(5)夜尿增多症以本方加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为基础方,治疗老年性夜尿增多症。如见气短面浮神惫者,加人

参、淮山药、白术;大便溏薄者,去柏子仁,加附子、肉桂;尿后淋沥失禁者,加五倍子、桑螵蛸、煅牡蛎。】

阴阳两伤,下元虚惫:滑精日久,阴伤及阳、症见滑精不固,甚至闻见精出、在上述肾阴亏虚症外,可兼见阴冷精

薄,形寒肢冷,尿频、气短,或见面目虚浮,阳痿不用,苔白舌淡胖嫩、脉沉迟涩,两尺无力。

27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单方验方

1.莲子,白茯苓,等分,为末,白汤调服(《普济方》)。功能清火养心,主治心火扰神,梦遗泄精。

2.茯苓丸.白茯苓为末,每服工2克,粳米汤调下,间用温热水调下,空心食前临卧,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功能清心泄浊,治心虚梦泄。

3.远志、龙骨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成衣,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本草纲目》)。功能清心宁

神收涩,主治劳心梦泄。

4.猪肚丸.白色苦参90克,白术150克,牡蛎120克,为末。为雄猪肚一具,洗净。砂罐煮烂。石臼捣和,药干则

入汁,丸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九丸,米汤下,曰三服(明。龚居中《红炉点雪》)。功能健脾利湿泄浊,主治脾湿

不升,梦遗时作。

5。真珠粉丸,黄柏(炒),蛤粉各500克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100丸,空心温酒下(《洁古家珍》)。功能补

阴降火,主治相火遗精。

6.猪苓丸。半夏30克,洗十次,切破。以木猪苓60克,同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煅过牡蛎30克,以山药糊

丸、梧子大,每服30丸,茯苓汤送下(出《本事方》)。功能利湿导泄肾浊,主治肾中浊气滞郁遗精。

7。茯菟丸.菟丝子150克,白茯苓90克,石莲肉60克,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清心补肾。主治思考太过,心肾不摄梦遗。

8.桑螵蛸散。桑螵蛸一味,焙为末,酒浆调服3克(《理虚元鉴》)。功能收敛肾气,主治肾气不摄梦遗精滑。

9。玉锁丹。茯苓120克,龙骨60克,五倍子180克,为末,水糊为丸,每服四十丸,空心用盐汤吞下,日进三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收摄涩精,主治精气失摄遗精。.

10.治虚劳尿精方。韭子二升,稻米三升,上二味,煮粥,取汁六升,为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功能补肾涩

精。

11.鹿角霜60克,生龙骨(炒)牡蛎(煅)各30克,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四十丸(《普济方》)。功能温肾

摄精。治久遗肾亏精滑。

12。北五味子500克,洗净,水浸,去核,再以水洗,核取尽,余味通置砂锅中,布滤过,入好冬蜜3000克,炭水

慢熬成膏,瓶收五日,出火毒。每空心服一,二匙(《红炉点雪》)。主治肾虚遗精。

药膳方选

l.保精汤。芡实、山药各30克,莲子15克,炒枣仁9克,茯神6克,人参3克(或用台党参9克)水煎,先将汤饮之

后,加白糖15克,拌匀连渣同服(陈士铎《石室秘录》)。功能安神止遗。

2.金锁玉关丸.藕节、莲须、莲子肉、山药,白茯苓,白茯神各60克,为末。用金樱子二斤锤碎,水一斗,熬

八分,去渣,再熬成膏,入小麦和药,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本草纲目》)。功能养心实脾、涩精止

遗。按。此方前七味,可取煮粥代膳。金樱子膏白汤化服,亦擅涩精。

(三)外治药选

阳事易举,梦遗时作,元明粉适量,研细,每卧时放手心内,两手合住擦之,其粉白化,每日一次(《民间灵验

方》)

单验方

(1)刺猬皮,瓦上焙干,研为细末,每晚服2~3g。

(2)韭菜子,每晚吞服20~30粒,淡盐水下。适于肾气亏虚滑泄者。

三十九、郁证

一.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喛气。妇女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苔薄白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麦芽3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加减:

1.在此方基础上酌情选加旋复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等、以助解郁。

2.噫嗳频多,加旋复花、代赭石、陈皮、半夏以平肝和胃降逆。

3.胸胁刺痛或板痛,舌暗或有紫斑瘀点,加延胡、川栋子、桃仁、归须、旋复花、郁金、降香,赤芍、红花,制乳

没,以活血通络止痛。

4.妇女经血瘀滞,经前乳胀腹痛;加当归、丹参、桃仁、川芎、丹皮、红花、延胡、益母草等,活血调经。

加减:

1.胁肋胀痛较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佛手;

2.吞酸烧心较重者,可加吴茱萸、黄连;

3.脘腹痞胀,肠鸣者,可加炒白术、茯苓;

4.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山楂、炒麦芽等;

5.女子月事不调,舌暗,脉弦涩者,可加当归、桃仁、红花;

6.经前乳胀可加当归、橘叶。

二.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头部烘热。呕恶吞酸口苦。口干便结。胸闷、胁胀。舌红苔黄、脉锡弦

数。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丹皮3克、栀子3克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郁证加减:

1.泛酸嘈杂明显的,可加左金丸、瓦楞子、生牡蛎。

2.肝火明显的,可酌配夏枯草、龙胆草、黄芩。

3.旰火伤阴、口干明显的,加生地、麦冬。

4.失眠,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便秘,原方加大黄、或配用更衣丸。、

加减:

1.若吞酸嘈杂,胃脘灼痛明显者,可加吴茱萸、黄连;

2.热甚,口苦便秘者,可加龙胆草、生地、大黄;

3.目赤、头痛者,加菊花、钩藤、天麻;

4.咳逆、气急、咯血者,可加泻白散合黛蛤散。

三.脾胃气郁证候多思善虑,性情抑郁或烦躁易怒,少寐健忘,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饮食不消,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濡滑。

越鞠丸加减;香附10克川芎10克苍术10克栀子10克神曲10克麦牙15克(包)麦牙6克

1.湿郁,加茯苓10克、泽泻、白芷10克

2.火郁,加青黛10克、黄芩、黄连。

3.痰郁,加星夏10克、瓜蒌10克、海浮石10克、半夏。

4.血郁,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5.气郁,加木香10克、槟榔10克,枳壳,香附。

6.食郁,加麦牙10克,山楂10克、砂仁。

7.挟寒,加吴萸10克。

四.气结痰阻(梅核气):咽中不适,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胀。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24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干苏叶6克

1.若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

2.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利咽;

4.痰气郁结化热,心烦失眠者,酌加山栀子、黄芩、连翘以清热除烦。

加减:

1.气郁为主,可酌配逍遥丸。

2.痰郁甚者,可加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变证

1.痰、气,湿、热,血互郁,以越鞠丸制汤内服。

2.若湿郁甚,加白术、茯苓。热郁明显,加青黛、黄连、

3.痰郁甚加半夏、海浮石。食郁著,可加枳实,山楂。血郁则加桃仁、肉桂。

4.气郁甚者加木香、砂仁。

5.痰郁化热,用温胆汤加川贝、全瓜蒌。便秘者加礞石滚痰丸。

6.痰阻气滞,膈塞不下食,惊怖者,可用远志散(远志生干地黄枳壳旋复花甘草麦冬半夏赤茯苓)制汤内服。

加减:

1.胸胁胀满甚者,可加青皮、枳壳、瓜蒌皮;

2.食滞腹胀重者,可加砂仁、神曲、麦芽;

3.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者,属痰郁化热,可于上方去厚朴、紫苏,加竹茹枳实黄芩贝母、瓜蒌壳化痰和胃清热;

4.若见胸中窒闷,喘息不得卧,咳逆咳痰者,可于上方加枇杷叶、杏仁、瓜萎皮、陈皮,郁金、薤白宽胸散结,。

5.本证主症即《医宗金鉴》中所称之“梅核气”,临床亦可选用痰郁汤治疗。用药注意化痰而不伤正。气郁每多兼痰、湿、食郁并见,临证若气郁兼身重、脘闷痞胀、食后腹胀、苔腻等症,可选用解肝煎、湿郁汤、食郁汤化裁治疗。

痰郁化热,

温胆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川贝5克全瓜蒌5克生姜15克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痰热而且便秘者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

五.心神失养证: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志意不定,数欠伸。心烦不得卧,心悸、坐卧不安。舌淡苔薄白,脉

细弱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9克小麦24克红枣10枚

加减。

1.一般在本方基础上再加枣仁、柏子仁、茯神、合欢花、龙齿、牡蛎,当归,白芍等。

2.心悸不寐,神疲纳呆,舌淡脉细,可酌合归脾汤。

3.如心烦易怒,失眠怔仲的,再加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品。

4.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卧不宁者,可用人参琥珀丸人参琥珀茯苓石菖蒲远志乳香没药酸枣仁朱砂)。

5.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可用安神定志丸。.

加减:

1.心悸失眠、舌红少苔等心阴虚的症状较明显者,加百合、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2.挛搐者,加钩藤、珍珠母、生地、木瓜养阴血以熄风;

3.大便干结属血少津亏者,加黑芝麻、生何首乌润燥通便;

4.喘促气逆者,可五磨饮子理气降逆。

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

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龙齿3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3.服药口感好,病情好转,说明给您的药方是对症的。

表现喘促气逆者—五磨饮子【组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六.心脾两虚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不华,头晕。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

1.阴虚有火,见舌红、口干、心烦,加生地,麦冬、黄连。

2.气郁不伸,加合欢花,广郁金。

若心肝阴血不足,虚烦失眠,惊悸不安者,

真珠母丸;珍珠母2.3克当归4.5克熟地4.5克人参3克炒酸枣仁3克柏子仁3克犀角1.5克茯神1.5克沉香1.5克薄荷2克

若惊悸失眠较重者,宜加磁石、牡蛎、龙骨之类,以增其重镇安神之效。

阴虚火旺:

天王补心丹:酸枣仁12柏子仁10当归10天冬9麦冬10生地15人参10丹参9玄参天王补心丹10云苓12五味子8

远志肉9桔梗8

合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若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多梦遗精—交泰丸,黄连10克,肉桂1克泡茶

七.阴虚火旺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少寐。遗精、腰痠、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脉弦而数。

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加减:

1.神浮少寐、心悸头晕者,加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镇摄。

2.心烦失眠严重的,加服天王补心丹。

3.口干舌红心烦,阴虚火旺甚者,加黄连、知母,或加服朱砂安神丸。亦可参合百合地黄汤意。

4.腰酸遗精甚者,加龟版、金樱子、芡实、牡蛎、莲须、或加服金锁固精丸。

5.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等。

6.心肾不交,阴血虚少,虚火上扰,症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黄

连阿胶汤。心

7.肾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宁、夜卧多梦,宜参用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

8.心火亢盛,灼伤阴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者,可参用琥珀养心丹

若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包)阿胶9克(包)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八.肝阴亏虚证候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模糊,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

一贯煎加减;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加减:

11.若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症状明显者,可加钩藤、草决明、天麻等;

2.若兼有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郁火之象者,可用滋水清肝饮治疗;

3.若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

4.若有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

5.郁病之虚证,多因气滞日久而致,或素虚又加情志所伤所致,治疗宜调养并用,疗程较长,难求速效

九.气滞血瘀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且痛有定处,头痛,失眠健忘,或身体某部有发冷

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加减:

1.若胀痛明显者,加香附、青皮、郁金;

2.若纳差脘胀者,加山楂、神曲、陈皮;

3.若略兼寒象者,加乌药、木香;

4.兼有热象者,加丹皮、栀子;

5.若兼气虚之象,可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食疗方

(1)小麦60g(浸软、碾碎),大枣14枚,甘草20g,共煮1小时,去草,喝汤食枣。用于心脾不足之郁病。

(2)鲜百合50g,加蜂蜜1~2匙拌合,蒸熟,不拘时服之。

(3)新鲜鸡蛋黄2枚,灯芯草9g,朱砂3g(研粉)。先将灯芯草加水lOOml,文火煎30分钟,去渣入碗,加蛋黄及朱砂

粉拌匀,隔水蒸后服用,每晚1次,7次为1疗程。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烦、抑郁、失眠等症。

四十、血证

A鼻衄是指鼻腔出血

1.风寒束表证鼻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紧。

1加味香苏散加减;香附子9克紫苏叶9克炙甘草3克荆芥9克、防风9克丹参9克丹皮9克生茜草9克、白茅根9克陈皮6克

加减:

1.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麦冬、石斛;

2.咳嗽者,加前胡、桔梗;

3.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

4.关节酸痛者,加秦艽。

2.热邪犯肺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脉数。

2桑菊饮合十灰散;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生甘草2.5克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9.鼻衄宜加丹皮、小蓟、侧柏叶、白茅根以凉血止血,或合十灰散。

10.口、鼻、咽干显著者(阴伤较甚),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肺热无表证:症见鼻衄、咳嗽、痰少,或痰黄,难咯出,身热而不恶寒者,

3清咽宁肺汤;前胡5克桑白皮5克川贝5克甘草2克知母5克黄芩5克栀子5克鼻衄加入小蓟白茅根侧柏

3.胃热炽盛证: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鼻、口干燥,口渴欲饮。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玉女煎;石膏15~30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热势亢盛,发热、烦躁、口臭、便秘等症显著舌红,苔黄、脉数者,

4刺蓟散;大蓟10克侧柏叶10克川连10克山栀子10克苦参10克生地10克大黄5克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5用泻白散;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6清胃散;生地黄6克当归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4.肝火上炎证:鼻衄。头痛、目眩。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

7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

旱莲草等养阴清热。

肝火上炎重证:伴有肝阳上亢的鼻衄,表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肢麻筋惕,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脉弦者,可

改用8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明18克(先煎)山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

9豢龙汤;羚羊角3克(磨粉,独煎)生牡蛎15克、夏枯草9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丹皮9克、荆芥炭9克薄荷炭9克、茜草9克、藕汁30克

加减:

1.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或芦荟;

2.热甚伤阴者,加生地黄、玄参。

5.阴虚火旺证: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或淡红,病势较缓,病程较长。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10茜根散;茜草根10克黄芩10克侧柏叶10克生地10克阿胶珠5克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6.肺肾阴虚证鼻衄时发时止,色红或淡红,量少,常于晨间洗脸时发作,伴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干咳无痰,或

痰中带血,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舌面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11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12克山药6克生地12克丹皮3克泽泻3克茯苓6克龟甲6克白芍6克旱莲草6克女贞子6克麦冬7.5克(去心)

1.腰酸膝软明显者,加怀牛膝、桑寄生;

2.头晕耳鸣,面潮红者,加草决明、钩藤、生牡蛎;

3.虚火甚者,加知母、黄柏;

4.便秘者,加玄参,重用生地。

7.气血亏虚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病多久延不愈。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

12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

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鼻衄可加仙鹤草、茜草、三七等止血药以增强止血的作用。其他治法.、

外治方药。对以上各种鼻衄,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鼻衄当时,均可酌情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

l。云南白药,

2。青黛粉,

3.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

4.白芨粉。用棉花蘸取选用的药粉,塞入鼻腔以止血。

内服单验方.

1.小蓟30克水煎服。早在《千金要方》即单以小蓟汁治鼻衄。

2.白茅根、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栀子12克,蒲黄工5克,水煎服(同上)。

4.青黄散(《杂病源流犀烛》)。青黛9克、蒲黄12克。水煎服。

5.沈氏止衄丹(《杂病源流犀烛》);香附60克.川芎30克、黑山栀及黄芩各15克,

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

以上1-5方均适用于热证鼻衄。其中4、5两方更适宜于肝火上炎之鼻衄。

6.生地黄主衄方(《千金要方》);生地黄、黄芩、阿胶、侧柏叶、甘草。

7。生地黄、阿胶、蒲黄(《千金要方》)。’

8.玄参、生地,小蓟(《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以上6---8方适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食疗方

(1)韭菜根鸡蛋取韭菜根120g,白糖30g,鸡蛋1枚。3味同煮至蛋熟,去渣及蛋壳,调入白糖服,每日1次。有凉血止血之功

(2)仙鹤草茶取仙鹤草15g,水煎代茶饮。有清泻胃热之功。适用于胃热炽盛之鼻衄。

(3)马勃糖取马勃粉200g,白砂糖500g。将白砂糖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煎熬至稠时,加入马勃粉拌匀,待冷后切成小块即

可,每次1小块,每天3次,含化。适用于肺热鼻衄出血。

(4)藕丝羹将嫩鲜藕洗净削皮切丝,放入开水中氽后捞出。将蛋清加水打匀后置武火上蒸成蛋羹,放上藕丝,再以白

糖、湿玉米粉加入沸水中勾成白色甜汁浇上即成。适用于心脾不足所致之出血证。

3.单验方

(1)茜草根、艾叶各30g,研末蜜丸,乌梅9g,煎汤送服。治虚寒性鼻衄。

(2)鲜仙鹤草、小蓟、旱莲草捣汁内服。治血妄行之鼻衄。

4.药物外敷或局部用药

(1)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捣如泥,作饼,贴敷同侧涌泉穴。

(2)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

(3)对大量鼻衄常见的鼻中隔前下区出血时,对准出血点,压迫鼻翼,或用马勃洗净,煎成小块,压塞鼻内止血。

中成药

(1)桑菊感冒片(华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4片,每日3次。用于风热袭肺所致之鼻衄。

(2)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Et2~3次。用于肝火旺盛所致之鼻衄。

(3)知柏地黄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4)热毒清片(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用于肺胃热壅、三焦火盛之鼻衄。

(5)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用于脾虚不摄,血溢脉外之鼻衄

(6)清肺抑火化痰丸(强字牌,北京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鼻衄。

B齿衄是指齿龈出血,又称牙衄、牙宣

1.胃火炽盛证: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13加味清胃散;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水牛角60克(包)黄连9克连翘9克当归5克甘草3克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8.齿衄可酌加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烦热口渴者(胃热较甚),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10.大便秘结者(肠热较甚),加大黄通俯泻热。

2.阴虚火旺证:齿衄,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齿衄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14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3.齿衄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等凉血止血。

4.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以清退虚热。

5.齿衄应合茜根散使用15茜根散;茜草根10克黄芩10克侧柏叶10克生地10克阿胶珠5克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不仅肾虚火旺,且伴有肝阴不足,肝郁化火,齿衄的同时兼见性情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脉弦细者,

16滋水清肝饮;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以肾虚为主,火热不盛,舌红脉数等症象不明显者,

17元戎地黄饮子;肉桂1.5克附子1.5克肉苁蓉1.5克白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

菖蒲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石斛1.5克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其他治法

1.冰玉散(《景岳全书》):生石膏30克,硼砂2l克,冰片1克,僵蚕3克,共研极细末,擦于齿龈。

2.枯矾30克,研极细末,擦于齿龈(方见《太平圣惠方》)。

3.苦参30克,枯矾3克,研极细末,擦于齿龈(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4.芦根、.茅根各30克,茜草根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热齿衄。

5.苦竹叶15克,煎汤含漱。

6.见血清15克,煎汤内服或含漱。

C咳血;血由肺及气管上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18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者,

19清心凉膈散加减;

连翘12克黄芩3克薄荷3克栀子3克石膏6克川贝3克小蓟3克白茅根5克侧柏叶5克甘草3克

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如痰热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

20清金化痰汤加减;

黄芩5克山栀子5克甘草3克川贝5克知母5克麦冬8克桑白皮5克橘红5克瓜蒌仁5克茯苓5克大小蓟5克

茜草5克侧柏叶5克

1.如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3.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4..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5..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用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1泻白散合黛蛤散;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青黛3克蚌粉3克(煅红)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22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克甘草(炙)3克

23黛蛤散,组成];青黛30g,蛤壳300g。)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

24化痰丸;天冬5克瓜蒌霜5克连翘5克香附5克黄芩5克海浮石5克青黛3克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3.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三七粉冲服组成为芍药12g地黄24g丹皮9g犀角现以水牛角30g代之。

如咳血较多。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

25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水牛角60克(另包)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3.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细数。

26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贝母4.5克麦冬4.5克天冬9克玄参9克桑白皮9克百合4.5克

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

1.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2.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

3.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4.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

补,滋阴养血兼清虚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治疗。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加百合、麦冬、

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络止血。气虚轻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十灰丸;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蒲黄灰各等分。

阴虚火旺证【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27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三七、荷叶各2.1g

【辨证加减】

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

痰热。

4.如见潮热、盗汗者,为虚热偏重,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5.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煅牡蛎以固涩止汗。

6。若燥热伤肺,咳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者,改用桑杏汤清宣润肺止血。

4.肺热壅盛证咯血鲜红或痰血相兼,咳吐黄痰,胸满气急,口渴心烦,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8泻白散合泻心汤加减;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紫珠草10克仙鹤草10克大黄6克黄连9克黄

芩9克

加减:

1.兼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解表;

2.津伤较甚者,去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加麦冬、百合、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3.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治疗宜用犀角地黄汤;

4.肺热化火,痰黄稠或为脓样者,清热泻火之药宜重用,黄芩30---60g,金银花、连翘各30g,

5.大黄据患者体质强弱,病邪情况而定其用法,一般用制大黄3~12g,大便秘结者,应用生大黄,使肺热下泻而咯血

自止

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

29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犀角3克(磨汁冲服)(无犀角可水牛角60-120克代,并先煎2小时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5、痰热壅肺证咯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0清肺汤;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黄芩、栀子、紫菀、阿胶(蛤粉炒)、桑白皮各等份,

甘草减半,乌梅1个,枣2枚。

【辨证加减】

1.痰热较甚,咳黄稠痰,量多,加鱼腥草、大贝母等以清肺化痰。

2.痰热瘀结,咯吐脓血痰,有腥臭味,可加金荞麦、黄连、葶苈子解毒泻肺排脓。

3.如咯血色较暗,迁延时长,为夹有瘀滞,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以活血止血。

4.如见低热,口干,心烦,舌干红,脉细数,为肺脏阴津耗伤,可加沙参、天花粉、玉竹等以滋养肺阴。

6.气虚不摄证痰中带血或咯吐纯血,或血色较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或兼见衄

血、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或芤,或细数无力。

31拯阳理劳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阿胶、陈皮、仙鹤草、五味子、甘草、大枣

加减:

1.出血量较多者,常加三七粉、白及收敛止血;

2.若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之气脱证,应加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7.瘀血阻滞证咯血迁延反复不愈,血色紫黑成块,胸胁闷胀或刺痛,痛有定处舌黯淡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缓而涩

32血府逐瘀汤合十灰散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白芍药6克、丹参9克、牛膝9克、北柴胡5克、枳壳6克、桔梗4.5克、侧柏炭10克、制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

1.若瘀滞化热,可加丹皮、焦山栀;

2.若为虚寒之体,则加苏叶炭与炮姜炭,或再配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剂。

8、气虚血瘀证反复咯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自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3补气黄芪汤;黄芪人参茯神麦冬、白术、五味子、肉桂、熟干地黄、陈皮、阿胶各30g,当归、白芍、牛膝各23g,炙甘草15g。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减肉桂,牛膝用川牛膝,加仙鹤草、三七以止血化瘀。

2.如咳嗽重者,为肺气虚而不主气,加紫菀、款冬以温润宣肺。

3.如咳嗽痰多者,为肺脾气虚生痰,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4.如偏于气虚,咳而无力,血色暗淡,脉细而弱,可用人参养肺丸以益气摄血。

5.如偏于血瘀,症见心悸,吐痰带血或吐血沫,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者,先予活血化瘀,’如用桃

仁、红花、牛膝、枳壳、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等,继以本方调理。

其他治法

1。仙鹤草、侧柏叶、大小蓟各15克,水煎服。、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日服三次。

3.化血丹(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蕊石24克,共研细末),每服2一5克,曰3—4次。

以上适用于各种证候的咳血。‘

4.天地丸(《寿世保元》),天门冬15克?熟地9克,煎服,或加大剂量作成蜜丸分次服用。.

6.天门冬丸(《寿世保元》)s天门冬60克,白茯苓,阿胶、杏仁、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细末9炼蜜为丸,每服3克

7.白芨、百部、百合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

以上4-6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咳血。汁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软食或普通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进食不要过饱,宜

少食多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禁烟酒。重视精神护理,耐心解除病人的紧张及恐惧。

单验方

(1)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2)生萝卜捣汁,半盏,加盐少许内服。

(3)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4)生地黄汁、大蓟汁,混匀,适量内服。用于肺热伤络之咳血。

(5)天门冬30g,甘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9,每日3次。可用于燥

热伤肺、肝火犯肺及阴虚肺燥之咳血。

3.食疗方(1)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lOO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沸,再以文火煨熬,

等熟烂时加入白糖或盐即成,每天食3~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

(2)蜜百合:取干净新鲜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500g,蜂蜜300~500g)与开水适量拌匀,稍于锅内闷之,再以微

火烧至不粘手,放凉即成。每天食3~5次。适用于阴虚痰中带血。

(3)柿霜糖:取柿霜15g,白砂糖15g,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熔炼至稠,稍凉后切成小块即成。每天3次,每次1块,

用于肺热咳血。

(4)松仁糖蘸:取白砂糖500g,加少量水溶化后置文火熬至挑起糖丝,即入松子仁2509,拌匀,稍凉后切块即成。每次1块,每日3次。用于肺脾两虚之咳血。

(5)猪肺三汁汤:将猪肺煮熟,配以梨汁、藕汁、莱菔汁服用。用治咳血。

(6)红烧龟肉:取龟1只(250~500g),洗净切块,去头、足及内脏,用菜油反复翻炒,再加生姜、酱油、冰糖等调料及适量清水,以文火煨炖至龟肉炖烂即成。用于阴血虚之咳血。

外治法

大蒜泥敷贴涌泉穴: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员,对肺阴虚,虚阳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取新鲜大蒜i头去皮,捣碎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后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调换一次(可先在足底皮肤上擦少许石蜡油或其它油类)。敷贴两次,若咯血未见好转者,应加强其它措施。

D吐血;血由胃来,经口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1.胃热壅盛证:脘腹胀闷,甚或用痛。吐血黯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

34泻心汤;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1.恶心呕吐者(胃气上逆),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和胃降逆。

2.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热伤胃阴),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荷叶、侧柏叶、茜草根、栀子、牡丹皮、棕榈皮,或合十灰散加减,以加强清热止血功效。

2.胃火炽盛者,可酌加石膏、知母、生地黄、丹皮、赤芍、牛膝等,以加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3.若热郁血瘀,阻滞胃络,吐血紫暗,胃脘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者,可加参三七、白及、五灵脂、

花蕊石、藕节等,以化瘀止血。

4.若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5.夹伤食者,酌加焦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和中。

35十灰散;大蓟10克小蓟10克荷叶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10克茜草10克棕榈炭10克山栀子10克

热伤胃络证吐出鲜血或血色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6泻心汤加味;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生地榆5克紫珠草5克

加减:

1.呕恶者,加代赭石、竹茹;

2.胃痛者,加三七末、白及末;

3.泛酸者,加乌贼骨;

4`热伤胃阴者。加石斛、天花粉;

5`积滞者症见嗳腐吞酸夹不消化食物,加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消痰;

6`饮酒过多,积热动血者,可加葛黄丸以泻火止血。

2.肝火犯胃证:吐血色红或紫黯。胁痛。口苦,心烦易怒。寐少多梦。舌质红,脉弦数。

37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

1.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2.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黄连、大黄、石膏、竹茹,以加强清热泻胃火之功。

2.本方亦可与十灰散合方,以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3.兼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者,可酌加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粉等以凉肝降火,止血。

4.口苦泛酸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等,以清肝泻火,降逆止酸。

5.吐血势急量多不止者,可加服花蕊石粉、三七粉、白及粉、生大黄粉,以收敛止血。肝火犯胃证吐血鲜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嗳气,寐少梦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8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5克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酒生地黄9克、白芍9克、夏枯草9克、茜草炭9克、旱莲草9克、黑侧柏叶9克

加减:

1.兼瘀血者,加花蕊石、三七;

2.吐酸者,合左金丸;

3.嗳气频作者,加沉香;胁痛者,加郁金。

肝郁化火,烦热胁痛,吐血,而口苦、心烦易怒等证不及上证显著者,

化肝煎;青皮6克陈皮6克白芍6克丹皮6克山栀子9克泽泻9克贝母9克

1.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2.吐血、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3.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3.气虚血溢证:吐血缠缠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39归脾汤;

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可酌加仙鹤草、白芨,乌贼骨等固涩止血。

变证

1。症见吐血反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而心悸、失眠之症不显著者,可改用人参饮子益气摄血,滋阴养血。

2.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

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均应急服独参汤

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乌贼骨、白及粉、仙鹤草、阿胶、炒蒲黄,以加强止血之功。

2.反复吐血,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者,可重用人参、黄芪以益气,并加熟地黄、阿胶,以补血。

3.肢冷,畏寒,便溏者,为脾胃虚寒,可酌减远志、酸枣仁,加炮姜炭、艾叶,或改用艾叶散,以温中止血。

4.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急服独参汤

症见吐血批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而心悸、失眠之症不显著者,

40人参饮子;人参5克黄芪10克五味子5克麦冬9克当归5克白芍5克甘草3克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

41柏叶汤;柏叶9克干姜9克艾叶15克

4.脾气虚弱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淡,或伴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

42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0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阿胶10克、炒地榆10克、血余炭10克、白及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

1.偏于脾阳虚者,加炮姜、炮附子、灶心黄土,或用黄土汤加减;

2.兼有肝郁者,加佛手、郁金、柴胡等。

5.胃络瘀阻吐血紫黯有瘀块,胃脘疼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面色晦黯,舌质黯或有紫斑,脉涩。

43化血丹加味;花蕊石10克、三七末6克、丹参10克、降香10克、茜草根10克、血余炭10克、地榆10克

加减:

1.胃脘刺痛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

2.兼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3.兼热者,加大黄、虎杖;

4.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5.兼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

瘀阻胃络证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剌或刀割,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44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辨证加减】

1.兼胃脘灼痛、大便干结者,可酌减桔梗、枳壳,加黄连、大黄、黄芩、侧柏叶、茜草、紫珠草等,以增加清热泻

火,凉血止血之功。

2.兼胃脘作胀,嗳气,恶心者,可酌减桔梗、当归、甘草,加半夏、陈皮、白檀香、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等,以

行气和胃,降逆止呕。

3.兼胃脘冷痛,喜温,大便溏泄者,可去柴胡、赤芍、桔梗,酌加炮姜炭、高良姜、茜草、艾叶、炒蒲黄等,以助

温中散寒,化瘀止血之功。

4.兼气短乏力,自汗神倦者,可去柴胡、赤芍、枳壳,酌加炙黄芪、党参、白术等,以增益气摄血之功。

6.阴虚火旺吐血色红量多,胃脘隐痛,面色潮红,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心烦不寐,耳鸣,大便黑,舌红少苔,

脉细数45茜根散加减;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珠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0克、旱莲草10克、黄芩10克

加减:

1.兼气虚者,加党参或合生脉散;

2.阴虚甚者,加龟甲、玄参;

3.潮热者,选加地骨皮、青蒿、鳖甲、白薇;

4.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等;

5.烦躁难眠者,加酸枣仁、知母。

肝胃阴虚证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46一贯煎;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旱莲草、大蓟、侧柏叶、藕节、仙鹤草,或与四生丸合方,以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2。阴虚火旺者,减枸杞子,加丹皮、栀子、地骨皮、炙鳖甲、知母等,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脘胁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川楝子,以缓急止痛。

4.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黄芪、白术,以助益气摄血之力。

其他治法

对于吐血不甚者,可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生地黄12克,大黄粉3克,煎服,或用地黄汁送服大黄粉。

2.藕节、大蓟各15克,煎服。

3。茜草12克,煎服。

4.白芨粉,每次3—6克,一日2-4次。

5.乌贼骨、白芨粉各等分,每次3克,一日3-4次。

6.生地、地榆、白芨各15克,水煎服。

7.花蕊石,火煅、醋浸、研细粉,每次3-5克,一日3次。

以上1一7方,可用于各种症候的轻症吐血。

8.麦门冬饮子(《圣惠方》);麦冬、大蓟、生地各12克,煎服。适用于胃热阴虚之吐血。

9.艾叶散(《圣惠方》)。艾叶、炮姜炭、阿胶各9克,侧柏叶12克,煎服。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吐血。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肝火犯胃之吐血。

(2)紫地宁血散(中一牌,广州中药一厂):每次8g,每日3--4次。用于胃中积热之吐血。

(3)胃血宁口服液(本药牌,辽宁本溪制药厂):每次20ml,每日2次。用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

血,收敛止血。

2.单验方

(1)蚕豆苗(嫩茎叶)30g,冷开水洗净,捣汁服。

(2)大蓟草、白茅根、藕节各30g,煎服,也可加韭菜汁少许1次服下。

(3)鲜芦根90g,生侧柏、仙鹤草各30g,煎服。(4)地锦草、墨旱莲各30g,煎服。

(5)白及、侧柏叶(或乌贼骨)各30g,共研细末,每天2次,每次3~6g,用温开水调服。

(6)鲜生地取汁30ml,加入生大黄粉3g,每日3次,口服。

(7)乌贼骨30g,炮姜炭9g,艾叶炭6g,煎服,以温涩止血。

(8)参三七、白及及生大黄,按2:2:1比例配成药末,每服3~4.5g,日3~4次,温开水调服。

(9)童便取健康男性婴幼儿清晨小便,盛于清洁器皿中,以消毒纱布过滤后加入适量白糖,调匀备用。每次lOOml,每

日3次服用,以祛瘀止血。

3.食疗方

(1)仙鹤草、冰糖按1:2用量比例制成膏滋,每次15g,每日2次。

(2)生地汁、鲜芦根汁、白及粉、藕粉各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口服。

(3)山药、陈皮、太子参、熟地、龙眼肉各适量,炖粥服用。用于气血虚弱之吐血。

(4)党参、黄芪、大枣、当归、龙眼肉,与牛肉共炖,饮汤食肉。用治气血亏虚之吐血。

(5)鲜藕汁1小杯,加水适量煮沸,三七粉3g,与生鸡蛋1个调匀入沸汤中,加食盐调味服用。适用于胃热或肝火未清

者。

(6)银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适量水同煲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胃阴亏虚者。

(7)桃仁瘦肉粥桃仁15g,瘦猪肉150g,粳米适量,加水共煲熟.,入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胃络瘀阻。

E便血;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大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一.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47地榆散;地榆10克茜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川连10克茯苓10克

1.大便不畅者,加大黄通俯泻热。

2.气滞腹胀者,加枳实、木香行气消胀。

3.腹痛者,加制香附、白芍、甘草理气止痛。

4.大便夹有粘液者,加败酱草、银花藤清热解毒。

48肠道湿热:地榆散;何首乌肉桂地榆香白芷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6克,

湿热蕴结便血色浊,或紫黑如赤豆汁,或血色鲜红,肛门灼热疼痛,大便不畅或里急后重,伴腹痛缠绵,胸膈满

闷,肢体困重,纳呆,口粘口苦,小便赤涩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9地榆散合槐花散加减;槐花10克、黑侧柏叶10克、地榆10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茜草10克、当归6克、枳壳6克

加减:

1.大便粘滞不爽者,加槟榔;

2.腹痛者,加木香、芍药、延胡索;

3.便秘者,加大黄;

4.肛门肿痛甚者,加苦参、金银花、连翘;

5.若便血日久,耗伤营阴,湿热未除者,可加阿胶、生地、当归,或用驻连丸加减;

6.胸闷脘胀,苔腻明显者,加半夏、苍术。

.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大便通腑泻热。气滞腹胀者,

50槐角丸;槐角50克(炒,去枝梗)地榆25克酒当归25克(酒一宿,焙)防风25克黄芩25克枳壳25克(去瓤,麸

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若湿热证象更轻者,

52槐花散;炒槐花12克侧柏叶12克(烂杵,焙)荆芥穗6克枳壳6克(去瓤,细切,麸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其中轻者可用地黄煎

丸,而湿热及血虚均者,则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52地黄煎丸;生地黄10克小蓟10克地榆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9克沙糖(适量)

53清脏汤;当归2.4克川芎1.5克炒白芍1.8克生地黄3克炒黄连3克炒黄芩2.4克炒黄芪2.1克黑栀子2.1克

地榆2.4克炒槐花1.5克炒阿胶1.8克侧柏叶1.8克

1.腹胀的加陈皮1.8克。

2.气虚的加人参0.9克,白术0.9克,木香0.9克。

3.肠风下血的加荆芥1.5克。

4.虚寒的加炒黑干姜1.5克。

54脏连丸;猪大肠(适量)黄芩5克黄连5克赤芍5克当归5克炒槐花5克炒地榆5克炒槐角5克黑荆芥5克

阿胶珠5克生地9克

二.胃中积热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胃脘胀闷灼痛,头昏目眩,舌红苔黄而干,

55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克、黄连3克(粉)黄芩3克大蓟炭5克小蓟炭5克、丹皮3克、黑侧叶5克、茜草根炭5

克、

地榆5克

加减:

1.血色黯而不泽者,加三七、花蕊石、蒲黄;

2.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玄参、麦冬、生地黄;

3.出血过多,气阴两虚者,可加生脉散。

胃肠积热证便干夹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56清胃散;生地黄6克当归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辨证加减】

1.原方可加仙鹤草、白及、地榆,或与十灰散、四生丸合方以加强止血之力。

2.若大便干结,心烦,苔黄燥,脉数有力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止血。

3.若三焦火盛,身热,烦躁不安,便血量多,可去升麻,加黄芩、黄柏、大黄、栀子,或加服栀子金花汤,以清泻

三焦火毒,凉血止血。

4.若热盛津伤,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以养阴增液。

三.肝胃郁热证便血色紫黯或黑色,甚或血色黯红,脘胁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57丹栀逍遥散;龙胆草3克、丹皮3克、栀子3克、柴胡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生地黄3克、大黄3克、黄芩3克、

茜草根炭3克、花蕊石3克

加减:

1.脘胁胀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火邪伤阴,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

3.若便血量多,且伴吐血,血色鲜红者,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并以三七

末调服;

4.如吐血量大,血出如涌,甚则倾盆盈碗者,治疗时参考本证及吐血证之急救措施。

四.瘀血阻络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黯滞或黧黑,或胁下有癥块,或见赤丝蛛缕、朱砂掌,或伴有腹部膨隆如

鼓,青筋暴露,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58失笑散加味;五灵脂6克、蒲黄6克、当归6克、赤芍6克、延胡索6克、制香附6克、茜草6克、花蕊石6克、三七6克

加减:

1.瘀血内停化热者,加生地黄、丹皮、小蓟;

2.胁下有瘕块者,加鳖甲、龟甲、郁金;

3.伴有鼓胀者,加黄芪、茯苓、泽泻、车前子等益气利水之品;

4.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五.热毒内结证候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59约营煎加减;黄芩10克黄连10克(粉)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槐米10克、炒荆芥10克、生甘草5

加减:

1.气滞腹胀者,加枳壳、木香;

2.大便不畅者,加生大黄、槟榔;

3.热毒内壅,便血夹脓者,加马齿苋、红藤、败酱草;

4.口干舌红,阴液不足者,加生地黄、玄参、乌梅。

六.气虚不摄证: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60归脾汤;人参6克白术6克茯神6克酸枣仁6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6克远志1.5克木香1.5克当归6克龙眼肉5克

生姜3片红枣3枚炮姜6克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

脾气虚弱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光亮,脘腹不舒,面色无华或咣白,眩晕,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舌

淡胖嫩或有齿印,苔白,脉细弱。

61归脾汤加减;党参6克炙黄芪6克、焦白术6克、茯神木6克、龙眼肉6克、酸枣仁6克、木香1.5克、生甘草3克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

加减:

1.便血较多不止者,加白及、槐米、地榆;

2.便溏喜温者,加炮姜;

3.若汗出肢冷者,加人参(另炖);

4.出血较多或伴呕吐血者,可加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或内窥镜下局部用药止血。

便血日久,畏寒神疲,肛门下坠,舌淡脉弱,为气虚下陷,

62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炒槐花5克、

地榆炭5克、仙鹤草5克北柴胡1克升麻1克

便血色黯,脘腹时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自汗、倦怠、手足不温者,为气虚中寒,

63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白芍18克炮姜炭9克胶胎70克(包)白芨9克(粉用)仙鹤草9克地榆炭9

克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七.脾胃虚寒证:便血紫黯,或呈黑便。腹部隐痛,便溏。喜温,喜热饮。面色不华,倦怠懒言。舌质淡,脉细。

64黄土汤;甘草9克干地黄9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灶中黄土100~200克(包)

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加减:

1.可酌加白芨粉、乌贼骨以收敛止血,三七粉、花蕊石活血止血。

2.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3.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炭以温阳止血。

加减:

1.便血不止者,加白及、花蕊石、参三七;

2.下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者,加仙茅、补骨脂;

3`畏寒肢冷甚者,加鹿角霜、炮姜炭、艾叶炭。

【辨证加减】

1.方中未入止血之品,临证可酌加乌贼骨、白及粉,以收敛止血;或加参三七、五灵脂、侧柏叶、地榆等,以止血

化瘀。

2.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或加用归脾汤,以增加益气摄血之功。

3.阳虚甚,畏寒肢冷者,黄芩宜炒炭用,加炮姜炭、鹿角霜、炒蒲黄,以助温阳止血之功。

4.出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可重用阿胶,加黄芪、党参、当归、大枣,以益气养血止血。

5.便血日久,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为脾肾两虚,可加熟地黄、炮姜炭、炮附子,或加用

断红丸,以温肾止血。

便血日久,不仅脾胃阳虚,而且肾阳亦虚,兼见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

65断红丸;附子3克鹿茸5克黄芪5克续断5克阿胶5克当归5克枯矾2克

应急措施

1.严重便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注意保暖。伴吐血者,暂予禁食。

2.紧急止血措施

(1)大黄粉(片)3g,每日3次口服。

(2)田七粉3g,或云南白药1g,每日4次口服。

(3)血宁冲剂1包,每日4次,冲服。

(4)紫地合剂50ml,每日4次口服。。

(5)紫地合剂洗胃:将紫地合剂经胃管注入胃内,每次500ml,并协助患者左右转动身体,使药液与胃各部接触,

随即抽出,反复2--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内,每天1--3次。出血停止后,继续治疗24小时,然后拔出胃管,

改为口服。本法对大出血者有快速止血作用。(6)紫地宁血散2支,每日3次口服。

(7)及竭散6g(白及粉4.5g,血竭粉1.5g),每日2~3次口服。

(8)内窥镜下局部止血:急诊纤维胃镜检查,找到出血灶,选用以上止血药,经胃镜活检孔由塑料管注入。本法具

有快速直接局部用药而止血的作用。

(9)气衰血脱者,即用生脉注射液lO~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每隔15--30分钟1次,连续3~5

次;或用参附注射液10--一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以上药物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ml中静脉滴注。此外,还可用独参汤煎服,并配合输血、输液等。

其他治法

便血轻症,可酌情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槐花15克,水煎服.

2.地榆、生地各15克,水煎服。.

3。仙鹤草30克,水煎服。

4。椿白皮、乌梅各15克,水煎服。

5.百草霜、香附粉各6克,米饮调服。

6。旱莲草30克,蒲黄、生地各15克,水煎服。

7。栀子、槐花、银花各12克,水煎服。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不摄之便血。

(2)热毒清(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服4~6片,每日2~3次。用于热毒内结,三焦火盛之便血。

2.单验方

(1)侧柏叶、白及各lOg,共研细末,每次3~6g,每日2次冲服。

(2)乌贼骨、白及、甘草各等量,研极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冲服。用治便血。

(3)橄榄核烧存性,研末,每服6g。治肠风下血。

(4)槐花50g,侧柏叶50g,荆芥穗50g,炒枳壳50g,做成内服散剂,日服2次,每次69,温水送服。用于肠风下血,

便前出血。‘

3.食疗方。

(1)猪肠芫荽羹鲜猪大肠30g,芫荽60g,洗净煮熟,空腹1次食之。用于胃热或湿热末清之便血。

(2)猪肠汤猪大肠90g,加黄连、木香末各30g。将猪大肠洗净,黄连、木香末填入肠内,扎紧两头,用米醋煮烂,

分3次空腹食之。用于胃热、湿热之便血。

(3)猪肠槐米汤猪大肠120g,槐米15g,同入瓦锅内,加水适量,煮3~4小时,去渣顿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4)丝瓜瘦肉汤丝瓜100g,瘦猪肉90g,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至肉烂,加食盐调味,分2次服食。

(5)银耳玉竹煲兔肉银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适量水同煲熟,加盐调味服食。适于血虚伤津之便血。

(6)黄芪红枣龙眼炖牛肉黄芪30g,龙眼肉15g,红枣10个(去核),牛肉250g。将上料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

熟,调味后服食

F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可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棕色

1.风热袭表证候发热恶风,尿呈红色或酱色,或仅有镜下血尿,可见眼睑及颜面浮肿,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黄,

66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银翘散加减;麻黄6克、连轺(连翘根)6克、金银花9克、赤小豆24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

竹叶9克、鲜生地黄9克、白茅根9克、生甘草6克

加减:

1.咳嗽明显者,加葶苈子、杏仁;

2.咽喉肿痛者,可选用板蓝根、蚤休、蝉衣、僵蚕;

3.暑热者,加飞滑石、黄连、黄芩;

4.尿血不止者,可加藕节、小蓟等凉血止血;

5.尿少肿甚者,加茯苓皮、桑白皮、陈皮行气利水消肿。

2.热毒内犯证候尿色鲜红,发热口渴,甚则寒战高热,烦躁不安,伴腰酸腰痛,或皮肤疮疡,或鼻衄、肌衄,舌红

苔黄67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120克(先煎)、生地黄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黄连6克、

黄芩9克、

栀子9克、连翘9克、鲜竹叶6克、大蓟炭9克、小蓟炭9克

加减:

1.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2.口渴明显者,加鲜石斛、鲜沙参、鲜生地、天花粉;

3.皮肤疮疡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4.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尿血量多者,加三七、云南白药。3.下焦热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色鲜红。心烦,夜寐不安。面赤、口疮。口渴。舌红、脉数。

小蓟子饮;生地黄9克小蓟根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9克藕节9克当归9克山栀子仁9克甘草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尿血加减:

1.热甚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

2.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

3.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或琥珀粉活血利水。

心火亢盛;尿血鲜红,小便短赤,甚则尿道灼热疼痛,心烦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夜寐不安,舌尖红,苔黄,

68小蓟饮子加减;小蓟9克、木通9克、竹叶9克、黄芩8克、栀子9克、生地黄9克、车前草9克、白茅根15克、大蓟炭9

克、

藕节30克、生甘草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加减:

1.排尿不畅者,加萹蓄、瞿麦;

2.尿血量多者,加鹿衔草、旱莲草、琥珀、血余炭;

3.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黄连、麦冬、远志、酸枣仁;

4.口渴甚者,加石斛、玄参、沙参;

5.兼口苦、胁痛等肝胆火旺症状者,加龙胆草、赤芍、柴胡;

6.若有低热者,加地骨皮、银紫胡、鳖甲滋阴清热。

4.瘀血内结证候尿色紫黯,常夹血块,排尿不畅,少腹刺痛拒按,或可触及积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

薄,

69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川牛膝9克、红花9克、赤芍6克、桃仁12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枳壳6克、白芍6克、

当归9克、生地黄9克

加减:

1.少腹有癥积痞块者,可酌加大黄、生牡蛎、穿山甲、莪术;

2.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徐长卿;

3.外伤尿血,加服七厘散;

4.瘀久出血不止者,选加茜草根、三七、琥珀粉。

5.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70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

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尿血而表现为气虚下陷,少腹坠胀者,

71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

6.肾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体倦、腰膝酸软。颧红、潮热。舌质红,脉细数。

72知柏地黄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

加减:

1.可酌加旱莲草、大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2.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7.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73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泽泻3克干地黄3克山茱萸3

茯神(一作茯苓)3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8.脾肾两亏证候尿血日久,色淡红,小便频数或夜尿多,面色少华,神困乏力,饮食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或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74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5克、山茱萸9克、熟地黄9克、山药9克、黄芪10克、白术9克、杜仲9克、菟丝子9克、肉苁蓉9

克、

怀牛膝9克、仙鹤草9克、阿胶9克、桑螵蛸9克

加减:

1.尿血量多者,可酌加紫珠草、炒蒲黄、三七粉;

2.尿血多而不止者,加鱼鳔胶、焦艾叶、炮姜炭;

3.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

4.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远志、山药。

应急措施

尿血量多者,当先止血,可选用如下方法:

1.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4~6次,口服。

2.生三七粉:每次1g,每日3~4次,口服。

3.紫珠草50g,水煎300ml,每日3次,口服。或紫珠草片,每片0.3g,每次4~6片,每日4次,口服。

其他治法

轻症尿血,可选用下述简易方药治疗.

1。益母草30克,煎服。

2.蒲黄15克,煎服。

3.槐金散(《圣济总录》)。槐花、郁金各王2克,水煎服。

4。蒲黄散(《圣济总录》)。蒲黄、郁金各等分为末,每服3克,日3次。

5.白茅根30--60克,煎汤代茶。

6.旱莲草、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以上1--6方,适应于下焦热盛之尿血。

7.小便血方(《千金要方》):生地、侧柏叶、黄芩、阿胶。适应于阴虚火旺之尿血。

8.车前叶汤(《圣济总录》):车前叶,茜草、黄芩、阿胶,地骨皮、红花。适应于阴虚火旺之尿血。

9.玉屑膏(《三因方》):黄芪、人参。适用于脾不统血之尿血。.

10.鹿茸散(纱卜台秘要》):鹿茸、当归,地黄、冬葵子,蒲黄。适用于肾气不固之尿血。.

单验方

(1)白茅根30~60g,水煎服。治热证尿血。

(2)鲜车前草、鲜藕、鲜小蓟草各60g,共捣汁,空腹服。治各种尿血。

(3)乌梅烧存性,研末,蜜丸,每次6~9g,每日服t~2次。治各种原因的尿血。

(4)芋麻根15g,生地、茯苓各lOg,海螵蛸9g,煎汤服。治尿血不止。

(5)鹿茸、当归、生地、冬葵子、蒲黄各60g,共研细末,每次服6g。治肾虚尿血。

(6)生地、白茅根各30g,女贞子、旱莲草、大蓟、小蓟、鹿衔草、槐角炭、滑石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

2~3次服。用于热结膀胱之尿血。

(7)赤小豆、薏苡仁、牡蛎各30g,甘草9g,玄参12g,红枣1枚,水煎服。治各种原因尿血。

(8)蒲黄、冬葵子、黄芪、茯苓、生地、麦冬各30g,荆芥6g,车前子、当归各lOg,水煎服。治气血亏虚之尿血。

(9)蒲灰散:蒲灰7份(香蒲的叶洗净晾干,烧炭去毒存性),滑石3份,过筛混匀。每次lOg,4~6小时1次,冲服,小儿

酌减。治疗各种尿血。

(10)发灰散:血余炭末,每次3g,每日2次,醋汤送服。可化瘀止血。

食疗方

(1)车前茅根汤:车前草、白茅根各30g,白糖适量,水煎后去渣加白糖代茶饮。用于膀胱湿热之尿血。

(2)荠菜鸡蛋汤:鲜荠菜150g,鸡蛋1个,加水适量煎至1碗,打入鸡蛋煮熟,盐调味,饮汤食蛋。适用于肾阴亏虚尿

血,对肾结核尿血尤宜。

(3)黄芪金樱阿胶瘦肉汤:黄芪30g,金樱子20g,阿胶15g,猪瘦肉15g。先将黄芪、金樱子、猪瘦肉加水同煎,后去药

渣加入阿胶熔化,饮汤食肉。适用于脾肾虚弱之尿血。

(4)三七炖瘦肉:三七10--15g,猪瘦肉适量,共放炖盅内加水少许,隔水炖至肉烂熟,饮汤食肉。适用于气滞血瘀之尿

血。

(5)旱莲糯稻大枣汤:旱莲草、糯稻根各30g,大枣5枚,加适量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尿血。

G紫斑;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

一.血热妄行证: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或兼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

数。

75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犀角3克(磨汁冲服)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紫斑证加减:

1.可合用十灰散以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

3.热壅胃扬,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

4.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薏苡仁、秦艽、桑枝舒经通络。

.热势亢盛而表现为气营两燔、发热、烦渴、脉洪有力者,

76化斑汤;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9克玄参9克犀角2~6克(磨汁冲服)白粳米9克

若表现为营热亢盛,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寐,舌绛而干,脉细数者,

77清营汤;犀角2克(磨汁冲服)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

6克

二.阴虚火旺证: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或兼鼻衄、齿衄、月经过多。颧红,手足心热,潮热。心烦,盗汗。

78茜根散;茜草根10克黄芩10克侧柏叶10克生地10克阿胶珠5克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紫斑证加减:

1.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止血。

2.潮热可加地骨皮、白薇、秦艽以清退虚热。

3.盗汗可加糯稻根、浮小麦固表敛汗。

斑色鲜红或紫黯,时发时止,起病较缓慢,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少寐,口燥咽于,

79茜根散合大补阴丸加减;黄柏10克、茜草10克、生地黄10克、龟甲克0克、知母10、黄芩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珠5

克旱莲草10克、丹皮10克

加减:

1.齿衄,鼻衄,口臭甚者,加生石膏、牛膝、玄参;

2.潮热,手足心热者,加白薇、银柴胡、地骨皮;

3.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尿血者,加小蓟、自茅根。

本证为阴虚火旺血热甚者而设。

1.若胃火较盛,症见齿衄,口臭,可以玉女煎为主加减治疗;

2.若阴虚火热不甚,则可以知柏地黄丸加茜草、紫草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紫斑属本证者,病程较长,火降血热去后,宜以滋阴为主兼清余热之方药如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等善后调理,

如果表现胃热阴虚而兼见齿松牙宣,烦热口渴,舌干红等症者,

80玉女煎;石膏15~30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大蓟炭9克、小蓟炭9克、茜草炭9克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3.紫斑证:胃阴不足较著者,可加石斛、玉竹等滋养胃阴。

三.气不摄血证:反复肌衄,病程较长,过劳加重。食欲不振。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

81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仙

鹤草3、棕榈炭3克、地榆炭3克、炒蒲黄3克、茜草炭3克、紫草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紫斑证:可酌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炭、炒蒲黄、茜草炭、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消斑的作用。肾气不足而见腰膝

酸软者,可酌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以补肾益气。

对于气损及阳,兼见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者,

82保元汤;人参6克(焗服)炙甘草3克黄芪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四.瘀血内阻证候久病不愈,斑色紫黯,面晦黯或唇甲青紫,胸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舌紫黯有瘀斑,脉涩。常

用方83桃红四物汤化裁;红花6克、桃仁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丹参9克、鸡血藤9克、三七9克、生地9克、赤芍6克

加减:

1.腹痛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

2.腹中有瘢块者,加鳖甲、牡蛎、莪术;

3.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大枣;

4.五心烦热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

5.发热,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玄参、板蓝根;

6.鼻衄者,加白茅根、栀子;7.咯血者,加白及、侧柏叶;

8.便血者,加地榆、槐花。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

84冲服紫雪丹;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

240克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简易方

1。大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

2.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大枣同煮,每天吃适

量大枣。

3.连翘30克,水煎,分3次服。

4.槐花、侧柏叶各工2克,大枣30克,水煎服。

5.升麻5克,玄参、鳖甲各工5克,水煎服。

6。兼有齿衄者,可用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含漱,每次3--5分钟.

三、应急措施

1.各种出血证严重者,出血量多者,应予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同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鼻衄不止者,可外用马勃粉海绵胶塞鼻,或用血余炭末3g,吹于鼻孔中。

3.可选择口服如下止血药

(1)水牛角60g,水煎服。

(2)紫珠草粉5g,每日4次,吞服。

(3)阿胶15g,每日I~2次,烊化服。

(4)田七粉3g,每日4次,吞服。.

4.高热不止,用紫雪丹1~2支或神犀丸l丸口服;或清开灵注射液4ml肌注,或20~30ml清开灵注射液加入0.9%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中静脉滴注。

五、其它疗法

单验方

(1)白茅根、藕节各15g,白及粉3g。前二味煎水取汁,入白及粉共饮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2)升麻、鳖甲、玄参、生地各10~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3)连翘30g,水煎,分3次服。

(4)茜草、白茅根、槐花各10~15g,水煎分2次服。

5)川芎、丹参、当归、红花、鸡血藤膏、赤芍、益母草各lo~15g,水煎服,每日1剂。

食疗方

(1)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日吃适量大枣。

(2)花生:每日吃120~180g带衣花生米;或花生衣30g,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l剂。5~7天为1个疗程

(3)红枣15枚,水煎服,每日3次,连吃5~7天,或红枣lo枚,龟肉200g,共煮服。

(4)芝麻油,能促进凝血,对紫斑有一定疗效。

(5)大麦lOOg,红枣15g,加水500ml,共煮至150ml左右,1次炖服,每日1剂。

(6)鲜荞麦叶lOOg,藕节4个煮服,每日1次。

(7)刺儿藤捣汁,和入少许黄酒,每次饮1小杯,每日2~3次。

(8)马兰根或全萆薢者适量,洗净捣烂绞汁,以温水冲服,或鲜红梗马兰头全草煮汁服。

(9)阿胶30g,或鹿角胶10g,加少量黄酒,水适量,烊化,每日2次分服。

(10)红枣10--一15枚,兔肉150~200g,放锅内炖熟服用。

四十一、痰饮

1.痰饮(饮停胃肠):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有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1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24克生姜24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茯苓,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脘部冷痛,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6.脘部冷痛,吐涎沬(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壳、肉桂温中和胃。

加减:

1.眩冒、小便不利(水饮内阻,清气不升),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2.脘部冷痛,吐涎沫(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萸、川椒壳,肉桂温中降逆和胃。

3.心下胀满(水饮内结),加枳实开痞散结。

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苔黄。脉沉

弦或伏,舌苔白腻。

甘遂半夏汤;甘遂5克半夏8克(包)白芍15克炙甘草3克蜂蜜12克(包)

1.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已椒苈黄丸:防己12g椒目5g葶苈子(炒)10g大黄10g。(孕妇忌用。)

【加减法】

A.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加麻黄4g杏仁12g

B.如痰涎雍盛,加紫苏子12g莱菔子10g

C.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川朴12g槟榔10g

D.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10g(另炖服)白术15g黄芪24g

脾阳虚弱:

2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咳嗽痰多者,加半

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

【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日1剂水

煎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苈子、车前草各15g,槟榔12g,白术甘草各10g。每日1剂,

水煎服。6剂为1疗程。兼气滞胸闷加枳实、厚朴各10g;低热盗汗加鳖甲、桑叶各10g;大便干燥加当归、郁李仁各

10g。另配用抗痨西药异烟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3.秋季腹泻: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术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车前子3g,泽泻4g,神曲3g。呕吐者加

制半夏4g。日1剂,分2-3吹口服。。

4.器质性肝郁脾虚证:用本方加味:白术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术15-25g。文火水

煎3次,取药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疗程4-6周,用药期间,忌食生、凉、油腻食物。

5.美尼尔氏病:加味:云苓3O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泽泻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剂,清水煎服。眩晕

剧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g,吴萸5g,生姜3片;耳鸣耳聋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肢冷

加熟附子159g,党参15g。。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轮红肿,加甘菊花30g、

车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阳虚之作,重用附子20-30g,儿童剂量酌减,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7.异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术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饭后服。治疗异位

皮炎1例,经用药1年后获的痊愈,半年后随访,一直未见复发。】

小半夏加茯苓汤(组成:半夏16克、生姜16克、茯苓6到16克)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2饮留胃肠:

3甘遂半夏汤;甘遂3克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药15克甘草6克(炙)若大便不畅者,加大

黄、芒硝,以泻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莱菔子,以通阳下气;若肠鸣明显者,加茯苓、泽泻,以渗利水湿

等。

2.悬饮(水流胁下):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

失和

;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邪犯胸肺证:寒热往来,身热弛张起伏,汗少。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剌痛,呼吸,

转侧则疼痛加重,口苦,咽干。心下痞硬,干呕。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4柴积半夏汤;柴胡5克黄芩5克半夏6克瓜蒌5克枳壳5克桔梗5克赤芍5克甘草3克生姜3克红枣3枚

1.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且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若降辛通。

3.热盛有汗,咳嗽气喘(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饮停胸胁证:咳唾引痛。胸胁痛势初期减轻,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之一

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

5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汤;椒目50粒栝蒌皮15克葶苈子6克橘红3克半夏4.5克茯苓6克苏子4.5克蒺藜9克

生姜3片

1.胸部满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

2.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白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络气不和证:胸胁疼痛,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胸痛如灼。或感剌痛,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更为明显。

病侧胸廓变形。脉弦,苔薄,质暗。

6香附旋复花汤;香附9g,旋覆花9g,炒苏子9g,杏仁6克橘红6克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包后下)

1.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2.痛势如剌(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

3.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1邪犯胸肺:

7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

材料:柴胡9g,黄芩、瓜篓、半夏、枳壳、桔梗、赤芍各12g,白芥子、桑白皮各12g。

8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

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

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阴虚内热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

久不复,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小数。

9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瓜蒌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清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

7.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润肺化痰。

8.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

9.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

10.神疲,气短易汗,面色苍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白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

卫。

3.溢饮(溢于肢体):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

10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1.咳喘多痰(饮邪犯肺),加杏仁化痰利肺。

2.肢体浮肿明显,尿少(水饮内聚),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饮。

3.若伴有发热,烦燥,苔白兼黄(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加石膏清泄内热。

4.寒象不著去干姜、细辛之温散。改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

11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组成:芫花1.5克大戟1.5克甘遂1.5克大枣10枚

12控涎丹;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为末糊丸

13椒目瓜蒌;椒目生姜各10克橘红半桑皮、瓜蒌实各12克苓15克,苏子、葶苈各6克。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

14香附旋覆花汤;香附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炙苏子10克光杏仁10克、桔梗10克、制半夏10克、桃仁10克、红花10

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云茯苓18克、苡仁30克、延胡12克,水煎服。便秘加大黄、枳实;

咳血多加田七、藕节炭、茜草;肺热加桑白皮、黄芩、芦根;喘咳多痰加生麻黄、川贝母、枇杷叶;

胸痛剧烈加乳香、没药。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

15小青龙汤;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

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体虚表证不著者

16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

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烦渴,苔黄而腻,脉沉紧等)

17木防已汤;防己18克桂枝9克石膏18克杏仁12克滑石12克白通草6克薏仁9克。加减风胜则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加滑石、草薢、苍术;寒胜则痛,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耆、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18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制附片30g桂枝15g茯苓30g泽泻15g丹皮15g熟地15g怀山药30g山茱萸15g,炒白术30g,

怀牛膝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

19五苓散;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水煎服

四十二、消渴

A上消: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

20二冬汤;天冬(去心)6克麦冬(去心)9克花粉3克黄芩3克知母3克甘草1.5克人参1.5克

21玉泉丸;黄连干葛天花粉知母麦门冬(去心)人参五味子生地汁莲肉乌梅肉当归甘草各等分加入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玉泉散加味:葛根10g,天花粉12g,粉丹皮6g,生地10g,麦冬9g,五味子5g,苦瓜干(即市售苦瓜,切片晒干)10g,生内金6g(研末分吞),生三七4g(研末分吞),糯米10g,甘草3g。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知下脉络曲张显露或面部有血丝者生三七每次加量至5-6g;有白内障碍者加高丽参6g(另炖);皮肤奇痒者加香附10g、白鲜皮10g。诸症消失后去三七,加生黄芪20-30g、山药30g,每周服2剂,连服4周以巩固疗效。治疗糖尿病8例均有卓效。

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

22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参、生地各20g,知母、玄参各15g,玉竹、苍术各lOg,黄柏6g。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B中消:

1胃火亢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23玉女煎;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若大便秘结不行--

增液承气汤;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24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参、生地各20g,知母、玄参各15g,玉竹、苍术各lOg,黄柏6g。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2气阴亏虚

25七味白术散;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C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

26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虚阳浮用

27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若见神昏肢厥,脉微细,阴竭阳浮,

28参附龙牡汤加味;红参9g(先煎)、制附片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石菖蒲10g、制南星9g、疮疡、痈疽:初起

29五味消毒饮;金银花(15克)野菊花(6克)蒲公英(6克)紫花地丁(6克)紫背天葵子(6克)

四十三、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

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加减:

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

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

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

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

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

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

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

15克

心血不足:

4归脾汤;人参9。白茯苓12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

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肉苁蓉5克黄芪6克防风6克白术6克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阳虚者,加附子、人参;

2.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3.汗出多,伴失眠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酸枣仁;

4.骨节楚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营卫不和而见四肢不温、畏寒、脉细等阳气不足的症状者。

7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12枚炮附子5克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

8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白芍18克生姜9克胶胎70克(包)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营卫不和之由瘀血阻滞所致,兼见心胸疼痛,部位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症者,

9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3.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10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

1.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

2.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脾两虚盗汗或自汗,心悸眠差,气短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细弱。

11养心汤合归脾汤加减;炙黄芪5克党参5克白术5克、当归5克川芎5克炒酸枣仁3克五味子5克、浮小麦5克、陈皮3克

加减:

1`兼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麦冬、生地,减川芎、黄芪用量;

2`眠差甚且梦多易惊者,加珍珠母或生龙骨、生牡蛎;

3`汗出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先煎);

4`形寒肢冷者,加肉桂或附子。

4.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12当归六黄汤;当归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黄连6克熟地黄6克黄芪12克

1.若阴虚而内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冀泻火而不伤阴。

2.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3.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加减:

1.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

2.潮热甚者,加地骨皮、鳖甲、知母;

3.耳鸣或目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龟甲、菊花;

4.干咳,咯血甚者,加白茅根、玄参、川贝母等。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者,

13麦味地黄丸;山萸肉12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3克泽泻3克茯苓6克五味子7.5克麦冬7.5克(去心)

5.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弦数。

14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

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小便短赤(里热较甚),加茵陈清解郁热。

加减:

1.口干喜饮者,加天花粉,重用生地黄;

2.湿重而见食少,脘痞,手足心汗出甚者,加苍术、茯苓、陈皮、苏梗;

3.汗出色黄染衣者,加茵陈、秦艽;

4.阴囊汗多者,加黄柏、苍术。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

15四妙丸;黄柏24克苍术24克牛膝24克薏苡仁24克

6.里热郁蒸蒸蒸汗出,或头额汗出,或手足汗出,伴面赤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

或苔糙,脉滑数。

16玉女煎加减;生石膏15~30克、生地黄9~30克、知母5克、麦冬6克、竹叶9克、生大黄6克、枳实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加减:

1.大便秘结者,可增加大黄用量,或加厚朴;

2.无大便干结者,可去生大黄、枳实;

3.汗多神疲乏力,脉弱者,可加人参;

3.食滞腹胀者,加莱菔子、焦三仙;

4.烦渴者,加天花粉、麦冬、石斛。

其他治法

1.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气虚自汗。

2.麻黄根10克,牡蛎、浮小麦各20克,煎服,治自汗。

3.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桑叶10克,大枣5枚煎服,治阴虚盗汗。

4.玄参、麦冬、生地、浮小麦各15克,煎服,治阴虚盗汗。

5.瘪桃干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盗汗。.

6.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7.山茱萸15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8.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9.五倍子研粉,加水少许搅拌成糊状,睡前置于脐部,并用纱布固定。治盗汗。

单验方

(1)冬桑叶末6g,温米饮调空腹服用。用治汗出较多者。

(2)麦冬、乌梅、五味子各10~15g,大枣10~20枚,水煎服,日1~2剂,分次服。用于阴虚盗汗。

(3)柴胡、胡黄连各等分,研末冲服。用于阴虚盗汗。

(4)仙鹤草30g,红枣15g,煎服。用治盗汗。

外治方

(1)止汗扑粉方煅牡蛎50g,滑石90g,麻黄根150g,公丁香30g,净松香60g,共研细末,以绢包15g,扑汗处,汗止为度。

(2)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共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3)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50g,赤石脂、龙骨各25g,共研细末,以绢包扑用。

(4)外敷方五倍子、白矾等份为末,以温水调湿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隔日取之。用于盗汗。

(5)煅龙、牡各60g,五倍子、五味子各15g,研为细粉,擦身止汗。

(6)白矾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1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四十四、内伤发热

一.肝郁发热证: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兼月经不调,乳房发胀。烦

躁易怒,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

1丹栀逍遥散;北柴胡3克郁金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丹皮3克栀子3克炒薄荷1.5克生甘草1.5克、煨姜1片

丹栀逍遥散加减:

1.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2.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发热加减:

1.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

2.胸胁疼痛者(肝经气滞),加川楝子,郁金理气止痛。

发热加减:

1.头胀加白菊花、蔓荆子;

2.经前乳胀加合欢皮、青橘叶;

3.纳少不馨,加生麦芽、生谷芽;

4.咽堵如有炙脔加绿萼梅、苏梗、桔梗;

5.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加龙胆草、黄芩;

6.胁肋疼痛不解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7.若肝病犯脾,脾虚夹湿,纳减便溏,苔腻者,则应去丹皮、栀子,加生薏苡仁、熟薏苡仁、煨姜等。

【1.幻听;头晕、耳鸣、幻听、神疲倦怠。其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2

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薄荷(后下)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枣仁12克、合

欢皮12克。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其服药5剂后,幻听减少,睡眠好转。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贝齿12

克,患者连服12剂后幻听消失。

2.小儿青盲,药用丹栀逍遥散加鸡血藤、菊花、枸杞子、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患儿服药21剂,治

愈。

3.支气管扩张咯血,伴烦躁、口苦、便干、咯血。药用: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4克、当归5克、白芍20克、白术6

克、甘草3克、黄连6克、瓜蒌仁15克,犀角粉(冲服)1克。患者服药3剂后,咯血减半,5剂诸症痊愈。

4.赤带证,赤带下,药用丹皮10克、黑栀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

克、白花蛇舌草14克。患者服药5剂后带下量减,10剂痊愈。

5.乳腺小叶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症多年。方用:柴胡20克,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丹皮、栀子各15

克,夏枯草、牡蛎各3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0克。诸药每日1剂,早晚服。月经来潮前13天开始服药,患者药

服10剂后明显好转。】

若肝经火热较甚,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脉弦数者,

2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对肝经郁热之病程较长,热势不甚,而阴伤比较明显,表现发热、胸胁疼痛、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

3滋水清肝饮;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二.瘀血发热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

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4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

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发热加减:

1.发热较甚者,可加白薇、丹皮清热凉血;

2.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发热加减:

1.气滞胁下有块者,加郁金、牡蛎、穿山甲;

2.月经闭止,瘀热内生者,加泽兰、益母草、川楝子;

3.心烦口渴欲饮者,可加知母、石膏;

4.时冷时热,口苦,苔黄腻者,可加黄芩、半夏;

5.阴血不足,热势缠绵不退者,可加秦艽、白薇、银柴胡;

6.跌仆损伤之瘀血发热者,可改用复元活血汤。

三.湿郁发热证:低热、或午后较甚。胸闷身重。不思饮食,渴阻不欲饮,甚或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5三仁汤;杏仁12克生薏苡仁18克白蔻仁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黄连6克黄芩6克、瓜蒌9克、葛根9克、竹叶6克、滑石18

1.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表化湿。

2.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化燥湿。

3.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

以清热祛湿。

4.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

湿。

5.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发热加减:

1.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

2.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

3.热势较甚,舌红脉数、口渴者,加茵陈、黄芩清利湿热。

发热加减:

1.呕恶明显者,加陈皮、生姜、竹茹;

2.大便粘滞不爽者,加炒白术、枳实或槟榔、莱菔子;

3.纳少、脘闷较著者,加焦山楂、莪术、焦白术等;

4.头痛头沉者,加白芷、羌活、川芎;

5.面色晦黯,肌肤不荣,发热经久不愈者,加水蛭、土鳖虫。

四.气虚发热证:热势或低或高。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头晕乏力,短气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薄、脉弱。

6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

发热加减:

1.自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胸闷、脘痞、苔腻,加苍术、厚朴、藿香健脾燥湿。

内伤发热:

1.加减时作咳嗽者,加杏仁、半夏、前胡;

2.胸闷腹胀或痰多,饮食无味,苔腻,痰湿较重者,去黄芪、当归身,选加半夏、苍术、厚朴;

3.口干苦,苔黄腻者,去党参,减黄芪用量,加黄连、黄芩;

4.自汗甚者,可选加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

5.或冷或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

6.气虚低热时作,劳则益甚,去党参,加银柴胡、白薇、功劳叶、仙鹤草

气虚发热而兼有湿热,以及气虚之人夏季感受暑湿,表现发热头痛,口渴自汗,倦怠乏力,胸满身重,不思饮食,大

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等症者,7清暑益气汤;黄芪9克苍术9克(泔浸)升麻6克人参3克白术3克橘皮3克炒神曲3克泽泻3克炙甘草2

酒黄柏2克归身2克麦门冬2克青皮2克葛根2克五味子2克

五.血虚发热证:发热,多表现为低热。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脉弱。

8归脾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

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白细胞减少症:用本方加三棱15g,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本方加血余炭30g,生甘草15g,仙鹤草15g为基本方。气虚者选加党参、白术、黄精;

血虚者选加熟地、阿胶、枸杞子;用虚者选加生地、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鳖甲;肾阳虚者选加菟丝子、补骨

脂、鹿角胶、巴戟天;胃热盛者选加石膏、知母、川军、川连;血热盛者选加丹皮、赤芍、紫草、羚羊角;伴感染

者选加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大青叶等。日1剂,重症患者,日2剂。

3.痹证:用本方加减:当归25g,黄芪35g,桂枝15g,海风藤10g,秦艽10g,制川乌6g。痛痹加细辛3g;着痹加防己8g,薏苡仁30g;行痹加防风9g,羌活8g;热痹去川乌、海风藤,加知母10g,石膏30g,忍冬花20g。日1剂,10日为1疗程

4.足底痛:用本方加杜仲、川断、狗脊为主方。偏肝肾阴虚者加熟地、玄参、杞子、知母等;偏脾肾阳虚者加肉桂、

附子、菟丝子、补骨脂等。治疗足底痛30例,结果:显效18例,好转9例,减轻3例,全部病例有效。用药最少者14

剂,最多者60剂。

5.子宫发育不良性闭经:用本方加减:当归30g,黄芪50g,莪术15g,三棱15g,丹参15g,月月红15g,日1剂水煎服,

连服3个月为1疗程。

6.更年期综合征:用本方加夜交藤30g,桑叶12g,胡桃仁10g,三七6g为基本方。气血双虚型加熟地、白芍;肝肾阴虚

型加枸杞、丹皮;脾肾阳虚型加附子、山药、白术;心肾不效型加丹参、枣仁、黄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79例。结

果: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末复发)61例;未愈18例。

7.子宫肌瘤:应用本方加减:黄芪20-30g,当归6-9g,楂肉、赤白芍各10g,三棱、莪术各6g,桂枝5g,丹皮9g。若血

虚者加阿胶、鸡血藤;阴虚加生脉散;肝郁加一贯煎;脾虚加四君子汤,薏苡仁、山药;肾虚加川断、巴戟天;出

血过多者加益母草、二至丸、乌贼骨。治疗子宫肌瘤12例,结果:临床治愈(肿瘤消散,子宫大小恢复正常,症状

消失)6例,好转5例,无效1例。

8.老年性皮肤瘙痒:用本方加减:黄芪30g,当归10g,生熟地各30g,制首乌15g,玄参15g,麦冬10g,防风10g,荆

芥10g,蝉衣10g,川芎10g,炙甘草3g。日1剂水煎服。

9.牙龈出血:用本方合失笑散加味。血虚加熟地12g,白芍15g;气阴两虚加太子参、生地各15g,麦冬、杞子各12g;

阳虚加炮姜10g,肉桂6g。日1剂水煎服。】

痰湿郁热

9黄连温胆汤;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10中和汤;白术120克黄橘皮厚朴人参茯苓甘草各75克为细末。每服6克

.血虚发热,症状较轻,失眠心悸等症不显著者,

当归补血汤;北黄芪30克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六.阴虚发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便干尿少。舌红而

干,少苔甚直无苔,脉细数。

11清骨散;生地黄6克天冬6克麦冬6克知母3克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地骨皮3克秦艽3克、青蒿3克、醋鳖甲3克、甘草2克

1.若血虚甚者,可加当归、白芍、生地以养阴补血;

2.嗽多者,加阿胶、麦门冬、五味子以滋阴润肺止咳;

3.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补虚;

4.食欲不佳,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弱者,宜去秦艽、胡黄连、知母等苦寒之品,加扁豆、山药等以健脾和胃益阴。

内伤发热加减:

1.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3.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4.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内伤发热加减:

1.热甚者,可加黄柏、玄参;

2.盗汗甚者,可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3.兼有时时振寒,营卫不和者,加用桂枝汤;

4.若兼见心悸怔忡,舌尖猝痛、尿赤等心阴虚并心火者,用天王补心丹合导赤散加减;

5.干咳痰少,口鼻咽喉干燥之肺阴虚兼燥热者,可用清燥救肺汤合泻白散加减;

6.眩晕易惊,肌肉瞤动,胁肋疼痛,脉弦数等肝阴虚兼肝阳上亢,肝气郁滞者,宜用保阴煎合化肝煎加减;7.食欲减退,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干结之脾胃阴虚兼胃火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合清胃散加减;

8.腰膝酸软、咽痛、遗精等肾阴虚兼相火旺者,可用大补阴丸合三才封髓丹化裁。

因病久邪热伤阴而致阴虚发热,症见夜热早凉,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12青蒿鳖甲汤;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1.若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

2.治疗肺痨骨蒸,阴虚火旺者,可加沙参、旱莲草以养阴清肺;

3.对于小儿夏季热属于阴虚有热者酌,加白薇、荷梗等以解暑退热;

4.对于阴虚火旺者,加石斛、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

七.阳虚发热证:发热。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纳少便溏。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

润,脉沉细无力。

13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加减:

1.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

2.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阳虚发热证候发热欲近衣,面色咣白,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

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

14右归丸加味;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内伤发热加减:

1.纳少腹胀便溏者,加干姜、大腹皮、鸡内金、扁豆;

2.脾虚泄泻者,合理中丸;

3.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同用;

4.遗泄不止者,选用水陆二仙丹及金锁固精丸;

5.气虚较甚者,加黄芪、党参。

单验方

(1)黄芪15g,当归lOg,大枣5枚,共煎服。可用于治疗气血虚发热。

(2)熟地、白芍、当归、黄芪各lOg,水煎服。可用于血虚发热。

(3)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煎水服。可用治阳虚发热轻症。

(4)秦艽、地骨皮、鳖甲各15g,水煎服。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5)藿香、佩兰各lOg,生薏苡仁30g,柴胡lOg,共煎服。用治湿郁发热。

食疗方

(1)乌龟、鳖甲各1个,去头尾内脏,炖服,每周1次。可辅助治疗阴虚发热。

(2)银耳lOg,用开水泡开,细火煮烂,放冰糖少许,每周服1~2次。用于阴虚发热。

(3)山药、莲子、大枣各适量,煮粥服用,可连续服用。用于气虚发热。

四十五、虚劳

1.气虚

一.肺气虚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弱。

1补肺汤;人参5克黄芪9克熟地9克五味子9克桑白皮6克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肺气虚加减:

1.自汗较多者(表虚较甚),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2.兼见潮热、盗汗者(气阴两虚),加鳖甲、地骨皮、秦艽养阴清热。.

3.经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蓣丸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加减:

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收敛止汗;

2.卫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3.兼见潮热、盗汗者,为气阴两虚,加秦艽、鳖甲、地骨皮、白薇滋阴退热。

肺脾气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经常感冒者,

2薯蓣丸;山药9克当归3克桂枝3克干地黄3克豆黄卷3克甘草8.4克人参2.1克川芎1.8克白芍1.8克

白术1.8克麦门冬1.8克杏仁1.8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茯苓1.5克阿胶2.1克干姜0.9克

白蔹0.6克防风1.8克红枣10枚神曲3克

二.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3加味四君子汤;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9克扁豆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加减:

1.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胃换和降),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

2.兼脘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食积停滞),加神曲、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

3.兼脘闷欠温,腹痛即泻者(气损及阳,脾阳渐虚),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症见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者,

4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三.心气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神疲体倦。面色苍白,舌质色淡、脉弱。

5七福饮;人参6克熟地9克当归9克白术(炒)5克炙甘草3克枣仁6克远志5克(制用)

加减:

1.自汗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

2.饮食少思(脾失健运),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心血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或代。

6养心汤;炙黄芪5克茯苓5克茯神5克半夏曲5克炒酸枣仁3克当归5克柏子仁2克川芎5克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人参2克肉桂2克炙甘草4克

加减:

1.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心悸较甚,酌加磁石、龙骨镇心安神。

加减:

1.兼见胸闷,舌质黯或有瘀点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

2.兼见便溏脾虚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白术、砂仁、泽泻健脾渗湿;

3.夹有痰浊,舌苔腻者,可加竹茹、半夏、陈皮化痰。

【1.柏子养心汤,主料:柏子仁6g,黄芪15g,川芎lOg,酸枣仁5g,远志Sg,五味子5g.党参lOg,当归5g.猪心1个,

盐、芝麻油、蜂蜜少许。(心气虚寒、心失所养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参陈皮养心汤,[材料];西洋参、太子参、陈皮各8克,猪心一个,猪瘦肉或猪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烦除

郁、益气滋养,中老年人夏日养心之用。)

3.宁神养心汤,用料:鹧鸪1只,瘦肉6两,麦冬2两,高丽参6至8片石斛2两,百合2两,茯苓1片,麦米2两,圆肉6至8

粒。(以帮助孕妇安心宁神)

4.補血養心湯,材料:黃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

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补气养心汤,配料:莲子、芡实、圆肉、酸枣仁、红枣取紫砂煲一只,放适量水,两块姜,放入洗净的瘦肉

或鸡半只和汤料文火煲3个小时后加适量食盐饮用。一周一至两次。(失眠心跳、头晕、思劳过度、)

6.益气活血养心汤,【处方】;炙黄芪60克,淮小麦30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全当归9克,川芎9

克,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气不足,血脉瘀滞)

7.保元养心汤,;西洋参10g(或党参15g,或太子参20g),生黄芪20g,麦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黄精20g,

赤芍15g,川芎12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血失养)

8.五行养心汤;(桂圆8颗,红枣10颗,莲子15颗,银耳3朵,红糖适量)。(滋阴养血,去火宁神)

9.三参养心汤;,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麦30g,西洋参(或太子参15g)6g,苦参

6g,15g,生地15g,川连3g,炙甘草12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血虚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阳虚加桂

枝6g;低热加连翘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难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参15g,炙甘草15g。(病毒性心肌炎)

10.补肾养心汤;组成: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麦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参

15克,远志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龟甲20克,龙骨20克,枸杞子20克,

酸枣仁20克。(痰瘀痹阻脑络型老年血管性痴呆)

11.琥珀养心汤,【组成】人参1钱,当归2钱,茯神3钱,枣仁1钱半(炒),远志1钱半(炙),石菖蒲1钱,

琥珀1钱(研,冲服),炙草8分,麦冬2钱,龙眼3枚。(怔忡。)

12.归脾养心汤,材料党参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黄30克,黄连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

克,蜈蚣2条,薏苡仁30克,红花10克,黄芪10克(服汤药同时服用解糖灵、健脾和中丸,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气阴两虚。肢体麻木,犹如虫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大便秘结或溏

泻)(和中丸【组成】白术(陈土炒)120克扁豆(炒)90克茯苓45克枳实(面炒)60克陈皮90克神曲(炒黑)麦芽(炒)

山楂(炒)香附(姜汁炒)各60克砂仁45克半夏(姜汁炒)30克丹参(酒蒸)60克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90克)】

四.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带下清稀,易于滑脱;舌质淡,脉弱。

7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肾气虚加减:

1.神疲乏力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益气;

2.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肾虚不固),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3.大便溏者(脾失健运),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4.大便溏薄者(脾失健运),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加减:

1.气虚甚者,加黄芪;

2.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选加芡实、金樱子、桑螵蛸;

3.食少便溏者。去当归、熟地,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

4.滑精、早泄者,加莲须、龙骨、牡蛎。

2.血虚

一.心血虚损:证候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8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

1.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心悸较甚者,酌加磁石、龙骨等宁心定悸。

二.肝血虚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不调,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细

涩。

9四物汤;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

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

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加减:

1.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

2.惊惕不安者,加龙齿、远志;

3.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决明子等;

5.筋肉酸痛或抽搐,肢体麻木颤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蚕之类;

6.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党参、茯苓、陈皮、鸡内金等。

临证参考肝血虚损,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常易出现血脉瘀滞,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故治

疗当

加减:

1.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

2.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

3.视物模糊(目失所养),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肝血亏虚而兼有血脉瘀滞,肌胅甲错,舌质青紫,脉象细涩者,10大黄庶虫丸;大黄7.5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6克(包)白芍12克干地黄30克干漆3克虻虫24克(包)水蛭24

克蛴螬24克(包)土鳖虫12克(包)杏仁6克

1.如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除湿;

2.兼见面色萎黄,食少,神疲,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宜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合服本方。

3.妇女之子宫肌瘤伴见小腹冷痛,手足烦热,经血挟块者,家辅以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之类温经逐瘀。

4.治胁下痞块伴见胸胁胀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遥丸调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苈黄丸合五皮饮。

3.阴虚

一.肺阴虚证: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热、面色潮红。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11沙参麦冬汤;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肺阴虚加减:

1.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咳血,加白芨、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

3.潮热,加地骨皮、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加减:

1.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咳血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紫珠草凉血止血;

3.潮热者,加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症见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者,

12百合固金;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6克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燥。口舌生疮、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13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酸枣仁3克当归3克生地12克柏子仁3克麦门冬3克天门冬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3

克白茯苓1.5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桔梗1.5克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火热偏旺),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

2.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图表敛汗。

加减

1.口舌生疮,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木通清心泻火;

2.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虚热;

3.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固表止汗。

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

14二阴煎;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三.脾肾阴虚证: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15益胃汤: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阴虚加减:

1.口干唇燥者(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

2.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

3.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4.大便干结,将冰糖改为蜂蜜,以收润通便之效。四.肝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16补肝汤;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木瓜6克酸枣仁6克

1.肺虚有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加减:

1.若见血虚甚,可加首乌、枸杞子;

2.气虚,或加黄芪、人参;

3.肢体抽动,加全蝎、地龙等。

肝阴虚加减:

1.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剌蒺藜以平肝潜阳。

2.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等养肝明目。

3.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肝阴虚而主要表现为肝络失养,症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时觉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17一贯煎;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五.肾阴虚证:腰膝、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遗精。舌红、少津、脉沉细。

18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肾阴虚加减:

1.耳聋、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遗精(精关不固),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虚火较甚),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五心烦热,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

19左归丸合清骨散;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山药、牛膝、秦艽、鳖甲、银柴胡、山茱萸、鹿角胶

加减:

1.精血枯竭,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精关不固,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4.阳虚

一.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形寒肢冷。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

20保元汤;人参6克(焗服)炙甘草3克黄芪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心阳虚加减:

1.心胸疼痛者(心脉瘀滞),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

2.形寒肢冷,脉迟(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和、鹿茸以温补阳气

心阳虚损证候面色苍白,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21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术9克当归9

克丹参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痛者,选加川芎、郁金、三七、苏合香丸活血定痛;

2.阳虚较甚,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茸等温补阳气。

3.心阳虚损,心气亦已虚,故治当补益心气。

4.心阳虚者,治当配以补益命门之火药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

5.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水肿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二.脾阳虚证:食少。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肠鸣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22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人参9克甘草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脾阳虚加减:

1.腹中冷痛较甚(寒凝气滞),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食后腹胀及呕逆者,(胃寒气凝),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若腹泻较甚(阳虚湿盛),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加减:

1.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若阳虚湿盛,腹泻著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止泻。

三.肾阳虚证: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

痕,

23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肾阳虚损证候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

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24右归丸合桑螵蛸散加减;附子(先煎)肉桂(粉冲服)鹿角胶6克熟地黄12克枸杞子6克山药6克、山茱萸4.5

克、菟丝子6克、杜仲6克、当归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党参6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加减:

1.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下利清谷者,去熟地、当归,加黄芪、白术、慧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4.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5.肾不纳气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6.遗精+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7.五更泄泻+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补骨脂(炒)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8.水肿+五苓散;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9.虚劳+感受外邪--薯蓣丸;薯蓣30分,当归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黄10分,豆黄卷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

芎.6分,芍药6分,白术6分,麦门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胶7分,

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100枚(为膏)。

单验方

(1)西洋参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每日1剂。治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3)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黄时研粉备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

血虚阴伤型虚劳。

(4)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l0枚,猪骨200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

脾肾亏虚型虚劳。

气血两虚

①参芪蜂王浆: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虚血脱,心脏衰弱,恶性贫血,身体赢瘦,食欲

不振,风湿痹痛。还用于肝炎、胃溃疡、发育不良。

②十全大补酒: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

温,月经量多。

⑧补肾益脑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血两亏,阳气虚弱,心跳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

腰腿酸软,耳聋耳鸣。

气阴两虚

①生脉饮: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②五加参冲剂: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肺肾阴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⑧五加参精: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

血虚

①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阿胶补血膏:每次20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⑧当归养血膏: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黄,眩晕乏力,肌肉消瘦,经闭,赤白带下。

阳虚

①壮腰健肾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肾亏腰痛,腰软无力,小便频

数,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②龟龄集: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阳痿遗精,阴寒腹痛,妇女子宫寒冷,腹痛带下,五更溏泻,精神萎

靡,食欲不振。

③参茸鞭丸:每次10粒,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肾虚气弱,阳痿,早泄,遗精。

阴虚

①六味地黄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或盐汤送服。用于肾阴亏损,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②定心丹: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心力衰竭。

治虚劳证妙方

1十金育真汤

【来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十全育真攻补兼,黄芪三参党玄丹,

龙骨牡蛎合知母,三棱莪术配淮山。

【组成】.党参、黄芪各15克,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生牡蛎各12克,丹参9克,三棱、莪术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涩止汗。

【方解】.本方所治虚劳一证,气血两虚,故用党参、黄芪补气生津,丹参补血活血,培其根本也;虚劳者必血痹,

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劳者也,故用三棱、莪术破血调气,又可行补药之滞,增强药效;劳瘵之证,阴虚发热者居其

强半,故用玄参、知母滋阴清火退虚热。“至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之性,能助黄芪以固元气;若取其凉润之性,

能助知母以滋真阴;若取其开通之性,又能助三棱、莪术消融瘀滞也。至于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治多梦之纷纭、虚汗之淋沥,龙骨、牡蛎尤胜。此方中意也,以寻常药饵十味汇集成方。而能补助人身之真阴阳,真

阴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治】.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症见形体消瘦、皮肤粗糙不润或喘促自汗、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脉弦细数。

【加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9克;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9克;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

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18克;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用龙骨、牡蛎、山萸肉各30克,不过两剂其

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

2滋培汤

【来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滋培汤善治虚劳,白术陈皮生山药,

牛蒡炒捣甘草炙,玄参赭石杭白芍。

【组成】.生山药30克,白术(炒)9克,广陈皮6克,牛蒡子(炒捣)6克,生杭芍9克,玄参9克,生赭石(轧细)9

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健脾益胃,降逆止喘。

【方解】.方中山药滋脾阴,白术理脾阳,阴阳调和,自能运化精微,培养气血;赭石降胃之气,陈皮和胃之气,与

山药、玄参并用,又为养阴止咳之要品;甘草、芍药,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补阴分;“牛蒡子体滑

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咳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医学衷中参西

录》)。本方治虚劳喘嗽因胃气不降上逆迫肺者,大有【功效】。

【主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

【加减】.喘剧时,可用曼陀罗花(或叶)作烟吸之,实有目前捷效;痰结阻塞者,可用纸浸入硝水内,取出晒干,

置盆内燃点,乘烟雾熏腾时吸入,有豁痰之功。

四十六、痹证

A风寒湿痹

一.行痹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游走疼痛;恶风发热;苔白、脉浮。

防风汤;防风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赤茯苓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黄芩3克秦艽3克葛根3克麻黄5克

临床:

1.如见游走周身,加威灵仙、防已、络石藤、桑枝;

2.发于上肢,加羌活、姜黄;

3.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

4.恶寒发热、身有汗出者,去麻黄,加芍药。

痹证加减:

1.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2.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3.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断等温补肾气;

4.痹证日久,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弱,加党参、黄芪、白术、鸡血藤等补血气。

行痹而走注疼痛较剧者,为感受外邪较甚,

大秦艽汤;秦艽9克甘草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细辛1.5克川羌活3克防风3克黄芩3克石膏6克吴白芷3克

白术3克生地3克熟地3克白茯苓3克川独活6克

1.如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

2.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

4.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行痹走注疼痛,而面色少华,脉见涩象者,为兼血虚,

养血祛风汤;当归9克白芍9克熟地9克秦艽9克防风9克独活9克桂枝6克羌活9克松节9克陈皮3克

临床:

1.如见游走周身,加威灵仙、防已、络石藤、桑枝;

2.发于上肢,加羌活、姜黄;

3.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

4.恶寒发热、身有汗出者,去麻黄,加芍药。

痹证加减:

1.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2.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3.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断等温补肾气;

4.痹证日久,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弱,加党参、黄芪、白术、鸡血藤等补血气。

对身体瘦弱,关节疼痛在,邪初化热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克白芍9克甘草6克麻黄6克(另包)生姜15克白术12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6克

1.剧痛难以屈伸,得热痛减,倍麻黄、附子温经散寒,宣痹止痛;

2.身体关节重着肿胀,遇阴雨加剧者,倍加白术燥湿;

3.湿邪盛者,加薏苡仁、苍术以化湿邪;

4.湿热重者,重用白芍、知母,加石膏、黄柏等以清热利湿;

5.正虚者,加黄芪益气扶正;

6.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加减:

1.神疲乏力者,加黄芪益气;

2.阴虚内热者,加生地、地骨皮养阴清热;

3.胃纳较差者,加鸡内金、陈皮、神曲消食健胃;

4.关节肿大疼痛者,可加鸡血藤、防己、薏苡仁、萆藓祛湿通络;

5.关节红肿热痛者,加金银藤、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

二.痛痹证: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便。苔白、脉弦紧。

乌头汤;麻黄9克白芍9克黄芪9克炙甘草9克川乌10克(包)

临床:

1.如见游走周身,加威灵仙、防已、络石藤、桑枝;

2.发于上肢,加羌活、姜黄;

3.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

4.恶寒发热、身有汗出者,去麻黄,加芍药。

痹证加减:

1.疼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2.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已、萆薢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3.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川断等温补肾气;

4.痹证日久,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弱,加党参、黄芪、白术、鸡血藤等补血气。

加减:

1.病在上肢者,加桑枝、桂枝;

2.病在下肢者,加独活、牛膝;

3.疼痛较重者,加草乌、附子、乳香、没药;

4.肌肤麻木者,加猪莶草、路路通;

5.关节酸胀者,加晚蚕砂、海风藤。

三.着痹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痹证中之风寒偏胜不显著者,

蠲痹汤;酒当归3克羌活3克姜黄3克炙黄芪3克白芍3克防风3克炙甘草1克

1.若寒邪偏重而剧痛者,加桂枝、细辛等以温经散寒止痛;

2.若肢体沉重疼痛者,加苍术、防已、薏苡仁以除湿;

3.若手臂麻木较重者,可重用黄芪,加桂枝、全蝎等,以增强补气和血,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

1.风较胜者加防风、白芷,

2.寒较胜者加附子、制川乌、肉桂,

3.湿较胜者加防己、萆藓、苡仁。

加减:

1.偏于风者,加防风;

2.偏于湿者,加防己、苍术、薏苡仁;

3.兼寒者,加麻黄、附子;

4.兼有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

5.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姜黄;

6.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续断;

7.麻木者,加鸡血藤。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薏苡仁30当归10川芎7生姜10桂枝10羌活10独活10防风10白术10甘草6川乌6麻黄6

B风湿热痹:

四.热痹证: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汁出恶风。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白虎桂枝汤;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桂枝9克

加减:

1.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甚者,加银花藤、连翘、黄柏以清热解毒。

2.关节肿痛甚者,加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已、桑枝。

3.皮肤出现红斑者,加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凉血熄风。

湿热痹阻;肌肤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赤黄,关节屈伸不利,步履艰

难,或有红斑结节。

宣痹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防己15克、晚蚕砂9克、薏苡仁15克、赤小豆9克、黄芩、连翘9克、栀子9克、苦参9克、滑石15克、茵陈40克、当归9克、知母9克、羌活9克

加减

1.高热口渴,汗出烦闷,脉数者,加生地黄、寒水石,并重用知母、栀子清泄里热;

2.壮热不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3.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者,加忍冬藤、络石藤、猪莶草、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4.皮肤出现红斑、隐疹者,加生地黄、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

5.痛甚者,加海桐皮、姜黄、地龙通络止痛。

关节烦疼,发热,苔黄,脉濡数,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宣痹汤;防已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子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下肢关节疼痛灼热,而全身发热、脉数等症不甚显著者,为湿热主要蕴于关节,

加味三妙丸;炒黄柏12克苍术18克(米泔浸,炒)防已9克萆薢9克龟板9克归尾9克川牛膝6克

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为热痹化火伤津,治宜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子茵陈

1.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

2.加防已、姜黄、秦艽、海桐皮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加减:

1.热毒伤津者,加石斛、玄参;

2.夹湿者,加萆藓、晚蚕砂;

3.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4.神昏谵语者,加菖蒲、郁金;

5.毒盛发斑者,加大青叶、丹皮;

6.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及虫类搜剔通络之品。

7.临床犀角用水牛角尖代之,但用量宜大到30一60g。

关节疼痛而见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邪热伤阴,阴虚有热。

虎潜丸加味;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痹证应酌加:秦艽、防已、海桐皮。

1.如夜间疼痛较剧,及上条剧痛者,均可加羚羊角,止痛效果更佳。

五.痰瘀阻络证:肢体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舌质色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

桃红饮;桃仁9克红花9克(后下)归尾9克威灵仙9克川芎9克

加减:

1.可加穿山甲、鸡血藤、土鳖虫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2.加白芥子、胆南星以祛痰散结。

3.加全蝎、乌梢蛇等搜风通络

身痛逐瘀汤;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瘀血痹阻证候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或痛处拒按,局部肿胀可有瘀斑或硬结,或面部黯黑,肌肤干

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身痛逐瘀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桃仁9克、红花9克、五灵脂6克、丹参9克、当归、川芎6克、没药6克、制香附3克、

川牛膝9克、秦艽9克、地龙6克、甘草6克

加减:

1.寒凝气滞者,可加附片、桂枝温经散寒通络;

2.气虚者,可用炙黄芪、人参益气;

3.阴虚者,可加生地、玄参、知母养阴;

4.兼有温热征象者,可加苍术、黄柏清热利湿;

5.疼痛剧者,可加虫类搜剔之品,如蜣螂虫、蜈蚣、全蝎、露蜂房、水蛭等。

更多>>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稍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

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双合散加减;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5克、当归9克、生白芍6克、陈皮3克、清半夏6克、白芥子6克、茯苓9克、

竹沥9克、姜汁6克

加减

1.痰留关节、皮下有结节者,可加胆南星化痰散结;

2.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等以搜剔络道;

3.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党参、黄芪益气;

4.肢冷畏风者,加桂枝、细辛、防风温阳散寒,祛风通络,

5.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连翘、金银藤、黄柏、丹皮清热。

关节肿胀,顽麻疼痛,或兼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纳呆恶心,泛吐痰涎,眼睑浮肿,舌胖质

黯,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阳和汤加减;法半夏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白芥子6克、生麻黄6克、鹿角胶6克、

熟地黄6克、炮姜6克、生甘草3克、大枣5枚

加减:

1.肢体困倦,浮肿自汗者,加黄芪益气消肿;

2.纳差者,加陈皮、木香健脾理气;

3.关节局部有结节者,可重用白芥子,或加胆南星、枳实化痰散结;

4.关节肿胀甚者,加薏苡仁、萆藓利湿消肿;

5.胸闷者,加瓜蒌、桂枝化痰宽胸,通阳利气。

六.气血亏虚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肢体倦怠,面色少华。腰脊冷痛,肢体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独活桑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

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痹证加减:

1.腰膝痠软乏力较甚,加黄芪、川断。

2.畏寒肢冷,关节冷痛,加附子、干姜、巴戟天。

3.肌肤麻木、肢体重着,加海桐皮、苍术、防已祛风除湿。

加减:

1.偏于肝肾阴虚者,合用河车大造丸;

2.偏于肾阳虚者,合用阳和汤加减。

骨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甚则筋肉挛缩,形体瘦弱,低热,气短乏力,心悸,易汗出,或肌肉酸楚,疼痛无力,活动后加重,指甲淡白,头晕目眩,食少便溏,口干不欲饮,皮肤不仁或板样无泽,皮肤结节或瘀斑,舌胖淡或

质红,

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晒人参9克(焗服)、黄芪9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当归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甘草3克

加减:

1.偏于血虚者,加生地、熟地、鸡血藤养血;

2.偏于阴虚者,加玄参、石斛、山萸肉滋阴;

3.兼有寒象者,加附子温阳散寒;

4.兼有便溏者,加苍术、白术健脾化湿,去麦冬滋腻碍脾;

5.兼有虚热之象者,加地骨皮、秦艽清虚热。

6.桂枝改桑枝以防温以助热;

7.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8.兼有手足拘挛、麻木者,加鸡血藤、天麻祛风通络;

9.胸闷、胀满、纳差者,加陈皮、木香健脾理气。

七。心痹证: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者,为心气不足,阴血亏虚。

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宣痹汤;防己15克(五钱);杏仁15克(五钱);滑石15克(五钱);连翘9克(三钱);山栀9克(三钱);薏苡15

克(五钱);半夏(醋炒)9克(三钱);晚蚕沙9克(三钱);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9克(三

钱)。热痹化火伤津(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半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

犀黄丸;牛黄0.9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30克(研极细末)麝香4.5克黄米饭30克

双合汤;白芍药225克;当归(洗,酒浸)黄耆(蜜炙)川芎,熟地黄各90克甘草(炙)肉桂各67.5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

阳虚---阳合汤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

单验方

1。威灵仙工2克,水煎服。适于风湿痹痛,《千金要方》《罗氏会约医镜》等书,均单用本品作为治痹的简易方。

2.稀莶草、臭梧桐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风湿痹痛。

3.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克,水煎服,适用于风湿痹痛。

4.活络饮(《景岳全书》);由羌活,独活、当归、川芎、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按风除湿,养血活血的作用,适

用于行痹。

5。蠲痹汤(《医宗金鉴》);由附子、肉桂、羌活、防风、当归、黄芪、甘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

用。适用于痛痹。

6.海桐皮,姜黄各9—12克,煎服,可用于痹证皮肤及肌肉疼痛。

7.川乌、防风、白芷各30克,共研细末,热水调敷患处。

8.苏叶,陈艾各30克,生姜、薤白各60克,共捣烂,和面粉做成饼,烘热贴患处。:

9.稀莶草工5克,白术、苡仁各土2克,适用于着痹。,

10.五痹汤(《局方》);由羌活、防己、姜黄、白术、甘草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着

痹。.

11。蠲痹汤.(《济生方》);由羌活、.姜黄、赤茯苓、黄芪、当归、甘草组成,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及补益

气血的作用,适用于痹证而见气血不足之症象者。。

12。七圣散(<(局方》):由独活、防风、杜仲、续断,牛膝、萆薢、甘草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的作

用,适用于痹证而见肝肾亏虚之症象者.

单验方

(1)在树上做窠的大黑蚂蚁烘干研粉,蜜为丸,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5g。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2)五加皮lOg,忍冬藤30g,水煎服。治热痹。.

(3)飞马丹治痹病。制马钱子120g,蜈蚣4条,共研细末,加蜜lOOg,制丸如绿豆大小。初服3—5丸,常量10—15

丸,日服2次,用米酒或糖水送下,10天1个疗程,休息5天。服药后5—6小时内禁食海藻类、鱼、虾、含矾碱等食

物。

(4)用大黑蚂蚁烘干,研为细末。每次服半匙,每日2次,开水冲服。或将蚂蚁装入空心胶囊,每服4粒,每日2—3

(5)苍术9g,黄柏9g,忍冬藤30g,水煎,治疗湿热痹。

(6)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治疗风寒湿痹。

(7)廑虫,焙黄研末,每服3g,1日2次;泽兰30g,水酒各半煎服,日服2次。治疗瘀血痹。

(8)鲜忍冬藤、根、叶各90g,体弱者每次30g,水煎,分3次服。适用于热毒痹。

(9)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每日3次,每次7g,

米饭送服.治肝肾不足之证.

(10)益髓汤生黄芪、熟地、鸡血藤各15g,党参、白术、当归、白芍、鹿角胶、补骨脂、川续断、川牛膝各9g,龟

版、枸杞子、菟丝子各12g,知母、黄柏各6g,甘草3g。水煎服。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食疗方

(1)生大豆方以大豆炒黑及熟投酒中渐渐饮之。治贼风痹,瘫缓口噤,肿及麻痹。

(2)蛇肉汤蛇肉、胡椒、生姜、食盐适量,炖汤,肉汤尽服,早晚各1次。治痹病阴阳两虚兼风湿阻络者,服之可

收阴阳两补,祛风散寒之功。

(3)姜葱羊肉汤羊肉lOOg,大葱30g,生姜15g,大枣5枚,红醋30g,加水适量,做汤1碗,日食1次。治气虚畏寒,

四末欠温,关节冷痛。

(4)薏米50g,糖50g,干姜9g.以水适量先煮薏米、干姜,煮烂成粥,再调白糖服食。每天工次,连服1个月.治

寒痹

(5)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治热痹。

(6)大枣薏米粥小米lOOg,薏米50g,大枣5枚,每Et煮食1次代早餐为宜.治湿痹。(7)桃仁粥桃仁50g,粳米160g。先把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稀粥,即可服食。有活血祛

瘀,通络止痛之功效,治瘀血痹。

熏洗法

(1)取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趁热熏关节.每日1一2次,每次20--30分

钟。适用于风湿痹阻证。

(2)艾叶9g,透骨草30g,红花9g,花椒6g,水煎。边熏边洗,每日1—2次。适用于瘀血痹阻证。

(3)土鳖虫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1g,水煎熏洗,每日工一2次。适用于瘀血痹阻证。

(4)取川乌、草乌各20g,白芷50g,伸筋草60g,羌活、独活各50g,透骨草50g,细辛lOg,川芎30g,桂枝30g,威

灵仙60g,水煎,熏洗关节,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寒湿痹证。

(5)洗腿方当归尾、青风藤、宣木瓜、炒赤芍、透骨草各9g,防风5g,水煎熏洗.适用于风湿痹证。

外敷法

(1)取蜂房1枚,炙令黄赤色为末,每用3g,腊月猪脂调匀敷之。适用于风痹。

(2)杜松子适量,捣烂外敷。治风湿关节痛。

(3)白芥子泥护膝白芥子、商陆等量(每膝约用60g),捣泥粉状,用蜜调,1一2天换1次,治疗鹤膝风有积水者。如

局部皮肤发痒发红出疹者,则取去不用,几天后皮肤过敏能自愈.适用于痰浊痹阻证。

(4)关节红肿热痛者,可用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块盖好,每天换工次,至肿消为止;或用仙人掌适量,捣成

泥状,涂敷患处,每天换1次,清热、消肿、止痛效果好。适用于热痹.

(5)鲜紫花地丁适量,捣敷患处;或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或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

患处,可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痹阻证。

热熨法

(1)食盐500g,小茴香120g,炒热,布包熨患处。

(2)棉花籽或晚蚕砂500g,炒热,加入适量白酒,装入布袋,趁热熨患处。

lO。直流电药物离子透入法配方以陈醋500g,威灵仙30g,浸2周后过滤,作药物离子透入.适用于风湿痹阻证。

四十七、痉证

一.邪壅经络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1羌活胜湿汤;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有气滞者,可加木香、陈皮、香附;

2.兼有气虚者,加升麻、柴胡、人参、黄芪;

3.兼有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4.兼有血瘀者,加姜黄、五灵脂、红花。另外,

5.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滋腻之品,起居要避免风寒湿气侵袭,

6.如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刚痉证:项背强直,口噤不得语,甚至四肢抽搐,恶寒较重,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葛根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葛根12克(包)白芍6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柔痉证: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3瓜蒌桂枝汤;瓜蒌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湿热入络(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4三仁汤: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

1.热重加柴胡、黄芩;

2.尿道痛加车前子、琥珀、黄柏;

3.腰痛甚加木瓜、杜仲;

4.尿中细菌难消失加马齿苋、金钱草、连翘、苦参。

湿热入络证:身热,筋脉拘急,或口噤,甚则角弓反张,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5宣痹汤;防已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子9克薏苡仁15克秦艽9克地龙9克丝瓜络9克威灵仙9

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9克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二.热甚发痉证:口噤切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发热,神昏谵语。胸闷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

6增液承气汤;玄参30克麦冬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包)

痉证加减:

1.如抽搐较甚者,可酌加地龙、全蝎、钩藤等熄风通络之品。

2.昏迷谵语者,可酌用安宫牛黄丸。

3.若伤津发痉,无腑实之证,亦可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消热救津。

若伤津发痉,无腑实之证,(治内热、汗出如流珠)

7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

热盛动风发痉证:壮热头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絳,苔黄燥,脉弦数。

8羚羊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痉证加减:

1.神昏谵语或神志昏迷可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以清热透窍。

2.壮热汗出,口渴喜冷饮,是兼气分热盛,或加石膏、知母以清气热。

3.兼腑实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攻下热结。

4.热盛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絳,可加犀角、生地、丹皮以凉血解毒。

加减:

1.口渴饮冷者,加生石膏、知母;

2.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3.神昏肢厥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4.痉甚或反复发作者,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

阳明热盛证候壮热口渴引饮,汗出,腹满便结,项背强急,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或

弦数9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生石膏48克、知母18克、生大黄9克、芒硝4.5克(包)、生地黄24克、玄参30克、麦冬24

克、

羚羊角粉5克(另煎)、钩藤12克

加减:

1.痉甚者,加地龙、全蝎、蝉衣、天麻;

2.腹满者,加枳实、厚朴;

3.发热身重,头疼痛沉者,加苍术、佩兰、羌活;

4.神昏不醒者,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心营热盛证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肢厥,舌绛苔少,脉细数。

10清营汤;犀角2克(磨汁冲服)(可用水牛角120克代,先煎)、玄参9克、生地黄15克、麦冬9克、丹皮6克、黄连5克

钩藤9克、连翘6克、竹叶心3克

加减:

1.高热者,用赤芍、生石膏、知母

2.抽搐甚者,加金银藤、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之类;

3.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

4.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5.肢厥深者,合化斑汤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

11安宫牛黄丸;牛黄一两(30g)郁金一两(30g)犀角一两(30g)黄连一两(30g)朱砂一两(30g)梅片二钱五分(7.5g)

麝香二钱五分(7.5g)真珠五钱(15g)山栀一两(30g)雄黄一两(30g)黄芩一两(30g)

1.脉虚者,人参汤送下;

2.脉实者,银花薄荷汤送下。

12至宝丹;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一两(各30g)牛黄1分(0.3g)龙脑1分(0.3g)麝香1分(0.3g)

安息香一两半(45g)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约取一两净(30g)金、银箔各五十片.

真阴耗伤证候手足蠕动,。时时发痉,伴形消神疲,心中憺憺大动,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数。

13三甲复脉汤;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甲30

加减:

1.时时欲脱者,加五味子、鸡子黄敛阴滋养阴液救脱;

2.喘而气短者,加人参、沙参、五味子;

3.心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自汗者,加龙骨、小麦、人参。

痰瘀内阻头痛昏蒙,神情呆钝,或胸脘满闷,呕吐痰涎,或痴呆失语,精神异常,手足颤动或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14三甲散加减;生鳖甲10克、穿山甲10克、地鳖虫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白附子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胆南星10克、菖蒲6克、白术10克、葛根10克

加减:

1.余热未清者,可加青蒿、白薇、地骨皮;

2.阴虚明显者,可加生地、白芍、阿胶;

3.痰热甚者,加全瓜萎、天竺黄、黄芩、竹沥等;

4.抽搐频繁者,可加羚羊角粉、天麻、钩藤;

5.瘀象明显者,可加地龙、乌梢蛇;

6.痰浊壅盛者,可加皂角刺、半夏、胆南星、枳实;

7.气血亏虚者,可加生黄芪、当归等。虚风发痉证:时时发痉,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瘈疭,脉虚数,舌干絳,苔少。

15大定风珠;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甲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

12克鸡子黄2个(后下)生鳖甲12克

1.喘,加人参;

2.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

3.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4.兼低热者,酌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虚热;

5.有痰者,酌加天竺黄、贝母、制半夏以清热化痰。

16阿胶鸡子黄汤;陈阿胶6克(烊化)生白芍9克石决明15克双钩藤6克大生地12克炙甘草2克生牡蛎12克

络石藤9克茯神木12克鸡子黄2个(另包)

1.抽搐较甚者,加羚羊角以熄风止痉;

2.阴虚阳亢者,加龟甲、磁石以滋阴潜阳;

3.兼有虚热者,加知母、丹皮以清热。

三.气血两虚证: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目昏眩。神疲短气,自汗。舌淡红,脉弦细。

17八珍汤加减;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酒当归9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生姜5片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痉证加减:

1.头晕、虚烦失眠者,属心阴虚,虚火上扰,可加炒栀子、淡竹叶、菊花、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2.纳呆腹胀,是脾胃气滞,可加砂仁、鸡内金、陈皮等以理气健脾和胃。

3.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属脾阳虚,可加桂枝、干姜、饴糖以温中健脾。

4.怯寒肢冷,大便泄泻,脉沉细无力,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

气血两虚证候项背强直,四肢抽搐,伴有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

18十全大补汤;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12克、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生白术9克、川芎6克、茯苓9克、

天麻9克、钩藤12克、生甘草6克

加减:

1.腹胀纳呆者,加陈皮、砂仁;

2.心烦失眠者,加炒栀子、夜交藤;

3.心悸梦多者,加龙骨、牡蛎;

4.便溏者,加干姜、草果;

5.肢冷腹泻者,加肉豆蔻、制附子。

阴血亏虚

19四物汤,;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加减法

1.若痛经,可加香附12克、延胡索10克

2.兼有气虚者,加入党参18克、黄芪18克

3.若血虚有寒者,则加肉桂粉4克、炮姜4片

4.若出现崩漏,则加入茜草根8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

1.月经失调用本方加减:生地、川芎各10克,白芍12克,当归、香附各15克,茯苓18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

剂。有显著疗效。

2.痛经用本方加白芷、木香、香附各10克为主,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有较显著的疗效。

3.黄体功能不全用本方加味:当归12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15克,生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以每

个月经周期(20士2日)为1个疗程,经期及妊娠后停服。有较显著的疗效。

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用本方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熟地15克,杭白芍、当归、三七(另冲)各10克,黄芪、贯众炭各

30克,益母草各15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水煎,于每次月经来潮第三日开始服用,连服3~6日,视出血程度而定,

每日1剂。

5.胎位不正用本方去熟地,加白术、茯苓各15克,水煎,每晚服1剂,3剂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每周复查胎位1

次,连查2周,转正后再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有较显著的矫正胎位作用。

6.神经性头痛用本方加减:熟地50克,白芍、当归川芎、桂圆肉各15克,牡丹皮、天麻、僵蚕、全蝎、甘草各10克,

炒枣仁、石决明各50克,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剂。

7.肩周炎用本方加桂枝9克,生姜3片,甘草6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8.荨麻疹用本方加减:当归9克,白芍6克,川芎3克,生地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10剂。

9.过敏性鼻炎用本方加味:生地24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苍耳子6克,辛荑9克,徐长卿30克。水煎

服,每日1剂,连用1~2个月。

气虚血瘀20补阳还五汤: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1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

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2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

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

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3蛋白尿

吴某,女,30岁。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

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15g。

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

4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

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0g,当归

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

5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

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

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

现。

痰浊阻滞若痰浊上壅,蒙蔽清窍,突然昏厥抽搐,

21导痰汤;半夏6克,橘红3克,茯苓3克,枳实3克(麸炒)南星3克,甘草1.5克。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验方,

1.仓公当归汤:当归,防风(各18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以酒五升,水三升,

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内汤,叶服当苏,--N/b汗,三服大汗。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痉者方(从所

列药味和服法疗效看,当属治刚痉之方)。(《备急千金要方》)

2.白虎汤加全娱蚣:张锡纯用以治小儿温病发痉,兼惊者加朱砂、铁锈水、生龙骨、生牡蛎等,热者加羚羊

角、青黛,痰盛者加节菖蒲、胆南星,有风者加全蝎、僵蚕(《医学衷中参西录》)。

3。如圣饮;治刚柔二痉,痪疯同治(《证治汇补》)。羌活、黄芪、川芎,柴胡,芍药、人参,当归、甘草,半

夏、乌药。

4.当归补血汤:治出血过多,筋无血养,四肢挛急,口噤如痉(《证治汇补》)。

黄芪、当归、防风,羌活、甘草、水煎服。

5.防风当归饮。治发汗过多,发热头摇,口噤反张,祛风养血(《证治汇补》)。.

防风、当归、川芎、生地等分水煎服。

6.荆芥穗微炒为末,每服三五钱,以大豆黄卷炒,以热酒汰之,去黄用汁调下。治新产血虚发痉,汗后中风,

其效如神,方名卿举古拜散(《证治汇补》)。

7.《千金要方》载宜服小续命汤。

附子一两(生)甘草半两、桂心半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皂荚子大小,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研一丸,

拗开口灌之,治中风口噤不开.

单验方

(1)七叶一枝花汤路边荆15--30g,七叶一枝花6~8g,鸭跖草90~120g。先将路边荆、鸭跖草煎汤,再将七叶一枝

花磨水兑服(或研细末吞服)。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2)海金沙根汤海金沙根(或藤)、紫花地丁、钩藤、金银花根(或藤)、白菊花、生石膏各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水牛角50~100g,地龙9g,先煎水牛角,再入地龙共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7~10天。用于血热生风之痉病

食疗方

(1)西瓜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火盛发痉病。

(2)银花9g,牛蒡子15g,煎汤去渣,加扁豆18g,淡豆豉9g,粳米60g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数剂。用于流行性乙

脑初期。

(3)鲜荸荠250g,苋菜50g,冰糖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与苋菜、冰糖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吃荸

荠喝汤,不拘时间,少量频服。适用于热盛痉病。(4)狗干菜30~60g,菊花30g,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饮,连服数天。用于热病发痉。

(5)人参lOg,陈皮6g,紫苏叶6g,砂糖30g,加水1000ml,熬至500ml,去渣,澄清,任意代茶饮。适用于气血两虚

之痉病。

(6)江鳔(石首鱼鳔)15g(炒焦),蜈蚣1对(炙研)为末,每次3g,用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各6g,煎汤调下。适用

于金创痉。

外治法

胆星、天麻、甘草、黄连、朱砂、全蝎、僵蚕各3g,人工牛黄3g,冰片0.59,用水调,或薄荷汤调擦胸背。用于

止痉熄风。

四十八、痿证

一.肺热伤阴证: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溲短便燥。咽干不利,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经霜桑叶9克煅石膏7.5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研)人参2.1克杏仁2.1克真阿胶2.4克炙枇杷叶1

片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痿证加减:

1.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知母、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清热撤邪;

2.咳呛少痰为燥痰阻肺,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清润肃肺。

3.咽干不利,肺热津伤,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阴清润。

加减:

1.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

2.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

3.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肺胃阴伤,身热即退,食欲不馨,口燥咽干较甚,宜益胃生津,

益胃汤;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薏苡仁5克炒山药5克谷芽5克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二.湿热濡渍,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兼麻木、顽麻、微肿。症状常在下肢为重。足胫热气上虅。小便短赤涩痛。

二妙散加味;炒黄柏15克苍术15克(米泔浸,炒)薏苡仁15克、萆薢10克、汉防已10克、木瓜10克、木通9克、

晚蚕砂9克、牛膝9克、炙甘草6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痿证加减法:

1.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

龟板、麦冬、知母。

4.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变证。

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

血,清燥汤(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人参甘草阿胶麦冬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前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或用虎潜丸。

加减:

1.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2.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

3.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湿流下焦,乘于肝肾,煎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

虎潜丸;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

髓、鹿角胶、枸杞子。'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萸杜仲巴戟天茯苓五味子小茴香远

志石菖蒲枸杞子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牛膝天

门冬麦冬杜仲五味子枸杞子陈皮干姜侧柏叶),缓图恢复。,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霜熟地黄白术杜仲牛膝白茯苓菟丝子人参虎胫骨龟板当归)、煨肾丸(牛膝萆薢

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桂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

或用虫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三.阳明脉虚,宗筋弛纵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白茯苓5克

人参5克(焗服)炒甘草5克白术5克红枣3枚山药5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加减法:下肢痿弱,酌加实下之品.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2.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

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

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

六君子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生姜3片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

补中益气汤;参3克(焗服)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北柴胡1克升麻1克加

减:

1.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

2.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

3.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四.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证:痿症渐成,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甚至腿

胫大肉消脱,痿废不起。

虎潜丸;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

髓、鹿角胶、枸杞子。'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萸杜仲巴戟天茯苓五味子小茴香远

志石菖蒲枸杞子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牛膝天

门冬麦冬杜仲五味子枸杞子陈皮干姜侧柏叶),缓图恢复。,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霜熟地黄白术杜仲牛膝白茯苓菟丝子人参虎胫骨龟板当归)、煨肾丸(牛膝萆薢

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桂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

或用虫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6.热甚者--六味地黄丸+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等

久病阴损及阳(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

鹿角胶丸;鹿角胶500克鹿角霜熟地各250克当归身120克人参川牛膝菟丝子白茯苓各60克白术杜仲各60克

虎胫骨(酥炙)龟版(酥炙)各30克

加味四斤丸;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黄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阳虚畏寒—

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脉络瘀阻

圣愈汤;白芍.当归身.黄耆各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15克)黄芪(18克)。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5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大黄蔗虫丸;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制)60g虻虫(去翅足,炒)45g蛴螬(炒)45g干漆(煅)30g

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黄芩60g地黄300g白芍120g甘草90g

肝肾亏损证候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

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壮骨丸加减;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

(可用犳骨代)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加减:

1.热甚者,去锁阳;

2.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3.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4.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

5.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

6.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

人参养营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

更多>>桂心3克白芍4.5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配选鹿角胶丸

地黄饮子;肉桂1.5克附子1.5克肉苁蓉1.5克白茯苓1.5克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

菖蒲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石斛1.5克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

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熟地9克桃仁6克红花6克川断6克鸡血藤6克白芍6克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9,米

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萆薢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

30g

,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

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治痿证妙方

1加减四觔丸

【来源】.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歌诀】.【加减】四觔肉苁蓉,牛膝木瓜炙鹿茸,

熟地五味菟丝子,炼蜜为丸如子桐。

【组成】.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干木瓜、鹿茸(醋炙)、熟地、五味子(酒浸)、菟丝子(酒浸)各等

份(一方不用五味,有杜仲)。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温酒米汤下。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解】.方中以熟地、菟丝子平补肝肾;肉苁蓉补命门而益髓强筋;鹿茸补肾阳而强健筋骨;杜仲补腰膝;牛膝主

足筋挛;木瓜主腰足无力。此方对筋骨痿弱尤有良效。

【主治】.肝肾虚之痿证,症见筋骨痿弱、足不任地。2二妙散

【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二妙散用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清病自痊。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份。三妙即本方加牛膝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9克,白开水或生姜汤送下。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治证均为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相搏,着于下肢,阻滞经脉,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为痿证;如湿热下注前阴,则病带下浑浊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之效,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乔模)。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四十九、颤证

1.风痰阻络证候仅见头部轻微动摇,或见手足或单个肢体僵硬,时有颤振,活动欠灵活。兼见头晕,视物模糊,耳

鸣,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

二陈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清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丹参9克、赤芍药

9克、鸡血藤9克、川芎9克、菊花9克、白蒺藜9克

天麻钩藤饮加减: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

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加减

1.神情呆滞,胸脘痞满者,加枳实、菖蒲、郁金;

2.痰热内扰,口苦心烦者,加竹茹、黄芩;

3.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浮小麦;

4.痰浊盛者,加竹沥、胆南星、全瓜蒌清热化痰,或可加白芥子、猪牙皂祛除经络之痰湿;

5.肝风偏盛,震颤加重者,加祁蛇、乌梢蛇、僵蚕、全蝎等平肝熄风;

6.瘀血重者,加穿山甲、水蛭、地龙等虫类活血药。

2.气血亏虚证候肢体颤振日久,程度较重,或见头部、口唇、舌体颤动,走路慌张,步履迟缓,表情呆滞,伴有面

色少华,

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自汗,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瘀紫,脉细弱。

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炙黄芪9克、党参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天麻9克、钩藤、羚羊角粉4.5克(先30分钟)

珍珠母15克、丹参9克、鸡血藤9克、青皮9克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加减:

1.气虚甚伴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气虚夹痰者,可加瓜蒌、胆南星、竹沥、菖蒲、远志等;

3.心悸失眠健忘甚者,以归脾汤加减,人参倍用;

4.便秘时重用当归,并加肉苁蓉、火麻仁;

5.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地龙;血虚甚者,与四物汤合用

3.肾精亏耗证候颤证日久不愈,可见四肢、躯干、头部、口唇及舌体等全身性颤动不止,颤动幅度大,程度较重,

或见项背强直、肢体拘急,或见呆傻健忘、口角流涎,常伴有头晕耳鸣,急躁易怒,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盗汗,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黯红或有瘀斑,少

苔或剥苔,或苔微黄,脉细弦。

大补阴丸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何首乌9克、制龟甲18克、鳖甲9克、生牡蛎9克、钩藤9克、

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3克(独煎)、丹参9克、赤芍药9克

加减:

1.若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便秘溲赤,舌苔薄黄,脉细数者,可加知母、黄柏、丹皮、玄参之类;

2.或更加肉桂以引火归源;

3.若兼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缓者,可用地黄饮子加减;

4.若有血瘀阻络症见头痛,舌黯瘀斑明显者,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用当归、炮穿山甲、川芎、牛膝、地鳖虫等;

5.筋脉拘紧强直者,加木瓜、蕲蛇、地龙、僵蚕。

4.痰热动风证候头部及肢体颤振、抖动,项背强急,神果懒动,兼见胸脘痞闷,口干头晕,口苦,咯痰色黄,便干

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摧肝丸加减;全瓜蒌9克、胆南星9克、鲜竹沥9克、黄芩9克、栀子9克、天麻9克、羚羊角粉5克、珍珠粉9克、丹参9克

加减:

1.痰热内盛者,可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或用二陈汤送服当归龙荟丸;

2.便干便秘者,重用全瓜蒌或加大黄、炒枳壳;

3.神呆明显者,加菖蒲、远志;脘满,食少腹胀者,可加青皮、厚朴、木香;肝火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

4.若属湿痰内聚,出现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滑者,宜二陈汤加煨皂角1g,硼砂1g

胆南星12g,以燥湿化痰。

5.风阳内动

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

石决明先煎[18g]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五钱(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

天冬五钱(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

痰热动风

导痰汤;半夏(汤泡七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羚角钩藤汤: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入(9g),霜桑叶(6g)滁菊花(9g)鲜生地(15g),生白芍(9g)川贝母去心(12g),

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g)茯神木(9g),生甘草(3g)。

气血亏虚

人参养营汤;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

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髓海不足

龟鹿二仙膏;先取龟板240克,鹿角480克(漂洗干净),枸杞90克,放入锅内分次加水煎煮,倒出煎液。再取红参45克放

在另一锅中,加水煎煮,滤取煎液。直煎至药液无味为度。继而合并所有煎液,用文火缓慢煎熬,并用木

棒不停地搅拌,以防止煮焦,待煎液呈稠厚粘膏时,入蜂蜜500克,续煎3~5沸,离火,候冷,装瓶备用。每

日2次,每次1食匙。沸水冲化饮用或以黄酒1盅炖化服用

合大定风珠;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版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连心)

炙甘草12克鸡子黄2枚鳖甲12克(生)

阳气虚衰

地黄饮子;生地黄汁30毫升,芦根15克,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白蜜15毫升,橘皮10克,生姜15克

单验方

(1)熄风汤:天麻、钩藤各12g,龙齿、首乌各12g,钩藤、朱茯神、枣仁、秦艽、白蒺藜、当归、白芍各9g,炙甘

草3g,水煎服。用于精血不足之颤证。

(2)化痰透脑丸:制胆星25g,天竺黄lOOg,煨皂角5g,人工麝香lOg,琥珀50g,郁金50g,清半夏50g,蛇胆陈皮

50g远志肉lOOg珍珠lOg沉香50g石花菜lOOg海胆50g共为细末,蜜为丸(重约6g),每服l丸,1日3

次。用于痰浊内阻之颤证。

(3)定振丸: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防风、细辛、天麻、秦艽、全蝎、荆芥、白术、威灵仙。用

治阴血虚、气虚致颤。

(4)黄龙定颤汤:黄芪15g,地龙15g,当归lOg,川芎lOg,天麻lOg,生地lOg,熟地lOg,僵蚕15g,防风lOg,秦

艽lOg,威灵仙lOg,炙全蝎5g(研吞),炙蜈蚣3g(研吞),水煎服。用于风痰瘀阻之颤证。

3.食疗方

(1)猪胆绿豆粉:猪胆汁120g,炒熟绿豆粉80g,拌匀晾干。每服6g,1日2次。用于肝胆火盛者。(2)杞菊刀豆根茶:枸杞子lOg,白菊花6g,钩藤15g,刀豆根30g,加水煮汤,代茶饮服,可加少许冰糖。用于肝肾不足,风火上扰者。

(3)青龙白虎汤:青果10枚,白萝卜2个切碎,共煮汤不加糖,代茶频频饮服。用于痰热内结者。

(4)桑钩天菊茶:桑椹9g,天麻6g,钩藤lOg,菊花4.5g,煎煮后代茶饮,反复加沸水泡至味淡为止。用于肝肾阴虚夹风痰之证。

第五十章、腰痛

一.肾虚腰痛:证候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一.肾气不足,腰府不建证:腰痠隐痛,喜欢按揉,腰膝无力。遇劳痛甚、卧息稍轻。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二.肾精不足,阴虚火拢。酸软无力,腰脊不举。口干舌燥,手足心热,面颧潮红,心烦少寐,小便黄赤。

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3.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4.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1.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2.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9.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10.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当归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牛膝当归甘草杜仲

1.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2.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肾阴亏损,阴虚阳亢,兼见骨蒸、咳嗽、宜补阴清热潜阳,

大补阴丸加减;盐知母12克盐黄柏12克酒熟地18克炙龟板18克猪脊髓一条生姜3片

1.阴虚较重者,加麦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

2.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4.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遗。肾阴久虚,阴虚及阳,上证久稽不愈,宜水火平补,

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泽泻3克干地黄3克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心肾火旺,内热不泄,兼见劳热、少寐、遗精、小溲短赤,应降心火、滋肾阴,

三才封髓丹;天门冬5克熟地5克生晒参5克黄柏30克砂仁15克炙甘草7.5克

滋阴大补丸;熟地60克牛膝45克山药45克山茱萸30克杜仲30克茯苓30克巴戟天30克五味子30克小茴香30克

肉苁蓉30克远志30克石菖蒲15克甘杞子15克三.肾阳不足,腰络失养证:腰痠膝软。手足不温,畏寒,腰以下为甚。力怯短气,面色苍白,小溲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多兼慢性肾精虚损等证。

肾气丸右归丸合青娥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枸杞子6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当归4.5克胡桃肉5克蒜4克酒补骨脂6克姜杜仲8克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腰痛加减:

1.腰痛不解,酌加牛膝。巴戟天、骨碎补、五加皮等,阳用不及则络脉不通,单纯补肾是不够的,必须加用壮腰活络。

2.痛连下肢,加萆薢、木瓜、桂枝、防风、独活、蒺藜等,络虚则风滞,补肾之外,当佐风活络。

3.煨肾丸(牛膝萆薢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肉桂猪腰子)温肾祛风,较能适用右归丸加减;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腰痛加减:

1.腰痛不解,酌加牛膝。巴戟天、骨碎补、五加皮等,阳用不及则络脉不通,单纯补肾是不够的,必须加用壮腰活络。

2.痛连下肢,加萆薢、木瓜、桂枝、防风、独活、蒺藜等,络虚则风滞,补肾之外,当佐风活络。

3.煨肾丸(牛膝萆薢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肉桂猪腰子)温肾祛风,较能适用。

加减:

1.肾阳虚大便不实者,加党参、白术、苍术、车前子;

2.肾阴虚五心烦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3)临证参考

1.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化裁。药用龟甲胶、熟地黄、山萸肉、鹿角胶、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牛膝。

2.肾虚腰痛多为其它疾病引起肾阳虚或肾阴虚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需考虑其它疾病的变化进行论治。肾气不利,“风虚腰痛”证:腰背疼痛。或偏枯冷痹,缓弱无力。脉或尺部虚浮。

独活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5.腰痛加减:久滞挟瘀,血虚相搏,腰胁搐急作痛,不得转侧,加味青娥丸加肉桂,补肾去瘀。四.老弱久病,肾衰络虚证:腰髀环跳痛。伛偻驼曲。疲软无力,步履不胜,怠惰嗜卧。腰膝喜暖。脉涩而微弱无神,

加味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鱼鳔10克

羊腰一只姜杜仲34克五.劳作过度,肾气损伤证:长期过劳,腰痛痠楚。虚赢少气,行立不支。劳累发作,休息可差。面色不华,形体倦怠。

黄芪五物汤、四物汤、十全大补丸合青娥丸;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甘草3克熟地5克白芍3克当归3克川芎3克

肉桂1.5克(粉焗服)生姜3克红枣3枚胡桃肉3克蒜2克酒补骨脂5克姜杜仲5克

加减:

1.久痛肾虚,加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等,补肾濡筋。

2.腰膝痹痛,加羌活、独活、牛膝、杜仲,祛风壮腰。

3.可用十全大补收功。脾虚腰痛证候腰痛日久,肢体沉重,面色不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12克黄芪15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苍术9克、狗脊9克、牛膝9克、生姜6克、大枣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脾虚湿甚,可用实脾饮;

2.呕恶者,加半夏、生姜;六.失志内伤,心肾气滞证:腰间郁郁、膨胀不伸。虚赢面黑,不能久立运行。常兼胸闷、气逆、心悸、怔忡、不寐等证。脉沉弦或伏。

1.七气汤(温通心气之郁结)

2.木香流气饮(芳香散邪)

3.橘核酒(散寒流气)

4.小七香丸(化气和胃)

5.乌药顺气散(行气散寒)

6.人参顺气散(益气行气)

7.八味顺气散(益气行气)

8.人参养荣汤(益气养血)七.郁怒不解,肝肾气滞证:腰胁胀痛,少腹拘急。目视蒙蒙。脉弦急。

调肝散(补血温肝,散导寒滞,偏寒实证用。)

补肝散(养血补气,以舒肝脉,肝虚证用。)八.思虚伤脾,精不输肾证: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腰连腹胁痛、胀滞,肉痹不仁,饮食难化。

木香匀气散;丁香3克(粉焗服)檀香3克木香3克白豆蔻3克藿香叶12克甘草12克砂仁6克

沉香降气汤;沉香6克、制香附6克、郁金6克、川楝子6克、枸杞子9克、延胡索6克、砂仁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腹胀者,加枳壳、厚朴;

2.呕恶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

3.口干口若者,加栀子、黄芩;

4.食滞不化者,加鸡内金、神曲。五味异功散;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生姜5片红枣2枚二.寒湿腰痛:腰部重着、冷痛;静卧不减,晨起较甚,阴天加剧;舌苔多浊腻,脉沉迟濡缓。一.风寒着腰,挟湿阻络证:腰痛如冰,上连背脊。恶寒拘急,转侧不便,喜得热按。脉紧。若因风邪,则汗出恶寒,痛无常处,或左或右,脉缓。

五积散;当归3克麻黄3克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干姜2.4克白芍2.4克枳壳2.4克半夏2.1克白芷2.1克桔梗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人参1.5克茯苓1.5克川芎1.2克葱白3根

1.如表寒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强解表之力;

2.表寒证轻者,去麻黄、白芷,以减轻发汗之力;

3.里寒证偏盛,加制附子以温里散寒;

4.胃痛,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防逆止呕;

5.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扶正;

6.无血瘀者,去川芎、当归;

7.痛经者,加延胡索、炒艾叶、乌药温经止痛。

总之,当审五积之缓急轻重及其兼证,灵活变通出入。

腰痛加减:

1.痛连背脊,或兼头痛恶寒,加羌活、防风以疏风。

2.呕吐腹痛,加吴茱萸,温中散寒。肢冷脉沉,加附子壮阳。

3.腰膝强痛,加杜仲、续断壮肾。

4.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加桃仁、乳香、没药。客邪已解,阳虚寒湿,自汗、体重、恶寒、脉细,

术附汤;白术30克熟附子15克偏于气虚受寒、体弱心悸、面色不华、食少腹痛,

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白芍18克生姜9克胶胎70克(包)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偏于血分受寒,凝滞,兼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9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红枣12枚

1.若腰、股、腿、足疼痛属血寒凝、脉络不通者,可酌性加牛膝、鸡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络;

2.若内有久寒,兼水饮呕逆者,可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胃散寒止呕;

3.若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加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以理气散寒止痛。

风湿相兼,一身尽痛,

羌活胜湿汤;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2.腰痛:寒加附子,湿加苍术。二.寝卧冷湿、“肾着”腰痛证:腰以下冷痛重着,溶溶如坐水中,如带五千钱。身重、麻痹不仁。骨节痠痛,屈伸不利。阴雨天加剧。舌苔白滑、脉濡缓。

甘姜苓术汤;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或用(干姜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6克、狗脊9克、骨碎补9克、汉防己9克、炙甘草6克)

1.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

2.加红花,可治妇人久年腰冷带下;

3.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遗尿至十四岁犹不已者;

4.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细辛配附子,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腰痛加减:

1.兼下肢痛,加桂枝、牛膝,温经通络。

2.腰膝无力,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肾壮腰。

3.痛甚肢冷,加附子温肾祛寒。

4.舌腻脘闷,加苍术、厚朴,燥湿和脾。

加减:

1.寒邪偏胜,则冷痛为主,拘急不舒,可加附子、细辛以温肾祛寒;

2.若湿邪偏胜则痛而沉重为著,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川乌燥湿散邪;

3.若冷痹日久入络者,可加白花蛇、乌梢蛇、千年健疏通经络,强腰壮肾;

4.若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是兼有风邪,宜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5.,以祛风活络,补益肝肾;若寒湿之邪,伤及阳气,而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等症,宜兼补肾阳,应加菟丝子、补骨脂,以助温阳散寒。湿停成水,腰痛水肿,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三.肾气不利,“风虚腰痛”证:腰背疼痛。或偏枯冷痹,缓弱无力。脉或尺部虚浮。(凡人肝肾虚弱,寒湿易受而难以解除,久则注腰膝者,属本证。

用独活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5.腰痛加减:久滞挟瘀,血虚相搏,腰胁搐急作痛,不得转侧,加味青娥丸加肉桂,补肾去瘀三.湿热腰痛:腰痛,痛处觉热;或兼重坠;热天雨天加重;小便黄赤;脉濡苔腻。

腰间热肿重痛。痿软无力,不能俛仰。久坐,或天阴加剧。脉濡数,苔浊。小便短赤。

二妙散;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腰痛加减:

1.久痛腰膝痠楚,加牛膝、木瓜,通络止痛。

2.腰痛腹胀,加乌药、槟榔理气。

3.另参考四妙丸湿热阻滞证候: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口干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四妙丸加减;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米泔浸,炒萆薢9克薏苡仁10克汉防己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5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腰痛加减:

1.久痛腰膝痠楚,加牛膝、木瓜,通络止痛。

2.腰痛腹胀,加乌药、槟榔理气。

加减:

1.若腰痛重者,可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舒筋通络止痛之功;

2.若舌红,口渴溲赤,脉弦数为热象偏重,可酌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3.若兼有外邪身痛,发热者,可加柴胡、防风、独活、羌活以疏散表邪;

4.若兼有膀胱湿热者,可加猪苓、茯苓、木通、泽泻、车前草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5.若热盛伤阴,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当佐以滋补肾阴之品,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革等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热不扬,骨骱烦疼,面目痿黄,舌苔灰滞,

宣痹汤;防已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子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瘀血腰痛:

身痛逐瘀汤: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克、

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肾虚腰痛偏阳虚:

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偏阴虚:

左归丸;熟地黄200g菟丝子100g牛膝75g龟板胶100g鹿角胶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枸杞子100g【方剂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若虚火甚者+大补阴丸;熟地黄120g知母(盐炒)80g黄柏(盐炒)80g龟甲(制)120g猪脊髓160g知柏地黄丸;知母40g黄柏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

杜仲丸;杜仲龟版黄柏知母枸杞子五味子当归芍药黄耆故纸各30克

若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

青娥丸;杜仲(盐炒)480g补骨脂(盐炒)240g核桃仁(炒)150g大蒜120g

腰痛加减:

1.久痛挟瘀,加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去瘀止痛。

2.痛甚,加川牛膝、土鳖虫,加强止痛。

3.挟风湿,加独活、威灵仙、秦艽,祛风胜湿。

4.肾虚,加杜仲、续断、怀牛膝,补肾壮筋。四.外伤腰痛:刺痛,有定处,按之痛加,动则疼,不能动摇;有闪挫、坠堕、跌打史;脉涩,舌紫黯,或有瘀斑闪挫跌扑,经气闪阻证:伤处刺痛、肿,不耐按揉,动作、呼吸疼痛加重,屈伸不便。或大便色黑,小便赤。

复元通气散加减;小茴香3克木香3克玄胡3克陈皮3克穿山甲3克白丑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生地黄3克

川芎3克黑豆3克官桂3克苏木3克乳香5克没药5克桃仁3克红花5克蒲黄5克牛膝5克川断5克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身通逐瘀汤加减;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或用(当归6克、川芎6克、五灵脂6克、桃仁9克、红花9克、没药9克、地龙9克、牛膝9克、香附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腰痛引胁者,加柴胡、郁金;

2.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者,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3.瘀伤腰痛,因外伤跌仆扭伤所致,重在活血通络止痛;久病入络者,宜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治疗原发病。恶血内留,沥血瘀滞(沥血腰痛):闪挫失治。跌打损伤。沥血坠腰。

复元活血汤;柴胡5克瓜蒌根3克当归3克红花2克甘草2克炮穿山甲2克酒大黄10克酒桃仁泥5克1.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气止痛之力;

2.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体实俯闭,桃核承气汤加红花、苏木,破瘀去蓄血

桃核承气汤;桃仁8.5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红花6克苏木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

1.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

3.用于内火热上工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五.痰注腰痛:自觉腰痛、止在一处。或有冷感,或痛而有形。不受气候影响。动作便有痰,多见于肥甚之人。苔滑

六.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

六.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

七.水停腰痛:腰痛重着。腰膝沉重。身体沉重。肿胀。

八.邪火蓄结,郁热内闭证:邪火蓄结腰肾,而本无虚损者,必痛极、烦热、或大渴引饮,二便热涩不通。1.痰注腰痛:自觉腰痛止在一处。或有冷感或痛而有形。不受气候影响。动作便有痰,多见于肥甚之人。苔滑、脉滑

导痰汤;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红4.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包)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加减法;

1.肝脾气滞,脘胁少腹胀满,胸闷,加青皮,台乌、香附,理气导滞,使痰不能聚。

2.挟风邪,身痛头疼,背微恶寒,加麻黄、防风、羌活,疏风。

3.挟寒滞,恶寒肢冷、呕利清水、无汗身疼拘急,加干姜、官桂、附子,温散。

4.湿热,口干尿赤、苔浊、身重疼楚,加黄柏、苍术、防己,利湿坚阴。对用上方诸法不应的顽痰,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控涎丹(兼胁痛佳)甘遂10克紫大戟10克白芥子10克指迷茯苓丸(兼臂痛佳),散逐陈痰积饮。半夏9克茯苓6克风化硝3克枳壳3克

1.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

2.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2.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神曲酒送青娥丸

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痰酒食积,

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麦牙5克杜仲5克葛花10克桔梗5克

砂仁3克官桂2克(粉焗服)黄柏5克酒当归4.5克熟地4.5克白芍3克川芎2克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3.停水腰痛:腰痛重着。腰膝沉重。身体沉重。肿胀。

五苓散(治肾着腰痛)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牛膝散;牛膝泽泻丹皮槟榔桂心4..邪火蓄结,郁热内闭证:邪火蓄结腰肾,而本无虚损者,必痛极、烦热、或大渴引饮,二便热涩不通。

甘豆汤合大分清饮;茯苓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猪苓3克栀子3克枳壳3克车前子3克

加减:内热甚可加黄芩、黄柏、龙胆草。便结者可加大黄粉,或合调胃承气汤。其他治法

1。橘核、杜仲各60克,炒、研末,每服6克,盐酒下,治肾虚寒气腰痛。

2。茴香,炒、研,以猪腰子,剖开,掺末入内,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盐酒送下,治肾虚寒滞气郁腰痛。

3。鹿角屑,炒黄,研末,空心酒下(《肘后方》),治肾阳虚痛。

4。丝瓜根,烧,存性,为末,每服6克,酒下(民间验方),通治热痛..

5。胡桃肉三个、桃仁七粒,共捣烂,酒糟调,敷掌心,右痛敷右,左痛敷左(民间验方),治闪挫腰痛。

6.桂,研末,苦酒(醋)调涂,干则更换(《肘后方》),治寒气、闪坠腰痛。

7。杜仲500克,切,炒,酒渍10天,每服一,日二服(《肘后方》),治风冷伤肾、腰背疼痛。‘

8.胡桃仁,每晚咀服三枚,每咀数百下,先咽津液,次徐徐吞。连服弥佳,或服青娥丸(民间验方),治老人、肾虚腰痛。,

中成药

(1)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跌仆损伤,瘀血阻滞之腰痛。

(2)三七伤药片:每次3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腰痛。

(3)健肾壮腰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4)健步壮骨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食疗

(1)滋肾养肝汤西洋参6g,北沙参20g,枸杞子20g,黄精15g,百合15g,冬虫夏草69,加水鱼2509,生姜4片,加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于肝肾不足腰痛。

(2)强筋壮骨汤海马8g,蛤蚧1对,鹿筋lOg,杜仲15g,续断lOg,核桃仁15g,大枣309。加猪脊骨750g、田鸡200g、生姜4片,用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用于肾亏腰痛。

(3)用猪腰1只,加青盐少许,煮烂,喝汤吃腰子。适于肾虚腰痛。

(4)虎杖根500g,白酒1500g,浸泡1~3周,适量饮服,每日2~3次。适用于风湿、血瘀腰痛。

局部用药

(1)冬乐膏:外贴患处。适于外伤性腰痛。

(2)寒痛乐:熨患处。适于风寒湿腰痛。

(3)伤湿止痛膏:外贴患处。适于寒湿腰痛。

(4)用肉桂、川乌、草乌、吴茱萸、生姜、花椒等,研末炒热用绢布包裹,熨痛处。适于寒湿腰痛及阳虚腰痛。

五十一、耳鸣、耳聋

一.肾虚腰痛:证候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一.肾气不足,腰府不建证:腰痠隐痛,喜欢按揉,腰膝无力。遇劳痛甚、卧息稍轻。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

二.肾精不足,阴虚火拢。酸软无力,腰脊不举。口干舌燥,手足心热,面颧潮红,心烦少寐,小便黄赤。

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3.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4.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

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1.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2.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

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

(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9.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10.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

当归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牛膝当归甘草杜仲

1.腰痛加减:常加强腰和络之品杜仲、川断、牛膝、巴戟天等。

2.遗精不禁,下元虚滑,六味地黄丸加鱼鳔。沙菀、五味子,去泽泻。

肾阴亏损,阴虚阳亢,兼见骨蒸、咳嗽、宜补阴清热潜阳,

大补阴丸加减;盐知母12克盐黄柏12克酒熟地18克炙龟板18克猪脊髓一条生姜3片

1.阴虚较重者,加麦门冬、麦门冬以润燥养阴;

2.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以退热除蒸;

3.咯血、吐血者,加仙鹤草、旱莲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4.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桑螵蛸、潼蒺藜以固精止遗。

肾阴久虚,阴虚及阳,上证久稽不愈,宜水火平补,

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18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牛膝9克泽泻3克干地黄3克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巴戟天3克赤石脂3克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心肾火旺,内热不泄,兼见劳热、少寐、遗精、小溲短赤,应降心火、滋肾阴,

三才封髓丹;天门冬5克熟地5克生晒参5克黄柏30克砂仁15克炙甘草7.5克

滋阴大补丸;熟地60克牛膝45克山药45克山茱萸30克杜仲30克茯苓30克巴戟天30克五味子30克小茴香30克

肉苁蓉30克远志30克石菖蒲15克甘杞子15克

三.肾阳不足,腰络失养证:腰痠膝软。手足不温,畏寒,腰以下为甚。力怯短气,面色苍白,小溲清长。舌淡,脉沉

细无力。多兼慢性肾精虚损等证。

肾气丸右归丸合青娥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

(先煎)枸杞子6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当归4.5克胡桃肉5克蒜4克酒补骨脂6克姜杜仲8克1.畏寒肢冷

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腰痛加减:

1.腰痛不解,酌加牛膝。巴戟天、骨碎补、五加皮等,阳用不及则络脉不通,单纯补肾是不够的,必须加用壮腰活

络。

2.痛连下肢,加萆薢、木瓜、桂枝、防风、独活、蒺藜等,络虚则风滞,补肾之外,当佐风活络。

3.煨肾丸(牛膝萆薢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肉桂猪腰子)温肾祛风,较能适用

右归丸加减;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腰痛加减:

1.腰痛不解,酌加牛膝。巴戟天、骨碎补、五加皮等,阳用不及则络脉不通,单纯补肾是不够的,必须加用壮腰活

络。

2.痛连下肢,加萆薢、木瓜、桂枝、防风、独活、蒺藜等,络虚则风滞,补肾之外,当佐风活络。

3.煨肾丸(牛膝萆薢杜仲苁蓉菟丝子防风白蒺藜胡芦巴补骨脂肉桂猪腰子)温肾祛风,较能适

用。

加减:

1.肾阳虚大便不实者,加党参、白术、苍术、车前子;

2.肾阴虚五心烦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3)临证参考

1.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化裁。药用龟甲胶、熟地黄、山萸肉、鹿角胶、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牛膝。

2.肾虚腰痛多为其它疾病引起肾阳虚或肾阴虚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需考虑其它疾病的变化进行论治。

肾气不利,“风虚腰痛”证:腰背疼痛。或偏枯冷痹,缓弱无力。脉或尺部虚浮。

独活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

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5.腰痛加减:久滞挟瘀,血虚相搏,腰胁搐急作痛,不得转侧,加味青娥丸加肉桂,补肾去瘀。

四.老弱久病,肾衰络虚证:腰髀环跳痛。伛偻驼曲。疲软无力,步履不胜,怠惰嗜卧。腰膝喜暖。脉涩而微弱无神,

加味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鱼鳔10克

羊腰一只姜杜仲34克

五.劳作过度,肾气损伤证:长期过劳,腰痛痠楚。虚赢少气,行立不支。劳累发作,休息可差。面色不华,形体倦

怠。

黄芪五物汤、四物汤、十全大补丸合青娥丸;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甘草3克熟地5克白芍3克当归3克川芎3克

肉桂1.5克(粉焗服)生姜3克红枣3枚胡桃肉3克蒜2克酒补骨脂5克姜杜仲5克

加减:

1.久痛肾虚,加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等,补肾濡筋。

2.腰膝痹痛,加羌活、独活、牛膝、杜仲,祛风壮腰。

3.可用十全大补收功。

脾虚腰痛证候腰痛日久,肢体沉重,面色不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12克黄芪15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苍术9克、狗脊9克、牛膝9克、生姜6克、大枣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脾虚湿甚,可用实脾饮;

2.呕恶者,加半夏、生姜;

六.失志内伤,心肾气滞证:腰间郁郁、膨胀不伸。虚赢面黑,不能久立运行。常兼胸闷、气逆、心悸、怔忡、不寐等

证。脉沉弦或伏。

1.七气汤(温通心气之郁结)

2.木香流气饮(芳香散邪)

3.橘核酒(散寒流气)

4.小七香丸(化气和胃)

5.乌药顺气散(行气散寒)

6.人参顺气散(益气行气)

7.八味顺气散(益气行气)

8.人参养荣汤(益气养血)

七.郁怒不解,肝肾气滞证:腰胁胀痛,少腹拘急。目视蒙蒙。脉弦急。

调肝散(补血温肝,散导寒滞,偏寒实证用。)

补肝散(养血补气,以舒肝脉,肝虚证用。)

八.思虚伤脾,精不输肾证: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腰连腹胁痛、胀滞,肉痹不仁,饮食难化。

木香匀气散;丁香3克(粉焗服)檀香3克木香3克白豆蔻3克藿香叶12克甘草12克砂仁6克

沉香降气汤;沉香6克、制香附6克、郁金6克、川楝子6克、枸杞子9克、延胡索6克、砂仁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腹胀者,加枳壳、厚朴;

2.呕恶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

3.口干口若者,加栀子、黄芩;

4.食滞不化者,加鸡内金、神曲。

五味异功散;人参6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生姜5片红枣2枚

二.寒湿腰痛:腰部重着、冷痛;静卧不减,晨起较甚,阴天加剧;舌苔多浊腻,脉沉迟濡缓。

一.风寒着腰,挟湿阻络证:腰痛如冰,上连背脊。恶寒拘急,转侧不便,喜得热按。脉紧。若因风邪,则汗出恶寒,

痛无常处,或左或右,脉缓。

五积散;当归3克麻黄3克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干姜2.4克白芍2.4克枳壳2.4克半夏2.1克白芷2.1克桔梗1.5克炙

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人参1.5克茯苓1.5克川芎1.2克葱白3根

1.如表寒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强解表之力;

2.表寒证轻者,去麻黄、白芷,以减轻发汗之力;

3.里寒证偏盛,加制附子以温里散寒;

4.胃痛,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防逆止呕;

5.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扶正;

6.无血瘀者,去川芎、当归;

7.痛经者,加延胡索、炒艾叶、乌药温经止痛。

总之,当审五积之缓急轻重及其兼证,灵活变通出入。

腰痛加减:

1.痛连背脊,或兼头痛恶寒,加羌活、防风以疏风。

2.呕吐腹痛,加吴茱萸,温中散寒。肢冷脉沉,加附子壮阳。

3.腰膝强痛,加杜仲、续断壮肾。

4.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加桃仁、乳香、没药。

更多>>客邪已解,阳虚寒湿,自汗、体重、恶寒、脉细,

术附汤;白术30克熟附子15克

偏于气虚受寒、体弱心悸、面色不华、食少腹痛,

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白芍18克生姜9克胶胎70克(包)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偏于血分受寒,凝滞,兼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9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红枣12枚

1.若腰、股、腿、足疼痛属血寒凝、脉络不通者,可酌性加牛膝、鸡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络;

2.若内有久寒,兼水饮呕逆者,可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胃散寒止呕;

3.若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加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以理气散寒止痛。

风湿相兼,一身尽痛,

羌活胜湿汤;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2.腰痛:寒加附子,湿加苍术。

二.寝卧冷湿、“肾着”腰痛证:腰以下冷痛重着,溶溶如坐水中,如带五千钱。身重、麻痹不仁。骨节痠痛,屈伸不

利。阴雨天加剧。舌苔白滑、脉濡缓。

甘姜苓术汤;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或用(干姜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6克、狗脊9克、骨碎补9克、汉防己9克、炙甘草6克)

1.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

2.加红花,可治妇人久年腰冷带下;

3.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遗尿至十四岁犹不已者;

4.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细辛配附子,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腰痛加减:

1.兼下肢痛,加桂枝、牛膝,温经通络。

2.腰膝无力,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补肾壮腰。

3.痛甚肢冷,加附子温肾祛寒。

4.舌腻脘闷,加苍术、厚朴,燥湿和脾。

加减:

1.寒邪偏胜,则冷痛为主,拘急不舒,可加附子、细辛以温肾祛寒;

2.若湿邪偏胜则痛而沉重为著,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川乌燥湿散邪;

3.若冷痹日久入络者,可加白花蛇、乌梢蛇、千年健疏通经络,强腰壮肾;

4.若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是兼有风邪,宜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5.,以祛风活络,补益肝肾;若寒湿之邪,伤及阳气,而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等症,宜兼补肾阳,应加菟丝子、

补骨脂,以助温阳散寒。

湿停成水,腰痛水肿,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三.肾气不利,“风虚腰痛”证:腰背疼痛。或偏枯冷痹,缓弱无力。脉或尺部虚浮。(凡人肝肾虚弱,寒湿易受而难

以解除,久则注腰膝者,属本证。)

用独活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

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5.腰痛加减:久滞挟瘀,血虚相搏,腰胁搐急作痛,不得转侧,加味青娥丸加肉桂,补肾去瘀

三.湿热腰痛:腰痛,痛处觉热;或兼重坠;热天雨天加重;小便黄赤;脉濡苔腻。腰间热肿重痛。痿软无力,不能俛仰。久坐,或天阴加剧。脉濡数,苔浊。小便短赤。

二妙散;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腰痛加减:

1.久痛腰膝痠楚,加牛膝、木瓜,通络止痛。

2.腰痛腹胀,加乌药、槟榔理气。

3.另参考四妙丸

湿热阻滞证候: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口干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四妙丸加减;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米泔浸,炒萆薢9克薏苡仁10克汉防己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5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腰痛加减:

1.久痛腰膝痠楚,加牛膝、木瓜,通络止痛。

2.腰痛腹胀,加乌药、槟榔理气。

加减:

1.若腰痛重者,可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舒筋通络止痛之功;

2.若舌红,口渴溲赤,脉弦数为热象偏重,可酌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

3.若兼有外邪身痛,发热者,可加柴胡、防风、独活、羌活以疏散表邪;

4.若兼有膀胱湿热者,可加猪苓、茯苓、木通、泽泻、车前草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5.若热盛伤阴,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当佐以滋补肾阴之品,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

革等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热不扬,骨骱烦疼,面目痿黄,舌苔灰滞,

宣痹汤;防已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子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黄6克、海桐皮9克。

瘀血腰痛:

身痛逐瘀汤: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

克、

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肾虚腰痛偏阳虚:

右归丸;熟地黄240克,炒山药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胶(炒珠)120克制菟丝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

克,山茱萸(微炒)90克、当归(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偏阴虚:

左归丸;熟地黄200g菟丝子100g牛膝75g龟板胶100g鹿角胶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枸杞子100g【方剂制法】以

上八味,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细粉混

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若虚火甚者+大补阴丸;熟地黄120g知母(盐炒)80g黄柏(盐炒)80g龟甲(制)120g猪脊髓160g

知柏地黄丸;知母40g黄柏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

杜仲丸;杜仲龟版黄柏知母枸杞子五味子当归芍药黄耆故纸各30克

若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青娥丸;杜仲(盐炒)480g补骨脂(盐炒)240g核桃仁(炒)150g大蒜120g

腰痛加减:

1.久痛挟瘀,加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去瘀止痛。

2.痛甚,加川牛膝、土鳖虫,加强止痛。

3.挟风湿,加独活、威灵仙、秦艽,祛风胜湿。

4.肾虚,加杜仲、续断、怀牛膝,补肾壮筋。

四.外伤腰痛:刺痛,有定处,按之痛加,动则疼,不能动摇;有闪挫、坠堕、跌打史;脉涩,舌紫黯,或有瘀斑

闪挫跌扑,经气闪阻证:伤处刺痛、肿,不耐按揉,动作、呼吸疼痛加重,屈伸不便。或大便色黑,小便赤。

复元通气散加减;小茴香3克木香3克玄胡3克陈皮3克穿山甲3克白丑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生地黄3克

川芎3克黑豆3克官桂3克苏木3克乳香5克没药5克桃仁3克红花5克蒲黄5克牛膝5克川断5克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

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身通逐瘀汤加减;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

或用(当归6克、川芎6克、五灵脂6克、桃仁9克、红花9克、没药9克、地龙9克、牛膝9克、香附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腰痛引胁者,加柴胡、郁金;

2.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者,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3.瘀伤腰痛,因外伤跌仆扭伤所致,重在活血通络止痛;久病入络者,宜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治疗原发病。

恶血内留,沥血瘀滞(沥血腰痛):闪挫失治。跌打损伤。沥血坠腰。

复元活血汤;柴胡5克瓜蒌根3克当归3克红花2克甘草2克炮穿山甲2克酒大黄10克酒桃仁泥5克

1.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气止痛之力;

2.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

体实俯闭,桃核承气汤加红花、苏木,破瘀去蓄血

桃核承气汤;桃仁8.5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红花6克苏木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

1.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

3.用于内火热上工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

五.痰注腰痛:自觉腰痛、止在一处。或有冷感,或痛而有形。不受气候影响。动作便有痰,多见于肥甚之人。苔滑、

六.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

六.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

七.水停腰痛:腰痛重着。腰膝沉重。身体沉重。肿胀。

八.邪火蓄结,郁热内闭证:邪火蓄结腰肾,而本无虚损者,必痛极、烦热、或大渴引饮,二便热涩不通。

1.痰注腰痛:自觉腰痛止在一处。或有冷感或痛而有形。不受气候影响。动作便有痰,多见于肥甚之人。苔滑、脉滑

导痰汤;姜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红4.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包)竹茹2克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加减法;

1.肝脾气滞,脘胁少腹胀满,胸闷,加青皮,台乌、香附,理气导滞,使痰不能聚。

2.挟风邪,身痛头疼,背微恶寒,加麻黄、防风、羌活,疏风。

3.挟寒滞,恶寒肢冷、呕利清水、无汗身疼拘急,加干姜、官桂、附子,温散。

4.湿热,口干尿赤、苔浊、身重疼楚,加黄柏、苍术、防己,利湿坚阴。

对用上方诸法不应的顽痰,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

控涎丹(兼胁痛佳)甘遂10克紫大戟10克白芥子10克

指迷茯苓丸(兼臂痛佳),散逐陈痰积饮。半夏9克茯苓6克风化硝3克枳壳3克

1.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

2.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2.食滞腰痛:饮食不化。腰常隐痛。四肢不用。天阴久痛发作。神曲酒送青娥丸

青娥丸;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

痰酒食积,

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麦牙5克杜仲5克葛花10克桔梗5克

砂仁3克官桂2克(粉焗服)黄柏5克酒当归4.5克熟地4.5克白芍3克川芎2克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3.停水腰痛:腰痛重着。腰膝沉重。身体沉重。肿胀。

五苓散(治肾着腰痛)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牛膝散;牛膝泽泻丹皮槟榔桂心

4..邪火蓄结,郁热内闭证:邪火蓄结腰肾,而本无虚损者,必痛极、烦热、或大渴引饮,二便热涩不通。

甘豆汤合大分清饮;茯苓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猪苓3克栀子3克枳壳3克车前子3克

加减:内热甚可加黄芩、黄柏、龙胆草。便结者可加大黄粉,或合调胃承气汤。

其他治法

1。橘核、杜仲各60克,炒、研末,每服6克,盐酒下,治肾虚寒气腰痛。

2。茴香,炒、研,以猪腰子,剖开,掺末入内,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盐酒送下,治肾虚寒滞气郁腰痛。

3。鹿角屑,炒黄,研末,空心酒下(《肘后方》),治肾阳虚痛。

4。丝瓜根,烧,存性,为末,每服6克,酒下(民间验方),通治热痛..

5。胡桃肉三个、桃仁七粒,共捣烂,酒糟调,敷掌心,右痛敷右,左痛敷左(民间验方),治闪挫腰痛。

6.桂,研末,苦酒(醋)调涂,干则更换(《肘后方》),治寒气、闪坠腰痛。

7。杜仲500克,切,炒,酒渍10天,每服一,日二服(《肘后方》),治风冷伤肾、腰背疼痛。‘

8.胡桃仁,每晚咀服三枚,每咀数百下,先咽津液,次徐徐吞。连服弥佳,或服青娥丸(民间验方),治老人、肾

虚腰痛。,

中成药

(1)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跌仆损伤,瘀血阻滞之腰痛。

(2)三七伤药片:每次3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腰痛。

(3)健肾壮腰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4)健步壮骨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食疗

(1)滋肾养肝汤西洋参6g,北沙参20g,枸杞子20g,黄精15g,百合15g,冬虫夏草69,加水鱼2509,生姜4片,加

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于肝肾不足腰痛。

(2)强筋壮骨汤海马8g,蛤蚧1对,鹿筋lOg,杜仲15g,续断lOg,核桃仁15g,大枣309。加猪脊骨750g、田鸡

200g、生姜4片,用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用于肾亏腰痛。

(3)用猪腰1只,加青盐少许,煮烂,喝汤吃腰子。适于肾虚腰痛。

(4)虎杖根500g,白酒1500g,浸泡1~3周,适量饮服,每日2~3次。适用于风湿、血瘀腰痛。

局部用药

(1)冬乐膏:外贴患处。适于外伤性腰痛。

(2)寒痛乐:熨患处。适于风寒湿腰痛。

(3)伤湿止痛膏:外贴患处。适于寒湿腰痛。

(4)用肉桂、川乌、草乌、吴茱萸、生姜、花椒等,研末炒热用绢布包裹,熨痛处。适于寒湿腰痛及阳虚腰痛。

五十二.湿阻

一.湿困脾胃证:四肢困重,头重如裏,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

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

1.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

2.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3.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二.湿热中阻证:口苦粘腻,胸闷腹胀纳呆,渴不欲饮,尿短赤,大便不爽,或有低热,苔黄腻,脉濡数。

连朴饮加减;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炒香豉9克焦栀子9克芦根60克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湿重热轻者,改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除连朴饮外,还可用甘露消毒丹。

本证若伤阴者,当忌利小便。

猪苓汤;猪苓9克茯苓9克阿胶9克(包)泽泻9克滑石9克

1.本方用于热淋、血淋属热轻而兼阴虚者。

2.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三.脾虚湿困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神疲倦怠,肢体困重,脘腹不舒,纳食不香,厌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舌质

淡,体胖,苔薄腻,脉濡缓。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加减:

1.湿重者,加葛根、藿香、苍术;

2.兼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薏苡仁5克砂仁5克桔梗5克(炒黄)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人参10克炒甘草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单验方

(1)鲜佩兰、鲜藿香各30g,煎汤代茶饮。治湿阻及口腻口甜者。

(2)生薏苡仁50g,煎汤服食。治湿阻。

(3)山药、白术、苍术、泽泻各20g,水煎服,每日2次。治脾虚湿阻。(4)茵陈lOOg,水煎服,每日3次。治湿热中阻。

食疗方

(1)湿热中阻

①冬瓜粥:鲜冬瓜200g,粳米200g。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3次,分服。

②车前子粥:车前子(包)20g,水煎取汁1000ml,去掉车前子,纳入粳米50g,煮粥,每日2次,3天为1疗程。

(2)湿邪内阻;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粳米50g,加水同煮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3)脾虚湿盛;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粳米50g。先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服2次。

五十三.外感发热

1.卫表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或浮数。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6克淡豆豉7.5克薄荷9克淡竹叶6克牛蒡子9克桔梗9克生甘草7.5克芦根15克

加减:

1.热甚者,加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

2.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3.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4.咳嗽者,加杏仁、贝母宣肺化痰止咳;

5.暑湿在表,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者,当解暑化湿,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

荆防败毒散加减;

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更5克川芎5克甘草3克

暑湿在表,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者,当解暑化湿,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1.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毒;

2.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

3.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2.肺热证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18克

1.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2.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减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3.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

4.痰黄稠、胸痛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5.若属麻疹内陷,加连翘、银花、黄芩、赤芍等。

6.麻疹未透出,或出而隐没时,加薄荷、荆芥、牛蒡子。

7.若麻疹色暗红,加丹皮、紫草。

加减:

1.热甚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2.胸痛,咳吐脓痰者,加金荞麦、葶苈子泻肺涤痰。

3.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闭,腑气不通,当泻下通便,可用生大黄粉1.5~3.Og顿服,或冲入汤药服

3.气分证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白虎汤加减;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

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加减:

1.卫气同病者,加金银花、连翘卫气同治;

2.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益气生津;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泄热通便;

4.若发斑隐隐者,加水牛角、玄参清热凉血。4.肠腑实证发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克(包)厚朴24克枳实5克芒硝8克(包)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加减:

1.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麦冬以增液通便;

2.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竹叶清热解毒,泻火除烦。

5.肝胆湿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目身发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加减:

1.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

2.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

3.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4.黄疸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

6.脾胃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身目发黄,大便溏泄,舌苔白黄而厚腻,脉滑数。

王氏连朴饮加减;制厚朴6克姜川连3克石菖蒲3克制半夏3克炒香豉9克焦栀子9克芦根60克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

1`热甚者,加黄柏、黄芩苦寒清热;

2`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3`身目发黄者,加茵陈利湿退黄。

7.大肠湿热发热,腹痛,泄泻或利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2克(包)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加减:

1.热甚者,加金银花、贯众、黄柏清热解毒;

2.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3.气滞腹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化滞。

8.膀胱湿热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腰部或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八正散加减;车前子1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滑石10克山栀子10克炙甘草10克木通10克大黄10克

(加入木香10克更佳)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加减:

1.热甚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2.小腹坠胀者,加乌药、枳壳行气消滞。

3.本证乃邪热入里,与里湿相合,蕴郁不解,治疗必先治湿邪,否则湿郁则热生,热重则病势又增。

中成药

(1)卫表证。

①银翘解毒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热表证。

②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外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

③正柴胡饮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④清咽滴丸:每次4~6粒(1~2粒连续含ilk),每日3次,含服。主治风热喉痹,症见咽痛咽干,口渴,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气分证

①金莲清热冲剂:每次1袋,每日4次,口服。适用于外感热证,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等。

②康氏牛黄解毒丸:每次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肺蕴热引起的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牙疼,暴发火眼,皮肤刺痒。

⑧瓜霜退热灵: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镇静之功。用于热瘀、高烧、惊厥抽搐、咽喉肿痛、舌疔等症。

④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具有清热泻火,消炎利便之功。用于三焦热盛,口鼻生疮,咽疼齿痛,头晕眼红,胃热心烦,肠炎痢疾,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3)营血分证

①紫雪散:每次1.59,小儿遵医嘱,口服。用于邪热不解,重感伤寒传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狂躁不安,憎寒壮热,颈项强直,头昏脑胀,咽痛口渴,面赤腮肿,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小儿痘疹,急热惊风。

②新雪丹:每次1瓶,每日2次,口服。用于各种热性病之。发热(如扁桃腺炎、上呼吸道炎、咽炎、气管炎、感冒等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4)退热针剂

①清开灵注射液:每日20至40ml,稀释于lo%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生理盐水100m!中,静脉滴注。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以及中风、肝炎等病证。

②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80mg,每日3次,肌内注射;或每日400~640mg,稀释于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流感与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等。

⑧柴胡注射液:第1次4ml,以后每次2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④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每次每公斤体重6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用于风温热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证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等。

⑤鱼腥革注射液:每次2一--4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或20~60ml,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⑥生脉注射液:每日40~100ml,稀释于药液量2~4倍的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高热伤津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传秘方900方(八)
《医学三字经》讲解
一见能医 清·朱时进 病因赋类方卷
基本方剂
中医诊断学表典歌诀 之三
脉症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