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颤证精选的药方

治颤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颤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个3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限于手足或单一肢体轻微颤动,可坚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颤动,头部震摇大动,扭转痉挛,四肢颤动不止,不能自理生活,甚或卧床不起。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由于年老体弱,情志、饮食失调,劳伤过度而致气血阴精亏损,风火痰瘀阻滞脉络,筋脉失养而成。颤证可作为一种原发性疾病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它疾病。西医学中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

 1.风痰阻络证候仅见头部轻微动摇,或见手足或单个肢体僵硬,时有颤振,活动欠灵活。兼见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常用方

1.二陈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清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丹参9克 、赤芍药9克、鸡血藤9克、川芎9克、菊花9克、白蒺藜9克  

天麻钩藤饮加减: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加减“

1. 神情呆滞,胸脘痞满者,加枳实、菖蒲、郁金;

2. 痰热内扰,口苦心烦者,加竹茹、黄芩;

3. 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浮小麦;

4. 痰浊盛者,加竹沥、胆南星、全瓜蒌清热化痰,或可加白芥子、猪牙皂祛除经络之痰湿;

5. 肝风偏盛,震颤加重者,加祁蛇、乌梢蛇、僵蚕、全蝎等平肝熄风;

6. 瘀血重者,加穿山甲、水蛭、地龙等虫类活血药。

  临证参考本证病变是以肝风为主,治疗重在平熄肝风,可选用入肝经的乌梢蛇1Og、祁蛇10g以祛风平肝,同时应配以豁痰、化瘀之品。待邪气去后,应选用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益气养血,益肾滋阴以扶正固本。

2.气血亏虚 证候肢体颤振日久,程度较重,或见头部、口唇、舌体颤动,走路慌张,步履迟缓,表情呆滞,伴有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自汗,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瘀紫,脉细弱。常用方

2.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炙黄芪9克、党参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天麻9克、钩藤、羚羊角粉4.5克(先30分钟)、珍珠母15克、丹参9克、鸡血藤9克、青皮9克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加减:

1. 气虚甚伴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 气虚夹痰者,可加瓜蒌、胆南星、竹沥、菖蒲、远志等;

3. 心悸失眠健忘甚者,以归脾汤加减,人参倍用;

4. 便秘时重用当归,并加肉苁蓉、火麻仁;

5. 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地龙;血虚甚者,与四物汤合用。

  临证参考羚羊角粉对各类证候的颤证均有较好的疗效,一般用量2~3g,每日分两次冲入汤药。此外,本方可加入生熟地、女贞子、枸杞子、山药之属,以兼顾脾肾。

3.肾精亏耗 证候颤证日久不愈,可见四肢、躯干、头部、口唇及舌体等全身性颤动不止,颤动幅度大,程度较重,或见项背强直、肢体拘急,或见呆傻健忘、口角流涎,常伴有头晕耳鸣,急躁易怒,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盗汗,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黯红或有瘀斑,少苔或剥苔,或苔微黄,脉细弦。常用方

3.大补阴丸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何首乌9克、制龟甲18克、鳖甲9克、生牡蛎9克、钩藤9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粉3克(独煎)、丹参9克、赤芍药9克 

加减:

1.若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口干舌燥,便秘溲赤,舌苔薄黄,脉细数者,可加知母、黄柏、丹皮、玄参之类;

2. 或更加肉桂以引火归源;

3. 若兼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缓者,可用地黄饮子加减;

4. 若有血瘀阻络症见头痛,舌黯瘀斑明显者,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用当归、炮穿山甲、川芎、牛膝、地鳖虫等;

5. 筋脉拘紧强直者,加木瓜、蕲蛇、地龙、僵蚕。

  临证参考本方益肾滋阴,填补精髓选用味厚滋补之品,为防其滋腻碍胃,常可加入适量芳香理气开胃助运药物。也可用本方3~4倍剂量,再加入砂仁lOg,佛手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服1丸,每日3次,长期服用。

4.痰热动风 证候头部及肢体颤振、抖动,项背强急,神果懒动,兼见胸脘痞闷,口干头晕,口苦,咯痰色黄,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常用方

摧肝丸或用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全瓜蒌9克、胆南星9克、鲜竹沥9克、黄芩9克、栀子9克、天麻9克、羚羊角粉5克、珍珠粉9克、丹参9克  

加减:

1. 痰热内盛者,可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或用二陈汤送服当归龙荟丸;

2. 便干便秘者,重用全瓜蒌或加大黄、炒枳壳;

3. 神呆明显者,加菖蒲、远志;脘满,食少腹胀者,可加青皮、厚朴、木香;肝火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

  临证参考若属湿痰内聚,出现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滑者,宜二陈汤加煨皂角1g,硼砂1g,胆南星12g,以燥湿化痰。

颤证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颤证属肝肾阴亏型。

  (2)天麻丸(红利牌,通化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制药厂):每次4粒,每日2次。适用于颤证属风痰瘀阻型。

  (3)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颤证属阴血亏虚型。

  2.单验方

  (1)熄风汤:天麻、钩藤各12g,龙齿、首乌各12g,钩藤、朱茯神、枣仁、秦艽、白蒺藜、当归、白芍各9g,炙甘草3g,水煎服。用于精血不足之颤证。

  (2)化痰透脑丸:制胆星25g,天竺黄lOOg,煨皂角5g,人工麝香lOg,琥珀50g,郁金50g,清半夏50g,蛇胆陈皮50g,远志肉lOOg,珍珠lOg,沉香50g,石花菜lOOg,海胆50g。共为细末,蜜为丸(重约6g),每服l丸,1日3次。用于痰浊内阻之颤证。

  (3)定振丸: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防风、细辛、天麻、秦艽、全蝎、荆芥、白术、威灵仙。用治阴血虚、气虚致颤。

  (4)黄龙定颤汤:黄芪15g,地龙15g,当归lOg,川芎lOg,天麻lOg,生地lOg,熟地lOg,僵蚕15g,防风lOg,秦艽lOg,威灵仙lOg,炙全蝎5g(研吞),炙蜈蚣3g(研吞),水煎服。用于风痰瘀阻之颤证。

  3.食疗方

  (1)猪胆绿豆粉:猪胆汁120g,炒熟绿豆粉80g,拌匀晾干。每服6g,1日2次。用于肝胆火盛者。

  (2)杞菊刀豆根茶:枸杞子lOg,白菊花6g,钩藤15g,刀豆根30g,加水煮汤,代茶饮服,可加少许冰糖。用于肝肾不足,风火上扰者。

  (3)青龙白虎汤:青果10枚,白萝卜2个切碎,共煮汤不加糖,代茶频频饮服。用于痰热内结者。

  (4)桑钩天菊茶:桑椹9g,天麻6g,钩藤lOg,菊花4.5g,煎煮后代茶饮,反复加沸水泡至味淡为止。用于肝肾阴虚夹风痰之证。

  4.针灸疗法

  (1)体针:取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等穴,隔日针刺1次,健侧与患侧交替进行,以调和气血,祛风活络。或取太冲、阳陵泉、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外关、风池、曲池、人中、下关等穴。

  (2)耳针:取神门、皮质下、肝、肾、内分泌等穴。

颤证现代研究

  颤证主要涉及西医学帕金森病(PD)及综合征,又名震颤麻痹。从该病临床症候学分析,应归属中医“颤证”范畴。震颤麻痹是以震颤、肌强直、自主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胆碱药、抗组织胺药物和多巴胺替代疗法,虽可改善症状,但有严重副作用,长期应用产生耐药性,药效减低。近年来开展了对该病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在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情发展及降低化学合成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取得进展,有其优势。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一般认为本病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夹痰瘀互阻络道而成。王永炎教授等通过35例本病患者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实为内风、瘀血、痰热。主病在肝,病久及脾肾,且据症舌脉观察,无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痰热生风都兼有血瘀阻络(中医杂志,1986,<8>:22)。任继学指出本病形成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病因有五:肾气不足肾精亏耗,七情所伤,喋谈饥劳伤气,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痰饮为患等(江苏中医杂志,1982,(4):11)。李庚和总结震颤麻痹50例,认为主病在肝,强调“气滞”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12)。张云岭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发病之初,病变轻浅,以内风、痰瘀、火热标实为主,而病变迁延,则可致虚实夹杂,终则病久及肾,以致肝肾不足,津血亏虚(中医杂志,1995,36(2>:113)。王如英通过对近年临床报道的共226例统计分析,发现肝肾阴虚型占58.84%,气血不足型占23%,气滞血瘀型占10.61%,痰热风动型占7.52%,指出肝肾不足和气血不足为本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气滞血瘀与痰热风动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中医研究,1996,<1>:48)。

  二、辨证论治研究

  李庚和将震颤麻痹分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气血两虚3型,治疗50例,结果显效15:。列,好转24例,无效1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12)。史阴绵综合上述3型,以基本方(药用熟地、淮牛膝、当归、枸杞、何首乌、白芍、丹参、鸡血藤、木瓜)随证加减,服药3个月以上者28例,显效6例,好转11例,有效率60.7%。认为以气滞血瘀型疗效最佳(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22)。傅士金将本病分5型:风

阳内动、髓海不足、阳气虚弱、心虚血少、痰涎壅滞,治疗21例,总有效率为80%(中医杂志,1994,35<3>:174)。王素娥治疗本病,肝肾阴虚、血虚风动型用大定风珠;脾虚痰湿、筋脉失养型用导痰汤;血瘀脉络、痹而不通型用血府逐瘀汤,上3型以汤药送服自拟五虫散(蝉蜕、地龙、僵蚕、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连服3个月,治疗11例,显效3例,好转5例,无效3例(中级医刊,1992,(11):59)。王永炎教授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35例震颤麻痹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血瘀风动,肝肾不足、血瘀风动,痰热动风3组证候。根据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采用量表定为5级进行疗效判定,其中临床治愈1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5例,无进步8例,总有效率77%(中医杂志,1986,<8>:22)。

  此外,还有分阶段辨证治疗者。王克勤认为病初以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标实为主,药用身痛逐瘀汤合一贯煎加减;中期肝肾阴虚型多见,以大定风珠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可用地黄饮子加减,本型多夹血瘀证,酌加丹参、赤芍、当归等药;久病则发展至阴阳气血皆虚证,治宜阴阳双补,益气养血,辅以活络熄风之品(中医药研究,1991,<2>:35)。

  三、专方专药研究

  任光星以天麻、全蝎、钩藤、洋金花、蜈蚣组成的熄风汤治疗本病35例,对照组以安坦治疗共38例。结果中药治疗组显效34例,安坦治疗组显效29例,中药组比对照组疗效为优(山东中医杂志,1990,(2>:21)。曾先贵用育阴活络汤治疗震颤麻痹44例,总有效率达86.3%(辽宁中医杂志,1990,<6>:1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用止颤汤(黄芪、丹参、天麻、胆星等7味中药)治疗本病22例,最初2周维持原用美多巴剂量,加服止颤汤后,第3周始渐减美多巴用量,继用中药半年,总有效率63.3%,治疗后不仅美多巴用量减少,且其副作用明显改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512)。 ,

  日本学者认为用L—Dpoa/C—Dopa,治疗帕金森病有疗效不稳定的情况,原因之一是由于不规则的胃排空所致。加用六君子汤后,通过改善不规则胃排空,改善药物吸收的不稳定,进而稳定血浆L—Dopa浓度,延长L—Dopa有效时程(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92,<6>:1);进一步研究指出,六君子汤改善疗效的机理,除稳定L—Dopa在体内吸收过程外,还使脑脊液中5-HIAA浓度明显增加(P<o.05),认为促进脑内5一HT代谢亦为疗效机理之一(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3>:27)。此外,还有并用柴朴汤改善神经症状,当归芍药散改善本病伴发痴呆症状的报道(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6>:33)。 。

  四、针刺及其它治疗

  蒋达树等采用头针选舞蹈震颤控制区,体针选风池、曲池、外关、阳陵泉、太冲及经验穴消颤穴(少海穴下1.5寸)方法,并加服消颤丸(天麻、钩藤、珍珠母、僵蚕),。治疗本病113例,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7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9.6%(中医杂志,1990,<12>:29)。陈眉用主要成分为精氨酸脂酶的蝮蛇抗栓酶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本病10例,采用Webster积分法,治疗后轻型5例中有效者4例,显效1例;中度

型5例中显效4例,有效1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30)。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宰春和用从云南河谷地不容中提取的兼容阻滞和激动多巴胺(DA)受体的生物碱——左旋千金藤啶碱,每日75~225mg,分3~4次口服,与左旋多巴联合应用,治疗48例本病患者,疗效较好(中医杂志,1995,35(3>:176)。

  综上所述,震颤麻痹属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存在许多问题,如临床研究在选例标准、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检查手段诸方面尚不统一,对照组极少设置,且缺乏大宗病例报道。目前基础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进一步的研究应在统一中医证候分类及疗效评定标准基础上,采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法探讨疗效及机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标本兼顾治眩晕
《杨廉方临证传薪录》之眩晕病论治经验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常见证型及治法
冠心病方
脑系病证常见证型及治法
株洲中医曹可仁治疗痰浊内蕴证眩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